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宋武功不济谁的锅?两宋骑兵:我再能打,也扛不住朝廷自废武功



编者按:一直以来,宋朝的武功饱受诟病。且不说对阵辽、金、西夏、蒙元等少数民族政权时常常现眼,就连与安南这样并不以武力见长的敌人交手时,宋军的表现也难以让人满意。为此,相当多数的人将此归咎于宋朝缺少强大的骑兵部队。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宋朝武功不济的锅该由骑兵来背吗?


      
首先,我们来看看宋朝骑兵部队的数量究竟是多还是少。查阅史料,在北宋军队的编制中,骑兵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18%—25%的水平,巅峰时则超过了30%。例如宋太宗第一次北伐幽燕,10万宋军中骑兵超过3万;宋仁宗时期,68万禁军中骑兵有400营、计22.2万人。当然,这其中不乏滥竽充数的老弱残兵及吃空饷的情况存在。但在神宗朝熙丰变法后,经过裁汰老弱、剪除冗员的全面整编后,北宋禁军的骑兵仍然达到了12万人的规模。与之相比,《辽史》虽记载辽国有铁骑60万,然而在其综合国力最强的辽圣宗时期,大辽君臣坦言本国最多只能动员15万骑兵。契丹虽是游牧民族,又有全民皆兵的传统。但真正顶用的骑兵,要耗费大量时间和成本才能“造”出来。契丹立国接受了华夏文明,但并没有实行全面汉化,较为落后的游牧民族经济仍占比较高,官兵的马匹、口粮、刀剑、弓矢等均需自备,国家不会提供一分钱的补助。经济上的先天不足决定了辽国不可能将全部的“控弦之士”军队化。比如他们引以为傲的皮室近卫军,对外号称三万,可实际上只能维持2000-4000人的规模。因此可以说,和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相比,北宋骑兵在数量上并不处于劣势。

▲宋军对骑兵部队的建设一直非常重视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一下,宋军骑兵的战斗力到底如何。其实早在宋朝建国伊始,统治者就十分重视骑兵部队的建设。宋朝承袭五代,因此宋军深受五代军队战术战法的影响。唐、晋、汉、周的军队十分偏好利用精锐骑兵发动长距离机动作战,或迂回敌后,或断敌粮道,或穿插分割,或集中突破。尤其在三垂冈之战和柏乡之战中,精锐骑兵的投入,令战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宋军许多将领都擅长使用骑兵,例如雁门之战中,杨业领千余精骑绕至敌后发动突袭,一举重挫辽军;三都谷之战中,曹玮以骑兵实施经典的中央突破、两翼包抄战法,从而大破吐蕃。

杨业是宋军武将中擅用骑兵的典型代表,图为开封市天波府内杨业像


由此可见,宋军对骑兵的运用是颇有心得的。在周边皆是以骑兵称雄的政权环伺的情况下,宋人深知骑兵的重要性,著名的《武经总要》专门就骑兵战术总结出了从侦察敌情、袭扰敌阵、侧击合围,到断敌粮道、追逐败寇等一系列内容,因此说宋军骑兵不如游牧民族政权骑兵会打仗的言论显然是不对头的。在另一个和战斗力息息相关的因素——武器装备方面,宋军骑兵同样相当优秀。一是人、马配置重甲护身的比例很高,连很少与敌短兵相接的弓骑手也身着全套铠甲防具;二是武器搭配十分多样化,诸营马队有枪手、旗手、弓手、铁檛铁锤手、长刀手等,既能应对近战肉搏,也可以在远距离上通过漫天箭雨杀伤对手。此外,宋军对骑兵的训练也十分严格,禁军诸营普遍要求兼习马枪与弓矢。南宋时,还专门强化击刺及格挡训练,用以抗衡强悍的金军铁骑。

《大驾卤薄图》中的宋军骑兵形象,可见人和马均配有护甲


史籍中不乏宋军骑兵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田敏以数百静塞骑兵冲垮辽军万人大阵,元丰西征时西军选锋骑兵重创夏军最为精锐的铁鹞子军。而岳家军北伐,更是在郾城、颖昌以骑兵对骑兵,将金军引以为傲的女真铁骑杀得毫无脾气。一向以血槽长、结实抗揍著称的完颜宗弼,在郾城大战结束时情绪崩溃,当众痛哭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鄂国金佗稡编》卷八)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宋军骑兵不可谓不多,也不可谓不弱,但为何却未能扭转两宋在军事上屡屡被动的局面?首先,宋军骑兵在部署上存在很大缺陷。由于宋廷坚持“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政策,因此绝大多数精锐骑兵都被用来拱卫京师安全。比如真宗、仁宗时期,禁军骑兵约一半被用来卫戍四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北京大名、南京应天);孝宗、光宗时期,70%的骑兵都被安置在长江中下游及首都临安周边,而战事激烈的川陕和荆湖战区则鲜有成规模的骑兵部队。


即使是前线骑兵,也往往要隶属各部,无法集中成拳头。这种死板的临战布局使得宋军只能以步兵为基础进行排阵和战术设置。像唐河之战、威虏军之战中宋军骑兵之所以大放异彩,恰恰是由于统帅改变既定规划、将骑兵整合在一起使用。其实,宋廷不是不知道“兵家之事,势合则雄”的道理,但比起对外战争的胜利,内部政治环境的安全更为重要。所以他们宁可自废武功,也不会改变骑兵分散配置的部署。其次,相比于游牧民族政权的骑兵,宋军骑兵的一大短板就是缺马。有人认为,随着唐朝末年中原政权失去了西域、甘凉、蓟北等盛产战马的战略要地,宋军战马不足是一个无法根治的先天疾病。但实际上,宋朝疆域虽较汉、唐大幅度萎缩,但整个关中,河东大部及陇西、河湟部分地区仍被其牢牢掌控,而这些地区向来是优质战马的产地。加上两宋还可以从大理进口质优价廉的大理马,故而马匹数量本不应该成为困扰宋军骑兵建设的难题。可症结在于,宋朝的战马主要由官办的牧监养马机构出产。由于存在根深蒂固的冗官冗员和贪腐问题,导致官办养马虽占用了大量土地,但产出的马匹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惨不忍睹。而宋王朝所面对的游牧民族骑兵,往往一个骑手可配马两到三匹,宋军却只能勉强达到一人一马的水准。并且,宋军战马体形严重偏小。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当时的五尺一寸约合今日的1.58米,这已是南宋时期罕见的高头大马了。


正是受苦于缺马,宋军骑兵无法像辽、金、蒙军骑兵那样,能够凭借歇马不歇人作长距离机动,也无法长时间参与高强度作战,这就使骑兵的作战效能大打折扣。高梁河之战中,耶律休哥率领的辽援军先锋五千人通过轮换马匹昼夜疾驰,只用三天就从辽国腹地抵达幽州前线,突如其来地给予了宋军致命一击,一人多马带来的巨大优势可见一斑。

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的重骑兵始终是宋军的梦魇


那么在宋廷高层中,有没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其实,两宋时期主张像汉唐一样大规模发展骑兵的主张一直屡见不鲜。但是,这种呼声并未被统治集团所采纳。当时一匹优质战马的价格,可以养活二十五个人。农业社会中,这种巨额开销是制约骑兵发展的重要因素。连曾领教过西夏铁骑厉害的范仲淹、韩琦等,克制敌人骑兵的思路,也是建立在步兵和工事基础上的“筑城浅攻”战术。这种战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却是守有余而攻不足。王安石变法时,曾推行保马法,鼓励民户养马,平时散养,战时再集中起来使用。王荆公虽然想法很好,但由于农民对战马的习性不了解,散养的马匹死亡率较高,且马匹质量不佳,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战马是宋军稀缺的珍贵战略资源


宋朝主张大规模发展骑兵且取得过较好成效的,似乎只有岳飞一人。岳飞在与金军和伪齐军队作战时,十分注重缴获、抢夺敌军战马,并由此组建了以“背嵬军”为核心的精锐骑兵部队。在堰城、颖昌两场宋金骑兵硬碰硬的交锋中,岳家军骑兵展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这说明扩建骑兵的做法是完全可行的。但除去岳家军外,像刘锜、韩世忠、吴玠等宋军其他名将仍然采用以步制骑的战术,所以岳飞以后宋军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使用骑兵的战例。


综上所述,宋军骑兵并非不能战,而且在部署得当、运用合理的情况下,往往能出奇制胜、大显神威,甚至成为左右战事胜负的决定性力量,但无奈宋朝弊病百出的军政制度却大大限制了这一优势兵种战斗水平的发挥。所以,宋朝武功不济的锅,绝对该由其统治阶层,而不是骑兵将士来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朝军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支军队有史上最强重步兵,却因致命短板遗臭千年!
古代战场上的“坦克群”浅谈中国古代的几支“具装甲骑”
穷兵黩武,还是功在千秋?汉武帝倾尽全国之力打匈奴,值得吗
从宋夏战争中“铁鹞子”的表现,谈西夏的兵器制造及管理制度
折翼的蝴蝶——夹缝下的宋代骑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