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犹太教育:特别狠心特别爱

寻找遗失的爱子秘籍

上个世纪30年代,我的父亲立维·伊麦斯逃离苏联,一路颠簸流离,来到中国上海,这也是继“二战”后,没有家园的犹太人第二次客居上海。

父亲立维·伊麦斯来上海20余年后,凭借犹太人的韧性与智慧闯出了一片天地,过上了富足平安的日子。年幼时的缤纷记忆中,我住在一个花园般的院子里,四周绿色的草坪,上面点缀着鲜花,童年时代的我最喜欢在院子里采花追蝶,喜欢在头上带着花环,像西腊古典少女一样,生动美丽。我接受的教育是混杂的。在外面,我和普通的小朋友一起接受社会主义小学教育,信仰共产主义,能说普通话和上海话,甚至苏北话。在家里,我接触的都是犹太人联合会里的犹太人,我和他们用英语交流。父亲还教给我一些犹太礼俗和宗教信仰,还有“衣地喜”(一种古老的希伯莱语)。

在我12岁的时候,父亲突然去世了,童年的甜美顷刻间化为乌有。然而祸不单行,1967年,身为犹太后裔的我也没能逃过“文革”的劫难。我被人赶出了家,还被剪了天生卷曲的头发,以色列政府寄来的信件也被查抄,就连父亲安葬在青浦吉安公墓的墓地也没有保住。由于“文革”,我只读到初一就辍学了。

1971年,我进了上海铜厂,做了一名靠体力吃饭的女工。但是,我很开心,因为终于可以自食其力了。

后来,我像其他中国女人一样结婚,生儿育女。我的三个孩子分别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长子以华、次子辉辉和小女儿妹妹。

90年代初,中以建交。我想到父亲生前魂牵梦萦的故乡以色列去看一看。另外,我还有一个异想天开的念头,我听说犹太人的教育观享誉全世界,我想去以色列取教子经。当时,我刚离婚,是个失败的妻子,但我想做一个成功的母亲,于是,我带着三个孩子从上海回到了以色列,这一去就是十余年,我的三个孩子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在以色列度过的。

回首来时路,我很感恩。感谢中国和以色列两片睿智的土地,让我在得天独厚的跨国教育中,在世界上最爱子女、胎教文明开展最早的两个民族的对话中,懂得了爱子女的真正价值。

当年,因为我是第一个从中国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

拉宾总理跟我说:犹太人爱子女,跟中国人一样,也是全世界有名的,他让我相信这片土地会让我找到爱子秘籍。

以色列人的爱子秘籍是什么?

我说它并非是以色列特产的锦囊妙计,它其实早就蕴藏在我们智慧的中国大地。是时代变迁让我们丢失了这个秘籍。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中国父母以及新生代的父母才在爱的教育中困惑。我们的父母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有牺牲精神、爱孩子爱得最无私、最赴汤蹈火的父母,但是,我们父母的教育误区出现的也最多。“啃老族”、“草莓族”、“孩奴”成了社会问题,“中国妈妈”作为一种标签上了美国词典,暗喻为对子女包办一切、关怀强迫、过分热心的妈妈形象。

如果我没有找到传说中的爱子秘籍,如果我在44岁那年没有改变爱孩子的方法,今天的我可能还是昨天那个“事事包办”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妈妈。我的三个孩子,以华、辉辉、妹妹,他们也不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以华2001年结束服兵役后,进了以色列劳工部,现在在香港工作。辉辉在以色列国防部服役3年后,成为钻石商人。小女儿妹妹马上要读大学了,她的梦想是读政治经济专业,将来做一名外交官。

现在,我的两个儿子都已成为千万富翁,而我做了富翁的母亲。 

孩子们给了我三把钥匙

人生之路漫漫,家长之爱殷殷。三个孩子成长的比我想象的还 优秀。

大儿子以华,二儿子辉辉是“70后”,小女儿妹妹是“80后”。子女们在十六七岁时,就像商量好了一样,叽叽喳喳地围绕在我身边对我说:“妈妈,您给了我们三把钥匙——坚强、自信和宽容。我们三个人也要给妈妈三把钥匙!”

以华说:“妈妈,我要给您一把车钥匙,您的脚总因为骨刺疼,我要让您不再那么辛苦。”

辉辉说:“妈妈,我要给你您一把别墅的钥匙!我们全家人都可以住在一起!”

妹妹最小,也抢着跑过来说:“我是女人,一定给妈妈一个保险箱钥匙,里面装满珠宝首饰!”

让我感动的是,三个孩子有梦相随、行动最美,能拥有这样的儿女,也是我为人母不想掩饰的自豪。

2002年,23岁的辉辉交给我一把位于上海张杨路的别墅的钥匙,别墅是他用自己工作上发掘的第一桶金买下的。   

辉辉的人生有太多的精彩,是一个英雄少年自我拼搏的奋斗史,由他自己单独写成一本书会更好看。他曾受到微服私访的以色列前国防部长的青睐,被推荐到情报部工作;他经过重重考验,获得世界钻石之都——特拉维夫顶级钻石公司老板的OFFER。读大学期间,他就已经是上海滩崭露头角的钻石小犹太。大学毕业后,他用从小学学会的投资理念,自己创业获得人生第一桶金,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完美切割钻石生产商的合作伙伴,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有分公司,合作伙伴遍布全世界。在30岁前,他实现了成为世界富豪的梦想。

以华也把他曾许诺的汽车钥匙交给了我。他知道我热心社会事务,就让车子帮我代步。以华原本性格内向,放在今天就叫“宅男”。在犹太家教方法下,我当起他的社交训练师,在家里给他上待人接物模拟课。结果,内向的以华让我们大开眼界,他在学校开设了“走进中国”的讲座,凡是购买门票的同学都可以免费品尝中国春卷,他用创意营销扩大了我们家的春卷生意的影响力。以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人品也是众人称赞。在以色列服兵役期间,他年年都捧回模范士兵的奖状。服完兵役后,以华通过及其严格的笔试和面试,成为了以色列政府的劳工部官员,这对中国青年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2007年,而立之年的以华想对自己的人生做出新一轮的挑战,选择了钻石领域。现在,从其产品受欢迎的程度看,他的前途一片光明。

女儿——妹妹,她想送我给一把珠宝箱钥匙,她正在锻造中。今年,她就要读大学了,她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我想,我离握到这把珠宝箱钥匙的日子不远了。

孩子们的感恩之心让为人母的我甚为感动。但是,对于做父母的来说,他们不需要儿女送给自己多少房子、车和珠宝,如果天底下的孩子都能善解人意地对父母,就已经是父母们最大的欣慰和满足了。

常有朋友对我说:“我真羡慕你,不是羡慕你的儿女们是亿万富翁,可以给你买别墅,买车子,而是羡慕你培养了让人省心的儿女!”

每当这时,我都会跟来取经的父母分享每一个爱子秘籍。做客《鲁豫有约》时,我曾对天下父母说,不是我做了富豪的母亲,而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成就了儿子的富豪梦。而且最让我放心的是,孩子们从来不以钱为目标,他们更看重人生的智慧与阅历。

感悟别样的跨国教育

在我60岁生日时,孩子们说了一番话,让我的内心真的非常安慰、满足。他们说:“人生就像一个旋转楼梯,当你转回原来的方位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所在的高度变了,过去与现在已不可同日而语。从以色列回到中国如此,从中国来到以色列也是如此。这都要感谢妈妈智慧的、理性的爱,教育我们学会做人,学会负责,学会生存,让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受益匪浅。谢谢我们的妈妈!”

孩子们的感触也折射出我别样的爱子感悟。10年海外生活,10年跨国教育,让我明白了爱子秘籍的宗旨:爱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爱要爱得有意义、有价值、有作为!

1.爱孩子需要学习——追求高质量的爱

半个世纪前,大文豪鲁迅就建议,兴办师范学堂的同时也要兴办“父范学堂”,高瞻远瞩地提出爱孩子也是一门学问,家长们光有身份是不够的,还要有职称。

爱孩子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天性,但也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就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必须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医生。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孩子的真谛和技巧。在家庭教育中,爱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父母之爱的孩子,往往是有人格缺陷的。但爱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爱的目的、方式和技巧不同,教育的效果天壤之别。

2.“孩奴”、“直升机父母”——偏执地爱孩子

世界上太多的伤害都是以“爱”的名义做出来的,尤其是爱孩子。俗话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一点忽略就可以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中国现在还没有进入经济强国,很多家庭还徘徊在中产阶级的门槛外,但对于爱孩子,却表现出未富先娇、未贵先奢的教育理念。国内有个贵族幼儿园的广告词说,“没含着银匙出生,就使用银匙生活”。这样的理念是对贵族教育的误读。“孩奴”养不出真正的贵族,养出的是“啃老族”。

“直升机父母”是在爱的名义下,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是必然破碎的教育泡沫。“直升机父母”意指一些父母在爱孩子的过程中,始终盘旋在孩子头上不肯撤退,不经意地还会愈飞愈快、愈管愈多,深怕一减速,就会摧毁自己与孩子的人生。他们经常会因孩子的成功、失败,出现过度的欣喜、忧伤,产生较多负面的想法。“直升机父母”把过度的热心、过度的抚养作为礼物送给孩子,他们对孩子的爱变得越来越沉重、偏执、模糊乃至迷茫。

人们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让给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有人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爱孩子,其实这是过分的爱,恰恰是对孩子们的害。它让孩子变成一个残废,一个思想、精神和人格上的终身残废。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饱喝一剂足量的你所谓的幸福,他就可以被毒死。

3.寻找爱子秘籍——父母自我检验的时刻

爱孩子,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父母的幸福来栽培儿童。任何一位理智的父母都不愿意送给孩子这“最可怕的礼物”,更不想“毒死孩子”,不愿做“最坏的教育者”。

国外将中国的“直升机妈妈”写进词典,并非有意丑化中国妈妈,而是对中国“直升机妈妈”的一个善意的提醒。在我和以色列家长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从他们的角度看,中国的孩子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优点,比如聪明好学、理解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孝顺父母。但是,这些孩子共同的缺点是缺乏谋生处事的技能,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责任心不强、不会与人合作,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习惯性啃老,这恰恰是爱子不当引发的教育失误,是爱的低质量的标志。

在所有与孩子有关的问题上,我们可能始终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全然不知道我们的爱也有可能是目光短浅的短线投资。

看到很多名校硕士、博士毕业生,高分低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看到很多年轻人30好几了,还要靠父母积攒了一辈子的工资买房、供房、结婚,我真的有一番对所有父母都要说的话,但却如鲠在喉。孩子在社会上扎根难,不能全怪社会竞争环境高精尖,想一想,自己这双推动摇篮的手有没有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与素质?有没有因为自己所谓的最伟大、最奉献、最越俎代庖的家庭教育,反而辜负了孩子的信任和寄托?

身为父母,不担心你不爱孩子,就怕你不懂得如何爱孩子,如何教孩子!当你爱孩子的愿望像啤酒沫一样往上蹿,而你爱孩子的理念和技巧却还停留在愚昧落后的阶段,那你就是世上最没有成效、最可怜的父母。

我们今天的父母应该如何爱孩子?怎样才爱得有价值、有意义、有作为?是我们中国父母应该自我检验的时刻!

4.拿什么来爱你——犹太家长爱子启示录

生活再苦再累,有孩子就有安慰!孩子是我们的希望,一切荣华富贵都不如孩子珍贵。正因为孩子对我们如此重要,怎样爱孩子就成了一门艰深的学问。于是,家长们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该怎么爱你,我的孩子?”

我不是高学历的母亲,但我却是位学习型的母亲。

刚移民到以色列时,我像在中国一样把孩子伺候到无微不至,我是他们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他们放下书包就在家里蹲,但是我唯一的要求是:只要他们考上大学怎么都行。现在很多父母跟我当初想的一样,但有一些父母可能已经发现了问题:孩子总有一天要走上社会,如果从小缺乏生存能力,那么就会影响他们的工作、事业、甚至是婚姻生活。

是邻居犹太大婶不留情面的批评如一根火柴点醒了我,她说:“别把你那种落后的教育方式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你生了孩子,就会养孩子,生孩子是母鸡都会的事,养孩子则是另外一回事!”

我在以色列生活了10年,我发现很多家族的财富都世代相传,再仔细一看,这世代相传的不仅是财富,更是创造财富的技能和素质,而这些东西比金钱更有价值。这种有价值的东西,不来自遗传,它来自犹太父母高质量的爱子方式。

可以说,犹太人为人类爱子女的发展探索了模式。虽然犹太人仅占世界人口的2—3%,但是操纵着世界经济命脉的犹太人却不计其数,这些人当中,不仅出现过罗斯柴尔德、洛克菲勒、哈默等企业巨擘,而且还产生了索罗斯、格林斯潘等金融大鳄;美国大学中有20%的教授是犹太人,律师、医生行业里的佼佼者也常常是非犹太人莫属;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当中,有31%是犹太人。

关于如何爱孩子,犹太家长有一整套的独特方法:

犹太家长对儿女的爱,以终生受益为目标,他们不做短线,他们做长期投资。“有偿生活机制不培养啃老族”、“挖掘每个孩子的富翁潜质”、“财商能力从娃娃抓起”、“延迟满足让孩子理解家长”、“参观爸爸妈妈的一天”、“100分家长不如80分家长”、“家长退居二线,让‘兴趣’和‘愿景’催促孩子学习”、“观察、参谋、提醒——做军师父母,不培养平庸孩子”……犹太人深奥的爱子艺术,不仅在我孩子的人生关键点发挥过重要作用,就连我自己也从中受益,做了一个爱有所成的母亲。从万里长城到阿尔卑斯,感谢中国和以色列两片古老大地教育智慧的交融,给我一份震撼和启示:别因为我们不会爱孩子,而衍生了孩子的平庸和残疾。

更高境界的母爱

经济宽裕的家庭,爱孩子就需要更高的境界。

在我的两个儿子的成长中,当时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却能够体会妈妈的艰辛。以色列生存教育和理财教育的耳濡目染,更让他们很早就懂得有梦相随、行动最美!

与两个哥哥不同,小女儿成长时,家里的经济情况转好,再加上“穷养儿富养女”的老话,让对她的教育方式感到纠结。犹太教育工作者说:“富养的女儿长大了也可能会遇上粗养的生活啊。爱女儿更要有长远的眼光。”

小女儿16岁生日时,我带她去上海的味千拉面吃生日面,因为她喜欢吃那里的骨汤拉面。服务员刚给我们倒好免费供应的大麦茶,女儿就伸出小手一招说,给我再来杯鲜榨橙汁。当时,我的经济条件已经很好了,可我却“狠心”地跟她说:“不”。我要让她了解,最值得珍惜的不是五光十色的礼物,而是亲人、是快乐、是爱。

说真的,在富裕的环境下爱孩子,需要父母有更高的境界、智慧和勇气。可是,一旦父母们做到了,掌握了爱孩子的艺术,孩子就会受益一生。以色列没有中国的那句老话:富不过三代。因为我们一富,就想富孩子。而犹太人针对富家子弟的爱的教育是:要花钱,自己挣!保证儿孙定有儿孙福!

爱需要技巧与艺术

应该如何爱孩子,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固定模式,也不可能有所谓的灵丹妙药。但是,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会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解决问题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强、懂得如何与人相处、适应环境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有安全感,不用父母过多操心,他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也更懂得调试自己的心情。

最懂得舔犊之爱的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的爱之深,做出的牺牲之巨,在世界上是少见的,在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虽然,苦劳与功劳并不冲突,深厚与艺术并不对立,牺牲与智慧也不矛盾。但是,如果只要温度不要理智,只管牺牲不讲究智慧,习惯包办不肯撤退,那就真可能只见苦劳不见功劳了。然而,令人忧心的是,很多深陷在爱的误区中的父母,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就是其中的一员干将,自己正在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

最后我想告诉家长朋友们,你把所有的一切,你的生命、财富、地位、时间、精力全部交给孩子,你的孩子也不见得终身幸福。你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谋生的人,教会孩子学会追求自己的目标,学会享受达到目标以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你才会有从容的晚年,孩子也才会收获成功的人生。

我曾是典型的中国妈妈

婚姻给我带来了期待和希望,我如同站在海边遥望着新一轮的太阳如何从地平线上升起。1978年1月24日上午10时30分,我的第一个儿子以华出生了。当我得知一个新的生命诞生的时候,欣喜、激动与憧憬充溢着我的整个身心。老天爷给了我这么好的礼物,我心理暗自祈祷说:“让他健康,让他快乐。”我给他取名叫以华,寓意是他身上流着中国和以色列的血脉。     

巧的是,14年后的1月24日,同一天同一个时辰,中国和以色列建交了,只是晚来了14年,推迟了14年。犹太人说:“你被给予的任何东西,都是最好的预祝。”

以华之后,儿子辉辉,女儿妹妹也相继来到了这个世界。天下妈妈有多爱孩子?为了孩子可以奉献多少?这个问题是永无答案的。我暗下决心,自己当了母亲,一定要用全部的爱去温暖三个孩子的人生,一定要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注入孩子的身心,给予他们生命的力量。

小时候,我父亲给我讲故事,他说,每个女孩子都是天使,折断了翅膀,飞向她所爱的王子身边,如果王子不再爱她,她也回不去天空了,因为她是折断了翅膀的天使。

1992年,我结束了不愉快的婚姻,带着三个孩子移民以色列,开始了新的生活。当时,三个孩子最大的14岁,最小的只有3岁。如何让三个孩子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里健康长大,是摆在我面前的最重要的问题,那时候我便下定决心,不想让婚姻的不幸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去以色列前,我像大多数中国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自己始终秉承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刚移民到以色列时,我还是从前那个把孩子伺候到无微不至的100分母亲。孩子们不用叠被、不用烧水、更不用做饭,我是他们的“电饭煲”、“洗衣机”、“清障机”。他们放下书包就坐在书桌前,不论多么忙、多么累,我都不让孩子动一下手,因为他们的学习成绩就是我绿色的希望。

初到以色列的日子,比想象中要困难许多。

我是中国第一个返回以色列的犹太后裔,受到了时任以色列总理拉宾的接见。拉宾对上海也有一段感情,当他知道我是中国移民来的,并且是从上海来的,他就很想见我。

见到拉宾时,我挺腼腆的。拉宾不知道我懂希伯莱语,跟我用英语说:“你有任何问题,你可以找我,我会尽最大努力帮助你的。”那时候,我就用希伯莱语跟他讲:“我不用你帮忙,我自己有手。”“啊,你非常了不起!”他马上对我说。之后,我在以色列从来没有要求任何人帮助我。

倔强的性格让我坚持下来,先是克服语言关。42岁的我苦攻希伯莱语,为了学习这种语言,我专门找老人聊天,因为老人空闲又怕寂寞,一聊就是半天,可以很好地锻炼我的口语。不到半年,我就掌握了希伯莱语的主要习惯用语。我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希伯莱语,还学会了很多方言,四川话、广东话、苏北话、宁波话,我都能随口说出来。其实,我学习语言的能力是自己硬憋出来的。比如我去买盐,就会问邻居“盐”这个单词怎么说,然后我就一路走一路念,一直念到卖盐的小店。

学通语言以后,就要想办法搞活家里的GDP,我想起了在上海菜场里看到人家做春卷皮子。凭着记忆中上海老人开粉、打春卷皮的样子,我摸索着和面、打春卷皮。在打坏了四五斤面粉后,我终于打出了第一张春卷皮,当时,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潮湿了眼眶。那时候,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努力赚钱,供孩子好好读书,供他们上大学,让三个孩子快快乐乐地长大。

每天的生活流程是这样的:早上,我先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他们上学后,我再出去摆摊卖春卷。下午,孩子们放学了,他们就来春卷摊找我。我先把他们安顿好,等到了饭点,我就停止营业,在小炉子上面给他们做馄饨、下面条、煮饺子。到了晚上,劳累了一天的我还会在灯光下用亲手做的识字图片教孩子学希伯莱语。不论多么忙、多么累,我都不让孩子动一下手,里里外外的家务活都是由我一个人承包,他们只负责学习。

以色列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多为雨季,雨季的时候整整一个月都会是在下雨。刚去以色列时,因为还没有宽裕的钱买车,也不知道在哪里买雨鞋,孩子们就先穿着球鞋。我怕他们穿湿球鞋上学会生病,就每天都撑着雨伞,把老大以华和老二辉辉送到语言学校上课。在教室门口,我把他们穿湿的鞋放在塑料袋里,然后再从包里掏出事先准备好的干爽的鞋,他们轮流搭着我的肩,换了干鞋进教室去上课。

看孩子们走进教室后,我再拿着被雨水打湿的鞋匆匆忙忙赶回家。漫长的雨季常常不知什么时候结束,我每天就这样反反复复,拿着干鞋送他们上学,再赶回家用吹风机把带回的湿鞋都吹干,因为第二天还要穿。

虽然累,但是,我感觉甘之如饴。中国父母爱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从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到找工作、结婚、生孩子,父母无时无刻都在操心,即使为孩子把心操碎了他们也不会有怨言。

别把那种教育带到以色列

日子像往常一样一天天过去,三个孩子依然围绕在暖洋洋的火炉旁等着我做饭。直到有一天,隔壁邻居大婶来家里串门,看到我手忙脚乱地做好饭,一碗一碗给孩子们盛好,摆在饭桌上,她实在看不惯了,心直口快地说:“孩子们,你们已经是大孩子了,怎么能像客人一样看着你妈妈忙忙活活,也不伸把手帮帮妈妈呢?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等着妈妈来伺候你们呢?”

然后,邻居大婶转过头训斥我:“不要把你那种不科学的母爱带到以色列来,别以为生了孩子你就是母亲。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孩子的,但是,爱孩子要有分寸、有原则、有方法。”   

邻居的话很伤人,三个孩子都很难受。我安慰孩子们说:“没事的,别往心里去,妈妈能撑住,妈妈喜欢照顾你们,一点也不累,你们还小,你们好好学习、好好努力就是最听话的孩子了。”

邻居犹太大婶心直口快,她看不下去我包办孩子的一切,无微不至地伺候已经超过14岁的孩子。这也难怪,到了以色列后我才发现,以色列家庭的孩子都无一例外地参与家务劳动,而且越是富裕家庭的孩子越被父母推出家门体验生活。在以色列,没有中国人“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在以色列人看来,富可以富三代,关键看父母对孩子施加什么样的爱。           

中国人觉得爱是爱,教育是教育,而犹太人觉得,爱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所以,犹太大婶对我的批评,我其实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没想到她会这么一针见血、直截了当。

犹太大婶不留情面地跟我说:“沙拉,不要把你这种落后教育方式带到以色列来。不要以为你生了孩子就是母亲。你这样不是爱孩子,是在害孩子。你怕孩子干家务活,耽误时间影响学习,宁肯自己咬牙将全部家务活都承担下来。可你必须让孩子们认识到,他们是家庭的一员,他们对家人也应该负有责任。他们应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分担大人的负担。这样,就绝对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当孩子找到价值感、尊严感时,他会主动学习,效率会更高。而一个无责任感、无价值感的孩子,尽管坐在书桌旁,却可以心猿意马地不做关于学习的事情。”

犹太人是个非常尊重知识的民族,即使是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读很多书。邻居大婶虽然不是博士、教授,但是她说的这番话让我醍醐灌顶,至今仍回味无穷。

“沙拉呀,父母能给孩子许多爱,但父母却不能代替孩子长大。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但这份爱是要有质量的。有的爱就像清水一样,润过孩子干渴的喉咙之后就无影无踪了;而有的爱则好像浓浓的鲜血,注入孩子们的身心,一生都将在孩子的身上流动,给予孩子们生命的力量。”

邻居大婶还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后来,我跟很多妈妈聊天时,也常常讲起这个故事:

一只母狮子教小狮子捕猎。母狮子对两只小狮子说:“孩子们,现在我要教你们捕猎。好了,辛巴,高福,现在就开始去追兔子吧!”

她话声刚落,两只小狮子就开始奔跑起来。突然,稍大的一只因为跑得太快摔倒了。母狮子心疼地对它说:“孩子,你以后就不用捕猎了。”每天,母狮子都带老二去捕猎,让老二吃饱了之后就把剩下的肉给老大吃,老大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大和老二都长大了,母狮子有一天病死了。老大和老二只好出去捕猎。追着追着,他们俩走散了。老大想找食物吃,可是它什么也不会。过了三天,老大倒下了。它对世界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妈妈,我恨你!”

其实,我对邻居大婶的教育并不陌生。在小时候,我爸爸也这样教育过我。年迈的爸爸总是在喝完早茶后,一边听《蓝色的多瑙河》、《静静的湖泊》,一边跟我轻轻诉说:

“沙拉。你千万不能因为爸爸现在在你身边照顾你,就把这种照顾当成习惯,因为爸爸不是总留在你身边。你必须随时告诉自己:今天我能做‘豌豆公主’,明天我也能睡柴房;今天有爸爸来喊我起床、接我放学、把衣服帮我整理好,我可以睡到自然醒,慢慢收拾东西,明天爸爸不能来接我,我也能改成早早利用时间,把第二天要用的东西准备好,把自己的衣服整理干净。只有这样,你才能‘能屈能伸’;只有这样,爸爸才能放心。有一天,你离开家,就不会吃大亏。”

“沙拉,你将来一定会去学校过集体生活。你记住,一定要勤劳。你要主动打扫你周围的环境,别忘了环境是大家都要用的。要多给别人的暖瓶打水,每个人都要喝水,帮别人多做事,你会赢得人望。”

爸爸担心我不能面对生活的无常,怕我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成习惯,他苦口婆心地教育我,就是怕我不勤劳,成为懒丫头,不受大家的喜爱。他更怕有一天他不在这个世界了,我没有自力更生的生存能力,没有办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犹太人在让孩子学习知识之前,都会让孩子获得一些做事情的基本能力。在犹太人看来,一个连做饭都不会的人是没有资格做学问的。

就拿我们在谢莫纳小镇上的一家犹太邻居来说吧,我们家住三楼,隔壁那家经济条件不错,他们家跟我们住在一起,是因为他们的房子正在装修,临时租借了我们隔壁的房子住。尽管经济上挺宽绰的,他们家仍然让10岁的儿子看家里的账目,让孩子知道在现阶段生活要花掉多少钱,让孩子明白家里需要很多钱来付账单。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邻居解释给我听,原因在于他们想让孩子明白,“谁都喜欢玩,但这需要你接受良好的教育并获得好的学业成绩,有工作、有生存的能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自由和玩具。”

尽管,我潜意识已经认同了犹太父母爱孩子的方式方法,也看到了这种方法培养出的孩子在谋生处事方面比我的孩子强出一大截儿。可是,让我改变自己爱孩子的方式,我还是百般犹豫。我担心这种入乡随俗会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万一他们不理解我,怎么办?万一他们跟我不再像以前那么亲密了,怎么办?

但是,老大以华和老二辉辉很懂事。一方面,他们从上海来到以色列后,也亲身体会了以色列“生存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感受到同龄的朋友比自己更勇敢、更坚强、更有目标和生存能力。他们觉得邻居大婶对他们的批评有道理。另外一方面,他们也想能像个小男子汉一样,帮妈妈承担家庭的责任。他们兄弟俩跟我说:“妈妈,也许邻居阿姨说得没错。妈妈,让我们试着去锻炼一下吧。”

身处以色列,耳濡目染系统的犹太家庭教育,邻居犹太大婶不留情面的批评,都促使我思考:我过去的爱子方式是不是感情用事、不科学,有落后之处?这会贻误孩子的未来吗?我是不是应该重新去建立母亲的价值,重新去思考自己满腔的母爱?这些思考像一根根火柴,点醒我、擦亮我,促使我去比较中国母亲的爱与以色列母亲的爱的不同,它们又有什么相似?这些异同会对下一代的成长产生什么的影响?

以色列篝火之爱VS中国子宫之爱

天下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如果你问爱的数量有多少,答案是爱无止境。在爱的数量上,犹太家长和中国家长不分伯仲,都是赴汤蹈火,都是掏心掏肺。但是,在如何爱孩子,爱的目的、爱的理念、爱的方式、爱的技巧上,犹太家长和中国家长却有着明显的不同。

犹拒绝“啃老族”

他们以“培养孩子开拓精神,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点燃孩子生命深处的技能和素质。他们从爱孩子就要为他们深谋远虑出发,把学会独立生存作为最贵重的礼物送给孩子。

犹太家长不光是嘴上说说这些理念,还会身体力行。就拿我在特拉维夫的邻居来说吧,他们家的小孩子是名副其实的小主人,不是中国家庭的“小皇帝”。孩子们经常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跟父母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整理房间、做简单饭菜、收拾院子、种植花草树木、擦洗汽车、做室内外卫生、购买东西等。犹太家长认为家务活是孩子生存教育的基础课程。

全世界都知道犹太人理财术独步天下,殊不知,犹太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不劳无获”的法则。以色列家庭教育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当孩子想要父母满足他们的愿望时,犹太父母会告诉他的孩子,你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换得你想要的东西。尤其是富爸爸们对这项口号更是鼎力支持,没有一位“拖后腿”、“走后门”、“搞小动作”的。在犹太父母看来,优越的家庭条件并不一定是好事,再富也不能富孩子。正像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那句老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别误会犹太孩子是帮父母做家务,或者是自己出去打点小工,是受钱的驱动,是把家庭关系退化成金钱关系。在犹太父母看来,金钱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人格、品德教育。犹太人对孩子的培养重视长线投资,他们不会担心,孩子今天去练摊了,就代表他要一辈子都会练摊。品尝了生活的真实味道,寻找到人生的坐标和榜样,更激发了孩子们树立人生理想的愿望,相比之下,锦衣玉食的孩子反而更不容易树立目标。

而且,家务劳动、有偿生活机制、财商能力从娃娃抓起,并不是说犹太人不尊重知识。相反,犹太家庭一贯以产生博士为荣耀。犹太人中产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科领域的代表人物、以及各类专业人才,其人数之多,占人口比例之高,是其他民族望尘莫及的。

对犹太父母来说,他们愿意支持孩子读博士、博士后,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拿到一纸文凭,而是帮助孩子拥有实现美好人生的能力和素质(反观我们这几代中国父母,把学习成绩视为教子成功的终极体现,根本不把孩子的生存能力放在心上,或者认为生存能力等有了高学历之后再培养也来得及。反正有自己这个“老奴才”在嘛!结果呢,当惯孩奴,最后培养出“啃老族”。)

让孩子远离“满足陷阱”

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都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对孩子付出一片爱心却收效甚微。为什么家长越理解孩子,越体恤孩子,越满足孩子,孩子反而不理解家长,不体恤家长,甚至是折磨家长呢?

在犹太家长看来,这是家长只知道爱,而不知道教造成的。犹太家庭教育之所以成功率很高,就在于他们很重视从小给孩子建立家范。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家范、尊重家长,他们还独具匠心地设计了很多小技巧:比如说家长们就特别建议学校组织一些“了解家情”活动,配合自己的家庭教育帮助孩子体谅父母持家的不易,从而学会珍惜和责任。

我儿子所在的中学就曾经组织过“爸爸妈妈的一天”的社会调查,调查爸爸、妈妈从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寝所做的事情,这让儿子和他们的同学感触颇深。儿子回来跟我说,在调查总结课上,好多同学都哭了,他们没想到,爸爸妈妈挣钱原来这么不容易。一个曾经跟妈妈要名牌溜冰鞋的同学,在他亲眼看到妈妈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忙碌的背影后惭愧地说:“调查那天,我看着妈妈的胳膊都累得抬不起来了。”他为自己平时不珍惜妈妈的劳动果实而惭愧。

犹太家长认为,大人适当地向孩子通报家情并非坏事。这样,孩子们会更加懂得珍惜生活,珍视父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劳动,不再把父母当成是银行的提款机。对家情知之甚少的孩子,则会对父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辛苦劳作感到习以为常。

我非常喜欢参加以色列学校的家长恳谈会,每次都感到受益匪浅。跟国内的家长会不同的是,在家长会上,老师鼓励家长们多说多问,并邀请一些家教专家给各位父母现场答疑解惑。我很多教育理念的转变都是来自这些恳谈会,比如“在爱的名义下做好家范”。以色列的教育学家认为:锦衣玉食的孩子被“超前满足”、“超量满足”、“即时满足”久了,更会形成一种错误的认知,觉得深爱自己的父母做这些是天经地义的,从而产生理所当然的唯我独尊心理,你再给他定什么家范,都是无济于事。

以色列家长有一个教子谋略特别有趣,翻译成中文大意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们要创造什么条件呢?原来,不论富人家庭还是普通家庭,父母们都会有意识地“创造”一些艰苦的环境,磨练孩子的意志和智商。唯恐孩子缺乏家范走上“伪贵族化”的歧途,很多犹太富爸爸们还经常安排自己的孩子去参加“饥饿体验”。比如带孩子一起去非洲的贫穷地区参观做义工,让孩子了解这个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犹太教育中排第一的教育,是生存教育?
犹太父母这样把孩子培养成亿万富豪!
她被誉为犹太教母,3次离婚,却培养出2个亿万富翁
以色列教育孩子的方式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
你所不知道的以色列
以色列父母告诉你,怎么培养孩子不拼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