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深入浅出讲伤寒第13篇:现代科学语言解读“栀子豉汤”

后三期发文预告:泻心汤、陷胸汤、小柴胡汤。

发文规则:周一、周三、周五发“深入浅出讲伤寒”系列文章。

本系列文章用通俗易懂的现代科学语言解读中医方剂背后的机理及适用范围,帮助读者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及心得。为把道理讲清楚,每篇文字都会较长,适合慢慢品味。建议学习完《迈入中医之门》系列后,再进入本系列学习。


人体的太阳表系统是人体最外层的防御系统,当外邪入侵太阳表系统影响太阳表系统的宣发散热功能时,会在体表产生郁结的热量,这时应采取宣发发汗的方式将外邪“驱赶出”人体。但如果采取了不正确的治疗方式,比如看到发热的现象,而过早采取了清热解毒的方法,这种方式会导致体内系统对太阳表系统的支持减弱,邪气和郁结在表系统中的热量会“趁机”攻陷太阳表系统入侵到人体内。人体的宣发机制的实现主要靠心脏起搏,肺呼吸提供能量将血液通过动脉系统和毛细血管“鼓舞宣发”到人体表面来实现,通过静脉回血再将气血引回来形成二次循环。如果外邪和体表的热量入侵到人体,很容易通过静脉回血回到心胸的位置。另外,在治疗太阳病时如果过度发汗会导致人体的津液、水液流失而产生内热,按照“热浮冷降”以及人体的气血运动方式,郁结热很容易积累在心胸部位。

当郁结的热是一种无形的热量郁结在心胸位置时,很容易扰动心神让人失去冷静,出现心烦失眠、情绪上不舒服的症状。在《伤寒论》中,针对这种情况,采取栀子汤的对治思路。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汤豉方:栀子十四个(擘),炙甘草二两,香豉四两(绵裹),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栀子十四个(擘),生姜五两,香豉四合(绵裹)。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姜,取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8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栀子十四个(擘),炙厚朴四两(去皮),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组方是: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伤寒论》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综合上述5条的描述,栀子汤的治疗适用证有以下特点:

太阳病经过发汗、催吐,或者经过泻下,表邪入里化热,邪热集聚在胸膈位置,郁热扰心,出现了“虚烦不得眠”的症状。这里的“虚”不是正气的虚,而是指无形的病理产物。有形的病理产物指的是痰、水、饮、食积、瘀血、虫积等,仲景在《伤寒论》中有一个用词的习惯,凡是邪气和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的,仲景习惯用“实”字。栀子汤的“虚烦”指是和“实烦”相对而言,如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也有心烦,但是是痰饮积食郁结成糟粕形成的实烦。这种虚烦只是一种郁结热导致心烦而已,轻的状况就是感觉总不能安静休息,总想生气胸中有“郁闷憋气”的感觉,再重一点会导致失眠。“若剧者”,再严重一点的,“反复颠倒”,碾转反侧,坐卧不宁,“心中懊恼”,心中烦郁,无可奈何。心中懊憹的症状实际上就是上胃脘部的一种噪杂的感觉,似饥非饥、似热非热,似胀非胀,似痛非痛的那种说不出的难受。曾经有学员讨论“心中懊憹”的感觉到底是什么样的感受,我提议学员空腹找两颗紫皮大蒜来吃。

栀子:栀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栀子花的果实。我们通常用“心花怒放”来形容心和花的关系,花朵很有可能是世界上没有特别实用价值而受人喜欢的东西。从五行对应关系来看,花朵通常在夏天开放,心在五行中对应夏天,具有宣通的特点,属阳。而苦味道的特点是肃降和抑制心火“燃烧”的。同桂枝汤中桂枝的辛辣和芍药的酸收的特点相似,表面上看苦是制约火性燃烧和宣通的,但从本质来看,火性宣通属阳的特性正是由于苦降所积蓄提供的能量。从阴阳两分法的观点来看,火宣通的特点属心阳,苦降的味道属心阴。心阴一方面用来平衡和制约心阳不至于过于亢奋,一方面为心阳提供物质基础。所以栀子苦味有散热和冷静平心的效果,《本草纲目》讲: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的功能。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等。栀子“花”的特点更靠近于心系统,所以“定位”的目标也在心胸位置。

豆鼓:《本草纲目》说,“豉,诸大豆皆可为之,以黑豆者入药。有淡豉、咸豉,治病多用淡豉汁及咸者,当随方法。可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癍,呕逆。”豆鼓是黑豆的发酵产品,通过观察自然界可以看到,发酵类的物质具有“肥料”的特点,同时还可以降解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变成有机物,象酵素、豆腐乳、日本人常食用的纳豆等食物其发酵的性质都有改善肠胃功能,推陈致新的功能。豆鼓具有和胃,除烦,解腥毒,去寒热的功能。

豆豉宣散和胃的功能加上栀子清除烦热的作用,两个药结合起来,有清有宣,可清除郁结心胸的烦热。

第76条提到,“若少气者”,加炙甘草。内热会消耗人体的正气,《黄帝内经》讲:“少火生气,壮火食气”,少火是指人体的阳气,人体的阳气有温煦气化的作用,可以化生人体的正气,壮火是指的身体内形成的内热和实热,壮火是邪气,有消耗人体正气的作用。“少气”是气不足的一种感觉,在桅子豉汤上加上一味甘草,用栀子和豆鼓清宣郁热,灸甘草有健脾胃补气的功能。“若呕者,桅子生姜豉汤主之。”呕吐是火热扰胃导致了胃气上逆,生姜有和胃降逆的功能。

如果出现了心烦“腹满”,在栀子豆鼓汤里面加厚朴。当热邪入内,上扰到胸中,出现心烦会导致“甚则卧起不安”;热邪郁结在胃脘,会出现胃气不利而腹满。这种腹满和腹痛便秘的实邪郁结于肠胃不同,只是热与气结而壅于胸腹之间,治疗用栀子厚朴汤清热宣郁,利气消满。栀子厚朴汤由栀子、厚朴、枳实组成;实际就是小承气汤去大黄加栀子。因为仅是气滞而不是肠胃被实邪拥堵到,所以没有用大黄泻下;由于表邪已化热入里,压迫脘腹,所以豆豉宣透力量并不足以将热邪宣散掉,采用下气和利气力量较强的枳实、厚朴来利气消满。

第80条反映的是虚烦兼中寒下利的证治。“丸药”是汉朝流行的泻下丸药,一种是巴豆制剂,为热性泻下剂,另一种是甘遂制剂,为寒性泻下剂。这两种泻下制剂的力量都很强烈,所以说“大下”之。如果邪气在表,“大下”会损伤人体的阴阳二气,而且会导致邪气从表入里。这里所说的“身热不去”指邪气在表,而且邪热已有入胸中之势,所以有“微烦”的症状;“大下”会导致脾胃的阳气受伤,人体运化机能削弱,针对这种情况,应当用“栀子干姜汤主之”。方中栀子清热除烦,干姜温中止利。后面提到,如果“病人旧微溏”,脾胃阳虚的人会经常出现溏便,这种情况即使出现了烦热证,也不适合采用栀子鼓汤。这是因为栀子豉汤性寒凉而且有宣散气机的特点,会导致脾胃的阳气进一步损伤,不适合使用。

栀子鼓汤的使用范围并不是非常广,常使用在胸部郁结虚热导致的不是很严重的心烦失眠,在使用上要注意两点:第一,量要小,栀子的清凉发散的性质是一种“清飘飘”的感觉,用的太多反而效果不好,而且用多了会损伤脾胃的阳气;第二,经常加干姜进行“反佐”,现代人肠胃脾虚寒,加入温补脾肾的药物可抵消“栀子”的寒性,另外还可以让栀子的药性“停留在上焦”较长时间发挥作用。



(1)本号是今日头条上用现代科学语言、系统化解读中医第一人,旨在帮助中医爱好者迈入中医之门并登堂入室,提升理论与实际运用水平。

(2)如果你想学习自学中医,你需要做好至少一年的长期关注与学习的心理准备,认真学习文章与视频,这样你才能逐步成为自己及自己家庭的健康管理师,有效的应对日常常见疾病、防治慢性病,利己利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栀子豉汤方的加减化裁
晨雨老师重讲伤寒论78,79条,8O条
太阳病变证热证之栀子厚朴汤【19】
[每日学伤寒}栀子厚朴汤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79条)
伤寒论第79条心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