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重编》选登 3
                                  (四)论乐                                                           
4.1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七·十四)
【注释】
齐:齐国。
韶:相传古代舜帝时演奏的一组载歌载舞的乐曲,在尧将帝位禅让给舜
的庆典仪式上演奏。乐曲的旋律优美、悠扬、和缓,充满盛大而和谐的气氛,
能给听众带来欢欣与愉快。
图:想。
为:做,这里指演奏。
乐:音乐,乐曲。
之至于:竟至于。
斯:这样。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乐师演奏韶乐,三个月中不知肉的滋味,说:“没有想到学
习演奏乐曲竟至于使我这样啊!”
【附杨伯峻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赏音乐竟到了这种境界。”
【评议】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在理解这条语录时,都将“三月不知肉味”解释成孔
子因被韶乐的美妙旋律所陶醉,所以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里都尝不出肉的滋
味,以此来夸张韶乐的美妙。这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错误。孔子在齐闻韶,是
在他三十五岁那年,之前,他并未听到过韶乐,笔者以为他的音乐技艺也一
定不怎么样,所以在听到韶乐这样美妙的乐曲之后,他决心拜乐师为师,学
习演奏韶乐,而拜师需要缴纳学费,学习演奏又不是旦夕之间就能掌握,于
是他花了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学习演奏。因为交了学费,买不起肉吃,所以才
三个月不知肉味。从这条语录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年轻时束紧裤带学习知
识的决心,哪有什么被韶乐陶醉的三个月闻不出肉味的意思!
                                                                      
4.3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八·十五)
【注释】
师:乐师。
挚:乐师中的首领,演奏的指挥者。
乱:各种不同的东西混合使用却又很协调的意思。
洋:本意指羊群像水波涌动一样在行进,能给人一种壮观而喜悦的感觉。
盈:充满。盈耳,充满耳朵,表示再听不见别的声音。
【译文】
孔子说:“有一支由多种乐器组成的乐队在队长的指挥下开始演奏,演奏
的乐曲是《关雎》,那各种乐器协奏的美妙的声音,充满我的耳朵,使我再听
不进去别的声音。我就像看见有成千上万的羊群在草地上缓缓行进,就如同
和缓的水在流动一样的美啊!”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 :“当大师挚开始演奏的时候,当结尾演奏《关雎》之曲的时候,满耳朵都是音乐呀!”
【评议】
很多研究者对这条语录进行的是一种硬译,以为有始就有末,所以把“乱”
字解释为“末”字的含义,差矣。细阅此条,我们不难看出,孔子是在向别人(也
许就是他的弟子们)讲述他听音乐时的美妙感受。他听的乐曲,是由多种乐
器合奏的《关雎》一曲。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里既指《关
雎》的词,也指《关雎》的曲。他在听《关雎》这首合奏曲时是闭目静听的,
他听着乐曲,脑际中映现出羊群在草地上游动的美妙景象,所以才有“洋洋乎”
这样的感叹!
                                                                          
(五)论礼                                                                                                 
5.11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
“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诗》已矣。”(三·八)
【注释】
巧笑倩兮:巧,指动作灵巧;笑,指面带笑意;倩,本意指刚刚成年的青
春男女;兮,叹词。巧笑倩兮,意为一个跳舞的年轻女子面带笑意动作灵巧。
美目盼兮:目,眼睛;盼,两只眼睛灵活转动,含情望人。美目盼兮,意
为美丽的眼睛光波流动,脉脉含情。
素以为绚兮:素,本意为白色,引申义为天然的颜色,未加人工装饰的本
来的质地颜色;以为,当成,当作;绚,本意为多彩的颜色,引申义为经过人
工装饰后的非质地本来的颜色;素以为绚兮,意为不曾经过人工雕饰的美色却
以为是经过人工雕饰才成为的美。
绘事后素:绘,人工描画、装饰、雕饰;事,事物,物品;后,后面,在……
之后;素,未经人工描画的质地本色;绘事后素,意为经过人工雕饰的物品的
美学价值在那些不经过人工雕饰的天然就美的物品的后面。
起:启发,扶助。
【译文】
子夏问孔子说:“'一位跳舞的年轻女子动作灵巧,面带笑意,美丽的眼睛
波光流动,脉脉含情,她那种天然的姿态很是灿烂夺目呀!’这几句诗讲的是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经过人工雕饰才美好的物品的价值只能排在那些天
然就美好的物品的后面。”子夏又问:“礼仪的价值是不是也应排在后面?”孔
子说:“商啊,你大概就是能启发我扶助我的人了,现在就可以与你谈论《诗》了”。
【附杨伯峻译文】 子夏问道:“'有酒窝的脸笑得美呀,黑白分明的眼流转得媚呀,洁白的裙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道:“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道:“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义]以后呢?”孔子道::“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评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是《诗经》中的句子,表现的是年轻女子表
演舞蹈时的美好姿态。“素以为绚兮”一句在现在版的《诗经》中没有。是否
子夏与孔子对话时,诗中尚有此句,后为孔子所删,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素
以为绚”才是这条语录的主要句。为回答子夏何以“素以为绚”的问题,孔
子讲了“绘事后素”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那些真正的自然美的东西,
绝不是人工雕饰出来的。人工雕饰只能掩盖事物原先本质的丑,以使它不污
染社会,但这种人工创造的外表美总不如那些天然生成的本质美令人爱慕。
当然这种观点仅是从美学角度而言的。除此而外,我们完全应该推崇创造(包
括对本质的创造)的美。                                                            
【评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是《诗经》中的句子,表现的是年轻女子表
演舞蹈时的美好姿态。“素以为绚兮”一句在现在版的《诗经》中没有。是否
子夏与孔子对话时,诗中尚有此句,后为孔子所删,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素
以为绚”才是这条语录的主要句。为回答子夏何以“素以为绚”的问题,孔
子讲了“绘事后素”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那些真正的自然美的东西,
绝不是人工雕饰出来的。人工雕饰只能掩盖事物原先本质的丑,以使它不污
染社会,但这种人工创造的外表美总不如那些天然生成的本质美令人爱慕。
当然这种观点仅是从美学角度而言的。除此而外,我们完全应该推崇创造(包
括对本质的创造)的美。【评议】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是《诗经》中的句子,表现的是年轻女子表
演舞蹈时的美好姿态。“素以为绚兮”一句在现在版的《诗经》中没有。是否
子夏与孔子对话时,诗中尚有此句,后为孔子所删,不得而知。但笔者以为“素
以为绚”才是这条语录的主要句。为回答子夏何以“素以为绚”的问题,孔
子讲了“绘事后素”的观点,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那些真正的自然美的东西,
绝不是人工雕饰出来的。人工雕饰只能掩盖事物原先本质的丑,以使它不污
染社会,但这种人工创造的外表美总不如那些天然生成的本质美令人爱慕。
当然这种观点仅是从美学角度而言的。除此而外,我们完全应该推崇创造(包
括对本质的创造)的美。
5.17 陈司〔败〕(救)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
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 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
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
知之。”(七·三十一)
【注释】
陈司〔败〕(救):《论语》传世本中是“陈司败”,研究者将“司败”二字
有的解释成管司法的官名,有的解释成人名。笔者却以为,“败”字是“救” 字之误,所以改之。查《周礼》,官名中没有“司败”,有一个“司救”,属地
官司徒系列,责任是“掌万民之邪恶过失而诛让之,以礼防禁而救之”。联系
语录中谈论的是关于礼的问题,可以推定“司败”乃“司救”之误。至于“陈”
字,理解为“陈国”较为妥当。
昭公:鲁国君,姓姬,名??(音chóu),公元前541 年至公元前510 年在
位。“昭公”是谥号。
退:从里往外或从上往下或从近往远的行走,一般指地位低的人离开地位
高的人。
揖:双手抱拳放在胸前的一种待人礼节,一般在地位和辈分平等的人中使
用。
巫马期:学者们大都认为是指孔子的弟子。但笔者以为不对。“巫马”是
《周礼》中的一种官名,属“夏官司马”系列,责任是“掌养疾马而乘治之,
相医而药攻马疾,受财于校人。马死,则使其贾粥之,入其布于校人”。“期”
是这位“巫马”的名字。这位巫马期是位与陈司救同级的陈国官员。
党:古体“党”,上“尚”下“黑”,本意为看上面可以使人尊敬,但其下
面却黑暗,见不得人。“君子不党”的党,意为掩盖黑暗。如同俗话所说的不
暴露黑蹄黑爪一样,是一种贬意。
吴孟子:鲁昭公的夫人。春秋时,国君夫人的称号,一般是用她出生的国
名加上她的宗姓。吴孟子生在吴国的姬姓之家,就该称其吴姬,然而周礼规定,
同姓男女是不该通婚的,鲁昭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姬旦的后代,吴孟子是
周文王的伯父姬太伯的后代,二人都姓姬,结婚是违背周礼的。为遮世人耳目,
鲁昭公的夫人不称“吴姬”,而称“吴孟子”。“孟子”可能是她的名,也可能
是指她是长女。
【译文】
陈国的一位司救官问孔子:“昭公懂得礼制吗?”孔子回答说:“懂得。”孔
子退出去以后,陈司救向与他同座的一位叫期的巫马官作了一个揖,进言说:
“我听说君子不会掩盖见不得人的丑事,莫非君子也会掩盖见不得人的丑事吗?
鲁国国君娶吴国之女,是同姓结婚,叫她吴孟子! 如果认为鲁君知礼,谁不
知礼?”巫马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孔丘真幸运啊,如果有了过错,
人们是必然会知道的。”
【附杨伯峻译文】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她做吴姬,]于是叫她做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评议】
这条语录在中国孔学发展史上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当时
的陈司救误解了孔子,两千年来的很多学者也都误解了孔子。所以极有必要
认真地进行分析和评议。
鲁昭公即位之年(前541 年),孔子年方11 岁;鲁昭公逝世之年(前510 年),
孔子已40 岁。鲁昭公娶吴孟子之事,孔子当然知道。从语录中还可以断定,陈
司救与孔子的这段对话,是发生在鲁昭公逝世以后,而且是发生在孔子带弟
子周游到陈国,孔子主动地去拜见陈司救的时候,从文中“孔子退”三字可
以看出这一点。那么鲁昭公娶吴孟子之事确实违礼,而且当陈司救问孔子时
鲁昭公已去世多年,孔子为什么要回答知礼呢? 有的学者以为孔子是为尊者讳,
宁可自己承担过错,也不愿说尊者不知礼;有的学者却以为孔子是故意说反话
讥讽陈司救的明知故问。笔者以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对。鲁昭公在位三十余年,
他不可能不懂周礼,处处不按礼制行事。陈司救问“昭公知礼乎?”是一个笼
统的发问,孔子以为他在正常地谈论礼制问题,并没有意识到他是要以娶吴
孟子这件事来诘难,所以孔子未加思索随口答了一句“知礼”。陈司救对孔子
怀有恶意,他并不直接指出昭公娶吴孟子这件事是违礼行为,而是不再愿与
孔子会话,于是孔子只好怏怏退出。当孔子退出后,陈司救却向巫马期说了
鲁昭公娶吴孟子之事。他这样做,不只在贬低鲁国昭公,而且在借此贬低和
小看整个鲁国,特别攻击孔子是在为尊者讳。笔者以为,孔子是君子,他是
会公正公平地对人对事的,绝不会为尊者讳。如果陈司救专就鲁昭公娶吴孟
子一事发问,孔子定然不会否认鲁昭公违礼。当巫马期把陈司救讥讽孔子的
一席话告知孔子之后,孔子的态度非常平和,他既没为自己辩护,也没有对
陈司救有丝毫怨言,只说:“我孔丘真幸运啊,如果有了过错,人们是必然会
知道的”。这句话不嗔不怒,既认可了陈司救关于昭公不知礼的观点,又回驳
了陈司救的那句“君子亦党”。孔子在这里的过错,不是他要为尊者讳,而是
他犯了自己常教诲弟子们要防止的那句“直而无礼则绞”的错误。陈司救问
话心怀险恶,孔子却没有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应注意的礼节再思以答,只直
言快语答了一句“知礼”,因而犯了过错。那些以为孔子在为尊者讳的观点应
当抛弃!  

                  (六)论学                                                                                              
6.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
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一·一)
【注释】
说:同悦。《论语》时期,“悦”字还未产生,“说”表示现今汉字“悦”
字的含意。现今说字的含义在当时主要由“曰”、“云”、“谓”等字表示。
学习:学,古体为“学”,是一个象形字。字的上半部表示一座人工修起
的建筑物,下面的“子”表示求学的人。学字本意表示人在学堂里求学。这
是人在别人的教育和指导下谋求知识的受体性行为,主要是听与看。习,是
指人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的主体性行为,主要是写、背、想。学是习的
前提,习是学的延展,二者辩证统一。
朋:生活中兴趣相投并能互相帮助的人。与“友”的含义有别,“友”是
指学习和工作中志向一致并能互相提携共同前进的人。
乐:快乐。指的是人体感官本能的感受,它的反义词是痛苦。“乐”与“悦”
的差别在于,“悦”指的是人的大脑产生的精神感受,它的反义词是悲伤。
知:知道、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信任和使用。与“知县”、“知事”
中的知字同义。
愠:气闷,心中发燥。“ ”表示阳光对器皿中盛放的东西照晒而使其慢
慢发热。旁边加“忄”表示人的心因为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像器皿中被阳
光照晒的东西一样慢慢发热发燥。
【译文】
孔子说:“接受师长教授的知识并时常自动地默写、背诵和理解这些知识,
以提高自己的教养,不也令人喜悦吗? 有能在生活中兴趣相投、互相帮助的
人从远方来看望自己,不也令人快乐吗? 人不了解自己从而不使用自己主持
做事,但自己心中并不像遭受太阳照晒那样发热发燥,不也一样是一个能力
高强、志向高远、品质高尚的人吗?”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自己,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评议】
孔子这里讲得是成熟的人的三种可以自得自足自处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
态。一是努力地追求学问,二是快乐地进行生活,三是用一颗平静的心对待
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名望。
6.1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七·八)
【注释】
愤:本意指人的内心中已有很深厚的积累。
悱:本意指人的内心对积累的一些东西的正确性有怀疑,不相信。
隅:角落。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表面地方,而是需要仔细打听才能找到
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学生心中没有深厚的丰富的对各种知识的积累,也没有积累知
识的迫切愿望时,教师没有必要去启动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对所积
累的知识的正确与否没有进行独自的怀疑和分辨时,教师不可以去帮助他发
现其中的对与错。教学生时,把一个角落的情况当例子举给他,但他不能联
系理解其余三个角落的情况,那就不要重复给他讲解其余三个角落的情况,
要留给他让他自己去搜索钻研好了。”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评议】
孔子这里讲的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孔子的这种教学方法的可贵之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追求学问的主动性,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成功的教学方法。
6.17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
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十六·九)
【注释】
之:指书籍,不是指知识。
【译文】
孔子说:“人出生在有书籍的人家中,从小就有机会知道书籍,阅读书籍,
很方便就可以得到知识,这是上等的文化人;人生下来并不知道有书籍,少年时代通过老师的教授才接触到书籍而学到知识的,是次等的文化人;人生下来不知道有书籍,少年时代也没有机会受教育,只是成人后因遇到困难才向老师求教而学到知识的,是又次一等的文化人;而在成人后本来需要学但仍不学的人,这就是普通的劳动百姓,从文化知识方面来说,他们是下等的了。”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学习然后知道的是次一等;实踐中遇见困难,再去学它,又是再次一等;遇见困难而不学,老百姓就是这种最下等的了。”
【评议】
很多学者以为,“生而知之”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意思,非也,任何
人都不可能是生下来就知道很多知识的。书籍是知识的最佳的载体,所以“生
而知之”应当以生下来就知道有书籍来解。孔子说他自己非生而知之乃学而
知之者,说明他不是出生在有书籍的人家之中,他的知识是通过向人求教才
学到的。他把“生而知之者”称为上等,表达了他对那些生在有书籍的人家
中的人的一种羡慕之情。                                                                                                  
                                
(七)论政
7.14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
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
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十三·三)
【注释】
卫君:指卫出公蒯辄。他是卫灵公蒯元的孙子,是太子蒯聩的儿子。卫灵
公的太子蒯聩曾想刺杀卫灵公的爱妻南子,被灵公驱逐,先到宋国后又到晋国,
灵公卒,便由孙子蒯辄继位。蒯聩后来回国,与儿子蒯辄争夺王位,所以国
内局面混乱。
待:等待,待遇。
先:先决条件。
正名:正当的名分,名义。正名这里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所要做的事情的
正当性,二是承担做事责任人的正当性。
迂:不灵活,迂腐,死心眼儿。
阙如:回避。
苟:草率,马虎,不认真。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假如卫君等待你为他治理国家,你将有什么先决条件?”
孔子说:“一定需要有正当的名分,一是让我做的必须是正当的事,二是必须
给我一个正当的职务。”子路说:“有这样提条件的人吗? 你这样提条件真是死
心眼啊! 有什么正当与不正当呢?”孔子说:“仲由啊,你真不懂事。作为君子,
对于自己不懂的事,一贯是存疑在心,嘴上不说的。所要办的事名分不正当,
办事的人没有正当的职权,那么所说出的话就不能通顺合理。说出的话不能
通顺合理,你要办的事就办不成。你要办的事办不成,社会就不能形成和悦
谐调的气氛。社会不能形成和悦谐调的气氛,就不能制定出对不法行为的恰
当的惩罚制度。不能制定出对不法行为的恰当的惩罚制度,百姓们就不知道
怎样做人做事。所以君子要做的事和做事所需要的相应的职权都必须是正当
的。君子所说的话必须都是能被人认可接受的,在实际中能行通的。君子对
于自己的言论,不愿有丝毫的草率和马虎罢了。”
【附杨伯峻译文】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您去治理国政,您准备首先干什么?”孔子道:“那一定是纠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罢!”子路道:“您的迂腐竟到如此地步吗!这又何必纠正?”孔子道:“你怎么这样卤莽!君子对于他所不懂的,大概采取保留态度,[你怎么能乱说呢?]用词不当,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言语不能顺理成章,工作就不可能搞好;工作搞不好,国家的礼乐制度也就举办不起来;礼乐制度举办不起来,刑法也就不会得当,百姓就会[惶惶不安,]连手脚都不晓得摆在哪里才好。所以君子用一个词,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说得出来;而顺理成章的话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对于措词说话要没有一点马虎的地方才罢了。”
【评议】
很多研究者以为,“正名”当纠正名分讲。笔者以为,“正名”还是应以“正
当的名分”解。联系孔子关于“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观点,“正当的名分”
应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所做事情的正当性,二是做事人在职权范围方面的正当
性。
(八)论民                                                                                                
8.2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十五·三十五)
【注释】
蹈:音dāo,本意为人在使用石臼舂米时的手足并用的优美动作。解成
“踏”、“踩”等都不准确。
【译文】
孔子说:“百姓对于和谐社会的需要,比对水对火的需要还要需要。我见
过蹈水蹈火而死的人,却没有见过蹈入和谐社会而死的人。”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百姓需要仁德,更急于需要水火。往水火里去,我看见因而死了的,却从没有看见踐履仁德因而死了的。”      
【评议】
水与火,是人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自然生活资料。但是,有了水,有了火,
并不见得就能使人们维持住生命。世界上常见有个别人主动地蹈水蹈火而结
束自己的生命,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还有一种除过水与火的破坏力量以
外的破坏力量,它比水与火的破坏力还大,使人无法活下去,才选择蹈水或
蹈火的方式去死。这种破坏力量是什么? 就是恶劣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和
谐的社会环境,人们就没有适宜的社会生存条件,再有水再有火,人们也不
能够幸福地生存。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的本来含义。
儒学权威朱熹在注释这条语录时写道:“民之于水火,所赖以生,不可一日无。
其于仁也然。但水火外物,而仁在己。无水火,不过害人之身,而不仁则失其心。
是仁有甚于水火,而尤不可以一日无者也。况水火或有时而杀人,仁则未尝
杀人,亦何惮而不为哉?”朱熹在这里把“仁”解释为百姓的一种内心世界,
他不知道,人心可以追求仁,但仁绝不是只存在于人的心中,仁是指美好和
谐的人际关系,社会制度,是保证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
当然,对于人们的生存所必需的,以水火为代表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这
两者,谁比谁更重要,是无法进行比较的。孔子所说的“民之于仁也,甚于
水火”的观点,是针对当时战乱频仍的社会环境而言的,其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8.3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民鲜久矣。”(六·二十九)
【注释】
中:使物品的两端能合适地连接的部位。
庸:“广”表示一种建筑物,“彐”与“用”都是“手”字的变体,组合在一起,
表示两只手在做动作,“庸”便表示用两只手造房子。每只手的工作量都是一样,
不多不少,公公平平。所以“庸”引申义为平衡,不偏不倚,公道实用。
德:本意为考虑所有劳动者利益的心,为百姓着想的品质。
鲜:少有的好食品。
【译文】
孔子说:“掌权者决定事情公平公正,公道实用,作为一种为百姓着想的
品质,是至高无上的啊! 很长时间来百姓很少享受到这种美好的待遇了。”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中庸这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大家已经是长久地缺乏它了。”                                 
【评议】
研读论语,在着力于文义的同时,必须留意文句的感情色彩。否则,我们就很难准确地领会文义。
8.8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八·九)
【注释】
由:田字上面出头,本意表示确定了一个方向,引申义为带领。
知:口头指示。
【译文】
孔子说:“领导者对于百姓,可以用行动带领他们一起做事,不可以口头
指示让他们自行去做事。”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使他们照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可以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      
【评议】
这是孔子遭受批判最多的一句话,批判的理由是孔子有愚民主张,提倡
愚民政策,也有些学者对这句话作了另一种解释,就是把民作主体,而将“之”
作为统治者,意思是百姓可以按大家的意愿选择领导自己的人。笔者认为,
这两种观点可能都不符合孔子的本意。在笔者看来,孔子在这里讲得是领导
者的工作作风问题。
                                                                                                                                       
(九)论士
9.1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
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
“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十三·二十)
【注释】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个非工非农非商的阶层,分文士与武士两类。士
中的优秀者就会晋升为仕,即做了官。士的本义是指未曾做官又不从事农、工、
商业的人。《论语》中的“士”是广义的士,不是指从职业上划分的士人,而
是指从品行上区分的士人。
耻:人区别于禽兽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人作为人而不作为禽兽的一种最低
线的意识形态。中国哲学将人的意识形态分为八个层次:仁、义、礼、智、忠、孝、
廉、耻。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羞耻心,那么其他方面的品质修养就更谈不到了。
硁硁然: 硁,音kēng,本意为以石头为劳动对象的劳动过程,如采石、
砌石等。
小人:在《论语》中,“小人”二字有三种含义:一是指体力劳动者;二是
指未成年的孩子;三是指品质低下的人。此处指以石头为劳动对象的体力劳动
者。
斗筲:斗、筲都是古代盛放食物的小器皿。
【译文】
子贡请教孔子说:“怎样做,就可以称作士了?”孔子解答说:“处世行事,
自己懂得羞耻,君主委派去与外国交往办事,能顺利完成任务,不使自己的
国家受辱,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士?”孔子说:
“对待同姓家族的长者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孝顺而受到称赞,同时对待家乡
的普通人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听从而受到称赞的人。”子贡又说:“请问再次
一等的士?”孔子说:“说话一定算数,做事一定果断,就像采石砌石人那样
的劳动者,或许可以称为再次一等的士呢!”子贡又说:“如今执掌政权的人
们怎么样呢?”孔子说:“唉! 那是些白吃俸禄又器量狭窄的人,有什么资格
算入士呢?”
【附杨伯峻译文】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作'士’?”孔子道:“自己行为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很好地完成君主的使命,可以叫作'士’了。”子贡道:“请问次一等的。”孔子道:“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称赞他恭敬尊长。”子贡又道:“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道:“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而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道:“现在的执政诸公怎么样?”孔子道:“咳!这些器量狭小的人算得什么?”
【评议】
《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对弟子所提问题的解答,都不是事先准备好的,
而是现场的一问一答。由于问者的身份不同,孔子的回答也有所不同。子贡是一个具有大智、大勇、大才的杰出人士,孔子对他寄予了厚望。所以在回
答他关于“士”的问题时,作出了这样高层次的解释。                                         
                                                                       
(十)论民                                                                                              
10.29 子曰:“唯〔女〕(孺)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十七·二十五)
【注释】
唯:放在句首的字,无实意。
〔女〕(孺)子:由于“孺”与“女”音同,孔子讲的是“孺子”,记录者
错记成“女子”。
小人:只贪图私利的人。
养:经济上给以抚养。
孙:古体为“孙”,本意为后代延续,引申义为知道辈分大小。
【译文】
孔子说:“抚养小孩子和那些没有知识的只贪图小利的人真难啊,亲近他
们,他们对我就没大没小,离他们远了些,他们就怨恨我。”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道:“只有女子和小人是难得同他们共处的,亲近了,他会无礼;疏远了,他会怨恨。”
【评议】
20 世纪批孔,人们以此语录认定孔子诬蔑妇女,实是荒唐之举。从整本
《论语》中,笔者未曾看到孔子诬蔑妇女的任何文字。他不顾子路等人的反对,
坚持要拜见南子,他看不起女子吗?                                                                                 
也。”(十三·二十一)
10.32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注释】
不得:不曾得到。
中行:符合中庸之道的行为。
与:参与,此处含有从属于别人的意思。
之:代词,本处指“不得中行”的人和事。
狂:兽中之王。转义为丧失了正常人性的兽性的动态。
狷:音juàn,此字由“犭”与“ ”构成,“犭”表示兽类,“ ”表示
雌性的美姿。“狷”本意指雌兽中的最美者,即兽中之王的夫人、王后。汉字
中凡带有“ ”的字都含有柔美的意思,如:娟、涓、捐、绢等,狷的转义是
类似于兽类中的王后的过度的等人伺候的静态。
进取:进的古体为“进”、“隹”是飞禽,“辶”是车辆,组合成“进”,本
意指超过正常的人的猛烈和快速的动作。取,左边“耳”,表示耳朵,右边“又”
表示重复,组合成“取”字,本意表示耳朵重复不断地获得声音。这是一种
本能性的毫不费力的获得。所以“取”的转义又为不费力气地获得自己需要
的东西。“进取”连用,“进”是手段,“取”是目的。
【译文】
孔子说:“看见没有得到合乎公正和适用的法则认可的人在做事,就参与
进去,一定是类似野兽的人。如果是男人,就会像兽中之王那样猛烈而迅速
地扩展地盘,掠取财富;如果是女人,就会像兽中王后那样一动不动等人伺候。”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得不到言行合乎中庸的人和他相交,那一定要叫到激进的人和狷介的人罢!激进者一意向前,狷介者也不肯做坏事。”
【评议】
这是孔子劝诫人们的话。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主而事。人要加入某一种群体,必须事先认请要加入的这个群体的行为是否合乎人性的公正,是否
对自己发挥才华适用。绝不可盲目地参与进去。否则,自己就会类似狂狷,
丧失正常的人性。
                                  
                            (十一)论修身                                                                         
11.16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
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十六·六)
【注释】
侍:在某人身边伺候。
君子:指掌握权力的政治领导人。
愆:音qiān,过失。
躁:急躁,不稳当。
瞽:打鼓的盲人。
【译文】
孔子说:“伺候在掌握权力的政治领导人身边容易有三种过失:领导还没
有讲到的事你就先讲自己的看法,这可说是急躁;领导已经讲到的事你却不讲
自己的看法,这可说是隐晦;不看领导的脸色你就直率地讲出自己的看法,这
可就是盲目。”
【附杨伯峻译文】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犯三种过失:没轮到他说话,却先说,叫做急躁;该说话了,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看君子的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瞎眼睛。”
【评议】
侍奉领导的人,应当以领导的意图为意图,以领导的缓急为缓急,领导
代表政府,侍奉领导的人心中只能有领导,不能有自我。这是官场的一条最
铁的法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原文及其全文翻译(二十六)
论语 9
《论语》卷7述而篇第七诗解3真情恒常君子坦荡
《论语》 译文
【文化】50句经典格言,传承千年的智慧!
《论语》述而篇第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