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主要原因是什么?

胡希恕经方医学的核心特点是什么呢?仅提出我个人看法,抛砖引玉,欢迎大家参与讨论。

1.明确指出伤寒论代表的经方医学体系不同与内经代表的医经体系。

因此不能用内经的理论来解释伤寒,所以胡希恕先生强调要始终理会,用伤寒条文来解读伤寒条文。所以胡希恕先生强调不要戴着内经的有色眼镜。

2.六经来自于八纲,六经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三阴三阳。

在《伤寒论》中有大量的阴阳辨证、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的内容,仲景在表里辨证的基础上加入半表半里证,表证有阴证,里证有阴阳,半表半里证同样有阴阳,这样从八纲发展形成了六经,因此六经来自于八纲。

3.临床先辨六经继辨方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经方是中医的精华辨治体系,仍然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思维是先辨六经,也就是诊断,再辨方证。因为临床中,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因此方证相应才能取效,临床中六经辨证准确只是第一步,比如太阳病辨证出来了,但发汗的法和方也需要精准化,如麻黄汤证用了桂枝汤,或者桂枝汤证用了麻黄汤,都不合适,因此辨方证很重要,辨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尖端。

在《胡希恕伤寒论讲座》中,胡希恕先生讲到:阴证阳证,不是现在辨证说的阴虚阳虚……阴阳是指的性,阴性,阳性,就是一个太过与不及二个方面人有了病了,生理机能要改变,尤其代谢机能首先改变,一方比健康人太过,另一方面是比健康人不及,连证候和脉全是这样,就是太过与不及。太过是发了的兴奋的,亢奋等证状,此为阳性证;反之沉衰的,抑制的,这类的证候叫阴性证。故有了疾病,就会发生这样两类的变化,所以病千变万化不外乎阴阳二大类。

胡希恕先生提出: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的规律反应主要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斗争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竞不得解,于是则机体与疾病交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

胡希恕先生又提到:中医有一句话比较好,就是“正邪交争”,这个书上是的,《内经》上也是的,中医认为人体对这个疾病呀,老是与之抗争事实上也是这样,如果你要是没有这样一套良能呀,那非死不可。人体对外界的刺激有一种非常的抗病的方法,比如说传染病,不是从传染的,没感染的人不是没接触过,就是因为有抗抵力,就是正邪交争。即使有了病了,它还要与它交争,比如表证,就是正与邪交争在体表……如果机能亢奋,就是阳性证,机能沉衰就出现阴性证,这六经,六个类型,只要是疾病存在,机体就要斗争,要斗争就不出这个范围。所以我们在疾病的全过程内头,这个六经八纲的反应,始终不会变,而且始终也不会超出这个范围。


从上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阴证,阳证,就是发生疾病后的人体代谢机能的改变,机体功能亢奋,代谢太过,属于阳证;反之,机体功能沉衰,代谢不及,属于阴证。

2、为何出现代谢机能的改变?为何有六经八纲的一般规律反应?主要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也就是源自于正邪交争。邪气是外因,正气是内因。

最后,回应以下本文开篇的疑问:“不是单独依靠寒热虚实来分阴阳,只是阴阳的状态可表现为热证或寒证,或实证、虚证,或错杂之证。不要本末倒置

举例而言,张飞是阳证,这是结论,怎么证明张飞是阳证?

阴阳是辨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怎么辨阴阳?胡希恕先生说要看机体功能是沉衰还是亢奋。问题是,怎么看出机体功能沉衰、亢奋?

临床中,只有先辨出了患者的虚实、寒热,才能确定机体功能是亢奋还是沉衰,才能进一步确定患者是阳证还是阴证。

阴阳是总纲、总的病性,虚实、寒热是具体的病性,辨阴阳要落实到辨寒热、辨虚实上。通过辨虚实、辨寒热,达到辨阴阳的目的。

举例,因为张飞正气足,阳气旺,得病后正邪交争有力,表现为实证、热证,机体功能亢奋,所以是阳证。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认为张飞是阳证,再去看张飞是实证、热证。

正气足,正邪交争剧烈,表现为实证、热证,所以张飞表证的时候,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我们看到的就是机体功能亢奋,是阳证;反之,林黛玉正气虚,正气无力抗邪,表证的时候,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我们看到的是机体功能沉衰,是阴证

阴证阳证的治疗。阳证的时候,正气足,不需要扶正,只专注于汗吐下三法祛邪,张飞的表阳证,单纯麻桂发汗即可;阴证的时候,正气(阳气)虚,所以强调姜桂附的应用,专注于温阳扶正,林黛玉的表阴证,解表的同时需要加入附子。

机体功能亢奋还是沉衰,取决于患者正邪交争的表现:寒热、虚实。决定因素不在于外因,而在于内因,不在于邪气的强弱,而在于正气的强弱。

阴证、阳证是患者整体的病性,是结论,如何判断患者是阴证、阳证?是通过辨虚实、辨寒热,进而看出这个人是机体功能沉衰还是亢奋,得出阴证或阳证的结论。

而不是先得出了阴证或阳证的结论,再去判断患者的寒热、虚实。所以,请不要本末倒置,颠倒了阴阳和虚实、寒热的关系。

有人说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任何事物都可以分阴阳,比如不仅病性的寒热、虚实分阴阳,连病位的表里还要分阴阳,如表属阳、里属阴。

从哲学上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关键是,经方的阴阳和内经的阴阳并不完全一致。内经的阴阳更多有哲学的含义,而经方的阴阳很简单,就是阴证、阳证。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别阴阳,就是辨阴证、阳证。《医宗金鉴》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阴阳也是指阴证、阳证。

辨阴阳具体落实在辨寒热、辨虚实上,通过望闻问切来辨别寒热、虚实,寒热虚实辨出来了,阴证、阳证就明确了。

大家可以想,张飞、林黛玉比较起来,张飞为阳证、林黛玉为阴证,那怎么辨别出来的呢?

是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张飞是热证、实证,林黛玉为寒证、虚证,所以张飞是阳证、林黛玉是阴证。

假若(请注意是假设)两人一起外出淋雨着凉的,外因是一样的,但为什么感冒后,两人的证型不一样?治疗方法不一样呢?

因为张飞阳气足,正邪交争剧烈,机体功能亢进,可以表现为发热恶寒,发于阳也,就是太阳病,可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

而林黛玉阳气虚,正气无力抗邪,机体功能沉衰,多表现为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就是少阴病,需要温阳解表,无汗用麻黄附子甘草汤、有汗用桂枝加附子汤。

胡希恕先生、冯世纶教授明确提出,什么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就是: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

内经中的阴阳可以上升为哲学角度,万物皆可分阴阳。但中医治病不是靠哲学,而是靠实实在在的辨证,经方中的阴阳指的就是阴证、阳证,不要把它过分哲学化。

临床中,老老实实的把每一个患者的阴证、阳证辨别清楚。

那么,如何辨阴证、阳证?

第一:望诊看精神状态;阳证多亢奋,阴证多沉衰。比如少阴病的但欲寐。

第二:问口渴不渴,想不想喝水,是喜欢喝凉的喝热的;

第三:大小便,阳证多大便燥结、小便红赤淋漓涩痛。阴证多便溏、小便清长;

第四:舌诊,阳证多苔燥,阴证多润腻、胖大齿痕。

第五:脉诊,沉取有力为阳,沉取无力为阴。

我们把上述五点作为辨别阴阳的诊断标准,整体把握,进而达到判断是阴证还是阳证。

胡希恕先生指出:六经辨证即先辨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相应而治愈疾病。对一个疾病的辨证主要包括病性和病位两方面,病性病位确定的过程,既是辨证的过程。

在六经辨证体系中,病位即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病性即阴证和阳证两个病性,病位病性相结合形成表阴证、表阳证、里阴证、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六个经脉病证,因此,六经的实质是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上的阴证和阳证。

马家驹老师在六经辨证中不断强调辨阴阳的重要性。

阴阳辨证是结合了病性寒热虚实而进行的辨证,马家驹老师认为辨虚实是辨阴阳的关键,因为临床大多数慢性疾病中患者往往没有明显的发热、恶寒的症状。马老师常常以张飞和林黛玉做为阳证和阴证的代表,张飞形体壮实,正气足,所以得病易出现太阳病、阳明病等阳证,林黛玉形体虚弱,正气不足,气血虚弱,感邪后无力抵御邪气,容易发为阴证。

这里的虚和实指的都是正气的虚和实,和《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有所不同。

马家驹老师强调辨阴阳的重要性,同时总结了辨阴阳的五个要点,分别是:

一、望诊,通过望诊患者精神状态、形体壮实肥瘦、面色口唇颜色、舌色苔质等判断患者阴阳不同;

二、口渴与否,阳证多实多热,口渴喜饮,饮后渴解,阴证多虚多寒,津液无耗上则不渴,或津液停聚渴而不欲饮;

三、二便,阳证实热多大便干小便黄赤,阴证则大便溏小便清长;

四、舌苔,分别以舌质的颜色、舌体的胖瘦和舌苔的滑润为主,阴证津液运化失常,舌体胖大,舌苔润,甚至水滑;

五、脉象,在脉象上主要以脉有力无力判断,沉取有力为阳证,沉取无力为阴证。

经方医学也只是一个体系,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学一个体系,不同的体系也是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医学现象的,西医是体系,中医也是体系,中医里面脏腑辨证是体系,六经八纲辨证也是体系,没有哪个体系一定比别的体系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临床问题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无论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离不开八纲辨证。就像随便举个例子,脾虚、肺热、肾虚,都是有病位有病性的诊断。

在八纲看了,病位只有表和里,病性只有阴和阳,在表里的两个病位基础上,加入半表半里的病位,就形成了三个病位的两个病性,六个证。

在很多情况下,对于临床,六经八纲辨证体系的实用性更强更简洁,强调辨清楚病位的表、里、半表半里,辨清楚病性的阴证、阳证,诊断就明确了。因此经方的核心是两个病性,三个病位,六个证,执简以御繁。

胡希恕经方医学六经的实质由三个病位和两个病性构成。三个病位是指世间一切疾病病位不外乎表、里、半表半里;两个病性是指世间一切疾病不是阴证便是阳证。所以医宗金鉴中说“漫言变化千般状,不外阴阳表里间。”

人如过患了病,未有不影响机体的机能改变的,尤其首先是代谢机能的改变,而其改变不是较正常为太过,便是较正常为不及,如其太过,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亢进的、发扬的、兴奋的等等这类太过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阳证。

如其不及,则患病机体,亦必相应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这类不及的病征反映出来,即称之为阴证。故疾病虽极复杂多变,但概言其为证,不为阴,便为阳。

这样鉴别病性的阴阳,理论上容易理解,但过于抽象,放到临床上则鉴别不易,马家驹老师对此进行了完善和补充。

阴阳最初来源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观察。比如古人发现自然界存在着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的不同。那么白天热、晚上冷,白天属阳,晚上属阴,放到寒热上热就属阳,寒属阴。白天人体机能(正气)充足,处于工作学习的状态而不觉得疲乏,晚上人体机能相对不足,所以要靠睡觉休息来补充机能。这样白天正气足,晚上正气偏虚,所以引申到阴阳上面就是实属阳,虚属阴。所以虚实寒热隶属于阴阳。

这样临床上我们判断阴证、阳证就可以通过寒热和虚实在望闻问切四个维度上的不同表现来鉴别。所以马老师经过实践总结出了五点作为阴证和阳证的鉴别要点,由于阴阳为二分法,所以阴证阳证共用一个诊断标准。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下:

第一点,看患者精神状态。精气神足的为阳证,如实则谵语,奄然发狂......;精气神弱的为阴证,如【281】的但欲寐等。

第二点,口渴与否。口渴为津液不足饮水自救的表现,因实热多需要耗水,所以口渴多热证,如【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97】渴者,属阳明。......;而虚证寒证则多不需耗水,故表现为不渴,如:【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61】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当然患者阴证情况下也可以存在口渴的情况,比如水饮不化,津不上盛等。这时我们要继续追问,比如问喝的多少,喝凉的舒服还是喝热的舒服,其目的就是通过寒热来鉴别阴证阳证。

第三点,大小便的情况。这个很容易理解,阳证多实热所以二便可以出现大便秘结不通,小便短赤涩痛等;阴证多虚寒故见大便稀溏,甚则下利清谷,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等。

第四点,舌诊。《伤寒论》中关于舌诊的具体描述并不多,但马老师强调可参考口渴与否的机理,即津液的有无,因此舌苔的润燥比黄白更重要。

第五点,脉诊。后世脉诊多以脏腑理论解读,更有三部九侯等,加上相兼脉等等更是让初学者摸不着头脑。马老师强调伤寒论属于经方一脉,其症状用六经八纲来解,而解其脉同样离不开八纲。其重点掌握“脉沉取有力为实,沉取无力为虚;浮沉分表里,迟数定寒热”。

经方是中医的精华辨治体系,仍然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因此马老师再次强调,我们虽然提出了阴证、阳证的五个鉴别要点,但不可“但见一证便是”,仍需整体看,以避免犯经验主义错误。

条文282条: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颜色是分辨里有寒热的证,在此条文说少阴病型悉具如何理解?

本条也是通过小便色白来判断阴阳的,第56说: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是通过小便作为里证的一个标准,小便没有问题,说明里没问题,那就在表。

我们经常会问患者,你小便怎么样呀?是白的,是黄的,是通过黄白来判断是热证还是寒证。进而通过寒热来判断是阴证还是阳证。

所以阳证的小便,大多数表现为淋漓涩痛、甚则小便红赤的表现,而阴证的小便,大多是一个小便清长,小便频数,以夜间为甚的特点。所以282条的小便白,也是通过小便色白,认为是一个阴证,也是一个辨别寒热的一个标志。

比如在《温疫论》里边,吴又可也提到了一个辨阴证阳证的要点。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热下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

吴又可认为,在温疫的时候因为热毒比较重,阳证的时候必然是小便红赤的,如果小便不是红色,那他就是个阴证不是阳证。

吴又可《温疫论》的辨小便,可以作为我们辨别阴阳的一个要点,就像我们之前说过,怎么辨阴证阳证呢,主要鉴别点有五个,也可以说是诊断标准:

第一:望诊是看精神状态;阳证多亢奋,阴证多沉衰。比如少阴病的但欲寐。

第二:问口渴不渴,想不想喝水,是喜欢喝凉的喝热的;

第三:大小便,阳证多大便燥结、小便红赤淋漓涩痛。阴证多便溏、小便清长;

第四:舌诊,阳证多苔燥,阴证多润腻、胖大齿痕。

第五:脉诊,沉取有力为阳,沉取无力为阴。

我们把上述五点作为辨别阴阳的诊断标准,进而达到判断是阴证还是阳证。

经方要抓主症,但是临床当中很多症状并不见得是主症,主症是什么?主症不是主诉,主症是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诊断的。

诊断就是病位和病性,所以一个症状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病位或者判断病性的才能叫做主症,这就是经方抓主症的意义,抓主症的目的就是迅速帮我们确定诊断(病位+病性)。如果一个症状不能帮助我们确定病位,也不能帮助我们确定病性,那么这个症状就不是主症。

举例而言麻黄汤的主症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那么麻黄汤症的患者可以出现咳嗽,也可以不出现咳嗽。咳嗽的症状,即使患者是以咳嗽为主诉就诊,但是咳嗽的症状既不能帮我们确定是表还是里,也不能帮我们确定是阴证还是阳证,因此,咳嗽在这里就不是主症。但咳嗽可以是主诉。无论有没有咳嗽,都不影响麻黄汤证的辨治。

因此,什么是主症?经方如何抓主症?主症就是能帮我们确定病位或病性的症状。那么哪些症状才能算得上是主症?就需要我们熟知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证、阳证)的诊断标准。抓主症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确定诊断,缩短四诊的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经方要抓主症,但是临床当中很多症状并不见得是主症,主症是什么?主症不是主诉,主症是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诊断的。

诊断就是病位和病性,所以一个症状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病位或者判断病性的才能叫做主症,这就是经方抓主症的意义,抓主症的目的就是迅速帮我们确定诊断(病位+病性)。如果一个症状不能帮助我们确定病位,也不能帮助我们确定病性,那么这个症状就不是主症。

举例而言麻黄汤的主症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那么麻黄汤症的患者可以出现咳嗽,也可以不出现咳嗽。咳嗽的症状,即使患者是以咳嗽为主诉就诊,但是咳嗽的症状既不能帮我们确定是表还是里,也不能帮我们确定是阴证还是阳证,因此,咳嗽在这里就不是主症。但咳嗽可以是主诉。无论有没有咳嗽,都不影响麻黄汤证的辨治。

因此,什么是主症?经方如何抓主症?主症就是能帮我们确定病位或病性的症状。那么哪些症状才能算得上是主症?就需要我们熟知病位(表、里、半表半里)和病性(阴证、阳证)的诊断标准。抓主症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确定诊断,缩短四诊的时间,提高诊疗效率。

上次谈到了经方如何抓主症。主症就是能够帮助我们确定诊断(病位、病性)的症状。因此符合阴证、阳证、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诊断标准的症状就是主症,抓主症能够帮我们快速而准确的辨证。

今天谈一谈表证的诊断标准是什么。我们都感冒过外感过,想想自己重感冒发烧时候的症状能够深刻理解表证的意义。一边发着高烧可能39、40℃,一方面全身冷的明显,在被窝里面还冷得哆嗦,全身在被窝里面蜷缩着,身体发紧疼痛,这时候身体往往是没有汗的,一把脉,脉是浮的。大家都有过这样类似的经历,经历过,你就知道《伤寒论》麻黄汤证描述的就是这个情形,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这是仲景从数以百计的外感患者身上总结而来的症状规律,古人伤寒是这个症状,当代我们的伤寒也是这个症状,未来的人伤寒应该也是这些症状,因此中医永远不过时。

表证如何论治?表证的治法是唯一的。老百姓都知道,有了上述表证,发发汗就好了。换成专业术语就是解表,一个字就是汗。老百姓可能会煮上一碗姜汤给患者喝,我们可能会调配药物更好的解表发汗,比如麻黄搭配上桂枝,开上麻黄汤,发发汗就好了,和生姜汤发汗的本质并无不同。

古人说久病成良医,因为久病的时候你更能体会病证的症状表现和变化规律,得过一个重感冒,你就理解表证了。表证的时候,除了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的症状表现以外,还常常有鼻部的症状,如鼻塞、流鼻涕、喷嚏。另外身体四肢体表的疼、肿、重、痒也是表证的常见表现。

中医的诊断标准其实就是四诊的常见特点,表证的上述四诊特点,就是表证的诊断标准。因此在这里归纳一下,表证的诊断标准:

1、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脉浮紧。

2、鼻部症状(鼻塞、流鼻涕、喷嚏)

3、四肢、体表、肌肉关节的疼、肿、重、痒。

表证常常见于急性的、外感的、发热的、呼吸系统、四肢体表肌肉关节的症状反应,因此见到急性的、外感的、发热的、呼吸系统、四肢体表肌肉关节的疾病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表证,就可以拿表证的诊断标准去套问患者,符合的越多,表证的诊断准确率就越大,符合表证诊断标准,就可以从表论治,就是汗法。

当然还有一些不太典型的,比如遇风遇冷加重的症状,如遇冷鼻塞、流鼻涕、喷嚏,遇冷咳嗽加重,都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表证。我们不是说但见一症便是,而是整体来看,符合的越多,诊断的准确率越高。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八纲辩证与六经辩证的关系 刘渡舟
胡希恕伤寒论讲课实录[七天版——六经总论]
胡希恕 六经解—中医奥妙
如何通过辨八纲达到确定六经的诊断?
临床如何辨六经辨八纲?
胡希恕对太阳病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