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黛玉:独抱幽芳泪染襟

       林黛玉,雅字:颦颦。昵称:颦儿。祖籍姑苏,住于扬州。“木石前盟”的主角。先祖曾世袭列侯,林黛玉父亲乃姑苏才子林如海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①住大观园“潇湘馆”。别号:潇湘妃子。丫鬟:紫鹃、雪雁。花语:天上芙蓉人间桔。正如天上“绛珠仙草”人间林黛玉。通俗的说,是天上花草人间树木。正是这种特殊身份,就决定着她的双重属性。用人间黛玉(橘)矢志不移来证明天上“仙草”的感恩之情,最终使天上“仙草”和人间黛玉(橘)的互证互明。草木本同宗。
  从理论上说,“绛珠”是“芙蓉”,而从立意上说,它是普通的一株小草。是一株表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极其普通的小草。孟郊词意中的萱草,赋予了极具神韵的内涵,而在蕴含着的这层意味之外,“绛珠”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色,表述着它是“芙蓉”,依据是《芙蓉女儿诔》的语境和意境,都是在为黛玉做“谶语”【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靖藏本第七十九回)。】。且“绛”义为红,红与女儿近义,芙蓉按花色分类,与荷花、莲花同类,故,“绛珠”为芙蓉。是水芙蓉还是木芙蓉?答案是明显的:是木芙蓉。其理论依据是“神瑛灌溉”,若是水芙蓉,难道还需要“灌溉”吗?“木石前盟”的说法,不是更直接在说木芙蓉吗?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人生经历:从姑苏搬到贾府,正是从南方迁徙到北方。而《石头记》一书恰从姑苏城说起,“三生石畔”的“一段风流公案”也从甄士隐梦中写出,这就是《红楼梦》一书闻名于世的“桥段”“木石前盟”的由来。而这个“桥段”点睛着林黛玉的另一种来历:“离恨天”的前世因缘。
  那么,这种天上人间的双重身份,就以浓厚的底蕴,确定了她《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内因与外因。也就是说,除去楔子后的正文(石头的来历),“金陵十二钗”最先从林黛玉的天上人间的双重身份开始。前世今生,就是黛玉凡体与仙子化身的代称(代名词),黛玉是“绛珠仙草”的色身,“绛珠仙草”是黛玉的灵性(灵魂),作为“绛珠仙草”降落红尘的色身,一尘不染是黛玉成为经典的最光辉之处。(无立足境,是为干净。)
  【画】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按脂砚斋的说法,【画】【词】具有钗、黛和传和钗、黛合一意味。“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时,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二为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之文字,便知余言不谬矣”(脂砚斋第四十二回总批)钗、黛合一提示出:《石头记》凤凰涅槃,虽以“木石前盟”的天籁之音(天外之情)为主旋律,却并不依靠于“木石前盟”的,它还有一个“金玉良缘”的重大课题同时开发着,正如与另十钗的并重。
  钗、黛合传的另一重含义在宝玉身上,宝玉的情怀使得天下“女儿”心向往之,通俗的说,天下“女儿”只要粘上宝玉这个“情种”就不会放手(舍不得离开),这又是为什么呢?很简单:宝玉是有情郎。这个世界不仅仅是“情痴女”喜欢有情郎,物质女同样偏爱有情郎。盖因人间女子大多为物质女,像黛玉这类“情痴”,只应天上有,她是一首“神曲”,是物质女的精神楷模,是物质女内心深处的活力。准确的说,宝钗为表,黛玉为里,钗、黛合一,就是一个完整的女人。能遇到宝玉这样的男人,是一个女人一生的幸福,那个女人能过放过这个机会呢?
  钗、黛合传,仿佛是从人间的角度向外看:一是看地,一是看天。宝钗使人们俯视人间,黛玉引人们仰视天上。钗、黛合传具有天上人间相互对照之意。天上人间景象不同,习惯于低头看地,使我们的目光受到了局限,形成了短视的思维视界。抬头看天,那无尽的星空,给我们以无穷的遐思。钗、黛合传,以宝钗厚德,黛玉高雅,暗含“厚底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之意。
  观黛玉之往来,曰上下,曰古今。下来(离恨天)上去(魂归离恨天),形成一种上行下滑的路径,描绘出一条人品走势路线,沿着这条路线,可以清楚的看到,人类生活史的“兴衰际遇”。“离恨天”上的无心“灌溉”见证着“古”道热肠的功效。灌溉,还有清洗心灵的意味。(绛珠仙草)因经受洗礼由内而外发生了变化(幻化人形)。兴于古。“绛珠仙草”为“酬报灌溉之德”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尝尽了世态炎凉之苦(风刀霜剑严相逼),衰于今。
  【曲】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按“警幻仙姑”排列:【枉凝眉】为“红楼梦十二支”(曲)第三支,那么,作为十二钗之首的黛玉为什么在“红楼梦十二支”(曲)排在【终身误】之后呢?
  “红楼梦”用“眼泪还债”凤凰涅槃,却用“终身误”作注解。正是“水中月”“镜中花”的意境。钗、黛、玉三方“枉自嗟呀”“空劳牵挂”。到头来“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一场春梦随云而散。
  独抱幽芳泪染襟
  少小离家,天性爱哭。构成了“来自情天、去自情地”的一道风景线。
  关于黛玉之哭,世说纷纭。然,终无令人信服的结论。
  从她那“来自情天、去自情地”矢志不移的“眼泪还债”的情结情节里,无不打着人文精神境界的痕迹。因此,说她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境界的化身并不为过。无论作者从才学上,还是在对爱情专一的态度上落墨,都是在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境界相辉映,处处用民族文化的精髓之处包裹着这个人物,潇湘馆,潇湘妃子的称号,早就指明了楚文化是黛玉的内涵。为简练起见,仅以《橘颂》为例,加以对照,即可明了作者赋予了黛玉什么样的情操,并由此寄兴了什么内涵。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便知她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为何不治好了?”黛玉道:“我自来如此,从会吃饭时便吃药,到如今了,经过多少名医,总未见效。那一年我才三岁,记得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自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但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这和尚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如今还是吃人参养荣丸。”(第三回)
  这就是说,黛玉之哭是有夙因的。
  这黛玉的“前世”本是“绛珠仙草”,因“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而“眼泪还债”(脂评)。若偏偏要她哭,其结果是“泪尽而逝”,(脂评)也就是说,哭,就等同于要她的命!所以,癞头和尚说“不许见哭声”,“绛珠仙草”本是随“神瑛侍者”“下世为人”而“造历幻缘”,从“三生”的历史时空的角度上说,这“神瑛侍者”是“通灵”与贾宝玉的共同体,即“通灵宝玉”与贾宝玉合二而一,就是“神瑛侍者”,所以,黛玉之泪,也是“绛珠”之泪!当黛玉之泪为贾宝玉这个红尘知己而落时,也就是“绛珠”因“神瑛侍者”的“甘露水”而流。因此,“眼泪还债”以蕴涵了“三生”的历史时空的历史使命的实质,形成了古今对话的因果关系,由黛玉“酬报”“前世”的“甘露水”完成。用黛玉的一段“悲欢”,对应着“绛珠”的“天外一段离合”(脂评)。此黛玉“不足之症”的缘由。她映照着《石头记》的“往来”主题。
  关于“通灵”,并非是空穴来风,它的人文涵义,来源于《楚辞》。《楚辞》以与天地自然对话的色彩,表现出浓郁的与大自然相沟通联系的韵味,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具的特色,打开着人类的心灵之窗,如《天问》、《离骚》、《九歌》、《九章》等,都以“通灵”而成为经典,它们经典在人品上,屈原因此而成为人格的楷模,成为人文精神的象征。应该说,他对塑造民族精神具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其中,《橘颂》的“苏世独立”,“横而不流”的品格,正是对黛玉个性的写照,从作者惯用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技法上看,暗赋《橘》性于黛玉身上,是完全有可能的,这可从屈原对《橘》颂出的“深固难徙”的语境、意境上,与黛玉“除父母之外,凡有外亲,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的宿命相对应,癞头和尚的“这些不经之谈”,正是对赋予黛玉与《橘颂》的“不写之写”。(脂评)通俗的说,《橘》的“深固难徙”,就是黛玉的“横而不流”,二者同一于不可挪移,移则亡。这就是黛玉的“病”缘。
  黛玉自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与《橘颂》“深固难徙”,“苏世独立”的境界共一层面。这又是佛典与人文典的互证互照,用经典与经典的互证互照典明林黛玉。
  也就是说,作者对黛玉的用典方法,是暗用典。而正是暗典,象一层笼罩在黛玉头上的迷雾,造成了世人对黛玉的误解。“咏絮才”的明典为表,是黛玉的今生,《楚辞》的暗用典,是黛玉的“前世”,用黛玉坚持“木石前盟”的“眼泪还债”中写出。即“咏絮才”为明典,为表;《楚辞》为暗典,为里。表里互照,是黛玉的“三生”。正如“眼泪还债”因“酬报”“甘露水”,完整的解读黛玉也要由表及里。
  似曾相识燕归来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甲戌侧批:正是想必在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曾见过。】??????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第三回)
  所谓黛玉者,名虽一人,实分两世。她的生命由前世今生(情)两部分组成,前世情与后世情历经沧桑的始终如一,在时空的层面上对黛玉的人文内涵进行了定性。
  为什么要设计“离恨天”上的“木石前盟”呢?
  “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对应着“通灵宝玉”和林黛玉。用“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自然属性,写出“通灵宝玉”和林黛玉的客观性,进尔,沿着这条天然的轨迹,搜索出人性的本源。
  “离恨天”和“灵秀地”相对应,交织着“绛珠仙草”和林黛玉的前世今生缘,在这一场“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里,皆以“情根”为本源(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故,所谓“天上人间”的说法,还只是一种对高度的探测、比较,而之所以进行高度的比较,缘起于凡尘演变出“高下”的世相实相。“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圆光,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脂评)“太虚幻境”用《金陵十二钗》的宿命,演示《红楼梦》“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的立意本旨。“只愿世人当那醉余睡醒之时,或避世消愁之际,把此一玩,不但是洗旧翻新,却也省了些寿命筋力,不更去谋虚逐妄了。”悔过自新,消除罪衍,进入大光明的层面(境界)。正所谓:过能改,归于无。这便是“太虚幻境”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真谛。准确的说,“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是《红楼梦》的关键词。“来自情天、去自情地”的情文字,最终着落在“幽微灵秀地”的“清净”之境里。
  因此,“离恨天”和“灵秀地”是一扇门的两面,入口只有一个:人间。也就是说,“离恨天”和“灵秀地”虽有形式上的区别,却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无论是从“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的对应关系上,还是从“绛珠仙草”和林黛玉的对应关系上,都以女娲氏炼石补天为缘由,因此,无论是“神瑛侍者”“下世为人”,还是“通灵宝玉”“离尘”而去;无论是“绛珠仙草”“眼泪还债”,还是林黛玉“魂归离恨天”。都以“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为“往来”始终。
  因此,“情根”只有一个,在人间。尽管《红楼梦》将其表述为“太虚幻境”,终不能遮掩其“古今情”那无尽无休的魅力。
  闭心自慎在幽微

“人性之所简也。存乎幽微;人情之所忽也,存乎孤独。夫幽微者,显之原也;孤独者,见之端也。是故君子敬孤独而慎幽微。”——汉?徐干《中论?法相》
  这种双重身份就决定了:解读林黛玉要从天上(前世)到人间(今生)两部分(两个方面)相对照,单一的用黛玉的凡体蠡测,将会失去属于黛玉的本色。只有分成两部分,再将这两部分相结合,才会揭示出“潇湘”二字的真正含义。

  解读林黛玉就不能离开“离恨天”,同样,揭示“离恨天”的真谛也要从林黛玉的生平去伪纯真,这一篇“来自情天,去自情地”的“情文字”,都以人文内容为根本。她的三世“往来”只为了一个“情”字。或者说,是为了“证情”。而“证情”却以“女娲氏炼石补天”为“缘起”,以“石头”“通灵”为契机,最终着落在“情根”上(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通俗的说,林黛玉从天上到人间所演示的“证情”内容,最终着落在人间,乃是为了“女娲氏”的情操。也就是说,最终着落在人文境界上,盖因女娲氏是人文始祖。以“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做引子本身,就具有“借”史(神话故事)“锤炼”人性的弦外之音。凡人修行,不在于修身而在于修心。修心养性。
  人性里有礼貌、尊敬、友谊、友爱等文明的内涵。当人活到失去这些内涵时,就不是人了,正如《红楼梦》用卜世仁这个人物暗喻世人形同禽兽种种的不肖。有人把焦大比作贾府的屈原,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盖因屈原的“牢骚”出乎于公,而焦大醉骂确以“泄私愤”的性质,表述了贾府众人的数典忘祖。屈原为人类文明的大厦增砖添瓦,焦大充其量不过是排水系统中的一个抽水马桶而已。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有头脑的人;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独木成林)
  为了一个承诺,从天上还(愿)到人间,恰与当今的无诚信形成鲜明的对照。
  离恨天上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到了尘世,用生活中无尽无休的苦痛和折磨相映照。
  贾宝玉的梦中情人是“绛珠仙草”,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蒙侧批:请问:此“怔了”是呓语之故,还是呓语之意不妥之故?猜猜。】有【终身误】【曲】为证: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黛玉心中想的是“神瑛侍者”,因惜其石而惜其人。故,宝、黛之间的“儿女之情”就不仅仅是今生的恋情了,而是对前世的追溯和继承。这种追溯,使宝、黛之间的“儿女之情”从人间有返回到了天上。又具深度、广度,更具高度。用宝玉的梦中情人和黛玉的心中情结写出。即明写宝、黛今生的“儿女之情”,暗写前世“离恨天外的一段缠绵不尽之意”,二者交织在今生的爱恨情仇里。
  宝、黛的“儿女之情”可用四个字概括:情投意合。情投“离恨天”,意合今生缘。
  这个桥段的核心实质是“眼泪还债”。从天上还到人间,从前世还到今生。矢志不移,一诺千金的成语故事,说的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楚地有一个叫季步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②留下了“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美名。(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演变而来。)
  那么,为了一个承诺,就从前世还到今生、从天上还到人间,又是怎么样的一份诚信呢?
  在《风月宝鉴》里。以王熙凤为“戒妄动风月之情”执行者,事实上,她不仅不能“戒”,反是“妄动风月之情”者。那么,“戒妄动风月之情”者到底是何人呢?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甘露水”,只有“甘露水”才具有这种功效。
  一:神瑛侍者用“甘露水”“灌溉”“绛珠仙草”
  二:“通灵宝玉”的除祟
  这就是说,石头可以“戒妄动风月之情”!
  而这块石头却经过了女娲石的锻炼,那么,也就是说,真正“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人,是女娲氏。那么,也就是说,神瑛侍者的“甘露水”就是取自于女娲氏了?那么,受神瑛侍者“灌溉”的“绛珠仙草”也就同样具有“戒妄动风月之情”的功效了?那么,就完全可以得出一个十分正确的结论:黛玉下世为人“眼泪还债”无非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只有她才是真正的以“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至情至净”才具有“戒妄动风月之情”的功效。也就是《风月宝鉴》戒淫,《红楼梦》止淫的立意本旨了。
  所以,黛玉与宝玉只有“今生”缘,没有婚姻。水中月,镜中花是“有缘无分”的,是一段今生对前世的,有天上的缘,没有人间的分。为什么要用人间黛玉演示天上“绛珠仙草”呢?道理很简单,爱情是要用行为来印证的。正如《石头记》讲述了石头之“往来”的故事,“木石前盟”则从“绛珠仙草”的“上下”入“梦”。二者相结合,形成一种“上下五千年,往来成古今”的态势。石头的“往来”从古至今,是一条横线。“绛珠仙草”“上下”从“离恨天”到人间,是一条纵线。石头想“上天”而不成,“绛珠仙草”下凡到人间,则如愿以偿。
  于是,就出现了两个重大的历史课题:石头为什么想上天?“绛珠仙草”为什么要下凡?这也是作者所谓“说来虽近荒唐,细玩儿颇有趣味”的关键之所在。
  正如“空空道人访道求仙”遇到《石头记》会半途而废,读者只要按石头所云:追踪摄迹。循着关键线路,则可“通幽处”。显然,在对“绛珠仙草”为什么要下凡进行“追踪”时,就必须对石头为什么想上天进行“摄迹”。
  按《石头记》所言,石头因“无才补天”而“幻形入世”,那么,就反证出(可以肯定)一点:石头上天的愿望极其强烈。而“绛珠仙草”下凡则是因为石头“幻形入世”的缘因,这就充分证明了一个问题,也是一个尽人皆知的问题:“绛珠仙草”“下世为人”是为了“酬报”“神瑛侍者”“甘露灌溉之德”。
  而接下来的问题就鲜为人知了。那就是“甘露水”是什么?
  我们从楔子部分可以得知,《石头记》取材于女娲石炼石补天之时,所谓“单单剩下一块未用”不过是托词,作者托言寓意之旨,无非是在寄兴于清白,故用“锻炼”而“通灵”,故用“甘露水”设譬,故有青埂峰(情根)之说。
  因此,“甘露水”即清白二字,用人性写出。
  因此,顽石想上天,是为了追求清白。而石头万万也没有想到的是,清白不仅可以用来补天,还可以造地(造就人性),事实上,清白就在人间。黛玉“眼泪还债”的表面文章,是还“离恨天”上的“甘露水”,而从“情根”上,即从根本上说是“还无”,“还”清白,正与宝玉“女儿清净”说相互对应。
  因此,因“甘露水”发源于人间,发祥于女娲氏的“锻炼”,“绛珠仙草”才会从“离恨天”“下世为人”。
  黛玉“魂归离恨天”,宣告了“木石前盟”的“缘了”,宝、黛之间的“儿女之情”也随之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有缘无分”式的结局,从世俗的角度上解析,这种结束的形式,是宝、黛爱情上的失败。如果仅从这种形式主义的意义上说,宝、黛爱情的失败,也在反映着人间真情的失败,这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之所在,难道还有比失去人间真情还要可怕的事情吗?当人间真情被颠覆为私欲泛滥的地步时,就不仅仅是公共财产的被私化,恐怕是连公共时间、公共空间一同被私化了,而当人间在不保留一定比例、一定程度的公共时间和空间的,全体爱财(唯钱是尊)的结果,必然会导致全体的变异(变态),
  说到“离恨天”这个桥段,红学界对“绛珠仙草”的解读,见仁见智。“绛珠仙草”为黛玉提升了一个高度,这个高度有多高呢?
  三十三天外的“离恨天”用“绛珠仙草”进行了示范,这个高度以突破了人间所有人为的限制而闪耀出人性的自然之美(习惯于生活现状并被这个现状所局限,是历史套在人们身上一条无形的枷锁)),确定了黛玉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地位,同时也把《红楼梦》推向了文学艺术的巅峰。
  在芸芸众生之中,如果有一个人与众不同,就能改变所有人的命运,告别死亡。这个人非别,就是林黛玉。因为黛玉用眼泪为“绛珠仙草”“还债”,诠释出一种失而复得,宣示了人性的永恒性。人类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人们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喜欢举例,这样既可以使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又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阐述一个大道理。《金陵十二钗》就是十二个相互关联,又各个独立的小故事(小才微善),用她们的生活历程组织成了《红楼梦》的辉煌成就。也就是说,作者用《金陵十二钗》作为十二个故事,来阐述人间生活史——《红楼梦》
  故,本篇向全人类的心理学家求证:所谓自闭症绝非病症,而是对人类天性的一种坚守,这种坚守,并非是当事人的主观意愿,而是一种自然的赋予,是人性永远不可磨灭的“情种”,那种天真无邪的客观存在,会以一种无视(视而不见)所有人世卑鄙、龌龊的面目出现,
  当心理学家站在大历史的角度进行精神分析时,就会发现,所谓“自闭症”无非是大自然对人类天性的一种复归,“自闭症”是一种天然现象,它关闭了社会属性对天性的各种扰乱,独立于天地之间,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南)?郑思肖《画菊》
  菊、橘相谐。
  原来那宝玉自幼生成有一种下流痴病,况从幼时和黛玉耳鬓厮磨,心情相对,及如今稍明时事,又看了那些邪书僻传,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因你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我也将真心真意瞒了起来,只用假意,如此两假相逢,终有一真.其间琐琐碎碎,难保不有口角之争.即如此刻,宝玉的心内想的是:"别人不知我的心,还有可恕,难道你就不想我的心里眼里只有你!你不能为我烦恼,反来以这话奚落堵我.可见我心里一时一刻白有你,你竟心里没我."心里这意思,只是口里说不出来.那林黛玉心里想着:"你心里自然有我,虽有`金玉相对'之说,你岂是重这邪说不重我的.我便时常提这`金玉',你只管了然自若无闻的,方见得是待我重,而毫无此心了.如何我只一提`金玉'的事,你就着急,可知你心里时时有`金玉',见我一提,你又怕我多心,故意着急,安心哄我."
  看来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那宝玉心中又想着:"我不管怎么样都好,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你死了也情愿.你知也罢,不知也罢,只由我的心,可见你方和我近,不和我远."那林黛玉心里又想着:"你只管你,你好我自好,你何必为我而自失.殊不知你失我自失.可见是你不叫我近你,有意叫我远你了."如此看来,却都是求近之心,反弄成疏远之意.如此之话,皆他二人素习所存私心,也难备述.
  ········
  .这话传入宝林二人耳内.原来他二人竟是从未听见过"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这句俗语,如今忽然得了这句话,好似参禅的一般,都低头细嚼此话的滋味,都不觉潸然泣下.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第二十九)
      黛玉叹曰: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人也难求。把这两句经典通俗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没钱买不到东西,用钱买到的东西不值钱。黛玉之叹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宝、黛知己不知心。尽管如此,却把为“你”之心,演绎到了最高境界。是男女两性心理结构不同导致的差异吗?显然不是。那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历史文化里,对爱的定义很宽泛,只有当这一幕出现时,才正解了爱的内(在)与外(行为)相统一的词性。爱是对(自)己身所产生出的感情负责,它以付出为终极目标。发乎于己,止于至善。不需要外界对其承担任何责任,是一种自相情愿的付出,而不是向外索取。凡以爱的名义,向外界索取或产生索取的想法,皆为满足一己之私的意识形态而与爱毫不相干。所谓殉情自杀等诸如此类的行为,以对他人造成巨大痛苦而表述着伤害的性质,其本身就是对爱的否定,哪里还有一丝一毫爱的成分呢?人有“七情六欲”,侧重于那一个方面,似乎也是一种缘分。既然选择了爱,就要付出,并无怨无悔的付出。否则,请不要玷污自人类有史以来就奉为神圣的一个字:爱。

“绛珠仙草”是对黛玉的神化,黛玉是对“绛珠仙草”的去神化。之所以要神化黛玉,是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使然,女娲氏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作为理论基础,使“离恨天”的“甘露水”得以成立。尽管如此,“甘露水”功效还只是一种上古遗风,她的真实性还需要现实生活的检验,林黛玉“眼泪还债”作为一种实践,她的重要性就在于对“离恨天”的印证。“绛珠仙草”使后世听到了一种天籁之音,那是母性的声音,这种声音响彻云霄:女娲氏不死,母性不死。是黛玉传承了女娲氏?还是女性永恒的天性?女娲氏活在每一个女人的心底。
  因此,林黛玉“眼泪还债”:将爱进行到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探轶】应是“绿肥红瘦”
尘锁红楼:从宝黛的三生三世看因果不虚
《红楼梦》中,和林黛玉最相配的人不是贾宝玉,而是他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 《红楼梦》中的绛珠仙草林黛玉?
《红楼梦》:这六点揭示贾宝玉一直要找的人是谁?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到底是有缘还是无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