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武帝四路北伐之功过臧否



汉武帝


       “马邑之战”四年后,公元前129年的春季,汉武帝决定北伐匈奴。他亲自制定战略计划,分派四路大军(各一万骑兵)跨越长城,深入匈奴腹地。车骑将军卫青出兵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兵代郡,轻车将军公孙贺出兵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出兵雁门。四路大军三路失利,唯独首次出征的卫青直捣匈奴圣地龙城(匈奴祭扫天地和祖先的地方),斩首七百余人。



转守为攻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匈奴在秋高马肥的最佳征战时节,派遣数万骑攻略西汉东北部的上谷郡,斩杀太守,掳掠千余民众,以报马邑之耻。这种进攻方式,是匈奴的惯用手法,基本体现了西汉初期其对汉的整体战略规划——“在汉北方广大边境,特别是东北方的上谷、右北平、渔阳等郡佯攻,以袭扰和杀掠牵制、吸引原本属西线、中线的汉军主力驰援,然后以主力骑兵军团进击晋北、关陇,进而直逼陇西、北地、西河、上郡等西汉都城长安附近地区”。

  面对匈奴的袭扰,国力不足的汉廷只能“在非决战地区,以少数兵力取守势,而集结主力于决战方面”,即把重兵集于西线、中线,对于距离长安较远、军事成败对西汉存亡关联较小的东线“以少数兵力防御”。这样的结果是,西汉处处设防,却防不胜防。原因很简单,战争中机动能力强的一方往往占有主动权。据史料记载,匈奴骑兵一昼夜可以行进150公里,只需两天就可以出现在千里之外。匈奴骑兵行军速度如此之快,秘密在于匈奴马的种性。

  匈奴马是现代蒙古马的祖先,个头虽小,但耐力好,不畏寒冷,且生命力强,非常适合长途奔袭。此外,匈奴骑兵的补给方式也更简单有效。他们出征时随身携带定量的肉和奶,战时还可以就地取材,直接杀马饮血。而汉军以吃粮食为主,战时一个前线军士至少需要后方三个人供应粮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在西汉13个北部边郡、数千里北部边境线,匈奴骑兵强大的机动能力和战术突击能力,是以步兵及老式车兵为主的汉军无法比拟的。汉军毫无作战的主动权可言,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御策略。如果汉军贸然出击,在茫茫草原往往很难找到对手决战。

  面对匈奴的不断骚扰,初登战略舞台的汉武帝决心战胜匈奴,马邑伏击就是这种决心的体现,虽未成功,但他的决心并未动摇,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后,做出了主动出击的战略决策,并展开大规模的军事反击行动。的确,如果能将防不胜防的被动留给匈奴,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无法预计汉朝的打击,加上草原地形不利于坚守、匈奴骑兵不重视防御,汉军的胜算是非常大的。而且,伴随军事打击的,必然是对畜牧生产的破坏和人口的杀戮,这对匈奴国力的破坏比单纯战场上的胜利更具战略意义。



大考汉骑兵?



  因为有了战略认识上的转变,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就与文景时期大有不同。文景时期,汉匈战争一般围绕边郡的城邑展开,匈奴来犯,汉兵解围,且解围即止,鲜有追击。汉武帝认为,要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不进行长距离的追击是不行的。他根据当时匈奴疆域辽阔、骑兵强大、各部落分散、行动飘忽等特点,认为要战胜以骑兵为主的匈奴,就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建立比其更强大的骑兵军团。所以,西汉只有在骑兵军团建立以后,才能以机动对付敌之机动,才能远程奔袭,实施迂回包围、分割围歼,才能在战场上力争主动权。要发挥骑兵的长处,最好是“用骑以出奇,取其神速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要打运动战,不能打阵地战。

  若从此次战役部署上看,四位领军将领中,既有长期镇边的老将李广,也有皇族姻亲新贵卫青,还有年轻一代的将军公孙敖、公孙贺,四路军队人数分配均匀,并无主次之分,更没有统一的主帅,反映出汉武帝对骑兵部队和新型将领对战争胜场上如何综合运用骑兵军团也没有新的思路。从具体作战情形来推测,此次出征更多的是汉武帝要试探匈奴虚实,以及考察选拔己方军事人才。同时,汉军主力的内部编成和作战序列也体现出新的特点。公孙贺在此役军号为轻车将军,卫青为车骑将军,可见当时汉军仍保留了相当数额的战车部队。骑将军公孙敖和骁骑将军李广,则率领突击的骑兵部队。

  从秦汉兵书和军事史上考证,这一新型作战序列显现出,汉军军事改革不是简单模仿草原军队的模式,而是吸取草原骑兵的优势,利用战车和远射打击兵器(弓弩)集中编组,形成以骑兵为核心的车骑合成化部队。其与战国时代和汉初的军队有很大差异,职业化色彩颇为浓厚,内部已形成明确的战术分工。

  从地理角度分析,四路汉军由东至西,分从上谷、代郡、雁门、云中四郡出击,各自为战,寻找匈奴人接战。结合地理结构来看,相当于从燕山西南角的宣化盆地到河套东部的前套平原一线,对阴山一线的匈奴力量发起全线反击。而全线出击,力量分散,难以有效相互支援,易于被匈奴主力各个击破。这再次反映出汉军仍缺乏对匈奴作战的有效经验。不过,在战役指导上,汉武帝已经给出了此役的主要作战区域:命令四位将领围绕着匈奴南下出入频繁的边关马市周边自行寻找战机,分进突击。



三路皆失



  然而,广大将领的作战思想并不能马上转变过来,不能从消极的防御战略调整到积极的进攻战略。从西汉建立至武帝初年的70余年间,在战略防御思想的影响下,一批防守边关的宿将已经习惯了“守边防堵”保守战略,即分兵把口,进行防堵,其结果至多把匈奴阻挡于塞外而已。以李广为例,他镇边几十年,先后任过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11个边郡的太守。虽号称西汉名将,但并无赫赫战功,原因就在于受消极防御战略思想的桎梏,只擅长防御作战,缺乏在野战环境下运用指挥大规模骑兵军团的水平,更不适应汉武帝主动进攻的战略。此次作战,由于匈奴人慑于他“飞将军”的威名,集结了左大都尉、左骨都侯两部精骑,以四倍兵力(四万)迎战他的一万骑兵。尽管敌我兵力悬殊,但李广也显然缺乏骑兵进攻经验,所以虽然勇猛,最终还是全军覆没,他本人也战败被俘,所幸在押送途中脱逃而归。

  以太仆(专管官府畜牧事务)之职出任轻车将军的公孙贺,根本就没领会汉武帝千里奔袭、深入匈奴、主动进攻的战略意图,率领一万骑兵,在茫茫草原上寻找匈奴军队的踪迹,进兵缓慢,又不敢深入匈奴纵深,无所得也无所失,结果无功而还。同样毫无实战经验的公孙敖,也没有与匈奴正面交锋过,但他却运气不佳,从代郡出发没多久,就遭遇匈奴军队,拼力死战,仍损兵七千,只带着三千残骑而归。

  这里特别需要解释的一点是,秦汉时期,双马镫与高桥马鞍尚未出现,所谓骑马,实际上就是采取“上马之后,便用双腿夹紧马身来稳定身躯”的“跨马”式骑乘姿势。采取这种姿势的骑兵,其首要任务并非在马上作战杀敌,而是要努力保证自己“能安稳地骑在马背上”。因此,汉初及武帝早期,汉军骑兵作战的情形,即“行军时骑马、作战时下马,变成步兵参战”。因而,汉军骑兵也被称为马上步兵。汉军虽然大规模使用骑兵军团作战,但也仅利用战马进行战术机动,然后下马接敌,缺乏骑乘战马冲锋搏杀的能力,并没有建立和完善与骑兵军团相适应的战法和战术。

  而匈奴骑兵的战法模式则大不相同。《史记》记载:秦汉时期的匈奴人,“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匈奴骑兵虽然同样没有装备双马镫和形制完备的马鞍,但其骑射战术,尤其是在山地、溪涧等复杂地形中驾驭战马的能力,明显高出汉军一筹。此外,汉军骑兵的弓弩虽在射程及杀伤力上有优势,但极易被匈奴骑兵的机动力所抵消。当双方进入近战时,汉军骑兵虽然可凭借矛戟、刀和铁甲而获得步战优势,但这一优势也极为有限。因为匈奴骑兵在整个作战过程中始终骑乘战马,能凭借其优异的骑术将战术机动和单兵作战这两个过程较好地融为一体,而汉军骑兵则需要上马、下马的切换,灵活性上的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其战斗力的发挥(其所装备的矛戟、刀等兵器在骑乘战马机动时几乎毫无作战能力,只有在其下马转化为步兵后才能使用)。



奇袭龙城



  汉军四路兵马讨伐匈奴,三路失利。卫青成为汉武帝首次反击匈奴最后的希望。卫青认为,匈奴历来轻视汉军,认为汉军不能远征,不会突击其腹地,故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用远途奔袭的战术,目标直指匈奴的宗教圣地龙城(匈奴各部祭祀天地鬼神之地)。如果能攻破龙城,必将打击匈奴的嚣张气焰。然而,这个决策的风险是巨大的,万一孤军深入,被匈奴围歼,后果将万劫不复。但卫青分析认为,匈奴一贯是青壮出征,老弱留守。此次大战爆发后,龙城必定空虚。

  那么,卫青所破之龙城究竟在哪里?作为匈奴各部祭祀天地鬼神之地,史料有明确记载的龙城在漠北色楞格河盆地,今鄂尔浑河上游一带(今外蒙古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鄂尔浑河畔之龙城位于上谷西北,两地相距近1500公里,很难想象卫青在其他三部汉军均未获胜,既无侧翼配合,又无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能以万骑之众轻易越过仍是匈奴占领的代郡、雁门、云中以北地区,进而跋重山、越大漠,长驱直入到二三千里以外的匈奴大后方。这在军事上是很难办得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卫青所攻击之龙城并不是在漠北,而是在漠南。以上谷郡的地理结构来看,卫青率军出上谷,向北翻越燕山余脉野狐岭,后进入草原,向东北方向攻击前进。卫青所破之龙城,应该是匈奴在漠南的祭祀所在(匈奴地域实在太广,内部各板块都有自己的祭祀中心也很正常)。

  清朝进士胡林翼研究认为,卫青所至之龙城“在今察哈尔左翼旗界”,而“察哈尔左翼旗界”,即今内蒙古正镶白旗及其附近,该地区位于漠南,正当西汉上谷郡北方,曾是匈奴活动区域之一。另据史料记载,卫青从上谷郡出击后约七百里至龙城。如果今天从张家口宣化区出发,经张北县,沿207国道至内蒙古正镶白旗,里程为290公里,折合汉里,恰好约为700里。

  深入敌境的未知地域作战,原本是兵家大忌。但与其他三路汉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卫青出上谷郡的远征,不仅行军里程远远超过其他三路大军,而且皆是汉军过去从未涉足之地,其在地理环境上所面对的困难毫无疑问更多、更严重。但卫青不仅克服了地理环境上的不利,居然还能做到“取食于敌,行殊远而粮不绝”,并立下功绩。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卫青属下拥有大量生活于幽州地区、熟知当地塞外山川水土的幽州突骑。正是这些熟知塞外地形和匈奴虚实的幽州突骑,一方面为汉军担任向导指引道路,另一方面又充当斥候和收粮者,以其轻骑袭扰杀掠散居的匈奴部众,不仅为卫青大军筹措给养,还有力削弱了沿线匈奴的实力。

  卫青的军事才能这一仗初放光芒,为其逐渐超越李广、程不识、韩安国等文景时期的老将打下了基础。龙城之战,第一次将战场延伸到匈奴本土,不仅积累了对匈奴的作战经验,也对匈奴的士气予以了打击。不过,无论汉武帝和匈奴单于都明白,这一切都只是开始,一系列更加激烈的汉匈之战,即将爆发!

(摘自《世界军事》 文/汉卿)



新刊推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卫青简介
龙城之战:汉军四路出击匈奴,李广兵败被俘,卫青却率军直捣龙城
世界骑兵第一将,几乎是千古完人!
【古今中外】卫青人生首战:一万骑兵奔袭龙城,真正的龙城飞将!
汉武帝兵分四路北伐匈奴,卫青一战封侯,李广全军覆没
匈奴篇(三)汉匈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