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凌家滩遗址揭秘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揭秘: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第14章:富甲一方的河伯,凌家滩遗址07M23号墓
凌家滩遗址07M23号大墓是年近六旬的张敬国教授在时隔20年后重上凌家滩时发现的。自1987年至2007年,凌家滩遗址断断续续一共经过5次发掘,其中前3次发掘的经过均已详细地记录于《凌家滩》一书中。20多年来,因书中记录的史前玉器巧夺天工,无与伦比,从而引起举世轰动。于是5000多年以前的凌家滩存在着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古国,一时成为人们竟相探讨的话题。
14-1:凌家滩07M23号大墓。正是这座超级豪华的大墓上方镇压着那只重达88公斤的大玉猪,故此墓主人非河伯本人莫属。
据有关媒体报导,07M23号墓位于凌家滩遗址墓地南部第二排中间线偏东的位置,此墓上面原来有现代坟,后迁走。07M23号墓开口在第三地层以下,是一座较早期的墓葬。墓中出土的遗物极为丰富,共计330件,包括玉器200件、石器97件、陶器31件,另有碎骨和绿松石各1件。
根据上述统计数字,07M23号墓是全墓地出土器物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墓。据说随葬的玉、石器相互间排列紧凑而密集,局部层层叠压达5至6层之多。此墓在尚未深入发掘之前,墓口上部镇压的一只体形硕大的玉猪即被发现,这令在现场的张敬国先生激动不已。在此之前的前四次发掘中,唯有87M4号墓墓口上部平放着一只巨大的石钺,结果就在87M4号墓中发现了那套精美的玉龟甲和震惊考古界的八角星形太阳纹玉版。
前文已述,07M23号墓中出土的这只大玉猪就是《山海经》等古籍所记载的“封豨”,它本一只大野猪,而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所谓“封豨”就是河伯。河伯,即传说中的黄河水神,他的墓为什么会出现在凌家滩呢?因为河伯是共工的伯父,共工与河伯是同一个家族的人。
作为凌家滩遗址墓地最著名的三座大墓之一,玉璜同样是墓主人必不可少的身份标志。在靠近墓主人胸口处、墓坑的南部发现了集中放置的一组玉璜,共有10件,这个数字仅次于疑似炎帝妻之墓87M15(出土玉璜两组共30件)和疑似炎帝之墓87M4(出土玉璜一组19件)。
在墓主双臂位置,左右各有一组10件玉镯对称放置,器身横断面呈弧三角形,应属套在手臂上的臂镯。这样的情形,又与87M8号墓相似,该墓主人双臂位置,左右各有一组8件玉镯对称放置。这也是凌家滩出土的6个小玉人的标准行头,也就是说,墓主人是巫,而且是一名身份极高的巫。
14-2:上为凌家滩07M23号墓出土的两组共20只玉镯;下为山东王因2394号2人合葬墓,下方的死者右手戴陶镯10只,左手戴陶镯13只。
在07M23号墓出土的200件玉器中,发现了3件玉筒状器和5只玉签,这些玉签一端都有穿孔,它们分别插在3件筒状器中。这样的情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占卜用的龟和签。但其实这3只玉筒状器的形状各自略有不同:其中的1件与87M4号墓主人腰间所系的玉龟甲相似,只不过龟背甲和腹甲做成了一个整体,它确实是一件玉龟壳。第2件玉筒状器是一个斜口扁圆的喇叭筒,其中较平直的一面下部边缘开了一个:“V”形缺口,这是模仿龟腹甲的形状,它可以称做“玉龟形器”。第3件则为完整的斜口圆筒形,其形制与红山文化出土的斜口玉箍形器相仿。3件玉筒状器的一端均开有3个系孔。这三件玉筒状器究竟是何物?玉筒状器中的“玉签”又是做什么的?专家和媒体均猜测此为占卜用具,或许是的。
但是07M23号墓完整的考古发掘报告至今尚未见诸于发表,并且这些玉筒状器的形制又介于87M4号墓所出土的玉龟甲和红山文化玉箍形器之间,所以它们是否为占卜用具尚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作者在前文中已经论证过87M4号墓中出土之玉龟甲和玉版均为“玉瑁”,那么07M23号墓这3只玉筒状器是否也是玉瑁呢?可能不是的,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渊源。
14-3:凌家滩07M23号墓主人下腹部正中间摆放着一只大型的玉璧。在此墓被发掘以前,凌家滩只有一些小型的玉璧出土,它们在先前只被当作是良渚玉璧的雏形。不料凌家滩亦有大玉璧,它是中国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大玉璧。正如周礼所言,它被放在墓主人腹背部位。
07M23号墓的主人如果是河伯,那么他同时也是一位祭司或者大巫师。如果说大祭司祝融是一位负责祭祀和行刑的司法官,素以雷电和天火杀人,那么河伯的作用即是一位沟通天地的神使。河伯为什么是神使?中国自古便有“河出昆仑”之说,昆仑山既是天帝之都,亦是河水之所出处。这样一来,逆河水上溯就可以直达天帝之都,而河伯就是这样一位沿着河水去往天上通信的神使。河伯既是司河的诸侯,同时也是祭河仪式的主持者,那么河伯又是怎样与天帝沟通的呢?
河伯所主持的祭河仪式,极其隆重,一般都要将贵重的玉璧沉于河中。《太平御览》引《尚书中候》曰:“尧沉璧于河,白云起,回风摇落。”又曰:“周成王举尧舜礼,沉璧于河,白云起而青云浮至,乃有苍龙负图临河也。”《穆天子传》卷一曰:“天子命吉日戊午,天子大服奉璧,南面立于寒下,曾祝佐之,官人陈牲,全五牲具。天子授河宗璧,河宗柏夭受璧,西向沉璧于河。” 又《左传·文公十二年》亦云:“秦伯以璧祈战于河。”
古之“天子”祭河,必先筑坛、陈牲、沉璧、言事,然后就有神龙或者玄龟负“河图”或者“洛书”出水面,河伯将“河图”、“洛书”之类写着天帝旨意的文字大声诵读出来,群臣敬听,天子受命。按《周礼》所言:以苍璧礼天。璧既是“礼天”之物,为什么要将它沉于河中呢?因为人们既上不了天,也不可能将璧抛到天上去,于是只能借助河神的力量将璧带上天。
如《穆天子传》所言,天子将璧授于河宗(河伯),河伯沉璧于河。河伯主持祭河,他要亲手将天子作为礼物的玉璧送上“天”去,那么在河伯的墓中出现玉璧将是理所当然的。在凌家滩07M23号墓中,在最显著的中心位置就赫然出现了一只大玉璧,它是凌家滩遗址出现的唯一的一只大玉璧。这只玉璧的位置与此墓开口正中放置的大玉猪上下呼应,证明了07M23号大墓正是河伯之墓。
14-4:左上及左下为凌家滩07M23号墓出土的3只玉筒状器,其中左上起第3只形似玉龟甲。但是这些东西放既然在一起,形状大小又差不多,其用途是否会相同?右上及右下为红山文化斜口玉箍形器。
河伯带着一只大玉璧入葬,这是他即将去与天帝见面的礼物。埋葬河伯之人是谁?他让河伯带去给天帝的祈盼又是什么呢?悠悠往事五千余年,一切只凭后人猜想。
自凌家滩遗址前五次考古成果披露以来,媒体及有关专家纷纷猜测凌家滩地位最高的所谓“大酋长”是谁,那么衡量墓主人身份高低的标准当然是墓主人拥有玉璜的数量。依照这个标准,87M15号墓排在第一位(30件),87M4号墓排在第二位(19件),07M23号墓排在第三位(10件),不过这种排序也不是绝对的。07M23号墓主人最富有,但他只有10件玉璜,所以他的身份是诸侯而不是王一级的人物,这是可以肯定的。87M15号墓主人是女性,虽有30件玉璜,但实际佩戴在胸前的只有14件,其余16件属于另外一组玉璜佩,所以87M15号墓主人的身份如果不是王妻,则一定是王母。87M4号墓应为二次迁葬墓,虽有玉璜19件,但因为摆放零乱,不知其实际佩戴在胸前的是多少,但是如果墓主人是一次性佩戴玉璜19件,则其身份可以确认是地位最高的男性,无疑当是王一级的人物即炎帝。
在前文中,我们曾讨论过87M4号墓出土玉龟甲之用途,它可能不是什么“占卜”用具,而是一件人们至今从未见过的“玉瑁”。瑁者覆也,它是神龟之甲,故有大海龟名曰“玳瑁”。《洛书灵准听》曰:“灵龟者,玄文五色,神灵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见存亡,明于吉凶。”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亦曰:“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覆)之,似黎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玉人曰:天子执瑁四寸以朝诸侯。”
自古以来,因为龟甲具有“天覆地载”之象,故称之为神物。天子祭河,神龟衔符,就是历代帝王命河伯遣神龟为使上达于天的仪式。帝王尚且要借助神龟来获取天的旨意,诸侯就更不用说了,只不过一般的诸侯还没有资格直接与天对话,而是间接地从天子所执之瑁中受命。《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它既说“瑁”是天子所执之物,不可不信亦不可全信,因为战国时期又比五帝时期晚了两三千年,故其虽有可能继承了一部分上古时的礼仪,但又不可能完全照搬五帝早期的礼制。
14-5:萨满舞和萨满腰铃。数千年来,萨满教一直流行于中亚至东北亚的广大地区,这是一种起源于新石器代的原始宗教。腰系铜铃,手执皮鼓,且歌且舞,降神祈福,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萨满(巫师)。然而在五千年前,萨满又是什么样子?在没有金属的时代,萨满铃或许是玉制的,“铃”字也应该写作“玲”才对。今天的“玲”字,指玉器相撞击时发出的响声。
所以炎帝或者黄帝可以执瑁,而河伯或许也是可以执瑁的,只不过河伯的地位要比天子差一等,他即使有瑁也是低一等的东西。但河伯毕竟不是一般的诸侯,他同时也是一位地位级高的祭司。所谓“河图”、“洛书”这一类代表天意的东西,其内容估计有如后世道士们所画的符咒,一般人是看不懂的。根据《穆天子传》的描述,天帝与周穆王之间的对话,实为河宗(河伯)代表天帝与穆王之间的对话,也就是说“河图”、“洛书”只有河伯、洛伯等高级神职人员才能读懂,其它人甚至包括天子在内一概都是看不懂的。天子与河伯,实际是利用隆重的祭河仪式来共同导演一场“君权神授”的骗局。那么作为天子的合谋者,河伯的富有就不难理解了。
14-6:87M4号墓出土之玉龟甲与“玉笄”。玉龟背甲长9.4厘米,玉龟腹甲长7.9厘米,玉笄长8.3厘米。如果这三者是配套使用的物件,则我们可以大致上看出它们的用途:龟甲扣合在一起是玲,而玉笄置于龟甲之内可以成为“玲舌”。
前面已讲过,龟甲在上古时代曾经被当作响器使用,而响器是用来控制歌舞的节奏的。原始的歌舞,又大多与宗教有关。在87M4号墓中,与玉龟甲一同出土的还有一支玉笄(或玉簪),张敬国教授因此怀疑这只笄与07M23号墓出土的玉签有着类似的作用,这种怀疑或者猜测非常有道理。只不过无论是87M4号墓中的玉龟甲,还是07M23号墓中的玉筒形器,它们当初可能都不是占卜之物,但后世出现的占卜术,又确实与这些龟甲或者与对神龟的崇拜有关。
87M4号墓中的玉龟甲如果与所谓的“玉笄”合在一起,它就是一件响器,又称作“铎”或者“法铃”,它乃是一件发号施令之物。我们说过玉龟甲即是瑁,瑁是天子向诸侯授命之物,而法铃也是宣示权力之响器,铃者“令”也,这两者合为一体,声、形俱备,确实是物尽其用,相辅相成的。07M23号墓出土的玉筒状器和玉龟形器,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玉龟甲是如何演变为法铃的:首先是将分开的两片龟甲做成一体,成为整体的玉龟甲;然后又做成既象龟甲又象喇叭筒的玉龟形器,最后玉龟形器又完全演变成了斜喇叭口状的椭圆筒子。而所谓的“玉笄”和“玉签”,并非作占卜之用,它们是“铃舌”,也就是铃的发声器。
14-7:从玉龟甲到斜口玉箍形器的演变。①为87M4号墓的分体式龟甲;②为07M23号墓的整体式龟甲;③为07M23号墓的玉龟形器;上面的缺口仍具有龟腹甲的某些特征;④为07M23号墓的玉签筒,龟的特征已完全消失,成为一个斜口喇叭筒;⑤为红山文化斜口玉箍形器。从①至④,这是一种极为巧妙而且不露痕迹的演变,在这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南方去北方任职的河伯,为了弥合南、北文化的差异,花费了多大的心思。
我们有理由相信07M23号墓主人(河伯)腰间系挂的这3只“玉签筒”是铃,而且铃和后世的签筒也存在着同源的关系,后者是由前者演变而来的。玲的前身是瑁,即玉龟甲。天子以瑁覆诸侯之圭,故而瑁本身以可看作是一只签筒,而诸侯所执之圭,也就是后来的“令签”或者“令箭”。不假思索,我们就能发现所谓的“令箭”,它和圭的形状是一模一样的。在电视剧或电影中,得到“令箭”的人往往会高呼一声“得令”,因为最初的“令”是出自于铃中的。令签和签筒不仅出现在所有古代官员的案桌之上,同时也出现在寺庙和道观的供桌之上。官员们通过令箭发号施令,而庙里的神和佛则通过签上面的文字来表达天意。河伯腰间的铃(玲)或许是由瑁演变而来的,但是它可能已不具备“覆诸侯之圭”的功能。而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萨满腰铃,或许又是从河伯所系之玉玲演变而来的。但这些腰铃绝非纯粹的响器,而是集法器与响器于一身的神物。天子以瑁号令诸侯,而河伯或者萨满则是以腰铃驱动鬼神的。
河伯如何以腰铃驱动鬼神?5000多年了,没有人能知道其中的细节。但是在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似乎从古老的传说中捕捉到了一些有关的信息:《西游记》第七十回有个“赛太岁”,原是观音的坐骑“金毛犼”下界为妖。它的项上系着3只紫金铃,这3只铃儿各有大法力,晃动头一只能喷出毒烟;晃动第二只能飞沙走石;晃动第三只能喷出三百丈火光烧人。这个法宝十分厉害,因此叫孙悟空吃了不少苦头。河伯的腰铃大概是喷不出火来的,但是传说中的河伯,素能呼风唤雨。河伯的3只腰铃除了用作响器,其中的每一只或许也有着不同的功用,故3只玉铃虽然是系在一起的,但铃儿的形状也有所不同。
07M23号墓的主人,从墓顶出土的大玉猪来看,其身分应非河伯莫属,这一点在前文中已有论述。从其双臂两侧放置的二十只玉镯来看,河伯同时又是一名大巫(87M8号墓主人只是一位中等的巫)。在五千年前,河伯与大巫的双重身份是并不矛盾的。至于放在墓主人胸前的10只玉璜和其垫在其身下的大量石锛、石凿等,又恰好证明了河伯家族与共工家族原来就是一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和信仰,尽管有时他们不得不做一些装神弄鬼的事儿,但是他们毕竟都是一些有技术,有本事的人,他们同时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
由于凌家滩遗址第四、第五次的考古发掘报告尚未面世,因此不知道07M23号墓中还有哪些法宝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探求和确认墓主人的身份和秘密,但是仅凭着此墓出土的大玉猪、大玉璧、双手各戴10只玉镯和墓主人腰间系着的3只玉铃珰,此墓当为河伯之墓大致是没有问题的。此外墓中还有石器97件,这个数量亦居凌家滩诸墓之首。
河伯常常要乘船出巡,估计得有一支庞大的船队随同,所以河伯本人应该与共工一样也是一位造船的专家,从07M23号墓出土的图片上看,河伯是躺在排列十分整齐的一大片石锛和石凿上面入葬的,这些造船工具,可能有助于他在升天之后重操旧业,继续做一名天河水神吧。
第15章:六玉之首“天子之瑁”的来历及其演变
15-1:汉代“柳敏碑”所记录的“六玉图”。碑中所刻“六瑞玉”之形,其中琮和瑁均与实物不符。这个“六玉图”不知曾让多少代古玉研究者误入岐途。
凡天下神秘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是我们知道有这么个东西却不曾见过它的实物;二是我们经常见到这个东西却不知道其名称或用途。比如说玉琮,《周礼》上明明记载得有,可是到了汉代就已经没有人知道琮的模样了,直到晚清或民国初期,才有人猜出琮的真面目,于是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东西是一种大家常见的古玩,俗名“杠头”或“车釭”,乃是古人用以祭地的礼器。
瑁也是一种神秘之物,只到今天有关它的形状仍旧充满了争议。在前文中,作者已经指出87M4号墓中的所谓“玉八卦”就是一只瑁。这只瑁既具有龟背甲即“天”的穹窿形,同时也刻画出了天和地的形状,它是南方的炎帝戴在头上的瑁,另外还有一套玉龟甲,它是炎帝拿在手上的瑁。
那么北方的黄帝和颛顼,他们是否也有瑁呢?关于这一点我的回答是有,在北方或者在之后的中原统治中心,帝王们都是有瑁的。戴在头上的瑁,在五帝时期又演变成了“冕”,即帝王或王公大臣们所用的礼帽,而拿在手中的瑁,其实就是一片玉龟壳。说来可笑的是,与琮一样,玉龟壳并不是一件非常罕见的收藏,但是到目前为止大概还没有一位收藏家知道,玉龟壳就是象征着无上权威的瑁。
凌家滩文化与红山文化几乎产生于同一时代,但是红山文化持续的时间更久。在凌家滩文化沉沦之后,太湖的良渚文化作为长江文明的继承者取而代之,这使得长江流域辉煌的史前文明一直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终结之时。而这时,红山文化亦结束了其伟大的历史使命。新的文明之光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冉冉升起,这个文明的诞生,代表着华夏各族大熔合、中华民族大一统时代的到来。
良渚文明是对凌家滩文明的继承。让我们来看看这两个文明所用的瑁有何异同。如图九十四所示,凌家滩炎帝所用的瑁是一块矩形的穹窿状玉版,俗称“玉八卦”。它的附件是8只龟甲形的小玉片和一只小圆玉扣。良渚的君主所用的瑁是一块“玉三叉形器”,它的附件是一只方形玉管和4只玉半圆形玉片,这4只玉半圆形饰也是龟甲的替代物。
15-2:王者之瑁。上图为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瑁及其附件。下图为良渚反山12号墓出土之瑁及其附件。所谓附件,是用小玉片制成的龟腹甲状物。
我们为什么称凌家滩的王是炎帝而称良渚的王是君主?因为这两种瑁所表现的气度是绝对不一样的。凌家滩的瑁直接刻绘出了天、地和太阳,它似乎不需要用龟来做替代物,故其气魄之大非炎帝莫属。而良渚的瑁则充满了奢华之气和神秘的宗教色彩,这说明了良渚的君主只是一个偏居东南一隅的神国之君。不过这个偏居一隅的神国却是极其繁荣而且富有的,在它灭亡之际,其文明的碎片曾经爆炸似地散落到四面八方。
如图15-3,民间收藏的玉瑁有很多种,其形状多数是模仿龟或者鳖的背甲,有的形状极其逼真。这种龟背瑁究竟兴起于何时何地,目前似乎还找不到答案。但是我们知道那是史前之物,它产生于北方某地。很多人将龟背瑁推定为红山文化之物,因为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就出土过一只玉龟甲。但是单纯的玉龟背甲,目前还没有在任何一座已知的红山文化墓葬中被发现过。这是为什么呢?很有可能龟背瑁的产生要比整只的玉龟甲稍晚,它可能产生于6000~5000年前的黄河流域,而并非产生于东北平原以及西辽河流域。
15-3:民间收藏的各种史前玉瑁,俗称玉龟壳(即玉龟背甲)。这些玉瑁均只有背甲,没有腹甲,因为只有背甲才是“天”。瑁的尺寸最大者达17厘米,多数为11或12厘米,小的约有6、7厘米。
我们知道良渚遗址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玉器,但是无论在最大的玉器出土地点瑶山还是反山,或者是在良渚遗址群的其它地点,均未发现有龟背形的瑁出土。凌家滩遗址无论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均与良渚遗址最为接近,但是凌家滩的璜和瑁到了良渚时期,还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在凌家滩没有发现琮,这可能是因为凌家滩人主要崇拜的是水神,而良渚人主要崇拜的却是地神。
除了戴在头上的三叉形器(它是良渚贵族特制的瑁),良渚人有没有拿在手上的瑁呢,我的回答是有的,只不过它变得让我们认不出来了。良渚的瑁是一种圆形的饼状物,它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则隆起为球面,它常常被人们当做是玉琮的盖子。我们知道玉琮象征着地,它如果有盖子,那么这个盖子毫无疑问就是“天”了。玉琮加上盖子之后就象是一只圆形的盒子,但是这个“盒子”是没有底的,所以它才能够用来“覆诸侯之圭”。
15-4:各种形式的良渚玉瑁。其中半圆形的瑁代表龟背甲,也就是天;三叉形的玉瑁则是龟和鸟的复合物;有盖的玉琮,是龟背甲和龟腹甲的变形,其中有隆起的圆盖就是天,圆筒形的玉琮则代表地。
上述的这些瑁,我们可以称之为五帝时代的瑁,瑁的形制按照时间、地域、宗教和文化的不同,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而且如作者所言,瑁分为两种:一种是戴在头上瑁,它象征着天子受命于天,此瑁后来演变成冠和冕上的核心物件,也就是说装饰有玉瑁的冠和冕逐步取代了单一的瑁。另一种是执于帝王手上的瑁,这个拿在手上的瑁,它是用来覆诸侯之圭,即天子向诸侯赐福或者授权。
所谓“五帝”,一般指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和帝舜。如今,我们很难知道五帝们的陵墓都在哪里,就是知道一些,也可能只是后人根据传说所修造的一些个象征性的陵墓,其中未必就真的埋葬着五帝的遗骨。河南偃师市的二里头,据说是夏晚期至商早期的遗址。在二里头出土了几件镶嵌着绿松石的铜牌,这些铜牌是什么?它们就是夏代的瑁。其中的一只瑁,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胸部,估计是缝在袍服的“巾”上面的。为什么说它们就是瑁呢?因为这些明显是用青铜制成的龟背甲,我们可以从这些铜牌的剖切面上,看到与凌家滩出土的玉龟背甲一样的结构。这些铜牌上用绿松石构成的图案是什么呢?有人说是龙,有人说是饕餮,其实都不是。铜牌既然是瑁,那么这些图案所代表的即是神龟无疑。
15-5:河南偃师市二里头夏代遗址出土的瑁。左长14.2厘米,宽9.8厘米;右长16.5厘米,宽11厘米。这是用青铜制成的龟壳形,背上镶嵌着珍贵的绿松石。
商代和周代有没有瑁,很难说,这一时期的玉瑁均出土于春秋或战国时的诸侯或贵族之墓中。传说周武王灭商,所获得的战利品玉器多达数十万件,这些珍贵的玉器有很大一部分都被周王分赏给了参与灭商有功的各路诸侯以及功臣。在商晚期妇好墓中,出土有数百件玉器珍玩,其中有些玉器属于红山文化古玉。红山文化玉器亦现出于一些西周贵族墓中,这说明对古玉的收藏是一种传统,已经有好几千年了,所以在西周墓中出现商代的玉器是不足为奇的。瑁是一种珍贵而奇特的礼玉,拥有一只瑁的意义并不亚于拥有一只“传国玉玺”。按《周礼》所言,瑁只能由天子所拥有,但是战国时代的诸侯个个野心勃勃,人人都想做天子,所以他们生前私藏着瑁,并在死后又将其带进坟墓。
图15-6所示的玉龟甲和玉瑁,均出土于春秋或战国时代诸侯及贵族的墓葬之中,图中的①和②这两只玉龟甲尺寸都不大,止不过方寸之间而已。而③、④和⑤这3只瑁,尺寸已与真实的龟无异。
15-6:商、周至战国时期的玉瑁。①山西曲沃晋侯墓地63号墓出土。②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出土。③江苏无锡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④湖北丹江口市吉家院墓地出口。⑤山西太原市金胜利村赵卿墓出土。其中图① 、②所示玉龟甲疑为商代遗物。
玉龟本寻常之物,作者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瑁呢?凡玉琢之龟,有头有尾又有足者,或为玩物,或为吉祥之器,或者学着河伯一样以龟为使,想要上达于天。若是无头无尾无足之龟,或仅有一片龟背甲,那么这里面的意义就非比寻常了。因为龟背象天,龟壳象征着天覆地载,这样的寓意就不是平常人可用的了。图15-6③、④和⑤这3只瑁,采自《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一书,它们被称之为“盾形玉饰”。很显然,它们与河南偃师市二里头出土的镶绿松石青铜牌相比,几乎出于一辙。如果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确为夏墟,那么这些青铜牌的主人则非夏王莫属。如此则周王所用之瑁,则应与所谓“盾形玉饰”相类了。
上述3只盾形玉瑁,亦可视作龟背甲,因为盾牌亦不过是仿照龟壳来制作的。让我们分析和观察这3只瑁:其中一只雕有4条龙,另外两只刻有云纹,尽管出土地点不同,画面表现的内容也不同,但却都用十字弦线将画面分为四个区间,此乃“经天纬地”之意,是从真实的龟背甲内部的结构中悟出来的,经线是龟的脊骨,纬线是龟的肋骨,如此而已。战国时代的诸侯们,人人都欲成为经天纬地的天子,象吴王灭越,方始称霸,随即挥兵伐齐、攻晋,其野心之大如此,又岂不有瑁哉。
然而《说文》曰:“诸侯执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覆)之,似黎冠。”《正字通》又曰“瑁方四寸”。这两种瑁,均与本节所举之瑁不同。那么除了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瑁为方形之外,其它如“似黎冠”之瑁,究竟是有还是没有呢?作者仔细在《中国出土玉器全集》中一查,结果还真的找到两件疑似之物(见图九十九):
其中一件出自陕西凤翔南县指挥村秦公1号墓,为春秋时代之物。此物不仅“似黎(犁)冠”,而且简直就是“犁冠”。在这个犁形玉饰上面刻有6只秦式龙首,如果说此物便是秦公所用的瑁,则说明秦人并吞天下之心,蓄谋已久。此物意寓秦人欲驾6龙以犁定天下,一统山河,果真有天大的抱负,而且秦公的后代子孙秦始皇也真的实现了这个愿望。
15-7:左为陕西凤翔南县指挥村秦公1号墓出土似犁冠之玉饰。底宽3.6厘米,高5.2厘米,厚0.25厘。右为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3号墓出土之方形玉版,长14.7厘米,宽11.5厘米。
另一件则出自河北省平山县七汲村中山国3号墓,为战国时代之物。其物为一块方形镂雕玉版,此玉版尺寸大小与凌家滩87M4号墓出土之玉版相仿,图案则与江苏无锡鸿山镇越国贵族墓出土之盾形玉饰(瑁)相合,也是用十字线分隔出四条龙。中山国是一个由北方狄族鲜虞部落所建立的北方小国,姬姓,可能有一部分周王室血统。据说其国极其好战,因此历来被中原诸国视为心腹大患,俗云“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大概指的就是中山国之君,不可小觑。如果这块玉版即中山国君所用之瑁,则凌家滩炎帝所用之方形玉瑁,就不是孤品了。
第16章:凌家滩遗址“横葬”墓主人之迷以及其它
据《山海经》记载:共工之台有一巨蛇,首冲南方。如凌家滩确为“共工之台”,那么“首冲南方”这四个字将为凌家滩绝大多数的墓葬,墓主人头部朝向南方,做了极好的注解。南方,是炎帝家族的发祥地,神灵、故土之所在。所以凌家滩绝大多数的主流墓葬都是南北向,墓主人头部朝南。
但是也有例外:凌家滩87M7、98M8、98M26、98M32这几座墓却是东西向的,这样一种葬俗,却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墓葬的葬俗完全相同。按照五帝分别统治五方的说法:南方天帝为炎帝,故其子孙死后头部朝南;东方天帝为太昊,故其子孙死后头向东。
16-1:文化的差异性。大汶口人入葬时大多头向东,而凌家滩人入葬时大多头向南。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南北向叫做“由”,东西向叫做“横”,凌家滩这几座“横葬”的墓,大概由于墓主人是非正常死亡的,俗称为“横死”。但不知上述两种说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作者特将这几座“横葬”墓放在一起来讨论,似乎有某些规律可循。
第一,在这4座墓中,有3座墓未见玉璜玉出土,它们分别是98M8、98M26和98M32,仅87M7号墓有一件档次不算高的玉璜。又有3座墓没有钺出土,它们分别是87M7、98M26和98M32,仅98M8号墓有一件石钺。又有2座墓无任何玉器或石器出土,它们分别是98M26、98M32。这就可能说明了一个问题:这些“横葬”之墓墓主人,身份十分特殊。
第二,这4座墓中有3座墓其实是葬在墓地的中轴线上。其中87M7号墓位于南部第二排中轴线,98M26号墓位于南部第三排中轴线,98M8号墓位于第七排中轴线,98M32虽然不在中轴线上,但却位于第一排最东端。那么这又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这些有特殊身份的人,按照特殊的葬法,在墓地中占着十分特殊的位置,因为墓地的中轴线以及前排的位置,都埋藏着地位较高的人,这些“横葬”墓的死者,陪伴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但却是按照不同信仰的葬法来入葬的。
第三,任何人无论贫富贵贱都有“横死”的可能,故“横死”即“横葬”之说不可取。之所以出现横葬的现象,是因为死者宗教信仰的不同,他们是外族人。这些外族人,却与当地的墓主人有作特殊的关系,他们会不会是凌家滩人的外族的配偶呢?
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史前部落或者不同的民族,他们在上万年以前,或者更早就有了极为密切的交流和互动。在山东大汶口地区,存在着两个连续的文化层,这就是早期的大汶口文化,还有年代稍晚的山东龙山文化。大汶口的文化彩陶,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自黄河流域的影子,而龙山文化的黑陶,又与良渚地区的黑陶似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
历史的长河,早已将我们民族祖先的遗骨,消蚀殆尽,使他们重归于土,而我们仍生活在这片热土之上,延续着千年的文明。除了那些陶器之外,仍能“活着”为我们的祖先作证的,就是大量永不磨灭的石器,还有玉器。在中国现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玉器是玉玦,它的出土地点在内蒙古的兴隆洼,这个遗址的年代,大约距今8200年。然而玉玦在中国出现的最北地点,是在黑龙江省,中俄边界。越过中俄边界,玉玦还出现在西伯利亚,以及整个东北亚。在海南省、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岛,都有史前玉玦被发现。总之,凡是有我们这个黄皮肤的民族出现的地方,总能找到玉玦的踪迹。
16-2:中国玉玦的编年。这些玉玦从北至南,又从东到西,在几千年的时间内,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它们既代表着中国玉文化传播的轨迹,同时也印证着中华民族早期迁徙的历史。
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魂的文化传播!几乎就在同时,在中国东南海滨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在它的各个文化层,就迅速地出现了玉玦!这样的互动,出现在7000年前。随后,玉玦又在距今6500年前后,出现在大溪、马家滨、崧泽、凌家滩、良渚以及仰韶。而作为反馈,凌家滩的玉钺,又迅速传播到东北平原。
在凌家滩,我们能看到与红山文化遗址所出土的,一模一样的玉发箍,而红山文化的玉双联璧,亦出现在凌家滩遗址,和大汶口遗址。红山文化的典型玉器如玉猪龙、玉斜口箍形器等,在凌家滩,出现了奇怪的但是可以理解的变异,而大汶口文化特有的女巫抖镯的风俗,同样出现在凌家滩。只不过是由陶镯变成了玉镯,而凌家滩最先由女权时代,进入了男权时代。
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逐渐形成了不娶同族女子为妻的制度,所以女人,最早成了民族交流和文化传播的使者。也许,“横葬”在凌家滩的,正是来自山东大汶口的女子,她们是太皞族或者女娲族的女人,她们同时给凌家滩带来了,特殊的巫俗,还有葬俗。而在良渚,来自凌家滩的玉璜,竟成为女子的专用品,不再为贵族男子所佩带。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论,良渚人的妻子,还有他们的母亲,却恰好是来自凌家滩的共工族的女人们?
凌家滩的玉石器,还有许多鬼斧神工之物:一件小玉人背后的燧孔,其直径最小处仅有0.15㎜,这样的小孔,它到底是用什么工具钻制的?凌家滩的小型玉喇叭,它们可能是簘管的一部分,它的加工,被认为使用了类似现代车床这样的机械,那么,五千年前的“车床”,它的结构原理如何?在凌家滩,还出土了一柄石钻,在它的尖端,刻有十分标准的螺纹,这样的制作,曾令西方的参观者惊呀不已!
16-3:巧夺天工的凌家滩文化玉器和石器。这里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螺纹石钻样本,它是唯一的。
而凌家滩之迷,到底还有多少未知的东西,需要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呢?
代结束语:
万语千言,是该到了结束的时候。本文中有很多富有争议的话题,但是这不要紧。从老子、孔子到司马迁,谁不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这是百家争鸣,没有争议就没有真理。只是有一点,请以科学的、严肃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祖先留下的遗存,不要总是“八卦”。
广袤的中国大地,处处深埋着我们祖先的足迹和智慧,黄河流域如此,长江流域如此,辽河流域亦如此。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专注于黄河,则良渚文明、红山文明等灿烂的古代文化就无从作出解释。中国之大,在于其不仅黄河、长江,还有辽河、珠江、黑龙江、雅鲁藏布江。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历史没有选择共工氏,而是选择了五帝和夏、商、周。自共工氏以来,中国从此再也没有一个王朝能以工商业立国,以科技立国,而是选择了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仅仅只是过了几十年或者一、二百年,在长江三角洲及环太湖地区,被奴役的共工氏后代们再一次创造了更加惊人的奇迹:他们在农业种植、养殖、纺织、制漆、盐业、水利、船舶和手工业制造等多个领域,将中国的史前文明推向了又一个光辉的顶点。而这一次,在良诸的豪门大墓中就再也没有见到任何石制工具的踪迹,良渚的贵族们,早已不屑于将奴隶们所使用的工具当做自己的陪葬品。
石头制作的货币或许还在良渚流通,所以那个地方竟然叫做“钱塘”,但它们已经不是同时能够作为工具使用的石锛和石钺,而是大量的石璧或玉璧。不过,以劳动工具作为货币的传统,后来又变相地流行于战国时期,那时出现了“刀形币”和“铲形币”。当然,那些只是青铜做的象征物而已。据说,在战国时吴、越两国曾使用过“钺形币”,但如此珍贵之物,却是谁都没有见过。
16-4:南北玉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上排为凌家滩文化玉器。下排为相关的红山文化玉器。它们代表着中华文明及其种族,无分南北,本是同根同源的。
良渚的贵族们虽然拥有海量的财富,但似乎并不关心这些财富是如何创造的。良渚的贵族们是纯粹的神,而不是工匠。不知从何此起,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在良渚,将这个沿续了千年的神国一朝摧毁,而伟大的神,却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竟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良渚虽然陨落了,但是共工氏却并没有复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五大阶层(贵族、仕、农、工、商)中,手工业者和商人一直处于最为低贱的底层,这或许是共工们的宿命。在夏王朝建立以前,大禹以治水成就了辉煌的功业,但是帮助他治水的却是四岳集团,这些四岳,正是共工氏的子孙。传说夏王朝崛起于“三苗”集团的废墟,三苗,被人们认定为是炎帝或“九黎”族的后代,人们习惯于将“苗”,当成是种地的农民,但是历史却记载着他们也是黄帝的后代。
传说大禹的妻族是涂山氏,司马迁认为夏王朝正是夏后氏依靠与涂山氏的联盟才得以建立。中国有很多个被历代考证的“涂山”,其中之一便是在安徽的当涂县,这个当涂县,却正好与含山县的凌家滩隔江相望。
西欧诸国,他们之所以能在近现代迅速崛起,得益于大力开展海上贸易,于是匍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相继兴起,成为世界强国。但是在中国,有着几千年造船史、贸易史和兵器制造史的炎帝、共工一族,却在五帝时期,遭到了无情的剿杀。
曾几何时,郑和的船队,远渡重洋,向全世界宣示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帝国的繁荣和存在。当时,全世界的白银如同流水一样注入中国。但是后来的海禁,却阻止了这个古老的东方帝国向蓝色海洋的发展。英明神武的康熙大帝,曾醉心于学习西方的数学、几何,但是,康熙却并没有向他的子民们推动向西方学习自然科学的浪潮。
也许从骨子里,共工们一直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岐视。孔子授徒,讲究“学而优而仕”,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读书做官,成为千万读书人的唯一选择。所以直到现在,仍旧有“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家都去考国家公务员的奇怪现象。而出国留洋,去国外学习自然科学和现代管理的,回国后又成为“海归”,一度受到全社会的热捧。
中国需要招回她古老的祖先,共工氏的灵魂,这个灵魂在良渚,在凌家滩。中国需要发展科技,强大国家,守护国土。
如今,大批的农民,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正离开故土,离开学校,前往沿海去“打工”。他们只需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就可以在现代化的,进口的生产线上,进行机器人一般的枯燥的作业。他们被称为“农民工”和“打工仔”,他们只需执行指令,不需要发明和创造。于是,现代化的生产线,消蚀着无数年轻的,中国农民的青春和希望,冷漠的高楼,嗜血的资本,正在无情地吞食着我们民族的灵魂。这不是我们的民族所需要的“共工”,这样的“打工”,也不会给我们的民族,带来光辉的未来。
所以,我写了一个在长江边上,曾经创造非凡的文明的,凌家滩人的故事。在五千年前,中国有一个特殊的“共工”集团,他们继承了燧人氏和有巢氏的传统,精于各种发明和创造,从构木为庐,到扬帆出海,将科技和文明的种子,播撒西方。后来在良渚,在长江三角洲,我们又看到了他们的影子,看到他们,如何将一片浅浅的海滩,改造成为人间天堂。
欲知良渚人的故事,请关注新浪博客下一个系列连载《大迹出雷泽——良渚的真相》。
作者留言:
本人的拙作,系列网络考古博文《发现共工家族墓地》并非在此首发,其中的部分章节,2013年2月曾首发于我的凤凰博客,而在《考古中国网》亦有发表。我曾想借助于学者荟萃之地,推介我的探索与思考,但是,作为民间研究者,很难进入专家门的沙龙,反之等待我的,大多是冷漠与嘲笑。
在凤凰论坛,一位不知名的值班编辑,竟将我的一篇博客,扣压“审核”达八天之久,而另一些博文,莫名其妙被删除,这引起了我极大的愤怒,于是我用博文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几小时后,所有以前被审查的,以及被删除的,竟悄无声息地又被“恢复”了。
以前我并不看好新浪,但是新浪博客,给了我如家的感觉,我可以在这里,说出我的一切。没有人来作无聊之极的审查,我热爱国家和民族,不要他×××装模作样来审查我。
感谢网友们对我的支持!我既不博学,也不多才,在这里出示我的草稿,其中错误的判断在所难免,我也希望有饱学高人,前来纠正,希望你们,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我希望与正常人一起讨论与探索,对于神,敬而远之。凡神的,玄的,痴心妄想的,自言自语的,自认为从上天得到启示的,不要来找我,我没有那个水平。
第16章,写了一半,暂时搁置,没有写完。因为在这第16章,我要倾听诸位热情网友的意见,也就是说,让我们一起来写,为了凌家滩,和那里的祖先的灵魂,下一个满意的结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凌家滩遗址揭秘15:古共工国墓葬及其出土玉器
红山文化写实动物形玉器
良渚文化的“叔父辈”,与红山文化也有交流,这个史前遗址创造了怎样的玉器文明?
从凌家滩墓葬出土玉器看先人的精神崇拜
【专题】史前文物,蕴藏古老智慧——凌家滩遗址玉龟玉版、钻孔玉人等高科技
第1445篇  那斯台遗址出土玉器探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