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朋友圈三天可见”推出一年,为何越来越多人开始“三天可见”?

一年前,微信在安卓和iOS上陆续迭代了代号为“6.5.6”的新版本,其中最大的变化是在隐私选项下增添了“允许朋友查看朋友圈的范围”这一设置,选项有三天、半年和全部——自2012年4月上线的五年之后,微信终于开始允许用户把自己的分享藏起来。

腾讯官方从未对为何增加这项设置、又为何把最短时间点定在三天做过任何公开说明。但这项功能显然满足了很多用户的潜在需求,以至于在过去的一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朋友圈设置成了“三天可见”。

尴尬随之而来。当你终于有空去尝试朋友推荐的餐厅,想翻翻他发过的地址,却发现动态已经不可见了。对新加的好友,也再无处了解他的生活,点开朋友圈只有一条分界线,上面写着:“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社交网络的存在,是为了让人们的沟通更顺畅,抵达更迅速,但与此同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自己的社交动态锁起来?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三天可见”的朋友,在他们给出的答案中,我们也似乎看到了现代人面临的那些网络时代的社交困境。

文 | 闫坤沐

编辑 | 金石

朋友圈的保质期只有三天

朋友圈就是一种不发憋屈,发了矫情,删了刻意,留着又膈应的存在,它的保质期只有三天,三天,也正好是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一个轮回。

一张自拍发出去,第一天会点开欣赏无数遍,在心里赞叹啧啧天下怎么能有如此清新脱俗的女子;第二天着重留意谁给我点赞了谁给我评论了,谁和班花在留言里聊得热火朝天却没理我;第三天再看,毛病就都跑出来了:腰上赘肉没P掉,脖子前倾像龟丞相,眼线也晕染了……越看越心惊,脑补我那些前男友的现女友和现男友的前女友们一定在背后偷笑,她们不会还转发到闺蜜群里集体评论我吧!每每想到这儿必尴尬出一身冷汗。

其实从理性上讲,谁都知道这些内心戏多半不会发生,自己对别人其实没那么重要,但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又让你不得不把每一个好友都假想成观众,不自觉开始表演,没有当网红的命,却染了一身网红的病。朋友圈三天可见对我来说,就是治病的良药。

自从用了这个功能,大家永远只能看到当下的那个让自己最满意的我,我也可以告诉自己,三天前的事过去就过去了,无论好不好看、矫不矫情、开心还是落寞,都不值得再纠结了,过好今天才是最重要的。

当朋友圈被征用,

“三天可见”是一种抗争

你知道微信好友的人数上限是多少吗?是5000人。

我在某大型地产公司做销售,工作需要,每天加十来个好友算少的。5000人我一年前就加满了,要加新人就只能把想不起是谁的旧朋友删掉腾出一个坑。我也想过下决心彻底把5000个好友整理一次,按工作和生活分组,但尝试了一下发现根本不可能。所以,我的朋友圈早已经不是我的了。

准确地讲,我的朋友圈是公司的免费宣传板。我入行时的想法是自己去发展客户,绝不打扰亲朋好友,可公司说实话有点变态,除了完成工作业绩之外,还逼着员工像搞传销一样去宣传各种公司的新产品、新项目,在朋友圈转发公司信息也是我KPI的一部分。领导还专门建了一个打卡群,发了公司信息要截图到群里去汇报,有人负责统计,和工资挂钩,分组的话截图上能看出来标记,会被领导骂。

我个人非常反感这种做法,感觉自家的房子、院子贴满了公司的小广告,但谁让我穷呢,总要向钱低头。没有三天可见的时候,每次回头翻看自己的朋友圈,都会觉得非常羞耻,只能几天后再去删除,很麻烦。三天可见这个功能可以说是在社交网络中给我保留了一些自尊,也是我个人态度的一种变相表达和抗争。

朋友圈和朋友,没什么关系

朋友圈是我获取很多生活信息的重要途径,别人分享的好吃的馆子、好看的书、有趣的话题,还有我关注的人的生活动向……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严重地影响了我的信息获取,毕竟我也无法做到随时随地点开朋友圈。有时候忙,扫了一眼后想着回头再看,但等回头时,人家已经三天可见了。

我跟朋友抱怨这件事,他回复了我一句:现在的朋友圈哪有你说的那么好看。听到这句话,我心里“叮”了一下,以我这些年实时刷新朋友圈的观察,三天可见的人越来越多的同时,发原创朋友圈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我想大家最初从QQ逃到微信,都是出于一样的原因:这里的好友才是现实中真正的“好友”,所以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早年的朋友圈是非常好看的,里面有闺蜜失恋后的眼泪,也有哥们儿喝多了写下的黄段子。后来我们加上了父母亲戚,加了同事尤其是领导,然后开始分组,开始斟酌每一条朋友圈应该怎么发。周末但凡有同部门同事发了加班照,我就绝不会发自己吃喝玩乐的动态;有一个表妹是狂热追星族,我也不敢转发任何讽刺小鲜肉的文章,生怕她觉得我在针对她……

朋友圈还叫朋友圈,但它已经变成了亲戚圈、工作圈、小商品售卖圈,甚至是利益圈。有时候你想想都觉得很可笑——有的人啊,对陌生人都能显示十张照片呢!加了好友反而只能看三天。“朋友圈”和“朋友”已经没什么关系了,既然如此,究竟几天可见,也就没那么重要了,因为无论多少天可见,如果没有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沟通,我们也只是对方的“朋友圈朋友”。

后来,我也设置了“三天可见”。毕竟别人都捂得严严实实,还给自己家上了指纹密码锁,我也就别像个傻子一样裸奔了。如果我看到过谁发的餐厅但却错过了消息,我就会发信息直接问问对方,聊几句;对于我真正关注的人,与其默默视奸点赞不如周末约个爬山。

姜育恒有一首老歌叫《有空来坐坐》,里面有句歌词特别适合形容微信时代的社交关系:“朋友越来越多,但是寂寞并不因此而少一点。”点开一个人的朋友圈,两道横杠中间的那句“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看起来就像一个边界,提醒你,就站在那儿,不要再往前走了,最终打破这堵墙的还得是真实的社交——我们有多少意愿去真正地结交一个朋友,而不是只是在朋友圈里看上去很熟。

面对微信的bug,

“三天可见”比分组好用

我以前并没设置“三天可见”,甚至对设置了的人有点不屑:你难道是FBI搞情报工作的吗?还是发了裸奔照片不让人看?直到前段时间公司发生了一件事。

去年年底,我们公司两个部门的老大竞争经理的职位,两个人正斗得激烈,一天早上,公司所有同事的工作邮箱里就出现了其中一个领导的黑材料,说他和女客户有不正当关系。黑材料里几乎所有的证据都是从两个人的朋友圈里扒的,专业极了,像网友扒明星那样,分析他们某一天发的照片是同一个地板、同一个窗帘,说明他们当时在同一个酒店。

领导和女客户到底什么关系,同事们议论了整整一个星期却没有定论,渐渐地也没人再提了。但作为一个对办公室政治非常迟钝的小喽啰,我只觉得这种互相揭发的方式实在太可怕了。我才意识到原来一个人的朋友圈连起来能透露这么多信息,有心人想找,分分钟能凭蛛丝马迹拼凑出一个故事。

前不久,有个陌生人加上我微信,挖坟就悄悄挖坟也算了,还翻到我半年前、一年前的朋友圈点了十几个赞,吓得我赶紧把他删了。再加上这段时间,新闻里有很多名人在朋友圈说的话被发到微博上连马赛克都不打……

你说朋友圈到底算是私人空间还是公共空间呢?有人说,可以分组啊,但微信有个bug,以前设置的分组不可见对新加的好友是无效的,哪怕他也被拉进了这个分组,他还是能看到以前发过的朋友圈,这就很尴尬了。所以我也设置了“三天可见”,你在timeline看到我的消息就看到了,随缘点赞,阅后即焚。没看到我也不想谁都能随便翻我发过什么。

鱼的记忆有七秒,人的记忆有七天,互联网的记忆却是永远,过去和现在被扁平地压缩在一起,没有界限,这太不合理了,人在网络上应该有被遗忘的权利。

朋友圈里的“人设”

不善经营不如关张

作为一个不发朋友圈的人,三天可见这个功能拯救了我,否则总有人来问我为什么把他屏蔽了,我要一个个解释,好麻烦。至于为什么不发朋友圈,也是因为嫌麻烦。

身在职场,几乎所有社会关系都是从一句“加个好友吧”开始的,朋友圈已经是一张名片,甚至有时候会决定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有一种说法叫“朋友圈人格”,就是说朋友圈是需要经营的,要在好友们的趣味中找公约数,在不得罪人的前提下,尽量把自己包装得高大上,甚至还要给自己树立“人设”。如果没有朋友圈,我敢说去健身房的和跑马拉松的人能少一多半。

我是个没有什么生活情趣的人,几乎所有时间都被工作占据,没有那种特别私人的瞬间想要分享。我只有两种时刻会想要去发朋友圈,一种是看到特别好笑的段子和视频,但这些自己看看、乐一乐就行了,转发进朋友圈,会显得有点幼稚,特别是我在工作中是甲方,让人家看到你成天在朋友圈“哈哈哈”,感觉不是很合适。

另一个让我想发朋友圈的时刻是看到那些争论特别激烈的社会事件,但现在这种事儿,太容易反转了,一不小心就会自己打脸,打了脸再去灰溜溜地把刚发的朋友圈删了,想想都觉得好尴尬。所以,即便想发,我也不会发。这个时代,发声很容易,越是这种状况,越要多听一听、多看一看,控制一下自己的表达欲,毕竟言多必失。

其实,我不发朋友圈也是一种“人设”经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里不再是分享和欣赏,而是晒和judge。这个人low,那个人贱,和陌生人求助是婊,流露负能量是玻璃心。别人经营“人设”是为了正确和高级,我没这个精力去讨好别人,我选择的是把自己藏起来,给自己营造一点神秘感,也免去了很多麻烦。

为什么是“三天可见”

而不是“一天可见”

我挺喜欢“三天可见”这项设置的。社交网络时代,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开放的状态下,如何保护隐私,因此,这个分寸感很重要,“三天可见”就是一种分寸。

早年间用QQ空间和新浪博客,我很讨厌一项设置,就是“访客”。随便去哪儿溜达一圈,都会留下痕迹,弄得跟小狗出门撒尿占地盘一样。虽然可以删掉,但那样会显得虚伪和猥琐。前一段有消息说微信朋友圈也要增加“访客”功能了,我吓了一跳,后来证实是谣言我才放心了。坦荡是个好词儿,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于“坦荡”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儿。

还有一些别的社交软件,我最讨厌的一项设置是“已读”。那真是一把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小皮鞭啊,我连“想静静”的权力都没有了。这项功能还培育了一大批玻璃心,你只要“已读不回”,对方就会在心里翻起无数涟漪,让人与人的交往变得无比之累。

“三天可见”就不一样了,我并没有屏蔽你,你可以看到我,只是错过了就错过了,就让我们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

只是,对于“三天可见”这件事,我始终有一个特别大的疑问,为什么是“三天可见”而不是“一天可见”呢,“三天”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琢磨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也更加坚定地要继续“三天可见”了,因为——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微信,让你的日子充满了尴尬!
微信新功能会告诉你,谁真的喜欢你
听说,它可以看出谁在朋友圈偷偷喜欢你
微信这个功能,谁总关注你一目了然
全民屏蔽朋友圈:我不要你舒服,我要我舒服
朋友圈三天可见,透露了你的社交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