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一、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气机升降理论详解

中医传统的“气机升降理论”,和“六经气机出入理论”皆源于《黄帝内经》,这两种理论对临床生理、病理、辨证治疗起着极为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医家不精于此,好似瞽者摸象,因此有必要详细论解!

到底是“阴升阳降”还是“阳升阴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因此,阴阳是万物的基本属性,而阴阳的升降关系,又是阴阳本身的基本属性。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无不升降,无不出入。”但阴阳的这种基本属性,目前中医界大多数人无不认为,既然有形为阴,无形为阳,则阳气必上浮为天,阴气必下凝为地。所谓“阳化气,阴成形”,很自然的就会认为阳升阴降。如果有人胆敢说“阴升阳降”,必将执为笑柄,斥为荒诞和无知,继而群起攻讦。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哲学科学,其认识事务,是从其依存、制约、联系、变化、转换与转归的内涵中,作出推理、引申、识别和判断。虽是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但必须地气上升为云,天气才能下降为雨。雾出地气是阴升,雨出天气是阳降。《六微旨大论》曰:“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化作矣。”因此,“非出入,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无以生长化收藏。”

如此看来,如果阳气只管升,阴气只管降,最后会越离越远,阴阳崩离,非变化生生之道!故此,天为阳,配以阴偶之六气,地为阴,配以阳奇之五行,使阴中隐阳,阴气降已可升之不断,阳中藏阴,阳气升已可降之不绝,升者有度,降者有约。由此,阴升阳降相因,生化之机乃盟!

《天人解。脏腑生成》曰:“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这就是阴升阳降,放之四海而皆准!阴阳气机升降理论,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一)、气机升降与生理病理

1、气机升降的生理

《天人解。脏腑生成》:人与天地相参也。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位。后曰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禀于生初也。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为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藏,阳生六腑。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阴,腑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只有升降清浊,才能使“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凑里,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在升清降浊的过程中,机体才能不断维持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的动态平衡,升者有度,降者有约,使脏腑功能井然有序。

2、气机升降与病理

气机升降失常,可由内因、外因、饮食劳倦引起。其病理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过为:升降的不及与太过、升降不调等

脏腑疾病的形成与转化过程,均为气机升降障碍和失调的过程。因而,也是脏腑疾病辨证和推测其预后与转归的重要依据,能够准确指导临床的立法和遣药。

(二)、气机升降与临床辨证

1、脉象表现:升太过,降不及则寸大尺缓;升不及,降太过则寸弱尺弦。此言大概,具体临床,脉象很复杂,这里不多述。

2、虚实判定:升不及,降太过,多为虚证。升太过,降不及,多属实证。如果升降反作,则虚实错杂!升不及多精气不足,脏气衰弱,升提无力,倦怠乏力,头晕耳鸣,四肢酸软,形寒怯冷;不升反陷则腹胀、肛门子宫下坠,下血等;降而太过,泄泻无度,小便频数等。升太过多实证,如木火刑金,则咳嗽咯血等。降不及属实证,如肺气不降则胸满喘咳等。升降反作,清浊相干,多为虚实错杂,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邪盛者当祛,或透于表,或泻于里,邪去则升降复常。经气虚者当补,在上在表者,固其气;在下在里者,固其精。气虚补其上,精虚补其下。补上宜缓,补下需急。调气和血,调血和气。寒者温之,热者清之。上者抑之,下者举之。散者敛之,结者散之。升不可升之太过,否则气虚不固,气耗而欲脱,气逆反越。补不可补之过壅,否则气机阻滞,气血难流。散而不可过散,过之则表虚,气不能下济。当降而降之太过,太过则陷。当散者敛之太过,则气血郁滞。总之,要谨候气机,无使太过与不及,消息取舍之。

(三)、气机升降与遣方用药

调理升降,是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门。遣方用药,重在利用药物的升降浮沉之性,或升提,或沉降,或发散,或收敛,或填补,或通达,或升降并用,或浮沉共施。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用以纠正气机升降之偏,达到治疗目的。

评论: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从生理、病理、药理讲清了中医基本理论。但是,天为阳,地为阴,是从位置而言。清者为阳,浊者为阴,是从特性而言。应该是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因此,阴升阳降是从阴阳位置而言,阳升阴降是从阴阳特性而言。之所以出现“阴升阳降”和“阳升阴降”的不同说法,是因为阴阳是一个哲学概念,包罗万象,容易产生张冠李戴的混乱认识。

二、懂得气机升降就懂得中医治病的精髓 

       中医的理论很简单。人体五脏六腑上下分布,各脏腑在气机所引导下处于动态中的。
      肾在最下面,属水的脏器。中医讲肾是水中有火,水是肾阴,火是肾阳,火性向上,火能生土,肾火向上走,使脾土温暖,脾把胃吸收的营养研磨,去粗取精,把精微物质,发送到全身各处。脾的特性,也是向上的,有一部分营养要送到上面的肺脏,与吸入空气中的精微物质结合,再由肺向全身输布。脾气从左边向上升。
      肾中的水,水生木,木气在水的滋养下得到营养,生发了,方向向上,肝之气也从左边往上升。随脾土之气上升,中医有“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的说法。所以,身体左边上升的腑脏有病,则应考虑肝脾之气上升是否正常,尤其是肝气。
      肝属木,这个气机随着肝脾升到了顶部,这里就里有肺和心。木生火,火,五脏属心,火的特性是上炎,但,由于有肺脏的存在,心火被带向下行。
      肺属金,主肃降,气机就开始往下降。心火本是要上升,但因肺金在其上,肺降,心就跟着降,一直降到肾中去,温暖肾水,使得肾水不至于寒。而肾水随着肝木上上升而上升,到达心火的位置,使得心火也不至于过热,这就叫着“水火既济”。
      如果下降的过程被破坏,那么心火就无法下降,就会上面热,不能交于下,下面就是寒的局面。心是恶热的,热,心就会有病,失眠多梦,口舌生疮,而下寒就会腹冷,下肢凉等。
      在肺金下降的同时,人食入胃,物向下行,所以胃气就下降。脾为己土属阴,胃为戊土属阳,阳要下降,阴要上承。在胃气下降的同时,胆气也随着下降,胆汁下入十二指肠随胃物下行,顺应“胆随胃降”之说。胃有病了,就是因胃气不下行,不下行就会上逆,胆汁会反流,这是气机逆行的结果。胃气和胆气的下降,是从右边下行的。人体的属右边下行的腑脏有病,就要考虑一下是不是气机下行遇到了问题。
      脾土左升,肝气和肾水都随着升,胃气右降,肺气,胆气和心火随着下降,这是一个左边升,右边降的气机运转模式。脾胃一阴一阳在中,是中心的轴,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个轴来转的。
      再依据五行生、克、乘、侮原理,及五脏呈五色的的“诊疗观”,以有诸内必行诸外为导向,就能用观望形体,五官面色,嗅、闻、问、听、切按体脉,经络辨病,再加上此气机运转理论,很容易找着原因。
      把一切病都归到运转失常,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而运转失灵。这时就可砭、可针、可灸、可药来调畅气机,让它们恢复上下运行,这样人体就能恢复健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新提醒】《四圣心源》是学习中医者真正的入门之书
一气周流|24年前:论古中医之辩机论治理论体系(上)
《四圣心源》“一气周流”理论的应用
从黄元御“中气升降”理论探讨气血瘀滞证治
《黄帝内经》里有句话“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天人解》搭建的框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