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马文辉:第一讲《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原音文字版)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5:12 高山流水古筝 来自素问学堂

马文辉简介: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弟子,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学科带头人。

  •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医院首届名医

  •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 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

  • “全国333工程人才库专家”、山西省卫生厅高评委专家组成员

  • 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编写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4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心身疾病、尤为独到,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

整理:叶士国 终校:颜彪华


各位老师,各位经方朋友,大家晚上好,受群主的邀请让我谈一谈对经方的看法。是说一个方呢,还是一个病,还是一个条文呢?因为这次经方交流群,按冯世伦老师的观点大家都是张仲景的传人,因此呢,我想更全面的介绍一下《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有些朋友可能了解一些,有些朋友呢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因此呢,最后和群主商定了做一个系列讲座,首先从整体上谈一谈,然后逐渐深入。
今天的第一讲是 《伤寒论的“六经”当为“六病”》。我们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伤寒论》我们习惯上都称为六经辨证,今天呢,咱们就先从正名开始,聊一聊《伤寒论》的三阴三阳的名字仲景是如何命名的?1979年《新中医》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我的师兄胡连玺的文章,题目就是《<伤寒论>六经当为六病》,2014年12月30日晚上10:50胡连玺师兄因病去世,享年八十岁。今天,我以此文来深切悼念胡师兄他为三部六病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下面,书归正题。《伤寒论》最早提出“六经”这个概念是宋朝朱肱,他在《活人书》(《伤寒类证活人书》)中指出,六经呢就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并且说“治伤寒先需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后来,张景岳、张璐等人从而和者,并推广至手足十二经.


但是呢,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许多医家对这个观点存有异议。比如柯韵伯,恽铁樵等等。《伤寒论》原著中,提到了“经”这个字,但是呢,我们通过全书《伤寒论》里面的“经”不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六经辨证的这样一个“经”。要讨论太阳、阳明等是六经还是六病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从《伤寒论》原著上追踪、考究。在现行赵开美本的398条中,我们粗略的统计,就是说太阳病的条文有55条;说阳明病的条文36条;说少阳病条文1条;说太阴病条文2条;少阴病41条;厥阴病2条。整个条文加起来有137条,而单独说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还没有统计在内。那么397条涉及到“经”这个字的条文仅有14条,就在这14条里面,我们抽出来一条一条来看,其中143、144、145条,这三个条文谈的是女性朋友的月经,他讲的和六经不相关。这样14条去掉3条就剩下11条,那么剩下的这些条中的“经”是不是我们经常说的六经辨证的“经”? 我们看一下第30条——“附子温经,亡阳故也”,这个条文中的“温经”说的附子的一个功能,不是所谓的六经辨证的“经”。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这个条文中的发汗动经,说的是发汗以后伤了经脉,他的症状就是“身为振振摇”,这个条文中的“经”说的就是“经脉”的“经”,但是这个条文谈的是一个病理,说的不是这个病在哪一条经,或者是哪一条经络病。我们再来看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挡汤主之”,这个条文的“经”他指的是经络,但是呢他谈的是病理变化,表热通过经络而入里,他不是说通过足太阳膀胱经而入其腑,从“小便自利”知道他这个病不在太阳膀胱,从“少腹当硬满”和“下血乃愈”说明他的瘀热是在肠道,而不是在太阳膀胱。我们再看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经脉动惕”和67条的“动经”是类似,他是以强调经脉跳动,惕惕不安,67条谈的是病理,这一条他谈的是一个症状,但都不是说这个病是在哪一条经。以上4条的“经”或谈病理,或谈药理,或提症状,都不是六经辨证的“经”解的根据。


那么《伤寒论》条文中最符合咱们说的“六经辨证”的经络也就这么几条,比如第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217条“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这三条的“过经”,他指的是太阳病已罢,他也没有说太阳经已过,或者是病已过太阳经。由此呢可以知道,张仲景对于辨证直称太阳病或者太阳证,或直称为太阳。第217条,“……,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对于其余的五个病没有见到《伤寒论》原文中的经。所以呢,“过经”,我们从前面这些条文可以看出来,他是为太阳病已罢的一个专用术语,他讲的就是这个太阳病有六天七天,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感冒一个礼拜这样一个专用的术语,这些“经”他不是我们说的六经。因此,从文义,望文生义来看呢,这个“经”只能作为一个界限或者范围来解释,像柯韵伯所说的“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非经络之经”,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说的过经指的是太阳病的一个范畴,太阳病的一个时间,不属于足六经。那么“六经辨证”的理论依据大部分是以这些条文作为依据。从我们这样的一个分析可以看出来,把这些条文作为“六经”的依据是缺乏说服力的。《伤寒论》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第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第384条,“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当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以上第8、114、384条最符合“六经辨证”的“经”,但是我们仔细来研究和理解这三个条文时候有很多困难。首先我们来看看第8条说“行其经尽”,如果我们按照《素问·热论》所说的,“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那么此为按日传一经,六日传三阴三阳尽,故七日当愈。另一种解释,他说头痛这一症状消除,太阳经病外,那么其他经的这种头痛少见,故七日是太阳一经经行尽故也。故他不是六经传输之日,“行其经尽”就是行往太阳本经,实际上就是说太阳经行尽七天,不是说三阴三阳转一圈。那就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姑且不论,但都没有经络的含义。他的“经”只是作为一种界限范畴的意义。所以第384条,“到后经中”中的“经”也包含第二个周期的这个“经”。

我们就可以明显看出来“过经”、“再经”他就是泛指。另外呢,我们都是这种临床医生啊,我们在临床中从古至今的临床大家也没有看到过哪一个病就是按照这样一个日传一经、一日一经这样的传变,六天传了六经,第七天然后太阳经再开始,因此他与临床的事实不符合。在《伤寒论》里面呢,我们看看张仲景他个人的,我们说《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专著,那么张仲景在第5条他就说了“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他第4条“脉若静者,为不传”。张仲景用条文明确否定这种日传一经的学说。因此我们今天如果看《伤寒论》条文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在条文中存在这么两种学说,一种主张太阳病这种七日传一经,一种他就否定这种日传一经的学说,就是有证就是在本病,没有证就不是本病。所以我们在辨证的时候,不能拘于日数,而疏于脉证。而从日数来辨证,是不符合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我们从上面这些条文,从《伤寒论》原文找不到为“六经辨证”理论有力的证据,相反从398条中反而能找到137个条文是在谈病——太阳病、阳明病,而且我们每一篇的题目标题就是“辨什么什么病”,“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他没有说“辨什么什么经”,就是我们教科书里面或者主张六经辨证的人提到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还有“经证”、“腑证”,“太阳经证”、“太阳腑证”,那么提到“太阳腑证”的时候呢,有“太阳蓄水证”、“太阳蓄血证”,这些概念,那么这些经证的条文、这种腑证的条文我就不说了大家都非常熟悉。

你比如说经证的第二条、第三条: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是谈到了太阳经证。太阳腑证是蓄水证、蓄血证、五苓散证、抵挡汤证这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究竟符合不符合张仲景的原意呢?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我们来看一看膀胱蓄水证。《伤寒论》71条说:“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稍稍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那么我们从这个条文来看,他发热、大汗,伤津后出现口渴烦躁这样一个症状,这个症状的病位是脾,运化津液的功能失调,不能上乘,水湿困脾的表现。五苓散是健脾气而行水湿,他通过五苓散可以使脾胃运化功能恢复,水液代谢正常,使口渴,小便不利消除。那么五苓散这个条文说水蓄在膀胱,这是与临床事实不符的,那么五苓散中蓄水是在肠道而不是在膀胱。那么五苓散应该与猪苓汤证进行区别。猪苓汤实际是属于膀胱湿热,小便不利,是一个清热利水的方子。那么五苓散是一个健脾利湿,然后主要病位是在脾胃、肠道的一个证候。大家在临床中对五苓散治疗的寒湿困脾,出现了便溏、少尿,那么我们也来证明五苓散作用的地方是在肠道、脾胃而不是膀胱。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腑证里的膀胱蓄血证,《伤寒论》第106条说:“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则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仁承气汤。”那么这个条文里面的膀胱蓄血证,它所对的是血自下,我们认为的是大便下血。我们从237条桃核承气汤也能看出来,“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他这个血是蓄在大肠,肠道。而不是蓄在膀胱。那么这个很多医家也进行很多论述,在这里我们就不详细的说了。比如我们再看,《伤寒论》125条的抵挡汤,抵挡汤这个血也是蓄在肠道,他不是蓄在膀胱,“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124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他都说明了这个血不在膀胱,和小便没关系。

那么这个地方他提到热结膀胱,怎么来解释呢?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他所提到的这些脏腑,不是直接真正的脏腑,他指的是体表脏腑的投影,这个投射区。你比如说他215条说“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这里的胃肯定不是今天我们说的胃,胃里怎么能有燥屎呢?他指的是大肠。那么这里的胃是指的一个部位,就是心下这个部位。那么膀胱蓄血证这里的膀胱他也不是指的是膀胱,他指的是少腹急结,少腹这个部位,和“胃家实”、“胃中有燥屎五六枚”这种是一致的。从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腑证和经证这些条文来看,他的病位是不符合实际的中所说的部位。他不是在膀胱而是在肠道。因此我们把他称为膀胱经证,太阳膀胱经、太阳膀胱腑证是不符合伤寒论原文的,也不符合张仲景的这样一个精神。

在伤寒论里“经”和“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比如说我们现代主导主流的教科书里,以经络来解释伤寒论。他涉及到一些经络的循行,以及用这种经络的循行来解释这种症状和症状的关系。你比如说头疼太阳经、太阳经俞、膀胱经俞不利出现了头项僵痛这些来解释。这些和我们临床事实也不吻合。很可能会有很多朋友提出反对的意见来。会从伤寒论的原序里提到一些经络啦,也提到一些针灸啦,那么伤寒论条文里的这些针灸穴位以及在伤寒论序里提到的一些经俞和经络,那么和伤寒论条文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大家也可以来看看他的原文。首先我们不否定经络,经络学说是我们中医的主要组成部分。他无论是生理功能还是病理变化还是诊断治疗上,经络学是我们中医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伤寒论》这本著作里面张仲景他的辨证,他的整个三阴三阳是不是以经络来辨证呢?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真的对原文条文进行分析。方中行,也就是方有执老先生他说,“若以六经之经,断然直作经络之经看.则不尽道。惑误不可胜言,后世谬论,盖由乎此”,经络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这个是病邪的这种传变和病邪的出路,这个没问题,你比如说《伤寒论》124条:“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据。但是绝不能把这种病邪传变的途径和症候类型的划分混为一谈,胡希恕老先生他就提出这样一个经络辨证和《伤寒论》的汤方辨证是两个体系。经络辨证是黄帝内经的辨证体系。那么他这种汤方辨证《伤寒论》他这种体系的来源主要是《汤液经法》和《神农本草》这个体系。因此这两个体系我们不能把他们混淆。

我们来看一看《伤寒论》序里提到的这种经络府俞,阴阳会通,和《伤寒论》里面这些是不是相关呢?我们来看92条:“病发热头疼、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那么我们来看这句条文他说明我们人体组织之间他通过经络相互联系。这个奥妙变化无穷。勉励大家努力学习,那么成为一个学识高深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这一段并不是单指经络府俞而言。《伤寒论序言》里:“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我们退一步而言就算是单指经络府俞的阴阳汇通关系,你也只能讲他们的生理病理关系,并没有提及其为辨证纲领和分证方法的意思。到此我们在读《伤寒论》原文的时候,各篇的名字就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而不作为某某经、某某经病。重视《伤寒论》的辨证是以病而不是以经的明显的存在依据。六病的传变是错综复杂的,相传于某种病他取决于正邪双方一个治疗的正确与否。他并不是一定要循着经络传于腑,或传于所络属的这种表里关系的经络脏腑。这种太阳病误治以后,他可以形成很多证,你比如说:葛根芩连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大陷胸汤证、诸泻心汤证、栀子豉汤证、白虎加人参汤证等等,以及我们的承气汤证。为什么就不按照脏腑表里的关系来转化呢?而按这种经络的循行来转化呢?我们在临床中不必追求他具体传变的途径,并不影响我们对症候的认识。

比如说248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只要认清发热、汗出和不恶寒反恶热,蒸蒸发热,那就是阳明病,他至于通过哪几条途径,从来也没有人追究过,也不可能知道。认为这个太阳病这种病邪在膀胱经传到阳明胃经,那么他们之间并没有表里关系,说太阳膀胱经和阳明胃经他们不是这种经络脏腑的表里关系,他究竟通过什么样的传播途径传变过来,一个什么样的顺序?如果我们按照这种流注顺序,要经过肾、心包、三焦、胆、肝、肺、大肠,然后转个圈才能传到胃,中间这些经为什么不表现出症状来呢?或者还有什么其他的途径,我们不得而知。既已推广为十二经何不为十二经辨证呢?如果按照这种理论,难道病邪传到奇经八脉而又不入?因此十二经都有受邪这样使他总结为六经,如果我们要把奇经八脉也加进了就是二十条经络,那么我们是不是要拿二十经辨证呢?再一个呢,张仲景借用了太阳、阳明、三阴、三阳的名称,他作为这种分证纲领,辨证论治的一种提纲,他的内容已经不是内经里面的这种六经啦!他是来论述总证的症候,那么内经里面他谈的是经络啦。我们来看一看温病学说的温病学派,叶天士他使用的卫气营血这些名词作为辨证、分证的纲领。卫气、营血、卫分证、营分证、气分证、血分证,那么这里面的卫气营血难道还要拿上内经里面的这种生理的卫气营血来解释吗?那么温病学派里的卫气营血和内经里的讲功能的卫气营血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拿上经络来解释伤寒论就好比是拿上内经里面的卫气营血这种论物质、论功能的概念来解释温病学派卫气营血辨证一样。因此,我们必须要把这种名词,我们一开始就说啦,要为它们正名。伤寒论里面这种三阴三阳,它究竟指的是六经还是六病,这个概念我们需要给它搞清楚,否则的话,你名不正则言不顺,我们讲的时候呢,就会不自主的和经络联系起来。在这种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概念里面,它这个六病它含有这种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就是我们胡老经常讲的,我们胡希恕老先生所提倡的八纲辨证,那么六经的概念它不存在八纲辨证,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是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总之呀,六经和六病,它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提到的六经,就是六条经络,它是生理的,它的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没病的情况下咧,它六经,十二经,二十经,经络无论外在体表,或者内至脏腑,它都是线段的。经络表现出来的这种病象,是在它的循行部位以及络属脏腑,与它这种经络脏腑相关的,而六病表现出来的症状是全身性的,它不是按照经络和所络属的脏腑来发病的。
那么伤寒里面的六病它是种病理的概念,它是人为的划分症候类型的一种方法,对一个健康的人,六病在他人体内就不存在啦。但是我们人体没病,六经是存在的。我们经络里面的阴阳是用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的属性,比如说在外是属阳的,在内是属阴的,脏是属阴的,腑是属阳的,它是以这种脏腑、以及经络循行人体的部位这种区别来决定的。而张仲景的六病呢,它的阴阳属性是一种疾病的属性,它是由这种病位,寒热虚实,病性来决定的,它不是说病的部位,那么我们这种病在脏它就属于阴病,病在就腑就属于阳病,它不是这么一个概念。它一种是病的属性,寒热虚实来划分的,六经和六病呢,是本质绝不相同的两种概念,由此,我们有必要把伤寒论的辨证,所谓的六经辨证我们拿出来作为六病辨证,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那么恢复张仲景伤寒论原来的这种名词,那么这样呢我们在讨论东西的时候呢,才能站在一个平台上,才有这种公平的立场。因此,就是我们在讨论《伤寒论》的名称三阴三阳,它究竟属于经还是属于病的时候呢,我们要依据他的条文,《伤寒论》本来的这样一个东西,而不是我们后人的这样一个强加在伤寒论上面,我们来解释伤寒论也好,来学习伤寒论也好,我们基本上要遵从的一个原则就是以伤寒解伤寒,如果把我们个人的观点或者后人的观点强加在伤寒论或者张仲景的头上,它就不是张仲景的伤寒论了。如果我们用内经来解伤寒,这也有问题,因为内经与伤寒呢它有关系,但是它不属于一个体系,这个我们必须明白,不能说人体存在经络啊,伤寒论的这个辨证就是经络辨证。

那么,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的辨证,和伤寒论也不同,和内经也不同,那你不能非要这样,用内经去解释温病,它也是不行的。那么我们后人为什么一定要加上一个经字呢,叫太阳经病、阳明经病、太阳腑证,张仲景本来没有这些概念,因此我们后人加的这些概念它符合不符合张仲景本来的这种原意,如果不符合,我们就应该大胆的提出来,而不是这个附庸,所以呢,非常同意以论解论,这种说法是对的,就是我们解释伤寒论的时候,必须用伤寒论解释伤寒论,拿任何其他医家或其他任何的论注来解释伤寒论呢都是不准确的,因为我们研究的是伤寒论本身的含义。那么我们今天正名的名称的差别呢,不是为正名而来正这样一个名,而是呢,我们尽可能的能把它恢复张仲景伤寒论本来的这种含义,而不是别人给他强加进去的。伤寒论里面整篇都谈的是六病,就是太阳病、阳明病......那么在伤寒学派里面呢有这么两大流派,一个呢是主张伤寒论是六经辨证,一个呢是主张伤寒论非六经辨证,就是六病辨证,就是伤寒论的原文就是太阳病,就是六病辨证,这是两种不同的流派,那么六病辨证它提倡的是啥咧?提倡的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脉证为主,就是讲有是证用是方,就是胡希恕老先生和冯世纶老师所提到的,我们方证是辨证的最尖端,就是我们桂枝汤治疗桂枝证,就是方证对应,这也是很多伤寒大家所追随的。那么我们说张仲景的伤寒论它是一个百宝盆,是个百宝箱,我们从里面可以找出很多东西来,我们可以从里面找出津液辨证,可以找出卫气营血辨证,可以找出脏腑辨证,还可以找出经络辨证。这些东西咧,是我们从这里面体会找出来的,但是伤寒论本身的这种体例,张仲景在编写这个书的时候,他的这种体例是怎么来编写,它的这种名称是怎么来命名的,这个我们要明确的。

那么伤寒论里面呢,还有一部分观点呢,一种是伤寒论是一种论述的体例,一种呢它是问答的体例。那么伤寒论这部书呢,它从它的这样一个张仲景著书完以后,由王叔和整理以后一直到宋,这样一个校正伤寒论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历史,经历了一个800年的历史,因此它的版本的流传呢是无数医家考证的,有很多版本。张仲景呢,在伤寒论里面,398条条文里,他的题目就是辨太阳病,他的提纲就是,“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强塞给张仲景一个经呢?张仲景呢,我们就是从条文来看,要恢复它的原来条文,三阴三阳,张仲景就是三阴三阳辨证,三阴三阳咧,张仲景有很多含义咧,如果我们下一期专门讨论三阴三阳,张仲景的三阴三阳不同的体例,但是我们从整个题目来看,伤寒论的整个辨证体系里面,没有按照六经辨证的模式来书写伤寒论。那么三阴三阳之于六病,大家达成一个共识,就是三阴三阳,太阳病,阳明病,我们把这个经字给它去掉,就是不说太阳经病、太阳腑证、太阳经证,把这个经字给他去掉,把这个经络学说、脏腑学说这个概念给他去掉,恢复张仲景的原文——太阳病。那么,现在伤寒论的六病,然后我们第二步再讨论,这个六病到底指的是什么,我们下一次再讨论,就是下一次的话题了。

所以在伤寒整个流派里面,在今天,我们民间的有几家是比较相通的,一个是胡希恕老先生我们的胡派伤寒,提倡八纲辨证,实际上呢我们应该说是九纲辨证,阴阳,表里,半表半里,寒热虚实,加起来呢是九纲辨证。那么刘绍武老先生提出来的呢三部六病,是六病辨证。那么这里就有非常相似的地方,胡希恕老先生长刘绍武老先生几岁,我们刘老在世的时候呢也提到经常提到胡老,我们学术思想呢非常接近,我们两个流派能走在一起呢也不是偶然的。那么今天这个短暂的时间呢,实际上呢,这种观点在明以后不同的两个流派一直在争论究竟是不是经络还是六病,不是今天开始的,伤寒论从宋以后,到明清就达到一个争鸣,一人一伤寒,伤寒不同的流派,这个是允许的。但是我们今天重新来老话重提,在伤寒群里面,经方群里面仲景群里面这些仲景的传人,我们尽可能来探讨一下,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它的这种命名,它的本意最应该在什么地方,他的本意,我们不要给他画蛇添足,张仲景说太阳病,我们中间呢就不要加一个太阳经病。一个小时就过去了,希望大家拍砖,需要争鸣,学术的问题呢咧是越争越明显,中医的东西呢有个奇怪的现象,大家聚在一起呢,越争越糊涂,谁也说服不了谁,这是中医现在比较大的一个问题。但是我们本着一种实事求是这样基本的一个态度,然后心平气和的以学说来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这样一个基本的观点,总有一天呢,大家能达成一个共识。非常感谢群主、感谢这个邀请,来跟大家聊一聊,共同来探讨一下这个三部六病的一些基本的学术观点,和咱们伤寒论,我们对伤寒论的一些认识,那么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来,提出问题来以后,我们共同来探讨共同来提高,那么使我们中医越走越强,越走越兴旺。

今天,咱们就先讲到这,宝利老师已经给我出了第二个题目了,那么下一个礼拜咧,我们在同一时间来探讨一下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那么六病的内涵是啥?接下来我们涉及到这个三阴三阳六病它究竟指什么,这样我们就更加深入的了解伤寒论,—走进张仲景伤寒论的医学殿堂。谢谢大家,辛苦了。
大家的问题我会浏览,我会重点的对大家共性的这些问题给予解答,谢谢。

那么这两个流派呢,就是刘绍武老先生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和胡希恕老先生胡氏八纲辨证学术流派。他两个流派都受到日方,就是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那么咧,我们丹波元简,以及汤本求真,那么日本汉方医学咧,他对经方的研究咧,他们的基本观点就提出了伤寒论的三阴三阳呢就是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它不同的地方呢就是在八纲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半表半里,三部的一个定位,这是呢它的不同的一个地方,张仲景呢他的伤寒论也就谈的是病,我们今天要放下自己的一个学术观点,我们站在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样的一个原文,就是这398条,从文献角度来看。我们需要就是说,达成一个共识,伤寒论条文里面,398条,那么它80%以上的条文直接都是论病,那么我们没有必要给它加一个字或者减一个字,那么我们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张仲景的三阴三阳指的是什么,张仲景的三阴三阳六病,那么它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啦。那么呢,大家对三部六病可能看到一些资料,可能有些误解,这是刘绍武的三部六病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伤寒论的范围,在继承的基础上已经有了发展,他有了基础以后已经有了发展了,已经形成了独立的一个体系,因此呢我们今天来读伤寒论,解读伤寒论不能用今天三部六病这样一个观点来解读伤寒论,那么我们解读张仲景的伤寒论,要以仲景解仲景,以伤寒解伤寒。那么至于三部六病的内容,和伤寒论的关系和它的差别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以后讨论的课题。今天呢我们主要讨论这些学术观点的问题,不涉及到这样的具体的条文,一方一证一病这种具体的治疗,因此呢,如果我们都是搞经方研究的,我们都是张仲景的传人,张仲景的研究者,爱好者,学习者和追随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伤寒论的原文下一番功夫,我非常同意这个咱们群里面群主的一个观点,就是对伤寒论条文要熟悉,而不能一知半解,拿一个已经很现成的框框来套上去,而应该从伤寒论的原文出发来解读伤寒论。今天咧我在这里和伤寒论的研究者和经方爱好者的朋友们做一个声明也好,解释也好,大家今天看到的有关三部六病的一些书籍也好文章也好,它不是这样一个伤寒论的原意,我刚才说了,这是刘老在伤寒论基础上的一个继承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自己的独立的完整的体系啦,因此不要拿三部六病就等于伤寒论,伤寒论就是三部六病,这个观点可能会引起一些朋友的这个误解,拿自己的观点来解释伤寒论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姜春华谈《伤寒论》的学习
伤寒论条文“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学习心得
JT老师--【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一)少阴提纲.
《伤寒来苏集》以及柯琴对于《伤寒论》的意义
论三阴三阳/六经辨证
「越人讲坛」“《伤寒论》序言及太阳病上篇”讲稿(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