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堂突破的落脚点在“理解”

一个孩子,如果在刚刚学母语之时,还会死记硬背一些东西,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硬记自然会愈来愈困难,自然会导致许多孩子在无形中学得非常痛苦,毕竟,人接受知识的面愈来愈广,不可能还像小时候那样的少之又少。

回过头来想想,小时候死记硬背也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儿,有时为了记一样东西需要重复无数次,这在更高年级的学习中无疑是不可想象的。人们总喜欢以聪明与否来形容一个孩子学习是否有潜力,殊不知,一个孩子如何的开窍,实际上与孩子的理解力有关系。

我发现一些老师在课前没有好好地理解自己所教的内容,在课上自然讲出来的东西云里雾里,不能清晰地表达一堂课所突出的重点和难点,总以为什么概念,什么规则都已经从口里吐出,一切就已经没事似的。许多孩子一检测,发现上课时听得兴致盎然,可到了实际运用时就会囫囵一片,究其根源,完全在概念没有清晰理解上。

曾有一位北大的学生面对我们这儿的孩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粗心这两个字,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非常清晰地掌握概念。是什么原因让孩子对概念会出现徘徊不定的现象,十之八九就是在课堂上出现了问题。一方面,老师在讲述这个概念时,自己恰恰在开小差,没有认真听进去,或者老师讲得并不精彩,自己听得昏昏欲睡,抓不住重点,自然也就没有反复揣摩到位,另一方面,我们的老师可能课前没有做足文章,也许是长期经验主义在作怪,自己心里特别清楚,也天真的认为孩子肯定也特别容易接受,讲起来也就有些敷衍,难怪在孩子做作业不理想时,老师会感慨,怎么会这样呢,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会。

我曾经提出一个奇怪的观念,说什么老师不要太聪明,还是稍微笨一点为妙,为啥呢,如果老师过于聪明,认为知识的掌握特别简单,自然在传授知识时会有意无意的偷工减料,这在拥有了一定年限的老师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不愿意静下心来备课,只是在上课之前凭着经验干事,甚至在课堂上吹嘘这些知识自己掌握得如何熟练,连哪一行哪一句都特别熟悉,殊不知,自己并不是学生,不善于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当然会吃力不讨好了,现实与理想相距甚远了。

老师在教学中固然要钻研教材,但是也别忘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如果仅仅把传授知识建立在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过是经师而已,不是真正的人师,我觉得要做到人师,就要时刻为孩子们着想,多思考,这样讲,那样设计,孩子到底能不能全面理解你要传授的内容。这样的问题思考多了,你的课堂自然会有本质的变化。

在三维目标中,就有理解的元素隐藏在里面,这一点上往往会因为教学进度或者老师没有认真考虑学情而加以忽略。我们在集体备课中常常是这样推进的,那就是总是在交流这个知识点如何快速地结束,很少谈谈这样的知识点学生如何的接受?知识的传授一旦与学生的学习割裂开来,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学习上的差异。

我们都有这样的印象,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老师,可学生的学习效果就是不一样,原因很简单,老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呈现程度不一,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更何况学习有时候与情商有关系,如果这个孩子特别喜欢上课的老师,自然上课会专心致志的听讲,哪怕老师的一个眼神都会铭记于心,再加上课后学习主动性上来了,对概念的掌握会更加清晰起来,如此学习,只会愈学愈带劲儿,成绩也就上去了。

在平日里,班主任对于偏科的学生总是特别头疼,为啥呢,可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因素,孩子对本学科不再有信心,自然一上这样的课就会头疼,学不出什么味道来,也就不奇怪了。

有位专家说得好,你不要过分计较一两堂课,在教学过程中,你往教室门口一站,这个班的孩子就已经注定了会学出什么样来,这不是什么模式,什么教学手段所能改变的,是一个教师骨子里的东西。有些主管部门的同志企图以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法、统一的课堂流程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

课堂的突破口到底在哪儿,我觉得理解这两个字不可以偏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固然特别重要,也非常有必要,我认为还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进行理解,找到合适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果一堂课下来,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就算口干舌燥,吐沫横飞,又有什么用呢,孩子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用有些专家的话说,不讲到也罢,一讲反而糊涂了。很简单,老师的理解要么不够透彻,要么理解的内容没有准确地表达出来,这是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作为教师,为什么要及时反思,我看十之八九就是多想想,我这样讲行吗?有没有更好地方式来呈现,让孩子可以更加容易地接受。优秀的教师一辈子都在备课,一辈子都在学习,一辈子都在反思,唯有如此,你才会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素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神奇的学习效果来。

老师首先应该是经师,这需要在知识的理解上有联系、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其次还要是人师,多想想学生这样设计到底能不能接受,如果围绕学生的可接受性来打造课堂,你就已经在人师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了。一辈子都这样做,不断地锤炼自己的课堂,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地进行反思,久而久之,你就会成为出色的大师了。

人们存在一种误解,总以为只有高等学府才会有什么大师,事实并非如此,每个教学阶段都会产生大师,关键是你的认识和行动上到底以什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民国时期的大师也并非都是来自高等学府,如今的一些名师诸如李吉林、于漪、魏书生等都是来自中小学,这有什么奇怪呢?你的课堂的精彩不是由领导决定的,也不是由什么荣誉决定的,应该由班级的每个孩子决定的。如果一个孩子走出课堂,眼睛里闪着金光,内心有学知识的冲动,可以说,你的课堂已经成功一半了,如果觉得课堂的结束就是一种解放,一种逃离的快乐,那可以说,这一堂课就算上得再怎么大容量,也不会有什么效果。老师们常常希望听同行或者专家的评说,殊不知真正的发言权应该在学生那里,如果学生不满意,这一堂课就没有什么实际价值。

大师眼里要有人,要全身心地投入到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中去,如果做得不好,需要及时反思,只有胆小怕事,不敢担当的人才会把责任推卸到学生身上,讲自己的命运怎么不好,拥有这样的学生。我看只要有孩子可以教,这本身就是应该感谢上帝的一件事,如果没有学生,你可以想象,自己还是一名教师吗?

教师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提升自我,以学生为本,从而成为真正的大师,如此坚持下去,你才会不愧于教师这样的称号,否则,也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当然了,教书匠也容易当,人家木匠、泥水匠要想在世上生存,没有一定的绝活又有谁会给你口饭吃。教书匠是每个老师前进的必修课,那就是对整个知识体系有自己的理解,这需要在教学前做足文章,否则,一旦走上讲台,你就算把教参上的东西都原封不动地搬给孩子,没有自己的认识,显然要误人子弟的。教书匠想要有出息,你就会围绕眼前的学生量身订造,找出适合孩子学习的思路,不断地思考,就算成不了大师,也是一个称职的人师,这不也是一种快乐吗?

课堂的突破口就在于对知识本身的解读,在于如何让知识的解读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这才是课堂效果提升的关键,但愿更多的人能够审视这一问题,为构建孩子信服、幸福的课堂而不懈努力!(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阅读原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5
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更是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要会扮角色
用心经营自己的课堂
幼儿园听课学习心得精选5篇
不做教书匠(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