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对陈鼓应在《老庄新论》一书的“摘”、“评”、“议”续六


老子与孔子思想比较研究
1、“摘”59页: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仅可以看出彼此观念的异同,也可以认识老学先于孔学的顺序,以纠正一般哲学史.上孔先老后的错误倒置。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他还说:“孔子的哲学 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这里,黑格尔似乎隐约认识到儒家学说较近于官方思想,而道家则属于民间哲学。更重要的是,黑格尔指出孔、老思想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属子“道德哲学”,而后者则是“思辨哲学”。
诚然,从学院式的哲学视角来看,不仅看出彼此思想性质的差异,也有无从比较之感:因为老子建立了相当完备的形上学体系,而孔子在宇宙论和本体论方面是空白的;老子倡导“静观”、玄览”的认识方法,而孔子在认识论方面是贫乏的,老子有着相当多的辩证法思维,而孔子在这方面是厥如的,在这些主要的哲学领域一无论就形 上学领域、认识论范围或思想方法上一老子哲学思维的丰富性与孔子哲学思维的欠缺性,确实相形悬殊。然而,如果我们将哲学的范围从宇宙论或世界观的角度转向而专注于“哲学是对子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就不难比较老、孔两家对时代与人生反映的异同,以及对传统制度、文化观念的分歧。
“评”:中国第一位哲学家不是老子而是女娲,因为女娲是上古原始母系社会之代表,太极图是上古原始母系社会之产物,而“女娲造人、补天”是对太极哲理之运用,中国第一位用人文道德通过神传说展示哲理的哲学家。上古原始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后之伏羲,是中国第二位哲学家,伏羲用卦图形对太极原理之演绎,是中国第一位用图形展示哲理的哲学家。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这是因为女娲思想代表的是母系社会龙文化(辰龙),伏羲思想代表的是父系社会讲道德文化(己蛇),“女娲补天”造就新人故为“人首”,“伏羲画八卦”在己蛇时代故为“蛇身”。“伏羲与女娲兄妹相婚”,是伏羲之卦图形对太极原理,与“女娲补天”之人文道德相结合之象征。
文王姫昌是中国第三位哲学家,“文王拘而演周易”,是中国第一位用文字从八卦角度表述中国古典哲理的哲学家。老子是中国第四位哲学家,是中国第一位用文字对太极哲理予系统阐释,并阐释了这一哲理与上古原始母系社会人文道德之相互关系哲学家,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第一位论“道之为物”而能与当代物理学接轨世界第一伟人。庄子是中国第五位哲学家,其十万言显示庄子用文字对太极哲理予系统详细的展示与充分发挥第一伟人,没有《庄子》十万言就不能尽解《老子》五千言。庄子既是中国最后一位哲学家,也是展示中国全部化的第一位哲学家。读懂老庄就读懂中国文,否则就读不懂中国文。知此,就知中国传统文化渊源,就知中国传统文化之脉络。
孔子并非“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而是第一位对中国伦理予以离“道”体之解说的理论家,即展示《易传》哲理的“外道”哲学家,汉以后传承的就是这种哲学论理,而老庄的“内道”哲学论理则失传。
“议”:被称之为西方哲学大家之黑格尔,其“思辩哲学”是对形式逻辑之改造而嬗变为一种诡辩论,与中国先秦时期的邓析、恵施、公孙龙之诡辩形异神同。加之其不了解也读不懂中国统文,不可能对老子、孔子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评价,对其对老子、孔子之“评价”不值一提。黑格尔认为老子哲学,是一种“思辨哲学”,是一种用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源于西式形思维的陈先生才认为,“老子有着相当多的辩证法思维”。老子并非是“证法思维”,而是一种内道之“大象思维”,孔子则一种外道之“小象思维”。
无论是从宇宙论或世界观的角度,并非“哲学是对子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而哲学之世界观则是人生之准则。老子、孔子都是讲道德的,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其思维方式而已。“大象思维”主导之“内道”其老子“求道”,而“小象思维”主导之“外道”其孔子“求德”,这就是老子、孔子之不同。“两家对时代与人生反映的异同,以及对传统制度、文化观念的分歧”,就在于“大象思维”主导之“内道”,与“小象思维”主导之“外道”分歧之结果。
一、老子的自然主义与孔子的德治主义之历史文化线索
2、“摘”60页:冯友兰先生说得好:“中国思想的两个主要趋势道家和儒家的根源,它们是彼此不同的两极,但又是同一轴杆的两极。”冯先生还说:“儒家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但是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老、庄重‘自然”.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的确,老、孔为同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所以他们的思想有颇多相似处,例如: 1. 守中的观念。2.以“和”为贵的心态一-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而发展了庄子与孟子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人际间的矛盾也总以消弭冲突的方式而为主。3.重视主体生命的体验与反省,而缺少以自然为对象的分析与认知的方法。4. 远鬼神而重人事的思想。5.崇尚朴质信实的德行。6. 反对刑制。7.反对重税厚敛。8.“怀乡意识”一缅怀人类历史原初的美好时光。总之,西周以来所逐渐形成的人文精神、人道观念、民本思想以及救世心怀--这一文化传统对老、孔都有着根源性的影响。春秋时期为人类理性大觉醒的时代,人文思潮的涌现成为诸子百家的主流思想。
61页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说“夏,商,周在文化上是一系的,亦即都是中国文化,但彼此尚有地域性的差异。“就地域性的差异而言,自古就有南北学派之说田,或邹鲁、齐楚区域文化之别。近人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盖我国南北二方风气通异。当春秋时,楚尚为齐,晋诸国之公政,而被摈于蛮夷之列,其冲突之之迹,不唯在政治家,即学者维持社会之观念,亦复相背而驰。老子之思想,足以代表北方文化之反动力矣。....
“评”:冯友兰先生所说的这个“同一轴杆的两极”,就是一个道“体”与道“用”之“两极”。老庄重道“体”重本轻末,而孔孟轻道“体”舍本逐末。冯友兰先生所说的“儒家强调人 的社会责任”,就是道“体”舍本逐末之体现,而“道家强调人的内部的自然自发的东西”,就是道“体”重本轻末之体现。“人们常说孔子重名教”,是重其“名”,,老、庄重‘自然”,是重其“实”。这个问题,不但冯友兰先生不知,而陈也知。冯友兰先生所说“中国哲学的这两种趋势,约略相当于西方思想中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传统”,是不知中西文化本质之差异才有如之差异。
“议”:陈先生认为“老、孔为同一文化传统的继承者,所以他们的思想有颇多相似处”,则不知这个“相似”,是形相似而衶则不相似。例如这个“1守中的观念”,就是中庸观,孔子之中庸是“中庸之为德”(子思《中庸》),可老子之中庸则是“中庸之为道”(吾有三宝)。这个2.以“和”为贵的心态之“和”,只有做到“自然无为,为而不争”才能“和”,否则就是“相争”,老庄主张“自然无为,为而不争”求“和”,孔孟主张仁义求“和”,这何来“相似”?关于“崇尚朴质信实的德行问题:是否能反朴守朴之关键在于,否能做“治人事天莫若啬”,一切能简俭行事。“朴”是低欲望之象征,低欲望之“为而不争”,自然就诚实信用,否则就会欺诈失信。由此可见,“自然无为,为而不争”,一切都在其中,离此就是言辞动听之废话,是骗人之工具。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欲望膨胀时期,才首先形成春秋五霸,接下来的就是战国之乱,所以才出现围道德二字的百家争呜,这就是“老、孔都有着根源性的影响”。所以,春秋时期并非为人类理性大觉醒的时代”,而是人类欲望膨胀的时代,所谓的“人文思潮的涌现”,是“诸子百家代表不同阶层利益之体现,所以《庄子天下》才说“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读懂《庄子天下》篇,就知陈生之论对错何在!哈佛大学的张光直教授之说,就是未读懂《庄子天下》篇之故。
二、老、孔的思想立场和入世方法的异同
3、“摘”63页:《史记》明确记载老子生前“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这里提到三个要点:第一,《老子》书中有上下篇;第二,以道”“德”为主旨;第三,在数字.上约有五千言。这三点都跟流传至今的本子相合,可证司马迁所说是实。先秦诸子之作,大都是一个学派中历经多时多人所编写形成,但《老子》一书基本上是成于老聃一人之手一虽然可能经过后人对于某些辞句的增删、修饰,正如《周易》一书基本形成于西周初年,而历经后人之增删修饰一样。理由有三:
64页:第一,从理论上看,全书首尾一贯,思想层次分明,无论思维方法或概念内涵,层层相因,展示其独家之言。第二,书中多次出现“吾”与“我”的称谓,除如老子自叹“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感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这明确表明了作者本人的心思。第三,以文风看,尤为可证。如书中“兮”字屡见“是以”全书出现三十九次之多“是谓’出现二十次之多,…。”
“评”:说《老子》一书不是老子一人所书,而是由多个人在不同时期完成的,说这种话的人就是典型的无知!是否是老子一人所书,不能仅凭《史记》的“涵谷关著书”之记载,而是凭《老子》五千言内容之内在联系,陈先生之论是正确的。但陈先生说,“可能经过后人对于某些辞句的增删、修饰”的问题是绝不存在的,谁有本事能对其“某些辞句的增删、修饰”?而《老子》一书在其近千年的传抄之误,才出现“某些辞句的增删、修饰”情况。
“议”:现就《老子》五千言内容之内在联系,除陈先生例举例之外,《老子》一书在其近千年的传抄之误,例举如下:
马王堆出土的《老子》锦书这个传抄本中,以《老子》第十九章为例:“古文绝声(圣)弃知(智),民利百负(倍)。绝仁弃义,民复畜(孝)兹(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这其中的:声(圣)、负(倍)、畜(孝)、兹(慈),这四个字就是传抄之误。但其“绝学无忧”这一句,则在本章,而《老子》通行本则在第二十章之首,明显是《老子》通行本传抄之误,而注释《老子》的王弼则未予以深究,而误传至今无人予以更证。
《老子》通行本第五十九章中,“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这个“服”字也是明显的是传抄之误。王弼因为没有读懂这一句之“啬”字,将其解读为“稼穑”,而不能纠正这个“服”字之误抄。这个“啬”字之本义是简、俭的意思,故有“吝啬”一词,是“朴”之象征。这一句中的“治人事天莫若啬”,就是说:去治心修道不如养成一个简、俭的习惯,因简、俭之“啬”是简“道”之象征。故,“夫唯啬,是谓早复”,就是说只有持守简、俭之“啬”“道”,就能尽早返朴归真。所以这个“复”就是“返”的意思,而“服”则对“复”字传抄之误。
还有《老子》通行本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一章中后面括号内的:“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马叙伦和严复认为这一段与五十一章之中重复,属错简。通观全文,马叙伦和严复所认为是对的,这末尾一段与老子在本章之旨“治人治心”,不具任何关联性,这种“错简”也是传抄之误所致。
由此可见,《老子》一书并非“基本”上是成于老聃一人之手,而是“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也并非“历经后人之增删、修饰”,而有传抄之误。《老子》一书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最能说明问题是《老子》第七十章、第八十一章。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这就足以明,《老子》一书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否则无此之论。《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这就是说:我这五言虽然文辞不华美但是可信的,那些具有华美文辞之道论则是不可信的。这种“信言不美”是老子自谦之言,这种自谦之言更进一步证明,《老子》一书完全成于老聃一人之手。由此可见,那些说《老子》一书出自多人之手,就是睁起眼睛说瞎话,极不负责任的打胡乱说。
4、“摘”64页:我们讨论老子思想,以《老子》一书为本;讨论孔子思想,以他弟子及再传弟子笔录的《论语》为据。老孔都是“士”阶层的代表人物,在对待周代礼制的态度上,老子是激进者,孔子是保守者;老子是体制外的抗议者,孔子是体制内的改良者。范文澜在提到“孔子学说是士阶层思想的结晶”时说:“士在未出仕时,生活接近庶民或过着庶民的生活,还能看到民间的疾苦,懂得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当他求仕干禄向上看时, 表现出迎合上层贵族利益的保守思想,当他穷困不得志向下看时,表现出同情庶民的进步思想。士看上时多,看下时少,因此士阶层思想保守性多于进步性,妥协性多于反抗性。”作为士阶层代表的老子,也有这样的特点,但他“向下看”时多,由他的著作表达了较强的庶民意识可以为证。对于下层阶级的看法,孔子常以“小人”称之;在农事生产上,孔子被道家型的隐士讥为老子就很替农民着想,比如他说“无德司彻”“彻”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税利,老子认为对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因而视之为“无德”。老子认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在他看来,把好马撤回给农民播种,是“天下有道”的象征,而“戎马生于郊”是“天下无道”的表现。他之所以反对战争,主要还是维护农民的利益。他沉痛地谴责战争给农民带来的祸患:“师之 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就是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一种心怀。
“评”:“我们讨论老子思想,以《老子》一书为本;讨论孔子思想,以他弟子及再传弟子笔录的《论语》为据”,陈先生此论不错,但远远还不够。必须了解“老子其人”及“孔子其人”才能通过对老子思想、孔子思想,经过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文如其人”,我们要去正确认识两千五百年前“老子其人”及“孔子其人”,只有从一部《老子》、一部《论语》中去认识,只有在其“认识”后才能正确解读《老子》、《论语》之旨。只有能正确解读《老子》、《论语》之旨,才能在讨论老子思想、讨论孔子思想之中,得出一个恰当正确的结论。现在学术界有一个认识误区,认为《老子》之书难读,而《论语》之文章好理解,结对《论语》之错误理解,导致对孔子的误读与对老子的误读一样,导致对老子思想、孔子思想之歪曲,陈述在此就是如此。
并非“在对待周代礼制的态度上,老子是激进者,孔子是保守者;老子是体制外的抗议者,孔子是体制内的改良者。” 老子推崇上古的公天下的社会体制,主张“自然无为,为而不争”,天下公平公正。而孔子则推崇西周的家天下的社会体制,主张“克己复礼”,推行仁政企图实现社会大同。
孔子并不在之范文澜所说的 “士在未出仕时,生活接近庶民或过着庶民的生活,……情形。孔子求官不为别的,是为推行仁政,这是众所周知的。孔子所说的“小人”,并非是“下层阶级”,而是指言言而无信唯利是图者,其“君子之中庸,君子而时中。小人反中庸,小肄无忌惮” ,这就是依据。
 “无德司彻”“彻”是抽取十分之一的税利,老子认为对农民来说负担过重,因而视之为“无德”。陈先生此说真是闹笑话。《老子》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老子是说:其中有德的人就向持有借据的人那样宽裕,无德的人就象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取。
“议”:《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史记》对孔子记的载较详,以“孔子世家”专论。《史记》对老子的记载则略,并把老子、庄子、申子(申不害)和韩非子四人的合传,《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从《史记》对老子的简要记载,我们只知道,老子是西周末年史官兼国家图书馆的馆长,负责管理国家史志及图书文物典籍之类的事。因西周末周室内乱,其收藏的图书文物典籍等被掠夺一空,导致老子失业,老子只好骑青牛而去。因老子孑然一身又无过关通行证,在函谷关为讨过关关文,在关伊子所迫下,匆忙留下五千余言骑青牛西行而去不知所向不知所踪。仅凭《史记》这点记载要认识老子谈何容易?对老子有不少传说虽不足信但可参考。虽然如此,还是看不见老子的真面目。要见老子的真面目,只好将老子与孔子作一比较,对看清老子真面目可以借鉴。
孔子推祟周易自强不息,老子效法归藏易牝马之贞。孔子讲有为入世而游说诸侯,老子则重无为出世而西去隐退。孔子弟子三千,老子弟子则无几。孔子出门乘双马之车众弟子相随,老子出门只有青牛相伴孤身单影。孔子倡导“学而实习之不亦悦乎”,老子则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孔孟之曰一读就懂,老庄之言百思不得其解。史记对孔子不但记述其详,而与贵族侯王并列,史记记述老子简单数语,被列为不同类型、阶层的人物。孔子被历代加封为至诚先师受帝王跪拜,老子仅被道教尊为祖师供在深山。孔子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老子则恪守治人事天莫若啬,一切从简从俭。孔子之术,自汉武帝时起被尊至今,老子被罢出百家后一直默默无闻。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国外则无一所老子学院。孔子之后历来学而优者入将出相,老子之后学而优者隐居山林。孔子讲仁、义、礼、智、信,老子则不慈、不仁、无情、无义。孔子关心百姓疾苦,老子则视百姓如刍狗。
这正如陆希声在其《道德经传序》中所说:“然则仲尼之所以出,老氏之所以处;老氏之所以默,仲尼之所以语,盖屈伸隐显之极也。”经笔者如此相比结果,老子与孔子之比,真是天壤之别,在常人眼里老子无法与孔子相比?孔子称圣人名副其实,不慈不仁、无情无义的老子在常人眼中确实是一位不可思义之人。正是这一原因,导致人们无法认识接近老子,因其无法认识接近老子,所以无法理解老子之意,而不能按老子其旨意去解读其五千余言的《道德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究中国几千年历史,告诉您一个关乎道的秘密
谭宝刚:“太一”考论
孔子得道于老子之启发——孔子与《易传》金...
道家思想与中华文化(二)
龙、凤、青牛与老子思想(一):子誉老子为龙
盘点中国古代十大哲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