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67-69

《道德经》

春秋·李耳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译文】

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

【注释】

、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且:取。

⑽、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引语】

这一章是的自述,讲的是的原则在政治、军事方面的具体运用。老子说,的原则有三条(即三宝),这就是:,即爱心加上同情感;,即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不敢为天下先,是谦让不争的思想。有的人运用这三条原则,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否则,便会自取灭亡。本章实际是对《德经》三十八章以来的一个小结。

【评析】

本章包括两层内容:一是讲的伟大;二是讲法宝的妙用。有学者认为这二者之间没有联系,毫不相应,显然是它章错简,认为可以移到三十四章,故能成其大句下。我们的看法与这种主张有些区别,认为这两层次前后呼应,有内在联系。例如,第一句和第二句说,天下人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我这个伟大的有什么护身的法宝呢?这就是不敢为天下先。这难道不是两层意思的内在联系吗?,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四十章讲弱者道之用;四十三章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五十二章讲守柔曰强;四十五章讲清静为天下正,五十五章的,六十一章的牝常以静胜牡等内容,都可以包括在的范围之内。无为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最高概括,而的另一个名词则是无为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护谁,就用慈来保卫他。

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与这里的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六十一章讲大邦者下流;六十六章讲江海善下,都指不为天下先的意思。这符合于的原则。总之,不敢为天下先三宝,是老子对于的社会实践意义上的总结。老子身处战乱,目击了太多的暴力残酷场面,深深地感觉到治国安邦离不开这三宝,因而才极力加以阐扬。

第六十八章

【原文】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译文】

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

【注释】

、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字是衍文。

【引语】

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他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争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

【评析】

本章的文字讲用兵作战的道理,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的学者,往往以此为论据。我们的意见是,老子就军事现象,为其辩证法思想提供论据。事实上,军事辩证法本身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或者说,本章内容既是讲用兵打仗,又是讲辩证法的道理,这样理解,也无不可。但说到底,认为《道德经》是一部兵书,那就极大曲解了它的内涵。下面,我们谈谈善战者,不怒的问题。《孙子兵法火攻》写道: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这是说,国君不能因一时之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能因一时之气愤而出阵开仗。这一军事思想与老子在本章里所讲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战争是国力、人力的较量,也是智慧的较量。是军事指挥者暴烈、失去理智的表现。一旦上心头,就会失去冷静,也就不能客观地分析、研究敌我双方的优与劣,而以主观臆断和愤怒的情绪代替客观实际,这种状况将给国家和军队,带来极大危害和灾难。这样的事例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比比皆是。军事上如此,人生亦然。遇事不急躁、不冲动,平心静气地认真思考,细心分辨客观现象,就可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法。

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译文】

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注释】

、为主:主动进攻,进犯敌人。

、为客:被动退守,不得已而应敌。

、行无行:行,行列,阵势。此句意为: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

、攘无臂:意为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

、扔无敌:意为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赴。

、执无兵:兵,兵器。意为: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执。

、抗兵相若:意为两军相当。

、哀:闵、慈。

【引语】

本章仍是从军事学的角度,谈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老子认为,战争应以守为主,以守而取胜,表现了老子反对战争的思想,同时也表明老子处世哲学中的退守、居下原则。这一章讲到哀兵必胜,骄兵必败的道理,成为千古兵家的军事名言。本章和前两章是相应的,都是在阐明哀、慈、柔的道理,以明不争之德。

【评析】

焦宏《老子翼》引吕吉甫曰: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则虽兵犹迫而后动,而胜之以不争也,而况其他乎。何则?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所以尔者,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虽兵亦由是故也。诚知为常出于无为,则吾之常无行,其攘常无臂,其仍常无敌,其执常无兵,安往而不胜哉?苟为不能出于无为,知主而不知客,知进而不知退,是之谓轻敌,轻敌则吾之所谓三宝保而论之者,和于丧矣。故曰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夫唯以不争为胜者,则未有能胜之者也。故曰:抗兵相加,哀者胜矣。张松如认为,今人或谓老子以退为进的方针,在军事方面,则表现为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主张。这条总的作战原则是不对的,但老子提出的不可轻敌和双方兵力差不多相等的条件下,悲愤的一方将获胜等见解,还有它合理的地方。(《老子校读》第⑶⑻0页)唐朝王真注老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中说,五千之言的《老子》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此论断有些不切实际。从本章内容看,老子是反战的。他认为,如果是被迫卷入战争,就应该采取完全的守势,这是他把谦退忍让、无为静柔的哲学思想,通过军事再次表述出来,而老子并不是兵家,并不是就军事论军事。这在前面,我们已经多次提到,兹不赘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 第六十九章
【道德经讲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哀兵必胜
道德经(69)哀兵必胜,骄兵则必败,做人也是一样,人狂必有祸
做人不可主动挑事,遇事要能扛起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及译文
《百家论道》系列之·周高德道长《道德经》简读(67-6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