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三)
馆友“H珠Q”:
         您好!您的馆藏文章“深度解密《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三)”深受广大馆友的喜爱,于2017年3月13日进入“阅览室”频道的“健康”下“经穴治病”类别的精华区。360doc代表全体馆友感谢您的辛勤劳动和慷慨分享!

────360doc个人图书馆
22017-03-13 12:59:20
 
各位朋友:

晚上好!

通过前两讲,相信大家对《黄帝内经》人迎寸口脉针法有了一个比较清新的认识和理解,今晚再跟大家详解余下来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为加深大家的理解衔接好今晚的内容,先跟大家一起来回顾一下前两讲的内容。

一、适应症:

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二、禁忌症: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三、如何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四、补泻穴位:

五输穴

五、每侧穴位数:

阴经一个,阳经二个

六、补泻的先后顺序:

先补后泻

七、何时起针:

脉平起针

八、针刺的频率: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太阴):一日二次。

九、单纯一经症状的简便定经法:

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变经脉的虚实。

十、“人迎”、“寸口”位置及诊脉技巧:

位置:“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如果喉结不明显,在上边那条较深较粗的横纹婴筋前搏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诊脉技巧:

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切忌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宽度)!

鉴别几盛的技巧:

一盛:能感觉到人迎与寸口博动力度有区别;

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大,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觉不到弱的一边;

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
 

    下面开始今晚的课程。

与三大回环

 

设计讲解这一节,是为了加深大家对判断几盛(或几倍)的直观理解,如果你有心还会从本节中意外收获大量的宝贝!

十二经脉循环分为(阴阳)表里两经之间的小循环和十二经脉流注(实为包括任脉督脉在内的十四经脉)的大循环。

小循环: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

大循环流注次序:(肺-大肠--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肝)---)肺。

大循环又可分为三大回环:肺-大肠--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肝,分别从胸腹经躯干、四肢再回到胸腹。

人迎和寸口诊脉部位分别位于第一回环的手太阴(肺)经(寸口)和足阳明(胃)经(人迎)上(相当于把信号接收器安装在一环路,一环路如果出现问题,接收的信号最强),如果第一回环中的肺、大肠、胃、脾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的问题,就会表现为三盛(“盛”与“倍”同义)。那么,如果二环路(第二回环:心、小肠、膀胱、肾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状况就会在人迎寸口脉上表现为二盛,而离信号接收器最远的三环路(第三回环:心包、三焦、胆、肝经)出现虚实不平衡状况就会在人迎寸口脉上表现为一盛(信号弱嘛)。比较出一、二、三盛后就可定下是哪一环哪一经出现问题及其虚实,如人迎盛表示足部的阳经实阴经虚,寸口盛则表示足部的阴经实而阳经虚。

如果盛的基础上带“躁”,则表示为相应的手上经脉的虚实。

下面这个图可为大家的理解提供极大的帮助:

 
 

这个图很有意思,如果你是个有心人,慢慢玩味这个图会发现很多奇妙的东西!

 

脉辩惑

 

自学人迎寸口脉针法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如何把握“躁”脉。

“躁”脉严格说来,应该叫做脉“躁”,指脉有“躁”象或“躁”感。要说对脉“躁”研究最深把握最好的非当代心理脉法大家寿小云老师莫属。

紧盯“躁”字肯定理解比较困难,我们不妨从它的反义字“静”字入手,一下就解决问题了。“静”,安静、平静、平稳之意,其反义的“躁”自然有躁动、躁急、焦躁不安之意。脉“静”表现为平稳,而脉“躁”就是不平稳了。 我们所摸到患者的脉象,虽然有浮、沉、迟、数、滑、涩等象,但不会有时大时小时起时伏之象,这就是“静”,反之失去了这种平静之象就是“躁”。

我们疼痛医生临床接触的病人脉“躁”的确少见,外感病人中表现为脉“躁”的相对较多。指下脉“躁”之感只有临床去感受,要讲出来确实不易,即使讲得听得再清楚明白,也会有“心中易了,指下难明”之感。其实脉“躁”非常好辨别,如果有老师临床带教,手把手摸过一次,就会终生不忘。

通过反复临床验证,“躁”脉有如下几个特征:

1、脉率较快(又非数脉之数),有急躁之感(如静心诊脉甚至会感染医者情绪而致医者心中烦躁之感);

2、脉不平稳,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时起时伏,如风吹湖面微波起伏;

3、按“躁”调脉后,“躁”象变“静”。

 

补泻如何操作?

 

《黄帝内经》关于补泻的经文:

《灵枢·终始第九》:“补泻一方实,深取之,希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泻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深刺之,诸痛者其脉皆实”。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重则为补,轻则为泻,虽有分寸,得气即止。泻曰迎之,迎之,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扬出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是谓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还,去如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也。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排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真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泻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出,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泻,必切而出,大气乃屈。帝曰:补虚奈何?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能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无后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经文讲了这么多,让大家一头露水,用现代语言进行归纳却很简单:

补:闭神透皮,呼气徐入,入针宜浅,留针候气,吸气疾出,按闭针孔体现一个“静”(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泻:透皮待针,吸气疾入,入针宜深,吸转呼松,摇针徐出,不闭针孔。体现一个“动”(使壅滞的气动起来,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的经脉气血通畅而达到泻则虚的效果)。

几个注意点:

1、     补法时入针前“闭神”:
“不足者补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

2、     诊脉、针刺“一其神”:

《灵枢·终始第九》:“深居静处,与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3、     耐心候气,气和即止:

入针后再诊人迎寸口,有的患者立时即平,但有的患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调平。本人实践过程中,最快者针入即平,慢者23个小时也不平。“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乃去之,勿复针”,这就是起针原则,立时脉平立时起针。短时间内脉不能平者,需要耐心等候气至,等候过程中可以行针(补的针可以静候,泻的针在吸气时轻轻转针即可),待脉平后方可起针。

4、     针刺深度:

总的来说,补的宜“浅刺之”,泻的宜“深刺之”。也有技巧,入针后握针不要太紧,针入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一定的抵抗感(象刺到吹起的气球上的感受),这时即可停止进针。

5、     勿需针感:

针刺过程中无需特意找寻针感追求“得气”,疗效与针感无对应关系,扎针越没有针感病人越容易接受和坚持。

6、     针具精细:

细针比较好,针感轻痛苦小,患者更容易接受(在反复验证的过程中,我使用的针最粗1.0mm,最细0.13mm,均能把脉调平,粗、细针的效果没有明显差异)。

7、     补泻时对呼吸的观察是指患者的呼和吸。

8、     扎针均为“正指直剌”。

以上讲的是《内经》中最为朴实简单的补泻,并不象很多针家所宣扬的那么神秘高深。但《内经》中也确实有比较深层次的补泻理论和心法,以后有时间再与大家讨论吧。
 

今晚的内容都是人迎寸口脉针法操作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大家要反复阅读和理解才能通透。我们先休息下,一会继续。

 

如何取穴才能四两拨千斤?
 
 

我们都知道了,人迎寸口脉针法取五输穴进行补泻,到底如何取五输穴呢?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黄帝曰:以主五输奈何?岐伯曰: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黄帝曰:何谓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愿闻其故。岐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络血而满者,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病也”。

有的人取穴死板教条,“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还振振有词取法于《内经》,这完全是对《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这篇经文段章取义。本篇经文实为阐述“五变”到“五输”再到“五病”的推演过程,从“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是谓五变,以主五输”五变主五输,推导出“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络血而满者,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故命曰味主合,是谓五病也”五输主五病这个结论。针刺的取五输穴的法则并不是死板的“冬刺井、春刺荥、夏刺输、长夏刺经、秋刺合”,而是“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络血而满者,取之经;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在脏腑者,取井穴;“病变于色者,取之荥”,与颜色变化相关的病,如皮肤发红、发黄、发白等可取荥穴;“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情一会轻一会重者,取输穴;“病变于音,络血而满者,取之经”,与声音改变相关或络脉瘀阻过度充盈的病,如失音、声音嘶哑、哮鸣等,取经穴;“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病在于胃或因饮食不节而生病者,取合穴。

按照这样的取穴原则,取单个穴位治疗时比较方便、准确,但在实施人迎寸口脉针法“二泻一补”、“二补一泻”需要同时取两个穴位时则感到难以取舍,显得比较复杂。那么,有没有一种更为简单高效的取穴方法能够“四两拨千斤”呢?有!下面就详细说说这种至简而高效的取穴方法。

整部《黄帝内经》讲的就是自然大道,天人合一,我们这套取穴方法就是按照自然规律来设计的,通过反复实践验证,确实简单高效(其实,也并非我们自创,《黄帝内经》中有这个原理的论述,有机会再抽时间与大家一起探讨吧)。

人迎寸口脉针法调整的是人体十二经脉中相表里(阴阳)两经之间“小循环”的平衡,以“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大循环”平衡,进而影响到整个人体恢复正常平衡状态。表里两经之间通过在胸腹的“络属”及在手足的络穴构成一个“循环”(相对于十二经脉流注的“大循环”而言,此为“小循环”),我们可以把这个“环”看着是由“络属”和络穴连接起来的阴阳两个半圆形的鱼缸,补、泻分别代表向鱼缸内加水和从鱼缸向外放水。按照自然规律,向鱼缸内加水是从上加容易还是从下加容易?当然是从上往里容易!从鱼缸向外放水是从上放容易还是从下放水容易呢?当然是从下放水容易!

那么,怎样取穴才能达到“四两拨千斤”?当然是:补高泻低

注:近肘、膝为高,近四末为低。

 
  

讲一真实案例,可加深大家的理解:

陈姓女患者,20岁。 严重痛经,几乎处理休克状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头发衣服湿透,被其父背来放在病床,呕吐不止(呕吐时连转头的力量也没有,需要其母帮助)。 
    
脉诊:(双侧)人迎一盛于寸口,病在足少阳。 
    
治则:泻胆补肝,二泻一补,先补后泻。 
    
选穴:右侧补曲泉,泻足临泣、侠溪;左侧补太冲,泻足临泣、侠溪。 
    
选针:0.3毫米毫针每侧3针,共6支。 
    
先补后泻入针,约3分钟,右侧脉平气至,出针,疼痛减轻。左侧未平,再行针两次仍未平,将补太冲的一针换为补曲泉,再诊人迎寸口已平,患者疼痛消失,面色转红润,自行下床行走回家。第二天回访,针后一直无痛,连续调人迎寸口脉7天后,至今未再患。

补高泻低四两拨千斤之理于此可证。

本例患者很有意思,治疗时间是2013812日下午约720,正值8月份的成哥内经针法带教学习班正式开班的前一天,本期共安排5位学员,当天已有4位已经报到。接诊这位痛经患者是已是下班以后,患者父亲打电话紧急求诊,特意请了在宿舍休息的3位同学与我一同前往为患者诊治。如果在以往,用我曾在疼痛速疗网论坛公开的“痛经治疗绝招”(http://www.tengtongsl.com/thread-353-1-1.html)进行处理,完全可以在12分钟内解决问题。考虑到他们这次是专门来参加成哥内经针法带教学习,我故意没有使用那些从未失手过的“痛经治疗绝招”,而选择应用内经针法治疗这位患者。其间我将补太冲这1针换至曲泉,他们几位都没在意,待到我带教讲解到人迎寸口脉针法补泻之四两拨千斤之理时才恍然大悟!

 

人迎寸口脉针法的疗程

 

《黄帝内经》中治病的难易及疗程观:

《灵枢·寿夭刚柔第六》:“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之病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
  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古人已经明确认识到治病是需要时间的,不可能所有病都一、二次,二、三次治好,不同的情况疗程是不一样的。“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大概疗程就按照这个公式进行计算。但治病有难易,疗程有长短,“形先病而未入脏者,刺之半其日。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形体病未入脏者,在上述公式计算基础上减一半的时间。脏先病而后感受外邪致形体生病者,难治,其疗程在上述公式计算基础上再增加一倍的时间。

 

对人迎寸口脉针法来说,并没有严格的疗程规定,只要人迎寸口脉不平,就可以继续调脉

 

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必须明白的两个问题

 

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这两问题必须明白,否则会被笑话!

一、手少阴经脉没有穴位: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 黄帝曰:手少阴之脉,独无俞,何也?岐伯曰:少阴,心脉也。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独无俞焉。

黄帝曰:少阴独无俞者,不病乎?岐伯曰:其外经病而藏不病,故独取其经于掌后锐骨之端。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少阴心主之脉行也”。

结论:

涉及取手少阴心经五输穴进行补泻时,以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代之

二、六条阳经五输穴中经穴的选择: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黄帝曰:诸原安和,以致六输。岐伯曰: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故六六三十六输

结论:

六条阳经的原穴与经穴功效相同,可任选其一进行补泻 (五条阴经的原穴与输穴是重合的)。

 
 

人迎寸口脉的几个具体临床问题

 

一、人迎寸口脉针法是调一边还是两边都调?有两边不一样的情况吗?如果两边不一样该怎么办?

诊人迎寸口脉一定是同侧人迎寸口进行对比,哪侧有问题调哪侧,两侧有问题分别同时调。两侧有都不平的情况很多,而且可能两边不一定是同样,甚至有两侧相反的情况(如左侧人迎一盛而右侧寸口一盛),无论什么情况,均按其实际盛虚情况分别同时调。

二、调经治疗后“一盛”“二盛”“三盛”发生变化了应该如何处理?

以当时诊查的人迎寸口脉情况进行补泻治疗。

三、多条经脉有虚实的情况下,人迎寸口脉会有什么表现?怎么处理?

多条经脉有虚实变化,临床症状比较复杂,我们诊人迎寸口脉是把握的相互干扰和影响后的综合情况,所以,只需按照当时所诊出的人迎寸口脉盛虚情况进行补泻即可。 

更多临床问题等待您去发现、研究和解决……

 

到此人迎寸口脉针法基本讲解完毕,是不是还觉得一头雾水难以记住?下面我再给大家梳理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人迎寸口脉针法原来如此简单!

一、适应症:

凡人迎、寸口脉不平者均为人迎寸口脉针法的适应症

二、禁忌症:

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者,禁止使用人迎寸口脉针法

三、如何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人迎一盛,足少阳实证,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人迎二盛,足太阳实证,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人迎三盛,足阳明实证,泻足阳明补足太阴。 寸口一盛,足厥阴实证,泻足厥阴补足少阳;寸口二盛,足少阴实证,泻足少阴补足太阳;寸口三盛,足太阴实证,泻足太阴补足阳明

四、补泻穴位:

五输穴

五、每侧穴位数:

阴经一个,阳经二个

六、补泻的先后顺序:

先补后泻

七、何时起针:

脉平起针

八、针刺的频率:

人迎或寸口一盛(少阳或厥阴):每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二盛(太阳或少阴):二日一次;

人迎或寸口三盛(阳明或太阴):一日二次。

九、单纯一经症状的简便定经法:

收集临床症状参考各经脉病变“是动病”“是主”部分确定病变经脉检查人迎寸口脉的大小确定病变经脉的虚实。

十、“人迎”、“寸口”位置及诊脉技巧:

位置:“人迎即喉结旁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颈动脉博动处(平环状软骨的颈动脉搏动处为人迎脉)。如果喉结不明显,在上边那条较深较粗的横纹婴筋前搏动处。“寸口即桡骨茎突尺侧的桡动脉博动处(平桡骨茎突的桡动脉搏动处为寸口脉)

诊脉技巧:

以人迎及寸口处应指力最强的脉位进行力度对比,切忌比较两处脉管大小(宽度)!

鉴别几盛的技巧:

一盛:能感觉到人迎与寸口有区别;

三盛:人迎与寸口力度相差极大,以至于搭上强的一边后弱的一边似有似无,几乎感觉不到弱的一边;

二盛:介于一盛与二盛之间

十一、“躁”脉特征:

 1脉率较快(又非数脉之数),有急躁之感(如静心诊脉甚至会感染医者情绪甚至让医者感到心里烦躁);

2脉不平稳,时大时小,时有时无,时起时伏,如风吹湖面微波起伏;

3按“躁”调脉后,“躁”象变“静”。

十二、补泻如何操作?

补:闭神透皮,呼气徐入,入针宜浅,留针候气,吸气疾出,按闭针孔。体现一个“静”(静才能养住气,使气聚于针下,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经脉气血充实而达到补则实的效果)。

泻:透皮待针,吸气疾入,入针宜深,吸转呼松,摇针徐出,不闭针孔。体现一个“动”(使壅滞的气动起来,如此则可使穴位所在的经脉气血通畅而达到泻则虚的效果)。

十三、如何取穴才能四两拨千斤?
   
补高泻低!(近肘、膝为高,近四末为低)。

十四、疗程

有症状、人迎寸口脉不平即应继续治疗

十五、两个关键问题:

涉及取手少阴心经五输穴进行补泻时,以手厥阴心包经五输穴代之

六条阳经的原穴与经穴功效相同,可任选其一进行补泻

 

再简化一下

接诊病人第一步:

排除平脉及禁针情况,即人迎、寸口脉摸不到或超过正常强度(四盛)者,禁针。

第二步:

定经:如果症状单纯,可归于一经,以症状定经,再比较人迎寸口以确定其虚实;症状复杂者,以人迎寸口几盛定病变及补泻经脉。

第三步:

取穴及扎针:补高泻低,阴经一个,阳经两个;

第四步:

脉平起针!

OK就这么简单!

反复阅读我的讲座,把理吃透,然后根据原则扎针,实操几例病人后就会变得非常简单!

 

速记人迎寸口脉针法

下面这个图表可以速记人迎寸口脉针法。

 
 

最后,有几个问题必须说明,这几个问题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人迎寸口脉针法本身,请大家务必加以重视。

一、   人迎寸口脉针法不能包治百病治好所有患者

我们这套人迎寸口脉针法完全忠实和复原于《黄帝内经》,是原汁原味纯正的《黄帝内经》人迎寸口针法。但请大家注意,人迎寸口脉针法调理的是人体(阴阳)表面两经这个“小循环”的平衡,虽然可以通过“小循环”的平衡带动十二经(严格说应该是十四经)“大循环”的平衡进而促进整个人体的平衡恢复。但人体生病内外因素很多,虽然人迎寸口脉针法可为其他治疗创造一个平稳的基础,增强其他疗法的疗效,但不可能所有的病均可通过人迎寸口脉针法治愈,不是说你学习了人迎寸口脉针法就可以天下无敌包治百病,这一点是必须明确的。有人说不要迷信银质针,也有人说不要迷信人迎寸口脉针法,更有人质问:“人迎寸口脉针法治疗颈肩腰腿痛能比得过银质针吗?”,所有这类提问和质疑的人他们心态都存在问题,每个患者或每种症状产生的原因和病机均不相同,治法也各异,没有哪种治疗方法可以治愈世界上每一种疾病,硬要把不同治疗原理的方法生拉活扯做疗效对比无异于比较机关枪对大炮哪个更好,无稽之谈!

二、人迎寸口脉针法仅是内经针法完整体系中的一部分

虽然人迎寸口脉针法属于《黄帝内经》中“道”层次的针法,在内经针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仍然只是内经针法完整体系中的一部分。针对不同的病症如络脉病、经筋病、痹症、脏腑病,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调平阴阳表里平衡基础上还需结合应用相关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才会取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三、结合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客观评价人迎寸口脉针法临床效果

分享人迎寸口脉针法研究成果,推广人迎寸口脉应用,并不是叫大家放弃其他疗法。相反,人迎寸口脉针法可与任何针法和用药相兼容,让你的治疗如虎添翼。人迎寸口脉针法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当你走入治疗瓶颈、疗效停滞不前或疑难病人无从入手时,尝试应用人迎寸口脉针法往往可让你柳暗花明出乎意料,对医生对患者无疑都是莫大的幸福。内经针法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人迎寸口脉针法仅是内经针法体系中的一部分,根据大量临床实践体会,人迎寸口脉针法对内科杂病的疗效更好,颈肩腰腿痛类的疾病有效率相对差些,需同时配合其他“疏通”类针法方显卓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俞穴 — 井荥输经合
陆瘦燕 学术观点
<黄帝内经》中“气至”一词的本来含义
自我康疗84:解读《黄帝内经·灵枢·小针解论》
《中国古典针灸学大纲》三
确定病变经络及治疗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