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的安全感,就是这样被毁的

?

作者 | 拂晓


朵朵8个月大的时候,因为一些原因,我曾把她送回到老家让奶奶带了一段时间,在1岁的时候又把她接了回来。朵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理我这个“陌生的妈妈”。

 

后来我花了很长时间去重新和朵朵建立“母女关系”。然而,这个过程进行得并不顺利,朵朵的胆子很小,进商场时会直接抱住我的大腿,去游乐场要找一个没有小朋友的角落独自玩。一位学习儿童心理学的朋友告诉我:孩子可能是缺乏安全感,让我要特别注意给朵朵“补一补”安全感。

 

在此之前,我听说过很多次“安全感”这个词,但都没有走心,这一次才真正清楚认识到安全感对孩子的重要性。当然,我后来学习儿童心理学也是和这段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安全感呢?简单地说,安全感就是让人感到稳定和可控的感觉。安全感建立好的孩子往往自信、乐观、积极向上,在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做到相信自己,并且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常常担心自己会被拒绝,容易焦虑,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 


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抚养人与环境是否稳定

一般来说,0~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非常关键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如果频繁地更换抚养人,或抚养环境,则会对孩子的安全感建立都十分不利。

 

心理学上指出,孩子3岁之前,心理上与妈妈是一个共生体。虽然在出生的那一刻孩子与妈妈的身体分离了,但心理脐带却要3岁左右才能被剪断。在这个时间内,孩子会一直吸收父母给他的安全感,尤其是妈妈。如果妈妈不能在身边,那么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抚养人。

 

因此,在孩子3岁之前,父母应尽量陪在他的身边,给他足够的安全感,直到孩子准备好分离。如果这个分离过程没有做好,孩子可能永远也不知道如何独立。

 

抚养人情绪是否稳定

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抚养人莫过于妈妈。妈妈的情绪越稳定,孩子的安全感会越足。一个脾气暴躁的妈妈会严重打乱孩子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平和的妈妈,则会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例如,吴绮莉和女儿吴卓林之间的矛盾,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吴绮莉的情绪极不稳定。她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脾气,却要女儿来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我相信,女儿一次次的报警,只是在用正确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罢了,母女关系至此,这是何等的悲哀。

 

妈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带着一个好心情回到孩子身边。这样不但能让孩子感知到积极、乐观的暗示,还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同时也会让自己变得平和。 


夫妻关系是否和谐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维吉尼亚·萨提亚说过: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夫妻关系要先于亲子关系而存在,所以在成为好爸爸、好妈妈之前,你应先是一位好丈夫、好妻子。如果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关系恶劣,甚至离婚,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

 

你有没有发现,当父母吵架时,孩子往往会变得异常安静和懂事。因为,在这样的气氛下,孩子会认为自己没有人爱,他可能会因此不安和恐惧,甚至认为父母不和都是自己的错,都是自己不好。为了让父母关系好,孩子可能会发展出各种各样扭曲的行为来应对。比如,小时候非常的黏人、不愿意与妈妈分离;长大后用极端的方式来要挟伴侣;人际交往中不能很好地信任他人;为了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拼命挣钱等。

 

因此,父母应尽量给孩子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即使夫妻间有矛盾、有争论,也最好要避开孩子。

 

“分离焦虑”是否处理得好

心理学上指出,孩子6~8个月左右时会出现分离焦虑,到1岁半时达到高峰。孩子出现分享焦虑本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把握不好则可能会加重孩子分离焦虑。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客体永恒性”的概念,即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孩子1岁之前是没有“客体永恒性”认识的。

 

比如,孩子眼前的东西如果不见了,他会认为这个东西就会永远消失了。妈妈如果离开,他会认为不再回来了。此时,往往只要妈妈一离开孩子就会大哭。

 

而当孩子1岁左右开始逐渐认识“客体永恒性”时,虽然会明白看不到妈妈,妈妈依然在那里。但是孩子却没有理解复杂的时间概念,不知道妈妈何时会回来。如果父母处理不好,反而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我记得一位朋友曾说过,孩子小时候因为太粘着自己了,因此每天上班都得偷偷地溜走,就怕被孩子缠上。后来,别人家的孩子上幼儿园一个星期就适应了,而她家的孩子半年多还没适应过来。每天上学必哭,而且大病小病不断,没上几天学就又生病了。

 

孩子的问题说到底还是妈妈的问题。在孩子小的时候,妈妈强迫式地与他分离对孩子的安全感破坏极大,以至于每当孩子要面对分离时,对他来说都成了一场噩梦。在孩子眼里,他看到的只有恐惧。

 

因此,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在他没有形成“客体永恒性”认识的时候,父母不要强迫他去理解分离,因为孩子跟本就做不到。 


当孩子提出独立时,父母是否支持

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自我意识会越来越强,当孩子提出独立时,父母的态度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有一定的影响。

 

我见过这样一对母女。女儿1岁多,刚刚学会走路,小家伙在大公园里到处走来走去,一不小心摔倒了。但妈妈并没有急着去扶孩子,她在一边鼓励孩子自己起来。小家伙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哭得撕心裂肺,哭声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但妈妈却不为所动。孩子大概哭了半个小时左右,见妈妈不理自己,于是就顺势坐在地上自己玩了起来。

 

对于这个妈妈的做法,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呢?其实,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妈妈的做法是非常不恰当的。当孩子用尽全力求妈妈关注却没有得到回应时,他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绝望,是孤独。如果父母总是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孩子,时间长了,孩子确实看上去懂事多了,但安全感也会随之少了一个缺口的。

 

我也经常听周围的一些家长说,孩子不敢自己睡觉,哭上两天就没事儿了;孩子磕碰哭了,不去管他自然就好。但是要知道,孩子独立不是家长强求就能学会的,这是一个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过程。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孩子2岁之前,我的建议是:孩子想要多少爱,父母就给他多少爱。拥抱、关心,不必有一点吝啬。

 

孩子安全感缺失了,怎么办?


可能一些父母会担心,孩子安全感已经缺失了怎么办?其实,不用过于恐慌。孩子在3岁之前安全感建立得好,可以让他少走弯路,但并不是说错过了就无法挽救。孩子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要太小瞧了孩子,即便是已经成年的我们,或许小时候,也曾极度的缺少爱与关心,但我们的内心也在不断地修复不是吗?化解孩子内心不安与焦虑的,是父母无私的爱。


 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孩子没有安全感一定是有原因的,父母首先应分析一下,是什么引发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呢?找到它,并且改正它。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经常抚摸和拥抱孩子,这会让孩子产生亲密感和安全感。不要吝啬说出“我爱你”,这对孩子很重要,孩子需要这种直观的表达。

 

如果孩子是因为一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引起的恐慌,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等方式进行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注意积极回应孩子

父母及时地回应,会让孩子会觉得很安心和稳定,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父母给孩子的感觉应是这样的:无论何时,我都会及时的、温暖的、可预测的回应你。你可以尽情说出真实的感受,展现真实的自我,并且发自内心觉得踏实。我喜欢你、重视你,你有掌控自己的权力。

 

有效陪伴

父母全身心的陪伴也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安全感。在陪伴的时间里,你只属于孩子,切记三心二意,一会儿玩手机,一会儿忙工作,否则都是无效的陪伴。

 

陪伴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就是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父母与孩子有很多的肢体接触,这对孩子安全感建立十分有益。另一种方式就是睡前陪伴,睡前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讲故事、聊天等,都是很好的亲子交流方式。

 

给孩子一个安全岛

对于一些比较小的孩子,父母还可以给孩子一个安全岛,即安全基地,它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件玩具,乃至一种爱好。它是孩子情绪的宣泄口,在这里他能感觉到很安全、放松、自在、快乐。妈妈通常是孩子的第一个安全岛,孩子在妈妈身上可以得到安全的回馈,后期才会建立自己的安全岛。比如睡觉时一定要牵着着妈妈的手,或是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一个娃娃,在这里,妈妈手和娃娃都是孩子的安全岛。 

 

总之,安全感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关系着孩子是否有强大的内心来面对人生一个又一个的未知。爱孩子,就重视起孩子的安全感吧!


凯叔讲故事

作者:拂晓,资深童书编辑,儿童发展心理学硕士研究生,7岁孩子的妈妈,凯叔讲故事主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粘妈妈的孩子在怕什么?
孩子出现分离焦虑症,妈妈离开就哭,是孩子还不懂“客体永恒性”
3岁前父母做到这一点,未来孩子的人生更幸福
不懂儿童思维发展的这四大本质,父母育儿会走很多弯路
高考结束,这篇育子秘籍,父母们最好都看看!
马勒关于0~3岁心理发展规律的理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