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礼仪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冠服制度,故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自从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开始初步定制,历经变动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确定下来,以后虽有修订,但没有重大的变动。清军入关之后,曾于顺治九年定《服色肩与永例》。康熙九年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穿五爪蟒缎。雍正三年十二月在赐太保年羹尧自裁的罪状中有:“出门官员穿补服净街,用鹅黄小刀荷包,擅穿四衩衣服,衣服具用黄包袱,伊子穿四团补服,坐落公馆墙壁俱彩画四爪龙,吹手穿缎蟒袍。”其狂悖之罪有:“奏折在内房启发,并不穿朝服大堂拜送,纵容家人魏之耀穿朝、补服与司道提镇同坐。”雍正四年及八年定大小官员帽顶等级。雍正十年校刊《大清会典》。乾隆五年敕撰《大清律例》,乾隆二十六年敕撰《大清会典·会典则例》,乾隆三十一年校勘完成《皇朝礼器图式》,为清宫廷画师精心彩色描绘,并用木刻版刊印黑白图。后于嘉庆、道光年间纂修完成《会典及事例、图式》和《大清通例》。光绪年间又增补修纂《大清会典图例》。

  清代冠服制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肃性。皇帝每年秋审,对“服制斩犯”达到近乎疯狂的残酷。据乾隆四十七年九月《清实录》中载:“丙午,上御依清旷勾到,秋审官犯、服制及云南、贵州情实罪犯。停决官犯斩犯六人、绞犯四人、服制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可见因服制被斩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内务府发交江南江宁苏州二府、浙江杭州府及两淮织造司、局织造的御用冠服、妃嫔暨皇子、公主朝冠朝服,均依礼部定式或皇上命题由内务府或如意馆画师绘制重彩工笔小样和墨线勾勒局部加彩的衣服裁剪大样,交总管太监呈皇帝御览,或经内务府大臣直接审阅后连同批准件送发织造,织成匹料后再送到裁作、绣作、衣作分别在衣料上绣花、裁剪、缝制。完成之后,凡上用者陆路运送进京,宫用者水运进京,于限期内送交内务府广储司的缎库验收,这些小样都附有白纸或黄纸墨迹题签,有些并署有画画者的真实姓名,如“臣沈振麟恭画”、“臣谢醇画”、“臣沈世俊恭画”等。

现在还有一部分完整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可以与故宫现藏的清代实物相对照,而故宫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保藏的宫廷绘画如清初由著名画家王翚主持、集中许多画家合作绘成的《康熙万寿图》(十二大卷)、《康熙帝南巡图》,由徐扬主持的《乾隆南巡图》(十六大卷)和徐扬的另一长卷《姑苏繁华图》。又如《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乾隆帝紫光阁赐宴图》、《乾隆帝大阅图》、《乾隆帝大阅铠甲骑马像》、《乾隆帝丛薄围猎图》、《乾隆帝射熊图》、《泰和殿筵宴图》、乾隆帝题诗作序的《塞宴四事图》、乾隆帝生母崇庆太后《万寿点景图》、《光绪皇帝大婚图》、《冰嬉图》、意大利画家郎世宁的《万树园赐宴图》及《马术图》等,则生动具体地描画出了清朝君臣在各种不同政事或礼仪活动场面衣着的形象。另外如《康熙帝读书像》、《康熙帝写字像》、《雍正帝行乐图》、《乾隆帝岁朝行乐图》等,是描绘皇帝在燕居时穿着便服读书写字或娱乐休息的情形,更能帮助我们了解清代上层社会服饰文化与生活活动的概貌。

19世纪80年代照相术传入中国之后,上自慈禧太后,下至市民、商贾、小手工艺人,都有写真照片流传至今,足以提供更加真实的形象资料,而更宝贵的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文博单位,分别保存了数十万件的清宫服饰实物,由于距今年代不远,这些文物保存鲜艳如新,都给清代服饰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书特选出清宫旧藏的一部分光绪年间的服装小样和大样供读者参考,内有一套慈禧太后穿用的带有“十二章”花纹的朝服小样和数件慈禧太后穿用的竹子花纹的紧身小样,尤为难得可贵。

 皇帝冠帽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于特例。宗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衰微,财政枯竭,当时有广东洋商伍崇曜、潘仕成捐输十数万金,无可嘉奖,始蒙戴花翎,传为恩荣。此后捐翎之风盛行,咸丰九年规定,捐翎改为实银,不准折扣,花翎价七千两。花翎从此由荣誉象征几乎变成商品交换了。

   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皇妃、妃、嫔冠帽

(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冠体为圆顶呈半圆坡状,周围有一道冠檐。冠体上缀朱纬,冠顶呈宝塔形,分三层,每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累丝凤凰七,每个凤身上饰东珠九,猫睛石一,每个凤的凤尾饰珍珠二十一。冠后金累丝翟(雉鸟)一,翟背饰猫睛石一,翟尾饰珍珠十六。从翟鸟下垂珠结,由五行每行六十四颗珍珠串连,平排垂挂,在五行垂珠的半中间即第三十二颗外,接衔一个圆形青金石结,系用金累丝圆形饰片嵌青金石一,东珠六,珍珠六制成。然后再从石结下面接垂五行的后半串珍珠。共珍珠三百零五颗,这就称为“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末缀珊瑚。冠后从冠檐里边下垂倒葫芦形护领,护领下端垂明黄色丝绦两条,末缀宝石。冠左右缀青色缎带。皇后夏朝冠以青绒为之,余制如冬朝冠。吉服冠:冠形基本相同,以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

(2)皇贵妃朝冠,形制与皇后朝冠相同,差别的只是7只金凤上没有猫睛石,翟鸟下所垂珠结不是五行二就,而是“三行二就”,三行共用珍珠一百九十二颗。

(3)妃、嫔朝冠,顶都是二层而不是三层,每层承以金凤,每凤饰东珠九,珍珠十七,妃冠顶上衔猫睛石,嫔上衔子。朱纬上周缀金凤五,每凤饰东珠七、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妃翟上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嫔翟上只有十六颗珍珠,没有猫睛石。从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妃用珍珠一百八十八,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嫔翟鸟下垂的珠结三行二就用珍珠一百七十二颗,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余同皇贵妃。

  男服

1.端罩:是清代皇帝、皇族及近臣、侍卫所穿,形式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至腕、衣长至膝下、对襟有纽扣五个,毛朝外穿的宽松式裘皮服。皇帝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皇子端罩,紫貂为之,金黄缎里。亲王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获赐金黄缎里亦可用之。亲王世子、郡王、贝勒、贝子端罩均青狐皮,月白缎里。镇国公、辅国公端罩均紫貂,月白缎里。公、侯、伯、子、男、下至文三品、武二品端罩,均以貂皮为之,蓝缎里。一等侍卫端罩用猞猁皮间以豹皮,月白缎里。二等侍卫端罩用红豹皮,素红缎里。三等侍卫、蓝翎侍卫端罩用黄豹皮,月白缎里。

2.衮服和龙褂:清代只有皇帝在祭圜丘、祈谷、祈雨等场合穿衮服,形式为圆领、对襟、长与坐齐(至晚清衣长至膝以下),平袖、袖与肘齐,石青色面,石青色扣鼻,钻金圆纽子五。织、绣或缂丝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为纹,前胸、后背、两肩各一,左肩日、右肩月,团龙间以五色云,下海水江牙。春秋为棉或夹,冬用裘夏用纱。皇子所穿者减去日月纹,其余完全相同,但不叫衮服,而叫“龙褂”。

3.补服:是清代的礼服。皇帝穿衮服、皇子穿龙褂时,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补服相衬配,但补服穿用的场合和时间更多,所以又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补服的形式以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许),门襟有五颗纽子的石青色宽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称。补服主要的特点,是用装饰于前胸和后背的“补子”的不同纹饰来区别官位高低。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公、不入八分镇国公等宗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下、非宗室的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级品官,均用方形补子。清代的补服是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单独穿用,凡穿吉服袍时外面必穿补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间,叫做“免褂期”,此时穿吉服袍可免套补褂。清代补子的纹样也有规定,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为龙图圆补。

 4.朝服:(1)皇帝朝服:清朝皇帝朝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万寿圣节、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其基本款式由披领和上衣下裳相连的袍裙相配而成。上衣衣袖分袖身、熨褶素接袖、马蹄袖端三个部分,腰间有腰帷。下裳与上衣相接处有襞积,其右侧有正方形的衽。朝服分冬朝服和夏朝服,冬朝服又有两种形式,现分述于后。

①皇帝冬朝服一:明黄色,两肩和前胸、后背各绣正龙一条,上衣前后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襞积绣行龙六条间以五色云,下平水江牙。下裳其余部位和披领全表以紫貂,马蹄袖端表以薰貂,这是自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质地多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绣制。

②皇帝冬朝服二:明黄色,上衣两肩及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身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即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为八宝水平,披领、袖端、下裳侧摆和下摆用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再加镶海龙裘皮边。质地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刺绣及缂丝。以上所述花纹是根据《大清会典》等文献的记载。根据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朝袍实物来看,文献所记只是露在衣服外表的花纹。而实物上的花纹,还考虑到人穿在身上活动时,袍子下襟也常常会暴露出来,所以在衣服里面掩襟的襞积部位,也加绣四个团龙,并在掩襟的裳部加绣一条行龙,全袍总共应实用龙纹43条。

③皇帝夏朝服:明黄色,惟南郊祈谷、常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色(月白,即浅蓝色)。夏朝服的形式和纹饰与冬朝服二式完全相同,只是在披领、袖端、下裳侧摆、下摆等处单镶织金缎或织金绸的镶边,不再镶海龙裘皮边,即所谓“片金绞边”。质地一般为穿纱地绒绣、纳纱绣及妆花纱、缂丝等。春秋两季的棉、夹朝袍,形式与此相同,质地为缎、绸地绣花、妆花缎、缂丝等。

(2)皇子亲王朝服:

①皇子朝服有两种形式,均金黄色。一种在披领和裳部具表紫貂,马蹄袖端薰貂,绣纹两肩及前胸后背正龙各一条,襞积行龙六条,间以五色云纹。这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另一种披领和袖均石青色,织金缎镶边,冬天再镶一层海龙皮边;绣纹两肩、前胸后背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马蹄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

②亲王、郡王朝服,蓝色或石青色随便用,若赐金黄色亦可用之。其余与皇子相同。

③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服,不许用金黄色,其余颜色随便用。纹样通绣四爪蟒纹。

④非宗室公、侯、伯朝服,一种是蓝或石青色。披领及袖均石青色,织金缎镶边,冬天再加镶海龙裘皮边。两肩、前胸、后背饰正蟒各一条,腰帷行蟒四条,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另一种是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所穿,披领及裳均表以紫貂,马蹄袖端薰貂,两肩及前胸后背饰四爪正蟒各一条,襞积四爪行蟒四条。

5.龙袍:清代只有皇帝穿十二章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加综袖、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明黄色,用缂丝或妆花、刺绣作金龙九条,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蝠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马蹄袖端饰正龙各一,领、袖均用石青色镶织金缎、绸镶边。棉、纱、夹、裘随季节变换。穿龙袍时,在外面加罩衮服。

6.蟒袍:又称花衣,皇太子蟒袍杏黄色。皇子金黄色,领袖石青色织金缎镶边,绣九条蟒,前后左右开裾。亲王、亲王世子、郡王与皇子同制。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通饰四爪蟒九条,不得用金黄色,余色随所用。非宗室公、侯、伯蟒袍用蓝或石青色,通饰四爪蟒九条,曾获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以下至文、武三品、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以上及一等侍卫相同。蟒袍是上班及礼仪场合所穿,但在万寿圣节,即皇帝过生日的前三天至后四天,宫中任何场合都必须穿它,这段时间称为“花衣期”。蟒袍与蟒褂相配。

7.常服褂:常服褂即对襟平袖,长至膝下的外褂,皇帝及百官均石青色,花纹不限,不缀补子。

8.常服袍:为圆领右衽大襟,窄袖有马蹄袖端,四开裾式长袍,颜色花纹不限。是平常所穿。

9.行褂:为圆领对襟、平袖,袖长及肘,长与坐齐,门襟有五个纽扣的短外褂,从皇帝、王公大臣、官庶下至扈行者都可以穿。豹尾班侍卫所穿行褂无袖,左右及胸前以两根带子系结,不用纽扣,色用明黄。但有袖的行褂,色彩有严格规定。皇帝行褂石青色,根据季节换穿棉、夹、纱、裘。亲王、郡王、文武品官也用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领、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长用明黄色(诸臣因军功获赐黄马褂者,才能用明黄色)。八旗之正四旗副都统、正黄旗用金黄色,正白旗白色,正红旗红色,正蓝旗蓝色,镶黄旗金黄色镶红边,镶白旗白色红边,镶蓝旗蓝色红边,镶红旗红色白边。前锋参领明黄色蓝边,护军参领、火器营官兵蓝色白边,健锐营兵蓝色明黄边。虎枪营总统领明黄色、领左右端青色边直下至前裾。枪长红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营兵白色,领左右青色边直下至前裾。乾隆间始流行用玄狐、紫貂、海龙、猞猁狲千尖、草上霜、紫羔等高贵裘皮做成的翻毛马褂,到嘉庆时更为盛行。遇丧则用银鼠及麦穗子来做。清代的黄马褂,非特赐不能穿,凡穿黄马褂有三种人,一是上面提到的随皇帝“巡幸”的侍卫,为“任职褂子”。二是行围校射时,中靶或获猎多的人获穿,称“行围褂子”。三是因治国或战事中建功获赏的人,称“武功褂子”。前两种用黑色纽袢,后一种用黄色纽袢。

10.行袍:行袍为右衽大襟,窄袖有马蹄袖端、四开裾,右面的衣裾下短一尺,比常服袍减短十分之一,便于骑马的袍子,故又称“缺襟袍”。不骑马时,把右裾下所短的一尺以另幅用三个纽扣扣拴,就同常服袍一样。凡臣工扈行、行围人员都例服之。文武官员出差时穿行袍谒客,外套对襟大袖马褂即可。

11.行裳:为左、右各一片内直外弧形的裳,上用一石青色横幅布缝连,横幅布两端有带可以围系于腰际。皇帝、王公、百官行裳形状相同,皇帝行裳根据不同季节以毡、夹、鹿皮、黑狐为表。

12.雨衣:皇帝穿的雨衣有六种形式,都是明黄色。雨裳有两种形式。亲王、贝勒至文武一品、御前侍卫、各省巡抚用的雨衣,有两种形式。

女服

1.朝褂:(1)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褂,按《大清会典》规定,有三种款式,均石青色,织金缎或织金绸镶边。这三种朝褂领后均垂明黄色绦,绦上缀饰珠宝。朝褂是穿在朝袍外面,穿时胸前挂彩帨、领部有镂金饰宝的领约、颈挂朝珠三盘、头戴朝冠,脚踏高底鞋,华美绝伦。

①圆领对襟,有后开裾,缺袖的长背心,自胸围线以下作襞积,其纹饰在胸围线以上前后绣立龙各二条,胸围线以下则横分为四层,第一第三两层分别织绣行龙前后各两条,第二第四两层分别织绣万福(蝙蝠)万寿(团寿字),各层均以彩云相间。

②圆领对襟、缺袖、后开裾、腰下有襞积(褶裥)的长背心,纹饰前胸后背各织绣正龙一条,腰帷织绣行龙四条(前后各二条),下幅织绣行龙八条(前后各四条)。三个装饰部位下面均有寿山纹,平水江牙。

③为圆领、对襟、缺袖,无襞积左右开裾至腋下的长背心,前后身各织绣大立龙各二条相向戏珠。下幅为八宝寿山江牙立水、立龙之间彩云相间。如果说前两式朝褂的装饰风格是横分割,精美秀丽,则这第三种款式为竖分割,豪放富丽。

(2)贵妃、妃、嫔朝褂,与皇贵妃相同,但领后的绦为金黄色。

(3)皇子福晋、亲王福晋朝褂,用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上缀杂饰。

(4)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朝褂,石青色,织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

(5)非宗室公夫人以下朝褂,石青色,织金缎、绸边,饰纹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

2.朝袍:

(1)皇太后、皇后朝袍,分冬夏两类,均为明黄色,其基本款式均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合。开领和袖子另有特点,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故与斜领或圆领右衽的一般款式不同。袖子是由袖身与接袖、综袖(中接袖)、袖端(马蹄袖)相接而成,并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领后垂明黄绦,上缀珠宝。穿时朝袍必与朝褂配套。

(2)皇子福晋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石青色,片金缘,冬加海龙缘,护肩外边亦加缘,饰文前胸后背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朝袍与此相同。

3.龙褂:龙褂为圆领、对襟、左右开气、平袖端、长与袍相应的服装。龙褂只能由皇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嫔服用。皇子福晋、亲王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所穿就叫吉服褂而不叫龙褂。皇后龙褂纹饰,据文献记载有两种类型,北京故宫所藏实物,则有三种类型,均石青色。一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各一团为正龙,前后襟行龙各二团;下幅八宝、寿山水浪江牙及立水纹;袖端行龙各二及水浪纹。第二种只饰五爪金龙八团,下幅及袖端不施纹彩。第三种饰五爪金龙八团,下摆加水浪江牙、寿山、立水纹。太皇太后、皇太后、皇贵妃、贵妃、妃龙褂与此相同。嫔所穿龙褂,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余同妃。

4.吉服褂:吉服褂形式与龙褂相同,皇子福晋吉服褂石青色,饰五爪正龙团纹四,两肩前后各一,亲王福晋、世子福晋织绣五爪金龙四团,前胸后背正龙各一团,两肩行龙各一团。固伦公主、和硕公主吉服褂同此。郡王福晋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团。贝勒夫人吉服褂,前后织绣正蟒各一团。贝子夫人吉服褂前胸后背饰四爪行蟒各一。镇国公夫人、民公夫人、辅国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吉服褂,均饰花卉八团,石青色。

5.龙袍:皇后、皇太后龙袍为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裾、袖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的长袍,明黄色。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石青色。纹饰有三种类型。

①型:饰金龙九条,间以五色云及福、寿纹,下幅饰八宝立水,领托前后饰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饰行龙各一,袖端饰正龙各一,袖相接处饰行龙各二。绵、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②型:织绣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胸、后背饰正龙各一。襟饰行龙四。下幅饰八宝立水,余如①型龙袍。

③型:下幅无纹饰,余如②型龙袍。

6.蟒袍:皇子福晋蟒袍、款式与龙袍同,通饰九龙,色用秋香。亲王福晋、亲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固伦公主、和硕公主蟒袍与此同。贝勒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下至乡君蟒袍通饰九蟒。 民公夫人、侯、伯、子、男夫人至三品命妇蟒袍,蓝及石青色随所用,通绣四爪九蟒。四、五、六品命妇蟒袍通饰四爪八蟒。七品命妇蟒袍通饰五蟒。

7.朝裙:皇后、皇太后、皇贵妃朝裙,款式为右衽背心与大摆斜褶裙相连的连衣裙,在腰线有襞积,后腰缀有系带两根可以系扎腰部。冬用片金加海龙缘边,膝以上用红织金寿字缎面料,膝以下用石青行龙妆花缎面料,均以正幅裁制。夏用纱为之。贵妃、妃、嫔均相同,皇子福晋朝裙膝以上用红缎。民公夫人、一品命妇朝裙,冬以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缎面料,下用石青行蟒妆花缎面料。夏缎或纱随所用。下至三品命妇均同。

配饰

1.朝珠: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朝珠由一百零八粒珠贯穿而成,每隔二十七粒穿入一粒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1粒佛头相对的一粒大珠为“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有小珠十粒,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当时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即言官为外台。又一说天子有三台,即观天象的灵台、观四时施化的时台、观鸟兽鱼龟的囿台。寓意圣明高贵)。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者男在左,女在右。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此外有翡翠、玛瑙、红蓝宝石、水晶、白玉、绿玉、青金石、珊瑚、绿松石、蜜珀菩提、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刚子、崇珠克石等。贯朝珠的线条,皇帝用明黄绦,而下为金黄绦、石青绦。

2.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

(1)朝带:清代的朝带是君臣穿朝服时所用,其版饰有严格规定。皇帝朝带有两种,皆明黄色,但祀天用纯青色。以丝绦制成。一头从带端开始,装龙纹金版四具,其第二第四两具龙纹金版下面有挂环,可以挂佩觿、佩囊、燧(古代取火器)、帉(古代解结的工具)、刀、削等物。

(2)吉服带:清代吉服带是君臣穿龙袍、蟒袍等吉服时所用。吉服带的形式与朝服带大致相同,二者的差异仅在佩帉的形状,在朝服带上的帉是下广而锐,在吉服带上的帉是纯白色的,下直而齐。四具镂金版形状方圆及衔珠玉杂宝都可以听便,中约金结如版饰。余如朝带制。皇帝吉服带明黄色。皇子、亲王、郡王,吉服带金黄色,佩绦金黄色。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固伦额驸、郡主额驸,吉服带金黄色,佩绦石青色。

(3)常服带:清代常服带为君臣穿常服时所用,与吉服带同制。

(4)行带:行带是穿行袍时所用,皇帝用行带明黄色,有线纽带、线鞓带、里边带子、黄线软带等多种。左右佩系用红香牛皮所制,饰金花银环各三,佩帉用高丽布,比常服佩帉稍宽而短,佩帉上的中约亦用香牛皮束来做,缀有银质花纹佩囊。明黄绦,饰珊瑚。挂环上系挂刀、荷包、罗盘、牙签筒、火镰袋之类。

3.金约:金约是妇女朝冠的配件,在戴朝冠时需先戴金约,再戴朝冠。起着约发的作用。金约由十来片弧形长条的金托连接成一个圆圈,外面饰金云、青金石和东珠,里面以织金缎衬裱。每片金托上下两缘饰累丝云纹,中嵌青金石,二片之间间以金云和东珠。金片数和金云、东珠多少反映地位高低。在金约后面系金衔绿松石结和串珠数行,珠的行数和粒数也反映地位的高低。

4.领约:领约是清朝妇女穿朝服时佩戴于项间压于朝珠和披领之上的饰物,以所嵌珠宝的质料和数目,及垂于背后的绦色区分品秩,其形状等于圆形项圈。用金累丝作托,上面分段嵌珊瑚,间以点翠金片,每片上嵌东珠一粒,两端饰金瓜形,末二段有金轴于悬戴时可向外打开。每端垂丝绦二,中间有珊瑚结将二绦相联为一,末饰坠角。

5.耳饰:清朝满族妇女传统风俗,一耳戴三件耳饰,他们称环形穿耳洞式的耳环为“钳”。故后妃们穿朝服时一耳戴三钳。宫里选秀女,也要先派人验看耳上是否戴三钳。乾隆十四年选秀女,发现有的满族女子仿效汉俗一耳戴一坠子,乾隆帝曾明谕立行禁止。

6.彩帨:彩帨是清朝妇女穿朝服时挂在朝褂的第二个纽扣上垂于胸前的饰物,以色彩及有无纹绣来区分品秩。彩帨长约二米上下,是上窄下宽,下端呈尖角形的长条,上端有挂钩和东珠或玉环,挂钩可将彩帨挂在朝褂上,环的下面有丝绦数根,可以挂箴管、縏袠即小袋子之属。《礼记·内则》云:“妇事舅姑,……右佩箴管、线、纩,施縏袠。”故宫旧藏彩帨,黄色丝绦上一般挂牙签盒、火镰袋、觿、削刀、荷包、香囊等物。再下面为一圆形金银累丝,或画珐琅、或镂金嵌宝的结,彩帨通过此结下垂。有的双面施绣喜字、蝙蝠、稻禾、灯笼或琴棋书画、凤鸟花卉等纹样,有的不加纹饰。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彩帨,绿色,绣“五谷丰登”纹,绦明黄色。妃彩帨,绿色,绣云芝瑞草纹,绦金黄色。嫔彩帨,绿色不绣纹,绦金黄色。皇子福晋、亲王福晋彩帨,月白色不绣纹,绦金黄色。民公夫人彩帨,月白色不绣纹,绦石青色。

7.钿子:满八旗贵族妇女,平日梳旗头,穿朝服时戴朝冠,穿吉服时戴吉服冠,还有一种类似冠的头饰,是在穿彩服的日子里戴的,叫作钿子。钿子实际等于是一种珠翠为饰的彩冠。前如凤冠,后如簸箕形,上穹下广,以铁丝或藤作胎骨,网以皂纱,或以黑绒及缎条罩之。戴在头上时,顶往后倾斜。前后均以点翠珠石为饰。钿有凤钿、满钿、半钿三种。

8.遮眉勒:清代妇女在天气稍冷的季节,平时在额间常系遮眉勒,既为美的装饰,又具御寒功能。八旗贵族妇女所用遮眉勒,往往在银镀金座上,通体点翠嵌珠宝或缉红、白米珠,做成花卉及“吉祥如意”、“福”、“寿”、“喜”等吉祥文字作装饰,下垫红绒,极其侈华。平民百姓妇女所戴,在北方叫“勒子”或“脑箍”,南方叫做“兜”,以黑绒制作为多,也有加缀一些珠翠或绣一点花纹的。套于额上掩及于耳,系两带于髻下结之。它们就是明代妇女所用的额帕演变而来。

9.簪、钗、步摇、耳挖簪、扁方:簪、钗、步摇、耳挖簪都有簪首和挺两部分,在簪首以珠翠、宝石、点翠、累丝等工艺制成华美的花饰。簪花追求精工写实,耳挖簪一般在簪挺的中段施加纹饰,扁方一般为长方条形,横长约30至35厘米。

10.手镯:清代宫廷所用手镯不仅讲究工技精巧,纹饰华丽,而且巧用各种材料。款式多为一端有开口,或有一节是带活纽可以开闭的。故宫旧藏手镯,有金累丝花卉龙纹及水生动物纹,是用数种不同粗细的金丝累成,层次丰富。

11护指:贵族女子留长指甲,以凤仙花或指甲花染指甲的风习由来已久,在内蒙古准格尔旗战国墓、吉林榆树大坡老河深汉墓、陕西西安玉祥门外隋墓盘出土用金片或白银铸成的护指。清代用金银做成的指甲套,纹饰极为华丽。

12.佩饰:清代佩饰或悬于腰带、或挂于胸前,形状小巧,材质多样,有翠玉、青金石、碧玺、金嵌绿松石、檀香木、沉香木、伽楠香木、蜜蜡、金珀、金星石、珐琅、珊瑚、玻璃等等不同材料,以色质取胜。另有各种各样的刺绣小品,如荷包、香囊、香袋、褡裢、扇套、眼镜盒、名片盒、表袋、火镰袋、斋戒牌等等,无论男女都作为随身赏玩之物,至晚清时此风尤盛。

13.搬指与戒指:搬指原是古代射箭钩弦的鞢演变而来,源于新石器时代。清代贵族男子多戴于右手拇指上为饰,也有左右拇指都戴的,多以翡翠、碧玺、玛瑙、珊瑚、水晶、金、银、铜、铁、瓷等制作。有的刻有御题诗词,有的巧制纹饰,或朴素无纹。戒指文名靿环、指环、约指、手记,清代戒指,有翠玉、紫晶、水晶、苔晶、碧玺、红玛瑙、珊瑚、檀香木、金银嵌珠宝等等不同高贵材质,精工巧作。有金龙赶珠、金凤戏珠、镂空嵌珠梅花、镂空花卉草虫、平安如意等精美绝伦的纹饰。西洋进贡的戒指表等,也成为新奇的珍玩之物。

14.纽子:纽子最早出现于宋代,宋以前衣服都用袢带系结。纽子不但是实用之物,对衣服也具有画龙点睛的装饰作用,清宫服装使用的纽子,除用铜、银、金等制作外,还用碧玺、翠玉、珊瑚珠等材料制作。

15.披领:披领又名扇肩或披肩。徐珂《清稗类钞·服饰类》中云:“披肩为文武大小品官衣大礼服时所用,加于项,覆于肩,形如菱,上绣蟒。”其实帝、后、王公大臣、八旗命妇穿朝服时用披领,是清代的定制。有冬夏两种,冬天用紫貂或用石青色加海龙缘边。夏天用石青加片金缘边。

16.硬领:清代礼服例无领,另于袍上加以硬领,其料春秋两季用湖色的缎,夏天用纱,冬季用皮毛或绒。有丧者用黑布。

17.领衣:领衣是连结于硬领之下的前后二长片,讲究的用缎或绣花,也称“牛舌头”。领衣之外则加外褂,或穿于行服袍的里面。

18.霞帔:霞帔是宋以来妇女的命服,随品级高低而不同。

19.鞋、靴、袜子: 清代满族人承继祖先骑射生活的习惯,男人一般都穿靴。东北地寒,在肥大的皮靴靿筒内装入靰鞡草。清太祖努尔哈赤也穿鹿皮靰鞡鞋,色黄或绿。清太宗天聪六年,曾规定官员平时勿穿缎靴,得知当时靴的形式已有改进。清代的靴平时穿的是尖头式的,北京人称为“武备院式样”。入朝时穿方头靴,是吸收明朝旧制。夏用素缎,冬用青建绒,服丧者用布制作。嘉庆时,军机大臣穿绿牙缝靴,为薄底短筒快靴,又名“爬山虎”。武弁差官穿的厚底鞋,行走笨重,都用通草作底,叫作“篆底”。后也改成薄底,名“军机跑”。皇帝所穿皂鞋,冬青缎毡帮羊皮里或青缎毡里,夏青缎凉里,脚背及靴口用青缎,有的加穿珠绣,靴靿用明黄色暗花缎。

妇女受女真人削木为履的风习影响,穿木底鞋,称为“旗鞋”。其特点在鞋底中间脚心部分有一个高出10厘米许的高底,高底的形状有的像花盆,称为“盆底鞋”,有的像马蹄,称为“马蹄底鞋”。鞋跟都用白细布裱蒙,鞋面用刺绣、穿珠绣等工艺施加纹饰,慈禧太后穿的高底鞋,把鞋头做成一个凤头形,嘴衔珠穗,称为凤头鞋。她接待外宾时,穿着一身都有凤头衔珠串的衣服,走动时珠串随着摇晃摆动。这种凤头鞋大概是由清初的厚底凤头鞋发展而来。

 清代袜子一般用布制作,贵族用绸缎等制作,故宫所藏清代皇帝的袜子,一般以织金缎缘口边,有的通绣纹彩,有的将袜统上段施加彩绣,下段以素色丝绸缝接。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适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帽子。清朝改历代的朝冠为礼帽,礼帽又称为“顶子”或称为“顶戴”、“顶戴花翎”。礼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顶珠的质料和颜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员的品级的不同,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顺治十八年的《大清会典》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等宗室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和固伦额驸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头、二、三、四等侍卫、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但必须是上三旗出身)等均戴一眼花翎。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

朝服

皇帝

清代皇帝服饰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种类。皇帝的龙袍以明黄、金黄或杏黄等亮黄色为主色,上绣九条龙,但以实物来看前后只有八条,实际上被绣在衣襟里面,一般不易看到。这样一来,每件龙袍实际即为九龙,而从正面或背面单独看时,所看见的都是五龙,与九五之数正好相吻合。龙袍下摆则绣着许多弯曲的线条,名为水脚。水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浪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立有山石宝物,俗称“海水江涯”,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之外,还有“一统山河”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宗室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为圆补。亲王两正两行龙(特恩可四正龙),郡王四行龙,贝勒两正蟒,贝子两行蟒,奉恩公至不入八分辅国公皆两行蟒方补。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异姓功臣

公、侯、伯爵皆为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男爵 、轻车都尉 、骑都尉、云骑尉则视武官一至五品的补子,恩骑尉为正七品的补子。

清代官员的朝服上有一块方形图案称为补子。补子又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鸿漱,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监察官员均为獬豸。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朝珠

朝珠是由佛教的念珠演化而来,是由于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每串朝珠的珠数都严格规定为一百零八颗。“佛头”共有4颗,色泽和大小一致,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左右,每隔二十七颗珠子加入一个“佛头”,将一百零八颗朝珠四分,也称之为“分珠”,据说是寓意四季。朝珠顶部的那颗佛头上,连缀一塔形“佛头塔”,其穿孔的方式为倒置的“T”字形,即把朝珠的两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然后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穿出,合二为一。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宝石大坠子,大坠上端还垂有一块宝石,称之为“背云”。 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小珠串,每串十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称为“纪念”。据说这三串纪念,当时美其名为“三台”。备挂时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朝珠也不是所有官员都有资格佩带的,跟据清朝政府规定,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才能佩戴,但翰林院、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衙门五品以下不受次限。朝珠的质料多用东珠、翡翠、玛瑙、琥珀、珊瑚、象牙、蜜蜡、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碧玺、伽楠香、芙蓉石等宝石琢制,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饰,由项上垂挂于胸前。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朝靴

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

注:“入八分”与“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种待遇的标准。“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这八种待遇。八种待遇是:朱轮、紫缰、宝石顶、双眼花翎、牛角灯、茶搭子、马坐褥、门钉。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皆为圆补。亲王两正两行龙(特恩可四正龙),郡王四行龙,贝勒两正蟒,贝子两行蟒,奉恩公至不入八分辅国公皆两行蟒方补。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 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就要自动降低一级,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爵位的称作铁帽子王--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庄亲王、肃亲王、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 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宗室女子的爵位分别是:固伦公主(中宫所生的公主),和硕公主(妃嫔所生公主或中宫所抚的宗室女子),郡主( 和硕格格,和硕亲王嫡福晋所出),县主(多罗格格,多罗郡王嫡夫人所出),郡君(多罗格格,多罗贝勒嫡夫人所出或和硕亲王侧福晋所出),县君( 固山格格,固山贝子嫡夫人所出或多罗郡王侧夫人所出),乡君(公格格,奉恩公嫡夫人所出或多罗贝勒侧夫人所出)。王公侧福晋和侧室所生之女,则降二级授封。依此类推到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所生之女已无应降品级。

他们的配偶:固伦公主额驸,和硕公主额驸,郡主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

在康熙四十五年以后规定宗室王公侧室所出女降两等封授,而在乾隆二十七年规定,宗室自多罗贝勒以下,所生格格中仅在嫡出者中册封一人,而乾隆四十六年进一步规定,亲王、郡王侧福晋所生女,即使嫁与蒙古者也不再册封。   

  (二)异姓功臣爵位

公爵 、侯爵 、伯爵、子爵、男爵 、轻车都尉 、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

公、侯、伯爵皆为身前身后绣九蟒 ,子爵、男爵 、轻车都尉 、骑都尉、云骑尉则视武官一至五品的补子,恩骑尉为正七品的补子。

 清代的公、侯、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超品。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开始赐予封号,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整个清朝只有4人,而且全部都是在乾隆年间,他们是: 

 1、一等诚嘉毅勇公,姓富察氏,名明瑞,字筠亭,满洲镶黄旗人。 

 2、一等诚谋英勇公,姓章佳氏,名阿桂,字广庭,满洲正蓝旗人,后改隶正白旗,其父是大学士阿克敦,阿桂也做过领班军机大臣。

3、一等嘉勇忠锐公,姓富察氏,名福康安,字瑶林,满洲镶黄旗人。其父是大学士傅恒,孝贤皇后的弟弟,被封为一等忠勇公,保和殿大学士。

附注:傅恒有四子,长子福灵安为多罗额驸,曾任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官正二品,在代理云南永北镇总兵时去世;次子福隆安,为和硕额驸,封一等忠勇公,任兵部尚书;三子福康安,官居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仍任两广总督,封一等嘉勇公,后进封贝子,追封郡王;四子福长安,任工部尚书。福隆安之子丰绅济伦,亦袭一等忠勇公,官副都统,在御前侍卫行走,为皇上心腹之臣。傅恒子孙个个高官显爵,其留下的云骑尉世职,便由其侄子承袭。

4、一等武毅谋勇公,姓吴雅氏,名兆惠,字和甫,满洲正黄旗人。

      (三 )蒙古爵位

   清朝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法令和规定处理旗务,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占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官僚,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设佐领一人,辖旗丁150人,在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佐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为使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又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人报请清帝任命兼摄,他只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旗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对各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札萨克与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在具有任何行政职能。

   蒙古封爵: 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塔布囊(分四等)、台吉(分四等)。    

 清朝对蒙古部落的盟旗管理: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崇德二年,谕诸王、贝勒曰:“昔金熙宗及金主亮废其祖宗时冠服,改服汉人衣冠。迨至世宗,始旧制。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今若轻循汉人之俗,不亲弓矢,则武备何由而习乎?射猎者,演武之法;服制者,立国之经。嗣后凡出师、田猎,许服便服,其馀悉令遵照国初定制,仍服朝衣。并欲使后世子孙勿轻变弃祖制。”乾隆三十七年,三通馆进呈所纂嘉礼考,於辽、金、元各代冠服之制,叙载未能明晰。奉谕:“辽、金、元衣冠,初未尝不循其国俗,后乃改用汉、唐仪式。其因革次第,原非出於一时。即如金代朝祭之服,其先虽加文饰,未至尽弃其旧。至章宗乃概为更制。是应详考,以徵蔑弃旧典之由。衣冠为一代昭度,夏收殷冔,不相沿袭。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谓礼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说,至辽、金、元诸君浮慕好名,一再世辄改衣冠,尽去其纯朴素风。传之未久,国势浸弱。况揆其议改者,不过云衮冕备章,文物足观耳。殊不知润色章身,即取其文,亦何必仅沿其式?如本朝所定朝祀之服,山龙藻火,粲然具列,皆义本礼经,而又何通天绛纱之足云耶?”盖清自崇德初元,已釐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而犹於变本忘先,谆谆训诫。亦深维乎根本至计,未可轻革旧俗。祖宗成宪具在,所宜永守勿愆也。兹就乾隆朝增改之制,以类叙次,而仍以初定者附见於篇。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馀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馀如吉服冠。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馀俱如常服冠。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缘。上缀朱氂。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端罩,紫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明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衮服,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其章左日、右月,万寿篆文,间以五色云。春、秋棉、袷,冬裘、夏纱惟其时。朝服,色用明黄,惟祀天用蓝,朝日用红,夕月用月白。披领及袖皆石青,缘用片金,冬加海龙缘。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五,衽正龙一,襞积前、后团龙各九,裳正龙二、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列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蟲、黼黻在衣,宗彝、藻火、粉米在裳,间以五色云。下幅八宝平水。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列十二章,俱在衣,间以五色云。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常服褂,色用石青,花文随所御,裾左右开。行褂,色用石青,长与坐齐,袖长及肘。常服袍,色及花文随所御,裾四开。行袍同。行裳,色随所御。左右各一,前平,后中丰,上下敛。横幅石青布为之,毡、袷惟时。冬用鹿皮或黑狐为里。雨冠之制二:冬顶崇,前檐深;夏顶平,前檐敞。皆明黄色,月白缎里。毡及油绸、羽缎惟其时。雨衣之制六,皆明黄色:一,如常服褂,而长与袍称。自衽以下加博。上袭重衣。领下为襞积。无袖。斜帷相比,上敛,下递丰。两重俱加掩襟,领及钮约皆青色。一,以毡及羽缎为之,月白缎里。不袭重衣。馀制同。领及钮约如衣色,油绸为之,不加里。钮约青色。一,如常服褂而加领,长与袍称。毡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及钮约如衣色。一常服袍而袖端平,前施掩裆,油绸不加里。领用青羽缎,钮约青色。外加袍袖如衣色。一,如常服褂,长与坐齐。毡、羽缎为之,月白缎里。领及钮约如衣色。一,如常服袍而加领,长与坐齐。油绸为之,不加里。袖端平,前加掩裆,领用青羽缎,钮约青色。雨裳之制二,皆明黄色:一,左右幅相交,上敛下递博。上前加浅帷为襞积。两旁缀以纽约,青色。腰为横幅,用石青布,两末削为带系之。一,前为完幅,不加浅帷,馀制同。朝珠,用东珠一百有八,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杂饰,各惟其宜,大典礼御之。惟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珠用蜜珀,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绿松石,杂饰惟宜。绦皆明黄色。朝带之制二,皆明黄色:一,用龙文金圆版四,饰红蓝宝石或绿松石,每具衔东珠五,围珍珠二十。左右佩帉,浅蓝及白各一,下广而锐。中约镂金圆结,饰宝如版,围珠各三十。佩囊文绣、燧觿、刀削、结佩惟宜,绦皆明黄色,大典礼御之。一,用龙文金方版四,其饰祀天用青金石,祀地用黄玉,朝日用珊瑚,夕月用白玉,每具衔东珠五。佩帉及绦,惟祀天用纯青,馀如圆版朝带之制。中约圆结如版饰,衔东四。佩囊纯石青,左觿、右削,并从版色。吉服带,用明黄色,镂金版四,方圆惟便,衔珠玉杂宝各从其宜。左右佩帉纯白,下直而齐。中约金结如版饰。馀如朝带制,常服带同行带,色用明黄,左右佩系以红香牛皮为之,饰金花文

银镮各三。佩帉以高丽布,视常服带帉微阔而短,中约以香牛皮束,缀银花文佩囊。明黄绦,饰珊瑚。结、削、燧、杂佩各惟其宜。(初制,皇帝冠用东珠宝石镶顶,束金镶玉版嵌东珠带。康熙二十三年,定凡大典礼祭坛庙,冠用大珍珠、东珠镶顶,礼服用黄色、秋香色、蓝色五爪、三爪龙缎。雍正元年,定礼服用石青、明黄、大红、月白四色缎,花样三色,圆金龙九,龙口珠各一颗。腰襕小团金龙九。周身五彩云,下八宝平水、万代江山。)

皇后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东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九,猫睛石一,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三百有二,五行二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吉服冠,薰貂为之,上缀朱纬。顶用东珠。金约,镂金云十三,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三百二十四,五行三就,每行大珍珠一。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八,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龙衔一等东珠各二。朝褂之制三,皆石青色,金缘: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下通襞积,四层相间,上为正龙各四,下为万福万寿文。一,绣文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绣文前后立龙各二,中无襞积。下幅八宝平水。皆垂明黄绦,其饰珠宝惟宜。朝袍之制三,皆明黄色:一,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冬加貂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中有襞积。下幅八宝平水。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一,披领及袖皆石青,夏用片金缘,冬用片云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腰帷行龙四。中有襞积。下幅行龙八。一,领袖片金加海龙缘,夏片金缘。中无襞积。裾后开。馀俱如貂缘朝袍之制。领后垂明黄绦,饰珠宝惟宜。龙褂之制二,皆石青色: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袖端行龙各二。一,下幅及袖端不施章采。龙袍之制三,皆明黄色,领袖皆石青:一,绣文金龙九,间以五色云,福寿文采惟宜。下幅八宝立水,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如朝袍,裾左右开。一,绣文五爪金龙八团,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行龙四。下幅八宝立水。一,下幅不施章采。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十一,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绿松石各二。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佛头、记念、背云、大小坠珠宝杂饰惟宜。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御。绦皆明黄色。采帨,绿色,绣文为“五穀丰登”。佩箴管、縏袠之属。绦皆明黄色。朝裙,冬用片金加海龙缘,上用红织金寿字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太皇太后、皇太后冠服诸制与皇后同。(初制,皇后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镶顶,礼服用黄色、秋香色五爪龙缎、凤皇翟鸟等缎。太皇太后、皇太后冠服,凡遇受贺诸庆典,冠用东珠镶顶,礼服用黄色、秋香色五爪龙缎、绣缎、妆缎。)

皇贵妃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各三,珍珠各十七,上衔大珍珠一。朱纬上周缀金凤七,饰东珠各九,珍珠各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九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明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吉服冠与皇后同。金约,镂金云十二,饰东珠各一,间以珊瑚,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二百有四,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用二等东珠,馀同皇后。朝褂、朝袍、龙褂、龙袍、采帨、朝裙皆与皇后同。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明黄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绦明黄色。贵妃冠服袍及垂绦皆金黄色,馀与皇贵妃同。妃朝冠,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凤,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猫睛石。朱纬。上周缀金凤五,饰东珠七,珍珠二十一。后金翟一,饰猫睛石一,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八十八,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吉服冠顶用碧<王亚><王厶>。馀同贵妃。金约,镂金云十一,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九十七,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六,末缀珊瑚。耳饰用三等东珠。馀同贵妃。朝褂、朝袍、龙褂、龙袍、领约、朝裙、朝珠皆与贵妃同。采帨,绣文为“云芝瑞草”。馀与贵妃同。嫔朝冠,顶二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翟,饰东珠九,珍珠十七,上衔子。朱纬。上周缀金翟五,饰东珠五,珍珠十九。后金翟一,饰珍珠十六,翟尾垂珠,凡珍珠一百七十二,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珍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缀宝石。青缎为带。吉服冠与妃同。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绿松石结,贯珠下垂,凡珍珠一百七十七,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耳饰用四等东珠。馀与妃同。朝褂,与妃同。龙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襟夔龙四。馀同妃制。朝袍、龙袍俱用香色。馀与妃同。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绦用金黄色。领约、朝裙皆与妃同。采帨不绣花文。馀同妃制。(初制,皇贵妃、贵妃、妃、嫔冠服,凡庆贺大典,皇贵妃、贵妃冠顶用东珠十二颗,妃冠顶用东珠十一颗。礼服用凤凰、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八团龙等缎。至黄色、秋香色,自皇贵妃以下,概不许服。嫔冠顶用东珠十颗,礼服用翟鸟等缎,五爪龙缎、妆缎、四团龙等缎。)

皇子朝冠,冬用薰貂、青狐惟其时。上缀朱纬。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十,衔红宝石。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石青片金缘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顶如冬朝冠,吉服冠红绒结顶。端罩,紫貂为之,金黄缎里。左右垂带各二,下广而锐,色与里同。龙褂,色用石青。正面绣五爪金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间以五色云。朝服之制二,皆金黄色:一,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襞积行龙六,间以五色云。一,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缘。绣文两肩前后正龙各一,腰帷行龙四,裳行龙八,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平水。蟒袍亦金黄色,片金缘,绣文九蟒,裾左、右开。朝珠不得用东珠,馀随所用,绦皆金黄色。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四,中衔猫睛石一,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如带色。雨冠、雨衣、雨裳,均用红色,毡、羽纱、油绸,各惟其时。(初制,皇子冠服,凡庆贺大典,冠用东珠十三颗镶顶,礼服用秋香等色,五爪、三爪龙缎,满翠八团龙等缎,束金镶玉嵌东珠带。)

亲王朝冠,与皇子同。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用红宝石,曾赐红绒结顶者,亦得用之。端罩,青狐为之,月白缎里,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朝服、蟒袍蓝及石青随所用,若曾赐金黄色者,亦得用之。馀与皇子同。朝珠、朝带、吉服带、雨冠、雨衣、雨裳,均与皇子同。(崇德元年,定亲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八。前舍林,嵌东珠四。后金花,嵌东珠三。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十,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四。服用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满翠四补等缎。)亲王世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五。后缀金花,饰东珠四。吉服冠、端罩、补服、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同。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三。左右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同。(顺治九年,定亲王世子冠顶三层,共嵌东珠九。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三。服与亲王同。)郡王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四。后缀金花,饰东珠三。吉服冠、端罩皆与亲王世子同。补服,用石青色,绣五爪行龙四团,两肩前后各一。朝服、蟒袍、朝珠皆与亲王世子同。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猫睛石一。佩绦如带色。吉服带与亲王世子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七。前舍林,嵌东珠三。后金花,嵌东珠二。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八,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与亲王同。)贝勒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三。后缀金花,饰东珠二。吉服冠、端罩皆与郡王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团,朝服通绣四爪蟒文,蟒袍亦如之,均不得用金黄色,馀随所用。朝珠绦用石青色。馀同郡王。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二。佩绦皆石青色,吉服带色用金黄,版饰惟宜。佩绦亦皆石青色。(崇德元年,定贝勒冠顶三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六。前舍林,缀东珠二。后金花,缀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嵌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七,舍林、金花各增嵌东珠一。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二。服用四爪两团龙补及蟒缎、妆缎。)贝子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六,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二。后缀金花,饰东珠一。吉服冠顶用红宝石。皆戴三眼孔雀翎。(孔雀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之分,遇赏均得戴用。)端罩制同贝勒。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团。朝服、蟒袍、朝珠皆与贝勒同。朝带,色用金黄,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东珠一。吉服带与贝勒同。(崇德元年,定贝子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五。前舍林,后金花,各嵌东珠一。带用金镶玉版四片,每片嵌蓝宝石一。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六,舍林增嵌东珠一,馀如旧。带四片,每片嵌东珠一。服与贝勒同。)镇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五,上衔红宝石。夏朝冠前缀舍林,饰东珠一。后缀金花,饰绿松石一。吉服冠,入八分公顶用红宝石,未入八分公用珊瑚,皆戴双眼孔雀翎。端罩紫貂为之,月白缎里。补服前后绣四爪正蟒方补。朝服、蟒袍、朝珠与贝子同。朝带,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猫睛石一。吉服带与贝子同。(崇德元年,定镇国公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四。前舍林,嵌东珠一。后金花,嵌绿松石一。带如贝子。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五,馀如旧。带四片,每片嵌猫睛石一。服用四爪方蟒补。馀与贝勒同。)辅国公朝冠,顶金龙二层,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馀皆如镇国公。(崇德元年,定辅国公冠顶二层,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三。前舍林,嵌绿松石一。后金花,嵌宝石一。带如镇国公。顺治九年,定冠顶共嵌东珠四,舍林、金花、带、服色俱与镇国公同。)镇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吉服冠顶用珊瑚。补服前后绣麒麟。馀皆视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镇国将军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镶圆版,嵌红宝石四。顺治九年,定冠顶中节嵌东珠,带用金镶方玉版,各嵌红宝石一。补服绣麒麟,馀与镇国公同。)辅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亦用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馀皆视武二品。(崇德元年,定辅国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圆金版。顺治九年,定冠顶改衔红宝石,中节嵌小红宝石一。带如镇国将军。补服绣狮。馀与镇国公同。)奉国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补服前后绣豹。馀皆视武三品。(崇德元年,定奉国将军冠顶上衔水晶石,带用玲珑

金方铁版。顺治九年,定冠顶上衔红宝石,中节嵌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圆版。补服绣豹。馀与镇国公同。)奉恩将军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补服前后绣虎,馀皆视武四品,惟衣裾四启。带用金黄色,凡宗室皆如之,觉罗用红色。(顺治九年,定奉恩将军冠顶上衔蓝宝石,中节嵌小蓝宝石一。带用起花金镶银圆版。补服绣虎,馀与镇国公同。)

固伦额驸吉服冠,顶用红宝石,戴三眼孔雀翎。吉服带用金黄色。馀与贝子同。(崇德元年,定固伦额驸冠服与贝子同。顺治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六。舍林嵌东珠二。金花嵌东珠一。带用金镶玉圆版四片,每片嵌东珠一。)和硕额驸吉服冠,顶用珊瑚,戴双眼孔雀翎。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金衔玉圆版四。馀与镇国公同。(崇德元年,定和硕额驸冠服与超品公同,如封爵在公以上者,仍照本阶服用。顺治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四,舍林嵌东珠一。金花嵌绿松石一。带用金镶玉圆版四片,每片嵌猫睛石一。)郡主额驸朝带,用镂金圆版四,每具饰绿松石一。馀视武一品。(崇德元年,定郡主额驸冠顶上衔红宝石,嵌东珠一。带用金圆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八年,定冠、带与侯、伯同。康熙元年,定用四爪蟒补服。)县主额驸冠服,视武二品。(崇德元年,定县主额驸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每片嵌红宝石四。)郡君额驸冠服,视武三品。(崇德元年,定郡君额驸冠顶上嵌蓝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县君额驸朝带,用

金方铁版四。馀与武四品同。(崇德元年,定县君额驸冠顶上衔水晶石。带用
金方铁版四片。)乡君额驸朝带,用
金方铁版四。馀与武五品同。(崇德元年,定乡君额驸冠用金顶。带用
金圆铁版四片。并按固伦额驸若爵在贝子以上、和硕额驸爵在镇国公以上者,冠服各从其品。郡主额驸以下皆如之。)

民公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青狐。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夏顶制同。吉服冠顶用珊瑚。端罩,貂皮为之,蓝缎里。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四爪正蟒。朝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俱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缘。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裳行蟒八。十一月朔至上元,披领及裳俱表以紫貂,袖端薰貂。两肩前后正蟒各一,襞积行蟒四,皆四爪。曾赐五爪蟒缎者,亦得用之。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绣九蟒。朝珠,珊瑚青金绿松蜜珀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朝带色用石青或蓝,镂金玉圆版四,每具饰猫睛石一。佩帉下广而锐,吉服带佩帉下直而齐,版饰惟宜。雨冠、雨衣、雨裳俱用红色。(崇德元年,定民公顶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一。带用金圆版四片,嵌绿松石四。顺治二年,定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三。带用金镶圆玉版四片,各嵌绿松石一。八年,定冠顶嵌东珠四,带片各嵌猫睛石一。)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每具饰绿松石一。馀皆如公。伯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朝带镂金衔玉圆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馀皆如侯。子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麒麟。馀皆视武一品。男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上衔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狮。馀皆视武二品。(顺治二年,定侯、伯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一。带用金镶方玉版四片,每片嵌红宝石一。六年,定冠顶嵌东珠二,带改用圆玉版。八年,定侯冠顶东珠三。带片各嵌绿松石一。)

皇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三层,饰东珠十,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七,小珍珠三十九。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吉服冠顶用红宝石。金约,镂金云九,饰东珠各一,间以青石,红片金里。后系金衔青金石结,贯珠下垂,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行龙四,后行龙三。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吉服褂色用石青,绣五爪正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朝袍用香色,披领及袖皆石青,片金缘,冬加海龙缘。肩上下袭朝褂处亦加缘,绣文前后正龙各一,两肩行龙各一,襟行龙四,披领行龙二,袖端正龙各一,袖相接处行龙各二。裾后开。领后垂金黄绦,杂饰惟宜。蟒袍用香色,通绣九龙。领约,镂金为之,饰东珠七,间以珊瑚。两端垂金黄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采帨月白色,不绣花文,结佩惟宜。绦皆金黄色。朝裙片金缘,冬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龙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夏以纱为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珍宝随所御。绦皆金黄色。

亲王福晋吉服褂,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馀皆与皇子福晋同。(侧福晋冠顶等各饰东珠九。服与嫡福晋同。并按崇德元年,定亲王嫡妃冠顶嵌东珠八,侧妃嵌东珠七。顺治九年,定嫡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侧妃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嫡妃同。)世子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九,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六。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饰东珠各三,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缀为带。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每具饰东珠珍珠各四,末缀珊瑚。馀皆与亲王福晋同。(顺治九年,定世子嫡妃冠服如亲王侧妃。其侧妃冠顶嵌东珠八。服与嫡妃同。)郡王福晋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八,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五。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金黄绦二,末亦缀珊瑚。青缎为带。吉服冠与世子福晋同。金约,镂金云八,饰东珠各一,间以青金石。后系金衔青金石结,垂珠三行三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二,末缀珊瑚。吉服褂,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馀皆与世子福晋同。(崇德元年,定郡王嫡妃冠顶嵌东珠七,侧妃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嫡妃冠服与世子侧妃同。其侧妃冠顶嵌东珠七。服用蟒缎、妆缎,各色花、表缎。)贝勒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七,上衔红宝石。朱纬。上周缀金孔雀五,饰东珠各三。后金孔雀一,垂珠三行二就。中间金衔青金石结一,末缀珊瑚。冠后护领垂石青绦二,末亦缀珊瑚。吉服冠与郡王福晋同。金约,镂金云七。馀同郡王福晋。耳饰亦与郡王福晋同。朝褂,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吉服褂前后绣四爪正蟒各一。馀与郡王福晋同。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领、袖片金缘,冬用片金加海龙缘。绣四爪蟒,领后垂石青绦。蟒袍通绣九蟒。领约、朝珠、采帨绦用石青色。馀皆与郡王福晋同。(崇德元年,定贝勒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六。侧夫人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六。服与嫡夫人同。)贝子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六。金约镂金云六,吉服褂前后绣四爪行蟒各一。馀皆与贝勒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贝子嫡夫人冠顶嵌东珠五。侧夫人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嫡夫人冠顶服饰如郡王侧妃。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五。服与嫡夫人同。)镇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五。金约镂金云五。吉服褂绣花八团。馀皆与贝子夫人同。(崇德元年,定镇国公嫡夫人冠顶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嵌东珠五。服如贝子夫人。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四。服与嫡夫人同。)辅国公夫人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四。金约镂金云四。馀皆与镇国公夫人同。(崇德元年,定辅国公夫人冠顶嵌东珠三。顺治九年,定冠顶嵌东珠四。服如贝子夫人。其侧夫人冠顶嵌东珠三。服与嫡夫人同。)镇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一品命妇。辅国将军夫人冠、服均视二品命妇。奉国将军淑人冠、服均视三品命妇。奉恩将军恭人冠、服均视四品命妇。固伦公主冠、服制如亲王福晋。(崇德元年,定固伦公主冠顶嵌东珠八。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翟鸟五爪四团龙补、五爪龙缎、妆缎、满翠四补等缎。)

和硕公主朝冠、金约,制如亲王世子福晋。馀与固伦公主同。(崇德元年,定和硕公主冠顶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固伦公主同。)郡主朝冠、金约,制如郡王福晋。馀与和硕公主同。(崇德元年,定郡主冠顶嵌东珠六。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和硕公主同。)县主朝冠、金约,制如贝勒夫人。吉服褂制如郡王福晋。馀与郡主同。(崇德元年,定县主冠顶嵌东珠五。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用蟒缎、妆缎,各样花、素缎。)郡君朝冠、金约,制如贝子夫人。朝褂、龙袍、领约、朝珠、采帨、吉服褂、蟒袍均如贝勒夫人。馀同县主。(崇德元年,定郡君冠顶嵌东珠四。顺治九年,定冠服与县主同。)县君朝冠、金约,制如镇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贝子夫人。馀皆与郡君同。(崇德元年,定县君冠顶嵌东珠三。顺治九年,定冠顶增嵌东珠二。服与郡君同。)镇国公女乡君朝冠、金约,制如辅国公夫人。吉服褂制如镇国公夫人。馀同县君。辅国公女乡君朝冠,顶镂金二层,饰东珠三。金约镂金云三。馀与镇国公女乡君同。(崇德元年,定乡君冠顶嵌东珠二。顺治九年,定镇国公女乡君冠顶嵌东珠三。服与县君同。)王、贝勒侧室女,封授视嫡降二等。冠、服各视所降品级服用。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侧室女,虽降等食五品、六品俸,其冠服仍与乡君同。

 民公夫人朝冠,冬用薰貂,夏以青绒为之。顶镂花金座,饰东珠四,上衔红宝石。前缀金簪三,饰以珠宝。护领绦用石青色。吉服冠,薰貂为之,顶用珊瑚。金约青缎为之,红片金里。中缀镂金火焰,饰珍珠一,左右金龙凤各一。后垂青缎带二,亦红片金里。耳饰左右各三,每具金云衔珠各二。朝褂,色用石青,片金缘。绣文前行蟒二,后行蟒一。领后垂石青绦,杂佩惟宜。朝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披领及袖皆石青,冬用片金加海龙缘。绣文前后正蟒各一,两肩行蟒各一,襟行蟒四,中无襞积。披领行蟒二,袖端正蟒各一,袖相接处行蟒各二。后垂石青绦,杂佩惟宜。吉服褂色用石青,绣花八团。蟒袍,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通四爪九蟒。领约镂金为之,饰红蓝小宝石五。两端垂石青绦二,中贯珊瑚。末缀珊瑚各二。朝珠,朝服用三,吉服用一。珊瑚、青金、蜜珀、绿松随所用,杂饰惟宜。绦用石青色。采帨,月白色,不绣花,杂饰惟宜。绦皆石青色。朝裙,夏片金缘,冬加海龙缘,上用红缎,下石青行蟒、妆缎,皆正幅,有襞积。(崇德元年,定未入八分公夫人冠顶服饰,惟正室视其夫品级服用。)侯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三,上衔红宝石,馀皆如民公夫人。伯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二,上衔红宝石,馀皆如侯夫人。子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馀皆如伯夫人。男夫人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红珊瑚。吉服冠顶镂花珊瑚。馀皆如子夫人。

 文一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补服前后绣鹤,惟都御史绣獬豸。朝带镂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馀皆如公。武一品补服,前后绣麒麟。馀皆如文一品。文二品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至上元用貂尾,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亦镂花珊瑚。补服前后绣锦鸡。朝带镂金圆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馀皆如文一品。武二品补服,前后绣狮。馀皆如文二品。文三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补服前后绣孔雀,惟副都御史及按察使前后绣獬豸。朝带镂花金圆版。馀皆如文二品。武三品朝冠,冬用薰貂,补服前后绣豹。馀皆如文三品。惟朝服无貂缘及无端罩。一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猞猁猻,间以貂皮,月白缎里。馀如武三品。文四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吉服冠顶亦用青金石。补服前后绣雁,惟道绣獬豸。蟒袍通绣四爪八蟒。朝带银衔镂花金圆版四。馀皆如文三品。武四品补服,前后绣虎。馀皆如文四品。二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红豹皮为之,素红缎里。朝服冬、夏均翦绒缘,色用石青,通身云缎,前后方襕行蟒各一,腰帷行蟒四,中有襞积。领、袖俱石青妆缎,馀如武四品。文五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石。吉服冠顶亦用水晶。补服前后绣白鹇,惟给事中、御史绣獬豸。朝服色用石青,片金缘,通身云缎,前后方襕行蟒各一,中有襞积。领、袖俱用石青妆缎。朝带银衔素金圆版四。馀皆如文四品。武五品补服,前后绣熊。馀皆如文五品。惟无朝珠。三等侍卫戴孔雀翎。端罩黄狐皮为之,月白缎里。朝服冬、夏俱翦绒缘。馀如武五品,惟得用朝珠。文六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吉服冠顶亦用砗磲。补服前后绣鹭鸶,朝带银衔玳瑁圆版四。馀皆如文五品,惟无朝珠。(五品官以下,惟京堂、翰詹、科道得用貂裘、朝珠。六品官以下,惟太常寺、鸿胪寺、光禄寺、国子监所属官,坛庙执事、殿庭侍仪得用朝珠。)武六品补服,前后绣彪。馀皆如文六品。蓝翎侍卫朝冠顶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戴蓝翎。端罩、朝服、朝珠均同三等侍卫。馀如武六品。文七品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吉服冠顶亦用素金。补服前后绣鸂鶒,朝带素圆版四。蟒袍通绣四爪五蟒。馀皆如文六品。武七品补服,前后绣犀牛。馀皆如文七品。文八品朝冠,镂花阴文,金顶无饰。吉服冠同。补服前后绣鹌鹑。朝服色用石青云缎,无蟒。领、袖冬、夏皆青倭缎,中有襞积。朝带银衔明羊角圆版四。馀皆如文七品。武八品补服如武七品。馀皆如文八品。文九品朝冠,镂花阳文,金顶。吉服冠同。补服前后绣练雀。朝带银衔乌角圆版四。馀皆如文八品。武九品补服,前后绣海马。馀皆如文九品。未入流冠服制如文九品。凡雨冠,民公、侯、伯、子、男,一、二、三品文、武官,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上书房、南书房翰林,批本处行走人员,皆用红色。四、五、六品文、武官,雨冠中用红色,青缘。七、八、九、品文、武官,雨冠中用青色,红缘。雨衣、雨裳,民公、侯、伯、子,文、武一品官,御前侍卫,各省督、抚,皆用红色。二品以下文、武官,皆用青色。其明黄色行褂,则领侍卫大臣、御前大臣、侍卫班长、护军统领、健锐营翼领及凡诸臣之蒙赐者,皆得用之。凡带,亲王以下、宗室以上,皆束金黄带。觉罗红带。其金黄带、红带,非上赐者,不得给予异姓。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以杂宝及诸香为之。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除在坛庙执事及殿廷侍仪准用,其平时燕处及在公署,仍不得用。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贝子戴之。二眼者,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之。一眼者,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得戴之。翎根并缀蓝翎。贝勒府司仪长,亲王以下二、三等护卫及前锋、亲军、护军校,均戴染蓝翎。凡坐褥,亲王冬用貂,夏用龙文赤缯。世子、郡王冬用猞猁猻、缘貂,夏蟒文青缯。贝勒冬用猞猁猻,夏青缯施采。贝子冬用白豹,夏采缯缘青缯。均藉红白毡。镇国公冬用全赤豹皮,夏青花赤缯。辅国公冬用方赤豹皮,夏赤花皂缯。均藉红毡。镇国将军视一品,辅国将军视二品,奉国将军视三品,奉恩将军视四品。民公冬用全虎皮,夏皂缯。侯、伯冬均用方虎皮,夏侯用缘花皂缯。伯用青云缯。均藉红毡。子、男各从其品。固伦公主额驸视贝子。和硕公主额驸视镇国公。郡主额驸冬用獾,夏皂褐缘红褐。均藉红毡。郡君额驸视三品。县君额驸视四品。乡君额驸视五品。文、武官一品冬用狼,夏红褐。二品冬用獾,夏红褐缘皂褐。三品冬用貉,夏皂褐缘红褐。四品冬用青山羊,夏皂布。均藉红毡。五品冬用青羊,夏青布。六品冬用黑羊,夏椶色布。七品冬用鹿,夏灰色布。八品冬用狍,夏土布。九品冬用獭,夏与八品同。均藉白毡。凡寒燠更用冠服,每岁春季用凉朝冠及夹朝衣,秋季用暖朝冠及缘皮朝衣。於三、九月内,或初五日,或十五日,或二十五日,酌拟一日。均前一月由礼部奏请,得旨,通行各衙门一体遵照。凡文、武候补、候选官顶带均与现任同。(崇德元年,定都统、尚书冠顶上衔红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嵌红宝石四。内大臣、大学士、副都统、护军统领、前锋统领、侍郎冠顶上衔蓝宝石。带用金圆版四片。一等侍卫、护卫参领、学士、满启心郎、郎中冠顶上衔水晶。带用

金铁版四片。二等、三等侍卫,护卫,佐领,汉启心郎,员外郎冠用金顶。带用
金圆铁版四片。护军校、主事冠用金顶。带用
金圆铁版二片。顺治二年,定一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嵌东珠一。带用金镶方玉版四片,每片嵌红宝石一。二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嵌小红宝石。带用起花金圆版四片,嵌红宝石一。三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中嵌小蓝宝石。带用起花金圆版四片。四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上衔蓝宝石,中嵌小蓝宝石。带用起花金圆版四片,银镶边。五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上衔水晶,中嵌小蓝宝石。带用素金圆版四片,银镶边。六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上衔水晶。带用玳瑁圆版四片,银镶边。七品官冠用起花金顶,中嵌小蓝宝石。带用素银圆版四片。八品官冠用起花金顶。带用明羊角圆版四片,银镶边。九品官冠用起花银顶。带用乌角圆版四片,银镶边。顺治九年,定武官补服一品、二品用狮,三品用虎,四品用豹。又雍正五年,定奉国将军及三品官冠用起花珊瑚顶。六品官冠用水晶石顶。)一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馀皆如民公夫人。二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镂花珊瑚。吉服冠顶亦用镂花珊瑚。馀皆如一品命妇。三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红宝石一,上衔蓝宝石。吉服冠顶亦用蓝宝石。馀皆如二品命妇。四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青金石。吉服冠顶亦用青金石,朝袍片金缘,绣文前后行蟒各二,中无襞积。后垂石青绦,杂饰惟宜。蟒袍通绣四爪八蟒。朝裙片金缘,上用绿缎,下石青行蟒妆缎,均正幅,有襞积。馀皆如三品命妇。五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水晶。吉服冠顶亦用水晶。馀皆如四品命妇。六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蓝宝石一,上衔砗磲。吉服冠顶亦用砗磲。馀皆如五品命妇。七品命妇朝冠,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上衔素金。吉服冠顶亦用素金。蟒袍通绣五蟒。馀皆如六品命妇。崇德元年,定命妇冠、服各视其夫官阶。皇后侍从妇女冠用金顶,上衔红宝石。贵妃侍从妇女冠用金顶,上衔水晶石。亲、郡王妃侍从妇女与妃侍从妇女同。贝勒夫人侍从妇女冠用金顶。贝子夫人侍从妇女冠不用顶。首饰嵌珍珠、宝石、绿松石。)

    会试中式贡士朝冠,顶镂花金座,上衔金三枝九叶。吉服冠顶用素金。状元金顶,上衔水晶。授职后,各视其品。举人公服冠,顶镂花银座,上衔金雀。公服袍,青绸蓝缘。披领如袍式。公服带,制如文八品朝带。吉服冠,顶银座,上衔素金。贡生吉服冠,镂花金顶。馀同举人。监生吉服冠,素银顶。馀同贡生。生员冠,顶镂花银座,上衔银雀。公服袍,蓝绸青缘。披领如袍式。公服带,制如文九品朝带。吉服冠,顶与监生同。外郎、耆老,冠顶以锡。从耕农官,袍以青绒为之。顶同八品。祭祀文舞生冬冠,骚鼠为之,顶镂花铜座,中饰方铜,镂葵花,上衔铜三角,如火珠形。袍以绸为之,其色南郊用石青,北郊用黑,各坛庙俱用红,惟夕月坛用月白。前后方襕销金葵花。带用绿绸。武舞生冠顶上衔铜三棱,如古戟形。袍以绸为之,通销金葵花。馀俱与文舞生同。乐部乐生,冠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乐部袍红缎为之,一,前后方襕绣黄鹂,中和韶乐部乐生执戏竹人服之;一,通织小团葵花,丹陛大乐诸部乐生服之。带均用绿云缎。卤簿舆士冬冠,以豹皮及黑毡为之,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袍如丹陛大乐诸部乐生。带如祭祀文舞生。卤薄护军袍石青缎为之,通织金寿字,片金缘。领、袖俱织金葵花。卤簿校尉冬冠,平檐,顶素铜,上植明黄翎。袍、带俱同卤簿舆士。(顺治三年,定庶民不得用缎绣等服。满洲家下仆隶有用蟒缎、妆缎、锦绣服饰者,严禁之年,定凉帽、暖帽圆月,惟职官用红片金,庶人则用红缎。僧道服,袈裟、道服外,许用绢纺丝素纱各色,布袍用土黑、黑二色。康熙元年,定军民人等有用蟒缎、妆缎、金花缎、片金倭缎、貂皮、狐皮、猞猁猻为服饰者,禁之。三十九年,定八旗举人、官生、贡生、生员、监生、护军、领催许服平常缎纱。天马、银鼠不得服用。汉举人、官生、贡生、监生、生员除狼皮外,例亦如之。军民胥吏不得用狼狐等皮。有以貂皮为帽者,并禁之。又兵民人等鞍辔不得用绣缎、倭缎、搭线、镶缘及镀金为饰。雍正元年,以职官不按定例,悬带数珠,马项下悬红缨,使人前马。又有越分者,坐褥至以绸为之。令八旗大臣、统领衙门及都察院严行稽察,如大臣等徇情疏忽,同罪。至诸王间赏所属人员数珠等物,并行文本旗记档,岁应汇奏。二年,又申明加级官员顶带、补服、坐褥越级僣用之禁。官员军民服色有用黑狐皮、秋香色、米色、香色及鞍辔用米色、秋香色者,於定例外,加罪议处。该管官员不行举发亦如之。)

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顶戴花翎分等级 一顶官帽一把毛除了补服外,各级官员还分“顶戴花翎”,“顶子”也是区别清朝官员品级的重要标识。“顶戴”分朝冠用及吉服冠用两种。朝冠顶子共有三层:上为尖形宝石,中为球形宝珠,下为金属底座。吉服冠顶子比较简单,只有球形宝珠及金属底座两部分,底座用金的,也有用铜的,上面镂刻花纹。顶珠的颜色及材料有多种,反映不同官员的品级,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阳文镂花金。顶无珠者,即无品级。如果清朝官员犯法,就要把顶戴花翎拿下,表示解除他的一切职务。在现在的许多电视剧里,看着扮演清朝官员们戴的‘顶戴’,其实有许多错误的地方。他们戴的顶戴上面的翎子只有一根孔雀毛,这样的翎子在清朝是不会出现的。当时的翎子是蓝翎里面加上孔雀毛,分出单眼花翎、双眼花翎、三眼花翎几个档次,按照立功的大小来赏赐几眼翎子,所谓眼就是孔雀毛上的彩晕,而且孔雀毛也不是一根,是厚厚的一把。尺寸图案规定严私自改变必重罚清代皇家宗室的补服和补子,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我国清代文武官员穿着补服,在服饰的前胸和后背正中均缀饰一块绣有飞禽或走兽的丝筛,称“补子”。它又因丝绣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艺术珍品。

饰以禽兽纹样来区分官员等级的方法最早源于唐代女皇武则天时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采用佩印绶制和色制,是以佩饰的数量和服装的颜色等来区分等级。武则天把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给文武官员,以此来作为品级官位的区别。这种创意一改朝服等级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为补服制,而补子可随意缀织于朝衣、短褂、皮褂、马褂之上。到了顺治九年后,对补服的制作有了改变,几乎全盘承袭了明朝的定制,只有个别纹样有所删改。各级官员补服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为圆领、对襟、平袖过肘、身长过膝,区别仅在于补子形状和纹样的不同。

清代的补子直接袭于明朝,但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二者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型制上。明代补子施于袍,清代补子用于褂。明服为团领衫,前胸补子是完整的一块,清服是对襟褂,前胸的补子被一分为二。明代的补子既有单独缀织到补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织绣在补服上的,清代则为单独织绣成后再缝缀到补褂上的。明代的补子大约40厘米见方,清代的补子稍小,约30厘米见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补子多以红色等素色为底,金线绣花,清代的补子则是以青、黑、深红等深色为底,五彩织绣,色彩艳丽。明代补子四周多为光边,清代补子四周加工精细,多采用花边,并具有装饰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补子,多绣有一对飞禽,清代的禽兽均绣单只。

明代的补子只饰于前胸后背,清代宗室的圆补有的不仅饰胸,还有的饰于两肩之上。

缀绣在清代官服上的补子,是识别官员等级的一种标识。它只不过是绣工的复杂程度和颜色的差别。补子随着官职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制作。因此有极高的工艺价值和历史价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种珍贵的文物藏品。

官员所缀绣的补子图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采用飞禽饰样,武官采用走兽图案,用以显示出武官的威武气势。而官员的元配夫人为朝廷命妇,亦可随夫婿官阶,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缀有补子。

补子分圆补和方补两种。圆补用于贝子以上皇亲者,上为五爪金龙纹,分别饰于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后背。方补均用于文官和武将等官员。

文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仙鹤,二品为锦鸡,三品为孔雀,四品为云雁,五品为白鹇,六口若悬河为鹭鸶,七品为鸂鶒,八品为鹌鹑,九品为练雀。

武官缀绣的补子图案分别为:一品为麒麟,二品为绣狮,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绣彪,七品绣犀牛,八品与七品相同也是绣犀牛,九品绣海马。

清代的补服制度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年羹尧的儿子因穿了四团龙补服一项,在给年羹尧定罪时,就有这一项:“非其人,不得服其服,顺礼也。”

当时,也有官员因自己的职位低,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私自找绣工制作的。加工厂清廷三令五申禁止私自制作比自己官职高的补子,但为了利益仍有造假之事发生。制作这些补子的机构,是皇家专门织造绸锦缎的织造衙门。皇家织造衙门聚集了天下的能工巧匠,他们用各种绣丝彩料,运用和继承精湛的织绣技术手法,织绣出了誉满天下的传统服饰。这些补子如今已成了珍贵的文物和艺术珍品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志七十八
钦定皇朝文献通考 卷一百四十一
各朝服装汇总
清朝朝珠意义
朝珠的意义大全及朝珠关联西藏佛珠的那点事儿(多图)
在清朝,当一个皇后有多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