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说《金刚经》
解说《金刚经》 3--1

佛陀讲经说法就一个目的---开启智慧。所有经法都是板正心性的方法,至于学法者用于人道还是佛道,那就各按其便了。用智慧是欢度人生,用聪明是拼搏人生。有人说学佛就得出家,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家的不一定成佛,在家的不一定不成佛。(见《如来真义》待写)
        金刚经的全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在没解说之前先说说佛经的特点,佛经是佛陀直抒其义,因此,转折、过度等词语很少用到,所以佛经不容易理解,再者,佛经中的重点部分多用举例加以说明,然而所举例子又不是同类,所以又增加了迷惑。
        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在讲四个字:明心见性;佛陀的真义用五个字来概括:无念即菩提。明心见性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扭转心性,佛陀就是觉者,也就是觉悟了的人;菩提、菩萨,都是菩提萨埵的简称,菩萨就是已经觉破有情的人,比佛陀级别低。
        解说金刚经有几个要点必须先说明白,1,经文中重复的句子多,有歧义的句子不解说,以免搅乱了思路,等到把主线理顺了,再加进去就好理解了,同时还能练习自己的转折能力。
        2,金刚经是所有佛法的根本,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这是一部上乘佛法。佛法的大乘与小乘之分是后世弟子所为,佛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谓大乘就是接近人们生活的修炼方式,所谓小乘就是隐蔽的修炼方式,又称:独善其身。从佛法的内容上讲没有大小、高低、上下之分。可是,针对人们的理解能力就又单列出一个上乘来,也就是说,慧根大的人能够理解的经就算上乘经。这些都属于名相,理解意思就行了,千万不要记忆这些东西。
,3,再说几个名词。对于名词也是知道意思就可以,学佛法最忌讳的是记忆名相,记言记语,学佛法的真正方法,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理解经文的意思,先明白每一句话的意思,再搞明白一个段落的意思,再把全文的意思弄明白,最后把这个意思与无念去想法联系到一起,想法联系就是情理的转换,也是心结的转换,参禅就是练习这个联系,能让万法归一就是你的联系功夫练好了。如果你把这几句话理解透了,并用这个方法去看佛经,八万四千法门,法法皆破。因为法法都在讲明心见性,都在让你成为无念的人,这个还有什么看不懂的?这是佛陀站在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来劝人们明心---扭转心性。记忆名相是增加念头,正损破无念功夫,所以,千万不要记言记语,佛陀自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名词大意
        金刚:坏不了的意思。这是比喻。
        般若:智慧。
        波罗蜜:到彼岸。也就是脱离了苦海的意思。
        合起来讲就是:用智慧帮助我们脱离了苦海,到达了自由自在的彼岸,这个方法无论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好使。
        须菩提:修炼有成的智者,在教中智慧第一,又称:慧命须菩提。
        佛、如来、世尊:皆指释迦牟尼佛。
        菩萨摩诃萨:大菩萨。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境界的意思。直接理解成佛或者理解成至高无上的菩萨。
        须陀洹(音:还)、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罗汉境界的四个级别。
        善男子善女人:信教的人。
        比丘:和尚。
        比丘尼:尼姑。
        优婆塞优婆夷:没出家的男女居士。
        众生:动植物。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见闻嗅尝觉知---六性
        色声香味触法---法相。六根具六性,六性生法相,法相引诱欲望,欲望产生意识,意识就是念头。这是追溯产生念头的根源,也就是消除念头方法。
        学佛法的总思路:最终达到无念境地-----为达到无念必须入于静寂状态----入静需要抛却一切意识(记忆名相、思念、想事等等),总之凡是动脑、用心都不行,同时还得多干活,什么活都干就是行六波罗密,行六波罗密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智慧。既什么都干又不动脑用心,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境界。另外,要端正行六婆罗密的态度:1,做好事是为自己的智慧有所提高,2,别人给了我一个做好事的机会,3,不能感觉吃亏。-----若要抿除意识(念头)必须明心见性。这就是有了目的了,----欲要明心须先破三障----破三障应该做到无所得----若要练成无所得的心就必须把事事物物看破,所谓看破就是空相,只有看破才能放下,把所有的一切都放下就成了诸法空相。
        金刚经讲的就是诸法空相,再准确的说,就是把名相看破,看破也就是观空,说句土话,就是把名相看没了。
        法,在佛经中包括心法和色法,统称为相,都属于物有形态(暂时理解成物质形态也行)。所谓心法就是心理活动引发的念头,所谓色法就是由于物质而引发的念头。
        相在佛经中代表有。佛法就是有与无的心理转换。佛陀并不否认物质的存在,也没否认物质的作用,所谓无,就是让人们不要贪恋,祛除人们心中的执着,因为孜孜以求的东西不一定能够实现,所谓脱离苦海就是让人们自然而然地得到,抛却孜孜以求的心理,故此,佛说:万法唯心造。
        佛陀用智慧发现了一法破法法破,一法通法法通的真理,因此,金刚经把名相当做一个专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从“如是我闻-----敷座而坐。”这一段介绍与会地点、人员以及释迦牟尼的生活情景。
        等到佛陀坐好后,这时长老须菩提在人群中站起来,向佛陀行礼,并问道:“佛陀(稀有世尊),你喜欢拥护所有的菩萨,也喜欢教导所有的菩萨,如果想要达到无上的佛菩萨境界,心境应该是怎样的?用什么方法使心达到这个境界?”佛说:“你问的很好,正像您所说的,我对所有的菩萨既爱护又教导,你认真听着,我给你讲讲。如果有信教的男女,愿意成就佛菩萨的境界,心境应该是这样的,应该用这样的方法使心达到佛菩萨的境界。”须菩提言:“我很愿意听佛陀的教导。”
解说金刚经 3--2
须菩提言:“我很愿意听佛陀的教导。”
        佛陀告诉须菩提:“世间一切众生,有卵生的生物,有胎生的生物,有因为潮湿而诞生的生物,还有的人在莲花中诞生的化生,这些生物有的能看见,有的看不见,有的能思维,有的没有思维。所有的这些众生,我都让他们得到不生不灭的境地,(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我无论帮助(灭度)多么多的众生,在我的心中实在是没有丝毫帮助别人的感觉(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插注:这一句话就是金刚经的核心,心里没有帮助人的感觉就是无的境界,如果你把:无论帮助多少人心里也不会有感觉这一句话理解透了,就不需要再看其它佛经了,因为其它佛经都是为这个“意思”服务的。接着解说:为什么没有帮助别人的感觉?(何以故?)须菩提,我告诉你,如果菩萨有了我帮助别人的心(我相)、别人被我帮助的心或者我应该帮助别人的心(人相)、所有动物都需要我的帮助的心(众生相)、我帮助他们帮了很多并且很长时间的心(寿者相),就不是菩萨了。(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插注:这一句话就是教给修炼者全方位地祛除杂心。另外,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与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还有我、人、众生、寿者都是一个意思。并且这四个相,在金刚经中反复运用,也就是说,佛陀每举一个例子,就与祛除杂心联系起来。接着解说:
        佛言:还有一个意思,须菩提,你听好了,菩萨在修行的这件事上(菩萨于法),应该在心中没有任何感觉的情形下去积极地做事(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这就是说既要做事又不能有心理反应(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插注: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相能诱导产生杂心。这就是说,当你做完了事之后,就好像眼没见、耳没闻、···一样。这就是无的境界。插句议论:不明白佛理的人,常把无理解成抛弃家、父母、子女等等人事,这是误解。佛陀的真义就是教给人们一个得到智慧的方法,记住:是得到智慧的方法而不是智慧,这一点是佛经的根本,又是认识佛经的根本,所谓“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说,只能得到修炼智慧的方法,智慧是自己产生的(参看《人鬼神》)。而要得到这个方法还必须在人事中修炼,一旦脱离人事,纵然修炼有成,你也是独善其身,而且再接触人事还会反复,例如老和尚过不了美女关。只有在人事中修行才能完全彻底(究竟涅槃)。接着解说:须菩提,凡是菩萨都必须这样做事情:不能有心里感觉(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下面的一段经文说的是,如果不住相而行布施就会有很大、很多的功德。佛陀的意思就是用功德来激励修炼者,不需要解说。这一段的末句:须菩提,你问我:菩萨心,云何应住?按照以上所说的意思去实实在在地做就叫做住(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下面一直到最后都是佛陀用事例祛除修炼者的名相心,只解说几个意思相近的。前文说过,佛陀是直抒其义,所有的转折都得自己来完成,意思不接近的事例,很容易把初学者的思路引向岔道,如果把主要的意思领会透了,再去转折就好办了,这也是学佛法的窍门。再者佛陀也不让记言记语,那些余下的不看也可以。接着解说:
        佛言:须菩提,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于意云何?),可否用看见如来的身相见到如来?(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不可以,世尊,见到身相就不是如来了(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你知道这为什么吗?告诉你,我所说的身相,不能有身相的想法,身相就是一个名字,决不能在心里贪恋执着这个身相(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是名身相)。佛陀告诉须菩提说:概括地讲,凡是见到实相的修炼者,并且在心里认为确有实相,他就无法修炼成正果,只有通过作用(动作、运动等)而见到性体人,才是真正的菩萨。(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插注:这一句话是带转折的,不能看字面的意思,如果理解成:所有的相都是虚假的,如果看到表象就知道自性(性本),就是见到如来佛了。-------这个理解层次属于初级阶段。千万记住---学佛法都要往祛除杂心杂念上联系,这叫做万法归一。例如别人问你:吃饭了吗?你也要往:性体不需要任何东西  上联系。如果问你“吃了吗”,你答个“吃了”,这就是跟着声音跑,这说明你没有定力。所谓定力就是:无论别人问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也不管自己做什么,都往性本上联系,纵然是挨打、挨骂也不能转变思路,这也叫做一念功夫,也就是一真法界。
        接着解说:须菩提问佛陀:世尊,如果有人听了你说的这些话,能相信吗?佛陀对须菩提说:不要这么说。我圆寂后,就是再过五百年,如果有人按照我说的去做,再遵守戒律,真心相信(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否?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你要知道这个人已经礼拜了成千上万的佛菩萨,同时也做了很多很多的善事,因为他坚守一念、信奉静寂,所以我能与这样的人感应道交,为什么我能与这样的人彼此感应呢?就是因为这样的人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没有法相,更没有非法性。插注: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前文已经解说了一层意思,这四相还有其它层次,例如初学者可以把无我相理解为大公无私或者是忘我,再深入一层可以理解为没有我这个人,真正到底的意思是有我这个人但这个人不是我,真我是那个主宰这个身体的性体。无人相就是所有的人对我产生不了影响和干扰,也就是说,我在任何环境里都保持一个无念的心,此即无无境界。无众生相就是在自然环境里也不动念头,也就是说狮子老虎来了也是不产生念头。寿者相有时间长短,做事大小、多少几种意思。法相就是按照佛法修炼的做法,因为学习佛法也是动念,为了不使人们动念,佛陀自称: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就是按照人间道理去行事的做法。所谓做法就是处理事情的思维活动---念头。接着解说:如果心里有了影像(相),不论是法相还是非法相,都是迷恋了我、人、众生、寿者。所以不应该迷恋修炼,更不应该迷恋人事,这就是根本原因。我经常教导你们说:我用坐船来比喻说法,弃船才能登岸,你们若不舍掉佛法如何成为佛菩萨?这段经文重复、反复的比较多,容易混乱思维,故不显示了。后面的经文大体相同,每段经文都是一段一个意思,我只解说意思,主要的经文显示一下,如果有愿意参看原文的,以后再原本发表。接着解说:
        佛陀问:须菩提,我得到佛菩萨了吗?我说过佛有个法吗?须菩提言:按照我理解你所说的意思,没有任何条件规定什么是佛菩萨的标志,也没有任何成佛的方法让你说。佛陀言:你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我所说的法,都不能往心里去,更不能记言记语,都是妨碍成佛的念头,就是这么个意思。一切有点修为的贤圣,都认为有个无为法,因为固守无为,所以才有了高低的差别。(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插注:无为法,无为,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什么也不做,如果有人这么理解,一是自误,二是谤佛。佛法有两个基本点:一是无念(无心),二是善行(行善积德)。道家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与佛家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道家是从行为的角度诠释:干什么不能有心念,佛家从物质的角度诠释:见到什么不能有心念。无为的真正意思就是面对天下所有也不起心动念,把面对与无念同时做到极致,二者不能有丝毫的差异。由此说来,山庙里的出家人并不能尽善,顶多是个独善其身。修炼无心的方法就是无为法,所以修而不修,不修而修才是究竟涅槃。初学佛法者,把不--而、而---不关系的事物多多地找出来,反复冥思,明心就会快些,这是个捷径、窍门。接着解说:
解说金刚经 3--3
上一段是祛除心中的法相。这一段讲的是福德相,佛陀用三千大千世界的宝贝去布施,来比喻福德多,就是这么多的福德与学会金刚经相比,还差得远哩。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和菩萨所使用的法都是从金刚经中衍生出来的。佛陀紧接着提醒说:我所说的佛法,你们千万不要在心里产生佛法的想法。插注:这个意思就是:没了想法的人就是佛菩萨,还没有把想法祛除干净的人就不是佛菩萨。
        这一段从斯陀含到阿罗汉一连四个问句,旨在祛除修炼者的名相。举一例:阿罗汉能不能有这样的想法---我修炼得道成了阿罗汉?须菩提言:不可以,佛陀,这是为什么?佛言:根本就没有什么法定成就阿罗汉果。如果心里存在有丝毫的法则,也成不了阿罗汉。(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否?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往后的几段讲的是如何不住色生心。住色就是执着物有,也就是迷恋色相、法相,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迷恋呢?佛陀教给修炼者一个做法。这种做法在这几段里反复使用,在此我把这一类的语句集中到一起,为的是好理解,思路也集中。*菩萨庄严佛土否?不也,世尊。佛言:庄严佛土这个事,不能在心理有这个想法,你把庄严当成一个名词就行了。(菩萨庄严佛土否?不也,世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只有这样才是清净心,才是做事当中无心、虽然无心却还在做事,也就是不住色生心。插注:不住色生心的这个生是转换心的关键,大和尚也过不了这一关,纵然是得了罗汉果位的修炼者也没能过了这一关。不住色还生心,真是别扭人的事,不住色还生心从字面上看就是不生心还生心,是真别扭!看完了下边几个佛言,看你能否别扭过来。接着解说:*佛问须菩提:譬如有的人,身子像须弥山王,你说是不是很大?须菩提言:很大。佛说没有什么大身,就是一个大身的名。*佛问须菩提:三千大千世界里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言:很多。佛告须菩提:所有的微尘,我说没有微尘,就是一个名相。*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是实相者,即是非相,如来说名实相。*我相即是非相,是名我相。*人相即是非相,是名人相。*众生相即是非相,是名众生相。*寿者相就是非相,是名寿者相。*如来说是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插注:这种类型的例句,在金刚经中应用的比较多,说明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回头再解说福德。第一,佛说如果受持金刚经得福德很多,先说受持是什么意思,受持就是看懂以后按照去做,如果能给人解说福德更多。多到什么程度呢?佛陀用了好几种说法,譬如:我在过去很久很久以前,在燃灯佛那里修炼时,曾经供养过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诸佛,没有空过一个佛,如果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福德)比我供养诸佛的功德还大千万亿倍,甚至用所有的数据来譬喻也赶不上。第二,菩萨不受福德。不受是什么意思?菩萨所作所为,不贪着,做了好事在心里没有影像,这就叫不受福德。插注:佛陀一方面用福德来激励修炼者勤苦修炼,另一方面又要驱赶掉你心里的福德相。佛陀说:菩萨如果在心里有福德相,我就不敢说得福德多了,恐怕误了你们,因为你们心里已经没有福德的影像,我才敢说有福德这么回事。(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接着解说:第三,听了金刚经就能相信,并且按照去做的人就是有福德的人,慧根极大。听了此经狐疑不信,并且心生狂乱的人,就是没有功德的人。这是说明金刚经的重要性。
        以上三种福德 在经文中是在三处分着说的,我把这三点放在了一处解说。为的是思路集中。
        最后解说几个金刚经中的核心语。一,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这是全文的概论。经文中列举了那么多相,又教给修炼者如何祛除各种相,当你把所有的相在心里都清理干净了,就成了真佛了,成了真佛也还是一个名而已。关键是这个而已。这个而已表达的是心境。
        二,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实际上这句话挺简单,意思就是什么样的心都没有、都不要、都没有用。记住,佛陀的话就是参禅的话头,所有的转折让你自己去完成。佛陀在讲经时经常有这样一句话:受持四句偈,或者说受持四句经文,就会得到很大很多功德,这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佛陀的四句话常常含在真心当中,经常反复琢磨(这就是参禅)就能使自己的静寂功夫大增,所谓功德、福德就是静寂功夫(参看《心神意脑的分工及作用》《人鬼神》两篇文章)。所谓参禅就是一念功夫,一念功夫练到不知不觉的程度就是一真法界,反复琢磨也是一念这一类的情形。实际上不仅佛陀的四句话可以用于参禅,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某一段话或者一个事件都可以当成参禅的话头。参禅的实质就是把固定在一个点上不动,屏蔽意识,消灭心念,从而达到无心的目的。从这个意思上再解说一下:火烧功德林的道理。所谓火就是着急、发火,因为一旦着急发火就会屏蔽智慧,所谓冲昏理智事也,智慧是从功德中产生的,功德是从行善的行中练成的功夫,一旦着急发火就相当于自己把自己打回凡间了。千万记住的一个提醒:修炼的主要内容放在行上,哪怕你仅仅领会了四句偈只要行的功夫达到了,就能明心见性,看经书与明心见性没有关系,相反,看经书越多念头越多,白白地消耗寿命,如何行呢?行布施,也就是多多地做实际事---合乎道德的事,不是专门的好人好事,一旦有了专门就又增添了一个念头,得不偿失啊!
        明心见性。明心是一回事,见性又是一回事,明心是为见性服务的,佛陀说:见性即佛。
        我从见性的情形中体会到,见性分为四个层次:知道---悟到---会到---见到。我现在悟到了意之知性,会到了眼之见性、耳之闻性、鼻之嗅性、舌之尝性,身之触性既没有到也没有到,早就道,知道是没有用处的。我属于独觉出世,算是辟支佛类,虽然还没有功德圆满,但我自从见性以后,已经感受到了智慧的博大。我是文革时期的初中生,一直再没有过学习机会,自从2011年见性以来,打坐入静,在静中得见了许多东西,我能书写这些东西都是在静中显示出来的,我仅仅就是个书录操笔者,其中奥秘,妙不可言。如果有愿意打开智慧者,可与我联系,共同探讨,推广智慧是我的大愿。另有《修炼纲要》《住涅槃》《明心见性》等正在整理中。
        注:带下划线的表示的是一句话或是一个词,不能分开念。
            蓝色字体是解说的经文,但在论坛版面没有颜色的显示,点击我的博客。这是金刚经的主线,如果把主线的意思看明白了,其它经文可以不看,等到领会贯通之后再去看。修学佛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法深入,最忌讳杂看。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当你选中一部经后,自己先把这部经的主线找出来,其它的暂时不管,反复贯通,久久精思,心下一明,即大功告成,然后再把其余的联系进来,一通皆通。一通皆通是佛智慧的标志之一。
            我的解说和议论属于讲解佛理,先明白佛理再看讲解会比较容易,并且明白佛理后,自学其它佛经也是个依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金刚经》原文+白话通俗直译 --2
金刚经三十二分结构分析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复大学生书)_林中云燕
《金刚经素解》第二十八卷 不受不贪分
王骧陆居士:金刚经分段贯释
中里巴人理解的《金刚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