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34-36

《道德经》

春秋·李耳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大道广泛流行,左右上下无所不到。万物依赖它生长而不推辞,完成了功业,办妥了事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可以称它为,万物归附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称它为。正因为他不自以为伟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伟大、完成它的伟大。

【注释】

、汜:同泛,广泛或泛滥。

、辞:言词,称说。不辞,意为不说三道四,不推辞、不辞让。

、不有:不自以为有功。

、衣养:一本作衣被,意为覆盖。

、不为主:不自以为主宰。

、常无欲:一本无此二字,认为此乃衍文。

、小:渺小。

、大:伟大。

【引语】

这一章说明的作用,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书中再次谈到的问题。他认为,生长万物,养育万物,使万物各得所需,而又不主宰万物,完全顺任自然。这些观点,老子在前面某些章节中已经做过论述。这一章是继续阐发三十二章的道理,讲可以名为,也可名为,虽然没有明确指出圣人侯王,实际是在期望统治者们应该像那样起的作用。此章内容从另一角度看,又是在谈作为侯王所应该具备的素质。

【评析】

在学术界,关于老子的的属性,有几种不同观点,最典型的主要是唯物论和唯心论截然对立的观点。持唯心论观点的学者认为老子的是一个超时空的无差别的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对此,张松如认为,我们不这样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怎么能是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呢?而且,就它覆育万物,而不自以为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欲也,可名小于;就万物归附它,而不知道谁是主宰这方面看:则恒无名也,可名于大。无欲、无名、可小、可大,这个又怎么能是超时空的无差别呢?许多学者认为,作为抽象概念,它既不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张松如《老子校读》第⑵0⑹页)。我们同意张松如的观点,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耳、目、触、嗅诸感觉器官都不能感受到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存在的精神性概念。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子在本章里发挥的不辞不有不为主的精神,可以消解占有欲、支配欲,从衣养万物中,使人们感受到爱与温暖的氛围。

第三十五章

【原文】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译文】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注释】

、大象:大道之象。

、安平太:安,乃,则,于是。太,同,平和、安宁的意思。

、乐与饵:音乐和美食。

、既:尽的意思。

【引语】

这一章,述说了的作用和影响,但本章和上一章,都不完全是前面各章论的重复,而是隐寓着言外之意。的作用和影响不可低估,它可以使天下的人们都向它投靠而不相妨害,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因而可以这样说,本章实为的颂歌。在《道德经》中,已经被多次论及,但从来没有重复,而是层层深入、逐渐展开,使人切实感受的伟大力量。

【评析】

乐与饵指流行的仁义礼法之治,过客指一般的执政者,但还不是指最高统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诫那些执政的官员们不要沉湎于声色美食之中,应该归附于自然质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与发展。统治集团纵情声色,不理政事,这是在春秋末年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使人民群众遭受严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统治者荒于朝政,根本不关心人民群众的死活。老子对于当时这种状况极为清楚,他这章里所说的话,表明他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忧虑的历史责任感。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注释】

、歙:敛,合。

、固:暂且。

、取:一本作

、与:给,同字。

、微明:微妙的先兆。

、脱:离开、脱离。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引语】

有人认为这一章也是讲用兵的道理,不过我们认为这主要描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本章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以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这种观点贯穿于《道德经》全书。

【评析】

从这一章的内容看,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某些人的警觉注意。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本章的前八句是老子对于事态发展的具体分析,贯穿了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在以上所讲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在对于人与物做了深入而普遍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 第三十二章-第四十一章
关于老子《道德经》研究的若干思考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
赵妙果老师讲解《道德经》第三十四章 大道品格
《道德经》讲义(第16讲)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