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大超黑暗的心理实验,直击心灵深处

前面的节目里,我们聊了鸽子实验、老鼠实验,这些实验把动物当做人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虽然比较震撼,但还是不够直接。那有没有直接用人做的心理学实验呢?

今天,我们就来分享几个这样的实验,看看心理学家们直接从人身上得出了哪些结论。


服从实验

时间回到1963年,耶鲁大学的一间地下室中,两位志愿者来参加一个有关学习和惩罚的心理学实验。

招募广告上说,实验大概1小时,报酬是4.5美元,大概相当于现在38美元。

实验助理跟两位志愿者讲了实验规则,一位扮演老师,一位扮演学生,按照提供的试卷,老师提问,学生作答,如果答错了,学生要被电一下,45伏。如果再答错了加15伏,60伏。以此类推,最高电压450伏。

说完,实验助理让两位志愿者试了一下45伏电压的感觉。

接着,拿出两张纸条让志愿者抓阄,决定谁当老师谁当学生。

结果,年老的那位先生抓到了学生的阄,老先生说,自己得过心脏病,可能承受不了太高的电压,能不能先把4.5美元的报酬支付给自己,实验助理同意了老先生的请求,提前支付了4.5美元的报酬,然后把他带到了隔壁的房间中。

志愿者扮演的学生和老师隔着一道墙,实验助理坐在“老师”身后,实验就这样开始了。

慢慢的,学生答错了几题后,电压达到了75伏,老师听到了学生发出的尖叫声。

75伏的电压到底有多疼呢?这里有一张表,大概是这个感觉,435伏和450伏基本能一击毙命了,所以没有列出来。

几题之后,电压上升到了120伏时,老师觉得不对了,因为隔壁的学生发出了惨叫。

老师问实验助理,没事吧?实验助理示意他继续实验。

叫声越来越惨,180伏的时候,老师听到学生在说,他要退出实验。

实验助理告诉老师,如果退出实验,你的报酬就没有了,电压是安全的,请继续。

225伏时,老师跟实验助理说,我担心老人家会死掉。

这个时候,一个穿的像教授一样的人走进来严肃的对他说,电压加到450伏没问题,他死掉了我负责,请你继续。

电压不断升高,被加到300伏的时候,隔壁的学生已经不再回答问题,也不发出叫声了。

扮演老师的志愿者心里清楚,隔壁扮演学生的老先生有心脏病,这种情况意味着,他可能已经死了,但扮演老师的志愿者在权威的命令下,还在继续实验,加高电压……

这就是米尔格伦实验(Milgram Experiment)。

它告诉我们,人有服从权威的天性,权威+利益,往往大于你心中的良知+正义。

事实上,扮演学生的那位老先生是心理学家假扮的,隔壁传来的叫声也是提前录好的,这个实验中,没有人受伤。

这个实验的设计者,叫做米尔格伦是耶鲁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最开始让学生们估计,这个实验中大概有多少人会把电压加到450伏,学生们给出的预计是1%-2%。

但事实上,结果非常惊人,40个人中有27个人把电压加到了450伏。比例高达68%。

虽然,也有人放弃报酬,终止实验,但所有人都把电压加到过300伏,也就是电完以后,再也听不到学生叫声的那个电压……

在这个实验发生的一年前,1962年,还发生了一件事儿。

以色列特工从阿根廷抓捕了一个德国战犯。他被指控在二战中参与了对犹太人的屠杀。

在法庭上,面对以色列政府的指控,这位战犯对一切问题都保持沉默,只重复一句话:我无罪,我是奉命行事。最后,他还是被判处极刑。

这件事儿在当时引起了一个犹太人的思考,他在想,“我无罪,我是奉命行事”,这句话究竟成不成立?面对权威的命令,到底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心中的良知和正义?

于是,这个犹太人设计了上面那个电击实验,他就是米尔格伦。有史以来最具争议的心理学家之一。

因为,他讲了一个难听的大实话:面对权威的命令和利益的驱使,约有65%的人会彻底抛弃自己心中的良知和正义,几乎所有人在造成重大损失前都不会违抗权威。

看回我们的社会,领导、老师、父母、律师、医生等等等等,究竟有多数人明知道是错的,仍然选择继续服从呢?可能大家每个人心中都有谱吧。

下一个实验有点不一样,我们继续看。


性别实验

性别是先天基因注定的吗?

或者是后天环境培养的呢?

1960年代,心理学界对这个问题争论不休。

有一位叫做约翰·曼尼(John William Money)的哈佛博士坚称是后天养成的,他已经有了丰富的理论体系,但是,他还差一个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恰好,1965年一位绝望的母亲找到了曼尼博士。

母亲说,自己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儿子,分别叫做大卫(David Reimer)和布莱恩(Brian Reimer),但是几个月前,在一次手术以外中,大卫失去了整个丁丁。希望曼尼博士可以帮助自己。

于是,曼尼博士跟这位母亲讲了自己的理论,现在的情况,大卫想以男性的身份生活下去一定很不容易,长大后他将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但是,性别都是后天培养的,现在孩子还小,完全可以把他的性别重置为女性,再按照女孩来培养,这样对他可能更好。

母亲接受了曼尼博士的建议,让大卫在22个月时,接受了性别重置手术。他的名字也改为布兰达(Brenda Reimer),重新以女孩的身份开始生活。

曼尼博士定期为她注射女性荷尔蒙,观察、记录她的成长过程,但是,事情并没有按照曼尼博士的预想去发展。长大后,布兰达似乎开始意识到某些问题。

这个时候,曼尼博士认为应该加强对布兰达的“后天教育”,他甚至说服母亲让兄弟俩进行一些所谓的“练习”,布兰达张开腿,布兰恩向前冲……博士认为,这种练习有助于他们构建一种强烈的性别认知。

真不知道这位博士是怎么想的。

后来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布兰达跟母亲说,如果再让他见曼尼,她就立刻自杀。

母亲坚持不住了,在布兰达14岁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都说了出来。

布兰达深受打击,将自己的名字又改回了大卫,并且以男性的身份生活。

曼尼博士的理论破产了,兄弟俩的生活又都回到了正轨上。10年后,24岁的大卫还结了婚,领养了3个孩子。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这场心理实验的影响超出了所有人的预计。

2002年,36岁的布莱恩自杀了,他从14岁起,就无法接受妹妹变成弟弟,也无法接受自己。

2004年,38岁的大卫把车开到停车场,用猎枪对准自己的头,扣动了扳机。

看来,人类基因上注定的东西,是后天环境无法更改的。尼曼博士这个不道德的心理学实验导致了最后的悲剧。

我们继续看下一个实验。


感官剥夺实验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心理系贴出一张广告,他们要招聘一些志愿者来参加实验。实验很简单,就是在一间特制的房间中待着,房间里有舒适的床和空调,旁边的房间,还有马桶。你躺在床上,实验人员会用一些装置来限制你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参加这个实验,每天能获得20美元的报酬,大概相当于现在191美元。折合人民币1360

很快几位大学生住进了小屋,他们自己和实验人员都觉得在里面待上2-3天是肯定没有问题的。

因为,他们最近天天熬夜写论文,非常疲惫,这个机会正好可以在房间里呼呼大睡,睡上三天没啥问题。

但事实上,没有一个人能坚持到第三天,很多人不到24小时就选择了终止实验。

实验过程中,所有人都感到头晕、恶心、反胃。

脑波仪也显示他们的意识处在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既没有睡着,也无法主动思考。

结束实验后,参与者也说,他们一度分不清自己究竟是睡着了还是醒着,这种感觉非常的压抑和恐惧,还会出现可怕的幻觉。

最开始,参与者感觉身边有好多线条和圆点在闪现。就像脑海中有一个荧幕,荧幕上的几何图案会越来越清晰,然后慢慢的感到天旋地转。

不久之后,感觉自己出现了两个身体,这两个身体重叠在一起。慢慢的会感到,有一个身体就像灵魂出窍一样,飘了起来,感觉自己完全失去了重心,悬浮在半空中。

进一步测试这些参与者,发现他们无法判断距离、对三维空间的感知能力也紊乱了,而且变得弱智,无法集中注意力,思维混乱。这种情况在实验结束后还能持续2-3天。

这个实验叫做感官剥夺。

美国政府1977年的揭秘一份叫做MK-Ultra的CIA秘密档案。

MK-Ultra

这个份档案中记录着CIA在1950年代开展的思想控制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研发出能够控制别人思想的武器,这些武器不杀伤肉体,只杀伤心灵。

资料显示,致幻剂、催眠术、精神控制术等等武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不是药物、不是酷刑,而是感官剥夺。

看来,关小黑屋这件事儿,远远超出了我们想象,17世纪,欧洲就有一种饥饿面具,据说带上这种面具后,无论意志多么坚强都将慢慢的说出真话。

原来,心理学家们用这些实验告诉我们,人性中最深的恐惧,不是死亡,不是疯狂,而是孤独。

想想还真有点可怕,社会飞速发展,压力越来越大,逃离北上广、说走就走的旅行;魔音灌脑、暴饮暴食,这些寻求刺激的行为,就像是我们抵抗孤独的本能一样。

但是,还有一些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又有谁去陪伴他们、化解他们的孤独呢。

最后,我们再来分享一个实验,也许它能说明人心中最核心的东西。


50婴儿实验

时间回到800年前,神圣罗马帝国,腓特烈二世皇帝想要研究人类最初的语言是什么。

于是,他命令手下进行了一个实验。

他让50个刚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居住到一起,再指派一些养母来照顾这些孩子们。皇帝规定,任何人,不能看小孩儿的眼睛,不能对着小孩儿笑,不能触碰小孩儿,不能与小孩做任何互动,不能对小孩说任何一句话,不能嘀咕。除了喂食和洗澡,孩子们其他的需求全部无视。

腓特烈皇帝要观察,这50婴儿长大后,将会发展出什么语言,这个语言就是亚当和夏娃的语言。

但是,这50个小孩儿在没有任何爱与关怀的环境中长大,他们到底会怎么样呢?

发展出一套充满戾气的语言?或者根本学会不说话?还是会变得互相帮助、和蔼可亲?或者和正常小孩一样成长起来?

实验的结果让人难受:这50名小孩都在迎来自己1岁生日前就去世了。

后来,在1960年代,一个叫做哈里·哈洛(Harry Harlow)的美国心理学家曾说,上面这个残忍的实验,正在全世界各地被重复着。

当真如此吗?这太可怕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

原来,他一生中,花了大量的时间用实验去证明爱与关怀的意义。

其中,有一个“代母实验”很能说明问题。

实验中的小猴子,一出生就被强制与母亲分开,关到了有两个假妈妈的笼子里。

一个是铁丝妈妈,一个是绒布妈妈。

铁丝妈妈没有温度,但有奶;

绒布妈妈有温度,但没奶。

这只小猴子究竟会更喜欢哪个假妈妈呢?

按照有奶便是娘的说法,小猴子应该更喜欢铁丝妈妈。

但事实上,小猴子在164天的实验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和绒布妈妈在一起,只有饿的时候才去铁丝妈妈那边吸几口奶,然后立刻回到绒布妈妈的怀里。

绒布妈妈的温度就是爱与关怀吗?显然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证明。

然后,哈洛有用一个机器怪物吓唬小猴子,小猴子会不假思索的跳到绒布妈妈的怀里,情绪稳定后,还会回过头来威胁机器怪物。

爱与关怀是一种安全感吗?进一步实验,哈洛设计了三个对照。

1,小猴子被单独放到了一个封闭空间中,它显得很不安。

2,铁丝妈妈出现在这个封闭空间中以后,小猴子依旧显得很不安。

3,绒布妈妈出现在这个封闭空间中以后,小猴子会立刻叫着跑过去抱紧绒布妈妈,不一会儿,小猴子在绒布妈妈怀里平静后,它会开始探索这个封闭空间。

看来,即使没有生命,只要是有温度的触觉,就能传递爱与关怀的情感。

实验还没有完,这些绒布妈妈带大的小猴子,成年后无法融入正常猴群,显得抑郁、不安,甚至不会交配,不久就会死去。

这进一步说明,婴儿从一个有感知的妈妈那里获得的爱与关怀是不可替代的,一旦缺失,后果非常严重。

在哈里·哈洛的理论成为主流之前,传统的育儿观念是,要尽量减少与婴儿的直接接触,只要提供必要的食物和清洁就够了,婴儿哭叫也不要立刻去抱他,这样才能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性格,否则会让小孩儿从小养成依赖他人的性格。

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身体的接触帮助婴儿分泌出成长必须的激素,哭声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只有立刻回应才能让他感到真实的存在,否则他将陷入孤独,无法建立起与世界的正确连接。爱与关怀是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以后,在心灵里建立起来的第一个核心。

看完这些心理实验以后,大家有什么感受呢?

心理学家总是习惯用残酷的实验,来讲一堆大实话,虽然很难受,但也能让我们更冷静,更积极的看待社会,看待人生吧。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天必修课之一:触摸
这个无比残忍的科学实验却拯救了无数家庭,母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欧美心理学家推荐:这项影响孩子一生的能力,0-3岁就要开始培养
孩子哭了要不要立刻就抱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要看看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
扎心了!孩子为什么总粘着你要抱抱?原因太让人心疼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