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汉君臣传,权谋尽头是人性
——————————
先明确下大汉帝国的宏观历史地位:
——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级超级帝国(秦,时间短,影响力没来得及释放)。
——促进中国主体民族“汉族”成型。
——农耕文明的一个巅峰。
这些都是宏观上的事儿,今天要从用宏观思维说微观。之前读过不少汉代文章,略有感悟,今日呈上。希望用短短的一篇文章表述一篇大汉君臣简史。
本文因涉及人物略多,时间跨度略大,提示几个词:皇权,亲权,臣权。
或者说简化为一个字,
问题的实质:谁掌权?
权力这东西,其实简化容易,但转化起来很难。
因为权力这东西如同毒药,魅力奇大,一旦沾染就离不开。所以权力从一帮人手中转移到另一帮人手中,中间要经历很多曲曲折折的博弈和斗争。
这个过程看起来很无情,但仔细研究一下,其实很有情。
通常说历史无情,其实无情的另一面就是有情。祸福相依,阴阳互换。
 
皇权·刘邦到刘彻
 
01
 
刘邦一辈子非常精彩,虽然只活62岁,却可以分三段。
第一段48年,在市井中逍遥快活,喝酒泡妞吹牛,生活有滋有味。
第二段7年时间,打下天下,历经血雨腥风,最终却坐上龙椅。
第三段7年时间,当皇帝。这时候刘邦只想两个问题:
1如何稳固老刘家的江山社稷?
2 如何继续怀柔天下?
刘邦别的本事没有,但和稀泥的本事古今罕见。通过和稀泥,把韩信、张良、萧何、陈平等人弄到一个团队里打天下,各司其职,非常成功。治天下时,需要另外参照物,构建国家体系。离刘邦最近的两个参照物,就是嬴政和项羽,他们二位都想自己的功业流传千古。但很遗憾,两人都失败了。
站在刘邦立场看:
嬴政的政策太刚,只有中央集权,只有郡县制,最终导致陷入苛政泥潭,二世而亡。
项羽只要分封,搞得天下都是王,没有中央集权和郡县制,最终陷入战乱,自刎乌江。
此二人都不可取。刘邦再往前看是大周,既有中央政府,也有各路王。虽然春秋战国时代,周已经名存实亡,好歹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好歹有八百年江山。于是刘邦就把嬴政和项羽的套路拿过来综合一下,既要中央政府,也封王。
刘邦虽然喜欢和稀泥,但也是很有主见的人。周朝后期名存实亡,皆因诸侯强大崛起。不论是春秋五霸还是战国七雄,很多都是姬家功臣,比方说姜太公封齐国,比方说秦国老赢家,比方说楚国熊家,但都是异姓人家封王。
于是刘邦心里有了一本帐:异姓王不靠谱。
 
02
 
刘邦打天下过程中,先后共分封了八位异姓诸侯王,原因有三:
其一,迫于战争的需要,封韩信、彭越为王。
其二,迫于信义,封黥布、臧荼、韩王信、长沙王吴芮。
其三,出于私情,封赵王张敖、燕王卢绾。
王是封了,但在刘邦看来,一定要把这些王全干掉。于是就有了如下这些历史事件:
公元前201年底,韩信被人告发企图谋反。汉高祖刘邦借口巡游云梦,乘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贬为淮阴侯。
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在匈奴骑兵的围攻下,得不到足够支援,投降匈奴。同年刘邦路过外黄时,赵王张敖执子婿礼甚恭,反遭辱骂;次年受牵连入狱,贬爵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韩信受牵连,被吕后骗至长乐宫钟室处死,夷三族。同年夏,刘邦又逮捕彭越,废处蜀地。吕后为除患,将彭越诱至长安,处死,夷三族。英布恐慌,于同年秋起兵造反,兵败死。
燕王卢绾和刘邦不仅是同乡好友,两人还是同一天生日。同样在公元前196年,被告谋反,刘邦让樊哙、周勃带兵讨伐,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
还是在公元前196年,刘邦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为什么都是这一年?因为刘邦在这一年去世。他要在去世之前把刘家天下打理妥当。后人谈起刘邦的“白马盟约”,很多人说他心胸狭窄。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站在刘邦的时代,那是家天下时代能想到的既要中央集权又要封王侯的最好战略决策了,也是和稀泥最高境界。
军师张良,绝对不能封王,否则重复姜子牙封齐老路,那就不好了。张良比较会做人,自己逍遥快活去了。后来刘伯温就比较悲催,死也得死在皇帝眼皮下。
萧何曹岑,都是功勋卓著,但也不能封王。看看楚国的例子,一直不服中央。
韩信能打仗?封王也得杀掉,日后万一成为虎狼之秦那样的势力就不好了。反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03
 
所谓战略战术都是上层建筑,如何“怀柔天下”才是经济基础。
刘邦第一次带兵进咸阳,就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其实就是怀柔天下的战略性决策。
为什么要怀柔天下?首先刘邦本人出身寒微,知道下层人需要啥。
 
毕竟春秋战国几百年,都是精英耀武扬威,是管仲、吴起、商鞅那种人名扬天下,是孙武、白起、李牧那种人纵横四方,是齐桓公、晋文公、秦孝公、赵武灵王那种人大放异彩;但老百姓过得很苦。杀伐乱世中,百姓牛马不如。
站在刘邦的立场看,既然不顾百姓,是天下大乱;那么反过来,于民休养,那不就是天下大治么?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等,也不过是天下大治吧。
于是刘邦解决掉所有可能威胁老刘家江山社稷的异姓王的同时,韬光养晦,减赋税与徭役。所以汉朝初年,黄老之术盛行,本质是推崇无为而治、于民休养的意识形态。
其后的汉文帝和汉景帝,把刘邦“怀柔天下”的战略决策发扬光大,有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
站在统治者角度讲,汉文帝是绝对意义上的好皇帝。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在榜样模范作用下,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
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历史极为罕见)。对周边敌对国家也是韬光养晦,以免耗损国力。这是绝对意义上的让利于民。
文景二弟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以鼓励农民生产。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当时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正是文景耳帝的基础,才有了武帝开疆扩土,才有大汉帝国赫赫雄威。
如果说文景二弟时的轰动性事件,那就是刘姓王爷时不时造反。汉景帝时的七王之乱,逼得汉文帝冤杀晁错。
文景父子俩虽然对百姓不错,对大臣打压起来毫不手软。周勃灭诸吕有功,晚年被文帝敲打。周亚夫帮景帝平定七王之乱,不得善终。这都是刘邦的风格,消除皇权安全隐患。
到汉武帝时代,虽给卫青善终,但卫青死后还是不遗余力打击卫青霍去病家族。
晚年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时,杀了刘弗陵的妈妈,自己的宠妃钩戈夫人。当然目的还是消除皇权的威胁。但这时候打击对象已经不再是功勋,而是亲权。
 
亲权·吕后到窦太后
 
01
 
刘邦立“白马盟约”,并不是为别人,而是针对吕后。
刘邦打天下时并非单打独斗,吕后也贡献很大,相当于夫妻店。刘邦为了加固皇权,把功勋该杀的杀、该放逐的放逐、该打压的打压,临死时一看,自家老婆吕后一人独大。刘邦非常了解吕后,担心自己死后吕家威胁刘家,搞一个“白马盟约”。
后事正如刘邦所料,吕后以太后身份掌大权。她的手段毒辣不输刘邦,首先把自己的情敌、刘邦宠爱的戚夫人下狱,然后再剃头、挖眼、剁手扔进茅坑。随后强行杀掉刘邦和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
吕后的强势造成亲儿子惠帝刘盈郁郁而终(和慈禧之于同志皇帝类似)。至于什么“白马盟约”,吕后看来就是一个笑话。打天下吕家也有份,刘家能为王,吕家也能为王。只见她芊芊素手一挥,开始封王。
她哥哥吕泽,比刘邦死得还早,追封他为悼武王。这是投石问路,封死人对刘家江山没实质威胁,但也破了刘邦的“白马盟约”。
侄子吕台,吕王;
侄子吕产,梁王;
侄子吕禄,赵王;
侄孙子吕通,燕王。
如此这般封下去。这就是所谓亲权。后人常说这是外亲专权。其实就是亲权。家天下时代,任何人都逃不开为家族谋资源的这样一个宿命。哪怕明知道自家人不行,也得干。有什么办法呢?这就是宿命。历史上因为这个宿命,导致诸多刀光剑影。常言道,最是无情帝王家。反过来,只有在帝王家才能谋取更多的资源。人生在世,想要实现价值,就离不开资源。
为达到刘吕共天下目的,吕后还强行让吕家女嫁刘家男。但所有这一切努力都白搭,吕后死后,吕家一帮窝囊废,全部被杀。汉文帝刘恒继位。
汉文帝什么都好,但他有一个皇后姓窦,甚为贤良。她和汉文帝的爱情故事堪称是一部童话剧,非常感人。
 
02
 
景帝时,窦皇后变成窦太后,也甚为贤良。她帮景帝不少忙,窦家开始发迹。
汉武帝继位初,窦太后变为太皇太后,大全独揽,权倾朝野,试图效仿吕后把持朝政。这就和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冲突。经过一番较量之后,汉武帝战胜老太太,把窦家连根拔起;但亲权却给汉武帝心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
汉武帝非常在意皇权,所以他一方面担心强臣威胁,另一方面担心孩子他妈。
所以在汉武帝时代,除卫青、霍去病两个,没有很强的臣子。这两位所以声名显赫,是因为汉武帝要对匈奴用兵,要开疆扩土,必须依赖二位。而且两位出身比较地位,在政坛没有根基,用起来比较顺手。即便如此,汉武帝内心也很纠结。因为本质上来说,卫霍也是亲权派。
卫青是皇后卫子夫的弟弟。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当然霍去病死的比较早,只留下“东方亚历山大”的英名,没有来得及涉足政治。卫青后期其实比较寂寥,基本就是吃喝睡觉晒太阳,不参与朝政,也不与大臣来往,对旧部也不关心,等待死神到来。卫青相当于用张良的策略,避免韩信的悲剧。
所以在汉武帝时代,皇后和贵妃基本上没有好下场。卫青死前十年,卫子夫就已经失宠。
卫青死后,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因汉武帝猜疑而陷入叛乱泥潭(公元前92年),身死。
整个卫家和霍家,也因此而受牵连。实际上整个卫家相当于为吕家和窦家背锅。
此后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时,担心再出现吕后与窦太后,而留下“立子杀母”之典故。
 
臣权·霍光到王莽
 
01
 
从刘邦到刘彻,整个大汉帝国处于一种打压功勋的境地。虽然冤杀错杀不少人,但效果很好。汉帝国开国百年,刘姓王作乱好几次,外亲专政好几次,但大臣总是忠心耿耿。不论是外敌来犯,还是亲权横行,总有能臣、贤臣、干臣站出来替皇帝分忧。
诸吕当道,陈平、周勃站出来。
七王之乱,周亚夫站出来。
汉武帝之后,皇权无形之中更为更为信赖大臣。如此就出现了臣权。有人把它理解为权臣。其实权臣和臣权,还是很大区别的。
权臣,可以来自外亲,也可以来自皇族,甚至是平民百姓。
臣权,是可以威胁到皇权的存在,是可以废立皇帝的存在。
汉武帝立刘弗陵为太子,杀钩戈夫人,却让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辅政,其实就是皇权信赖臣权的证明。
由此,大汉帝国进入臣权时代
霍光此人身材高大,长相俊美;而且很有才,发明了穷绔(当于现在的内裤)。霍光是霍去病异母兄弟(霍去病的母亲是卫子夫的妹妹,霍光的母亲不是)。
霍去病长于军事。霍光长于政治,再汉武帝身边兢兢业业服务二十多年,深得信任。
霍光的历史身份是汉帝国第一个臣权代言人。他得势之后首先就把所有权力搞到手。
首先要把皇后弄成自家人。由于自己年龄比较大,自己女儿也都成家立业,就让外孙女进宫立为皇后。
霍光相当于皇后外祖父的身份把持朝政。
其次,把反对自己的人都干掉。通过一系列运作,把桑弘羊连同自己的女婿(皇后爹)和亲家公全部除掉,自己大全独揽,权倾朝野。这种手段,其实和吕后没有区别。
汉昭帝命弱,去世时没留下儿子,霍光拥立武帝的曾孙、废太子刘据的孙子刘贺即位。刘贺因不愿受霍光摆布,被废除。其后霍光立汉宣帝刘询即位,继续大权独揽。
霍光效法殷商的伊尹,废立天子摄政天下,尽管被后人尊称为“伊霍”。
霍光权势到什么地步呢?刘询原本有皇后姓许,但霍光夫人为了把皇后变成霍家人,毒杀了许皇后。霍光死后,这件事被揭开,霍氏家族被灭门。
权臣时代,霍光只是开创者,王莽才是巅峰。
 
02
 
很多人说王莽是一个穿越者,因为诸多方面很完美。
王莽出身显赫,品学兼优。人品方面,为人恭谦、尊敬师长。学习方面,成绩好已经不足以形容王莽。因为他后来成为学术界领袖。也许他应该成为名仕,却偏偏踏入仕途为官。
西汉末年幼主频繁,官场乌烟瘴气;但王莽为官兢兢业业,稳步上升。虽然他名气很大,却踏实肯干接地气;虽然他出身名门,却可以和三教九流打成一片,赢得慷慨好施的江湖美名。所有人都夸他好,接近一个完人。
西汉末年皇帝更换频繁,王权不稳。
每换一个皇帝,王莽的威望和级别都在提升。
汉成帝,王莽任大夫;
汉哀帝,大司马;
汉平帝,代理国政,成为臣权代言人。
平帝死,王莽立一个两岁的小皇帝,随后取而代之,篡位而为帝。
人品如此好的王莽,为何要篡位?那是因为霍光的教训。如果他不篡位,那么可能和霍光的下场一样,死后被清算。后来明朝张居正,清朝多尔衮,都和霍光一样,死后被清算,这是一个规律。
王莽竭力做一个完美的皇帝,不惜牺牲自己的几个儿子。他进行前无古人的改革:
改制之一: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即废除土地私有制,实行土地国有制,私人不得买卖;家中原来没有土地者,可以按某种方式分地。
——王莽看到农民很凄惨,造成很大社会问题,根由在于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土地买卖。
王莽认为土地国有,不准私人买卖土地,便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现象。共和国之前,这个政策只是“圣人”的理想,政治乌托邦。
改制之二:盐、铁、酒由国家专卖。与此同时向养蚕、纺织、缝补、工匠、医生、巫、卜、樵夫、渔民、猎户及商贩征税。
——简单讲,既可以增加税收,又可以维持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也就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和帝国时代格格不入,太过超前。
最终王莽这些改革都因为太过超前而失败,他本人也是身败名裂。
纵观汉帝国,相当于皇权与臣权同归于尽。
西汉起于刘邦而终于王莽,不论是皇权、亲权、还是臣权,看似无情,其实有情。要说原因嘛,只能说权力这东西,源自于人性,且终于人性。
人性,有情,也无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强大的汉朝为什么分成西汉和东汉?西汉又是怎么由盛转衰的?
一口气看完西汉210年历史
给自己补点历史课——(四)汉代_小玩子
中国简史——西汉
中国朝代大事记——西汉
一口气看完西汉210年历史(西汉14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