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山西宅院的建筑结构特点

宫室之法,高足以避润湿,中足以御风寒,上足以待霜雪,墙高足以别男女。故以便生,不以为乐也。——《墨子,辞过第六》

建筑是实物文化,是器物、制度和观念三层文化集中体现的承载物,也是文化的有形依托方式。对于农业社会中生活的人们来说,令人羡慕的住宅不外乎两种,王侯将相的城堡宫殿,富商大贾的豪宅大院。墨子的这一段话,足以概括修室建宫的作用。避润湿,御寒风,挡霜雪,别男女,可以说是宅院建筑中遵循的最基本的功能。帝王、诸侯的宫殿、城堡既有住宅的功能,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公共活动特性,因此从建筑规模到建筑实物都带有更多的政治、文化特征,更长久地表述着语言文字无法包罗的文化内涵。古埃及的“法老”,为英文Pharaoh的音译,本意指“大宫殿”、“大房子”,后来演变为“大房子的主人”,公元前2000年,有谁能住在最大的房子里呢?当然是国王,所以“法老”就成了古埃及国王的代名词。而在中国,对皇帝尊称为“陛下”,“陛”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而对太子、亲王、皇后则尊称为“殿下”。可见帝王将相的身份也须通过建筑物的规格来体现,何况民宅?商贾和官吏的宅院建筑,则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双重需要的具有基本功能的建筑群,纯粹意义上的住宅就是普通的民居;而明清山西宅院是阴清两代山西省内一些富贵阶层的住宅建筑,其中在城镇街市上的一部分宅院,同时也兼做经商的店铺,而藏之僻处的大宅子,生活起居功能是主要的。


一、筑室之制
自从人类从巢穴始,就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宫廷建筑,一是民居建筑。起初等级森严,到后来,民居建筑中多采用宫廷建筑的一些手法,宅院更阔大,房舍更舒适,装饰更丰富,像古代的宫廷建筑的“堂”、  “室”、  “房”等,在讲究的民居建筑中一应俱全。堂位于宅院建筑的中前部,一般坐北朝南;与堂一墙之隔的称室;室的左右又有房,分为东房、西房。室的后面为内院,堂的前面为前院,用院墙围合。堂、室、房之类的建筑,最初是为统治者等级尊卑思想服务的建筑,然而当经济发展之后,百姓民人修建的宅院里,也可以有堂、有室、有房.
礼制对中国民居有着深刻的影响。根据周礼的规定,形成了中国居室建筑主体的基本格局,宫殿建筑为方方正正的“前朝后庭”、  “外朝内庭”制,士大夫贵族的宅第是“前堂后寝”制,这样既有利于王公贵族的生活起居,也方便了他们的公务活动和对外交往。建筑中突出中轴,对称布局,更好地维系了儒家三纲五常礼制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要求,并且将礼制精神深入到家庭,强调父子、兄弟、夫妇、男女、长幼等尊卑秩序。典型的汉族住宅由间发展成幢,由幢发展为庭,由庭再发展到进,从二进再到多进院。家庭中的人伦关系,各种活动的功能作用,在院的平面布局中安排得井然有序。


一般的四合院分成前院后院,前院称外院,安排厨房、客房及一些辅助用房,仆佣和一般来客居住此间。后院又称内院,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主要成员的起居之处。在北方,以坐北朝南的堂屋最为尊贵,它处于中轴线的最高处,会客、家庭仪式多在堂屋举行,并且要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位于厅堂左右的两室通常是长辈的居处,晚辈则住在低于正房的左右厢房里。如果是三进  院落,则前院会见客人,招待亲友,中院由主人居住,里院为老人、孩子居住。这样就把一处大宅子分成内外两个部分,内外有中门相通,男治外事,女主内事。白天,男子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女人必须出中门时要“拥蔽其面”,避开与外人的视线接触。人丁兴旺的家族,依中轴线在前后左右延伸出几进院落,所有的院落和房间,都随它们和堂室主人关系的远近尊卑而区别亲疏、  上下、长幼关系。这种以礼制精神为主的宅院布局原则,从周代一直延伸到了清代。


除此外,对建筑物的数量、容量、立面、颜色都作出贵贱有等的规定。唐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员,住宅的正堂宽不得过五间,进深不得超过九架;五品以上者进深不得过七架,六品以下官员至平民住宅正堂三间,深四至五架。宋朝规定:凡居舍非邸、殿、楼、阁临街市之处,不得为四铺做斗拱;非品官不得起门楼;非宫、室、寺、观,不得彩画栋宇及朱、黔漆梁、柱、窗、牖,不得雕镂柱础。明初洪武二十六年(1393)规定,公、侯、亲王正堂为七间,五品以上官员为五间,六品官以下至平民均为三间。在这种情形下,普通百姓不可能拥有豪宅,即便是富有的商人,也不得起建豪华的宅第。


二、单体建筑
厅堂: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过厅,专供穿行。二是正厅。是在正房前面中轴线上的主房,做客厅用,也可以从中穿到后面的院落。厅堂左右设有侧室或耳房。第三种是花厅或宅院中的厅房,这是具有消遣性质的房屋。


山西宅院专供穿行的厅房不多,大多数是做客厅用的,在厅房的旁边,通常开一条供人通行的甬道,所以厅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比较封闭的。但是也不排除家族举行重大活动的时候,将客厅的后门打开,增加气氛。襄汾丁村宅院里多有这样的客厅,一排三间,中间客厅前后有门,后门开关方便,不过平时厅堂的后门是紧闭的。厅堂是一个院落的主要建筑,造型和装饰上通常要尽可能地讲究一些,如前檐多加抱厦、卷棚廊,也有工字形平面布局的。厅房的装修比较考究,可以用门框、门匾、窗扇、窗格等进行文字或花纹装饰。过厅在传统宅院建筑中是规格较高的建筑物,所以明清两代的过厅、厅堂是传统宅院建筑中规格严格、布局讲究的建筑。厅堂内除议事外,请客时宴席就摆在这里,外院搭台唱戏时,坐在厅内便可看清楚,听明白。堂屋代表着一院的伦理秩序:婚丧之礼,在堂屋举行,以示通天地之气;家长寿诞,在堂屋举行,以之传递尊长敬老的伦理传统;堂屋之中,既含有政治、社会、教育、文化之精神,又是族中人明确责任之地。明清两代,均明确规定了厅堂不同结构等级的适用范围。


正房:是一个家庭生活中最内聚、最忌外人的地方。以正房为公共空间,这是一个家庭的外向性格所在,远接神祖、近待朋友、外嫁内娶和房族议事都在这个地方。正房建筑最能显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和文化品味,是建筑群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也是家族中实施权威的场所,然而也是外人不能轻易进去的地方。正房也称上房或北房,是大院住宅群的主房,位于宅院中轴线上靠后位置,象征着主人不可动摇的家长地位。正房的跨度,决定了庭院的宽度。古代建筑,都是以北房为正房,正房从开间、进深、高度,到用料、工艺、装修等等方面,是全院等级最高的屋舍,也是宅院精华所在。正房高于侧房,一般是家长居住,体现其支配家族家庭的权力和地位。大家庭里,最高地位的人也只是居住在正房的侧室,而不居正开门的中间堂室。正房的间数都是奇数,这样既便于中轴线的使用,也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奇数为大的原则,奇为阳数,偶为阴数,想来民间建筑中少有偶数便是阳宅用阳数的中国哲学。山西宅院里,正房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居多。明代建筑几乎都是三间正房,而五间正房的建筑大多是清代的建筑。山西宅院里还有一种最通用的建筑方式,称为明三暗五,就是在三间正房的左右两边,再各建一间面积较小的耳房,类似人的头面两边各挂着一只耳朵,既增加了使用面积,扩大了庭院的宽度,又不太招人眼。这种带有耳房的建筑,一进院给人的视觉通常只有三间正房,耳房几乎全被东西厢房遮掩。在晋中一带的深宅大院里,建筑了高大气派的统楼作为正房。一院之中最好的建筑给主人使用,充分体现着尊卑等级的观念。看看各个宅院里的正房建筑,就会对等级、尊卑一类的纲常名教,产生深刻的认识。


耳房:在正房的东西侧,各有一间或两间较窄小的房子,称做耳房。耳房是一种补充性的建筑物,用来储存粮食和杂物,是不住人的。其位置在正房的两边,占地不多,左右对称,似人之两耳。耳房的台基有时比正房低,山墙腿子比正房的窄。修建耳房有几种原因,比如主人在修建四间房的基地上建房,为避免偶数的不吉利,通常修建成正三两耳的明三暗五格局,俗称“五破四”。两间耳房占用的空间,仅仅相当于一间正室。也有少数人并不为节省地皮,只是刻意修建成这样的模式,称做明三暗五。许多耳房除兼做地窖外,还有暗室的功能。在暗室里,通常有外人不知晓的地道通向院外,用以躲避大难,都是为了安全起见而设。这也是明清山西宅院建筑中一种常见的建筑手法。


厢房:主要功能就是住人。厢房位于正房前庭的左右两侧,东西两排对称的相对而立的房子叫做厢房。位于东侧的叫东厢房,位于西侧的即西厢房。从建筑地位讲,东厢房的地位高于西厢房,这是因为人们讲究左为上的约定俗成的做法,正如宫廷建筑中东宫地位高于西宫一样。厢房的建筑规格、工料、装修比正房等级低一些,通常是长辈住正房,晚辈住厢房。正房三间的话,厢房通常也是三间,偶尔也有厢房五间的建筑。厢房室内分隔多是一明两暗,明间为堂屋,供家人起居;暗间为卧室,供睡眠休息,与正厅的布局大致相同。厢房的门框窗架上,也是进行雕饰装点的主要地方。明代的门窗比较清代来说,要简单一些,雕绘不是很多。


绣楼:当在宋代以后大规模出现,这与儒家纲常和宋明理学的发展完善有密切的关系。到了封建社会的后期,绣楼文化的内涵益加完备。绣楼既让人向往,又让人恐惧。因为古代社会对未出阁少女实行全封闭管束,让这些“十三上楼,十四盘头,十五出嫁”的年轻女子,在这里除了做些女红之类的活计外,主要是静修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读读女儿经、烈女传,最终指引她们走上一生追求妇德妇道的不归之路。绣楼实质上对古代中国的年轻女性是一种极大的约束和摧残,试想被裹缠成三寸金莲的女孩子,没有独立生存的基本条件,在家靠父母,嫁人靠丈夫,夫死靠儿子,身心没有自由,经济上不能独立,她也就不是一个真正可以自己做主的独立人。中国传统文化中,认为“牝鸡司晨,惟家之索”,即是说女人当权,家业就会衰败,这当然是彻头彻尾的封建礼教对女性的身心束缚和摧残。当然绣楼也不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女儿可以享有的。
书房:明清山西宅院中,书房是必有的建筑,大些的宅院,还有专门辟出的书院。虽说设立书房、书院的想法不尽相同,但用途实则没有两样。有为成人专设的养心斋之类的建筑,也有为培养子孙后代的书院私塾。在这里,主人可以修身养性、读书研字,子孙可以学习经书算术。宅主人对后人的教育目的虽说有异,有的是为子孙后代步人仕途,光耀门楣,有的是为承继家业,广聚钱财,但教育子孙做人立业却是共同的目标。


故宫有养心殿,民居有养心斋。顾名思义,养心斋就是修炼身心、研求学问、探讨知识之处所,同时也是主人读书、思想的地方。养心斋通常也兼有书房的功用。于是它设置必取僻静,斋不必高大豪华,务须是少干扰的通幽之地。


精舍:名士隐逸现象贯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精舍是静思养性之所,历来为士人学子所看重,建一间精巧屋舍,独居幽处,躲避尘嚣,读书静思,怡养性情,成为追求功名、附庸风雅者的一种时尚。精舍内陈设简单,用具能少则少,在一种独处的环境中,让人洗涤尘世间的烦恼,纯洁心性,返璞归真。与天地沟通、享受宁静的同时,如果有三两知己畅叙,也不乏人生的和谐美妙。道经中明确规定,静室“不连他屋”,“不余杂物”。


厨房:衣食丰足的高门大户人家,厨房是另外一个隐蔽的地方,是主人不常去的地方,因此与主人的宅院分院而建,大都建在下院、偏院。衣食住行,生活必备,有人类就会有住宅,有庭院就要设厨房。《礼记,玉藻》曰:“君子远庖厨”,两千多年以前,就将有社会地位的主人与附属佣仆类的厨子分别看待,实际上也就将正房、厢房与厨房的地位明确进行了规定。


门和门楼:古人云:“宅以门户为冠带”,道出了大门具有显示家人形象风格的作用。《明会典》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定制,公侯“门屋三间五架,门用金漆及兽面,摆锡环”;一品二品官员,  “门屋三间五架,门用绿油及兽面,摆锡环”;三品至五品,“正门三间三架,门用黑油,摆锡环”;六品至九品,“正门一间三架,黑门铁环”。这种制度明清时期基本沿袭下来,三品以下的人家大门都得用黑色,所以今天看到的山西老宅院,门面黑色为多。门是建筑的脸面,人们通常说的门脸就是这个意思。在山西宅院建筑群中,门有多种造型,有多种用途,如正门、侧门、大门、二门、门楼、屏门、隔扇门、垂花门等。虽说都是门,却各有各的功用,各有各的说道。


正门,俗称大门,是主人下功夫最多的一道门,当然也是最关键的建筑物。山西宅院里,最常见的门有窑洞式门、石券拱门、楼式门庭三种,通常开在东南角上,民间称此为“抢阳”,阳光尽早照上门窗,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主动性。高大的门楼上通常还有权贵或名流题写的门匾,带着几分威严,透着几分神气。与庞大的宅院群落相比,宅院的大门通常显得比较幽深,在厚重、结实、高峻的墙背衬托下,大门通常注重古朴和庄重。大门的饰物通常是门色、门簪、门匾、铺首、门钉、门槛、门柱,门前配套设施有石狮、石鼓、上马石、拴马桩、影壁、泰山石敢当等,这类属于配角地位的附带建筑或佩饰物,对装点门面、引深宅院文化都有独特的功用。
屏门也称仪门,民间俗称二门。屏门平时不开,出入时从侧面经过,遇有家庭家族的重大礼仪活动,方才开启。大多数的屏门是隔扇门,有影壁的作用,也有装饰作用。屏门与院门相距几米,相对而立,既是出于礼仪的需要,也是财富的象征。打开仪门时,不是迎接尊贵的客人,就是家里办喜事。古代中国要求女性毫无条件地遵守妇道,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指的就是仪门。


垂花门是宅院里的又一景观,在造型、用料设计上,宅主人通常愿意下一些功夫,这也符合人们喜好装点门面的传统做法。明清山西民居中,凡属二进的院落,都建有垂花门楼,有四柱屏门式,有二柱垂花门,也有挂廊式的垂花。比较考究一些的正房或客厅的门上,特别是晋中的统楼,常常筑一个垂花门,渲染大家族的尊贵气氛。垂花门的檐部雕饰大多是最讲究的地方,选用吉祥花草和吉祥寓鸟装饰,也有用琴棋诗书装点的,门楣上刻匾额,记录名言家训一类的格言警句,垂花门成为宅院里最亮的不可或缺的建筑构件。山西宅院中最常见的是一殿一卷式的垂花门,朝外一面做脊,后半部做卷棚顶,简单的垂花门也就是一个小屋顶。垂花门有建在院子中间的,也有嵌在左右墙壁间的。为了讲究建筑视觉的美感,装饰性的垂花门是不能开启的,只起装饰作用。建在院中间的垂花门,集装饰与实用功能于一体。通过一排上几个规模风格大体相当的垂花门,可以对外界显示主人的财力,也可以显示家族的势力。


照壁和影壁:照壁也称萧墙,萧在古代与“肃”相通,有“肃敬”的意思。萧墙的功能是遮挡外人的视线,避免外人向大门内窥视,也可以说是庭院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极具文化装饰功能。影壁是塑有各种图纹形象的墙壁,与房子一壁或大门连为一体。据民间传说,魑魅魍魉类的东西只能直行,不会转弯,一堵照壁,足可以抵挡妖邪的侵入。


明清山西宅院的照壁丰富多彩,砖瓦垒砌,图案复杂,构思巧妙,做工精细。有立在大门外的照壁,还有与大门连为一体的八字影壁,也有庭院里与门对应的照壁,更有嵌入花墙的影壁等等。照壁、影壁的装饰图案也有种种不同的形式,有仙鹤照壁(清代文官官服补子,一品官为仙鹤),有仙鹿照壁(鹿与禄同音,时刻提醒后人对功名利禄不得轻视),有象征富贵、高洁、坚贞品质的花卉照壁,有追求隐逸文化的渔樵耕读照壁、影壁,有将圣人言语、家训家规雕刻其间的照壁、影壁。不过最简单的也是最常见的是规则的龟背纹和孔方兄钱纹壁墙,看似简单,然而还是将主人追求长寿、追求财富的俗愿,砌筑其中,长久展示。


三、建筑特色
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看,关于屋室的用材几乎都与木材相关,如柱、梁、檩、枋、斗拱、椽、檐、门窗等等,都是木质结构。古代房屋建筑中,砖瓦的作用较之木材退居其次。随着明代以来修建营造事业的繁荣发展,砖瓦成为各种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明代生产出大量的高质量砖石材,因此明代大型建筑比以往任何朝代都多。


靠崖式建筑是山西、陕西地方民居建筑的一种基本形式。明清山西宅院布局随地貌特征、随崖势而定,多出现在山坡、土塬的边缘带上,这是明清山西宅院的一大特点,说成是台阶式的住宅建筑也未尝不可。


城堡式建筑是山西古宅旧院的一种主要形式,战乱时期,城堡建筑的优势更加突出,背山面水,室高墙厚,封闭安全,院中套院,居住隐蔽,外观似庄园式村落,顶端设置更楼、眺望楼一类的辅助设施,防盗缉盗的功能无可比拟,有很强的军事防御功能。有一家一户所建,也有的是同姓同宗人的居所。


山西的一些明清宅院,还充分吸收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形成黄土高原上颇具特色的宅院文化。
四、老宅院的饰物
传统建筑文化中,石敢当的影响非常广泛,民间传说石敢当与姜子牙封神有关,说姜太公封神时忘记了自己的名姓,便自封泰山石敢当。其他还有种种说法,然而都是取其捍宅避邪的功用。唐宋以来,宅第门口大都镌刻“石敢当”、“泰山石敢当”的石碑,还有的将石敢当嵌砌墙体中。


中国建筑特征之一是阶基与屋瓦的上下呼应,高大的屋舍,必有数级台阶相托。秦汉以来,高台之风兴盛,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宋辽以后,“台随檐出”仍为建筑外形的显著特征。明清山西宅院正房的台阶最常见的为三级,主要功能是提高屋室的高度,避湿、避虫,辅之以“连升三级”的美好愿望。而账房先生或下人们居室门前,通常只有一级台阶,表示主仆身份有别和尊卑贵贱的等级高低。从建筑学角度讲,高屋防潮的功效也是很明显的。院落逐层抬高,也是山西宅院最常见的一种建筑方法,象征着人往高处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理想追求。


镇宅神狮是最常见的宅院装饰物件。明清山西宅院,每一处院子通常都要在大门两旁安放一对石狮,黑漆的钉门,厚实的门扇,两三尺高的门槛,配以镇宅的石狮,大有铜墙铁壁的森严。庭院的栏杆上,阁楼的扶梯上,一组组精巧的小石狮,有憨态可掬、调皮活泼的三狮戏耍,也有雌雄相对、气若神定的双狮护门,还有牌坊间出将(狮)入相(象)的威风。


抱鼓石并不是所有的院子都可以设置,如果是族中有人做官,可以在门口装饰相对的抱鼓石,无官无权者无需设鼓。


柱础石是支撑屋室的建筑构件之一,有防蛀、防潮功效,大多为下方上圆形状,中间是八角石墩,取四平八稳之意。


屋脊上常有脊兽装饰,最常用的是鸱吻兽。鸱吻为房屋守护之神,民间传说龙生九子不成龙,然而各有用处,老大,好负重,今碑下趺是也;老二螭吻,又称鸱吻,喜远眺,今屋上兽头是也。将螭吻安于屋脊,使其登高望远,守护主人。另有一说,鸱吻也称鸱尾,此物属水性,安放屋顶就能避免火灾。与居住建筑关系密切的还有两位龙子,第八子狻猊,好烟火,立于香炉;第九子椒图,好闭,立于门铺。


到了每一个大院门前,常常看到一块插板从门框底部嵌入,插板大多有两尺高,这时导游小姐会饶有兴致地向游人介绍:“高筑门槛广聚财,顺顺当当迈过来”,同时还要加上一句诸如“门槛高,子多贵”一类的说道。从门槛的实用价值讲,应该是为了阻挡外界野猫野狗的窜人,然而人的进出也不太方便。门槛是门上的一种横木,有下槛、中槛、上槛之分,上槛在屋檐之下,中槛在门楣之上,我们通常说的门槛实际上是下槛。下槛高了,来人自然要放慢脚步,放慢动作的同时,心情也会变得平缓起来,这或许是高门槛的一个独特功效。从容是一种修炼后的境界,也是富贵之人最显著的表面特点,这或许与“门槛高,贵人多”一类的说教能够附会得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四合院的基本格局
北京四合院(new)
风丨四合院建筑的空间关系
四合院设计建筑多种多样的格局规划
【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的历史文化形态】
浅谈中国古代宅院布局结构(aaa)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