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州盛家湾

       站在西新桥上朝西南晀望,大运河水微波荡漾,在夕阳的余辉下,“金色新城”美丽壮观而富有诗意,谁还会想到这里曾是盛家湾。

                (一)

常州大运河穿城而过,在水利枢纽工程——石龙嘴对岸的西直街,这里有两个湾,一个是锁桥湾、一个是卧龙湾,之间相距约100米。大运河水从两个湾口入水,运河水从锁桥下穿过,流经泰安桥、小虹桥、虹桥流向西市河。运河水从卧龙桥下穿过、直通靠近西新桥畔的龙溪。龙溪东面通西市河、南面通卧龙湾运河水、西面通龙船浜水,北面通关河,这里四面有水,被称为风水宝地。

据《毗陵龙溪盛氏宗谱》(敦睦堂藏版)记载,此族迁常一世祖为盛睿,为明初历城侯盛庸长子延一之子。明永乐三年(1405)岁贡生,官知县,自金陵迁居常州城西北之龙溪,并开族为常州龙溪始祖。龙溪,位于今西新桥之西,芦墅桥之东,原与关河、市河相通,自盛姓居此,遂称盛家湾——即盛氏迁常始居地。600年来,后世子孙枝繁叶茂,又迁居各地数十处

一个纵横不到2平方公里的区域有三个湾——锁桥湾、卧龙湾、盛家湾(外加一个虹桥湾)。有三个以龙为地名——卧龙湾、龙船浜、龙溪。这里有卧龙湾水、有龙船浜水、有市河水、有关河水弯绕纵横形成了龙溪。这里人杰地灵——孕育了中国著名的洋务活动家盛宣怀。

龙溪西边是龙船浜,早年到了端午时节,龙船浜这里龙舟竞集,各地龙船都要集中此地,高高的桅杆、飘扬的彩旗、几里地外都能显赫招摇。端午节是民俗节日,市民盛装来观看龙舟比赛,这时也是赶集的日子,商贩云集,买的、卖的不亦乐乎。龙舟比赛结束后,外埠的龙舟队通过外河回去,而本地的龙舟队就把龙舟压上石块,做上浮标,沉入水中,在水中的龙舟有水的保护,与外界空气不通,这是一种保护龙舟的好方法。到了来年端午来临之际,再把龙舟从水中起出,修理、上漆、装饰,美轮美奂的再参与赛龙舟。由于平时浜里放置龙舟(龙船),这里叫做龙船浜。

龙溪的南面是卧龙湾,卧龙桥是三块各长三米、宽1 米的花岗石平铺的桥面,这里是不能通船的。上世纪50年末卧龙湾畔的河道被填埋,称为红星路。锁桥湾的锁桥是弯弓形状的,有如一彩虹横跨西直街上,锁桥湾至今还发挥着调节水利的功能,这里有一个泵站和一座水闸,市河水位高时,从这里泵站把市河的水抽往大运河,市河水源缺乏时又可放闸从大运河补水,这里是市河水文观测和水位调节的重要节点。

盛家湾分前湾和后湾,之间有一座桥叫做“莲子桥”,通西新桥方向的是前湾,通龙船浜一边的是后湾。一条小路从现今的怀德路口直通到龙船浜方向,这条小路长约300多米、宽约3米,中间是一条接一条的青石板、两边是黑砖排列。这条青石板路铺到盛氏祠堂为止,西面的路便是一般的土路。由于南边卧龙湾畔的小河被填、西边的龙船浜被填作为农田,龙溪缺少了源头之水,也不知在哪一年枯渴死了。

盛家湾原有一座盛氏祠堂,盛家祠堂在常州有好几处,这里是盛氏家族发展壮大之福祥地和最早的一处盛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地方,后来盛氏家谱修订时就在盛氏宗谱前加了“龙溪”两字,表示不忘祖籍地,至今族谱封面上均有“龙溪”两字——盛氏家族的族谱称作《龙溪盛氏宗谱》。

盛家湾在民国时期也就是一个乡村式居住地,油灰匠人较多,这也跟附近龙船浜有关,每逢端午节前要修理龙舟需要这些资源,也有木材商及棺材店,还有一家中医铺等。多年前从盛家湾走出来的画家盛志荣,凭着童年的记忆,创作了一幅近5米的国画长卷《盛家湾》。他怀着对盛家湾一草一木的深厚感情,走访了许多当年住在盛家湾的老人,一幅当年的盛家湾国画长卷在笔下诞生了。在这幅画上有盛家湾数十座房子、还有祠堂,盛宣怀旧居和江南常见的小桥流水与青砖小巷。在路上,还有骑马的、挑担的等日常生活场景,依稀有“清明上河图”的味道(这是记者报道语)。

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曾在盛家湾学习了三年,当年这里还是比较荒野,当属钟楼区五星乡管辖,盛家湾也曾有盛家湾村的编制,学校前面是一块块长着绿油油的庄稼,绿田的尽头是一座高大的烟囱,随着锻造大气锤的轰呜声,大烟囱里就冒出一股浓浓的黑烟。这个工厂就是常州锻造厂。许多居住在大仓路、西直街、锁桥湾、卧龙湾、新市路的同学抄近路就沿着田间小路上学。多年前我也走访了时值88岁的健康老人胥君大(1923年生),也询问过当年上学的同学。盛志荣画家对盛家湾的感觉与我当年在校学习时感觉截然不同,盛家湾也是我的母校之地,并不能因为出了一个名人盛宣怀就把盛家湾宣染成一个类似《清明上河图》那样的繁华盛景(与盛志荣先生商榷)。

          (二)

盛宣怀(1844——1916),字杏荪,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清晚期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靠创办洋务实业起家,轮船招商局、中国电报局、华盛织布厂、中国铁路总公司、汉冶萍煤铁总公司、中国通商银行……这些开创性的经济实体的创办和发展,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为盛宣怀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常州,盛宣怀这个人物,还是妇孺皆知的,在常州人的眼中,他是财富与权贵的代名词。

盛宣怀一生经历传奇,成就不凡,他曾任天津海关道、山东登莱青兵备道、会办商务大臣、邮传部尚书等职。对盛宣怀的历史评价各有千秋:

   慈禧太后对盛宣怀的评价:“盛宣怀为不可少之人”

  李鸿章对盛宣怀的评价:“志在匡时,坚韧任事,才职敏瞻,堪资大用。”

  张之洞对盛宣怀的评价:“可联南北,可联中外,可联官商。”

  孙中山对盛宣怀的评价:“热心公益而经济界又极有信用。”

      鲁迅先生对盛宣怀的评价:”卖国贼、官僚资本家,土豪劣绅。“

      盛宣怀在其事业鼎盛时期,也做了许多大事,如开办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铁矿、煤矿、铁路……,包括建造上海玉佛寺、购置苏州刘园,后改为“留园”等,这些都是盛氏家族的资产。然而在自己家乡却拿不出令人回味的业绩,就连自己曾生活过的居住地、祠堂等也很一般,不能与其影响力相比。

盛宣怀在生前对于常州来说,只有名气没有实惠,谈起盛宣怀也只是一场空欢喜,树盛宣怀宣传大旗,是常州人虚荣心作怪。据说盛宣怀修建沪宁铁路时,在常州段本应从新丰桥畔到西新桥畔直线通过,因离盛家湾大近,其火车的呜笛声会影响到祖籍地盛家湾的宁静,因此在设计图纸上,“大领导”——盛宣怀大笔一移,铁路就北移到了二里外万福桥北面的大于沟村穿过,这也仅是为了盛家利益的私念。

盛氏家族中有一人对常州祖籍地有着深厚的情怀,此人就是盛宣怀的孙子盛毓度,其长期在日本生活与工作,虽然人在日本却一直保留中国国籍。始终不忘常州龙溪祖地,尤其是其晚年,但由于人老体弱,直到1993年盛毓度逝世也没有实现回家乡看看的愿望。

1994年,时值常州市纪念盛宣怀诞辰150周年之际,盛毓度遗孀盛彭菊影应邀来常参加纪念活动。为实现盛毓度的遗愿,盛彭菊影向卧龙桥小学捐赠2000万日元,用以建造教学大楼,购置教学设备,建造运动场,同时设立盛毓度奖励基金。

1997年, 盛彭菊影又一次来到常州,向清潭幼儿园捐赠1500万日元,用于改善办园条件。

为感谢盛毓度、 盛彭菊影造福桑梓,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经常州市政府批准, 卧龙桥小学更名为盛毓度小学、 清潭幼儿园更名为盛彭菊影幼儿园。

                                              (三)

1965年夏,收到常州第六初级中学录取通知书,学校地处西新桥畔的盛家湾。我选择六初中的原因是当年我的一位长辈在教育部门工作,那年六初中教学质量较好,升学率在全市同类学校里位居前例,所以入学志愿选择了六初中。

常州第六初级中学1943年建校,初名为“武进私立城北商科职业中学”,地址在北直街屠氏宗祠。1945年改名为“武进私立城北初级商业职业学校”,校址搬迁到东横街42号。1951年改名为“私立常州城北商业技术学校”,1954年改名为“私立常州城北初级学校”,学校也搬迁到盛家湾(盛家宗祠)。1956年改名为“常州市第六初级中学”,其性质也由私立转为公办学校。1966年改名为“常州市工农中学”……

六初中正门是一个两开扇长门、两厢是偏房,西侧是传达室,东侧是门老程师傅家居住。程师傅矮个头,整天笑嘻嘻的和善脸,在同学中很有人脉,中午学生带的冷菜可到程师傅家炉子上热菜,或者讨个水喝。程师傅一儿一女,其儿子程月中和我同一届(二班),后来也到了同一个农场,再后来被保送到常州戚机厂技校,后来当了厂里的小车班班长。

进入学校,迎面是一个半米高的土墩,上面是一棵大槐树,要仰视才能看到树梢,周边是太湖石等假山围绕。学校都是一排排的矮平房,唯有一间是是青砖砌的民国式两层小洋楼,这里是校长室和教导主任室。

校长储孟衡,一派干部的排头,给人敬畏,储校长此时也兼任常州第三初级中学党支部负责人(当时三初中与六初中是一个党支部)。教导主任金鸿章,个头不高,常穿着中山服,好像有几只牙是金属的,他家在化龙巷十字街西口一个大院里,早年我曾到金主任家去过。那是一个傍晚,里面有很多住户,他穿了一件有洞的白汗背心接待我们,这时候的金主任全然没了在学校穿中山装的庄重,像是邻里大叔,前几年在初二、初三学生举办的联谊会上,看到金主任还是一派精气神。

总务处房屋是一座老式徽派民居,有二位老师,一位是周国桢老师,他既是总务处工作人员又是教授我班的地理老师。一位是总务主任何文彬老师,他也兼任一门历史课,当时许多老师是一个萝卜几个坑。何老师家住西瀛里,在常州明城墙马路北面,我去过一次。何老师家是一个大院子,进门是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房屋前是一排长条青石铺的台阶,门窗是一排长扇花格,房屋地面是一格格方砖铺地,古色古香。其儿子与我是一个厂的,我称之为老何,以前是常州第二中学——高三的高才生,1968年下乡到宜兴,比我早几年回城。我到厂报到时他已在萝卜干车间做了几年苦脏累工活。

老何为人谦和、文质彬彬,一卷书生气。艰苦的工作没有磨灭奋斗的志向,在车间里向老工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兄弟厂同行学习。久有凌云志,一飞即冲天,老何后来成为中国调味品行业专家,全国性学术会议、新产品鉴定、产品标准制定等都会邀请其参加,从工人、技术科长到担任公司副总经理。老何得知我是其父亲——何文彬老师的学生,对我关照有加,使我规避了许多困难、少走了不少弯路,他比我多读了5年书,我是初一学生,他是名校高三毕业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他都给以帮助,这也得益于我是何老师的学生,继续享受着母校额外的红利。

学校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大操场,有篮球架等体育设施。体育老师俞岳,毕业于南京体育学院,曾是健将级运动员,其3分投篮常是十投九中,如参加当今的CBA联赛,定是一名不可多得的篮坛名将。

班主任许焕贤老师,教授政治课,江苏师范学院政教系毕业,担任学校团总支书记,做事认真,为人严肃,一口常州人听得懂的宜兴话(祖上都是常州府人)。许老师人瘦瘦的,有肺结核病,常年都带口罩。

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李静芳老师青春靓丽,教授语文兼音乐课。李老师跟同学们走的很近,年纪相仿、在班里有“大姐姐”般的人缘,至今经常在同学微信群里与学生互动。数学课的沈家伟老师毕业于常州师专、英语课的过俊浩老师毕业于扬州师院外语系、生物课的陈老师……,都是知识渊博很有实力的好老师。

胡国忠老师,矮个子,人称矮胡老师,是校团总支副书记,他教初二年级。1969年3月,我们到苏北去,他是带队老师之一。当铁驳大船驶过常州大运河,横过长江、晚上进入苏北大运河后,突然听到船仓外的喧哗声,哨子急急淒厉的吹呜,运河水拍船体的哗哗声,船也停止了前行。在夜色朦胧中,船工把落水的胡国忠老师从三月冰寒的大运河里捞上来,浑身潮湿发抖的胡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胡老师肩负着把我们平安送达到苏北农垦的艰巨任务,不想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地处盛家湾的学校原是盛氏祠堂及至亲集居的地方。许多房屋已年久失修,破败漏雨。我入学时学校正在建设新教学大楼,初一第一学期的学习是在常州第二中学。第二学期新大楼盖好了,我们回到了盛家湾本校。午饭就是自己带一个饭盒,放米到食堂里去蒸煮,菜也自己带。当时生活比较艰苦,常常是蒸饭时放些菜叶之类的,放些盐或酱油就是菜饭,其味道可想而知了,但当时能吃饱就满足了,只讲数量不讲质量。

厨房在学校的北面,靠近关河,有一扇后门,打开后门就能到关河洗菜。对伙房校工李树章印象不深,但发生在同学李劲松身上的一件事才引起我的注意。李劲松同学家住西仓桥畔类似郊外的村落。上学时曾去过一次,房屋低矮,地面是硬土结面,家里也没有像样的家具,可称四壁空空。上学时饭盒里也只有一把米,水多米少,李同学很是自卑,等同学用餐结束后,才会掀开能照见影子的汤饭用餐。伙房校工李树章看到很难过,孩子正是长身体时候。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师傅就会在其他同学的饭盒里东取一点,西抓一点,放到李同学的饭盒里,众人饭盒里的几粒米,成全了李同学半盒干稀饭。李同学发现后很是感动,虽然这样的时间并不长(后来就不用上学了),但李同学却用一辈子的感激之情来怀念李树章师傅。

后来当李同学有能力想报答伙房李师傅时,却不知李师傅家住何处,人在哪里?李同学到处打听,与我见面时曾多次提到内心的愧疚,他讲如果李师傅不在了,他的后人如有困难他愿意给予经济上的资助。为此他约我参加六初中同学聚会(不搭一年级的同学参加,只有我与李同学两个初一的校友),在聚会上向老师、向二、三年级的学哥、学姐打听均未有消息,后来有人讲李老头早已过辈了。李劲松同学到常州的许多公墓处的办公室去查询,后来在凤凰公墓查询到了,特地带了鲜花和纸钱去吊念。由此我想到了常州是礼仪之邦,诚信礼义在龙城蔚然成风,古有季子挂剑于树下,今有李同学墓前献花感恩,此件事同样也发反映母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正能量。

有一位陈志春同学,随父母亲迁到苏州读书。其时大家与陈同学相处也就半年多时间,当时我们年纪虽然小,但很注重同学之间的情谊。在陈同学临别之时,几个同学相约到常州银都照相馆拍了合影照,依依惜别,从此一别几十年再也没有见面,同学相聚时常常谈起此事,很是遗憾,不知他是否安好?他留下的通讯地址——苏州通和坊养育巷却一直留在心底。

我们班里没有出现大人物式的领导,也没有出现财富外露的富豪,都是一些极其普通的小人物,平时常在微信群里互问安好和健康或传递一些养生保健知识,聚餐时AA 制,同学们都老了。但也没有出现牢狱之灾或贪污违法之类的同学,大家常自嘲:这是没有当官的“幸运”和没有犯错误的“温床”。

许多年过去了,母校老师的音容笑貌却依然在我的梦里、一日为师终生难忘啊!与同学相处都有一个个故事,有”美事“也有“嗅事”,不可言之,这是心灵的碰撞,这是一首永恒的歌,有人说当兵的战友是一世情,我却说真正的同学之情也是一世情。六初中不是高大上的学校,许多常州人都不知道这所学校,我却铭记亲爱的师长,铭记重情讲义的同学,我心永远在母校……

                                              (四)

斗转星移,学校也几度春秋,校名更迭、校址迁移……。而原来的“盛家湾这块“风水宝地”成为房地产商人心中的“金疙瘩”,一排排水泥“森林”耸立在昔日的盛家湾上,与其他地块连片开发,它有一个亮丽的名字——“金色新城”。站在西新桥上朝西南晀望,大运河水微波荡漾,在夕阳的余辉下,“金色新城”美丽壮观而富有诗意,谁还会想到这里曾是盛家湾。

金色新城建设时,盛家湾祠堂内的一棵老槐树得以保存下来,至今还屹立在金色新城滨河绿地内。苍老弯曲的老枝干、华盖般的满目树叶,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放射出迷人的旋晕,这棵老槐树就是当年校园里留下的唯一“活化石”。这是一棵需双人合抱的老槐树,摸着一片片龙鳞似的老树皮和深深的树壑,老槐树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老槐树寓意吉祥和兴旺,老槐树还象征思乡之情,这棵老槐树也是当年盛氏族人植下的一棵思乡之树,我想起了一首赞美老槐树的诗—— “拔地巨槐冲碧汉,相承一脉密分枝;树身即使高千丈,落叶归根也有期” 。老槐树不管风吹雪飘、不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盘根错节坚守在这里,老槐树似乎在等待什么、盼望什么、诉说着什么……

海内外的盛氏游子可来此地一睹老槐树的苍劲挺拔、老槐树枝繁叶茂,老槐树生长的地方就是盛氏家族的祖籍地。还可以到盛毓度小学、盛菊影幼儿园去看一看孩子们活泼身影,听一听孩子们朗朗读书声。在这里可追溯盛氏宗族的前世,可追记前辈创业艰难和热忱慈善教育的初心,可展望盛氏宗族的未来,只要是龙溪盛氏的后代,不应忘记自己的根,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六初中的老校友思念母校时,可来一睹老槐树的风采,倾诉自已的心声,还曾记得校园生活否?还曾记得浩荡的师恩像春风吹拂着求知少年的我们?还曾记得同窗的青葱岁月?这棵老槐树寄录着在母校三年的学习成长历程,老槐树是母校留给每个学子的魂,见到大槐树就会想起了美丽的校园、想起匆匆而过的青春岁月、想起人生的不易、生活的艰辛……

金色新城的领导,可请园林专家给这棵老槐树检测一下树龄,并加以保护,在老槐树旁立一块铭牌,把老槐树的前世今身告知天下,给予这棵老槐树应有的尊严和体面,这里将成为一处纪念地和网红打卡地。

今年是母校八十华诞,11月18日是母校的校庆日,愿母校师恩浩荡、桃李芬芳、英才涌出、满园春色。

谨以此文献给母校!


  19693月,怀揣常州工农中学颁发的毕业证书,离开了盛家湾、离开了家乡,远赴苏北农垦10


  盛氏家族制作的《龙溪盛氏宗谱》,常州档案馆也保存一部。


  盛家湾祠堂内的一棵老槐树得以保存下来,至今还屹立在金色新城滨河绿地。苍老弯曲的枝干、华盖般的满目树叶,阳光透过树叶间隙放射出迷人的旋晕


  为感谢盛毓度、 盛彭菊影造福桑梓,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清潭幼儿园更名为盛菊影幼儿园。


  为感谢盛毓度、 盛彭菊影造福桑梓,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 常州市政府批准, 卧龙桥小学更名为盛毓度小学。

 多年前我走访88岁老人胥君大(1923年生),了解盛家湾的今昔。旁边一块大青石就是石龙嘴上的镇守之石”江湖汇秀“的碑石。

  六初中初三、初二年级每年12月26日要举行校友联谊会,老师也会与同学一起共庆,但不邀请初一年级同学参加,只能称为老二届联谊会。

  

  部分同学相逢时的合影

 陈志春同学随父母亲迁到苏州读书。临别之时,几个同学相约到银都照相馆拍了合影照,依依惜别,从此一别几十年再也没有见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端阳云溪划龙船
常州新西仓桥通车啦
槐花香槐花甜
【浙江】章可馨《成功需要什么》指导老师:沈静
远方的家《沿海行》第34集“非常常州”
芜湖无为凤凰桥乡划龙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