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4】

口甘()

[病案]顿某,,55岁。 1976216日初诊。患者五个月前吃食物时口中发甜感,经常认为家属做莱没放盐或少放盐,开始不认为是病,有次吃一盐块觉得像冰糖一样甜,又有一次吃饺子犹如吃甜汤圆一般,方知是病。四处求医,无明确诊断,服中西药物无效。患者精神压力较大,饮食减少,形体消瘦,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唇失润,心烦少寐,体倦乏力,望食生畏,胸闷不舒,舌红苔薄稍干,脉细无力。

[治则]扶正养阴,清燥和中

[方药]党参24,麦冬15,五味子10,生地15,生石膏15,茯苓15,白芍15,石斛10,陈皮10,甘草10克。服3,即能辨五味,病好过半,再服3,味觉恢复正常,诸症皆愈。随访多年未见复发。(见《新中医》1980年第3)

[评析]口甘一症即是“脾瘅”,属九瘴之一。《素问·奇病论》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多由脾热所致,故取养阴清燥兼扶正和中治之。方用白芍、生地、石斛养血育阴;生石膏寒凉助阴清燥,白术,茯苓健脾,陈皮、甘草理气和中。全方有机配合,建树奇功。(李祥云)

口咸

[病案]朱某,,48岁。患者自觉口咸已十余天,近有加重,终日如盐含口中,同时伴有头昏乏力,纳谷不香,带下清稀等症,舌淡苔薄白微腻,脉沉细。

[治则]温肾健脾。

[方药]生地12,熟地12,淮山药12,山萸肉10,茯苓12,泽泻12,淡附片6(先煎),肉桂粉3(),海螵蛸15,苍术10,白术10,芡实15,川萆薢12克。服5剂后,口咸略减,带下亦少,但仍觉头昏腰酸,且有口干。前方去海螵蛸,肉桂粉改用肉桂6,加五味子6克。续服10剂后,口咸及其他诸症基本消失。继予金匮肾气丸调治而愈。追踪两年未发。又过一年后患者又感口中微咸,即以上法加肉苁蓉5剂而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2年第5)

[评析]本案属肾阳不足,肾水上泛所致,纳呆、带下者又为脾虚失运,湿浊内停之症。咸属肾,患者又年届七七,肾气已衰可知,肾阳不足,阳不敛阴,肾水上泛,故感口中咸味如盐。据《临证备耍》,“口咸,系肾液上乘,属虚火者用滋肾丸引火下行,属虚寒者用附桂八味丸加五味子。”本案初以脾肾同治,后以温肾之金匮肾气丸而收功。(黄宣能)

口不知咸味

[病案]夏某,,52岁。1984526日诊。口不知咸味巳半年,食入于口,余味皆知,唯独不知咸味,多处就医无效。时而失眠多梦,舌尖略红少苔,脉寸大尺弱。

[治则]补肾滋阴,交通心肾,助脾健运。

[方药]生地12,茯苓12,丹皮12,泽泻15,山药18,杞子12,肉桂4,川连6,川柏6,砂仁3,甘草9克。2剂后,舌根已感咸味,续服2剂而愈。(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3)

[评析]咸入肾,患者口独不知咸味,此为肾虚之症,失眠多梦,舌尖红,脉寸大尺弱,为心火上亢,肾阴亏损。本症属肾阴亏损,心肾不交,脾运失调。方用六味地黄丸补肾肝脾三脏之阴,唯以补肾为先,滋阴填精,交泰丸交通心肾,引火归原,封髓丹清火补土,标本兼顾。肾阴复,心火降,脾气运则味觉自复。(吕志连)

绿苔

[病案]苗某,,48岁。1986614日诊。头晕气短,脘腹胀满,便溏,口腻乏力,全舌布满绿色腻苔,舌心尤厚,扪之湿滑,拭之不去,脉濡。

[治则]补脾去湿。

[方药]党参20,白术12,茯苓12,陈皮12,半夏12,木香12,苍术12,藿香30,苡仁30,白蔻仁3,砂仁3克。5剂后诸症减轻,绿苔渐退,舌尖已净。续用此方30,症状消失,再以香砂六君子汤巩固。追访二年,未见复发。(见《成都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第1)

[评析]绿苔罕见。本例无热象,一派脾虚湿盛之症,治以健脾化湿,复运中州,其气血生,生化有源,故绿苔不复生也。(吕志连)

黑苔()

[病案1]陈某,,40岁。中风昏迷,治后已愈。唯略感头昏,胸闷,余无所苦,舌质无殊,苔黑而润,中厚腻,脉弦滑。

[治则]温化痰湿。

[方药]姜半夏9,川朴4.5,茯苓9,陈皮4.5,杏仁9,桔梗4.5,金沸草9,僵蚕9,石菖蒲9,郁金9,远志9克。2剂后,黑苔退净,厚腻转薄。

[病案2]唐某,,25岁。慢性肝炎已五年余,心窝及胁下隐痛,纳呆,神疲,近日舌现深灰黑色苔,薄而燥烈,脉小弦滑稍数。

[治则]清化痰热。

[方药]竹沥半夏9,茯苓9,枳壳4.5,竹茹9,胆南星9,瓜蒌皮9,郁金9,杏仁9,浙贝9,海浮石9,柴胡9,香附9克。服3,黑苔转微黄,症状减轻,后以逍遥散化裁调理。(见《浙江中医杂志》1980年第4)

[评析]舌见黑苔,多认为寒极,属肾之真阳衰竭;热极为火盛似水,都是危候。上两例,均无险症,是胸膈素有伏痰者,应详察舌面之润燥,辨其寒热。案1为痰湿,故用二陈汤温化;案2为痰热燥化,故拟温胆汤清化。(吕志连)

黑苔()

[病案]王某,,27岁。199115日诊。自述元旦饮酒后,酒醉呕吐,翌日自感乏力,口干,不思饮食。昨天发现舌中苔黑,饮食无味,舌质略红,苔黑不润,脉细数。

[治则]清热泻火和中。

[方药]银花10,甘草10,开水浸泡当茶饮之。二天后苔黑消失,病告痊愈。(见《四川中医》1993年第6)

[评析]本例苔黑乃饮酒过量,暗伤胃阴。银花清热解毒,甘草泻火和中,故仅服2剂而愈。(吕志连)

黑毛舌

[病案1]贾某,,68岁。自1967年底开始感口淡无味,食欲减退。一个月后,口干舌燥,经服醒脾健胃药多剂,仅一时之效。至19682,发现舌根及舌中长有很多黑色厚苔,以物擦之,去而复生,且日渐增多、增厚。询知近年每日饮用自制鲜葡萄酒300毫升。检查:舌根、舌中满布棕黑色厚苔,苔上遍生黑毛,长达1厘米,刮之呈絮状倒伏,腭、齿无类似现象。

[治则]清热化浊。

[方药]黄药子12,山豆根9,石膏30,黄连3,生地12,当归9,丹皮9,生大黄3,升麻6,锡类散1(含化)10剂后,厚苔已薄,黑白转淡,原方去生大黄,加元参24,续服10剂而愈,随访当年未发。

[病案2]贾某,,40岁。19709月因患肺结核,用链霉素和异菸肼治疗。至1971年秋,腹泻,腹痛,一昼夜解粘便78,食减口淡,舌尖及舌根满布厚腻黑苔,舌上丛生黑毛,黑色以中心为甚,牙齿亦生黑垢,舌面黑毛以压舌板刮之不去,其毛状排列宛如黑色绒布。

[治则]清热化湿,佐以健脾。

[方药]茯苓12,党参12,黄柏9,黄药子12,丹皮9,秦皮24,银花24,黄连3,升麻6,锡类散1(含化)。嘱停用抗生素,7,腹泻愈,黑苔转灰黄,黑毛已斑状脱落,牙齿黑垢转淡,原方续服5,药尽病愈。随防几年未发。(见《湖南医药杂志》1977年第4)

[评析]黑毛舌临床罕见,是丝状乳头受不同因素刺激而增生的病变。自16世纪以来对其机理有不同的解释。上两例发病原因,一与长期饮用葡萄酒,使口内酸度增加有关,一为过量应用抗生素而导致。实属脾胃蕴热,使湿浊上蒸。故治拟清两经之热,佐以健脾化湿,涤浊生津,均在短期内治愈。(吕志连)

青舌

[病案]常某,,78岁。患者素体阳虚,自幼畏寒,四肢不温。入院时头晕痛,面色青白,四肢不温,畏寒怕冷,大便秘结,两下肢浮肿,全舌发青,如水牛之舌,苔黄厚腻,脉沉细。

[治则]温阳利水,益气化瘀,润肠通便。

[方药]炮附子10,白术10,茯苓10,当归30,生黄芪20,泽泻10,桂枝10,川牛膝15,郁李仁10,杏仁10,甜苁蓉15,丹参20,服药3,全舌青变为舌边青;服药6,舌苔由黄厚腻变为薄白;服药12,两下肢浮肿消退,头晕痛消失,服药49,四肢转温。(见《辽宁中医杂志》1989年第8)

[评析]《舌胎统志》说:“青色舌,……乃寒邪直中肾肝之候。”《色脉舌诊》指出,“这种青色舌,起病急骤,伴有四肢厥冷、脉沉伏,脸色苍白等症,饮水不多,且喜温热,虽烦躁不安,但其声音不扬。”本例患者非寒邪直中肾肝之候,乃素体阳虚,加之高年阳气又衰所致的阳气衰竭之症。由此可见,青色舌不尽见于寒邪直中肝肾,久病阳气衰竭也可见到。治疗必须大剂量、长时间用温阳壮火之剂,才能收效。本病例经用真武汤加减温阳壮火,黄厚腻苔逐渐变为薄白苔。由此可知,黄苔不尽是热证者所独见,阴盛于内,虚阳上浮也可形成黄苔,故临证切莫唯执一端,要舌质舌苔互参,以减少治疗上的失误。(马荫笃)

多涎症

[病案]黄某,,34岁。19722,6日诊。有慢性肝炎,自投一贯煎6,口润,身爽,胁痛减轻。待服至15,口粘纳呆。至18剂时,涎水如涌泉一般,纳减,泛恶腹胀,舌胖、苔白腻,脉滑。

[治则]温化水饮,苦温燥湿。

[方药]苍术10,厚朴10,干姜6,甘草6,白术10,白蔻仁15,吴莱萸10,益智仁15克。3剂后,流涎明显减少,纳增;续服2,完全消失。后用五味异功散加减健脾舒肝以善后。(见《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第4)

[评析]脾之液为涎,脾喜燥而恶湿,因服滋阴药过多,脾阳阻退,脾气受损,控摄无权,发为多涎。故以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温化水饮而燥湿,湿祛脾健,无诞液生成,故仅服6剂而平,(吕志连)

吐涎沫

[病案]刘某,,44岁。1980229日初诊。吐涎抹一年余,头昏乏力,脐下跳动,口干不欲饮,午后脚肿,尿少而频,面色萎黄,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经中西药治疗无效。

[治则]健脾渗湿,温阳化气。

[方药]茯苓30,猪苓15,泽泻15,白术30,桂枝24,陈皮12,法半夏15克。服2剂后,吐涎沫减少,上方加苡仁30,再服4,吐涎沫停止,渚症痊愈。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第11)

[评析]吐涎沫之症多是由水饮停积所致。《金匮要略》云:“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尤在泾云:“…吐涎沫则水逆于中也。”今患者脐下动悸,为饮邪停积下焦;又因患者阳虚,饮为阴邪,更伤人之阳气,肾阳不足,不能温运脾阳,脾阳不振则运化无权。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虚,膀胱气化无力则开合无权,故见小便不利,口干不欲饮,此乃气化不利,水停于中,中阳不运,津不上达,气化不行,水无去路,则上逆而变生诸症。水动于下,故脐下动悸作冲逆。水泛于上而吐涎沫,头晕目眩。患者为水饮停下焦,当从小便去之,故拟五苓散加味,使水饮下行,脾阳复运,诸症消而痊愈。(李祥云)

流涎不止

[病案]孙某,,41岁。口中清涎上涌,满则吐之,下咽则恶心呕逆。病已月余,近半月多达每分钟34,昼夜不休。诊见消瘦乏力,心烦胸闷,纳差畏冷,舌淡,苔薄,脉弦细。

[治则]温化痰湿,益气健脾。

[方药]淡附片5,甘草5,胆南星5,半夏10,桂枝10,苍术10,白术10,川朴10,枳壳10,细辛2,陈皮3,茯苓15,龙骨12,牡蛎30克。2剂后口涎减少。原方加白芥子,再服2,进步不大。改方为:黄芪30,牡蛎30,山药30,党参20,茯苓15,苍术10,白术10,桂枝10,胆南星10,半夏10,乌梅炭10,海螵蛸10,厚朴10,甘草5克。服3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9年第3)

[评析],本病成人少见,总属痰饮之象,当温化痰湿,故用导痰汤加温阳敛津之品。病有转机后治其本,本病脾气虚损,不能运化津液,故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扶阳固摄而收功。(吕志连)

顽固性吐唾

[病案]李某,,37岁。素有泄泻史,又恣食辛辣醇酒厚味,去秋因外感猝然吐泻交作。病愈后半月,出现吐唾呈清水样,23分钟吐1次。曾服清胃散、泻黄散、缩泉丸等方药无效,迭进西药阿托品、多种维生素均未效。且日益加重。经某医院五官、口腔、食道、肝、脾、胃等功能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神经性吐唾。遂服西药月余,亦无功。中医诊治,见面色萎黄,忧郁倦怠,目光乏神,口淡纳减,厌油腻,肢体酸重,小腹胀满,吐唾频作,时吐稀唾,时无唾可吐,不能自制。小便短少,大便溏泄不爽,苔灰厚而腻,脉濡数。

[治则]清化湿热,宣通气机,淡渗分利。

[方药]晚蚕砂15,皂角荚(去皮)15,猪苓12,茯苓12,寒水石10,佩兰10,藿香10,通草5克。日服1,3次服。1剂药后吐唾大减,再服1,翌日患者来云:“吐唾已止,小溲已趋正常。”再诊脉不濡数,缓和有力,舌苔垢腻已退。继以甘淡实脾之法调理一月诸症遂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2)

[评析]本案初为外感湿热之邪,引起吐泻交作,后吐泻虽减,但湿热之邪未清,阻滞中焦,以致口淡纳减,厌油腻之物,气机不宣,清浊不分,故胸腹胀满,上见吐唾不止,下见大便溏泄不爽,运用宣清导浊汤化裁,是为药症合拍收效。(黄宣能)

涎多头摇症

[病案]平某,,38岁。1981711日就诊。形体胖丰,有高血压史已三年。半年前忽觉唾液增多,有时说话时则外流,色白清稀,咽干头昏,身困纳呆。继则阵发性头摇,不能自控。多方检查,未见异常。血压20.0/13.3kPa(150/100毫米汞柱)。服中西药物未效。舌淡紫,苔白腻而润,脉沉细无力。

[治则]健脾温中,活血通窍。

[方药]党参12,干姜12,炙甘草6,炒白术15,茯苓12,半夏10,陈皮10,丹参24,红花10,川芎10,地龙10,钩藤12,生龙骨30,生牡蛎30,葱白3根。8剂后,症轻,上方去葱白加胆南星,连服24剂而愈。随访一年未发。(见《陕西中医》1983年第1)

[评析]该病起于高血压病中,主症喜唾头摇,兼体胖多湿,多气虚,为中土虚寒,水湿不运,聚而为痰,上泛为涎;脾气不升,清阳不举,清阳之窍反被痰阻,血脉瘀滞,头失阳气之温煦和阴精的濡养,故头摇。治用理中汤合二陈汤以温中健脾、燥湿化痰,通窍活血汤意活血通窍;加钩藤、龙骨,牡蛎平肝潜阳,廉顾其标。理法清晰,其效迅捷。(吕志连)

呕粪

[病案]张某,,21岁。198215日初诊。10岁时患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后止今十一年,经常呕吐,先吐饭菜,黄液,后倾粪便,腥臭难闻。每月发作20次左右,发前肚腹膨胀,嗳酸吞腐。投医数十家,均无效应,作过十多回x线检查,均称胃肠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来我处诊治,刻见身形瘦削,面色无华,语言低沉,舌质红中略紫,苔色根腻稍黄尖绛,脉细数带弦,右关尤盛。

[治则]补益与通降并施。

[方药]炙黄芪60,焦白术30,党参30,太子参30,陈皮12,升麻9,柴胡9,当归15,炙甘草9,牛膝15,郁金12,姜黄12,冬葵子12,急性子9,凉膈散12(包煎)。服5剂后仅吐2,而无粪便,纳增便润。原方去冬葵子、急性子,加锁阳15,苁蓉15,砂仁6,凉膈散6(包煎),又服5剂后诸症悉除,脉平舌润。乃患者禀赋不足,后天折损已久,发育未臻完善,故嘱服金匮肾气丸,河车大造丸半年,以阴阳双补,添精补髓。半年后随访,纳增便润,体力渐旺而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0)

[评析]患者胎禀欠佳,先天肾气不足,又加后夭折损已久,阴阳俱衰,运化失司,呕吐有日,脾胃之阴耗损,传导之功锐减而中州格拒升降失常,以致水谷精微摄纳无权,患者幼时脾常不足,延变至今,渐成恶性循环,变精微为湿浊。治先予补中益气汤以升腾清阳,凉膈散以荡中州格拒,后予肾气丸、河车大造丸以阴阳双补,添精补髓而获愈。(黄宣能)

吞气

[病案]张某,,64岁。晨间吞气不停,日晡周身肉麻难堪,曾赴城市大医院治之无效。舌尖红、苔薄白,肋左寸数,右关弦数。

[治则]调理心脾。

[方药]生地9,旋复花9,黄芩6,冬术6,淮山药6,茯苓6,焦山栀4.5,代赭石4.5,丹皮3,1剂知,2剂己。后未见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64年第2)

[评析]脾主吞,主四肢,既病吞气又周身肉麻,病在脾无疑。舌尖红,脉左寸数,乃知心脾俱热。故用黄芩、冬术、茯苓、山药益脾清心,旋复花、代赭石调气镇逆。心脾气和,血脉乃营,故诸症而愈。(吕志连)

口渴症()

[病案]吴某,,32岁。口渴欲饮,胸部胀满已四个月。病起于忍饥负重一百余斤,步行二十华里,所致疲乏不堪,翌日即感胸闷,渐增口渴,但不多饮,夜间因渴而醒数次。作过尿糖、血常规、胸透钡餐等检查,均属正常。曾服清热生津之品,不效。舌质偏黯,两脉弦不数。

[治则]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郁金9,桃仁9,丹皮9,赤芍9,乌药9,柴胡9,川芎9,当归9,五灵脂9,香附6,黄芪24,全瓜蒌12,穿山甲18克。服3剂后,诸症均减,夜间不复起床渴饮。原方又服6,诸症均愈。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年第1)

[评析]《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脉证治第十六》“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本案起于负重努挣之后,胸中之气郁滞,遂成气滞血瘀之症。故投活血化瘀之品,收到药到病除之功。(黄宣能)

口渴症()

[病案]关某,,43岁。1975623日初诊。患干渴症巳九年,每日平均要喝810暖瓶水,不喝即感舌干口燥,呵欠不止。面晄白,精神萎靡。西医诊为内分泌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舌光干燥,舌面有皲裂,脉象濡缓。患者无糖尿病史。

[治则]温养脾阳,促进运化。

[方药]藿香9,茯苓15,桂枝6,白术15,甘草6,半夏12,苡仁15,干姜4.5克。3剂后,干渴感缓解,每夜只喝1暖瓶水,原方去藿香、半夏、干姜,加黄芪30,防己9,大腹皮12,桑白皮15,益智仁9,赤小豆15,补骨脂9克。5剂后,舌裂消失,脉尺弱,余症均减,再拟:党参15,茯苓15,白术12,莲子12,扁豆1.5,苡米24,山药15,甘草6,乌梅15,肉苁蓉9,牛膝9克。连服10剂而愈。嘱服理中丸以善后。(见《陕西新医药》1976年第1)

[评析]此案久治乏效,医皆以养阴生津药投之,更有用麦冬30克亦未奏效。根椐脉症,诊断为脾阳不运,投苓桂术甘汤而起色。本症以渴为主要症状,舌干而皲裂,延时又久为其特点,有别于一般的口渴,故应仔细识别。(吕志连)

多食症

[病案]李某,,62岁。1980813日诊。五个月前发病,始觉头昏发热,屡治不愈,以后转为消食善饥,昼夜索食达六七次,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微腻,脉细濡微数。患者无糖尿病史。

[治则]清肃肺胃之热,补益肺胃之气。

[方药]石膏30,知母12,白术12,茯苓12,甘草6,粳米30克。1剂后,索食减少到一日三餐,已如常人。(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3)

[评析]本例中医称中消,然苔不黄反白,脉不洪数而反细,脉症不符,舍脉从症,取白虎汤清肃肺胃之热,佐茯苓,白术补肺胃之气,1剂而愈。(吕志连)

暴食症

[病案]张某,,35岁。1984926日诊。每天饥饿难忍,一顿食五个馒头(每个三两半),一盘豆腐菜。每晚又腹胀如鼓,哭笑不止,心胸热如炭火。先后诊治年余,不见好转。月经量少,来潮时前症减轻。形态丰满。舌淡紫,舌下静脉粗张,脉细涩。

[治则]祛痰化瘀理气。

[方药]当归9,川芎9,水蛭9,虻虫4,大黄20,龙骨20,柴胡12,杏仁12,枳壳12,桔梗6,甘草3克。服3剂后,哭笑已止,多食已减。乘月经来潮,治以疏畅三焦,逐痰饮、化瘀血,方用甘遂3,大戟3,白芥子9,桔梗6,水蛭12,地鳖虫12,紫苑9,枳壳9,桃仁9,大黄9,龙骨30,牡蛎30克。2剂后症状除,随访如常人。(见《陕西中医》1986年第1)

[评析]病虽一年,形体不衰,症状虽奇,经来即减,脉舌相参,病为痰瘀。故初诊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疏畅三焦气机,活血化瘀,二诊时因势利导,取控涎丹祛痰逐饮,龙骨。牡蛎化瘀消痰,合抵当汤去瘀之巢;紫苑,桔梗,枳壳畅调三焦气机,加速祛邪。病症复杂古怪,仅数剂而愈,(吕志连)

饭醉

[病案]张某,,35岁。198142日就诊,原有胃溃疡病史,近一月来感口淡无味,体倦乏力,头晕纳差,上腹部不舒,吃饭时或饭后,即昏昏而睡,一个多小时后方醒。刻诊面色萎黄少华,神疲,舌质淡红、苔白稍润,脉虚软无力。

[治则]温阳益气健脾。

[方药]潞党参20,炒白术10,茯苓10,炙甘草6,干姜6,吴萸10,陈皮6,炒谷芽10克。3剂后,饭后即不昏睡,精神大振,食纳增大。继服5剂后痊愈。追访一年余,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84年第1)

[评析]饭醉一症,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称为谷劳,饭后昏困,乃脾气虚弱,不胜谷气所致。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散用四君子汤,复据“太阴湿土,得阳始运”的原则,以理中汤温中运阳,推动脾气之运化,使清阳之气上达,自然神爽不寐。(吕志连)

梦语惊叫

[病案]周某,,22岁。自1975年起每入寐即梦语,声高音晰,严重时惊叫并作,每唤醒后方休。病已五年,曾屡屡投医,服用过黄连温胆汤,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大补阴丸及重镇安神之剂治疗无效。患者经常头昏心悸,心烦易怒、口干面赤、溲黄便结,苔薄黄,舌尖红,舌边生疮,舌有裂纹,脉数有力。

[治则]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方药]生地30,龙骨30,牡蛎30,木通20,麦冬20,竹叶10,连翘心10,甘草梢6克。服3剂症减轻,又服3剂梦语消失,但梦多纷纭,故原方加硃茯苓15,菖蒲10,6剂诸症消失。以后随访正常。(见《湖北中医杂志》1981年第4)

[评析]患者病已缠绵五年之久,前曾用黄连温胆汤,黄连阿胶汤等方药,虽为清热之剂,但为清热化痰或滋阴降火,药不中病故屡治无效。分析不效原因,本案系心火偏症,热扰神明所致。今用导赤散加味清心泻火,宁心安神,故能取得速效。(李祥云)

欲醒惊叫

[病案]汪某,,59岁。1981820日就诊。睡眠将醒时谵语,惊叫,日渐加重,病已半月,惊叫时常伴手足躁动,搓胸扯被,醒后感胸闷,欲太息,不一会则恢复如常人。睡时恶梦多,饮食如常,但痰唾多,舌黯红有瘀点,苔薄微黄腻,脉弦滑。心、肺、血、尿检查均无异常。患者曾服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之剂无效。

[治则]理气行滞,化痰逐瘀。

[方药]柴胡6,枳壳6,桔梗5,当归10,川芎10,桃仁12,川牛膝9,白芷10,菖蒲9,远志5,益母草30,郁金10克。服3剂惊叫大减,又服8剂诸症均除,(见《山东中医杂志》1987年第6)

[评析]本案先从痰、气论治之无效,经仔细辨证,胸闷,太息为气郁之症,舌黯红有瘀点为瘀阻之象,恶梦,痰唾较多为体内有痰,此患者为气滞、血瘀,痰湿相兼为病,神明失司。今用王清任之血府逐瘀汤加化痰开窍之品,气机得畅,瘀滞得清故病愈。(李祥云)

连续呵欠

[病案]尚某,,54岁。呵欠连续不断已十余日不能自忍。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不振,一个接一个呵欠而无休止,形体消瘦,少气懒言,夜不能寐,昼夜自汗,食欲不佳,尿清而长,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治则]益气升阳,调补脾胃口

[方药]党参30,生黄芪30,白术24,柴胡10,当归10,炙升麻10,陈皮10,炙甘草6,生姜3,大枣15枚。2剂后呵欠频作大减。余症亦有好转,仍原方再进4,呵欠止,他症大有好转,再进2,而获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见《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3)

[评析]本案乃因劳累过度,脾虚不运,中气不足,卫阳不固,阳不胜阴,升降失常,故呵欠频作。以补中益气汤调补脾胃,使卫阳固,阴阳调和则数呵欠得平也。(黄宣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愈奇病集成--二.妇科
台州市立医院古中医门诊病案分享—心衰病案三则
妇女更年期
对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案都有哪些?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
生活中有可能会看到水肿,有些人是脸上水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