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生产性景观的探讨



   去年今日,我把年迈的爷爷奶奶接到北京,这是他们第一次从山东的农村来到令他们向往与自豪的北京。由于是经历了毛爷爷时代的他们,所以来到京城休息一日遍去天安门广场去游玩。去玩正逢周末,短短的一段路我们竟然开车一个小时还没有到。到了后,我以为他们会很兴奋,看到向往了一辈子的毛爷爷。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奶奶竟然说出了一句令我很吃惊的话:“这北京就是为汽车造的啊!”次日,去我旁边的紫竹院公园去玩,步行,在路上,奶奶问我:“这里的桃熟了得卖不少钱吧?”我随便敷衍了一句我现在也记不住的话。。。爷爷作为一个“文化人”,回答了:“城里的桃是给人看的,不是吃的,以后别在外面问这些!”爷爷年轻是当兵的,后来转业当了一辈子的老师。而奶奶是一个彻底的农民,她经历了生死的58年大灾难。依稀记得,在我小时候吃不完的饭就拿去偷偷丢掉,每当被发现,从来不忍心说我一句的奶奶都会牢骚,说我们这些孩子不知道节约。然后给我讲,他们是怎么挨饿的。据说爷爷现在那样是因为,在年轻的时候,“割资本主义尾巴了”,我至今也不明白当时的爷爷为什么就错了,为什么就被戴上的高帽子。就是因为家里穷吃不上东西,凌晨起来去拾丢掉的粮食?(收割小麦时,会有很多散落在田里,剩下的时间就是去种玉米,当玉米发芽,散落的小麦也会跟着发芽,而那个季节长出来的小麦不会有任何收成,相反会影响玉米生长)这件事使爷爷来到北京成了像很多领导一样的“文化人”。



  我们批评浮夸,批评“亩产万斤”的大跃进。在原始社会,以猪肥为好,羊大为美,时过今日,我们喜欢美化,喜欢茶杯犬,喜欢荷兰猪,喜欢哈巴狗。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本应以生产为主的农村地区,被城市化的波浪翻涌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下,让“高雅”的农业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以非生产性的装饰农业代替富饶的田园风光。在发达的城市,我们以“美化”的名义,在道路的两侧耗费巨资种植不结果的桃树,种植“进化完美”的彩叶树种和灌木丛。

  上个世纪中叶,我们解放的女性,把“裹脚”解放。本以为就这样要解放了。本以为要进入桃花源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以为是这样的画面。当前国内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建设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一高昂的造价去片面的追求视觉效果,而引发城市问题的深层原因却被冷漠,导致城市偏离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我们的生活本应该是这样的,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最早的景观,来源于宗教的草药园菜园和装饰性的庭院共同构成,并且在后来的实践中也发展处公共空间的生产性景观。慢慢的演变成今天的景观。中国的园林也是来源于苑囿,大部分是兼有审美与生产的功能,这是无可争辩的。

   21世纪,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将白宫中的花园毁掉来种菜。

   中国在儒家“重农”思想的影响下,“桃花源”式的生产性景观的审美更是一直留存在人民心中,并且还发展出在公共空间中的生产性景观的实践。

 




  每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之际,就有大批的游客前往婺源,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金灿灿的油菜花在骄阳下,在云雾中,与山峦相映成趣,与徽派建筑的素雅好像在诉说着这里的辉煌,一种种景象构成了一幅幅壮阔的大地春哥。油菜花丛中,养蜂人悠闲的晒着太阳,蜜蜂辛勤的采蜜,无不是一副动态画卷。人民去看油菜花,给当地带来了颇丰的收入,还不耽误养蜂人养蜂,蜜蜂增强了授粉,蜂蜜可以馈赠给游客,亦可以换来一些钱。待到油菜籽丰收,灿烂的花海变成的食用油。实质上这是一种产业循环,让美丽变成丰收,让景观变的丰产。



09年大旱,大地一片枯黄,土地龟列。连以水出名的桂林山水都处于一片干旱中。但是在不远的广西龙胜梯田却是一派丰收景象。

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的平安村,龙胜县龙胜梯田群规模宏大,全部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是桂林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不同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广西以山地为主,所以想在平地上种植出能自给自足的粮食是不可能的。聪明的劳动人充分利用自然建造出了伟大的工程。有学者将梯田与长城媲美,说它们同是人造奇迹,不同的是:长城是古代皇帝强迫人民修筑的,梯田则完全自发修筑,经过千年形成规模,一切顺其自然。  这种梯田的线条显然不是为了追求视觉审美,更不是为了雕刻,他们是对地形的认同。梯田的迷人在于人与自然力之间的精致、微妙的平衡,梯田皆是顺应自然地形建成的,高度都是由人文尺度所构建,用最少的工程,获得可持续的最大收益。梯田能够行使农业丰产的功能即离不开自然生态过程,也不偏离科学合理的水利灌溉系统。聪明的龙胜人利用梯田的高差分配雨水,采用沟水分区的方式灌溉,从而保证了每块梯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分。多余的水分流回到红河谷地,不仅能把水留在山脊之上,更能保证流入河里的水的清洁。

图片来自美丽中国截图
 聪明的造田人并没有就这样停止对土地的利用,他们让鱼与米共生,等到收获的季节,收获的不仅仅是白花花的大米,更是特有的锦鲤。

  现在梯田的美已经得到世界的公认,从英国BBC到普通的旅游爱好者,以及摄影发烧友。这里从旅游到丰产,收入和生产方式都成了立体式的。丰产与景观相辅相成。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2]。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始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茶乡第一村”——龙井村,因盛产顶级西湖龙井茶而闻名于世。东临西子湖,西依五云山,南靠滔滔东去的钱塘江水,北抵插入云端的南北高峰,四周群山叠翠,云雾环绕,就如一颗镶嵌在西子湖畔翡翠宝石。



  茶园,种植茶叶是在微酸性的土壤中,原始时代在这种土地上,慢慢摸索,在酸性的山丘上种植了代表中华文化的茶叶。这种生产性的场域不单单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现在杭州的龙井村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景点。

行走在溪边的卵石道上,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茶岭犹如绿色的飘带缭绕在起伏的丘陵之上,田埂上或者茶岭中拔地而起的几颗老樟树为这满目的葱翠添加上了几分古朴的意境,而茶岭后面满山摇曳的翠竹更渲染出几分诗意的情调,在浓荫环绕中,粉墙黛瓦的农居沿着山势错落分布,俨然是一副茶乡新绿的画卷。只有那茶岭之上的适度探测仪、自动喷灌设施提醒你这是一个现代的生产性景观。


葡萄沟,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人口8972人。沟内有布依鲁克河流过,主要水源为高山融雪,因盛产葡萄而得名,是新疆吐鲁番地区的旅游胜地。 2007年5月8日,吐鲁番市葡萄沟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葡萄沟系火焰山西侧的一个峡谷,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0.6-2.0公里,沟谷狭长平缓。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 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8月基本上每天的气温都在42℃以上,火焰山的地面温度可以达到80至90℃,故有“沙窝里煮鸡蛋之称”。但在葡萄沟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沟里四处都有令人向往的地方。炎热的吐鲁番,葡萄沟无疑是新疆的一片绿洲,葡萄沟不仅仅带来了经济效益,更多了是给新疆旅游业增枝添色,给前来旅游的人带来一片阴凉,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新疆。在生态层面上来说,葡萄沟的种植,灌溉方式(坎儿井)这被赞誉为流淌千年的地下水利长城常年稳定的自流灌溉支持着吐鲁番盆地的农牧业生产,它是葡萄沟瓜果丰产名副其实的基础设施。

 

 

现在成功案例部分: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

这是一个用水稻、作物和当地野草,用最经济的途径来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的案例,景观中应用了大量的水稻和庄稼,并通过旧材料的再利用,试图对庄稼、野草和校园做一个重新的认识。




大量使用水稻和当地农作物作,和乡土野生植物(如蓼,杨树)为景观的基底,显现场地特色。不但投资少,易于管理,而且形成独特的、经济而高产的校园田园景观。收获的稻米——“建大金米”目前以被作为学校的礼品,赠送给到访者。

 

艺术之田: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设计方案
 

 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艺术之田,将作为一种文化象征,以及都市景观自然周期运转的背景画布。作为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的标志性特征,设计采用玉米地最为景观基质,玉米地既是芝加哥农业遗产的象征,也是一个不断再生的农业过程。在不断生长的农作物之中,艺术展览、表演、儿童游乐场、滑冰、聚会以及游览等不同的活动也随着季节的交替而同步变化。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每年的播种和收获将成为社区的盛事,标志着芝加哥不断焕发新生的活力。相应的,芝加哥的艺术之田将成为见证和享受城市进步成果的最佳场所。

芝加哥北格兰特公园在本方案中被定位为生产性景观,在这里自然是人类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画布。它多样的建成元素,包括艺术盒子、一个架高的人行天桥和各种观景平台,既是舞台道具又是景观中的观景点。公园中多样化的绿植均是根据其农业价值或修复功能来选取的。果园、农田以及一个蔬菜园是景观中的生产要素,且有益于更大范围内社区的健康。公园方案通过收集雨水用于农田灌溉,在低洼处建立湿地,可为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天然庇护所,同时在雨水排入密歇根湖之前起到净化作用。

艺术之田:3个区中面积最大的在西侧,主体为玉米地,是生产性景观的农业过程发生的地方。它的南端是一个蔬菜园,并与一个地下纪念品商店相结合。该区的西侧是一系列果园。在北缘还有一个规划中的儿童博物馆及户外游乐场,它被融入生产性景观之中。


当然,农业的概念对该项目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可以通过实用的方式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自然周期并将这种周期与节气联系在一起。理想情况下,一年内可以种植两轮作物。农作物、果园和蔬菜园不仅是关注的焦点,也成为艺术装置和其他冬季活动的背景。正是在这些绿色区域里,当食物、水和人聚集起来,万物复苏之时,生命的自然过程被珍藏。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在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设计中,合院式的布局和互望式的意境体现了设计师对当代乡土建筑的思考和延续的探索。而校园的景观设计也一脉相承,在不经意间的简拙中用生产性景观来反应校园周边的山水田园的地域特征,表达乡土的文脉。

 基址苑囿的鱼汤和农田大部分被保留下来,笔直的水渠联系起两者的关系,更兼作学生写生的长凳。农田本身基本上没有做设计,而农田中的作物却参照江南乡村耕作的经验进行四季轮耕的精心规划:春天是黄灿灿的油菜花和紫色的苜蓿,一片连着一片,知道元芳的青黛色的象山脚下,犹如蒙德里安的风格画派;夏天则是一簇簇火焰般的向日葵,那团比阳光还要灿烂的金黄让人想起梵高的热情;秋天是红彤彤随风摇曳的高粱,那大块大块的红比色域派画家纽曼笔下的红更有活力;冬天中的是旅游业的萝卜和油菜,在萧瑟中带来一片清心,那当是青藤道士徐渭的最爱。四季轮回,色彩各异,此消彼长,空间亦不同,而换季节时的收割和播种也是另一道风景线。

  每天早晨和黄昏时分,赶着鹅鸭和羊群的农民出现在校园中,鹅群迈着蹒跚的步伐扑通扑通跳入鱼塘,小羊咩咩的叫唤着找寻山溪旁的野草,让人置身于农家的错觉。

 





Viet都市农庄是一座坐落在新奥尔良东部的大型农场,此地经常有飓风来袭。设计团队协助农场构建了环境结构基础系统,满足农庄有机农业经营。农业市场作为社会资源和经济的催化剂,是农场发展灵活的战略计划,配合招集资金,与不同的劳动力资源合作等模式壮大农场经济。






 

索诺玛曲蔺园占地,60英亩(约合64.8万平方米,.位于索诺玛山下.它经历了长达8年的合作建造过程.包括场地评估、总体规划.菊萄圈和果圈栽植、附属建筑扩展和最新的主楼落成。依靠不断重复使用的千草堆、树禽、荀萄园和果园栅栏.大大扩展了农业词汇的范畴。

 
“家庭景观‘的概念被触入农田景观的设计中,在精心布t的录观中引入建筑—一座现代别里坐落在山好田间。索诺玛菊萄因项目展示了农业地产的建设,而景观设计师在其中起到带头作用.是整个项目成功的关链.设计师和技术小组在与客户长达8年的密切合作中,终于完美地体现了农艺生活的风貌.主楼虽然处于葡蔺园入口的核心位t.却建立在我们所构筑的整体产业的墓础之上。农业开发:该项目位于著名的菊萄酒产区,客户购入这个有萄园的目的是打算在此地以传统方式酿造荀萄酒。




西班牙格拉纳达结合农业开发的公共空间设计

 

 以上这些景观类型我们称之为丰产性景观,这种景观是以自然为基础的,顺应自然而改造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系统。

 

图片来自景观设计学杂志

   综上所述:丰产性景观不仅指一种空间组织,它还暗示了这个空间的居住者以及他们彼此间的义务和对土地的责任。也就是说,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住户和田野的关系上,而且还体现在人类居住、行为活动和与此相关的空间格局上。英国人Andre Viljoen 和Katrin Bohn 在2005 年提出了“连续式城市生产性景观(CPUL)”的概念,倡导将相互关联的生产性景观通过连续的方式引入城市,并作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创造出多功能、开放的城市空间网络。CPUL,这一连续的景观主要特质包括城市农业、居民户外空间(休闲或商业用途)、自然栖息地、生态走廊,以及公共道路交通设施的循环网络。

   在今天食品安全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心健康,这种丰产的景观不仅仅有审美价值和生产性,更多的是给人提供了安全的果实,给人民提供了更安全的欢愉空间。城市与“农村”交织,把城市溶解在农村的自然中,把农村导入到城市的繁华中。

今天的桃花源式的丰产景观,应该是鼓励居民进行必要的劳动,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增强身心健康,提高生活中主人翁的意识。人们在农园里能够获得更好的体力和脑力的恢复和人际之间的交往,从而创造出生态意识和环境教育以及社会交往和活动的平台。通过自我生产和对自然的引导,提供健康的食物的同时营造更好的欢愉空间,。

   一个好的景观规划策略会诱发一系列环境变化和社会参与过程的行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后:1:

 

红高粱拍摄花絮

 



  得知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莫言的家乡高密计划投资6.7亿元,弘扬红高粱文化,包括莫言旧居周围的莫言文化体验区。但是如何种出万亩红高粱?在莫言的家乡,由于收益太少,高密当地的农民已不种红高粱。如同血海一般连绵不绝的红高粱早已成为记忆中的景象。

   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为了显示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政绩,地方官员往往会不顾一切的寻找机会为自己的地方创造发展机会。有钱的招商引资,有资源的开发资源,增大投产规模,没钱没资源的“创造条件”搞文化。莫言的家乡领导脑筋还算灵,立马看到了红高粱的影响力。然而,花6.7亿种红高粱,种下去的高粱怎么处理处理是个问题,切不可盲目抓政绩,吸引眼球。不然只能是瞎折腾,引火烧身。

  高粱说到底是一种粮食,无论是食用还是作为酿酒等的材料,其使用和影响范围毕竟有限,大面积种植高粱在如今的农业体系中已经很少。现在的农业注重经济效益。而作为粗粮的高粱已经被“抛弃”很久了。如今,莫言家乡高密想把它作为一种旅游产业来打造。这就不得不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

  首先,高粱是农作物并不是山水文化,它需要种植、收割,还需要考虑到季节的变化。谁能保证“旱涝保收”,如果遇到多雨季节,这些“旅游资源”立马就会泡汤。巨额的投入必然也入不敷出。而种植、收割,有些时候还不能完全实现机械化,这些问题还要考虑到。

  很重要的一点,这么多高粱的种植,必然涉及到征用农民的耕地。农民种其他农作物种植的好好的,突然要被强制种上高粱,经济上是否能够做到合理补偿,谁又来保障这过程中的非“暴力”?

  而这么多粮食,每年的收成必然不菲,这些高粱产销是否能够做到一体化,如何保障销售渠道的畅通?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再谈种高粱。发展经济不能光靠一股热情,还要有可行性的方案作保证。6.7亿种高粱高文化旅游,如何确保产销,如何确保文化的精神食粮与粗粮自然风光的双重收益是关键。

 

 后记2:

 

如果这菜篮子是真的会不会够十八大代表们吃的?

如果这菜篮子要是换成向日葵会不会成欢乐的海洋?

如果这菜篮子要是换成向日葵产生的油料可以够多少人吃的?



如果这个给分割下是不是可以成一个立体式的农场?

如果这个变成农场是不是会人流如织?

如果这个裤裆里安装几个风力发电机产生的电流是不是够开几场十八大的?




如果这个改造成一个温室那么开十八大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吃到新鲜的热带水果了?

如果这个改造成温室那么地下是不是可以种植蘑菇?

如果这个周边全是放养的鱼那是不是到晚上不会一潭死水而是波光粼粼?



如果这个改造成立体养殖会不会很科学?上面养殖鸟类,中层养殖兽类,下层养殖果木,最下面以及外围养鱼?

各种鸟飞如织。水立方直接就改成一个菜市场就好了。

 


 

如果这是真的,那是不是就是艺术的乌托邦,是不是就可以建造中国式的桃花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榆树红高粱丰产又丰收 长春日报2016年10月29日数字报刊平台|长春日报电子版
农村种高粱的偷着乐吧,高粱价格一路上涨可谓丰产又丰收啊!
宜机化改造 让“巴掌地”变增收田
“农业 ”应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遵循
温泉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改革之路系列(二)——特色农业扮靓全景温泉
澳大利亚农业的区位选择(包括中国.世界其他地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