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历史概述(廿二)——三国(一)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最终结果是逐渐形成了三支势力,一是占据北方的曹操,后来其子曹丕取代东汉建立魏国;一是占据西南地区的刘备,后来建立汉国(世称蜀国);一是占据东南地区的孙权,后来建立吴国。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的,主要是三足鼎立局势的形成过程。


曹操统一北方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治今安徽亳州)人,是地主阶层中较有见识的人物。他很早就看出东汉朝政的弊端,但苦于进言如石沉大海一般。例如,他反对召董卓进京消灭宦官,这一事件后来果然造成本来是朝中的内斗扩大到各地军阀的斗争,最后导致天下大乱。在镇压黄巾起义、起兵讨伐董卓的过程中,曹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股势力,不断吸收了许褚、李典等豪强人物。早先他的势力以兖州(今山东西部、河北东北部一带)为中心,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在济北(治今山东济南长清南)击败黄巾军,俘虏士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人,将其精锐收编为自己的军队,号称青州兵。 到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抓住机遇,派兵迎接自关中逃出的献帝,在许(今河南许昌 )安置了东汉朝廷,从此“挟天子而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权。 到建安四年(199年),袁术、吕布、张绣等人或败死或投降,中原基本被曹操收入囊中。


曹操(155-220),东汉末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沛国谯人。其子曹丕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太祖,追谥为武皇帝,故史书又称“魏太祖”、“魏武帝”。



这时,在北方最强的势力是拥有冀、并、幽等几大州(相当于今河北、山西大部)的袁绍。然而袁绍缺乏远见,这使得部下离心离德。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大战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 ),袁绍军数十万,曹操军约数万,曹操派兵夜袭乌巢,焚毁袁军粮草,袁绍兵败,不久死去。袁绍之子袁谭、袁尚、袁熙等人逃往北方,与乌桓联结。曹操率军北上,途中为了便于运输,将原来入黄河的淇水引入白沟,后又连通滹沱与泒河(今河北保定西南大沙河),开平虏渠。为了远征乌桓,他又开泉州渠、新河,连通鲍丘水(今)、濡水(濡音暖,今滦河)。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大破乌桓于辽西白狼山(在今辽宁建昌东北),杀蹋顿单于,不久袁氏残余势力也覆灭。到此为止,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于是曹操开始向南推进,先拿荆州刘表开刀,企图一举扫平江南,统一天下。


曹魏屯田制 士家制

曹操是凭借什么在群雄割据中取得胜利的呢?在制度方面,曹操吸收东汉豪强剥削农民、约束部曲的方式,建立了屯田制和士家制。

所谓屯田制,就是将部分农民(称为屯田客)束缚到土地上,使用官牛户五五开征租,不用官牛户四六开征租。尽管这样的封建剥削是极为残酷的,但在当时使百姓的生活安定了下来,并得以为曹操的军队提供后勤保障。这一制度先在许都附近开始推行,后设郡国屯田官,以国渊掌屯田事。屯田事务由农官管理,统属中央的大司农,土地属于国家。

所谓士家制,是指专门列出一部分人入士籍,这些家庭不得与一般百姓通婚,其中的青壮年男子都是曹操军队的主要兵源,老幼妇孺则参与耕田、手工业生产或服劳役。如果士逃亡,家人要被充为奴婢或处死。

曹操施行的这两种制度相结合,保证在当时连年战争的情况下粮食补给与兵源的充足,能够有效克服天灾、战争造成的资源短缺,因此能够统一北方地区。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将屯田客和士家直接纳入国家的管理,使得豪强势力难以不断扩大。


赤壁之战

刘备(161-223)是涿郡(治今河北涿州市)人,汉室宗亲,中山靖王刘胜(景帝第七子)之后,早年镇压黄巾起义,但长期不得志,先后漂流冀州、徐州各地,一度到袁绍部下。袁绍失败后,刘备依附于荆州刘表,并得诸葛亮为谋士。刘表死后,曹操大举进攻荆州,刘表子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南逃,派诸葛亮出使东吴,与东吴的孙权联合。


在曹操与袁绍大战之时,东南的孙策(175-200)也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孙策之父孙坚(155-191)是长沙(治今湖南长沙)人,据说是孙子后代,在镇压黄巾军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都有功绩。孙坚死后,其子孙策逐渐吞并江东刘繇、严白虎等割据势力,称霸东南。孙策死后,其弟孙权(182-252)年级尚轻,还未能施展其抱负,这时曹军已经咄咄逼人、虎视东南了。当时东吴官员多劝孙权降曹,鲁肃、周瑜等人力排众议,最终坚定孙权联合刘备抗拒曹操的决心。孙权派鲁肃、周瑜各领兵万人与刘备合兵,准备抗拒曹操。


当时曹操接受荆州刘琮的投降,打算一举消灭刘备、孙权两股势力,以统一天下。当时,西凉的马腾、辽东的公孙度都无法与曹操相抗衡,西蜀刘璋黯弱无能,汉中张鲁更是不值一提,因此这一战对于曹操极其关键。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天,曹军与孙刘联军大战于赤壁(一说在今湖北赤壁市,一说在今湖北嘉鱼县)。估计曹军约有二三十万人,孙刘联军只有数万人。《三国演义》称曹军八十万,孙刘联军约十万人,尽管过度夸张,但是两军对比悬殊则是事实。然而曹军由于多是北方人,水土不服、不善水战,又遭火攻,因而大败。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赤壁战后,刘备得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孙权在江东的势力得到巩固。曹操尽管失败,但仍然控制着北方地区。这一战是三国局面能够形成的决定性一战。


《赤壁之战》全景画(局部),这幅画由鲁迅美术学院28位专业艺术家耗时5年完成。尽管历史上的战争规模与《三国演义》相差甚远,但是战争的惨烈程度可以说在当时已经达于极致。


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赤壁战后,刘备夺取荆州大部,又于建安十六年(211年)应刘璋(刘焉之子)之约入蜀讨伐张鲁,三年后夺取全部蜀地,据有西南一隅。曹操在击败马超后,夺取西北之后,又派兵入汉中,于建安二十年(215年)夺取汉中。同年八月,曹操部将张辽在合肥击败孙权的进攻,孙权几乎被擒。次年,曹操进爵为魏王。(曹操已于建安十七年(212)受九锡为魏公)

曹操取汉中后却未能继续攻蜀,这给了刘备消除来自北方威胁的机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夺取汉中,杀曹操部将夏侯渊,不久称汉中王。此时几乎是刘备最盛之时,即将要发兵自荆州、汉中夹击曹操,复兴汉朝的功业几乎就要实现。然而就在这年冬天,孙权派吕蒙袭杀关羽,夺取荆州,以为制衡。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为魏王。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逼汉献帝禅让,建立了魏国,改元黄初(魏国仍然是受黄天当代替东汉的思想影响,因而是土命,土色黄)。东汉覆灭。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汉中王刘备认为献帝已被害,在蜀地称帝,国号汉,世称蜀。不久孙权受魏国封号,称吴王。222年,汉昭烈帝刘备亲率大军为关羽等人报仇,东征吴国,遭到陆逊的火攻,败于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后来,蜀汉辅政的诸葛亮与孙权联合,这样,长江上下游两大势力的力量基本均衡了。到此为止,三分天下的制衡格局才最终确定。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1982年版《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国时期全图,其时已是蜀汉灭亡前的公元262年。


之后,曹魏传五主,四十六年(220-266年),蜀汉传二主,四十三年(221-263年),东吴传四主,五十九年(222-280年)。关于三国的各自情况,我们将在下期详细介绍。


p.s曹操的评价,现今看法不一。魏晋时以曹魏为正统,所以曹操的地位很高。东晋时习凿齿认为应以蜀汉为正统,后世受其影响,到《三国志演义》形成时,蜀汉正统,曹魏篡立的说法深入人心,至今仍然影响巨大。曹操此人,应该肯定的是,他在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之时,消灭北方的其他割据势力,用屯田制和士家制稳定了北方社会,对于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较大的贡献。但是,他在这一战争过程中,有屠杀百姓的残暴行径,而且为了稳固个人统治残杀士族,对思想文化的发展也有一定的损害。不过,古人所争论的正统问题,在今天看来,并不重要,个人认为,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如果能够顺应当时社会(对于曹魏来说是北方社会)的发展趋势,扫除积弊,除旧布新,则无可厚非。三国鼎立的趋势是当时各国经济军事力量的对比决定的,无所谓谁的政权就比谁“正统”一些。因此,建议研究三国历史的朋友们以《三国志》为主,其他相关的三国时期史料(注意是史料)作为补充,兼听则明,抛开《三国演义》塑造的、家喻户晓的人物形象,从头了解这个我们貌似十分熟悉的时代。




22



作者:卜庸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操:不世功勋的枭雄
三国诸侯中,谁最谨慎反而成就大业
三国二十四名将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
三国简史暨三国时期中外大事记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三分钟了解三国历史!附赠势力分布图,读三国必备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