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欣赏丨“清四家”绝妙书法


在清代中期,善书的人众多,其中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四人书法享誉大江南北,时称“翁、刘、梁、王”。后人称他们为“清四家”。今日知行君选取数幅“清四家”代表作,与大家共赏。



“清四家”之刘墉


刘墉(1719年 — 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父亲刘统勋是清乾隆年间重臣。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内阁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刘墉的书法造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学大家,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


刘墉是一位善学前贤而又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师古而不拘泥。刘墉书法的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清朝徐珂称赞刘墉:“文清书法,论者譬之以黄钟大吕之音,清庙明堂之器,推为一代书家之冠。盖以其融会历代诸大家书法而自成一家。所谓金声玉振,集群圣之大成也。其自入词馆以迄登台阁,体格屡变,神妙莫测。”


刘墉书法作品


刘墉《节录陆廷灿“续茶经”立轴》


刘墉《行书录苏轼南堂诗轴》


刘墉《节录白居易“钱唐湖石记”立轴》


“清四家”之梁同书

梁同书(1723年~1815年),清代书法家。字元颖,号山舟,晚年自署不翁、新吾长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梁同书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中举人,十七年特赐进士,官侍讲。 梁同书家学渊源。他自幼接触书法,12岁时即能书写擘窠大字。初学颜真卿、柳公权,中年以后又取法米芾,70岁以后融汇贯通,纯任自然。他习书60余年,久负盛名。


梁同书工于楷、行书,到晚年犹能写蝇头小楷,其书大字结体紧严,小楷秀逸,尤为精到。与刘墉、翁方纲、王文治并称“清四大家”。年九十余,尚为人书碑文墓志,终日无倦容,并无苍老之气。传世书迹甚富,小楷书作尤多。



梁同书书法作品



梁同书《致冶泉尺牍》


梁同书《从妹汪安人传》


梁同书《钱越王祠碑铭册》


“清四家”之翁方纲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


翁方纲学识广博,对颜书、欧书和唐人写经、汉隶都下过很大的功夫。其书法连贯柔和,不急不躁,循规蹈矩,很有特色,不失大家风范。


翁方纲书法作品



翁方纲《致贞盦书札》


翁方纲《致慕堂书札》


翁方纲《行书手札》


“清四家”之王文治


王文治(1730—1802)清代官吏、诗人、书法家。字禹卿,号梦楼,江苏丹徒人。乾隆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官至云南临安知府。罢归,自此无意仕进。工书法,以风韵胜。年未五十,即究心佛学。


王文治一生以书法称名于世,早年习书从前辈笪重光入手,受其影响颇深。他的楷书师从褚遂良,行草书则学自《兰亭序帖》和《圣教序》。王文治喜用长锋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这与他的天然秀逸的书风有表里相成之妙,故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说:“国朝刘石庵相国(指刘墉)专讲魄力,正梦楼太守(指王文治)则专取风神,故世有‘浓墨宰相,淡墨探花’之目。”


从王文治传世书法来看,王书运笔柔润,墨韵轻淡,行间布白,疏朗空灵,气格风神极其婉美,近于董其昌的书风而更加妩媚,倜傥风流的境界是作伪者难以仿效的,莫怪当时竟有“天下三梁(指梁同书、梁衍、梁国治),不及江南一王”的说法。


王文治书法作品


王文治《行书七言联》


王文治《袁枚撰金纤纤墓志铭》



王文治《致啸崖书札》 


本文由【大道知行】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代帖学四大家的楹联|绝不是丑书
清代四大书法家都是谁?
翁方纲,乾隆十七年进士,他与刘墉、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代书法四大家】。
翁方纲与刘墉掐架斗嘴,书法有我也,无我也
清翁方纲《隶韵偶记稿本》扇面及书札
“翁刘成铁”说四家 ​ 朱小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