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打开经方之谜的钥匙

北京经方师承论坛

北京中医药大学

付帮泽

大家都知道经方非常的重要,但是你会发现走进经方的时候他虽然很好用,但是想要理解却是非常困难,因为张仲景他只是讲了怎么用,他没有讲原理,所以千百年来我们的古人都想去研究他,都想去突破,但是我们所得到的信息都没办法确证,都是假说。现在我们要是研究经方的话还大有可为,今天我要说的主题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有人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实际上他是一本书,经方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最大的问题不是临床效果好不好,效果好是肯定的,关键是他这个方剂我们不是特别的明白,确凿的依据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这本书,来探讨经方的组方机理,我先介绍一下《伤寒杂病论》的成书之源,有一篇《伤寒杂病论序》,专门有人考证,发现里面有问题,但是还是可信的,仲景集《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来做《伤寒杂病论》。但是跟张仲景时代非常接近的《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皇甫谧,他在《针灸甲乙经》的绪论里特意写张仲景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因为年代比较近嘛,比较可信,张仲景是参考《汤液》写成《伤寒杂病论》。但是很可惜,《汤液》谁也没见过。民国的时候,有一个河南人,到敦煌花几十块钱把《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买回来了,他就研究这本书,等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的孙子叫张大昌先生,他把这本书献给了祖国,当时把书寄到中央没人理,到后来又寄了一次,后来出版的时候原作已经被毁掉了,所以现在考证这本书的真伪存在很多的问题,但是有一个东西可以确认,就是没有可以伪造出这么有水平的书,所以我们权且当它是真的。拿到《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他就说是陶隐居写的,陶隐居当时得到《汤液经》这本书,为了修行,写下《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这本书,后来他把这本书藏在洞里面,到民国时候被发掘出来了。那么这个《汤液经》是根据《神农本草经》而来的,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张仲景并没有说。那么在《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里面,陶隐说过这么一句话,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卫汜是张仲景的徒弟)、华佗、吴普(是华佗的徒弟)、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说这些名医啊,他们都师法《汤液经法》。这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这本书咱们没见过,但是他们这些大家都见过,陶隐是一个大家,他说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张仲景,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可以看出张仲景确实是根据《汤液经法》写的《伤寒论》,我们很有幸能看到这本书,也就是说我们有可能通过在这本书破译组方的机密,因为时间比较短,太多的背景我们就不说了,就说一下这本书的基本结构。

首先是辨五脏病症的方子,每一个脏,肝心脾肺肾的大小补泻,最基本四个方子,还有五脏的泻方,他是误治之后出现的变证,还有救诸劳损方,二十五味药物的五行五味属性的一段文字,非常重要。再下面有一个附图,这个附图是最精彩的内容,之前有老师跟我说这个图,让我重点讲这个图,后面就是我们特别熟悉的治疗外感天行的二旦、六神汤。

我们先说这个图,这个图少一个字,是在博上面的,少了一个字。陶隐说: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也就是说这张图非常非常的重要,你要能把这张图搞明白,《汤液经法》的原理你也就搞明白了,可能对你经方的处方基底有一个很大的帮助,我们看他很复杂要怎么研究他呢,这就是我们所要谈的内容,大家看看能不能看出什么端倪来,有五行,有五味,有化甘啊,我们先看处方的结构。在《内经》里,提出君臣佐使的处方结构,但是没有落实到实际的方剂当中,没看出来。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大家看这张图,如果用文字表述的话,就是这样,肝德在散,心德在耎,脾德在缓,肺德在收,肾德在坚。经指的就是素问,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我相信学过内经的同学的话,实际上对这段文字很熟,是《脏气法时论》的内容,五脏内容都差不多的,它和那个《脏气法时论》相比的话稍有不同,因为大家要是研究过《脏气法时论》的话,了解五脏补泻这块内容,实际上会有一些矛盾的地方,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五脏有一个德,有补泻,补和泻是对五脏的德而言的,比如说肝德在上,心是善的,所以是补的作用,酸是收的,对善是一个反作用,所以他是泻,大家要把补和泻搞清楚,跟我们平时所讲的补益肝肾啊,不太一样,这是我对五脏补泻《法要》与《素问》的比较,不一样的用红色标记出来了。那么我们猜想,这有可能,他把合适的地方摘录了下来,但他没明白这个图,所以他拿到的只是一个方子。而《汤液经法》不只是处方,我们的《素问》是集大成之作,他把很多的内容集合到了一起,所以他是一个节俭本而不是一个全本,他对这个《汤液经法》来讲。

刚才我们说五脏的补泻方,我再次把补方泻方分开来讲,这是补的方子,这个方子非常规整,像吴老师说这个方子非常有规律,那我们具体看下是什么规律。我们看这个方子,看小补肝汤大补肝汤,它每一脏都有大小,而这个小方子都是四味药,而大的都是七味药,从数来讲非常的规整,我们再看里面的药味,比如这个补肝汤,桂枝和干姜的话我们从五味来讲,他应该属于辛味,所以刚才说过肝德在散,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所以桂枝干姜是辛,来补肝的,五味子是酸收,起到泻肝佐制的作用,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所以有大枣,急食大枣以缓之。那么这四味药构成小补肝汤。补心汤,补脾,补肺,补肾都是一样的结构,都是两味补药,一是君药一是臣药,一个是泻德的药,再一个是制所苦的药,都是这个规律。那么我们再看看这个大方,大补肝汤,大方的前四味药和小方的四味药是一样的,因为现在我们要用方子的规律来推断其组方的机理,这个大家看的出来,那么剩下的这三味药是哪来的。我们看大补肝汤,旋覆花,代赭石,竹叶,这是小补益汤的三味药。大家可以看到这个规则非常的明确。

上面是补方,下面我们看泻方,泻方的数量和补方不一样,他也分大方和小方,小方的话是三味药,结果跟补方有类似的地方。枳实和芍药的话,枳实是酸,泻肝,是君,芍药是臣药,那么他又搭配生姜,辛,来补肝,二泻一补的结构;心也是一样,心德在耎,而苦他是泻心的一个药,黄芩黄连是泻心,大黄是咸的,是补心的药。这和我们平时补泻差别特别大,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从“德”这个方面来理解。像我们《伤寒论》里的泻心汤,他提出的很多脾胃的症状,我们很难理解他那个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泻心,我们从这就知道,黄芩黄连就是泻心的,他这个心指的不是脾胃的胃。我们再看那个泻脾汤,附子干姜甘草实际上就是四逆汤,他把泻脾汤理解为回阳救逆的四逆汤,这个跟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大家要绕过这个弯来。小的就说这么多,现在说大的。大家仔细看可以看到大的的君药和小的是一样的,后面五味药,都一样的,所以说这五大泻方,由十个药组成的,看补方泻方的结构我们能看出来,他说补或泻外,他有一个比较严谨的君臣佐使的结构,是结构化的处方,他在《内经》里就有三方面的示例,《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有毒无毒,所治为主,适大小为制也。帝曰:请言其制。岐伯曰: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我们能看出补泻和君臣佐使的结构与《内经》稍有不同,但也成了他的规律在里面,所以我们要是与常见的知识相比较的话,《脏气法时论》并没有讲具体的药。到金元时期的刘完素,钱乙,他们都以五脏补泻来组方,比如说这个以辛补之,他就把川芎之类的药列出来,他所缺乏的就是组方严格的君臣佐使的结构,比如说两个补的药一个泻的药一个辅药,或者两个泻的药一个补的药,他们有这样的结构,而在辅行诀里有一套这样完善的结构,这是他的不同,可能大家还是有点模糊因为大家没有看过这本书,那么下面我们还是以肝为例子,来阐述一下怎样根据这个图来做这个方子,因为我们之前说过图是《汤液经法》尽要之妙,那么下面就根据方子的结构来谈论图的思想。

我们先看这句话: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回到这个图来,这里面是五味,加上五行,化甘,我们把刚才那段话对应进来的话,就是以辛,木对应的就是肝,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就是这个意思,那么辛就代表咱们的心火,以咸软之,酸是制所苦的,所以五脏是相互紧密的,我们把那段话带进来大家把这段明白了,我们再看这几味药的位置,一般我把君药放在这个位置,底下都是一样的,在补方泻方里位置不同。比如说肝的话,泻,是用枳实当君药泻肝,酸泻,用芍药作为臣药,而生姜为臣药,补的,这是这三味药,这是小方。

我们再看小补肝汤,补的话应该是辛补之,有桂枝和干姜他是补的,而在五味他是酸味药,是泻,而那个急食甘以缓之用的是大枣来补,我把君药放在这个位置他也是好的。现在我们已经把小的补方泻方结构已经了解了,我们现在要看大方的结构怎么组出来的,我们看最下面有两段话,竖着写的,一个是顺时针一个是逆时针:其阳数进七为火补数也,其阴数退六为水泻数也,这里面像是古代术数的内容,大家从六七里有没有什么启发呢?刚才说补方的大方是七味药,泻方的大方是六味药,那么他们之间可能就有一定的关系。阳进是顺时针,阴退是逆时针的,也就是说,阳进为补,大补肝汤里的辛味药就是这个意思;

再看泻方,泻方就是阴退为泻,是逆时针;比如说大泻肝汤,小泻肾汤这几味药,后边是这几味药,这是大泻肝汤,大泻肝汤比较难一点,再看大补肝汤就比较简单一些,小补肝汤的四味药我们都知道是怎么组出来的,旋覆花代赭石用咸来软坚来补心,而代赭石是君药,旋覆花这个臣药放在最里边,竹叶是来泻心的,这两味合在一起再加上君药,这三味药和小补肝汤的四味药合在一起就是大补肝汤。我们数一下数是七味,七为阳数。

我们再看方向,从肝到心是顺时针,这就是说的阳进为补,就是补要按顺时针转,泻要用逆时针转法,后面这两个在这个方子里加进去,所以,我想大家对主题结构有一个把握,大家回去把这几个方子可以做一下这样的尝试。其实我们刚才讲的是第一个内容,因为刚才这些方子实际上是由很有限的中药所组成的,《伤寒论》常用的这些药大概七八十味,是由少数的药重复组合得到380多个经方,《辅行诀》所反映的《汤液经法》的概貌也是由少数的几十味组成的。

说一个大家刚接触可能比较难的一个问题,就是五味五行的互含,看过《神农本草经》就会知道他的药是365味,但药的数量肯定不只365味,之所以有365味药是要应周天之度,因为一个太阳年是365天,但是准确的是365又四分之一点几天,有一个法天则地的原则在里面。《汤液经法》也是360首,360是太阴历,陶弘景还说“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默契经方之旨焉”, 就是说通过这些药这些方可以掌握经方的药理。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列了25味药出来。

这里谈到一点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内容,我们以前知道药的五味和五行是分开的,没有含在一起,他把五味和五行含在一起了就稍微复杂一些。至于列的这25味药,因为《辅行诀》原本已经丢了,所以现在所看到有好多个版本,但实际上不同的版本里这25药的排列顺序是不同的,或者是用的不同的药,虽然这些药各个版本不一样,但是都能反应里面的精髓,有可能是张大昌先生不想别人太容易就搞明白这里的道理,所以他可以稍微改一改,也可能当初写书的人就稍微改了一下。就是说此25味药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也就是说这25味药不是普普通通列了25味药,这25味药非常的重要,如果仔细看的话,实际上就是构成五脏五方补方和泻方最核心的药物。现在做一个大胆的猜想,这大概是我十年前做的一个内容,当时也是在这个地方,第一次讲《辅行诀》,咱们设想可以把五脏五方的补方和泻方那25药带到这里来,实际上这里面的主要药就是这25味药当中的内容,可以把不是这里面药的内容替换掉。但不只是我做这个工作,包括张大昌先生还有他的徒弟衣之镖,我可能比较幸运一点,大概做了两个月,衣先生大概做了十多年,这个内容看起来比较困难,为了简化思维模式,我用了大家比较能够理解的思维来讲,因为要推导这个东西很困难。我们现在小泻肝汤由十味药组成,第一位是君药,后边是臣药,它的佐使药是重复用的,实际上就10味药,而这个补方由15味药组成,第一位君药是通用的,第二位臣药和佐药、治所苦药十味加起来就是25味。刚才说的五行五味互含也是25个位置,但是里面有个难点也是深入点,就是姜和甘草还有个重复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生姜和干姜、甘草和炙甘草的问题,这个问不是很好懂,因为衣之镖大概搞了一二十年才恍然大悟。

这是二十五味药表的原图,是一段文字,我把它做成图了,大家可以一目了然,我标红的是五个补方的君药,而我标蓝色的地方是泻方的君药。有种规律在里面,是一个连续的阶梯状态,把五味药在这个表里以隔一的顺序排布,最终的结果是我校正之后的,这一列是五脏补方的君药,这一列是五脏泻方的君药,这里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五味之外还有五行的内容。举个例子,以肝为例,所有补方的君药的五行属性和五脏的属性是一致的,比如桂枝是补肝的,肝主木,所以他的五行属性是主木的,味是主辛,所以他是补肝的君药,再者如人参,以此类推。再看泻的君药,肝的君药是枳实,枳实的味甘泻肝,泻方的君药的五行的属性也是跟五脏相对应的,所以他的属性也是木。通过这么一种思维就把五行和五味结合在了一起,由于药不只有一个味在里边,还有五行的属性,药物就多了一个维度的信息。平时讲气味、五味和寒热温凉是不同的,在这本书里没有讲寒热的问题,只是把寒热的问题涵盖在里面没讲而已。通过这样的校正,我们就把五行和五味联合到了一起,后来衣之镖老师还对这些药物做了很深的研究,专门写了一本书。刚才首先把补方的君药和泻方的君药拉了出来,单独拉成两点,补方的君药相对于脏的五行属性是一致的,泻方也是一样的,另外这三味药囊括了五行生克的问题,对这两味君药比较还是容易的,对剩下这三味就比较难,剩下这三味药不一定对,但我做了很多尝试,应该是最接近最合理的。

以上就是五脏的补泻的方子,我们刚才讲的只是五脏补泻方子的最基本的方子,还有比如说实热证,经过了误治之后,有的时候五脏的补方和泻方会有一个结合的应用,比如半夏泻心汤等一系列的方子,实际上就是泻心和补脾放到了一起,从辅行决的角度来讲就是泻心加上补脾,而通常分析泻心汤叫辛开苦降,从《辅行诀》的角度有了一个更高维度的认识。这是五脏的补泻方,如果把这些方子拆开还可以有很多的变化。

再来看外感病的方子,是把方子分了两大块,前边是五脏的补方和泻方,后面是外感的天行,天行是比较严重的外感疾病,又分了一块方,是二旦和六神和大小二旦,但起初叫四神。陶弘景总结了一段话,这段话是破解外感方子的一个关键的线索,我们对里边字眼可能比较熟一点,比如阳旦,但是《伤寒论》没说阳旦具体是什么,只是一个猜测。那么有阳就有阴,就有阴旦,《伤寒论》里边没讲,在《千金要方》里面有,但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方子。另外,在《伤寒论》里边有青龙白虎和玄武,没有朱雀,其实有朱雀的方子,只是没有这个名字而已。如果我们了解的话就是四象,阴旦阳旦在这个圈里很少讲,适度理解的话应该讲的是日和月的问题,有个人通过文献考证是讲的冬至、夏至,所以理解为日月更合理一点。阳旦的升阳之方,阴旦的扶阴之方,青龙宣发,白虎收重,朱鸟清滋,玄武温渗,都很好理解。说个题外话,看过《内经》就知道,天文跟中医的关系特别密切,中医的理论可能就来源于天文,天文在我们中国的历史非常悠久。这是一个漆箱盖,这是曾侯乙的墓,战国时期的一个墓,这儿是原箱的一个塌陷,中间这些字我也不认识,据讨论这是二十八宿的古体字,中间是个岛,旁边两幅画像什么动物?青龙白虎,青和白是根据四象填进去的颜色。再看这个历史更悠远,这是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一件文物,是白的,国家博物馆就有,大家再看这儿,和刚才漆箱盖的图,似曾相识,这个据考证大约是距今6500年,也就是说我们国家天文历史非常久远,正因为有久远的历史,才能让天文和我们中医融合,根据天文来命名,或天文的基本思想来组方的一套方剂体系。《神农本经》的药的味数就法天,合周天之度,而五脏对应的是五星,阴旦阳旦对应日月,其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对应的是四象,四象我们再细分就是二十八宿。我们继续看方子,小阳旦就是我们说的桂枝汤,大阳旦就是加了参芪和饴糖,小阴旦用黄芩,多了一味生姜,大阴旦汤多了小柴胡多了芍药。我们先用《千金方》里的记载,《千金方》里有阳旦汤, “虚劳里急正阳旦主之”,《伤寒论》里的小建中汤就是这个阳旦汤,倍了芍药,加了饴糖。

这样我们可以推出正阴旦汤,这个本来没有,是我推出来的,大家根据这四个方子和这个结构可以推出来,还有小正阴旦汤,看这几味药,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也就是说二旦汤有合理性,在这里面推出来的东西在《伤寒论》里能找到原方依据,如果去查文献的话,通常只有二旦汤,而没有正阴旦汤。

再看六神,在这儿这儿只讲四神,青龙的话就宣发,像小青龙汤,就是《伤寒论》里的麻黄汤,大青龙汤的话实际是我们《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白虎汤是一样的,大白虎汤类似石膏粳米汤,看一个朱鸟汤,《伤寒论》里没有,下面看这个药的成分就是黄连阿胶汤,玄武的话就是真武汤,后面这几个可能是张大昌先生补充的,我们没法确定是不是原书有的就不讲了,通过四象我们就能明白这些道理,也就是说四象根据天文还有四季的问题造了这一套方子。现在外感病里还包括非常基础的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朱鸟汤“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心气不足是脏腑基础病变,所以《辅行诀》里边外感病的方子蕴含了五脏补泻汤的影子。我的报告已经说完了,现在大家能够看出来,《伤寒论》组方有非常严谨的内在结构。陶弘景说张仲景对《汤液经法》的方子进行了加减神秘变化而写了《伤寒论》,所以里面很多方子看不出明显的规律来,只是说一点,《伤寒论》中隐含的第一个方剂结构,里边有阴旦,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如果把它补全了就是你一个很严谨的天文结构,泻心汤、半夏泻心汤一系列,还有大枣泻肺汤,在一个方子里用了泻肝法,把他们合在一起就是五脏的补泻方。《伤寒论》很少谈五脏,但涵括在里面,只是没有说而已,从刚才的讲解再加上《伤寒论》隐藏的这些内容可以看的出来,《伤寒论》里其实是有《汤液经法》的影子,有很严谨的结构在里边,所以可以通过一个方子得到很多内在结构,《辅行诀》就是阐述内在结构非常重要的一个武器。我今天就讲这么多,不耽误时间了,谢谢大家!

感谢帮泽博士的报告,请马新童老师做一下点评,掌声欢迎。

每次听帮泽讲课都如沐春风,好多事情我没有干而想干,而要在临床上看病,对辅行决中的有些方子有些体会,今天看完了有一些新的体会。刚才听帮泽讲的,我们的中医是没有规律吗,是一针一眼吗,随随便便就能写吗?不是的,他刚才讲的非常好,《辅行诀》里脏腑的方药我接触快有十年了,在用的时候会惊叹古人用药的精准,现在很多人对剂量好像不是很重视,但是《辅行诀》非常重视,比如小泻肝汤,枳实和芍药各3两,生姜是1两,当我看到方子时在想这三味小药能干什么呢?当时碰见一个病人,什么都好,就是两边胁下紧,吃了好多药,什么方都不好使,突然有一天想到这个方,枳实45g,白芍45g,生姜15g,我开了3剂,老先生吃了说方子很怪,有一味药药房没有,自己在家拿了一个秤称了15g姜,一剂就好了,三付药浪费了两付,太神奇了。刚才《辅行诀》里的泻心汤,其实泻心汤的构架其实就是张仲景的豆豉汤,都是三味,区别就一味,就是生姜和干姜的区别,还有一个区别是半夏量的多少,《辅行诀》里半夏用了一升,而现在只用半升,说明一个问题,在历史的发展当中,前辈们因为一味药剂量的增减经历了很多考虑,绝对不是我们想的随意加减,为什么呢?我们知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刚才我们看了好多数,天的数是几?地的数是几?人的数是几?天的数字是5,地的数字是6,男人的数是7,女人的数是8,但是阴阳必须要交互,这时候在《内经》知道,女人是按7分,男人是按8分,天地有数。五行当中乘以2,是10,地支是6,乘以2,要和阴阳之数,刚好是12,全部是有数的,构成一个完美的中医元素周期表,非常精妙,当我们拥有的时候会更加精妙。举个例子,大泻肺汤,有一个病人在天津给我打电话,人也没见,描述了一大堆症状,邀请我坐飞机去,当时在新疆,他讲完了我有一种感觉,书上描述的非常严谨,就这几句话,而且和病人介绍的完全一样,当机立断就用大泻肺汤,但是当时心里有点没把握,就加了两味药,加的是柴胡和白芥子,为什么加,当时看到张大昌先生治病不确定时加的就是这两味药,它们属于三焦膜原的位置,用了葶苈子45g,当时胸水非常多,严格按照张先生的方法去煎服,病人吃了以后胸腔积水就没有了。他的诊断是肺癌,当时胸腔积水都没有了,我就想这方子好神奇啊,太不可思议,所以说我们要研究纯正的中医、传统的中医,不从《伤寒论》、《辅行诀》入手,作研究是挺难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五味原理之汤液经法五味方解
姜宗瑞老师谈辅行诀
志一老师谈辅行诀
敦煌遗书中小补泻汤数术思想研究
《伤寒论》与《内经》辨治方法不同
《辅行诀》与《伤寒论》组方及证治规律相关性探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