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阴火为气虚生郁所致+阴火实指本寒标火证+五行 肝属木!逢春生木的精华解说!
近日,读了陈国丰先生“阴火实指本寒标火证”一文,我认为,陈先生没有交待清楚虚和火之间的确切关系,而对他的阴火为假象的观点,我也持相反观点。若不把《脾胃论》与《内外伤辨惑论》结合起来读,就不可能看到李东垣先生阴火学说的全貌,从而也就不能真正理解阴火。我的观点是,因虚致郁,因郁生火,才是阴火产生的真正机理。
气虚是阴火的原始病理
《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主要讲的是因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劳役过度等,导致脾胃受伤的证情及治疗等,所以,脾胃气虚也就成了此类疾患的基本的病理了,而气虚的基本表现则为乏力,肢体沉重,气短,懒言,嗜睡,纳差,口不知味,虚喘,小便数而不渴,多唾,鼻流清涕,自汗,恶风寒,或腹痛,或腹胀,或便稀等等,这也是原著中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的原因了。至于阴火一证,也是以气虚为原始病理的,这一点已有共识。
郁滞乃阴火的直接原因
阴火如何产生?气虚怎样演变为阴火?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有较详细论述,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1. 湿气下流,郁而生热
李氏曰:“肾间受脾胃下流之湿气, 闭塞其下, 致阴火上冲,作蒸蒸而躁热。”这里的关键是“下流之湿气闭塞其下”,既然称“闭塞”,那么这个阴火的来源就只能是一种解释, 即“湿气郁阻生热”,也就是说,由于脾胃虚弱,难化水湿,湿气下流,闭塞于下,郁而生热,从而形成李氏所谓的“阴火上冲”。至于原文所称之“肾间”,我认为理解为下焦、下部等为妥。
2. 气虚下陷, 郁而生热
李氏曰: “脾胃之气不足,而反下行,极则冲脉之火逆而上。”这里所谓的“气不足而反下行”,似现代所谓的“气虚下陷”。一般而言,气虚与火逆无直接联系,即气虚不直接产生火热。但是,气郁则可以是产生火热的直接原因,况且气虚又是产生气郁之常见因素,从而形成气虚与气郁并见。所以气虚下陷,致气郁下焦,或气湿郁滞下焦,而后郁而生火而上炎,这是阴火产生的又一机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阴火的机理,实际是发生在气虚下陷基础上的湿阻生热或气郁生热。至于郁的表现,则可为腹痛、腹胀、嗳气等。另外,临床上常见的气虚脏器下垂证情,也可以认为是气虚基础上发生的郁滞。在此,虽然不排除气不生血、血虚发热等的可能性,但按照李氏原意,气虚下陷,因虚生郁,因郁生热,才是产生阴火的主要病理。另外,作为治疗本证的代表方补中益气汤,正好能体现补虚为主、虚郁并顾的功能。需强调,这个“火”,是真有火(或称热),绝不是假象。
阴火的表现
阴火主要是来自气、湿之郁,而郁又来自脾胃虚弱,即阴火的本质还是虚,所以这一热象的特点是动则加剧,休息则减,愈动则愈虚,愈虚则愈郁,愈郁则愈热。并且,因热发生在虚的基础之上,所以病人在表现热的同时,当还有虚的表现。
本虚常表现为恶风寒,而到阴火阶段,又可见发热,李氏为了把此证与其他寒热证情相区别,特别论及了本证中之发热与恶风寒的关系。即因发热非外感所致,故非寒热并见,而是发热时不恶风寒。另外,与属虚之恶风寒相比,发热之证少见,即只有在有郁且生热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也就是说,发热并非补中益气汤证之常见症,这也是为什么在临床上,病人多表现为虚象、寒象,少有表现热象者。这也间接说明了阴火非脾胃虚弱的常见证型。
心烦是阴火内扰之象。口咽干燥及口渴,乃热伤津液之情,李氏称之为由“心火克肺金”所致,故李氏有加葛根、生地黄、黄柏之法。脉洪大属阴火之脉,由于其基础证是脾胃虚弱,故洪大又伴不足,当是洪大而虚。
阴火的治疗
既然阴火产生的机理是因虚生郁,因郁生热,因而对其治疗就当补虚、除郁、清热。
先看李氏所言:“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以“补其中”治其虚,以“升其阳”举其陷,以“甘寒”泻其火。这里不能理解成“甘温之剂”、“温能除大热”就是单纯用甘温补益药物。因为李氏明明说了还需要以“甘寒以泻其火”。所以,李氏立补中益气汤,是针对本虚的,故用以“补其中,升其阳”贴切,但若“泻其火”,去治阴火,则不足,必须要对其进行调整。方法是“口干咽干加干葛”,干葛(葛根)可清热升津、生津止渴。这也正说明阴火证所表现的口干咽干是热邪伤津,阴火是真火。若阴火加重,则李氏提出的方法是,“少加黄柏以救肾水,能泻阴中之伏火。如烦犹不止,少加生地黄补肾水,水旺而心火自降。如气浮心乱,以朱砂安神丸镇固之则愈。”即治疗阴火,单纯补中、升陷是不够的,必须加上清热法,方得全面。临床应用补中益气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用补中益气汤原方治疗气虚或伴下陷,但若出现热象(即阴火表现),则应对本方调整。
补中益气汤具有补虚、升阳的功能,上述加减法又可体现清火热的作用,那么,这张方子是否对于产生阴火原因的郁也有直接帮助?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本方除了包括黄芪、人参、白术、当归、甘草等具有补益作用的药物外,橘皮又可行气滞、消湿阻,白术又可除湿,当归又可行血。至于柴胡、升麻,虽称其升阳举陷,但二者均味辛可散,故也可行气散郁。所以,补中益气汤是补虚升陷为主,又兼有消郁之功,而这消郁的功能,既可用于治疗郁滞,又可用来预防郁滞,故也可预防阴火。
总之,阴火发生的机理,是因虚致郁,因郁生热,是本虚基础上的郁火。对阴火的治疗,是以补中益气汤为基本方,加入清热、生津、养阴之药,如葛根、黄柏、生地黄等,甚至取朱砂安神丸清心安神为主。
阴火实指本寒标火证
 心海
李东垣首提“阴火”一词,在《脾胃论》中出现40余处,但“阴火”到底指什么,后来医家见仁见智,争论不休。而笔者认为,“阴火”是“本寒标火证”。
“阴火”众说纷纭
1.阴火就是阴虚火旺  阴平阳秘,阴阳互根是人体正常生理现象的本能,一但某种因素造成人体阴液的丢失或损伤,使人体出现阴液不足,阳相对有余,而形成一个阴虚证,或者说是虚热证,这就是阴虚火旺,即谓“阴虚生内热”,其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舌红、脉细数等。治则以滋阴退热,方选鳖甲煎散、大补阴丸、六味地黄汤等方,显然与脾胃论中的理论方药不符。
2.阴火就是相火  相火的根源发自命门,而寄于肝、胆、三焦等脏腑内,是生命的动力。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相火受着肝肾之阴的制约,从而保持阴阳的相对平衡,以保持人的正常生理。一旦肝肾阴虚,相火失去制约,它就外越或妄动,其表现仍然是一个阴虚火旺之候,以知柏地黄汤主治。
3.阴火就是心火  “心火者,阴火也,”即心火就是阴火。这个阴火应该是心的代称,因为心在五行中属火,故称心火;心属脏,脏为阴,故心火又称之为阴火。这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在病理上指心热火旺的病变,但有虚实之分,其归根结底还是热证、阳证。与《脾胃论》中对“阴火”的论述也不一致。
心火支配着相火的运动,如同君主与宰相的关系,一旦心火亢盛就引动相火妄动。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心动,心动则相火亦动。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暗耗)真阴,阴虚则病而“阳有余,阴不足”的失衡状态,其表现为性机能亢奋,遗精早泄,眩晕头昏,视物模糊,耳鸣耳聋,易怒多梦,五心烦热等一系列肝肾阴虚的现象。
“阴火”本寒标火是实质
1.在自然界的磷火,民间称为鬼火,人们通常称之为阴火。这个阴火常在夜晚或阴雨暗日之时可见到,而在阳光明媚的白天是见不到的。因此,夜晚、阴雨暗日属阴、属寒;其火是指磷火的光亮似“火”,但与明火不一样,不能点燃,只是空虚假象(似火),因此为本寒标火。
2.《脾胃论》中的论述为寒证。如“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即脾胃气衰,元气不足。”可见“气有余便是火”,气为阳,气虚阳虚同出一辙,阳虚当然属寒证。
3.《脾胃论》中最著名的方是补中益气汤,其次是升阳三火汤。而补中益气汤正是甘温补气药所组成,补气温养而治气虚寒证,即脾虚阴火证。升阳散火汤是治因大量寒凉食物直中(损伤)脾阳的阴火实证(即寒实证)。
4.《脾胃论》中“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是说脾胃之气亏虚,清阳之气滞流于下而不能上升。这种清阳之气下流肝肾,以排斥生理性寄于肝肾之中的相火离位外越而出现“火”的症状现象,如口干、口舌破溃等。其实质并非肝肾之阴不能制约相火,而是清阳之气下流肝肾占位迫使相火离位之故。
5.纵观《脾胃论》,阴火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素体禀寒,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入冬则重裘难温,喜热饮,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胖嫩,边有齿痕,脉细弱或浮大按之无力等一系列元气不足,脾气虚弱之象,为寒象。有口干,咽干,口舌破溃,低热或舌苔腻而罩黄苔等伴随症为热象,即“火”。这个“火”就是一个标症或者说是假象。更有其特点:口干,咽干,而饮水不多且喜热饮;口舌破溃为红肿不显,周边不充血,疼痛不剧;罩黄苔也为脾湿熏蒸之故;低热不退也是《脾胃论》中著名方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常用方。即所谓“甘温除大热”。所以说这个”火”主要是脾胃气虚,使清阳之气下陷,运化无力,湿浊停滞之故。
“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是说对脾虚阴火证的治疗,只有用味辛甘温的方剂,补益胃气,升发脾阳来治疗而达到治愈疾病(阴火)的目的。
综上所述,阴火是指临床疾病表现出的一系列现象的证候群,这种证候群就叫阴火证。其实质是一个寒证,而表现有火的现象,这种火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假象。确切地说阴火证就是本寒标火证。
五行 肝属木!逢春生木的精华解说!
 心海
五行五脏六腑季节情绪五官五味形体
木肝胆春怒目酸筋
火心小肠夏喜
舌苦脉
土脾胃长夏思
口甘肉
金肺大肠秋悲鼻辛皮毛
水肾膀胱冬恐耳咸骨
实线表示相生;虚线表示相克
相生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保持事物发展变化的平衡与协调。
五脏之间的关系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母病及子:母脏先病,然后累及子脏。
(2)子病及母:子脏先病,然后累及母脏。这种情况下一般病情较重。
(3)相乘:即相克太过。可能是克者太旺,或者被克者太虚造成。这种情况下病情容易严重。
(4)相侮:即克制不足,反被其克。可能是被克者太旺,或者克者太虚造成。
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木对应春季,火对应夏季,土对应长夏,金对应秋季,水对应冬季。在各个季节里,对应的脏负担较重,而所相生的脏得到补益。比如春季易流行肝病,因为春季木生火,肝的负担重。同时由于木生火(心),所以心情容易舒畅。
五脏强弱和性格的关系
在性格方面,五行生克若不平衡,火多无制,急躁而欠涵养。水多无制,聪颖而意志不坚,亦且好动。木多无制,情重而仁厚。金多无制,精干而敏锐。土多无制,慈厚而好静。当然即使这样,通过后天的自我控制仍然可以达到性格平衡。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过渡时期,气候变化多端,时有风寒温湿交替侵袭人体。所以这时除了饮食调理,还要调养精神,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精神乐观豁达,排除忧郁,制怒养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甘温除大热机理及临床应用体会
【辩论台】“阴火”到底是个啥东东(一)
何为“阴火,如何理解甘温除大热”?何为
气虚发热:内藏五热!
阴火
看病歌(王锡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