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4高考优秀课外悦读7篇
2014高考优秀课外悦读7篇
    目录
    1、每个人都是教育——王开东
    2、叩问自我精神冷暖——张丽钧
    3、一块豆饼的给予方式——张丽钧
    4、“差生”活得好,未来才会好——张丽钧
    5、养就心中一段春——马德
    6、在我心里,你只是杨康——马德
    7、你必须有一个出口——马德

每个人都是教育 
王开东

一个深秋的夜晚,在一个极少人走过的十字路口,一位老人默默等待绿灯亮起。有人问他:“反正也没有人监督,你为什么非要等绿灯亮?”老人说:“在某一扇窗口,很可能有孩子的眼睛在看着我。”

我被老人的这句话打动了!

成人应该是孩子的标杆,任何时候,成人的身后都要假定一个儿童的眼光。真正的教育不在宣讲中,不在墙壁上,也不在白纸黑字中,而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的每一刻都是教育。

然而,转念一想,假如任何一扇窗口的背后,肯定没有孩子的眼睛呢?这个时候,我们又该作何选择?

不由得想起一段历史。

史载,东汉杨震曾任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时,路过冒邑。冒邑县令王密,乃是杨震曾经荐举的官员。王密为表感激之情,悄悄带上十斤黄金深夜拜访杨震。

杨震当场拒绝了这份礼物,还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以为杨震假装客气,便说:“幕夜无知者。”意思是说晚上没有谁知道。杨震勃然大怒,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说无知?”王密十分羞愧,只得带着礼物,狼狈而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就算我们背后没有孩子的眼睛,就算是天衣无缝,还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呢。所有人都睡着了,我自己还是醒着的;没有人监督我,我自己就是自己的监督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慎独。

道德不是知识风暴,不是华丽的装饰和外衣,而是我们内心中的信仰,甚至也不是信仰,而是“不知有之”的血肉交融。它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精神生命的一部分,自由的流淌,肆意的坦荡。我哪里知道这是不是道德,我只知道我必须这么做,这么做就是我的道德。不是为了做一个好人而做,而只是因为人之为人就得这样去做。没有思考,没有辨别,没有计划,只有下意识和无意识,这才是真的道德。

但慎独多么困难啊。就算是“四知太守”杨震,也禁不起推敲。照理说,羞愧无言的王密绝对不可能把自己的丑事声张出去,那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个人中,唯一泄露秘密的人,只能是杨震自己。

那么,杨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他这样做想达到什么效果?理由很简单,杨震牺牲王密,不过是想沽名钓誉,得到更高的位置,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已。盗名之人乃是最大的强盗,因为具有欺骗性,所以有欺世盗名之说。

然而,现在,我们不仅丢弃了慎独,甚至在世俗之中,随波逐流,与时俯仰,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潇洒走一回。

我们常常把教育泛化了,以为教育一定创造必备的环境,至少也要有必备的土壤,否则就不能发出教育的芽,开出教育的花,长出教育的果来。很多老师直接把教育责任推卸给体制,忘记了我们自己也是体制的一部分,很多教育问题的乱象,或多或少我们也要承担一点责任。

最欣赏之人,乃是美学一代大家朱光潜的“三此”座右铭。 “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绝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绝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绝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

每个此身都在此时、此地担当起文明和教育的责任,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双孩子的眼睛,或者是有一双举世混浊唯我独清的眼睛,每个人都把自己树立为标杆,回到常识,树立信仰,坚持理性,以我为旗,为了追寻美好的未来,必须有人率先为此付出代价。

我们是父亲,也是母亲,我们还都是老师,这个世界是我们的孩子唯一可以居住和生存的地方,为了他们的幸福和未来,我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孩子的幸福,与整个世界的美好息息相关。

当年鲁迅“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光明里去。”我们何妨汇聚起手心里的光,不能温暖自己,却能照亮世界。

 

叩问自我精神冷暖

张丽钧

那是一帧公益宣传画:斑驳的墙,贴了一张纸;在纸的右下方,镂空成一个身子前倾、奋力朝前伸出双臂的“阴人”;而纸张被掏出的部分,则构成了另一个人——一个和纸上的那个人两面相对、四手相连的“阳人”。纸内那个“阴人”,在拼死拉住纸外那个“阳人”。我仿佛听见“阴人”在对“阳人”疾呼:喂,兄弟,不能这样跌下去!

这帧公益宣传画有个发人深省的标题:拯救边缘的自己。

初看的时候,我以为它不过是在向那些“瘾君子”们发出忠告。后来,我发现我错了。

谁敢说自己没有走到“边缘”的时候呢?“边缘”总是热情地赶来邀召我们好奇的双脚。幼年时期,我们可以用“贪玩”来为自己辩护,可是后来呢?后来,“贪玩”竟将我们当成了它的吊线木偶,只要它提拉某根线绳,我们就开始不可遏抑地抽搐或舞蹈。

身体里总有两个“我”在拉锯。一个“我”任性地倒下去时,另一个“我”赶忙跑来营救。两个“我”之间的战争,是那样地惊心动魄。星月眠去,体内干仗的双方却毫无睡意,愈战愈酣。不知为了什么,我们跟自己作战的时刻总是多于我们跟他人作战的时刻。

 “瘾”是怎样一个汉字呀?那是一种病,一种深隐于心、羞于告人的病。为“瘾”所引,人就容易一点点迷失自我。认识一个人,被“瘾”牢牢地罩住了,不能自拔。太想劝他回头,岂料,他竟发来短信宽慰我:“兄固愚,亦深知: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我彻底无言了。面对一个连自己的心都可以巧言骗过的人,我又能说什么呢?后来,他果真就陷落了。他是被“甜”这种东西给击溃的呀。他大概不知道心理学上有个“延迟满足”理论,只晓得一味纵宠着自己的胃口,超前满足、超量满足。结果,恰如《好了歌》所言:“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中说:“人生来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诱惑。”但她又说:“只有在大脑和身体同时作用的瞬间,你才有力量克服冲动。”我们不能设想,当一个人的身体决然扮演起了大脑死敌的角色,它们可该怎样联手去抵御“奶酪、蛋糕的诱惑”呢?在书中,凯利?麦格尼格尔殷殷叮嘱我们:“忠于你的感受。”——问题是,你懂得什么才是你最真实的、值得“忠于”的感受吗?想想看,当那个“阳人”自顾自地跌下去的时候,他未尝不忠于自己的感受;而当那个“阴人”援手相救时,他也是在忠于自己的感受啊!当“贪、嗔、痴、慢、疑”的罡风竞相吹拂无辜的生命,怎样的定力,方能让你的心旌不随之摇摆?

人人心中住着一个魔,这个魔可能是“青面鬼”,更可能是“桃花面”。拒斥“桃花面”,需要动用更大的心劲儿。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们聪慧的先人,就是这样简明界定“错”与“恶”的。如果用这把严苛的标尺来衡量现代人的行为,恐怕“作恶多端”者遍地皆是了吧?生命本身的不和谐,使我们总是不肯轻饶了自己,犯愧对自我的错,作愧对自我的恶。生命何其佳妙,一个人的战争何其惨苦!注定了,一种细腻绵长的救赎,将伴随我们漫漫一生。

边缘风厉。边缘的自己,是被风吹乱了的自己。乱了发,乱了衣,乱了心,乱了神。那最初的纯真被谁人掠了去?那曾发誓用履底读遍人间好风景的少年将鞋子典当给了哪阵熏风?谁在整理心绪的时候不期然收获了一团又一团的乱麻?

——珍视生命,就是要学会叩问自我精神的冷暖。拯救边缘的自己,就是为世界点亮一盏星灯。

一块豆饼的给予方式

张丽钧

假如,我是说假如,你手里有一块豆饼,一块通常用来喂牲口的、口味很不怎么样的豆饼;但是,你身边围了一圈儿孩子,一圈儿饥肠辘辘的孩子,他们眼巴巴望着你手里那块“美味”的豆饼,悄悄咽口水。你手里的豆饼有限,不可能满足所有孩子的要求,那么,你该怎样送出手中的豆饼?

有这么一个人,是村子里的粮食保管员,他拿豆饼引逗着肚子瘪瘪的孩子们,让他们学狗叫。他说,谁学得最像就把豆饼赏给谁。结果,一群孩子便争先恐后地学起了狗叫。大家学得都很像,难分伯仲。于是,那人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让孩子们蜂拥而上去抢夺那块豆饼。

在这群孩子中间,有一个叫莫言的人。他后来把这个酸涩的故事写进了他的散文《母亲》。莫言写道,当他回到家中,受到了父亲和爷爷的严厉批评。爷爷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

当我带领着今天的高中生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在爷爷的话上过多引申,毕竟,那种可怕的饥馑不太可能转回身来继续啮噬今天的孩子,并且,他们读初中时就背诵过了“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为了尊严不学狗叫”的道理他们都明白。但是,我依然不肯轻易翻过这一页书,我说:“来,孩子们,我们一起想想一块豆饼究竟有多少种给予方式?”

他们嚷嚷起来——平分了给予,人心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按家庭条件给予,照顾家庭特困的;按年龄大小给予,照顾年龄最小的……

我说:“你们说的都有一定道理,我愿意相信你们会动用自己的智慧分好手中的豆饼。但是,我还是担心,我担心你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学起了那个粮食保管员。邪恶的倨傲心,让他有了那么独特的‘创意’——你不是想得到我的施舍吗?那好,那你就先满足我对你的‘非人’设定,你是一条狗,你要学狗吠叫、学狗抢食,只有这样的给予方式,才能让我真切地体会到拥有权势的快感。

 “孩子们,以后,你们手里可能会攥着五花八门的豆饼——如果你做了教师,你会攥着知识的豆饼;如果你做了医生,你会攥着健康的豆饼;如果你做了董事长,你会攥着薪酬的豆饼;如果你做了执法者,你会攥着公正的豆饼……那么多的人寄望于你,那么多的人巴望着从你那里得到他们正匮乏、正渴盼着的东西,你能将倨傲地给予看成是一种对自我的侮辱吗?就像那个粮食保管员一样,当他动了让那些孩子学狗吠叫、学狗抢食的心思,他已先于孩子们充任起了他预设的角色。

“你懂得怎样的给予才称得上是高贵的给予吗?当那块无形的豆饼被送出去的时候,那施予的手,应该是被感恩注释过的——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知识,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健康,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薪酬,感恩我有机会给予你公正……一个社会的美好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给予者的美好度。给予者丑恶不堪,社会就不可能美好。

 “孩子们,让我们在特蕾莎修女的箴言面前对对表吧——‘给予就是接受,施恩就是受惠’。”

 

“差生”活得好,未来才会好

张丽钧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提出一个观点,博得大家一致认同。戚教授认为:我们未来生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今天班里的那些“差生”;因为,未来为你提供卖菜、收电费、开出租车等日常服务项目的,很可能就是今天这些“差生”。这些人,能真正让你切实体会到生活质量的高低。

毋庸讳言,任何一所中小学都有所谓“差生”,并且,“差生”被边缘化似乎成了一种普遍趋势。有些学校更是公然歧视“差生”——给“差生”戴“绿领巾”,展览“差生”作业、试卷,将“差生”驱赶到最后一排,为“差生”单独编班等等。校园里的“嫌贫爱富”,流行病般侵蚀着太多校长、教师的心。正是因为“差生”被普遍当成了“累赘”,所以,当看到魏书生、李镇西、雷夫等优秀教师偏爱“差生”的时候,我们才感到格外欣慰。

对分数的狂热膜拜,使我们忽略了太多不该忽略的东西。挫败感本已经使“差生”苦不堪言,遭白眼又给他们伤口撒盐。我们常常纳闷,为什么越是“差生”毛病就越多——抽烟、上网、逃课、出走……有多少人能像张德芬那样,分析出这些毛病其实是孩子在竭力逃避无颜面对的现实?而“标签效应”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而这,也正是“差生”被称作“差生”之后越来越差的原因之所在。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创办了“波尔塔瓦幼年违法者工学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学团”),“工学团”的学员全都是失足少年。一个后来成为马卡连柯得力助手的学员卡拉巴林这样回忆道:“马卡连柯注意到我的人格,可是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就是凭着这种“温暖的、人道的接触”,马卡连柯创造了教育的奇迹。当年那些违法学生,被他成功塑造成了专家、学者、干部、国家勋章获得者和卫国战争英雄。

没有谁不喜欢这样的句子——“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但是,我们不妨想想看,如果“差生”今天收到只有歧视与侮辱,那么,明天他奉还社会的,除了冷酷与怨恨还能有什么呢?难道,我们只有真切体会到了痛彻骨髓的“恨出者恨返,祸往者祸来”才愿意睁开倦怠的眼睛关注一下“差生”的生存质量吗?

智者说:“源头之石,改变了河流的走向。”愿那幸运地做了“源头之石”的人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意识到自己对于河流的意义,意识到河流对于大海的意义;愿每一条河流在回望迢遥来路的时候都能够深情地说:“感谢那源头之石,赋予了我有尊严的流向。”

 

养就心中一段春

马德

李鸿章曾经在签押房,看到过这样一副楹帖: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心中一段春。

真是让人欢喜!想来,写这楹帖的,该是一稗官吧,也许受了不少窝囊气。然而,夹缝里,难得还有这样的心性和胸怀。受尽百官气,可见其自寻阔大;养就一段春,可见其自逐明媚。

心有大天地,易养一段春。

读《清稗类钞》,读到一个叫张文达的人。说有一个落魄的江西人某甲,没处混了,投奔到张的门下。张文达在官署给他谋了个差事。结果某甲多次辜负张文达,张轻描淡写,每次都原谅了他。后来,又有一人某乙,来到京师,也投靠了张文达。初次谒见,张说:“你还小,你的同门兄弟,有一个叫某甲的,你千万别学他,最好离他远一点吧。”某乙唯唯应诺。心想,这老兄,人品这么坏,一定被逐出师门了吧。那料想,张文达暗地里依旧资助某甲的妻儿老小,一刻都没有停止过。再后来,某甲这小子做得更出格了,竟然冒充张文达出去招摇撞骗。张文达知道这件事后,把他找来,大家本以为要像武林小说一样,废了武功,逐出师门。谁曾想,张只是劝他自爱一点。然后拿出四百两金子来,说,这些金子你拿去,还温和地补了一句:长安居,大不易也。

读到此,连声说,服了服了。这是心中有春的人,有大春光的人。

也还是大清朝,说杭州有一大诗人袁枚,有一方私印,题有七个字,曰:“钱塘苏小是乡亲。”这本是唐代的一句诗,怀念那位误入风尘却骨格清高的歌妓苏小小。字虽少,尽得风流。他在《随园诗话》中讲述:“余戏刻一私印,用唐人‘钱塘苏小是乡亲’之句。某尚书过金陵,索余诗册,余一时率意用之。尚书大加呵责。余初犹逊谢,既而责之不休,余正色曰:‘公以为此印不伦耶?在今日观,自然公官一品,苏小贱矣。诚恐百年以后,人但知有苏小,不复知有公也。’一座冁然。”

今日人们果然记得诗画风流的苏小小,而不知此权贵。心中养春的人,知道春不在钱权浊物里,春是一方小我的雅趣,一点自得的诗意,一段心底的大滋味。

当然了,养春的人,也愿遇见知春的人。元代大画家倪瓒喜饮茶,特制了“清泉白石茶”。有一个叫赵行恕的人慕名而来,结果,喝完后说茶不怎么样。倪瓒有些生气了,说我以你为王孙,所以才肯拿出来让你品,你居然不懂,真是俗物一个啊。此后,竟然与此人绝了交。

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画绢请他作画,并送了很多金钱。倪瓒大怒说:“我倪瓒不为权贵作画!”当场,他便撕了绢退了钱。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张士信,被痛打了一顿,倪瓒当时却噤口不出一声。事后有人问他,他答道:“一出声便俗”。倪瓒曾作一诗以述其怀“白眼视俗物,清言屈时英,富贵乌足道,所思垂令名。”

肯在心中养春的人,都是有一股子脾气的吧。

 

 在我心里,你只是杨康

马德

三国中,有几个人是真不想跟曹操混。

陈宫就是一个。白门楼下,曹操看着被押解而来的陈宫感慨万千。这个人,原本是跟着自己混的,投奔吕布后,却落得如此下场。曹操想趁机把这位重要的谋士拉拢至麾下,然而陈宫不愿,理由很简单,受不了曹操的诡诈多变,最后,从容赴死。

陈宫的意思是:就是死也不跟你。

官渡兵败后,袁绍的谋士沮授被曹操生擒。沮授看到曹操的第一句话便是:授不降。曹操自是一番好言相劝,以上宾待之。哪料,沮授半夜跑到营中偷马,铁了心要回到袁绍那里去。需要说明的是,此前,正是少谋寡断的袁绍把沮授囚禁在军中,才被曹操活捉。一句话,你曹操再好,我沮授就是不跟你玩。

就这么一个被祢衡裸衣击鼓痛骂的曹操,却有那么一大批人,死心塌地追随着。恨的人,自有恨他的理由。爱的人,自有爱他的理由。

典韦一共救了曹操两次。第二次,曹操与张济之妻邹氏厮混,张绣一气之下,要为叔叔张济报仇,欲杀了曹操。结果,曹操为了一个女人,折损三人,分别是:大将典韦、侄曹安民、儿曹昂。尤其是典韦,惨死!事后,曹操厚葬了典韦,哭着对众人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戏演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曹操回到许都之后,思慕典韦,立祀祭之,还封典韦的儿子典满为中郎。

关羽降操,提出了苛刻的三个条件,为了得到这位心爱的大将,曹操咬牙都答应了。不仅一天到晚好吃好喝伺候着,还把赤兔宝马也送给了他。但是他终留不住关羽的心。听闻兄刘备在袁绍处,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兄长。关羽走之前,曹操送盘缠赠锦袍;一路斩杀了自己六员大将,操也不计较,还怕手下将领为难了关羽,特派张辽传下谕旨,所有的城池和关隘,都为关羽放行。曹操对关羽,可谓仁至义尽。

袁绍的谋士许攸,决定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听闻许攸来了,正准备宽衣休息的他,竟“跣足而出”——没顾上穿鞋就跑出来迎接他。后来,平定冀州后,许攸狂妄地对曹操说:阿瞒,汝不得我,安得入此门!许攸又在诸将面前夸耀,许褚杀了他。曹操出来打圆场说,其实,不是许攸无礼,他不过是跟咱们开玩笑罢了。

官渡大胜后,曹操从袁绍扔下的金银珠宝中搜出书信一束,都是自己的部下与袁绍暗通的书信。左右说:“可按照书信中的姓名,把这些人都抓起来杀了。”哪料,曹操一把火把信都烧了,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也许有人说,曹操所有的这一切,都是表演。不过是一个出色的演员罢了。陈宫知其诈,沮授知其奸,祢衡知其浊,难道荀彧程昱郭嘉等谋士看不出来吗?他们比谁都不傻,也一定能看得出来。

这样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些人要跟着这么一个人一辈子混下去呢?一句话,对他们好。也就是说,一个人,谁都知道他是个坏蛋,但他偏偏就是对你好。好到,你看不到他的一点坏。

更要命的是,他把这种好就这样一辈子做下去了,而且,一直还要做到他生命的结束。这样的人,还是坏人吗?或者说,在沐受惠泽的人心里,还是坏人吗?不由得让人想起《射雕英雄传》的杨康和穆念慈,杨康有着人所共知的坏,但对穆念慈却是真心的好。

或许,穆念慈说过的一句话,可以作最好的解释:你是金人也好是宋人也好,在我心里,你只是杨康。

你必须有一个出口

马德

没有谁,可以独自走完人生所有的路。

这样说的意思是,一方面,我们不去否定人的强大和坚韧;另一方面,还要敬畏命运的神秘和玄幻。

所以,在人生的旅途上,身边须有一二知己。知己,不会帮你走路,但能陪你走路。你愿意把路上所有的遭遇说给对方,一来你信任,二来你觉得值得,三者,你相信对方会懂。

尘世间,有个能懂你的人,是多么重要。

知己的意义就在这里:这是你人生的一个出口,未必是最重要的出口,却一定是最后的出口。在这个出口处,你得到的,不是胜利,而是释放。

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痛苦,就是有的人,连这样一个出口也没有了。

你痛苦着,对方未必能为你分担痛苦,但懂和注视,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分担。因为,人生有些痛苦,不是背负得太沉重,而是走得太孤单,不是走不到尽头,而是看不到人影。

你必须知道,这是人世间一条无形的拐杖,强大而有力量。虽然人生的泥淖,最终需要你自己走出来,但拐杖的意义是,它是你走出来的一个理由。

也就是说,这个世界,还有人需要你不倒下,需要你走出来。

每个人都在夹缝里挣扎,每个人都想从夹缝里突围。

挣扎不开是苦,突围难成是痛。一个是摆不脱当下,一个是看不到未来。于是,夹缝人的生存,是白加黑,是苦连痛,是迷惘遥看绝望。

想想吧,把自己的一辈子,交给一个讨厌的单位,一个恶心的领导,一群卑鄙的小人,一个肮脏的世界,你还要委屈自己,跟所有的这一切周旋,装作很强大地迎来送往。这件事,是多么可怕。为此,你累到了无力,忍到了无奈,倦到了无望。然而,比无力无奈无望更可怕的是:无助。痛苦也就罢了,还要痛到一点办法也没有。

夹缝人啊,夹缝人。

没有能力去否定和逃离世界,就只好用妥协和投降来委屈自己。夹缝人的一辈子,都在挣扎。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挣扎,是这个世界上多么悲怆的字眼。

 

想让一个人沦陷,就给他一个很高的位置。

沦陷的人,有一个共同的征象:疯狂。在疯狂中颠覆,又在颠覆中疯狂。人疯狂了,心易生不可一世感。相应的,人格就会居高临下,人品就会飞扬跋扈,人性就会为虎作伥。

人居高位,最大的特点是不能触碰。屁股决定了脑袋,脑袋劫持了理智,理智献媚于虚荣,虚荣放大了尊严。位置给予人的尊严感,比过去强大了,也比过去脆弱了。这种尊严的核心,就是权威感。尊严不容侵犯,就是自我的权威感不可撼动。

此时,在意一切的风吹草动。喜欢一切的敬奉,又怀疑着一切的敬奉;希望他人目光追随,又提防着这种追随。概括起来:既八面威风,又四面楚歌。

好端端的一个人,一旦到了某个位置上就不是人了。不仅别人找不到他,他也再难以找回原来的自己。

这样的人,除了位置走到了高处,人生的全部,都在沦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绍为什么不和袁术联合攻打曹操?
看完这9个成语,你就明白为什么是曹操一统北方了
家训,可以让你的孩子不随波逐流11
河北第一名将非他莫属,有他在,曹操拿不下袁绍
慎(深度好文)
除了袁绍一家,东汉末年另一个四世三公的超级家族,弘农杨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