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香菱学诗说开去

《红楼梦》是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鲁迅评论:“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可见《红楼梦》突破了传统写法,在叙述事件、人物塑造等方面都取得了不朽的艺术成就。杰出作品的作者对艺术的见解必定超越时代潮流,而关于曹雪芹本人确凿的生平资料极少,据抄本《石头记》“脂评”及《懋斋诗钞·小诗代柬寄曹雪芹》的系年可知,他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 763)或二十九年(1764);其生年,则据此上推40至50年。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正值文网高张、禁锢严密的文字狱高发、频发时期,因
此《红楼梦》“不敢干涉朝廷” 、“将真事隐去”,借“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
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文本中袒露作家文学思想较明显的第1回和第48回“香菱学诗”等的研读,探讨曹雪芹的文学思想,兼论文学创作境界。
一、声韵格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红楼梦》第48回香菱拜黛玉为师,向黛玉请教学诗,黛玉首先教香菱应该谙熟诗的规矩。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里的规矩包括了律诗的声韵格律要求及章法安排技巧。就声韵格律而言,即要熟悉诗体平仄对仗的“格调规矩”。当时沈德潜以帝王师身份执诗坛牛耳,大力倡导“格调说”,曹雪芹当然会受时代影响,对规矩这些末事还是有所重视的。除了这里提到的声韵格律,曹雪芹还在《红楼梦》借宝玉之口谈到了“选择体格”的重要性,“体格”也是“格调说”的重要内容。第78回中,贾政和其幕僚谈论恒王及爱妾林四娘事,而当朝皇帝正要褒奖前代所遗落的可嘉人事,于是乎贾政之流的清客们曲意逢迎,提议让贾府几位公子就林四娘事赋诗,贾兰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贾环写了一首五言律诗,宝玉觉得“这个题目似不称近体,须得古体,或歌或行,长篇一首才能恳切。”清客听后马上夸奖宝玉“主意不同,每一题到手,必先度其体格宜与不宜。”这里实际是作者自己的创作体会,按题材选择体格,以便驾驭题材,充分发挥每种文体的长处。中国自古以来,重视“辨体”,即对各种文体作了细致的区分和辨析,作家创作有着明确的文体意识。晋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专文论述文体,探索各体文章的源流、性质,评论作品得失;刘勰的《文心雕龙》从卷二到卷五的文体论,共20篇,花费了近一半篇幅论述各种文体变迁,涵括179种体裁,建立了周详完密的文体论;古代文学总集或各家别集编撰,多半也是按照文体编选的。
就创作而言,作者必须首先谙熟各种文体的写作规范,懂得各种文体对应的语言要求及语体要求。像古代的近体诗、词、曲等,形式上,字数、句数、韵脚、平仄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而且语体风格上要求“诗庄词媚曲谐”,“庄者,庄严也;媚者,婉媚也;谐者,诙谐(幽默)也”。诗歌适合表现大题材,词擅长抒发个人内心隐秘情愫,曲则更适合于表现诙谐幽默的人生百味。若不考虑这些文体的内在要求,只顾在形式上合乎要求,那么创作出来的作品很可能不伦不类,就像三九寒天穿一件马裤一样滑稽可笑。

当然文体规范毕竟是死的东西,一旦对各种文体运用自如时,很多大作家开始突破文体束缚,尝试文体实验。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力破余地,都为当时沿袭既久、渐趋平稳圆熟的文体开创了新的发展道路。《红楼梦》革新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说书人语言及全知视角等文体规范,小说中融入诗的韵味,令人把玩不已。鲁迅突破中国小说线性时间结构和讲求情节引人人胜的传统,截取生活横断面,淡化故事情节,开创现代中国小说的新形式。还有不少作家采取边缘文体写作,创作一种介于几种文体之间的新文体,也可视为文体解放的实验,令人耳目一新。
二、起承转合
黛玉说的规矩还包括了章法技巧。起承转合的章法技巧比之于格律体制更为重要。如第48回中香菱所作的三首诗。
其一
月挂中天夜色寒, 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 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 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 晴彩辉煌映画栏。
其二
非银非水映窗寒,
淡淡梅花香欲染,
只疑残粉涂金砌.
梦醒西楼人迹绝,
试看晴空护玉盘。
丝丝柳带露初干。
恍若轻霜抹玉栏。
余容犹可隔帘看。
其三
精华欲掩料应难,
一片砧敲千里白,
绿蓑江上秋闻笛.
博得嫦娥应借问,
影自士胃童蜀魄自寒。
半轮鸡唱五更残。
红袖楼头夜倚栏。
缘何不使永团圆。
前两首谈不上什么起承转合的章法美。第一首首联写景,颔联写诗人、野客对月色或喜或悲之情,颈联应该转折一下,而诗中却继续写景,尾联也是对首联“清光皎皎”的重复。第二首全用铺陈手法摹写月色,难怪黛玉批评“不像吟月”,结构上四联处于并列地位,当然不会有章法美了。第三首首联描写月色,突出了自己对月色的敏锐感受;颔联由“一片砧声”的初夜,写到“半轮鸡唱”的天明,有空间的辽阔和时间的绵邈之感,承接上联而有所变化;颈联绾合到人,意思再次转折,由月色联想到旅人思乡和怨女思夫;尾联借嫦娥之口向命运之神发出疑问,表达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突出了“我”,回应了首联,短短篇章具备了抑扬顿挫的结构之美。
中国古代诗歌虽篇幅不长,但特别讲求起承转合的抑扬开阖之美,尺水兴澜,咫尺千里,短短篇章的开放性结构,具有了连类无穷、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韩愈“以文为诗”,讲究古文章法,虚实正反,转折顿挫,其《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开头就说岳神的威灵显赫,诗人自己的虔诚拜奠,又说到庙令殷勤相助,向岳神b问吉凶,一路说下来,真是神乎其神。然后,“侯王将相望久绝,神欲纵福难为功”两句,忽然翻转去,出人意外,力挽千钧。这样的例子在韩愈诗集中不胜枚举。
后来宋人将韩愈的“以文为诗”推衍至极,在唐诗外另辟蹊径,形成宋代新诗风。苏轼、黄庭坚是其佼佼者,其诗往往波澜起伏,巧于章法安排。黄庭坚曾云:“作诗正如作杂剧,初时布置,临了须打诨,方是出场。”“打诨”即戏曲演出时,演员(多指丑角)即兴说笑逗乐,意使结尾诙谐、出人意料。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赤壁风月笛,玉堂云雾窗;句法提一律,坚城受我降。枯松倒涧壑,波涛所舂撞;万牛挽不前,公乃独力扛。诸人方嗤点,渠非晁张双;袒怀相识察,床下拜老庞。小儿未可知,客或许敦庞;诚堪婿阿巽,买红缠酒缸。(黄庭坚《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次韵道之》)
这是黄庭坚答和苏轼的一首诗。开首4句譬喻劈头而来,说他的诗没有苏轼那样阔大的气象。中间12句写苏轼对他的赏识,同时表现他兀傲的性格,象倒在涧壑里的枯松,波涛推不动,万牛挽不前。结尾4句说他儿子或可以同苏轼的孙女阿巽相配,言外之意即说他的诗不能同苏轼相比,这种比法确实出人意外。其诗“打猛诨人,打猛诨出”,腾挪飞动的章法安排令人叹为观止!周邦彦词作也往往时空交错变幻,意脉结构盘旋错综,虚实相生,出神人化,短章结构具有惊人的章法美感。
长篇小说在结构要求上正好相反,其要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突出主干。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云:“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L2J2”,另外他还强调减头绪、密针线,强调小说主题思想的重要和主要人物事件的突出。中国古代小说点评家常用“草蛇灰线,伏脉千里”(伏笔照应)、“背面铺粉”(衬托铺垫)、“横山断云”(穿插描写)、“特犯不犯”(情节安排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等总结传统小说结构技巧,促使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映带生动、顾盼生姿。
长篇讲史小说《三国演义》是反映汉末以来的军事、政治斗争,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罗贯中以蜀汉为主线,其他人物事件围绕主线展开,作者将近百年历史叙述得有条不紊、主脑突出,有如短章,短促严谨、间不容发,可见作者纵横捭阖的情节驾驭能力,一如统帅千军万马的高明将领从容不迫。
军事、政治斗争以重大事件及主要人物为主脑较易展开,而日常生活题材则容易写得松散、拖沓,《红楼梦》却毫无此弊。曹雪芹突破中国古代小说的单线结构,采取了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交相连结又互相制约的网状结构。神话世界、现实世界、理想世界三者交融,青埂峰下的顽石携入红尘,经历人间悲欢离合,又归于青埂峰下,这在全书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契合天地循环的圆形结构,这样全书三个世界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交叉重叠的宏大结构。《红楼梦》以宝、黛爱情作为主脑,把众多人物与事件都组织在这个宏大的结构中,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筋络连接,纵横交错,层次分明,浑然天成。日常琐事同样可以提炼出重要事件,元春探亲、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黛死钗嫁等重大事件是《红楼梦》的分水岭,大大小小的事件和人物被组织起来,条理清晰,首尾连贯,各个事件互为因果,连环勾牵如同天然织锦般天衣无缝。对章法极力讲究的同时,又要极力
避免斧凿痕迹,人工臻于化境,像庄子散文行云流水、汪洋恣肆那样,看似不经意,实际匠心独运,大音希声,泯灭人为痕迹。《红楼梦》的
结构艺术确实臻至这样出神人化的境界。
三、词句新奇
曹雪芹在艺术上追求“新鲜别致”,这也包括了他在语言上的要求,第48回借黛玉、香菱之口反复强调“词句新奇”: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笑道:“怪道我常弄本旧诗,偷空儿看一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的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
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毕竟规矩是死的,遣词造句表情达意才是目的。中国汉字是表意兼表音文字,字词组合搭配变化无穷,给人丰富无比的联想,声音铿锵悦耳。琢词炼句是创作中的重要任务,有时为了一个字,竟至于“拈断数茎须”,力求达到字句平稳狠重“妥帖力排界”的效果。
(一)研字
古人云“一字师”,即称赞单个字词的运用效果达到无可替代、“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地步。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2)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二首》之一)
3)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陈与义《雨》)
4)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第78回贾宝玉《娩姬词》)
5)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第27回黛玉《葬花词》)
例1)提炼动词“垂”“涌”,表现旅夜泊江所见壮丽景色。例2)运用叠词表现花蝶水蜒的自由自在之态,表现作者当时成都草堂短暂安详的平静生活。例3)“恩”活用作动词,用比拟手法体现秋雨恩赐于人凉爽舒适的感觉。例4)动词“淋”、“染”、“冷”,渲染了恒王力战而死的悲凄场景。例5)“系”前着一“软”字,“沾”前着一“轻”字,写出游丝的纤细质柔、落絮的轻盈迷离,契合了黛玉寄人篱下、不能把握命运的悲切感受。
(二)炼句
有些作家如谢灵运、刘长卿、唐代大历十才子、贾岛、宋末江湖诗派等人,善于炼句,而后人往往批判他们“有佳句无佳篇”。其实一篇文章
中有几个闪亮吸引眼球的靓句,也不容易,如:
6)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及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今。(谢灵运《登池上楼》)
7)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例6)诗人沉疴日久,昧于节候,春日登楼临窗,满园春色,扑面而来。千古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呜禽”,极其敏锐的表现了春Et池塘的欣欣生意,迥立拔出全诗之表。例7)末句余味曲包,仿佛余音袅袅犹然不绝于耳,渺渺情思依旧萦绕心头。但终归瑕也掩瑜,从总体上看,他们的诗重于研字炼句,疏于谋篇立意,整体气势不振。相比之下,像杜甫、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诗词浑然一体,高下显而易见,如: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诗人直入主题,开篇就道出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他们两地遥隔、音书难通的慨叹,渲染出一片浓烈伤感的情思。颔联久为后人传诵,其上句写当年与友人在京师相聚的温馨回忆,下旬表现与友人离别后行役江湖青灯相伴的伶仃凄苦。接着诗人转向表现好友黄几复的品格和才干。最后全诗在凄凉的猿声中结束,这是诗人对朋友处境的担忧和不平之鸣,也是作者心中对自己命运的忧虑和思考。全篇浑然一体,不见雕琢痕迹。
(三)析声
中国古代韵文发达,加之作家自觉的艺术追求,很多诗文堪称声情并茂,读来琅琅上口,听来铿锵悦耳。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选用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用,与后面“点点滴滴”的叠字呼应,多用齿音以加强啮齿叮咛的声乐感,营造哀婉凄厉的氛围,是中国词史上空前绝后的创调。
有人称曹雪芹“诗有奇气”,从《红楼梦》中诗词可见一斑,这些诗词不仅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特征,没有游离于情节之外,而且艺术上达到
了很高造诣,其中不少堪称圆融浑厚、声情并茂的杰作。《红楼梦》语言艺术既通俗晓畅,又委婉细腻,“那文章的旖旎和缠绵”随处可见。
四、立意要紧
唐代杜牧认为,“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彩章句为之兵卫。” 王夫之认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寓意则灵”。曹雪芹受前辈影响,第48回曹雪芹借黛玉之口说出自己多年沉潜文学创作的深切体会,认为于文学创作而言,声韵格调、起承转合、词句新奇还只是“末事”,立意才是头等大事: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竞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文学创作最终落脚点和最高境界还是在于立意。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提炼主题,立意好,可以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曹雪芹所处时代表面上号称乾隆盛世,实际上内囊已经耗尽,比曹雪芹略后的著名诗人黄景仁在《朝来》中撕开了乾隆盛世的虚伪面纱:“我曹生世良幸耳,太平之日为饿民。”“忽喇喇大厦将倾。”统治者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无法阻挡封建社会无可挽救的衰败。曹雪芹亲历家族由盛变衰的陵谷变迁,
饱尝世态炎凉、人情翻覆的况味,“呼吸领会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他敏锐感知封建末世的颓腐悲凉气息,预感整个封建时代就像被虫鼠啮咬、侵蚀朽烂、摇晃行将崩溃的大厦一样,从而使《红楼梦》的主题达到了远超同代人乃至后代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唱出了封建末世沉重的悲凉之歌。具体而言,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
(一)不落俗套,推陈出新,以现实为基础
曹雪芹在第1回中批评了那些公式化、概念化、违反现实的创作倾向,对“千部共出一套”、“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不近情理”的才子佳人小说痛下针砭;在第54回中,他还借贾母之口斥责一味靠“假拟妄称”臆造情事“最没趣儿”的陈腐旧套之作,认为这种创作远不如“按自己的事体情理”创作的作品“新鲜别致”,那些“大不近情,自相矛盾”之作,“竞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描写的只是“家庭闺帷琐事,以及闲情诗词”的普通生活,刻画的只是“几个异样女子,或情或痴,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的普通人物。基于此,《红楼梦》在反映现实、刻画人物上均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
(二)大旨谈情,注重趣味
在第1回中,曹雪芹自称《红楼梦》“大旨谈情”,即主要描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将“儿女之真情”抒发得痛快淋漓。自明中叶以来,士人不讳言“好货好色”,文学中“淫邀艳约”、“淫秽污臭,涂毒笔墨,坏人子弟”之作“不可胜数”。“清朝自始至终对不利其统治的小说戏曲采取高压政策,历朝皇帝都颁布严厉的禁毁法”¨5j,但这类艳情乃至色情文学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例如,比《红楼梦》稍早的小说《聊斋志异》中也有一些较为露骨的秽笔;和曹雪芹时代差不多的性灵派主将袁枚主张诗歌抒情,可他情、欲有点不分,津津乐道于王次回的“艳体”诗 J4 ,洪亮吉批评他:“袁大令枚诗,有失之淫艳者。” 从《红楼梦》全书来看,曹雪芹基本实践了他第l回提出的这些创作主张,所抒情之真之挚在中国文学中
是罕有的。
至于对小说的“趣味”,他也屡屡提到,如在第1回中说: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起?说来虽近荒唐,细玩深有趣味。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考虑到“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适趣闲文者特多”,曹雪芹强调小说有“趣味”才深受读者喜欢。这里“趣味”实际是指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在《红楼梦》中,娓娓而述的生活琐事充满情趣。如,刘姥姥三进大观园的连珠妙语令人喷饭;香菱学诗让人看到“苦志学诗、精血诚聚”的诗魔毅力;秋爽斋结社咏海棠让人对众位才女的胸襟
气质激赏不已。
总之,作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愈深刻,作家创作立意愈能超越时代潮流,迥立世俗之上。规矩掌握再好,辞藻再华丽,如果思想平庸,感情淡薄,那么其作品也难以感动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紅樓夢講解】第十三讲、《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集大成者
林黛玉 深度解析
【湖南】田惠文 读《红楼梦》有感 指导老师:徐玉梅
“红楼”为什么这样红?
宁宗一:《金瓶梅》:小说家的小说 ——“金学”思辨录之二
蒋寅|清诗话与小说文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