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日本的科研体系与技术转移



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在历史上和近代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20世纪,日本在本土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如能源等)高达99%的情况下,创造了80年代的经济神话;进入90年代后,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在一系列政策调整,特别是政府结构改革和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以及充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移,2000年日本经济初步复苏。当前,重视知识、全面开展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已成为日本21世纪的国策,在政府体制、科技管理体制和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方面有着非常富有成效的法律法规与管理模式,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和借鉴。

 

本文介绍了日本为应对全球化引发的竞争组建了大部制政府机构,实施了大学和国立研究所法人制变革,确立了科技建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国家创新体系的竞争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提高的措施。

 

大部制改革,困境中的突破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消除了战前束缚经济发展的封建主义因素,使其政治制度更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创造了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神话。

 

进入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日本与美国的经济贸易摩擦日益加重,日本经济陷入长达10年的停滞。为此,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就日本政府构架和国家创新能力能否适应新世纪的发展和全球化的竞争进行了反思,通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桥本龙太郎任首相期间正式提出日本政府的大部制改革,以及建立科技立国为纲的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改革方案,其宗旨是以政府机构改革为龙头,加强政府职能,提高政策透明度,从根本上改变以官僚为本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建立一个以国民为本的真正的民主体制。日本大部制改革由小渊惠三首相和继任者森喜朗首相正式启动。此次改革的范畴极为宽泛,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安全、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而此次改革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对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和制度进行改革,以解决日本的“制度疲劳”问题。

 

2000年,日本政府进行了政府机构的改革,从原有的122省厅,改革为112省厅,其中除外务省、法务省、防卫厅、环境厅、农林水产省、国家公安委员会6个部门保持不变外,其余的6个省厅均为原有部门合并或改组而成,一共精简了10个部门。由文部省和科学技术厅合并而成的文部科学省,由运输省、建设省、国土厅和北海道开发厅合并而成的国土交通省,由厚生省、劳动省合并而成的厚生劳动省等均为综合性机构,打破了原有部门间的界限,避免了职能的重叠和工作的重复,国家公务员大幅度减少。

 

日本政府从原有的小部门金字塔结构的管理模式转化为扁平化结构的大部制政府管理模式,打破了原有部门间的界限,避免了职能的重叠和工作的重复,大幅度减少部门间协调难度和时间,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调控能力和工作效率,减少了官僚作风和腐败。文部科学省的公务员减少了约十四万,人数降到2000人左右,主要侧重宏观科技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国家重大项目组织等方面;日本政府R&D经费是通过NEDO(新能源协会,1990年成立)、JST(科学技术振兴会)、JAXA(宇宙航空开发机构,2003年成立),等4个科研管理机构进行拨付、管理。通过一系列的重组和改革,隶属于日本中央政府的公务员人数从54.4万减少到40.8万(减少了13.6万,约占25%),这项工作从2001年开始,预计到2010年完成。

 

科技为本、立法先行

 

考虑到整个日本社会的高龄少子化、后信息化工业时代、日本经济未来发展以及面对的全球化的竞争,日本政府于1995年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并在其框架结构下启动了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规划:

 

第一期:侧重增加有竞争力课题所需经费和培养1万个课题研究青年负责人。

 

第二期:依据创造知识、创出活力、造福社会的三个理念设立重点课题;倍增竞争性领域资金投入。

 

第三期:围绕科学技术战略重点化,人才培养,科学发展和持续的技术革新,加强基础研究。

 

日本R&D经费的80%来源于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政府对R&D的贡献只有20%通过逐步减少对大学的直接拨款支持,不断增加科研项目经费,限定项目的联合申请条件,鼓励企业和大学共同申请,让大学与企业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提高大学科研竞争能力和日本产业竞争能力的最终目的。

 

从目前的结果看,实力强的大学如东京大学等在争取经费和项目方面明显占有更大的优势,处在上升阶段,一些大学在自主性极大化的基础上办出了自己的特色,竞争力强的国立大学和研究机构,确实通过竞争获得了更多的项目经费,与企业的联系也加强了。

 

日本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

 

世界各国的科研机构体系构成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科研机构、产业界的R&D部门和高等院校等三大科研子系统为主组成的,但由于各国的历史与具体国情不同,在科研体制的具体组织机构方面也有所不同。

 

日本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机构主要有研究所、大学及其附属研究机构和民间企业的研究所。日本的研究所主要指国立和公立的研究所、特殊法人研究所及财团法人和社团法人民营研究所等,国立研究所是指附属于各省厅的研究所。

 

为建立更加具有竞争活力和工作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日本政府将原来隶属于多个省厅的大学和研究所调整为独立法人机构,大学校长和研究所所长为直接任命,所有人员都为聘用人员,实行独立法人制度,从而赋予大学和科研单位更大的行政权力。同时,日本科研力量的主体在企业,每年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日本R&D经费的80%左右。通过“产学研官”体系的协调运转,较好地发挥了各部门联合攻关的积极性,在竞争前高技术的研发方面达到了和谐的程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比之下,我国在建国后虽然建立了较为健全的科研机构体系,我国的科研体系更像一个以部门演化的相对独立的系统,相互之间自成体系,存在重复设置、科研力量分散、科研资源难以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过度竞争,制约着我国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建立了科研机构,多数企业处在购买、引进技术的状态,目前国内企业尚未形成完整的科研体系。

 

建立一流的国立研究所,TOP 10是目标

 

由于日本资源高度匮乏,对外依存度极高。技术立国和科学兴国已成为其立国的根本。理化学研究所和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已成为日本国立科研机构的代表,成为世界前十名研究所是他们的努力目标。然而研究所的经费投入和硬件条件是基础,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和科研软环境的保证才是真正的关键。

 

1.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简称理研)

 

作为目前日本最好的侧重基础研究的研究所和世界基础研究领域最好的前十名研究所之一,其治所之道很有必要进行探讨。作为国立基础研究所,理研的科研经费全部国拨,2008年度为9.8亿美元,其中Sprining-8和超级计算机、脑科学占了较大的份额,人员和管理费用也是不小的支出。专利转让和许可的收入非常少,一些研究成果(如软件)在网上公开,免费使用,也算是对社会的回报。

 

如何保持理研作为世界前十名基础研究所的位置,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是理研的奋斗目标。为达到此目的,理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 管理决策民主化。咨询委员会对单项科研项目进行评估,管理委员会每三年一次对理研科研活动和管理进行全面评估,决定科研方向;

 

2) 科研人员国际化。力争实现40%的科研人员为国外的科研人员;

 

3) 创造一流的研究环境。理研的工资待遇比一般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高,难以超过一些公司,但可以创造一流的研究氛围和技术支撑条件;

 

4) 研究人员合同制。目前理研最长的科研人员聘期为35年聘期。

 

5) 推动人性化管理。科研人员加入理研的门槛是非常高的,要考虑到学科、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一旦加入理研,其宽松程度令人吃惊,允许科研人员作自己有兴趣的事情,直道合同期结束。

 

6) 鼓励女性科学家加盟理研。理研高度关注女性科研人员加入理研的科研队伍,积极创造条件,并给与高度重视。

 

总之,理研自觉放弃不占优势的研究项目,不做重复竞争,始终把主要科研方向调整到国际前沿,高度强调对外开放,以研究人员中拥有40%国外优秀科研人员为努力方向,继续保持世界TOP 10 研究所为目标。

 

2. 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位于筑波的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简称为“产总研”,在日本大部制改革和独立法人化的推动下,其科研组织机构也进行相应的变革,形成了较为扁平的组织框架。产总研建有微电子、光电子等多个研发平台,设备为世界一流,并对外开放,科学院的一些研究所与产总研有较好的合作关系。产总研组织和策划日本产业高技术的研发,联合了大学、研究所和公司进行竞争前高技术的研发,凝聚日本全国的力量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方面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推出适应新世纪发展和应对竞争挑战的科研理念“本格研究”。由第一种基础研究到产品化研究的有条理的研究过程通过第二种基础研究为基础。本格研究的英文原意“Full Research”,即在竞争形势日益激烈的今天,产总研将产品开发和产品化的过程向前延伸,基础研究融入技术集成和应用,消除之间的隔阂,实现技术高端的占领和新技术与新领域的拓展,并极大地提高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由于传统基础研究的产出多数为论文或专利等,距离应用或产品有一个难以逾越的堡垒(也可称为梦想期),多数创新思想和发明会停滞在堡垒前面。本格研究要将基础研究(包括自由探索)中发现、明白的新知识,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梳理和选择、集成与交叉后,将其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也就是说,要将基础研究的知识产出主动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将产品开发和产品化的过程向前延伸,基础研究融入技术集成和应用,消除之间的隔阂,缩短梦想成为现实的过渡周期。

 

为实现上述理想目标,产总研对其科研组织单元和运行模式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构建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单元,并以此推动了人员的流动和重组,充分发挥出科研的效益。目前产总研有22个研究中心,22个研究所。

 

重点投入,鼓励学科交叉

 

日本政府部门重新调整各项科技投入经费的优先顺序,选定人类基因组后续研究、流行疾病研究、泛在网络社会研究、下一代机器人、生物质能利用、燃料电池、纳米技术、地方科技密集区等8个科学技术协作专题进行重点投资,以强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消除不必要的重复。

 

日本文部科学省对于新兴、交叉领域最前沿技术的研究投入增加幅度更大,主要研究项目包括纳米科技、材料研究,光量子科技、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的融合,分子医疗诊断的研究等。

 

而事关国家生存基础领域的研究开发投入却下降了,如核燃料循环和核能技术、宇宙航空技术、南极观测与海洋科学技术、地震及防灾技术,2005年经费投入比2004年分别下降了0.1%1.9%3.9%8.3%

 

重视知识产权,推进成果转移

 

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以后,大学积极推进与各方面的合作,在国家的引导下,重视与企业共同申请国家项目和进行知识产权转移,大多数国立大学都设立了知识产权转移机构,通常由常务副校长兼任知识产权转移机构的负责人。

 

为推动日本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技术转移,一些学者对日本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研究,并将科研成果的产出与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建模研究。可以将创新比喻成一颗种子,必须有其适合生长的土壤,社会经济体制可以理解为是创新的土壤,在适当的条件下,种子能够在土壤里生根长成大树。社会经济体制(Institutional System+ 创新(Innovation)→ 萌发新的创新,或者两者的共进和共同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重视知识,全面开展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已成为日本21世纪的国策。在法律法规、机构、人员、资源全面配套的基础上,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将成为日本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建议

 

1.日本能够博采众家之长为他所用,其管理思想更多的体现了东西方理念的融合。为了保持其科技大国的地位和实现科技兴国的方针,日本实施了科技立法、大部制改革、大学与国立研究所法人化、科研成果转移等一系列科技政策和法律法规,并在经济形势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加大科技投入,使科研始终处在上升趋势,形成了对经济发展的重大支撑。

 

反观我国的科研体系部门隶属性严重,相互竞争激烈,较难进行全国性的竞争前高技术的协调攻关。目前需要对我国的科技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更为有效的科研体系和协作方式,争取双赢或多赢。

 

2.随着日本的大学和国立研究所法人化的进展,文部科学省给予大学和研究所更大的自主权,大学校长和研究所所长的人选和任命已成为成功的关键,并通过理事会或管委会的形式保持大学和研究所决策的科学性与稳定性。通过科研项目的组织实施使科研机构与企业有机联合起来,将基础研究、高技术研发和产品制造串联形成整个制造链,从而提高日本整体的竞争能力。

 

3在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日本积极简化管理层次,避免科研管理行政化。同样,我们也面临相同的挑战。

-----------------------------------------------

文:俞育德、李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健全国家创新体系 增强国际竞争力
从大学足球场到橡树岭
国立科研机构培养使用战略人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划清国立科研机构的边界
科研实力仅次于东大的国立大学,无需语言成绩,面试合格直接拿OFFER!
日本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及启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