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穿越历史的尘烟:400多年益藩王琴至今仍可弹奏

  来源:城市快报

  李宁

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 明代

  《诗经》有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说:“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王维在《竹里馆》中描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陆放翁的《出都》云:“重入修门甫岁余,又携琴剑返江湖”……

  琴棋书画,琴剑天涯,古代的才子佳人对“琴”似乎情有独钟。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古人以琴直抒胸臆,传情达意,留下了一段段千古佳话。唐代卢仝的一首《风中琴》,“五音六律十三徽,龙吟鹤响思庖羲。一弹流水一弹月,水月风声松树枝”,更是道尽了古琴的形之神、音之韵、意之雅。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历史久远,多有名琴传世。天津博物馆中珍藏着一张明代益藩王琴(又称“潢南道人制益藩王琴”)。这张琴的制作者是明代藩王朱翊鈏(yǐn)。在经历了400多年的岁月变迁后,这张琴保存完好,有完整的署款,琴面呈蛇腹断纹,音质极佳,至今尚可弹奏,极为珍贵。

  明代斫琴名家不可胜数,连皇帝、藩王中都不乏斫琴大家——流传至今的明代古琴中,有成化帝、弘治帝御制的,还有宁王、郑王、衡王、益王、潞王等藩王制作的,甚至,连王妃都能斫琴

  明代前期对文人实行高压政策,文坛一直冷清,琴坛也不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儒家思想、传统文化的推崇,古琴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被皇家关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斫琴、作曲、修谱,自古琴复兴后,终明朝一代,都是古琴音乐的繁盛时期。明代出现了历史上第一部古琴曲专集《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琴论著述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琴派林立,江浙两派竞风流。

  当时的斫琴名家不可胜数,连皇帝、藩王中都不乏斫琴大家——流传至今的明代古琴中,有成化帝、弘治帝御制的,还有宁王、郑王、衡王、益王、潞王等藩王制作的,甚至,连王妃都能斫琴。

  天津博物馆器物研究部工艺组研究人员谢玉梅告诉记者,这张明代益藩王琴的龙池(即出音孔)腹内刻楷书铭“大明万历七年岁次乙卯冬之吉”“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龙池上方刻行书“玉韵”,两侧分刻行书七言诗“圆润静芳铿玉韵”“翕纯曒绛契韶音”;龙池下方刻圆形篆文印款“益藩雅制”和方形篆文印款“存诚养德”;风沼(出音孔)腹款“南昌琴士涂桂奉命按式监斫”。由此可知,该琴为益宣王朱翊鈏所制。

  朱翊鈏号潢南道人,为明太祖九世孙,万历八年得嗣益王,在位24年后去世。明代宗室造琴甚多,据《琴学丛书》记载:明代宁王、衡王、益王、潞王皆斫琴。潞王琴最多,益王次之,宁王、衡王最少。“益藩雅制”“存诚养德”均为朱翊鈏常用的落款。该琴铭款中提到的“南昌琴士涂桂”也是当时的斫琴大家。

  龙池上的两句七言诗,表达着斫琴者对于音乐的理解。“翕纯曒绛契韶音”一句,来自《论语》:“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根据钱穆先生的解释,这句话说出了乐的演奏进程,最开始的时候是先有钟鼓声,听到的人翕然振奋,是为“翕如也”;之后八音齐奏,乐器声和人唱歌的声音相互应和,纯一而不杂,是为“纯如也”;在这种纯合中,各种乐器和各种音节都清晰可辨,是为“皦如也”;最后一片乐声,前起后继,络绎而前,相生不绝,是为“绛入”,此时一套乐就完成了。“契”为“契合”之意,“韶音”则指代古曲。

  人们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制作琴要选择理想的木材,这把琴,根据铭款中的“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可知,是用沈括所说的“木性都尽”的桐木制作而成的,足见其珍贵

  关于琴的起源,有伏羲或者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的说法,此外还有“舜作五弦以歌南风”。古琴最初为五弦,其五根弦象征着宫商角徵羽,后又增加了两根弦,代表文武之道。通常,琴长三尺六寸五,象征着一年的365天,琴上的“龙池凤沼”象征着上山下泽、天圆地方,琴面上的十三徽(徽是古琴上弹奏泛音时的位置标志)象征着十二个月加闰月。

  据谢玉梅介绍,古琴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主要包括选材、制作、槽腹、髹(xiū)漆、退光、缀徽、上弦等近三百道工序,要两至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这张明代益藩王琴长124.2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2厘米,为桐木质,鹿角灰胎,髹黑漆,琴面呈小蛇腹断纹及冰断纹。

  人们很早的时候就懂得了制作琴要选择理想的木材。《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662年卫国人民在楚丘建城时吟唱的歌曲:“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意为种上榛树、栗树、梓树、漆树、椅树与梧桐等,等将来成材了伐作琴瑟用。成书于南宋时期、专门论述古器物辨认的书籍《洞天清录》中说:“面以取声,底能匮声,底木不坚,声必散逸。”在众多的木材中,古人再三实践,发现梧桐纹理顺直而且软硬适中,性能稳定不容易变形,发声效果好,所以用来做面板;梓木纹理细密坚硬,作为琴的底板,反射面板的发音并且不使其扩散,能让声音在琴腹内久久回荡。于是“面桐”“底梓”成了制作古琴的最好材料。

  然而,桐木之间也是有区别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桐木虽然是制作古琴的上好材料,但是必须用放置多年的古木,这样的木材“多年木性都尽”,即没有了水分和其他营养物质,声音才能清越。他曾经见到唐代著名制琴师路氏所制作的琴,木头都已经枯朽了,好像用手指一碰就会碎成粉末,但琴声越发清越悦耳。他还曾经见到东晋陶瞻收藏的一张琴,传说是用古墓里棺材上的杉木制成的,声音极其劲挺。在沈括看来,琴材要“轻、松、脆、滑”,并称之为“四善”。这把琴,根据铭款中的“益国潢南道人获古桐材雅制”可知,是用沈括所说的“木性都尽”的桐木制作而成的,足见其珍贵。

  桐木虽然为最佳选择,但是技艺高超的斫琴能手,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张敬修是明代有名的斫琴能手,明末古琴大家严徵写有一篇《楷琴记》,称他曾请张敬修用楷木制琴,效果居然比桐木还要好。

  这张琴用纯鹿角霜作为灰胎,足见其考究珍贵;而且恰好是13个蚌徽,琴背有7个象牙琴轸(琴上调弦的小柱),正符合文震亨所代表的明代文人对琴的审美要求,雅而不俗

  因为琴面的木质松软,为了保护古琴而又不影响其传音效果,古琴表面有漆,表漆下还有灰胎。明代的漆,多用黑色,也有紫漆和朱漆。灰胎多用无名异(一种矿石)、瓦灰或者石膏等,嘉靖年间所制的益藩王琴多用瓦灰胎。在当时,用鹿角中掺铜末作为灰胎已属偶然,用纯鹿角霜作为灰胎更为少见,足见此琴考究珍贵。

  明代琴的样式很多,如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等。谢玉梅说,这把琴即为仲尼式。作为最普遍的一种样式,仲尼式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改变。唐代时,琴面、琴底和肩部都很宽大,腰部浑圆;宋元时则将琴面做得又直又平,琴沿和琴角都很醒目;明代琴底又改得更平、更宽,清代琴肩则细窄起来。其他样式的古琴也经历了这样的变化。

  除了传统的样式外,明代古琴中还出现了很多以前琴式中未见的样式,如成化帝御制的“洛象”“洞天仙籁”,宁王制的“飞瀑连珠”等。这张琴则形制修长,平首,腰作小型内收半月形,宽肩与内收狭尾。

  明代文震亨曾著《长物志》,其中有一段对琴的论述:“琴为古乐,虽不能操,亦须璧悬一床。以古琴历年既久,漆光退尽,纹如梅花,黯如乌木,弹之声不沉者为贵。琴轸犀角、象牙者雅。以蚌珠为徽,不贵金玉。”据谢玉梅介绍,这张琴恰好是13个蚌徽,琴背有7个象牙琴轸(琴上调弦的小柱),正符合文震亨所代表的明代文人对琴的审美要求,雅而不俗。

  这张琴如今尚能弹奏。琴音穿过了历史的烟尘,仍旧带着明代琴音的典型特点,坚清激越。

  本报记者 李宁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原标题:益藩王琴,400多年后仍能弹奏(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古琴探究
古琴教学视频
【古琴】古琴简史
【涨知识】古琴曲和古琴的分类
大圣遗音
现存卫辉明藩潞琴调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