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竹刻技法介绍与鉴赏
竹雕竹刻都有哪些技法分类
「竹刻门类」  刻竹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方法,这样刀的韵味必然丰富,艺术的效果也..
「竹刻门类」
刻竹的方法有很多种类,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方法,这样刀的韵味必然丰富,艺术的效果也就越好。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刻竹方法。现将主要刻法分述如下:
一、立体雕:
1、圆雕:即立体雕。大多为五面雕刻,底面留款识,以文房器具和摆件为主,以竹根为主要材料。
2、透雕:画面以外空白处镂空。或层次之间透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以香筒、笔筒为主。大多为四面体雕刻。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3、高浮雕:不作镂空的具有相当立体感的浮雕。以三面体雕刻为主,常用于笔筒,以竹筒为主要材料。
4、浮雕:具有一定立体感的浮雕,以正面雕刻为主,主要用于笔筒。
5、深雕:又名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种,具有相当的立体感,和浮雕、透雕等法结合在一起,实际上是凹刻的浮雕,如金属模具中的阴模。此种刻法不多见,主要用于笔筒。以雕刻蔬菜、荷花等到为主。
二、平面雕刻:
1、浅浮雕:以平面雕刻为主,略作有立体感的层次,又名薄地阳文,如同印纽雕刻中的薄意雕。
2、留青雕: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将图文留于竹皮(青)上,其余铲去为底(地)。如果图文再以浅刻法,分出层次,使具有深淡的墨色效果,为留青雕之上品。常用于笔筒、臂搁、扇骨上。以表现字画的用笔,用墨为其特色。
3、深刻:刻痕较深,不必借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宜于刻书法作品和勾勒法之画,有碑刻的韵味,大都用于臂搁、扇骨、笔筒及翻簧制品。为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之法。
4、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为凹刻之最浅者。大都用于臂搁及扇骨,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
5、皮雕:即在留青竹上作凹刻,此种刻法很少见。以浅刻、深刻法相结合,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
6、翻簧:又名贴簧,是一种竹制品的名称。可在竹簧上作浮雕、浅刻、深刻。竹簧大多制成器具,往往是一般商品,数量较多,罕有佳构。以深刻为主要刻法,刻痕中常嵌石青、石绿等色。
7、细刻:又名毛雕,以刻线条为主,大多一笔以一刀刻成,刻痕带有毛刺。
关于竹刻的技法与常识(2009-03-30 00:08:03)
杂谈 分类:文玩鉴赏(内容为转载)
竹刻的基本技法和步骤
1.竹材的加工:
①刮青筠:在秋、冬季节到产竹地区,选择生长期五年左右,杆直、无伤痕的向阳新竹,根据创作需要尺寸锯截成段,用月牙弯刀刮去表面青筠,刮青时手要稳,薄而匀,切勿伤害竹肌。
②防虫、防霉处理:采用浸渍法和蒸煮法,去脂、杀虫灭菌?待干燥后备用。TG5中国数字艺术在线
③造型或镶嵌:根据创造构思设计的形状,进行造型加工。若采用镶嵌造型、拼粘竹板和翻黄竹刻,需采用刮、削、刨、蒸煮、粘、压等制作办法完成。
④打磨:采用不同粗细型号的砂纸,进行粗磨、细磨、精磨加工。磨制工艺可以除去竹毛,使质地细腻,自然纹理突出。
2.上书法墨稿:经过反复创作的墨稿,可以采用直接书写在竹材上;或将墨稿粘贴在竹子上,或双钩、朱拓;不用墨稿,用刀直接书刻,运刀之前,必先构思书刻的章法、字法、笔法、刀法,然后操刀镌刻。
3.镌刻:执刀技法有正握刀法,反握刀法。用刀先审笔墨,操刀要稳、准、有力,切刻略留余地,勿滑刀害边,勿过分修饰。
4.清底和校核:清底是用专用的异形刀,如圆刀、槽口刀、角口刀、钩刀、铲刀,清铲字底。清底时要注意保护字口,切勿使点画光鲜。清底后,应将镌刻的点画与墨稿进行校核,校对办法可在已刻的点画线条内填上白粉,或用传拓办法,若有笔误和漏刻要及时纠正。
5.着色:竹刻作品为了特定的创作要求,需要在竹表面着色。施色的办法有浸色法,涂擦法,弱酸火熏法,竹子的质地、色泽具有高雅的自然材质美,施色不宜重涂。镌刻后的点画着色,应对照书迹认真施色,点画施色要与竹材表面色泽形成强烈对比,以突出点画形象。
6。作品的保护处理:为了防止竹刻作品霉变、虫蛀、干裂、变形,必须进行保护处理,一般的保护办法是在竹刻表面喷涂透明五色的清漆,也有采用光蜡,或核桃油涂擦。施保护涂料要薄而匀,切勿使用一般的油漆涂刷作品。
竹刻工具
竹子与木材的镌刻工具基本类同。但是,竹子的特殊构造性质,使刻竹工具略有不同。竹子没有木材的木射线、年轮、髓心,由竹壁形成管状,其壁较薄,竹壁的里、中、外三层(竹黄、竹肉、竹青)的构造不同,物理特性如硬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韧性三层各异,纵向横向上差别也很大。外层竹青质地坚韧,表面光滑,其坚不应刀,且易滑刀(或跑刀),里层竹黄组织疏松,质地脆弱,松、脆则不让刀;中层竹肌的维管束构造为纵向排列,纵向切削则夹刀,易造成撕裂;横向硬度大,抗切削,亦易滑刀。
针对竹材的特性,工具必须坚韧、锋利,刀具应适应竹雕的刮、削、切、冲、剔、铲、平等技法。
主要工具有:
毛料造型工具:砍刀、锯子、刮刀。
雕刻刀:平口刀、斜口刀,大、中、小各一把。
异型刀;圆口刀、三角刀、槽口刀、铲刀各一把。
竹刻工具所用钢材,要求强度高,刀刃锋利,不易卷缺一般用高碳工具钢、白锋钢等。
竹材的选择
竹材的特性,为我们提供了科学选择优质竹材的依据。竹材的质量与竹种、竹龄、生长条件、采伐季节、竹的不同部位有关。竹材选择的基本标准是材质坚固,干缩率小,含水率低,色质纯正,富有韧性,无裂痕伤痕,无虫蛀、霉变、腐朽现象,适宜工艺加工的材料。
竹的采伐时期。竹材的力学强度稳定在壮年时期,幼竹质地疏松,强度差,老竹文理粗糙,力学强度下降。致霉、虫蛀物质幼竹含量高,壮老年竹含量较低。适伐楠竹的生长年龄,一般5~7年左右,此期间的竹材质地坚韧,弹性好,拉力和抗压强度较高,含虫蛀和霉变物质相应较少,含水率适中。凡开花的竹子,或竹干质脆、易裂或折断,不宜选作竹刻材料。
楠竹的采伐季节。在秋末或冬季期间的竹子,养分贮储在根鞭中,竹干的水、糖、蛋白质含量少,结构紧密、质地坚韧、强度高,不易虫蛀和生霉。春天是竹的生长旺盛时期,含水和养分高,纤维疏松脆弱,物理强度差,这个时期采伐的竹子易遭虫蛀和霉变。
竹的生长环境与竹的质地有密切关系,向阳山坡和竹林外围的竹子,材质坚韧,干缩率小。阳山竹和向阳的竹面色偏黄。阴山竹和背阳竹面,色泽偏绿。潮湿肥沃的密林竹子,质较疏松,强度较差,干缩率大,易开裂,黄膘竹是刻竹的较好材料。
竹刻圆雕一般选用竹根部分,适用于刻立体人物、山水、鸟禽等。刻笔筒、臂搁、扇骨,选择干直、节长的竹竿。新竹的采伐与储运。竹刻工艺竹材,要专门人员在采伐期间,在产地选竹,砍伐的新竹,要防止竹青碰伤、擦伤,竹青皮稍有伤痕,便会在竹肌内留下痕迹。在运输中,将竹子截成一定的长度,用包装材料保护好,储藏时置在干燥的室内,根部向下竖存。
竹刻作品的保护
历代传世竹刻作品,总体数量相应较少,主要原因是竹材易败坏,很难保存。导致败坏的因素有物理损伤、化学腐蚀,生物破坏。作品的收藏保护,是针对这些有害因素,采用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
竹刻作品造成物理损伤,有内在因素和外界条件。内在因素是由竹子构造特性所致。竹壁呈薄管状,管壁主要由纤维细胞和导管细胞等构成维管束的纵向排列,这种排列的构造特性,决定了纵向收缩小,弦向收缩大;加之竹青组织致密,竹肌、竹黄组织较松,外层、中间层、内层胀缩率差异很大;竹材的薄管壁构造,其弦向抗拉力、抗压力差。在外界条件如高温、潮湿、干燥、机械压力、拉力、撞击等影响下,竹刻作品裂痕、破裂、色变、碳化、腐朽。预防物理损伤的办法是在加工时,一般都要刮去青皮,待竹材干后,用清漆内外封闭,或用清质油浸渍,防止阳光曝晒、高温和机械损伤。
竹刻的化学腐蚀,在常温下,弱酸、弱碱、盐类对作品无影响,但竹材长期接触化学药品,材料内部吸入酸、碱、盐类,易于潮湿,导致物理损伤。在高温下,酸、碱、盐与竹材发生化学反应致变色、碳化、腐朽。竹材在作防虫处理时,在高温下一般不宜用酸、碱、盐类。涂漆是隔离酸、碱的一种预防措施。
竹刻作品的生物破坏后果最严重,竹材成分中含有可溶性糖类、淀粉、蛋白质、脂肪等,是虫菌的养料。竹刻的防霉、防虫主要应把握三个环节:即先期预防措施,加工时的防虫灭菌处理,贮藏的保护措施。先期预防是从选择竹种、竹龄、采伐季节着手,新竹要及时进行浸提物质处理,减少菌、虫的滋生养料。加工时防虫灭菌办法是进行物理、化学处理,如采用远红外线与烘烤技术杀虫;或用氮气、二氧化碳气体,代换空气中氧气达到灭虫效果;有的采用超低温冷冻办法,灭菌效果好,对作品也无损害。化学防霉防虫办法是采用浸渍、涂刷或加压渗透,或空气熏蒸,使灭虫药剂进入竹材内部,达到杀死虫、菌的效果。涂刷防虫剂有清漆、虫胶漆、桐油等;防腐涂刷剂,可用氟硅酸钠12份,氨水19份,水500份,配制成混合液,也可用浓度4%的五氯醛松节油溶剂加入清漆,配成含o.2一o.5%的五氯酚清漆涂刷。浸渍液有:防霉浸渍液,用苯甲钠o.5公斤,加入4.4公斤水,竹材浸泡1分钟,就可以达到防霉效果,且材色更好;另用杀虫眯1份,托布津1份,水25份的混合液浸泡,防霉效果较佳。广西全州县配制的防虫防霉液,是用浓度0.125~o。166%的亚砷酸钠注入水池,将竹材浸泡4—8小时,可起到防治效果。印度学者发明世界防腐防虫剂“CCA”(铜铬砷防腐剂),或用药剂中的单盐硫酸铜、氧化锌浸泡防腐处理,室内防霉防虫效果可达25~30年。
竹刻的贮藏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竹刻作品应用良好橱柜存放,并放入防虫药片如樟脑精等,保持一定温度、湿度,隔离灰尘、飞虫,定期清洁作品,定期对收藏室除虫灭菌。据《竹人录·藏法》介绍:“二三年将生桐油细刷一次,即用棉布揩净,取其润泽不枯,如遇风燥烈,不可出玩,防损裂。其色红如琥珀者为上,鹅油色者并足宝贵,黑为下。收藏得地,三松制作至今完好,谁谓非千百年物耶。”
竹刻作品的保护办法,前人的经验值得借鉴,现代科学为作品保护提供了先进技术,这些技术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应少用化学药剂,一般不要在高温下处理材料,许多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寻找更好的办法,如用有机溶剂。在一定条件下,充填竹材微孔隙,并使溶剂固化在竹内,既增加了竹材的物理强度,又达到了防霉、防虫、防裂效果,但此法技术很复杂,尚不能普遍使用。
竹刻的造型和技法
竹刻按造型分为两大类:一、平面雕刻,如臂搁、扇骨、竹筒、竹黄刻、竹帘、组合竹面等,二、立体雕刻,又称圆雕,利用竹根、竹筒、粘合竹的立体形状,塑造立体的人物、山水、花鸟、器物等,按镌刻法分为三种:一、阴刻法——将线条内的材料刻除,成负空间,为凹陷造型。如毛雕、浅刻、深刻、陷地深刻;二、阳刻法——将线条以外的材料,挖去一定的深度,线条突起,阳刻法有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三、阴阳兼刻法——先在线条的内侧施以阴刻法。再用阳刻法使线条中间部分凸起,似半浮雕。
按所刻竹材的不同部位和竹壁的不同层位,有留青法、贴黄、根雕(圆雕)、嵌镶竹雕等。
根据雕刻的线条形状分为:阴刻法的尖地、圆地、平底、沙底;阳刻法的沙地、平地、图纹地;阴阳刻法的阴刻平顶、阴刻圆顶(例表分述附后)。
留青——又名皮雕,实为阴刻技法。以竹青皮作线条的凸起部分,刻去线条以外的竹青,露出竹肌(竹筠)色淡黄,日久色变深黄,并有纹理,竹青质密,光滑细腻,色较深。留青之法,利用竹的不同层位的质地和色泽的自然差异变化,刻时可以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等技法,创造出多层的肌理效果。
贴黄——又称翻黄竹刻。直径较大的竹筒,去其竹节、竹青,保留较薄的竹黄,经过煮、晒压平、胶合在木胎或竹胎上,磨光、上蜡后,再进行书面雕刻创作。一般的传统刻法,是单层阴文浅刻、或薄地阳文,我曾试制过多层次胶合、分层雕刻,立体效果很好,层次变化丰富。
竹根雕——是圆雕的一种形式。可以仿制古器物,刻山水、花鸟、人物等竹根的特殊材质、自然肌理,与创作巧妙结合,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竹根雕创作者应有绘画、雕塑修养,熟悉材料的特性,善于因材创造,随形施刻,才能表现出竹根作品的自然美。
嵌镶竹雕——又称为组合竹刻,或叫拼粘竹雕,竹材受圆形竹壁的制约,造型很难突破单一的竹板和竹筒形式。现代粘接技术发展,优质的粘剂为发展传统工艺提供了条件。用几块和几十块竹板,经蒸煮、粘接组合,压实成多层的竹材体,这种组合体的横切面,因竹纤维的圆孔状结构与每块竹壁的竹青、竹肌、竹黄的层理结构不同,色泽差异,组成为圆弧形多层次变化花纹,构成了富于特殊竹趣的材质美。镌刻时,充分利用竹趣肌理效应,创作出妙趣横生的雕刻作品。
竹材与木材、陶瓷、金属、漆器、玉石、牙、角等结合,或粘拼,可以创作出奉富多彩的作品。
竹刻材料的加工
竹材的防裂、防虫、防霉处理。
防裂:竹隔的膨胀收缩,会使竹简破裂,一般应将竹节剔除:不刻留青法的材料,要用刮竹的月形弯刀,或玻璃块,薄薄地刮去表面青皮,用砂纸顺着竹干方向砂去竹毛。
蒸煮法防虫、防霉处理。加工后的竹段,置于冷水锅内,慢慢加热至煮沸一小时左右,煮沸时要勤翻动竹子,经煮后的竹子取出时,及时擦去浮脂,干后竹子呈黄褐色,若在水中加0.1%的烧碱溶液,或1%纯碱溶液,只需煮沸5—8分钟,干后表皮呈黄色。蒸煮时间过长,加药量太多,竹材强度会受到影响。蒸煮法脱去了竹子的大部分脂肪胶、蜡质、糖类、淀粉等成分,发霉和虫蛀的机会减少,易于着色,韧性稍有增强。
浸泡处理法。作圆筒的刻件,一般不宜煮沸,以免破裂。可采用浸泡法处理,浸泡液以清水加适量的盐或微量的碱(也有用微量的稀硝酸或稀硫酸溶液),浸泡3~5天(留青竹材应多泡2天),浸泡后用清水或1%漂白粉水溶液漂洗一天,取出竖放阴干。油性浸泡法是用茶子油、定子油或机油浸泡10天左右,取出擦去浮油,干后待用。
竹子的镶粘处理。第一备料。将选择好的楠竹,以数节锯为一段,用月形刮刀,刮去表面薄青皮,再以每节断成筒。如不用机械旋切破片,应将竹筒劈为二至三块,用粗砂纸磨去内壁竹膜,同时将粘贴的基材,也打磨平整。第二软化处理。竹片置于5%的碳酸钠水溶液中蒸煮,温度80—120℃,时间4—8小时,如需改变竹的颜色,在1%的漂白粉水溶液中浸泡1~2小时,再甩5%的醋酸溶液浸泡30分钟,水洗净。也可以在密封容器中,用二氧化硫气体熏24小时后,再洗净。第三,劈薄竹片。旋切机破片较为大张,人工则用劈刀破成薄片,并进行干燥处理,使含水率降低。但不能急速干燥,防止破裂。第四镶粘、拼花。劈好的竹片,要进行剪切和打磨后,再粘拼。快速粘拼用“粘得牢”或其他强力胶,或用5011型脲醛胶涂基材,用盐酸处理过的白乳胶(100克白乳胶加36%的盐酸1.5克)涂竹片,加压在2~3小时后固化。常用粘结剂有白乳胶和加入1—2%的氯化铵固化剂的脲醛树脂胶,粘贴后加压,在常温下需12—24小时固化。混合胶配制比例:白乳胶(聚醋酸乙烯脂)30,脲醛树脂100,10%氯化铵水溶液10,搅匀粘贴,在加压下4小时固化。
竹材的染色。着色前应进行漂白处理,将脱油的竹用硫磺熏蒸,待竹青色泽洁白为止,熏蒸可以防虫、防霉变。另一办法是将竹材在l%漂白粉水溶液中浸泡一小时,清水冲洗后,在5%醋酸溶液中煮沸半小时。经漂白处理后的竹材,就可以染色。染色的办法有三种:一是将竹置于2%的烧碱或碳酸钠水溶液中,煮沸半小时,这种染色办法对竹纤维稍有影响。二是熏色法,将稀硫酸稀硝酸均匀地涂在竹表面上,用火熏烤,竹表面便呈褐色,熏的深浅与酸的浓度有关。应注意竹的熏烤时间不宜长,以防破裂。三是用无性染料(棕黄色)与酒精调合染液,再用布擦染在竹表面上,10至15分钟后,再用毛巾擦去浮色。上色以后作封油处理,将酒精虫胶漆,用旧细棉布衫擦染七八次,每次上漆要薄而均匀。最后上白蜡或上光蜡,擦出光泽。有的竹刻材料为了保护竹的自然颜色,不再着色,可用布包核桃仁反复擦竹面,使之细润光泽
竹刻的技法介绍
2011-06-18 10:53:10|  分类: 艺术展厅-欣赏|举报|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竹刻的技法介绍
竹刻取材于竹子,题材广泛是一种质朴而高雅的艺术。那么一个如此高雅的艺术品是怎样完成的呢。本片向您介绍:竹刻技法的分类、竹刻刀具的分类、竹刻刀具的使用、竹刻备材、笔筒的制作方法、竹根雕的制作、作品的作旧与保养。
竹子,苍翠挺拔,四季常青,洁外虚中,质密有节。一向被视为祥瑞高洁之物。我国是一个竹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竹文化也源远流长。竹刻艺术便是竹文化长河里一条涓涓流淌的小溪,虽然纤弱,但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处处闪烁着我国民间竹刻艺人们执着和智慧的光芒。你看这些竹刻作品造型各异,有的小巧精致,玲珑剔透,雕刻得细致入微。一副小小的作品,呈现在你眼前的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你看那战马走卒,山川树木,村夫田叟,无不囊括其中,鬼斧神工,精美绝伦。而且布局巧妙,层叠有致,虚实相生,线条流畅,惟妙惟肖;所刻的人物,无论是弥勒、菩萨,儒者、贤士,还是彪夫、勇将,无不形神兼备,呼之欲出。那么,如此技艺精湛的作品究竟是怎样完成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学习竹刻这门技艺吧。
竹刻,也有人称之为竹雕,是在竹的茎节上面雕刻各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者用竹根雕刻成各种人物或器皿的造型等。竹刻艺术是一种质朴而高雅的艺术。质朴是因为它取材于极其常见的竹子,有些作品还艺术地利用了竹材自身的特点,例如竹根雕作品“刘海戏金蟾”,把竹钉处理成蟾蜍背部的隆起,使作品更显自然亲切。高雅,是指竹刻作品的艺术效果而言,它以刀为笔,技法多样,技艺要求很高,雕刻而成的作品,艺术气息浓厚,价值非凡。
竹刻技法的分类
竹刻从作品来分可分为:平面雕刻和立体圆雕两类。平面雕刻作品是以竹节为原材料,先做成笔筒或插屏等原物,再在这些原物上施以各种雕刻技法后而做出的作品。以笔筒、插屏、挂屏、搁臂、竹简为代表。立体圆雕作品是以竹根为原材料,利用它的象形之处,扩张写意,结合各种雕刻技巧,刻成的人物或器物作品。立体圆雕作品的制作,有三分雕七分巧之说。从雕刻技法来分,可分为阴文和阳文两类。阴文和阳文属于篆刻的术语。阴文就是把文字或图案凹刻到竹节表面上,使文字和图案低于平面。阳文就是让所刻的文字或图案凸现在竹节的平面之外。阴文里面依据刻的深浅又分为毛雕、浅刻、深刻、陷地深刻等。毛雕,即在竹表面上作凹刻,以刻线条为主,刻痕带有毛刺。刻字画均宜,具有很强的书画表现力。浅刻:刻痕很浅,往往需要在高光下才能看清刀痕的一种刻法,是凹刻中最浅的,以表现画的笔墨意趣为主。深刻:刻痕较深,不必借助高光即能看清刻痕的凹刻,刻书法作品,有碑刻的韵味,是一般竹制工艺品常用的方法。陷地深刻,是凹刻中最深的一种,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实际上是凹刻的浮雕,大多以雕刻蔬菜、瓜果、荷花等为主。  阳文里依据突起的程度又分为留青刻,薄地阳文、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等。留青刻,又名皮雕,是皮雕中的凸刻法,把有图案文字覆盖的竹青保留,将其余的竹青全部铲去的雕刻方法。浅浮雕:又名薄地阳文,略有立体感的层次。高浮雕:不作镂空的具有相当立体感的浮雕。透雕:画面以外空白处镂空,或层次之间透空,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刻竹的技法有很多种,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以某一方法为主,同时施用其他方法,这样雕刻的韵味更加丰富,艺术的效果才会更好。
竹刻使用刀具的种类
俗话说:“人巧莫如家什妙”。刀具是雕刻者最亲密的助手和伴侣。在竹刻过程中,它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雕刻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来,没有一些功能不同的刻刀是不能够成功完成的。竹刻的大小用刀一共有五十把之多,一般要选用强度高、刀刃锋利、不易卷缺高碳工具钢、白锋钢做材料。刻竹用的刀具按其形状可分为平刀、圆刀、三角刀、弯锄刀、斜口刀。平刀的正面水平,反面可看到一个小的锋面,刀口成一条直线。圆刀的刀面有弧度,刀口成弧线弯曲,分正圆刀和反圆刀。锋面在外面的,叫正圆刀。锋面在里面的,叫反圆刀。三角刀的正面成V形槽状,锋面在左右两侧,锋利集中在V尖上,刀口成V形。每一种刀具根据其大小型号不等又包含很多把,这些刀,它们模样大小各不相同,在雕刻中却各有各的妙用。刻竹用的刀具按照其功能还可以分为打坯刀和修光刀。其中在打坯时用的,叫打坯刀。在细雕时用的,叫修光刀。打坯刀,刀都很结实,多是大小平刀和大小圆刀,用于对竹根或竹筒坯进行大刀阔斧的粗敲。刀根是筒状的,刀柄装在筒里,可用锤子敲打。一般选用硬木做刀柄,以免使用时被锤子敲断或敲裂。修光刀的型号从微小的到大的多有,刀的根部是尖形的,插在刀柄之中,不能敲打。为了在使用时便于把握,这些刀的刀柄要适当粗糙一些。在实际雕刻中,雕刻师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灵活运用各种刀具。同时也会匠心独运的创造一些其他形状的刀具。如:将一些刀加工成弯杆的弯锄刀或斜口刀。弯锄刀造型象锄头,以便伸进较深的部位挖雕镂洞。斜口刀,刀口成45度斜形。刻竹用刀,原无定形以合手为佳,雕刻者可按操作中的需求酌定式样自行改制,有时的刀形是在刻竹中体会出来的。
刀具的磨法
认识了这些刀具后,你或许有一种刀在手马上就想去体验一下的感觉。且慢,师傅有言在先:欲学刻竹,须先学磨刀。不是有这样一句俗话吗,磨刀不误砍柴工。刀磨的好,活才能干的既快又巧。磨刻竹刀,要用到两种磨石,一种是油石,一种是粉石。油石,表面粗糙,可见到表面颗粒形的组织,用于对刀进行粗磨、开锋。粉石,即粉状天的然石块,它质地细腻,没有颗粒,用于对刀进行细磨和收口。为了适应不同的刀形,通常要把油石和粉石事先做一些加工。使磨平刀的磨石,石面水平,磨圆刀的磨石,表面上呈现出高低、大小、弧度不等的沟槽。磨三角刀的磨石,小如豆荚,一边成V形的边刃。磨刀时,不同的面,要分别来磨,每一面都要磨到。
磨平刀时,如果先磨反面,要将平刀的斜面完全贴在磨石上,一只手握紧刀身,另一只手的中指压在刀的正面上,保持好角度和幅度,均匀用力,来回推磨。不可随意左右上下晃动。磨正面时,要将刀的平面完全贴在磨石上。需要注意的是,在磨刀时,要经常往石头上淋些水,这样,既可以让磨石保持干净,又可以避免磨石的温度升高,将刀磨坏。而且要时不时的停下来看一看刀磨的程度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有针对性的来磨。为了使磨石的表面均匀水平,磨平刀时,要不断的变换刀的位置,以免刀石局部凹陷,伤着刀口,将刀磨坏。当在油石上把刀磨锋利后,就要换用粉石来磨,磨去在油石上留下的磨痕,并将刀磨收口。收口时,动作要逐渐放缓、放轻,这样口才收得好。当磨到刀的锋面上,可以看到蓝色的光芒时,说明刀已磨好了。
磨圆刀时,要用这种表面上有起伏的沟槽的磨石来磨,依据圆刀的弯曲程度选择合适的位置,较小的圆刀一般要放在磨石的边棱上,磨刀的里壁。里壁如果是平的,就要将整个里壁完全贴在边棱上,里壁若为斜面,就要将小斜面紧紧贴着上边棱,并左右摆动着来磨,目的是让圆刀的整个里壁都可以磨到,以免使刀磨成月牙口。磨外壁时,要选择一个与刀匹配的沟槽来磨。在油石上磨好后,也要到粉石上细磨、收口。
磨三角刀时,要先在一个水平的油石上,分别来磨三角刀的两个锋面,锋面大小要磨得一样,不能一边锋面大,一边锋面小。磨法与磨平刀的斜面的方法相同。为防止刀刃向里卷,外壁磨好后,要用这个小如豆荚的磨石,把它放在V形刀槽中,水平地来回推磨,将三角刀的两个里壁磨平,注意磨石的形状要与刀槽的形状一致,不一致时,要在大磨石磨一磨,磨到形状一致为止。磨好的三角刀,刻起竹子来,会发出“格格”的声音,并且没有毛茬,刀的痕迹特别整齐好看。。刀磨好后,要轻轻的把它靠在柔软的海绵上,千万不能让刀口碰上坚硬的东西。并尽快擦去刀身上的水,以免刀生锈变钝。
刀具的使用方法
这些磨好的刀具,个个都是锋利的双刃剑,要想让它好好的听从使唤,还要练好操刀之功,要不然,刀子越快,手也就伤的越快。不过在练习用刀前,要对竹性有一定的了解。竹体分里、中、外三层,即:竹黄、竹肌、竹青皮,它们的构造不同,坚韧的程度也不一样。外层竹青皮质地坚韧,表面光滑,易滑刀或跑刀;里层竹簧,质地脆弱,不经刻;中层竹肌的维管束构造为纵向排列,纵向切削则夹刀,易造成撕裂,横向硬度大,抗切削。越往里去组织疏松,湿水后软如泥。了解竹体构造后,雕刻时如何运刀及运刀的力度大小便有了分寸。
三角刀的使用:用刀时,要先学好拿刀的正确姿势,拿三角刀时,要让刀的V字形中间点朝下,以拇指和中指夹紧刀柄两边,食指压在拇指和中指的中间处刀柄倒于手的虎口之上,无名指紧靠中指、小指自行靠近无名指,拇指、中指和食指起到稳定掌握三角刀的作用,无名指和小指起到向前推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三角刀的作用。拿刀时大拇指稍弯,其余四指伸直,拿刀的高低位置,以因个人手指而异,与三角刀的刀尖深入竹子的深浅有密切关系。它的尺度一般是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头部的右侧能靠在竹平面上为宜。
三角刀多用来刻线条,如刻印在笔筒上的图案线条,刻松球上的松针等。练习使用三角刀时,要先练习刻直线,刻时身体要坐得端正、挺直,握刀的右手要直摆于右胸前方,左手除拇指外四指和手掌把握好竹材,拇指护在三角刀的左边上,以防竹子滚动,导致滑刀伤手。眼睛要看刀的要行之路,不要看刀尖,也不要用笔画线,要以意走刀,初学时,要以臂力推刀前行,手腕不动,三角刀尖在竹表上推进,竹丝从三角槽内吐出,三角刀尖推过的部位便刻画出一条线来。尽量做到把线刻长刻直,一条靠着一条,等刻到条条细如毛丝,均匀细密时,用三角刀刻直线的方法便学会了,接下来,学三角刀的横切线刻法,横向刻法是横切纤维的刻法,它的基本方法与刻直线时相同,但比直刻费劲,难掌握,要多练习,才能刻的得心应手,刻出与直刻一样的效果来。熟练后,再接着学三角刀的圆圈盘丝刻法,用刀在竹表面上先起一个点,然后以这个点为圆心,一圈紧靠一圈逐渐向外扩张,象水波纹之状,这种刻法,靠的主要是腕力,属三角刀使用中,难度最大的刻法,要求运刀者能灵活把握刀的运走方向。等刻到圈圈不乱细如毛发时,三角刀的基本用法就掌握了。
平刀的使用:平刀既可以用来跟线切割,也可以用来铲削平面。分打坯刀和细雕刀。打坯刀的拿刀方法为:左手满把紧握刀柄的中部,右手拿锤,下锤时,眼睛不要看锤,只看下刀的位置,一开始,可能有些别扭,熟能生巧,练多了,眼虽没看也一样敲的准。锤敲的力度,依据需要可大可小。细雕平刀的拿刀姿势与三角刀类同,用细雕平刀跟线切割时,多使用刀角,刀的平面向内,拿刀的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的指头右侧紧靠右边竹材表面,靠手腕的动力行走。左手拿紧竹片,大拇指紧靠刀的左侧,刀由左往右行走时大拇指起到一个推动的作用,由右往左运动时,大拇指成了一个轴心,有刀的靠山的作用。刻时不会滑刀伤其手指。掌握了拿刀后,练习平刀的使用方法时,最好先找一块竹板,刮去竹青,用砂纸打磨平整,用木工胶,在竹板的表面上贴上备好的书法稿,待胶干后,用4-5毫米的小平刀,在竹片上刻划,刀按着书法切线时,刀要和竹板表面成直角,文字浮出的深浅,在刻划时就要掌握好,再用大小不等的平刀把竹片上文字之外的空块铲去,平底要铲得深浅一致,不留刀痕,然后再用大小不等的刮刀把整个平底轻轻刮上一遍,让文字凸显出来。这样一件浮雕文字作品就完工了,如上反复练习,直到刀能随心而动,灵活撑握,平底平整,刀刀清爽,平刀运用的基本功就掌握了。
圆刀的使用:圆刀多用于雕刻弧线、圆形和圆凹痕,在雕刻松球、松树皮、年轮、人物轮廓时,常用到圆刀。圆刀也分打坯刀和细雕刀。圆刀打坯刀的拿法与平刀打坯刀的拿法相同,左手握刀柄,右手握锤子。圆弧向内,沿弧形物体的轮廓线运刀。细雕圆刀用来沿弧线切割时的拿法为:用右手满把抓握住刀柄,圆弧向内,沿弧线垂直下刀,利用腕力左右灵活运刀,弧度大的用大圆刀,弧度小的用小圆刀。圆刀横向运刀比较省力,对大的起伏、小的变化都能适应。用来刻圆的凹痕时,拿刀方法与三角刀相同,圆弧朝上,刀柄倒于手的虎口上,拇指、食指从左右两边夹紧刀杆,其余三指自然靠拢,贴于竹表上。为了使用的方便,做人物圆雕时,圆刀刀口的两角要磨去,使刀口呈圆弧形,否则雕衣纹或其它凹痕时,不但推不动,还会破损到凹痕两旁的部分。做浮雕时,则应保留刀口两角,以利用刀的角尖雕刻地子角落处。另外,斜面在槽内、刀背呈挺直的正口圆刀,吃木比较深,最适合做圆雕时使用,尤其是在打坯和掘坯阶段。斜面在刀背上,槽内呈挺直的反口圆刀,吃木比较浅,能平缓的走刀或剔地,在浮雕中用得更多。铁杆弯曲形的圆刀,可以伸进较深的部位挖雕镂洞,在制作深浮雕作品时,它是一件非常有用的工具。
刻竹是作者的情思驰骋于竹,用刀来传达自己心中的情感,全凭自己的悟性,恰当地运用各种刻竹方法。使用什么技法,技法与技法之间怎样变换,往往因人而易,各有千秋。既是作者艺术涵养、技巧、风格的体现,也是作者技艺的熟练程度的表现。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于初学竹刻的人来说,一定要下功夫勤学苦练,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只有严格的磨砺自己,不断的积累经验, 才能使行刀运凿清晰流畅,进而创作出出好的、有艺术感染力作品来。
竹刻第二集
在众多的竹刻作品中,笔筒和竹根雕是集中体现竹刻艺术特色的两类作品,也是古今雕刻者们最喜欢去创作的。下面我们就以这两类作品为代表,具体介绍一下笔筒和竹根雕的制作过程以及作品的作旧和养护的一般方法。
备材
刻竹所用的竹材,最好选用毛竹,因为毛竹的肌肤紧,纤维美,制作出来的作品质感好,细腻精致。选材时,要尽量选用生长在阴面的黄土山上的竹子,竹龄在三至四年左右,竹节要光滑,浑圆,没有伤痕。砍竹时,要先把竹子根部一周的表皮切断,再逐渐地从表皮往中间砍,这样可以防止竹材崩裂。竹杆砍掉后,根据需要用锯把竹竿截短,锯时要一边锯一边转动竹材,以免把材料锯斜、锯废。竹根也要刨出,用来做竹根雕。在刨竹根时,依据创作的要求不同,有时需完全保留竹子的根须,有时则无需保留根须。由于竹子的根须入地较深,很不好挖,因此挖时要有足够的耐心。截短的竹材,最好用柔软的泡状塑料膜包好,以免在扛运过程中,擦伤竹子的表皮。然后把竹杆和竹根一起小心的运回家中。搬运过程中,要小心谨慎,切勿扔甩,滚动。
竹材运到家后,把竹杆按需要截成毛坯筒或者别的造型,把竹根上泥土和毛茬砍去,一起放入一个装有水的大锅中,水的多少以能把竹材完全淹没为好。倒入约10克竹材专用的虫霉灵,虫霉灵的作用是防止竹才以后被虫蛀。然后盖好锅盖,把水烧开,煮半个小时后,停止加热,当冷却至50度左右时,把它们捞出,放入清水中,继续冷却,并随手洗去竹材上的浮脂,将它们放在地上,晾一晾水,晾时要翻动或上下颠倒一下,利于他们均匀晾干。然后把他们摆在放料材的架子上面,这样有利于通风,竹料不会闷掉变黑。
笔筒的制作方法
制作笔筒坯时,首先在台虎钳的卡槽里铺一块厚3毫米的软皮,把竹筒底部朝上,夹在台虎钳中,软皮要把竹筒边包好、护住,以免竹筒与台虎钳接触处受伤。用铁刨把底部刨平,不要直推,握刨子的两手要水平的一前一后,斜着下刨,从一边向另一边推,因为竹筒壁里外的硬度,疏密程度不同,阻力也不相同。这样可以避免将筒壁刨坏。底部刨平后,把笔筒的上口也刨平。●做上口:上口一般处理成凸出的指甲圆形,即内外低中间高,呈圆弧状。做指甲圆时,除要斜着下刨之外,两手还要一高一低,将竹筒口的里外棱刨光滑,中间留圆。然后,把笔筒底部竹节处刨光,但不要完全刨平,留出一条凸起的线来,看起来会更真实、好看。●刮竹青:刮竹青时,要用木工刨铁顺着竹的纹理来刮,幅度要大,尽量每一下都推、拉到头。用力要均匀,下刀要轻,不能有撞竹的声响,以免表面留下刀痕。这样才能刮得均匀、干净、平整。为了让笔筒的底部看起来更好看些,通常要做出三个底足来。●做底足:做底足时,先量出笔筒底部的圆周长,把圆周等分为三份,在等分点处画出三个相同的底足,大小不限,以美观为主,用圆刀留出底足,其余部分用平刀把它们铲去,下平刀时,也要斜着下,三个凹处也要铲的形状、高低一致,使三个底足凸出出来。为了把底足做的更精美,还要用圆刀、平刀、刨子等仔细的修出底足的样子来。●打磨:当底足做好之后,用240号砂纸把底足、整个笔筒表面、筒口统统都打磨出来,把粗糙、高低不平的地方打磨平,用软布把灰尘擦去。这时就可以在笔筒壁上绘图了。●图样临摹:由于筒壁光滑,采用图样临摹的方法在竹筒上绘图,更方便一些。当然,如果美术功底好的话,也可以直接在筒壁上绘图。图样临摹时,拿来事先选好的图纸,在它的背面,附上复写纸,复写纸的尺寸与画稿大小一致,图画在最表面。然后将它们一起用橡皮筋固定在竹筒表面上。●刻画稿:用铅笔沿着图案的轮廓线,仔细地把整幅画稿刻印在竹筒上。然后,拿掉图纸,在桶壁上,就印上了一幅完整的图画。 为了避免图案磨损,看不清楚,通常要用三角刀沿筒壁上的图案线条,再细细的刻上一遍,对于初学者可以增长三角刀的其本功。●打孔:画稿刻完之后,把笔筒重新固定在台虎钳上,把花草人物等关键部位留出,用电钻在有空白的地方,一钻挨着一钻打上一条条的洞孔。洞孔的深度以画面所需的立体效果而定,可深可浅。钻孔的目的是为了切断一些表皮纤维,防止雕刻时,桶壁开裂。●打坯:打坯时,要用打坯刀,沿图案的轮廓,先横向崭断竹子的纤维,这样也是为了避免竖敲使筒壁开裂。打有洞孔的地方,下刀时,刀自然的打入洞眼线中,不滑刀,不裂竹,很安全。弧线用圆刀,直线用平刀,根据弧度和线条的长短选用不同的型号。之后,再敲竖向的轮廓。由于竹雕刻出来的画是立体的画,有高有低,层次要区分开来。这样,敲轮廓时,先把最外的一层敲出即可,哪些放在第一层,哪些放在第二层,第三层,要考虑周密,设计合理,符合审美及客观规律。之后,用平刀把空白处,即底子铲出,若要留圆凹底子,要换用圆刀。有时,也要把欲在第二层或第三层表现的部分先铲去,大致敲出第一层人物树木的立体效果。由于笔筒属于精细的制作,坯打得不多,比较细微的地方,若需打坯,一般将笔筒放在腿上,用身体和工作台将笔筒抵紧,然后打坯。并随时拿到工作台上细刻,进一步塑出物体的形状、层次来。●粗处理:细雕时要一层一层的来刻,例如做竹林,竹林的层次感很强,在做竹林时,至少要做出三层来,在做第一层时,只挑选出几根竹子,将其做出来。其余的先铲掉。但如何布局其他的竹子,要胸有成竹。第一层竹子要做的稀疏些,为的是可以透出第二、三层的竹子,这样,也更符合我们的视觉规律。第一层刻出后,要把铲去的图案再补充上去。在捣圆、镂空第一层竹子的同时,第二层竹子退后一步,正好出现在第一层的空隙中。用小平刀把它周围的部分铲出,镂空,然后,再在合适的地方小心的凿出第三层竹子,在凿挖第三层竹子时,由于部位较深,一般的刀子不好用,要用这种弯杆圆刀深入到竹子之间进行掏挖。●细刻与修光:竹子要做得苍劲、挺拔,作竹节是关键,竹杆捣圆后,按下密上稀在竹子上画好竹节,用平刀在竹节处刻出阴线,阴线上下作成骨头状突起,节间过渡要自然,这样做出的竹子才有生命力。刻人物五官时,先要把脸形修好,脸形与人物的表情,五官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脸形确定下来后,表情自然也就有了。先在脸坯上打一下草稿,这样可以从整体上布局好五官的位置,然后,用小圆刀或小平刀,刻画出眉、眼、口、鼻来,几刀下来,一个生动的面孔就跃然而出了。要刻出形神具佳的人物来,一方面要有悟性,一方面也要多学多练。要刻好一件上等深浮雕竹刻笔筒,最简单的也要一星期左右,工期长的要半年以上。它是长工细活,这也是竹刻的难关,最能段炼刻竹人的耐心、修养与功底。做松针、松树皮等细部处理,一般都放在最后才做。刻松针,要先在松球上点一个点,然后向四周画上射线,之后,用三角刀从中心点向外刻出发散的、细密的线条来,个个如此,这样,一顶顶形如小伞的松冠就刻好了。做松树皮时,要先在树干上画出一个挨一个的,大小不等的圆圈圈,之后,用不同型号的小圆刀,将这些小圈圈刻出,把圈圈之外的部分铲掉,让小圈圈凸出在树表上,并耐心的修出小圈圈之间的交叠、层次效果来。需要注意的是竹子表皮和竹肌纤维的美要留到恰到好处。每一处都刻好后,便可以对笔筒进行打磨了。
●打磨:打磨时要备好不同型号的砂纸,如:240号、400号、600号等,型号越大,砂越细。在打磨时要按花草人物的条纹来打磨,要做到用砂纸如在运刀,这样不至于把细节部分磨平。先用240号砂纸对作品进行一遍粗打。要打磨出骨骼般细腻光滑的效果来,通常还要再用 400号、600号砂纸各打一遍。打磨镂空的竹杆时,要将砂纸撕成小条,将小条穿进空隙中,左右摆动着将竹杆的一圈都打磨上。大空隙用宽条,小空隙用窄条。打磨较深的部位时,要把砂条铲在一个细细的签子上,伸进内部来磨。作品要做的精细,每一处都不能忽略。打磨好后,把笔筒检查一遍,没有缺憾后,这样一件作品就雕刻完成了。为了防蛀,通常要给作品刷一些油。一般使用核桃油。上油时,要准备两个盘子,一大一小,把油倒于小的盘中,大盘用来放作品及接作品上淋下的多余的油,在上油时,里、外、边、角,每个地方都要上到,而且要上得均匀。刷较深的作品时,要使用长毛刷子。油上好后,要晾上一个小时,再把多余的挂在作品之上的油刷去,就可以拿到陈列柜,存放起来了。
竹根雕的制作
由于竹根,各具形态,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很大,这也正是竹根的价值所在。做竹根雕时,要把竹根材料的造型反复地观视,依据它的天然形态,在脑海中对它进行艺术性的想象,结合自己想要创做的作品的造型,挑选出合适的竹根来,例如要制作“刘海戏金蟾”这件作品,就要挑选一个瘦长的,略扁,根梢处略突起的竹根。下面就以这件作品为例简单介绍一下竹根雕的制作过程。
●竹根的粗处理:竹根选好后,先在底部做一下标记,把它固定在台虎钳上,将底部锯平,使整个竹根立起来的形态更符合要刻人物的形态。然后把留下的部分重新固定在台虎钳上,将竹根坯上没铲掉的须茬用打坯用的大平刀铲掉,铲时也要斜着下刀,从茬子的两边向中间铲。再把竹根尖上多余的部分去掉。●绘图:竹根铲好后,即可根据竹根的造型在竹根表面进行简单的勾画。在竹根上勾画时,比例、布局要安排得当,图是雕刻的依据,图若画的不合理,便很难作出合理的作品来。做圆雕不象做平面雕,有图纸可临摹,这就要求制作者要有很深的绘画功力,及综合运用各种技法和对作品进行全局把握的能力。会巧妙的利用竹根的天然象形之美,并进行扩张写意,创造生发。所以,制作立体圆雕有三分雕七分巧之说。
●打坯:画好后,把竹根在台虎钳上固定好,用打坯刀,沿轮廓线,先大刀阔斧的敲出主要部位的轮廓来,如:先将人物的头和脖颈出敲出,将手、袖的立体效果凿出等,这样,竹根便初步显出了人物的比例和造型来。接着,再把人物服饰的褶皱、线条,配饰等一一敲出。刀具的选择和使用,一方面取决于轮廓的形状,一方面也和雕刻者的喜好有关。一般情况下,长的直线条用大平刀,短的直线用小平刀,大弧线用大圆刀,小弧线用小圆刀。如:刻人物的头发时,要用大圆刀将头发的自然弯曲刻出。轮廓之外没用的部分要铲掉,铲时多用平刀,弧沟部位如人的头部与颈部交叉的地方,要用圆刀来铲。这时用的圆刀,刀口不带角,带角不容易向前推动,而且有可能铲掉有用的地方。圆雕属于立体雕刻,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处理,打坯的工夫很大。打坯雕刻的深浅要撑握好,只有正确地挑拨判断竹纤维的肌理,才能在雕刻时减少作品的报废率。俗话说:一锤剩过十刀。在粗处理时,处理得到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蟾蜍身上竹眼的保留。坯打好后,人物的初步造型便出来了。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要花费作者很多的时间与心血,接着要拿到工作台上进行细雕和修光及打磨、上油等工作,方法和技巧与制作笔筒时相同。
历经百锤千刀之后,一件“刘海戏金蝉”作品才能制作完成。制作者若没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及勇攀竹刻艺术高峰的信念,是很难制作出上等的竹刻作品来的。当我们赞叹竹刻作品时,我们更是在赞叹作品的制作者。制作一件竹刻作品,无论是小的掌中把玩之物,还是大如屏风之类,无论是立体人物、器物雕刻,还是平面的臂搁、笔筒之类,都要经过选材、材料整理、防腐处理、毛坯加工、图案绘制、制作粗坯、细部雕刻、砂磨打光、上油、打腊、染色、干燥等多道工序,快者也要十天半个月,慢者三个月五个月或更长的时间,都是常有的事。非一朝一夕可得。这就要求竹刻者们,要有吃苦的精神,钻研的劲头,和对我国竹刻艺术深深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登上竹刻艺术的高峰,才能将竹刻这门艺术传承下去,不断的发扬光大。
竹刻作品的作旧与保养
由于有人喜欢清水出芙蓉般肌肤、纤维清晰可辨的原色作品,有人喜欢色调古朴,带有远古遗风的作品,所以,有时会对原色的作品进行一些简单的作旧处理。作旧不是为了以新充古,只是换一种方式展示竹刻作品的艺术之美。
1、竹刻作品作旧方法:
●煮:对作品进行作旧处理时,要先往一只装有适量水的锅里,分别加入两勺黑纳粉、两勺黄纳粉、两勺紫红粉、两勺大红粉色料,盖上锅盖,把水烧到大约50度左右时,把笔筒放入锅内,锅中的水要高出笔筒3公分,以免锅中水分蒸发,笔筒露出水面,使着色不匀。等锅中水煮沸后,再用小火煮上7到8小时,让作品吃透颜料,然后熄火,让水慢慢冷却到40°—50°左右,带上塑胶手套把笔筒取出。煮好的笔筒色如琥珀,润泽通透,很是好看。
●清刷:把笔筒放入干净的温水之中用棕刷洗刷一遍,刷时要把每个地方都要刷到。放到一边把水晾干。再放置阴凉之处慢慢阴干。在阴干期间,不要让作品遇水、吹风。
●打磨:作品晾干后,用600号砂纸和1000号砂纸打磨抛光,用长毛刷刷去灰尘。
●打蜡:由于刚上过油的作品不能立刻放入锦盒中。如果欲将作品放入锦盒中收藏,最好给作品打上蜡。打蜡的方法与上油的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油是液体,蜡是固体。作用和效果也与上油相同。这样,在盒里放些樟脑丸就可以收藏起来了。
2、作品的保养:随着时间岁月的流逝,保存环境的变化,竹雕作品会出现一些瑕疵,如:开裂、发霉发硬、虫蛀等,为了更好地保存竹雕作品,让作品愈久远愈古香。
日常中要注意对作品进行保养,将作品存放在温度20℃左右,空气的相对湿度60%左右的地方。而且平时要多观察,及时发现问题,防止蛀虫危害。当发现作品的表面产生污垢时,应该用柔软的绒布轻轻地把它擦掉,如果发现作品干裂,要给作品上一些油或打上蜡。霉雨季节勿上油,要经常用毛刷去霉,干燥季节以半月上一次为好,经过反复地上油保养,抚玩后,竹色会加速转深,神采焕然,仿佛得人之精气。赏竹玩竹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种修养。最高境界便是人、竹融为一体。我为竹来竹似我。但要注意轻拿、轻放,动作和缓、适度。以不损伤竹雕本身为前提。●存放和取拿笔筒时,要防止坚硬之物摩擦或碰撞到作品表面。●平时取拿摆放或移动作品时,要注意取拿的方法,正确的取拿方法应该是一只手握持上端,另一只手托住底部,轻提轻放。
浅谈留青竹刻的鉴赏和保养
[日期:2014-11-18]来源:本站作者:管理员[字体:大 中 小]
[内容摘要]留青竹刻高雅而清丽,历来被文人墨客誉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幽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审美文化的提高,越来越多人的需求。如今留青竹刻已不再局限于文人的书斋案头,而进入了大范围的收藏圈。如何来鉴赏好的留青竹刻,如何来保养好自己的留青藏品,是众多藏友关心的话题。
关键词:留青竹刻 材质 鉴赏 保养
留青竹刻是将中国书画在竹皮上进行再创造的一门雕刻艺术,是竹雕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技法,留青最讲究艺术性和技巧性,巧用竹材表面青皮层与竹肌在质地、颜色上的对比来表现画面虚实变化和刀法韵味,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竹面产生包浆,竹肌变成琥珀色,使作品的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丰富,令人爱不释手。现在留青作品行情日趋看好,在海内外大型拍卖会屡屡拍出高记录,已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激发了我们这代人传承前辈们心灵手巧技艺的热情。由于这几年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从事留青竹刻的人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值得庆幸传统的留青竹雕正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着,希望这门古老的非物质文化艺术能够越做越大。本人从事留青创作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如何在市场上正确选择心仪的留青藏品,以及怎样保养维护,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与大家一起分享和探讨,希望大家从中体会留青竹刻的艺术魅力,品味收藏的喜悦,领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 作品的内涵
在国人的眼中,竹子有君子之风,“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由于这种对竹子的特殊情结,以及文人的推波助澜,赋予了其较高的精神内涵和审美尺度。留青作品通常有花鸟、山水、人物,也有书法等内容。评价一件留青艺术品的价值,应看其是否立意高远,题材新颖。何为立意,即确定画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个内容用意,去合理布局就产生了意境。一件成功的留青作品应有一定的内容和意境、情趣,应重视艺术效果,强调作品意境的构造和笔墨趣味的表达,应溶入自身的思想情感和创造力。而且因为留青竹刻是传统中国书画的结合体,所以诗、书、画、印对一件好作品来说也都至关重要。只有让它们完美结合于一体,才能充分体现作品的内涵,这几年更多的艺术家注重原创性,这对作者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竹刻艺术史上起举足轻重作用和代表性的人,绝大多数是能写善画会刻竹的高手,这也值得我辈人去学习借鉴的。总之,一件能流传百世的好作品,会让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爱不释手,其价值也是无法估量的。
二、 精细的雕工合理的布局
在中国竹子分布广泛,遍布全国。对大家来说,竹子不是什么稀有材料,所以对留青雕工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换句话说,留青之所以成为大家所喜欢的收藏品,精美的雕工才能体现其真正的艺术价值。如图(一)
图一
要求作者结合中国画运用刻刀,把所要表达的内容惟妙惟肖,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直到让人叹为观止。刻出的人物形象生动,表情自然、细腻传神,而且能应景生神;刻的花鸟虫草形象要符合季节,生动灵活,动态十足;刻的山水要层次丰富,虚实分明,要注重传统山水画的水墨韵味。能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画手所不得到者能以寸铁而刻之。
一件成功的留青作品在布局上要符合画面整体需要,画中的一点一物,都是直接影响画面的结构,俗语说:“一步走错,全盘皆空”。一幅画中各个局部的物象安排布置都要得当,这关系到整幅作品的成败。只有章法布局合理的留青作品,其艺术效果才会更好,其成长性也更高。
三、 竹材的品质
竹子在我国虽然种类繁多,但适合雕刻留青的材料也绝非是唾手可得。一般我们采用的是毛竹,清初的封毓秀曾感叹竹材挑选的艰难,曾写下“取材幽篁体,搜掘同参苓”的诗句,把搜寻竹材与寻找人参、茯苓相提并论,实不为过。
寻找竹材一定要在腊月进行,找竹龄4-5年左右的竹子,过老过嫩都不可取,这种竹子硬度纹理都恰到好处,而且腊月采下的竹子是不容易生蛀的。可用的竹子还要足够粗壮,节与节间距要长,竹干要挺拔,表面要平滑光洁无瑕疵,色泽要均匀。
为了满足这些要求,保证自己留青作品的品质,每年我们都亲自进山挑选竹材,其中苦楚只有自知。有时爬几个山头都挑不到一棵合适的竹子,运气好的话看中适合的竹子后,要请人齐根砍下,为避免竹材刮蹭碰擦造成损伤,自己亲自肩扛运下山。然后再把竹子剧断分成若干节,用薄膜纸一层层包好运回来。到家后要马上放在沸水中煮,目的是脱脂杀虫,然后用干棉布擦清竹腊。之后,置于通风处阴干,晴天拿出去阳光下暴晒。晾干过程中若出现开裂和起斑,则只能弃之不用,反反复复暴晒上2年后,才可用于雕刻。如果有条件尽可能多放上几年再雕刻,我们的作品一般存放5年以上才会使用,这样做出的作品效果会更好。
但是现在市场上有些艺人为了谋求利益,不顾季节反复进山采竹,竹材处理的不妥,导致有的作品会出现蛀洞。有的为了马上达到效果,把竹子拿去进行碳化处理,外行咋一看还以为是泛红的老作品,其实竹子已经进行了化学处理了,竹子的肌理已受到了损伤。这样的作品会泛出黑红色,而且很难出包浆。有的作品刻工马虎,粗制滥造,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其价值也是大打折扣。好的留青作品刚完成时为淡黄色,随着时间越长,竹肌的颜色越红,特别是经过把玩后会铮亮透红,色如琥珀,素洁高雅,古色古香。如图(二)
还有竹子的年份也很重要,一件好的作品,竹肌质地细腻,拿在手里有份量手感好,这说明竹材密度高,容易产生包浆。反之则是年份不够,竹子较嫩。
四、纯手工作品价值更高
随着科技发展进步,市场上也出现了机雕作品,这种作品收藏性低,价值不高,机雕作品每件都是一个模样,而且做工粗糙呆板,缺少艺术气韵,不生动传神,而纯手工的作品却每件都不一样,也没人有本事做到一模一样的。现在也有一些艺人手工流水线作业,其质量很难控制。因为每一个人的手法和水平都不一样,参次不齐会直接影响作品的品质,经常把玩的玩家还是能够清楚分辨出来的。
留青竹刻作品平时也要注意保养,如果不注意保养,可能产生开裂或损坏,颇为可惜。而且竹子本身容易产生霉菌和遭虫蛀,温度、阳光、温度对竹雕的影响特别大,不可不用心对待。留青把玩也有讲究,千万不能“恶玩”。
五、留青竹刻的保管
竹雕在保存和搬运中,不可与硬物相碰和摩擦,交通运输时要用软布包好后装箱。对竹雕要轻拿轻放,手汗大的人拿竹雕时要戴软手套,否则汗渍会在竹面造成色差。 图二
六、竹雕不能潮也不能过干
留青在保存中应适当控制湿度,陈列或玩赏时不可被裂日直射,也不可淋水或风直吹。不能放在地下室或湿度重的地方,否则会霉变。在北方干燥地区,应在房间放上加湿器,也可在房间放上几盆水,否则过分干燥会引起作品干裂。一般情况下,在空气流通常温下,只要不在日光直射的情况下,这种现在很少出现。
七、竹雕遇到霉变的处理
竹雕在湿度高的时候会生霉,尤其在黄梅季节时候。发现这种状况时,只要用手纸巾把霉菌轻轻擦干净,然后用软橡皮擦干净即可。如果还不行,可以擦些核桃油,利用核桃的油分洗净竹面,然后用软橡皮擦干净。还有竹雕不能与染料,有机溶液接触,以免影响作品成色。
八、竹雕的上油保养
竹雕作品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进行一次擦油保养。一般我们采用的是核桃油。就是把生核桃仁用细纱布包好,然后在竹面上轻轻挤擦。核桃油除了能滋润竹面外,还会使竹雕色泽加快变红。这里我要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擦在竹面上的油一定要用橡皮擦干净,不然会影响作品的美观。
九、竹雕的把玩
一般来说只有喜欢竹雕作品的人才会进行收藏,平进闲来总会时不时拿出来把玩,把玩也是一门艺术,里面的学问也很大,玩的得当会使藏品增色不少,但有的“恶玩”会损害到藏品。曾有一朋友拿着一件留青来请教我们,只见竹面上的包浆把玩得很漂亮了,但画面上布满了污垢。原来他太过喜爱以致每天用手把玩,甚至在脸上擦试油脂,结果把一件好的作品浪费了。所以藏家在把玩时一定要洗净手,而且留青也只能稍稍把玩,切记不能玩过头。
综合以上特征,抓住要领,玩家就能选到好的留青作品了。而且后期的保养也要认真对待,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藏品越来越有价值。要想怎么才能玩转留青竹刻,玩出自己的感觉、品位、欣赏水准,还需要用心学习,多加了解,以便能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世襄《竹雕鉴定》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7
[2] 梁志伟《雅玩门》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4
作者简介:
徐博,艺名徐文博,1973年生,常州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武进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省名人,自幼酷爱绘画书法,从事留青竹刻二十几年,在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书法均有涉猎,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金奖、银奖,代表作《兰亭序》《吉祥富贵》《溪山烟云图》《欣欣向荣》等。
浅谈传统留青竹刻及其走向
2013年07月01日 14:47   文物天地  我有话说
思无邪 高茜画 王志伟刻
安居图 王志伟画并刻
王志伟
近几年我一直在想,留青竹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一直是靠简单的师徒传承关系一步步走到今天,现在还有很多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传统技艺得到承传延续,这是值得庆幸的。我拥有三十年留青竹刻创作的经验,如今仍在从事这一行业。对我而言,留青竹刻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一直是我所思考的问题。“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大家都知道,那么,留青竹刻如何表现今天的生活、融入今天的生活,表现今天人们的感受和现代人的审美,让它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给人崭新的样貌,理应成为我们的追求。
首先是在画稿上,也即题材方面。
艺术创作的道理很多,概括起来却无非是表现什么和怎样表现这两个方面。一件作品最终的艺术价值与表现内容的选择有着极大的关系,这是创作者与欣赏者最重要的感受、体验的依据。留青竹刻的画稿,传统上基本就是三种方式:请人画、自己画和缩摹。现在也是如此,但在画面的题材方面已经有了开拓,随着时代、生活的变化,更加广泛了。这是生活内容和情感指向的变化带来的,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我先师白士风先生刻过一件《试银针》,技术因素暂且不论,题材的选择就令人耳目一新。这在当时的环境下就很超前了。王世襄先生还曾特地写过一篇文章来肯定这件作品的重要性,指出其基于传统而又有新创之功(见王世襄《锦灰堆》)。艺术是生活的写照,古人有古人的生活环境、生活内容和生活情趣,无论是绘画还是竹刻,中国传统艺术的题材大多集中于山水花鸟一路,延续长达千年之久。留青竹刻与传统绘画的联系非常紧密,特别是题材,往往依据当时的绘画。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明显有了变化,生活内容的不同,导致艺术家情感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向也随之更新。这是白先生《试银针》这类作品新进的大背景。到了今天,生活的变化前所未有的快速发生,六七十年代到处可见的土布长衫、竹椅板凳被高楼大厦手机汽车取代。作为刺激人们意识、思想、情感的信息来源,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改变了获取信息、传达信息的方式。所以,用古人的酒杯浇今人的块垒已经不能满足受众,也不能满足创作者的艺术追求。怎样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想到的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去,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去做的。如我刻的《思无邪》、《鱼际关系》(高茜老师画)等可供大家参考。我的基本出发点是,既不能脱离传统的积淀,为了赶时髦、急功近利迎合市场,又应时时提醒自己走出新的道路。也就是说,变中要有不变,不变中要求变。过去的留青竹刻家与当时的画家有合作的传统,今天的绘画已经并正在悄然变化发展,我与他们的合作为我的留青竹刻带来了明显的变化,这样的合作,以后还有发展的空间。传统题材固然依旧可以供今天的人们享用,有些内容,比如山川花鸟之美,具有永恒的性质,但作为审美对象,难免会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的陈旧感。如果大家都蜂拥而上去刻黄公望、倪云林,在令人赞叹留青竹刻的深湛功力的同时,难免又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所以,新的生活内容、新的关于美的发现理应进入我们这一代竹刻人的视野和追求。
如今是一个社会大发展、世界文化交流突飞猛进的时期,这给竹刻题材的丰富选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基础,其他艺术的观念、方法也可以成为竹刻的借鉴。顺应这一点,并有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将会决定我们的留青竹刻能否在时代、历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是在技法的层面上。
留青竹刻传统技法自身拥有丰厚的积淀,但是仍然有发展的空间。我的体会是,传统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巩固老一辈所传授的基本技法的同时,应该去探索、追求更多新的技法。比如,原来刻人物基本都是用细的三角槽刀单线勾出人物的脸、手、以及衣锦等,现在可以从透视、雕塑等不同的角度刻出更多的层次、前后关系及体积感、圆润度等等。原先留青竹刻一般都以工笔题材为主,现在可以刻小写意,甚至于大写意,如我刻的《耄耋富贵图》(吴冠南老师画),但需要对笔墨运用的章法、用笔、转折及前后关系了解透彻,才能真正刻出画面的精气神来。这就需要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多方汲取、借鉴,比如更多地写字、画画及读书等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寻找突破的契机和帮助。传统技法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今天我们刻留青,也应该在技法上不断尝试新的可能。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留青竹刻也完全可以在织锦、漆艺、金银器、玉器等工艺方法中获得借鉴。
技艺虽然是方法论的范畴,其实也是一种认识论,需要竹刻人增广见识和修养,多思考,因为不经思考的工作很容易陷入因循的旧套路,形成匠气。谁都明白,因循守旧是艺术创作的大忌。
三是在形制上。
传统的竹刻形制一般以臂搁、笔筒、扇骨等较为常见,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出挂屏、台屏、牙签盒等,如今除了原有的品种,又有了名片盒、香烟盒以至于打火机等更多贴近实用功能的商品性形制。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从传统的根源去找形制上的突破,使其更贴近我们的生活,又不失传统的基础,同时,在审美品格、趣味上又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近几年尝试刻了一些新形制,凤尾砚形、钟形、书卷形、琴形以至于牌形等等,既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又在形制上有新意。
再比如,旧时文人有很多用竹根刻印章,作为文房雅玩,既有功用性,又适合案头把玩,文彭、潘西凤、邓石如、吴让之等大家都乐于此道。但传统竹根章未见有留青雕刻的,那么,能否在这类雅器上加以留青,使之合则兼美?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认为砚台盒、印章盒、印泥盒、毛笔杆、墨床、笔架山、挂件、首饰盒等传统文房件、把玩件也都可以尝试加以留青竹刻。
古人说,“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中国人历来把挺直、虚心的翠竹当成精神的伙伴,种竹、赏竹、玩竹,而在大的范围中,留青竹刻更多的是与文人雅士日夕相伴,眼观之,手抚之,可以陶冶性灵。由于当今日常生活审美有了新的变化,竹刻能否越出固有的范畴,与其他器物、其他艺术融合,应该成为我们这一代刻竹人的追求。比如,我一直在思考,能否把当代设计、家居、陶艺、雕塑、装置等艺术融入其中?能否在更广阔的文化、生活范畴中与茶文化、酒文化、琴文化等结合起来?甚至与西方文化艺术资源进行适当的整合,使留青竹刻既保持独立特性,又兼善共美。
留青竹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岁月,出过那么多了不起的大家,积累了许多令人赞叹的艺术作品。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资源,却不是我们自己的荣耀。今天的竹刻家们唯有站在历史的土壤中、站在今天的生活中,在潜心用功的同时,真实地感受现代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的艺术梦想和追求。生命的体征是新陈代谢,新陈代谢的终止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精神和艺术也是同样的道理。
竹子是永恒的,手里的刀也是旧有模样,我希望自己和同仁在这不变的竹与刀之间,走出一条新的路子,创造出新的美。
明清竹刻概述
已有 3309 次阅读  2008-09-22 10:25
复制网址
分享到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气节”、“隐逸”、“君子”等文化内涵,因而得到特别的青睐。竹刻能够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一种专门艺术,有着以上深刻的人文原因。由于竹材易裂,难以久存,故明以前的竹器传世者甚为罕见。明清两朝,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竹刻的种类、数量激增。更由于文人士大夫及书画家的提携与参与,竹刻的艺术品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涌现出一大批身怀绝技的竹刻名家。
明清竹刻艺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明中后期、清前期、清中后期三个阶段。嘉定朱氏和金陵濮仲谦是明代竹刻艺术的杰出代表,被后人称作开宗立派的人物。朱鹤(松邻)、朱缨(小松)、朱稚征(三松)一门三代相传,开创了有明以来刻竹与绘画相结合的先河,刀法工致、题材广泛,对后世竹木雕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竹刻史上最大的流派——嘉定派。自朱氏三世之后,嘉定学竹刻者日众,并以之为专业,竹刻甚而成为嘉定一地的特产。濮澄(仲谦)所作以简古著称,治器不喜精雕细琢,只就竹材的天然形态略加刮磨而成器,与嘉定派多层次深刻的作风大异其趣。
明清时代的竹刻艺术,最为兴盛的是在明中期以后,至清乾、嘉时期(公元1522——1820年),在此时期,具有文人气质的竹刻艺术家不断出现,由于他们修养极高,又能诗善画,这种主观因素,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中很少有匠气,艺术品味极高,也因为这种清新脱俗的风格,使得他们的作品愈来愈受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墨客,皇室权贵的喜爱。这种客观造成的热潮,无疑又促使他们在创作、雕刻过程中更加殚精竭虑,所制器物技艺更精、构图更美。
从清代前期到乾隆朝,社会稳定竹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清代皇帝的喜爱,嘉定竹刻成为皇室收藏品,更使竹刻艺术品身价百倍。嘉定地处长江下游,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富饶的鱼米之乡。文人辈出,入仕者颇多,尚文学艺之风盛行。竹刻技艺世代相传,文人学士常以此自娱,继承者日多,这为嘉定成为我国的竹刻中心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进入清朝后,由康熙始(公元1662——1722年),历代皇帝都要召其中佼佼者入宫,成为皇家御用的雕刻者,工作环境较民间更为优越,他们可以不必为原料是否保证、时间是否充裕、生活是否贫寒等因素所困扰,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巧思构图,宫中其它门类的工艺技法又可吸收借鉴。所以他们的作品较民间作品雕刻更细腻、构图更精美、造形更丰富。当然民间的作品也不乏精美之作。另外,嘉定、金陵两派及一些小的派别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吸收对方的技法,融合于自身的创作中,也丰富了作品的色彩。
清朝初年,嘉定派竹刻家中的一部分仍遵循朱氏刻法,作品简洁有力,高深幽雅;而另一部分则在继承之余,推陈出新,将其它种类的雕刻技法吸收借鉴到竹雕上,创造出许多造诣非凡、特色明显的作品,在嘉定派内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三大支派。即以吴之璠为代表的薄地阳文派;以封氏兄弟为代表的竹根立雕派;以周颢为代表的陷地浅刻派
吴之璠,字鲁珍,号东海道人,嘉定人,主要活动在康熙年间。鲁珍早年习朱氏浮雕法,作品深浅多层,高凸处接近圆雕,低陷处或用透雕。后来,他又吸取北魏龙门石刻中的浅浮雕技法,独创薄地阳文法和陷地深刻法。吴深谙画理,能巧用景物的遮掩压叠,分生出远近层次,所刻文饰在丝忽之间见微妙起伏,图案景物虚实相间、层次分明、栩栩如生,构图布局更具匠心,在浅浮雕有限的高度中蕴含透视之深度。吴氏刻法与朱氏于器物周身刻满景物相比,更加雅逸。后世谈起吴的竹刻,“薄地阳文”成了其竹艺的代词,为人所推重。
吴之璠的作品生动浑成,苍健雄深,他的刀法有继承、有创新、更有遗响。他所刻荷花等物,以光素之竹面为地,而刻痕深陷入地,为又一种刻竹技法,现名之曰“陷地深刻”。此技法比一般深刻更深,雕刻至五、六层,最深处可达竹簧,但至乾隆、嘉庆以后已少有刻者。
吴之璠的创新丰富了中国的竹刻技艺,他的这种敏而不倦的精神,也使他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竹刻绝品。
薄地阳文派竹刻家继吴之璠之后,有朱文友、王之羽极其子王存素、王镜千、王逸民三兄弟。在此之后,王存素之子王春江、之孙王茂林也卓有成就。
竹根立雕派的始创者为封锡爵(字晋侯)、封锡禄(字义侯)、封锡璋(字汉侯),三兄弟与吴之璠同时而略晚。竹根雕技法是根据竹根的天然造形,采用“随形赋意、因材施雕”的技法,略施雕刻后即成艺术品,题材多为人物、花果、鸟兽。封氏兄弟是活跃于康熙年间(公元1662——1722年)的竹雕艺术家。兄弟三人均精于刻竹,世人称为“三鼎足”。封氏兄弟继承朱氏技艺,尽力模仿现实,刻意经营,所雕作品多以新奇见胜,题材除民间喜爱的人物故事如“刘海戏蟾”、“布袋和尚”、“散花天女”外,还创作肖像雕刻。清人封毓秀对他们的竹刻有生动的描绘:“或雕仕女状,或镂神鬼形。奔出胫疑动,拿擭腕疑擎。或作笑脸齿,或作努裂睛。写愁如困约,像喜如丰享。旁雄暨彬雅,栩栩动欲生。狮豹互蹲跃,骅骝若驰鸣。器皿及鸟兽,布置样相并。摹仿善独绝,智勇莫能争。”封氏三兄弟中尤以封锡禄的成就最为杰出,所作梵僧、佛像、仙翁、天女都超凡脱俗。康熙四十二年曾被召入皇宫,成为宫廷艺师,一代国手。后人评价嘉定的竹根人物雕刻是“盛于封氏,精于义侯”,即封氏兄弟将竹根雕刻艺术推向顶峰。
封氏兄弟之后,承继者较有成就的有锡爵之子封颖谷、锡禄之子封锦周等,但均不及锡禄门下高足施天章。施天章(1702——1774),字焕文,雍正年间供奉如意馆,授官鸿胪寺序班,乾隆三十九年卒,年七十有三。施天章所刻竹根人物形神兼备,极为生动。金坚斋《竹人录》谓:“封氏家法,专以奇峭生新为主。焕文一出,而古色古香、浑厚苍深,如三代鼎彝矣。”
陷地浅刻法为周颢所创。周颢(1685——1773),字晋瞻,号芷岩,又号雪樵、尧峰山人、芷道人等,嘉定县南翔镇人氏。周颢自幼习画,曾从王翚习艺,从上海博物馆所收藏的十幅绘画作品来看,他的绘画亦有相当造诣,是清中期嘉定地区颇有影响的书画家。他的竹刻技艺功力很深,刀痕爽利,生动传神。在他以前的嘉定竹刻都是以画法入竹为精能,而他则更有新的创造,由于他在书画上有一定的造诣,故他的技法特点是用刀象用笔一样,能在不假借稿本的条件下刻出山水、人物、树石来,且自成妙景,皴法浓淡浑然天成。并首将写意画法运用到竹刻艺术上,刀法秀丽挺劲,再显笔墨意趣,比绘画更胜。清代书法家梁同书称其“竹刻精妙不下于朱氏”。
周颢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稍有不称意之处,即使为已刻竣之器,亦不惜毁之。周颢的竹刻在嘉定派中别树一帜,而且对整个清中期的竹刻艺术影响极大。他门下的弟子中有成就且见之于志籍者有其子周笠(字牧山),门人严云亭、吴嵩山、杜书绅、徐云樵、孙效泉等。
在清代前期嘉定竹刻名家中,还有邓孚嘉、周乃始、吴历、钱大昕等嘉定著名画家、学者、文人,也都能刻竹,而且颇有佳作。
邓孚嘉,字用吉,清初福建人,初善模仿嘉定派,后自成一格,以善刻折枝花卉著名。
张步青,清早期嘉定人,其生平并无师承,风格近似邓孚嘉,擅刻折枝花卉蔬果,随意点染,便能透逸玲珑。
周乃始,字万周,号墨山,会唱曲,能说书,精篆学,工绘事,旁及雕镂。竹刻以芭蕉丛竹为主,还痴于收藏奇石美玉。生活清贫,风流儒雅,宽和待人,不论贫富皆与之交往,以诚相待。故其作品如其人,格调高雅,绝少匠气。
吴历,号墨井道人,清初六画家之一。信奉天主教,偶尔也刻竹,其臂搁山水,画法缜密似王蒙。并刻有松石笔筒,大画家王时敏为之题句。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又号竹汀。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博及群书,经史百家,天算地舆,无所不通,又善绘画,只因技艺被学问所掩,故世人只知其学问,不知其艺事。他刻的花卉臂搁,色泽古雅,刀工简略,文图均极具雅趣。
在清代竹刻艺坛上,与嘉定派的兴盛活跃相比,金陵派和嘉兴派虽相对凋落,但也涌现出一批竹刻名家。
仲谦之后,金陵派最为著名的艺术家,应属清中期的浙江新昌人潘西凤。西凤字桐冈,号老桐,侨寓扬州。潘氏刻竹师承仲谦,以浅刻为主,所制器物,略加雕琢,则神形兼备,刀法简练而精到,绝无率略之处。郑板桥称其为仲谦之后第一人,并写诗赞曰:“年年为恨诗书累,处处逢人劝读书。试看潘郎精刻竹,胸无万卷待何如。”潘氏虽属金陵派名手,但亦善深刻、留青,许多作品刻法有深有浅,运用得宜。这说明进入清中期以后,竹刻艺术的派别风格已不十分明显。
继老桐之后,道光时期(公元1821——1850年),浙江黄岩人方絜,也习金陵派技法,尚能自具面目。方絜,字治庵,号矩平,原籍安徽歙县。善画,尤工于刻竹,能在竹臂搁或笔筒上镌刻人物肖像,须眉如生,一时称为绝技。《墨林今话》称其“精于铁笔,刻竹尤为绝技,凡山水人物小照,皆自为粉本于扇骨、臂搁及笔筒上,阴阳坳实,勾勒皴擦,心手相得,运刀如用笔也。”
嘉兴派自张希黄之后,习留青技法之人越来越多,但张希黄已成为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被称之为“留青第一高手”。后人能望其项背者极少,唯有清中期的尚勋,尚能继承张氏衣钵,作品清雅可爱。
乾嘉时期(公元1736——1820年),在乾隆皇帝审美观点的支配下,工艺美术门类的艺术风格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竹刻也不能逃脱。这个时期的作品,绚烂富丽,仿古制品时有出现,竹刻上的书法,亦以金石碑林为主,从事刻竹的人员,除有雕刻家和文人之外,也有技艺熟练的工匠,雕刻家的文人气质与工匠敏妙的才思相结合,也创造出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仿古的尊、瓶、鼎,均一反前人深厚朴实的风格,以新奇精妙见长。这个时期,嘉定人蔡时敏及其弟子贺其吉、张宏裕等,仍以擅长高浮雕或圆雕的人物及动物竹雕见称。
自明中叶后兴起的嘉定派竹刻艺术,以高浮雕、圆雕、深雕、镂雕等技法著称,层次丰富、布局合理,雕刻的景物、人物极为传神,打磨亦佳。虽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技法的支系,但从总体上说,嘉定一派自朱氏开先河之后,主体仍以高浮雕、深雕、镂雕等为主,这种传统一直保持到清中晚期。
乾、嘉之后,嘉定派仍是竹雕的主流,但风格渐趋浅浮雕和平刻,透雕和圆雕技法不再被普遍使用,较为有名的如邓渭(字得璜,号云樵山人),其父邓孚嘉亦以擅长竹刻而闻名,工薄地阳文,善镌印章,精于刻字,常于笔筒或臂搁上刻名家诗词及镌印。
周锷精刻小字细如蝇鬣,而分行布白,层次井然,见者诧为鬼工,然而其字由别人代书。嘉庆以后刻字趋向细蜜,密难工,其书法味则少,然而此亦为一种新品。
张学海,善圆雕,以老竹根雕成寿星、狮子等大件,深得先辈刀法,古雅有致。
马根仙,苏州人,家中世代能画,他工于刻竹,风格类似金陵派。
时学庭、时钰兄弟开创竹刻世家——时家。嘉定的时家竹刻自时学庭,而后经时其泰、时澄之、时芳林、时以成、时大经、时湘华,历经七代,时家以善制贴簧竹器而闻名。贴簧,是竹刻门类中的“翻簧”工艺,乃是将竹去节去青,留下薄层的竹簧,经过煮、晒、压平后,胶合在木胎上,然后磨光,再在上面刻绘图案,色泽光润,类如象牙。
孙卫宗,嘉定人,发明用贴簧贴青混合制成竹器然后加以雕刻的新法。由于作品的流传,技法的布散,嘉定以外地区的竹刻也日益兴盛,名人辈出。至清后期,嘉定竹刻相形见绌,由盛而衰。至此,以地域分为嘉定、金陵、嘉兴等派,已不符其实。
晚清时期,竹刻技法力求以刀痕表现书画之笔墨情趣,于是,一般的阴文刻法成为最常用的刻法。浅浮雕已极少见,高浮雕、圆雕、透雕、陷地深刻诸法,问津者更稀。这时的竹刻器具也随之变化,以臂搁、扇骨为多。翻簧竹刻由于易于阴刻,因而兴盛起来。
这一时期竹刻大家不多,较为著名的仅有杨海、王云、王素川等数人。
杨海,字竹塘,号龙石,江苏吴江人,道光时为江南篆刻第一名手,晚年刻竹尤精,刀痕深而且圆,别具一格。
王云,字石芹,又号石香,其师周之礼,号致和,竹刻善摹金石文字,王云出于蓝而青于蓝,精擅阴文深刻,模块。摹刻金石文字,残缺处均能逼肖。同时还以善刻扇骨闻名于世,时人称之为吴中名手,扇骨雕刻又称“雕边”,起源于明代正德年间的曹大本,以后的竹刻家中均有以雕边而闻名的,如蒋苏台、柳玉台等,传至王云之手,雕边技艺已是炉火纯青了,他的雕边多为阴刻,也有阳刻和留青刻法,刀法简练自如,一气呵成,流传作品,布局工雅,脱尽习气,为人所钟爱。
至清末,能书善画的刻者日少,自画自刻的作品剧减,也因此能以刀见笔墨趣味的佳作日益稀少。竹刻全都成了商品,尚有名望的竹刻家大都成为店主,刻工惟求快捷,不求精细,更不谈神韵和艺术趣味,因而作品大都低劣,刻技也日益荒废。竹刻从高雅的艺术品,滑向日用工艺品、商品的地步。
总之,自清中期以后,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竹刻者本身素质的限制,竹刻艺术逐步走入了它的衰落期。主要表现在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综合使用多种技法,使作品繁漪多姿,深、圆雕等技法应用的很少,多以浅浮雕、阴刻等为之,给人以平浅单一之感。雕刻者中虽也有能书善画者,但大部分人只能假借他人画稿再行雕刻,作品的层次少,立体感差,人物、动物神态呆板,千篇一律,雕刻刀法也缺少飘逸流动。具有文人气质的竹刻艺术,逐渐又回到原来的匠人作品,无法与前期作品相提并论。
综观四百余年竹刻艺术的发展,从材质和器形上可慨括为竹根雕刻和竹茎雕刻两大类。竹根雕的选材,多注重竹根外表的奇特,略加雕琢而成器,常见的有人物、动物、印章等。竹茎雕刻则多为笔筒、香筒、臂搁、扇骨等。从整个发展风格上来看,则可概括为明中叶的质拙浑朴,清前期的繁绮多姿,清后期的平浅单一。
十九世纪后叶,竹刻艺术每况愈下,几至失传。直至二十世纪初,浙江吴兴金西厓、苏州支慈庵、无锡张韧之、常州白士风、武进徐素白等先生出,竹刻始又有新的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众的竹雕,总有人执著地去追求 | 竹刻展大师风采:张伟忠
竹雕的创作程序和技法
张华:绝艺有竹雕
石头、木头、竹子、葫芦等上面刻字、刻画、刻边款、刻印章教程大全,这期文章可谓囊括了篆刻、砚铭、竹雕、葫芦画、石艺的各种技巧!
意趣 | 山水竹刻,刻竹山水
文玩鉴藏:古旧竹雕的作伪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