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工操作的农民是最辛苦的阶层

手工操作的农民是最辛苦的阶层

(修改于20128月)

发表甘泉日志  2012822   星期三

         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都是那么勤劳,为什么祖祖辈辈仍是一穷二白。更不明白,既然都是一穷二白了,为什么长辈们还要操持着同样的事务,勤劳而艰辛的劳作一辈子。

        中国农民,历代做出了无私的贡献,为哪个朝代都要不同形式的纳税。谁养活谁?中国农民养活了中国人。没有农民兄弟的勤劳耕作的果食,吃什么生存呀!现在的农民是最底层,有谁去关心他们的福利呀!

       老人常说:"要珍惜每粒米,来之不易,一粒米是一斤四两力气换来的"。是呀!从浸泡稻种开始,经过一系列的手工工序的操作,直到收割打谷入仑为止,可见农民辛辛苦苦的劳力,为自己生存而付出,也为社会贡献高贵精神。

        江南水乡,习惯地夏天一季水稻,过冬一季杂粮-------大麦、小麦、油菜、红花、草头。

      农历有24个季节节令,如立春、谷雨、芒种----等等,老农们一般都按季节令操持耕作。

        江南种水稻很辛苦,浸泡稻种,平整秧田,深耕翻地,楠挑河泥,拨秧插秧,田间管理,秋割打谷,从布种一直到收谷入仑一系列的劳动作业,全部靠人力手工操作。

       根据自家的耕地亩数多少,称一定数量的稻种(),浸泡在水缸里,几天后,稻种就开始发芽,将发芽的稻种均匀地撒在大小适合的经过精工细作的秧田里。然后盖上厚薄适度的稻草灰。此时,秧田里水保持薄薄的寸把厚,特别注意万万不能断水,防止干死稻谷刚发出的芽头,前功尽弃。

      秧田的选址。农家各户根据自家的耕地多少,选择秧田的大小。一个自然村的秧田,一般都集中在一块地方,既在村庄的旁边,又靠河旁,便于管理。秧田的地,最后种一季晚稻,仅仅种一季。收割后就放掉水翻地,让荒地日晒夜露,留着第二年做秧田用。我们黄宅自然村绝大多数农户的秧田,都集中在村庄的东南角,几十年都在这里,一直没换过地方。少数农户,有小块靠河边的低畦地,也适合做秧田。

靠河旁便于按装水牛车,统一灌溉。因为靠村,秧田四周要用竹篱子围起来,严防各家各户养的家禽家畜(鸭、鸡、狗、猫等)踏入秧田倒乱。各户分摊竹篱笆和灌溉水的费用,节减成本。

秧苗是一季稻的关健,秧田选在村边,天天可观察,有了问题及时处理,马虎不得。      

做好秧田是个细活。首先,日晒夜露的老秧田人工再翻一番,秧田都是各户一小块,一小块的田用牛犁使转不开,只能人工用四齿耙翻。将翻的土倒碎;其次 灌水后手握四齿耙再一遍的翻一翻,倒碎泥土耘平整,并有泥浆之状;最后 用光滑的门扳,人坐在门扳上,或用四齿耙子,笨住前面土,一点一点往前拉,或用绳子固定门扳左右角,有人拖拉门扳。我喜欢座在门扳上好玩,人小不够重量,门扳上另加点石块。总之,将秧田压平整,而且要求在一个水平面上,再放掉(干)水,使其平面自然收桨,显出平平光光滑滑的秧地面,如镜面光滑。开始不懂为什么秧田弄那么平整光滑如镜面,拨秧的秧根齐正,秧根齐插秧插到泥土里的根也齐。如果秧根不齐平,插到泥里有深有浅,长的会折断,短的可能插不牢会倒。

      这时再将刚发芽的稻谷种子,撒播在秧地上,不能太密,不能太稀疏,要撒的均匀。谷种上面再盖上一层稻草灰,既能作为有机肥的作用,又能使土松软,拨秧时不伤稻禾根。

      映田的水要适宜,不能太多,保持长出的青苗露出水平面。待长出9寸或到一尺多高时,就可以拔苗使用了。

      拔秧有讲究。拔秧的好与差,会直接形响下一步插()秧的速度。拔秧拔得好的,插秧人顺手,就插秧快。拔得差乱的,形响插秧人,就插得慢。拔秧人是双手一齐动手,右手拨一小撮,右手拨一小撮,刷刷地非常快地左右交替地拔。每撮5-7支秧苗,因为插()秧是5-7支为一颗。二只手拨的秧苗都抓满了,交叉合成一起,用二根稻草,采取活结方法捆成一扎,就成为一把秧苗。拔秧有专制的凳子,用二块凳板,钉在一尺2-3寸长的园木两头即可,拔秧人可坐在小凳子上劳作。秧苗最好当天拔当天使用,隔几天用,秧苗由青变黄,形响质量和成活率。

      深耕细作,一系列按步就班的操作,多少年留下来的一贯经验。

      首先翻地、收割了小麦、大麦、杂粮后,将空出来的土地翻转一边,即把田地翻转过来。大块土地用牛犁耕,小块土地用人工翻。提倡深耕,但不宜过深把生土翻起来。江南的土地,我的家乡就这个样,各家各户的土地互相交叉,串插分割,大的田有六、七亩大,兄弟一分家,割成几块。小的田只有二,三分大,历史上形成的。后来合作化运动,土地归集体,分割土地的小田埂挖去,土地就连成大片,就可以用拖拉机耕地了。

      接着在翻转过来的田里(土地上)施基()肥。底肥一般是河泥和猪粪,一担担将河泥和猪粪,肩挑到田里撇开作基(底)肥用 。河泥和猪粪数量有限,各户只施一半地的底肥,一半地没施。

      河泥是乡间俗称。即用红花草浸伴在河里楠起来的河底稀泥里,经过发酵即成为肥料的河泥。河底稀泥也是河里的各种河草付烂沉底,也有肥沃作用,农闲时化劳力楠河泥。楠河泥是两个正劳力,在小船上用楠河泥的专用工具,伸到河底楠(挖)到稀泥拖到水面,再用巧力提起将稀泥倒进船舱里。船舱装满,再用木制的专用工具像汤匙样的形壮,一超一超甩到岸边围起的二至三米正方形的米把深的池糟里,一层河稀泥,一边丢一层红花草,发酵后成了基肥的河泥。我也楠过河泥,一日也只能楠四船舱,劳动一天下来,腰酸手膀子痛,晚上倒下,一觉睡到大天亮。

      猪粪。是农民圈养的猪,专门为了踏猪粪。猪圈里湿了就铺上稻田里挑回的干土,铺了湿、湿了铺,天天这么铺,踏出来的猪粪。

      而后田里就灌溉上水,就再一道程序平整好水田。再用牛犁浅浅犁一道,目的把带水的泥倒碎。也可人工用四齿耙将土倒碎耘平,这样就可以插秧了。

      插秧,又叫时秧。插秧的人,从秧田挑一担有80-100扎秧苗,二扎二扎,均匀地撒到田里,正好插秧人手里第一扎秧插完,不用移步就可拿到第二扎秩,以此类推,直插到田头,不用移步拿秧。

      插秧是一项技术较高的活,弯着腰,脸对地,背朝天,真是辛苦劳累。插下的秧,老方法是竖行间隔4寸,横行间隔67寸;推行"小珠方型密植"后,横竖行间隔各4寸。每块水田是先从左边开始,六颗()一行,每人插一行,一人一行往右排列。插秧是每人从自身右肩往下落第一颗()秧,从右往左插六颗,两只脚中间二颗,脚的右左各两颗,排成一行六颗。插右一珠秧时,左脚往后够动,插到第六珠秧时,右脚往后够动,就这样倒着往后退。一苴弯着腰,左手握一扎()秧苗,用大母指和食指自动地一颗一颗往外送,一颗正好是5-7支秧苗。右手接过一颗(5-7)秧苗,用三只手指,即母指、食指和中指夹着秧苗,往水地里插。往下插到泥土时的申间,祗用食指和中指下到泥土里,母指缩回不入土。插得适宜,太深会形响生长,太浅会倒下来。手插下去时慢,拔起要迅速,使边旁的泥水护住秧苗,使秧苗竖柱()。有耐力的农民弯着腰一直插到头(田边),耐力差的插完一扎秧顺手拿第二扎秧时站起直一下腰。高手插的秧,竖看一条线,横看一条线,斜看还能是一条线,稻长高后容易通风。江西农村传着一句老话:"不栽五一禾",就是在农历五月一日前栽完禾()。栽晚一天,要多施一道肥,才能跟上前面的秧长势,非常炅验。插()秧的季节要求严格,差一天,都会对稻谷的生长有很大形响。江苏南方也是这样,要求在有效节令前插()秧结束,晚了也一样的道理,形响稻禾的生长。有经验的老农都会在这个时候,起早贪黑的拼命抡时间,赶速度。插秧赶早一分钟,收割就会多收一份产粮。

       田间管理。水稻的管理直接形响稻谷产量。多出一份力,多产一份粮。各地方的办法不一样,目的都是多产粮。江南水乡一带的方法,大同小异。我家乡的管理方法大致是:1 竖道(土话),用竖道专用工具。竖道工具是一块约7寸长、2.5寸宽的有点像鞋底一样木板,底部上有三排铁钉子,后排、中间四个钉,头窄有三个钉,上面做成鞋子形状,安装在3米长的竹杆上,握手一头有个弯头。在稻禾竖行的空()间竖趟,将泥块倒碎耘平;2 趟道,用趟道专用工具。趟道工具是一块约12寸长、3.5寸宽的木扳(趟扳),趟扳上有五排铁钉子,头排三个钉,最后排四个钉,中间三排五个钉,趟扳(具)装在很长的竹杆上。 在稻禾的横行空间耘趟,将泥块倒碎耘平;因趟杆很长,操作时握在趟杆中间,使趟扳与竹稍两头平衡,省力轻松,耘趟有节奏,动作很优美;3 再次竖道一次,也叫竖熟,这次竖道在坚行中推出去拖回来即可,简便轻松也快;4罗草(土话),弯腰,两脚中间二颗稻禾,左右各二颗稻;或跪着,是两腿中间一颗稻禾,左边两颗、右边三颗。一边向前行,一边用二手将地面上的杂草扒干净,扒到的草顺手隋意地塞埋到泥土里面。同时,水稻田里的水放剩很少,罗草就是将泥浆抹平整光滑,待泥浆收干,再灌溉水。

       总之,在四道工序过程,将水田泥土倒碎、倒均匀、倒平整,将稻禾四周泥土清低,让稻禾的根向四周发展,更容易吸收养份,更有利稻禾粗壮成长。

     这几道工序,都是在大热天操作,特别是罗草,稻田里的水都是热的,泥鳅在水田里被热死。中午有时实在太热,容易中煮,休息2小时。采取早点出工、中午稍休息、晚点再收工,不误劳动进度。

     南方水田里的吸血蚂蝗非常可怕,特别喜欢爬在人的小腿上吸血。有的水田里少些,在水田里工作一个小时,每次也能抓1-2条。有的水田里多呀!真的好可怕,一次爬到你腿上4-5条。你不去管它,它吸饱了,血红的,自动掉了的。当蚂蝗吸在你的小腿上时,你不能真接去拉下。直接抓住它往下拉,会把它吸的血挤到你腿里去,弄不好会中毒发炎。只能用母指沿着腿往下推,或用盥水滴到蚂蝗身上就会掉了。所以,在水田里劳作时,腰带上挂个盥水小瓶,可以随时对付蚂蝗,或将它装到瓶里。这些蚂蝗很顽固,我弄不明白,怎么生存下来的,冬天也冻不死它。

     做好适宜追肥,抓住时机有讲究,所以后来提倡科学种田。一般情况下要施追肥二次,要施在当口上。如"好钢用在刀口上"一样。我们常说要科学种田,施肥也讲学问。老农凭多年的实践经验,把握好适当时宜,根据稻禾长势,进行施肥。一般的经验,第一次追肥是长支分苗时机,一支主稻苗一般会长出1-2支分稻苗,使稻苗都能长粗拔高。如小孩发育时,乡下人传统给小孩吃"子公鸡",补养小孩发育成个一样。第二次追肥是稻穗灌浆时机,使稻谷粒粒饱满。为什么打下的谷子有空的,或不饱满的,就是最后一道肥没对上时机,稻禾无肥而造成。好似人一样,没有吃饱,劳动无力。还要注意在灌溉水前三天或灌溉水后施肥。如果刚施肥后灌溉放水,会把上水田的肥科流到下水田。合作化前,耕地私有,各家水田互相交叉,特别注意这回事,肥水不流外人田。合作化后,土地全入社,统一归合作社管理,肥水仍流社内田。

      早期追肥使用肥料是黄豆并、油菜籽并、棉籽并及粪便等。解放后,推行各种化肥。在我的脑海里有机肥好,特别粪便,见效快。

      解放前,农民各户单干,各户都有储粪池,一般都是买个大水缸,埋在自家屋后菜园子的土里,水缸上面放二块本板,大便蹲在木扳上,当露天厕所。讲究点的人家(农户),粪缸上面搭个草栅,既可以挡雨不冲淡粪便,又成为乡下的简便厕所,蹲在里面大小便比较雅观。农村既乎家家又有这样的储粪池。

      解放后,农民织起来,成立初级、高级合作社。各家的粪池肥料都用在自留地上的农作物上,无法收取为集体农田使用,只好去县城买粪。

      乡下人到城里去买粪,也是辛苦的差使。从我家乡摇空粪船到常熟县城,要4-6小时。要在城里过夜,不是去住五星级饭店,而是就在船的甲板上吃和睡。第二天赶早晨3点到5点,到指定的粪池放粪水,力子(大便)粪水越多越好。装满粪的船,摇船动作小,船行得慢,往回摇要6-8小时。再将粪水运(挑)到村里的储粪池内,待发酵后使用效果更皆。

      水稻田的灌溉。过去是牛车赶水和脚踏车水,是很辛苦。(有专题“车水”)后来机械抽水灌溉。柴油机抽水设备安装在船上,一条船负责6-8个灌水点,一个灌水站()有上百亩水稻田,一周轮流到站(点)灌溉一次水。再后来,每站()有固定的电抽水设备,不用轮流等候时间,随时可以合电闸抽水灌溉水稻田。

     秋天收割稻谷,成熟一块收割一块。割稻子是六颗一行,割下六颗稻禾算一把。每块田从右开始,一行一行往左排。第一行割的稻,一把一把倒放在自已割空出来的一行地上,第二行割下的放到第一行地上,两把稻禾交叉放一堆,以此类推,割下的稻放在田里晒三个太阳。

     捆稻挑回堆罗(土话)。捆稻一般将稻禾七堆(即交叉放的堆)搬到一起,然后就用稻禾(带谷的禾)一小把,约10根稻禾,稻穗一头扭个结,根部一分为二分开,就能捆扎成一个稻(俗称一捆叫稻)

     挑稻也有讲究。一般成年人挑稻一头七个稻,挑九个稻一头的算高个力大壮年,我开始只挑三个稻,145岁能挑五个稻,189岁才挑七个稻。挑稻就是一根扁担两根绳子,绳子一头有个树做的三叉子。稻放在绳上,一头绳套在树叉子里使力收紧,叉子上打个活扣,扁担插在两头绳子里,挑起就可走了。捆绑稻也有技巧,捆绑要选在稻穗和稻根的中心点,否则半路会散架,散架了再重捆绑,稻谷会脱落一地,浪费粮食。我开始挑稻散架好多次,每个农民都会有此经历。挑稻多少个,与人个子高矮有关,个子矮挑多了,稻穗会在地上拖,一路上会拖掉很多稻谷。所以要应人而宜。挑稻一定要挑起来后担子两头的稻离开地面。我开始挑的少时,扁担插在两头捆绑稻的绳子里,扁担离地太低,人钻到扁担下面,站不起来,要大人托一下放到肩上才能挑走。

     最后晚稻收割上场,才算秋收结束。将稻桃到自家晒场上,堆盘起来。入冬后,小村庄上增添着一个一个的又园又高矮不同的稻堆,象征着农村丰收年景,农民一年辛劳的堆积,一年生活的依靠。

     刚忙完秋收,紧接着又开始忙冬种。过冬农作物,大部份田是种小麦、少部份田种大麦和油菜,土地(田)多的农户,还播种些红花草、草头(很好吃的一味菜)。红花草和草头,一般提前约半个月就撒在稻田里,收割稻时已长出一寸多长了,所以在割稻时,稻根留一寸多长,既不割掉长出的苗,又留的稻根自然烂了成为肥料。麦类油菜的钟植比水稻简单,把稻田地翻转来,将土稿淬整平做成亠弄一弄,每弄约3,5尺到5尺宽,弄高出半尺,弄与弄之间留有6-7寸宽的沟,算是排水之用。麦和菜都是种在弄上,有专用工具打下尖上园的坑,麦的坑浅间距密些,菜的坑深间距宽些。麦种坑内放5-7粒,上面盖上灰土即种成了,就这么简单。种油菜先培植苗,待长到3-5寸长,一颗颗移植,移植后一定要浇水,乡下人称这第一次浇的水叫“行根水”。这季冬种的杂粮来年夏天收,用于青黄不接渡饥荒。油菜待开花结子,收了菜子打油,自产自给农户全年的食用油。

      平时农户及少买植物油,有时会买猪扳油或猪网油来(煮)成荤油,食面时放点荤(猪)油很香。

      轧稻(打谷)入仓。地里的活忙完了,农民是闲不住,利用这”闲“期轧稻。我们村有二台脚踏脱谷机,不知属那家所有,从我懂事起,一直以来为全村农户所用,坏了都是几个热心人修埋。脚踏轧稻机(脱谷机),是空芯的木滚桶上按装排列交叉的铁尖齿、中间串上一根铁曲轴、脚踏扳、按装在木架子上,通过连接齿轮组成。操作时,脚踩踏扳,使带尖齿滚桶向外转动,手抓把稻子,放在转动的滚桶上,使稻草头上稻谷脱落。一般一家轧稻一天,或一天解决一个堆盘的稻谷。这样的轧稻要流水作业法:1 是二至三个女工先解开稻捆,分成均匀的小把稻;2 是有三个男劳力轮流,用专用夹子夹一小把稻,放到脚踏的脱谷机滚桶上脱谷;3 有一人专捆脱谷的稻草。全部稻都脱谷后,参加人员重新分工。二人罗起稻草(把稻草盘成园型),3-4人去扬谷,有凤就利用自然风杨,无风就用木制的风车吹,将谷扬净;其余人负责挑谷入库。交公粮卖余粮的谷子,要反复晒干等待统一收交过称入船。口粮谷自行挑到轧米厂,加工成米,入家米仓。

     轧稻的形式,促使村里单干的农户,自原结合,互相邦助,自排先后,和睦相处。不管在那家轧稻,参加人员都认真负责,不斤斤计较,从未为轧稻的劳动中而发生过争执。

        在国家汁划经济时期,城市户口的人,有粮油关系,按定量确保供应粮油。农村户口的人,靠自已耕种的粮油,自供自给,农民全年主要靠秋收的粮食过日子。由于大跃进年代,虚报高报粮食产量,政府按照虚报的产量,实行粮食征购定额,结果余粮数字大,不足部分用口粮抵余粮数,通俗说征了过头粮,名誉上农民留了口粮,实际上农民的口粮被迫卖空,大大地不足了。造成耕田种粮食者来年青黄不接,在我们鱼米之乡的产粮食地区还是第一回。粮食不够吃,罗卜青菜填肚子渡饥荒。我的家乡,村里没直接饿死人,出现不正常的浮肿病人,我父亲是其中之一。 由于浮夸风,全国饿死多少人,一直没有准确性的数字。

        现在家乡(宅基)上的耕地政府收回,一阵风吹过来,大搞开发区,开发工业区用地,荒了一大片:搞开发房地产,扩大乡镇居民住房,搞新农村居住区,占用水稻良田。现在黄村农民无土地可耕种,耕者失业,不用辛苦劳累。

        我近期电话与乡下老友联络,农业户口,年大的(他已75岁了),每人一年口粮钱700元人民币,每年年底发放。另补贴每日2元菜篮子钱(另化钱),一季一发180元。社保从邮电局每人发老人补贴100元。一年另加一瓶媒气,价值85元至110元,这是一位附合退休年令的一年生活费用。最后又告知我一个消息,0812月中旬开始,每月发口粮钱180元,社保钱保持100元,如果每天的另化钱不发,一年相比前面多得740元。农村的农民就这样的生活水准,算不算小康生活。最终,还是一穷二白的中国农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农事
门前的小池塘——池边听风(八)
拔秧·抛秧·插秧·薅秧……
稻子种植到成米需要多少道程序?细细说来就知道有多不容易
正是插秧好时节|春回闽南耕种忙(内附精彩短视频)
铭心一刻 | 插 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