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3岁的清华学生,写下了一部当之无愧世界名著

翻开“世界名著”的榜单,我们会邂逅许多熟悉又使人望而却步的名字,仿佛远处的山影,它们构成了文学世界的广袤土地,但因其巨大的名气,让人提不起去攀爬的勇气,总是觉得:要不等我年龄更大,阅历更丰富一点再读……

但其实,很多名著,其实都是年轻人写下的,比如《雷雨》,写下它的时候,曹禺年仅23岁,还在清华大学里读书。

一个23岁的青年,能写出怎么样的作品?《雷雨》又真的能够担得起“世界名著”的名号吗?下文中,文学评论家陈思和将用细读的方式,解读这部其实你并没有读懂的“名著”《雷雨》。

下文摘选自《12堂文学阅读课》,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雷雨》: 一部说不尽的伟大作品

文丨陈思和

01

作为“世界文学名著”的《雷雨》

我们今天所说的“世界文学名著”,通常有两种含义,其中一种是西方文学名著。我们讨论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普希金、雨果的诗歌,我们说这是世界文学名著。可不仅仅只有西方文学才能算是世界文学,全世界是一个整体,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达到一个高的、一流水平的文学著作,都能称为“文学名著”。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学名著同样可以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的行列。过去我们提起“世界文学名著”,一定指的是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好像与外国文学对立。其实这个“对立”是不应该存在的。

就世界范围而言,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类文化遗产,都应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学名著。因此,中国文学名著与外国文学名著是同等的,是在同一层面上对话的。特别是中国,不仅古代有《红楼梦》《西游记》等一批伟大的著作,现代文学,特别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文学及整个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之下,开始从事自己的创作。将《红楼梦》、《儒林外史》、李白和杜甫的诗、关汉卿的戏剧视作世界名著,一般人还能认可。但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世界的大格局下产生的,所以我们谈鲁迅、巴金、老舍等作家时,常常会讲他们曾经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

今天我们讲曹禺的《雷雨》。

年轻时的曹禺

一讲到《雷雨》,大家肯定会想到其实这部作品也受到过西方文学的影响,受到过欧洲伟大戏剧家易卜生、美国戏剧家奥尼尔的影响等等,都会举出一系列的例子来证明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于西方文学的影响。在别人的影响下形成的自己的文学创作,能不能成为世界文学名著?我认为是可以的。20世纪以来,人类的信息交流特别频繁,在这样的时代下,已经很难分某个国家、某个地域的独特现象,很多文学现象都是世界性的,连成一片的。曹禺的《雷雨》中讲到的如人乱伦性、等很多问题,都是世界文学所共有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文学虽然是后起的现代文学,但它在自己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中,同样能够对世界性主题做出自己的独特回应。比如描写大家庭的崩溃,在中国就会形成《红楼梦》《家》《雷雨》等作品,用其独特的社会环境表现出其独特的对这一主题的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这就是中文现代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它反映的同样是世界性的因素,这是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看法。正因为它能对应世界性的主题与看法,所以我认为中国现代文学完全有资格、有能力达到世界名著的一流水平。所以在此我斗胆把曹禺的《雷雨》作为世界名著介绍给大家。

我并没有妄自菲薄。鲁迅的小说、曹禺的戏剧完全可以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什么是文学的标准?文学的标准只能有两种:一是对人性刻画的深度和人性所展示的丰富性。世界一流的文学对于人性的展示一定是丰富的,而不是单调的;二是一部文学作品的优秀与否,是看它在表达时对自己民族的语言的运用,能不能将本民族的语言发挥到最大的丰富性与包含性。如果能够达到,那么这样的文学一定是好的文学。有许多好的主题,可表现主题所用的语言不具丰富性、包含性,这样的作品就难以评价。在这两个要求下,曹禺在23岁时的著作《雷雨》,完全能够达到这样一个世界一流的水平。

02

《雷雨》是“说不清”的作品

其实不用我介绍,大家对《雷雨》都是非常熟悉的。有的读过它的剧本,有的看过据此改编的话剧、电影等等。《雷雨》在发表时非常曲折。当时曹禺先生还是清华大学的一名23岁的学生。他写成《雷雨》之后,交给了他的一位好友——《文学季刊》的主编章靳以。章靳以拿到剧本,发现这部作品和以前所有的戏剧作品都有所不同,他无法判断这部作品的好坏,便拿去给《文学季刊》的资深主编郑振铎看。郑振铎一下子也不能对《雷雨》剧本作出判断,暂时压了下来,一放就是一年多。

第二年,巴金去北京,与章靳以住在一起,便看到了《雷雨》剧本。一看之下,非常感动,巴金说:“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马上向郑振铎推荐了《雷雨》,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于是《雷雨》正式发表在1934年的《文学季刊》上面。但发表以后并没有引起社会上的反响,一直没有上演。第一次上演《雷雨》是留日学生,在日本上演引起轰动,再回到中国上演,引起反响。

曹禺与巴金

这与曹禺的其他作品正好相反。《雷雨》在初问世时相对寂寞,这种寂寞影响了对这个作品的理解。很多评论家都讲不清楚这部作品,包括曹禺本人。曹禺先生在为《雷雨》单行本作序时写道:“这部作品别人说它是反封建的,我也可以追认。”可想而知,作者在创作时,自己也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写这部作品的目的。评论家们无法很好地分析、宣传、推荐《雷雨》,导致了这部作品的命运与《日出》大相径庭。

《日出》的主题非常清晰,一发表就受到大家欢迎。曹禺先生自己都承认《雷雨》比较乱,比较紧张,所以冲突非常激烈、太巧合,就变得比较“做作”。《日出》是一部舒缓、抒情的作品。因此他认为《日出》比《雷雨》更成熟。这一说法影响了很多研究者。可是,在我看来,《日出》无法与《雷雨》相比,在中国戏剧史上,《雷雨》也是无与伦比的。好就好在《雷雨》是一部谁都说不清的作品。一部伟大的作品必然体现人性的极其丰富,人性一丰富就不能说清该部作品了,说不清楚的作品,也就成了一部说不尽的伟大作品。

为什么《雷雨》是一部说不清楚的作品呢?首先,曹禺先生自己认为它是一部说不清的作品。他在写作的最初,在图书馆中看了许许多多的书,渐渐地,脑海中出现了两种人物形象,也就是《雷雨》中两个人物的性格:一个是蘩漪,作品中最激烈、性格最丰富的女人;另一个是作品中最平淡、最单纯、最没有角色的周冲。这两个人引起他的创作冲动,于是他写出了《雷雨》。这不像现在某些作家写作,要事先确定中心思想,写下提纲。曹禺先生是仅以一种冲动,在他脑海中活跃的两个人物,写下了这部作品。一个是一身白,单纯如天使的小男孩;一个是一身红,激烈如火、如魔鬼的女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在人性间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张力,通过两极,窥探了人性的丰富和人性的深层。因此他写了这部作品。写到最后,曹禺先生自己都透不过气来,于是他又写下了一个序幕,一个尾声,以平息自己的感情。这就是一位作家创作时的真实思想。

其次,再看这部作品的主题。很多人在评论《雷雨》时,都会认为它描写了一个大家庭内的冲突,暴露了大家庭的罪恶。在我看来,这部作品最难以启齿的就是人性犯罪问题。作品中写了三种乱伦。一是周萍和蘩漪的乱伦。在一个大家庭中,老夫少妻,相差20岁。丈夫是社会的成功人士,每日忙于公务;年轻的妻子在封闭的家庭中非常苦闷。在故事发生前三五年,丈夫前妻的儿子从乡下回到了这个家中,他就是周萍。纯朴的周萍带着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了这个家中,为蘩漪带来了清新的空气,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本来是个已经死掉的人,睡在棺材里了,一天天沉闷下去。可是突然一阵清风,把她从棺材里吹醒了,她所有的人性都复苏了,于是她爱上了这个年轻人。于是,便发生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性的罪恶——后母和丈夫前妻的儿子发生了乱伦的情欲。这也带出了第二宗罪。

随着周萍逐渐长大,乱伦的恐惧也逐渐膨胀,同时,周萍受不了蘩漪——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的许多要求和疯狂的爱,最终想摆脱她的控制,摆脱罪恶的感觉。为了摆脱这种罪恶,他爱上了一个18岁的小丫头,单纯、朴素的四凤。不谙世事的清纯丫头与半疯狂的半老徐娘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周萍当然舍去蘩漪,而去爱那个小丫头,这就导入了第二宗罪——四凤和他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两人不仅相爱,而且四凤已经怀孕。

这种情况下,周萍从第一轮罪沉沦到了第二轮罪,即血缘的乱伦。这比前一犯罪更严重。前者是家庭乱伦,这种家庭关系还是可以解体的,而第二轮犯罪是无法解体的。这是导致了这个故事全部悲剧的原因。故事最后四凤的死,其实是自杀,因为她无法摆脱这种命运,在当时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有着不得不死的理由。周萍最后也只能自杀了。

当他与蘩漪奸情发生的时候还能够逃走,还能够想通过爱四凤摆脱第一轮罪。可当他发现非但没有拯救自己,反而陷入了更深一轮的罪孽后,他也别无他法,只能选择死路。故事发展到现在,有悲剧不得不发生的理由。看似复杂,实际上完全符合逻辑推理,这就是悲剧的力量。悲剧的发生需要很多情节的推动,但其结果是必然的。

对于剧中表现的家庭的乱伦、血缘的乱伦,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悲剧?于是引出了第三宗罪:按照传统的说法,上辈子人作的孽,报应到了下一辈人的身上。周朴园年轻时和他家的丫鬟侍萍相爱并育有两子:周萍和鲁大海。刚生下鲁大海时,家里逼着周朴园赶走了侍萍和鲁大海。很多年后,故事中的人物无意中重新碰面,30年前的故事再次发生。这导致了第三宗罪:主仆之间不正常的恋情,结果女方被遗弃,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悲剧。

1996年李少红、曾念平导演的《雷雨》

《雷雨》通过一系列的罪恶,完成了对人性的拷问。而这一系列的罪恶都与人的爱情有关。人的爱情在三道扭曲中,即主人和仆人关系的扭曲、后母和继子间关系的扭曲、兄妹间关系的扭曲——象征了三个悲剧,即家庭悲剧、社会悲剧、伦理血缘悲剧,构成了这部作品所有的冲突,导致了最终的悲剧结局。通过以上三道扭曲,拷问人性深处的罪恶感。这个故事的不清楚也就在这里。故事太丰富了,内容太含糊了,社会冲突、家庭伦理、血缘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异常丰富的悲剧。所有的人都不能够去清晰地分析一部作品。因此我们抓住今天我们能够分析的东西,去理解它。

03

周冲与繁漪:擎住悲剧之门

《雷雨》中一共只有8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至今为止,优秀的评论家分析《雷雨》都是从分析人物着手。只有通过对人物的不同理解,才能进入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形成对作品的多元解释。

《雷雨》中最能引起作者创作冲动的是两个人物:周冲和蘩漪。周冲是一个极其单纯的人,在这部作品中最没有性格,像是一张白纸,整个人如同在梦中。我记得在舞台上他一身白,正处于做梦的年纪——17岁,满脑子大海、白帆、远方。他对四凤有着朦胧的爱,但不强烈。他觉得所谓爱情就是要帮助别人,因此他也爱自己的父母,也会拿出零花钱给四凤读书。如今看来,周冲无疑是一个幼稚的孩子。他是最不成熟、最简单的人物,看似可有可无,其实非要不可。一是我觉得周冲身上,或多或少都有曹禺先生的影子。要一个23岁的初长成的青年,窥探如此丰富、严酷的命运和韧性,担子实在太重。

曹禺先生在窥探人性时,充满了恐惧。所以他必须用一个小孩子的眼光去看整个世界,以达到舞台的平衡。在整个悲惨污秽的故事中,有一个天使存在,有一个纯洁无瑕的人存在:这是这个黑暗王国中的一线光明。一片污秽、残酷的社会背景中有一点朦胧、理想存在其间,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丝理想存在,这部戏剧照样成立,但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压抑的,没有一点亮色。

虽然四凤也是一个身处花季的少女,但加在她身上的罪孽比谁都重。一个最无辜的女孩承担了最沉重的罪恶,更何况前面还有一群坏人。所以整个社会就会让人感到喘不过气。这么个黑暗的社会一定需要一点明亮,像天使一样存在。周冲也是非死不可的,单纯的理想在黑暗的社会中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最美好的东西也会消失。但他的去世和四凤、周萍有所不同,四凤、周萍都是自杀,而周冲为救四凤而牺牲了自己。对于周冲的形象,有些像无辜的羔羊,为了拯救别人献出了自己。

他是整部作品中最高尚的人。如果没有周冲,《雷雨》的艺术境界都要低一个层次;有了周冲,整部作品趋于完美境界。

1994年《雷雨》电影中的四凤与周冲

在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蘩漪,这是毫无疑问的。《雷雨》是一部悲剧,打开这部悲剧的钥匙在鲁侍萍手中。周朴园把30年前的悲剧掩盖得非常完美,但其中有一个戏剧矛盾的解剖,本来这个悲剧不会发生,但其中有一个破绽,就像在万里无云的天空中,远远地飘来一个黑点;逐渐近了,变成乌云;又近了,开始电闪雷鸣,倾盆大雨,最终毁灭世界。故事中,一开始不存在问题,但蘩漪因为四凤,叫来了鲁侍萍,使大家都去猜测四凤的妈妈来了之后会发生些什么。事实上,这个家庭的矛盾就是当鲁侍萍慢慢从远方来到了周家而逐渐引发的。

鲁侍萍就像是一把钥匙,一层层开启了所有的矛盾与悲剧,但在打开的过程中,鲁侍萍始终处于被动,开这把钥匙的手是蘩漪,家庭中所有悲剧都是蘩漪酿成的。蘩漪有自己的身份,她爱周萍,但周萍想要离开她,她才要鲁侍萍前来周家。没想到鲁侍萍来了之后,发现这就是她30年前待过的周家,也发现了她的儿子和女儿的乱伦关系。

之后,转移到鲁侍萍的家里。周萍与四凤见最后一面。蘩漪赶到,反锁了窗,使周萍不得不从门离开,导致了整个事情的爆发。当时众人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除了鲁侍萍。因此,她逼着女儿对雷雨发誓,许下了“被雷电劈死”的誓言。这与最后四凤的死遥相呼应。这场戏写得非常激烈。我觉得这段把《雷雨》所有紧张、残酷的主题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鲁妈的逼迫、四凤的毒誓也都是蘩漪反锁了窗,导致整个隐情爆发的后续结果。

第四幕中,又回到客厅。鲁侍萍为了保护女儿,同意周萍和四凤私奔。事已至此,蘩漪为了留住周萍,不顾母亲身份,把周冲抬出来,要他和周萍抢四凤。但代表天使的周冲看清了人间丑恶,不愿强争四凤。蘩漪无可奈何,拖出了周朴园,想通过他制止周萍和四凤。没料想周朴园看见这场景,以为30年前的旧事东窗事发,便先下手为强,指明了鲁侍萍和周萍的母子关系。四凤因此大受打击,承受不住残酷现实,悲剧一发而不可收拾。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蘩漪也有值得我们同情的一面。作为一个30多岁的女人,好容易得到了爱情,当然要死死抓住这根救命稻草,为此毁灭整个世界都在所不惜,最后连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脸面都不顾,甚至容忍周萍有两个情人,使自己沦落到卑贱的地步,唯一的希望就是周萍能够留下。但周萍去意已决。

1994年《雷雨》中的繁漪

从蘩漪本人的悲剧性格来说,我本人非常同情她。我觉得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找不到刻画得如此细致的人物了。作者把她作为一名女性,所有的软弱,以及渴望追求自己个性幸福刻画得细致入微。她让步让到极点,想以此挽回自己的爱情,可最后还是挽回不了。这么个可怜的人,每走一步,边上都有团火在烧,伴随着她,毁灭她身边的事物。到最后,她自己都不知道事情怎么会发展成那样,只是她走到了一个地方,使整个悲剧爆发。蘩漪的眼中只有周萍,她只希望通过她的方法把周萍拉住。可是她导致的悲剧却使整个家庭崩溃。所以这个故事我觉得好就好在这里,蘩漪具有双重人格,一方面她受气受得最深,在她身上融注了几千年来中国妇女被压迫的苦难地位,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形象,并且将这种形象推到了极致。

西方文学名著中,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就有这种“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艺术形象出现。西方文学名著中,这类形象就像抹布一样,一生被人到处擦到处踩,但西方作家往往在他们身上赋予了神一样的光芒,遭遇到各种苦难,但人性还是十分纯洁完美,最后灵魂都会升上天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西方以基督教为背景,宣扬“历尽苦难,灵魂最终得到升华”,这种思想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表露无遗。“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女性形象在历经苦难后,就会变得非常伟大,灵魂就会升华,一切以忍、爱来完成对这个世界的创造。

可是在中国,《雷雨》出于一个23岁的中国作家,不可能也不会写出“历尽苦难,灵魂最终得到升华”的形象。蘩漪一方面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历经苦难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魔鬼。她每走一步,围绕在她身边的灾难就往前推进一步,最终整个悲剧发生。所以蘩漪身上同时承担了“圣者”与“魔鬼”的双重个性。

1994年《雷雨》中的繁漪与周萍

从侍萍被赶出周家到周朴园娶蘩漪进门,中间周朴园还有一任妻子,但《雷雨》中并没有对于她的只言片语的描写。计算了一下,蘩漪大概在17岁时嫁入周家,我们可以想象周朴园对蘩漪完全没有感情,他的感情世界和蘩漪的完全不同,沧海与清水无法混在一起,17岁的蘩漪永远走不进37岁的周朴园的心,永远被排除在爱情的门外,直到她三十几岁时认识了周萍。这十三四年对她是种折磨。

曹禺先生并没有直接写出这点,而是通过一个细节“蘩漪吃药”来描写的。蘩漪被认为有点神经病,所以要吃药。不仅周朴园逼着她吃,而且他还让周冲跪在她面前劝她吃药。所以她对周萍说她在这家中吃了二十几年的苦。这就是个象征。但转化为实际来说,我认为她还是有神经病的,只是处在一个比较隐蔽的状态,在这么个大家庭中,她一边要遮掩住和周萍的感情,一边又要应付这么个大家庭的诸多事情,她的精神能不崩溃吗? 在佣人看来是闹鬼,在丈夫看来她就是有神经病。 不可以用好言好语,只能用强制手段来逼迫她吃药。

一个疯女人,加上前面一个几乎空白的妻子,而且蘩漪是在苦难中被扭曲的。 也正是因为她的歇斯底里,周萍受不了,所以才想摆脱她。 我们演出《雷雨》时把蘩漪演得很漂亮,依我看,蘩漪不应该很漂亮,而是半疯狂的状态,应该是个厉鬼似的人物,有变态的性格,才会导致最后的悲剧。

1994年《雷雨》中的繁漪

蘩漪和周冲看上去是两个极端,这两个极端的存在使每个人物都非常丰富。蘩漪有着不可捉摸的力量,这种力量使每个人自己的努力都是枉然。其中也有蘩漪自己对人性的追求,可每次都是违背人性。这种互相矛盾的追求最终导致每个人的努力都付之东流,每个人都走到了他们希望的反面。蘩漪既是魔鬼,又是公正的审判者,她使每个人的努力都是徒然。

所以,要分析《雷雨》就要抓住蘩漪这个最重要的人物。由于她的动议,才找来了鲁侍萍,才开启了悲剧之门。这在西方经典戏剧中很常见:一个看似和平的家庭因为一个外来人的出现,而使所有的矛盾逐渐爆发出来,最终一发不可收拾。由于这么两个极端,把人性拉到极致,使作品中每个人物的性格都丰富化,本来单面的性格多面化、复杂化,也正是因此,《雷雨》这部作品特别不能擅加评论,不能够分析清楚。

04

周朴园与鲁侍萍:从怀旧到现实之渊

周朴园和鲁侍萍30年后的见面,过去我们分析总是从社会伦理出发,但我认为周朴园是真心爱侍萍的,而且是场刻骨铭心的爱情,并且两个人共同生活了几年,生育了两个孩子。他们共同生活时,有自己的房间,有自己的布置,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客厅,完全是30年前的布置,没有动过,保持了侍萍在时所有的家具和摆设,连侍萍当时怕开窗的习惯也保留了下来。由此可见,周朴园当年非常喜欢侍萍。这种爱情的沧桑不能磨灭,因此他也不能融入后面两任妻子中去,这也导致了后面两任妻子的悲剧。是谁导致了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是谁当年把侍萍赶出家门?这里我们可以归结到封建的制度。侍萍如果满足于做一个人家的妾的话,这种悲剧不会发生。

1994年《雷雨》中的周朴园

只有一种情况,侍萍不愿为妾,在这种情况下,不被封建家庭所允许,她才会被赶走。我们不能说周朴园在爱侍萍方面是虚伪的,因为如果倒退30年,他也只不过20来岁的样子。在一个封建家庭,少爷的胡作非为、拈花惹草是被允许的,但娶妻就要门当户对。因此,周朴园的家庭允许他和侍萍的往来,但不会允许他娶侍萍为正室,一定要为他另择亲事。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一个封建家庭的罪恶所在。在这个罪恶当中,不仅侍萍是牺牲者,周朴园其实也是牺牲者。侍萍不愿为妾,才会被赶走。由此可见,她的品行是非常高洁的。作品中一直写到四凤说她妈妈是个清高的人。侍萍不愿处于一个被压迫的、屈辱的地位,不愿做一个小妾,不愿与别人分享爱情,可见她的自立性格。她是个坚强、宁折不弯的人,与蘩漪形成鲜明对比。

分析到这里,可以解释下面这一幕。我把它看成陆游和唐婉重逢的一幕。他们自己相爱,但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了他们不能在一起。周朴园对此怀有深深的歉意,这种歉意导致了他对后两任妻子的漠视。他和蘩漪的吵架,导致了他心情不好,便叫四凤把旧衣服拿出来看看,怀旧。当周朴园看到鲁侍萍时,马上想到了当年的那个小丫头,但他认为她已经死了,所以就向她打听侍萍。鲁侍萍开始时也不敢认周朴园,两个人开始打哑谜,开始怀旧。后来鲁侍萍发现周朴园还不能认出她时,就逐渐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周朴园颤声问道“你,你,你……你是谁”时,鲁侍萍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她说:“老爷,侍萍想不到老得连你也认不出来了。”

1994年《雷雨》中的鲁侍萍与四凤

一个妇女沧桑相隔了30年,变成了老太婆了,可在她30年前的情人面前,她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已经变老了,心疼自己的容貌竟然连以前最亲近的人都认不出来了。可这时周朴园却说了两句很煞风景的话:“你怎么来了?”“是谁派你来的?”很多评论家都认为这两句话是周朴园虚伪、地主本性的表现。我觉得不然。因为鲁侍萍一表明身份,马上使周朴园从怀旧回到了现实。他想到鲁侍萍的现实身份是鲁贵的妻子,鲁大海的母亲,而鲁大海正在和他打官司。因此他问了这么两句话,很符合他的身份,毕竟他当了那么多年的老板。但这两句话也给鲁侍萍以沉重打击,受了30年委屈的女人一下子把所有的怨恨吐向了自己的情人。

这部作品中台词丰富的意义,是任何其他作品无法比拟的。台词中既有现实的意义,又有男女间丰富的感情,两者交织在一起。如果我们仅仅把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关系看成阶级对立关系,我认为是简单化的、肤浅的。把他们的关系说成欺骗,也是不符合人性的。只有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才能看到人性的悲剧性。

人性越丰富,感情越细腻,性格中的悲剧成分也就越大。周冲和蘩漪的两极化,赋予每个人物的性格以最大的张力。很难用简单的公式去讲清楚他们。我们每个读者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年龄经历在这部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感受。因此,也就成了一个说不尽的《雷雨》,一个说不尽的曹禺。由于精彩丰富的内涵,使作品的语言充满了紧张感,这真的是一部大师的作品,几乎每一句话都有丰富的潜台词,每一句话背后都有可以截然对立的解释。

曹禺笔下每个人物的心灵历程,都是一个心灵辩证法的过程,人物的心理总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走向其相反的另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认为《雷雨》如果作为一部世界名著,完全是当之无愧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现代文学之九:曹禺
曹禺戏剧创作简况 (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分析题答案四 - 黄色蚱蜢的日志 - 网易博客
王岱:我这样教《雷雨》(郑桂华点评)
课堂实录|《雷雨》课堂教学实录(一)
重读《雷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