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轮台拉依苏烽燧抒怀

   

    塞外旅途中,最能勾起怀古幽思的,莫过一座座孤悬戈壁的烽火台。

    2003年春夏,我去了一趟轮台的拉依苏烽火台,站在汉唐两代烽燧之间,我的思绪回到了三十多年前。

    文革中毕业分配的我,那时正坐在西去的班车上。途经轮台,于是,陆游那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千古绝唱便禁不住从心底涌上来,虽然陆游所说的“轮台”在北疆,并非南疆这座轮台。而一提到“戍轮台”,就不能不联想到烽火台。

    历经千年沧桑之后,古老的轮台还能看得见烽火台么?我不由往车窗外瞟了一眼,巧了,正好看到一座孤零零的,方方的土台,周围长满青草,这真是烽火台么?我有点怀疑。继续前行,果然隔了十几公里后又看到一座相似大小的土台,正应了唐代筑烽燧法则:“每三十里置一烽”。不错,轮台的烽火台依然还在!

    不过那时背井离乡,“极左”当道,心绪低沉,烽火台所勾起的只能是“夕照低烽火,寒笳咽戍楼”那样的凄凉意境。在南疆奔波十几年,却一直没有机会亲近烽火台遗迹。

    而三十年后,当我真切地站到了烽火台前时,心头却充满了“烽火今已息,非复照甘泉”的沧桑感。

    烽火台的历史起码可以追溯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玩的“烽火戏诸侯”,“褒姒冢前烽火起,不知泉下破颜无?”算算距今已近三千年。

    在依靠绎马传递信息的古代,烽火台这种依靠光速传递信息的发明真可谓大大超越了时代。其实比烽火更早的信息传递发明应该是中国和非洲的“击鼓传号”,不过鼓声传不远,需要更密集的“中继站”,速度既慢,传递也不会很远。而烽火传递,数千公里可一日到达。

    李白诗云:“羽书速惊电,烽火昼连光”。其实只有“烽火”才称得上“速惊电”,而“羽书”,也就是“鸡毛信”,不管是“四百里加急”还是“六百里加急”,与烽火相比,简直慢得们没法儿比。

    古诗常以“狼烟”喻“烽火”,所谓“下营看斗建,传号信狼烟”。传说狼粪燃起的烟浓烈而直冲天际,故为最佳的烽火信号。其实是个误解。狼烟并不比牛粪、马粪的烟更浓,实际上用湿柴草燃烟效果要好得多。之所以号称“狼烟”,恐怕主要还是文化含意,表示崇拜狼图腾的草原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入侵,也就是“狼来了”的那个古老故事。当然,也有人认为狼烟比较特殊,是红色的,含有“红色预警”的象征意义,但我们没有亲眼看到,只好存疑。

    烽火台可以说是万里长城的延续,或者说是“没有城墙的长城”。在有城墙的地方,一座座高耸的“敌台”正好可以用来当烽火台用。汉长城的西端为甘肃临洮,明长城的西端则为嘉裕关。近年有人在新疆发现了长城遗址,认为汉长城的西端延伸到了新疆楼兰。那么再往西呢?

    据考察,自楼兰西北行,沿孔雀河谷已发现汉代及汉代以后亭障20余处,一直延伸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轮台,它们同样起到了长城的作用。

    而我所站立的拉依苏烽火台,被称为“西域最后一烽”,也就是汉朝廷设在最西方的一座烽燧。或者说,这里才是汉代万里长城真正的第一站。而更具学术和历史价值的是,它有可能是史学界一直在寻找的唐代的南疆安西都护府府治所在地.

  

    拉依苏烽燧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它由汉代和唐代两座烽燧组成。在西域无数座烽火台中,“汉唐并立”恐怕绝无仅有,这说明拉依苏这个位置的确具有军事价值。

    那座汉代烽火台历经两千年磨难,只剩七八米高的一座残缺土台,不过其近旁尚遗存有一些当年屯兵的房屋残迹,看起来很像新疆农村常见的“地窝子”,四周还有屯田遗址。可以想见,在汉王朝戍边的“最前哨”,当年应该驻有不少兵将。看到这些遗址就想起屯垦戍边的新疆兵团战士,想起不久前为追捕“东突”而捐躯于帕米尔高原的烈士黄强,想起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离汉烽燧四十米远便是唐烽燧。唐烽燧到底离今天近一些,保存得要完整得多,宽和高均有十四米左右,呈梯形,方方正正,非常壮观。它用土坯筑成,每隔一米多,就有一层圆木,以增加拉力。上下共十一层,非常坚固。

    南疆一带因多沙漠戈壁,林木稀少,大多数烽火台都是一层红柳,一层卵石黄土,也保存到了今天。像拉依苏这座唐烽燧完全用圆木的,恐怕比较少,这也说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军事价值的重要。

    站在汉烽燧的残垣旁,唐烽燧近在咫尺,一抬眼我们便穿越了近千年的时空隧道!而站在高耸的唐烽燧旁北望,再一次穿越千年时空,不远处便是蓝天下熠熠生辉的巨大的现代储油罐,旁边就是轮台火车货运站和南疆铁路。这连续的时空穿越使我生发了一种奇异的联想:

  

    “轮台望汉关,烽火入咸阳”。遥想当年烽火台燃起狼烟,曾一站站接力式地把边关军情传向关内,传向中央。

    而今天的油气储运系统,同样是一站站接力式地把边关的油气传向关内,传向祖国各地。从古老的“信息传递”与今天的“能源传递”,这些银色的储油罐莫不是一座座“现代烽火台”?

    轮台拉依苏曾是汉代的西域最远一烽,是“羽书战报”的起点。巧的是,轮台也正是西气东输的起点,它同样以烽火接力的方式将油气一直通往东海之滨——上海。李白曾这样叹道:“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当年烽火“连沧海”的是军情,是战乱,是血光之灾,而今天“连沧海”的却是工业的血液,是生命之火,也是边疆与中原那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

2011年7月15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古代,烽火台如何传递军情?并不只是放放狼烟!
缕狼烟燃千载 烽燧连绵佑万民
古代烽火台为传递军情而设,一旦敌人来袭,一天一夜情报能传多远
烽火台如何传递军情,历代制度严密规定不同
行走兰州:皋兰县长城烽燧遗址,纵横交错,关于烽燧你了解多少
狼烟跟狼有关系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