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你了解古代真正的“见面礼”吗?

礼仪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称之夏”!《礼记》曰:“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作为曾经最讲究礼仪的国家,在握手礼普及之前,国人常用的礼仪又有哪些?

揖礼

揖礼是古代宾主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起源于西周以前,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摄政。摄政王周公采取许多措施来巩固政权,建立周朝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在此之后,揖礼行于天下。

古代作揖与后代不同,是推手的动作。据说,这种“推手”的礼节在古代分为三种情况,在面对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对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同姓宾客行礼时,则要推手微向上。

据《周礼》记载,根据行礼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天揖、时揖、土揖、长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

天揖

在正式礼仪场合,如祭礼、冠礼等礼仪场合中,对尊长及同族中人行此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俯身约60度。

时揖

多用于同辈日常见面的辞别礼。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

土揖

用于长辈或上司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

长揖

即拱手高举,自上而下向人行礼,长揖表示敬重,但有时候也会给人倨傲之感。

特揖是指一个一个的作揖;旅揖指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揖三下。《周礼·夏官·司士》中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此外,揖礼还包括叉手揖礼和抱拳揖礼。

叉手揖礼

唐、宋、金辽、金、元时期盛行一种名为叉手礼的揖礼,又叫交手礼。史书记载和出土实物资料显示,叉手礼这种行礼方式,出现于唐末,流行于五代、辽、宋、金、元时期。这种行礼方式无论男女老幼都可行使,是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的一种礼,以示尊敬。

同一种礼仪在不同时期略有不同,唐代叉手礼的行法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翘。宋代的叉手礼,也是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但右手、左手的拇指都上翘。

抱拳揖礼

抱拳揖礼源于古代军礼,抱拳揖礼是因为在行军礼时,右手拿着武器,因而,左手抱盖于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抱拳揖礼在民间流行起于周初,盛行于明、清、民国时期。

抱拳的标准姿势是: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上;并步的同时,两手环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顶对着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并拢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弯曲,两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此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

拱手礼

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见面礼义。据说揖礼随着不断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引手向上”的动作,即双手合抱向上,类似拱形,由此引申出拱手礼。

中国古礼有吉凶之别,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手部》记载:“谓沓其手,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吉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由此可见,行拱手礼时,一般右手在内,左手在外,两手合抱于胸前。若遇丧事行拱手礼,则正好相反。中国古人以左为敬,所以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诚与尊重。女子行拱手礼时,左手在内,右手在外,据说是因为男子以左为尊,女子以右为尊,若遇丧事行礼,反之。

跪拜礼

跪拜之礼是使用年代最长、最为繁琐的一种礼节。是君对臣、卑对尊、幼对长表示恭敬顺服的礼节。跪拜礼的形成,最初与古代人的坐姿有关,在先民尚未发明桌椅以前,贵族平民皆席地而坐,即两膝着地,臀部着于脚跟,这种坐姿与跪姿非常相近,逐渐演化出跪拜之礼。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礼,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连续拜九次,而礼法上的“九拜”却是另外的样子。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礼的意思。《周礼·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以享右祭祀。”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其中,稽首、顿首、空首,称为“正拜”,也称其为“吉事之拜”。振动、吉拜、凶拜后被称为“凶事之拜”。跪拜方式还有,奇拜、褒拜、肃拜。

“吉事之拜”

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郑玄注释《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稽首,拜头至地也”。稽首就是在跪拜时俯伏向下直至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儿的礼节形式。是下对上见面时表示毕恭毕敬的大礼。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学生拜老师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这种跪拜形式。旧时给尊长者写信,在开头时常用 “某某稽首”的字样即源于此。

顿首

顿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辈之间互相表示敬意的礼节,也称为“叩头”。它的形式与稽首相同,只是头触地后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后来引申为书信语的开头或结尾,唐朝柳宗元所写《献平准夷雅表》中就有这样的用法:“臣宗元诚恐诚惧,顿首顿首。”

空首

空首是古代上答下的礼节形式,也称为“拜手”。《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空首,拜头至手,所谓拜手也。”即身体呈跪姿,两手拱到地,然后俯下头至手而不接触地面。所谓“空”就是两手拱合,俯头至手和心持平,头在空中而不叩头到地面,是尊长者对“稽首”的答礼。自隋唐凳椅普及后,人们不再“席地而坐”, “空首”演变为躬身示礼的形式。

“凶事之拜”

振动

振动是丧礼相见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节。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动,读为董,书亦或为董。振董,以两手相击也。……振动,战栗变动之拜。”这种礼节的形式不仅要行顿首之礼,还要双手相击,哭天喊地,浑身战栗不已,表示对丧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吉拜

古代有守丧三年的礼俗,三年期后和丧家相见行“吉拜”礼。根据记载,吉拜是先空首拜,然后顿首拜。

凶拜

凶拜是居丧期间答拜宾客的礼节。郑玄注:“凶拜,稽颡而后拜,谓三年服者。”这一礼节形式是先顿首拜,然后空首拜。丧家在三年居丧期内以此礼答拜宾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谢之意。

奇拜与褒拜

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数,不是独立的跪拜形式,体现跪拜的隆重或严肃程度。

奇拜

奇为单数,“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

郑玄注《周礼》记载的这一礼节说:“褒读为报,报拜,再拜是也。”褒拜即拜两次或两次以上。

肃拜

据说,肃拜也属于“正拜”的一种,此礼唯在军中使用,甲胄在身,只直身肃容而微微下手以拜。

肃拜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礼,拜时跪双膝后,两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时低下头去,到手为止,故又称“手拜”。不过,古代女子很少行跪拜礼,一般只在婚礼或者丧礼时才有跪拜的可能。但这并非是出自于对女子的尊重,而是因为跪拜礼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社交礼节,按照古代的传统,女子被排斥在社交活动之外,所以很少行跪拜礼。

随着社会的进步,跪拜之礼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一种曾经有过的传统礼俗,仍旧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跪拜之礼如今并未绝迹,主要是用于对亡灵的祭拜,演变成一种习俗,不再是法定的礼仪制度。

万福礼

古礼法对女子来说相对的自由或者说是不重视,万福礼是中国古代女子常见礼仪之一。

万福礼应是:左手半握拳,右手手掌覆盖拳上,置靠于腹部正前,左脚后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万福,更加符合我们华夏文明的要求。“女道万福男作揖。”这是宋明之后历史的真实写照。

鞠躬礼

“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后世演绎成日常礼节,弯腰、低头,避开对方视线,向其表示恭顺和没有敌意。

《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鞠躬礼在我国有相当长的历史,至今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社交活动中的重要礼节之一。

鞠躬的深浅也会传达出不同的意思。浅度鞠躬上身弯曲约在15-30度,多用于一般场合,表示尊敬、友好之意。中度鞠躬上身弯曲约30-45度,适合于一般性感谢、敬意、歉意。深度鞠躬上身弯曲约45-90度,表示郑重、虔诚的敬意、悔恨。只需致礼一次,不可连续、重复施礼。

握手礼

握手礼源自欧洲,自辛亥革命后传入我国。孙中山认为推翻满清封建统治,必须要摧毁它的礼制。用新式的体现平等理念的握手礼取代跪拜礼,是辛亥革命任务的一部分。

握手礼一直沿用至今,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见面礼仪。但要注意的是,在握手时一定要用右手,主人、长辈、上司、女士主动伸出手,客人、晚辈、下属、男士再相迎握手。

礼,虽然浮于表面,却能映射人心,是傲是谦,是恭是夷,尽皆在礼。古代礼仪虽然含有浓厚的封建等级色彩,但不可否认其收敛人心的重要作用。全盘推翻古代礼仪实为过犹不及,面对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克己复礼,从我做起!

作者:“还原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 揖礼简介
见面除了握手,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礼仪代替?
中国传统「跪拜礼」是如何一步步变味儿的? | 循迹晓讲
古代礼仪礼节
中华礼仪考:拜揖稽首顿首空首吉拜凶拜奇拜肃拜男女拜舞
作揖、拱手、叉手、万福等中华传统礼仪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