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石凝英-中国端砚奇葩

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称。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被誉为群砚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砚

砚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桐叶砚

清代(1644-1911年)初期 老坑石。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远叟。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秀水朱氏珍藏(印)。朱彝尊 (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著《曝书亭集》。

端石锄云砚

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砚额刻『锄云』二字。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黄(印)。任(印)。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精五七言近体诗。有砚癖,藏砚大家,自号十研先生。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石仿古纹砚

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

麻子坑石。麻子坑石与老坑石、坑仔岩石并称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贵。砚刻仿古纹饰,雕工精细,一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高超的砚雕水平。

端石萝卜池长方砚 清乾隆(1736-1795年)老坑石制成,沉雕萝卜形砚池,砚身大不盈掌,小巧玲珑。

端石壶形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老坑石。砚形、纹饰仿商周时期的提梁壶,反映出清中期的好古之风和精湛的雕刻水平。

端石仿唐八菱镜砚

清乾隆(1736-1795年)

宋坑石。八菱镜是唐代较为流行的铜镜式样,砚仿唐代菱花镜,意趣古雅。

端石嵒华四象砚

清光绪十九年

砚长23.8厘米、宽15.7厘米、厚2.3厘米,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砚额铭文:嵒华四象砚。砚侧铭文: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1893年),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此砚与『千金猴王砚』同为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为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箕形砚

唐代(618-907年)

砚长8.7厘米,高1.6厘米,1954年西安市东郊郭家滩国棉四厂工地M187唐墓出土。石色紫红,箕形砚。砚额砚尾呈弧形,砚堂平直倾斜,堂、池一体,砚背两梯形足。箕形砚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砚式,由于形似簸箕而得名,后来的凤字砚、抄手砚都是由唐代的箕形砚发展演变而来

端石抄手砚

宋代(960-1279年)

砚长16.7厘米、宽10厘米、厚5.8厘米,1973年广东省高要县莲塘镇察步庙嘴山墓葬出土。端溪坑仔岩石,石色紫灰。砚堂下有一石眼,色绿带黄,圆正有晕。砚面平正端方,砚底为抄手,饰圆柱七个,长短不一,柱顶刻圈网纹,以模拟石眼,寓意北斗七星。抄手砚形制古朴,是宋代流行的砚式。此砚的出土地高要县古属端州,是端石的产地。

端石抄手砚

宋代(960-1279年)

砚长15.5厘米、宽10.4厘米、厚2.45厘米,为宋坑石。1985年广东省潮州市东郊刘景墓出土,挺拔秀劲,具有宋代抄手砚的风格。

端石方正醇古砚

明代(1368-1644年)

梅花坑石。砚岗铭文:方正醇古。砚侧铭文:既正乃方,醇古而昌,君子珍止,终焉允藏。野鹤氏嘲语铭研。斯砚斯砚,几经磨研。因方见弃,埋没多年,人皆厌其古拙,我独取其粹然。呜呼噫嘻,宁为圭方,不为珠员。嘉靖庚子(1540年)焦山继盛题。

端石灵芝池砚

清代(1644-1911年)中期

宋坑石。砚背铭文:石古泉寒,质坚性润,扣之其声稷稷,如闻岭涧松风雅韵。癸亥(1863年)清和月,铭于兴安餐霞煮石之山房。林扬祖。扬祖(印)。

林扬祖(1799~1883年)字孙贻,号岵瞻、觉斋。福建林氏三大名门望族之一莆田金紫林的后裔。清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累官至陕甘总督。

坑仔岩石。砚背铭文:傍龙沼,挥凤翰,华日卿云光纠缦。鹿原。沧海日兮巫峡云,广陵潮也洞庭月。合将宇宙大奇观,壮我临池诗思勃。古梅道承。谢(印)。又绍(印)。

林佶(1660-?)字吉人,号鹿原,福建侯官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进士,官中书舍人。工书善篆、隶,尤精小楷。著《朴学斋集》。

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福建侯官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著《二梅亭集》、《砚史》

端石阮元铭砚

清嘉庆(1796-1820年)

麻子坑石。石色紫蓝,石品花纹丰富。砚额砚边浅雕云蝠纹,开朵云砚池。砚背、砚盒同镌隶书铭文:『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诗题桐叶茂,笔点石阑斜。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鼠须滋雨露,麟角染泥沙。力定千军扫,毫成五色华。管城殊落纸,手腕直生花。屈曲云烟缀,回环翰墨加。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笼纱。嘉庆七年凉秋月,阮元。』下刻『阮元印』。

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在杭州创立诂古精舍,在广州创立学海堂。著《研经室集》等。

端石长方砚

清嘉庆(1796-1820年)

坑仔岩石。砚左侧铭文:清溪大兄雅玩,弟冯敏昌赠。砚右侧铭文:昔贤投赠,盟心贞石,得之勗哉,守黑知白。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得之于合浦李氏。防城黄惺吾。

冯敏昌(1747-1807年)字伯求,号鱼山,钦州(今属广西)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翰林,曾主持越华书院、端溪书院。工诗善画,精研金石考古。著《小罗浮草堂集》。

黄惺吾(1877-1954年),字知元,清末拔贡,历任三都书院校长、合浦知事等职,修《防城县志》,1949年后任广西文史馆馆员,被誉为『防中文胆』。

端石桐叶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老坑石,遍布冰纹、鱼脑冻、青花、火捺等名贵石品,石料上成,雕工精细。

端石田鼠棉豆砚

清光绪(1875-1908年)

老坑大西洞石,金银线、冰纹、胭脂火捺等名贵石品尽在砚堂。雕刻瓜藤棉豆,线条细腻,富有生气。

端石花篮砚

清代(1644-1911年)末期

老坑石。花鸟提篮的砚形,有百花盛开、前程似锦的美好寓意,既悦目又赏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东省博物馆-端砚艺术展览
端州石砚人间重——“文房四宝”赏端砚
认识端砚
怎样选购端砚?老任
烟云供养—砚墨专场(下篇)
抽丝剥茧:从铭文中看一方古砚的前世今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