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志及民间流传的“燕王扫北”有哪些失真的地方?

靖难之役形势图

在河北、山东民间,几百年以来,一直流传着 “燕王扫北”的故事。实际上民间所说的“燕王扫北”就是明初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首先突袭周王朱橚于开封,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榑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一、“燕王扫北”实际是北方老百姓世代口口相传对靖难之役的一种俗称。

“燕王扫北”这个词只在民间流传,没有出现在史书上。靖难之役历时三年(1399.8-1402.7),在战争相持阶段,政府军和燕军在北平和济南之间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那时民众的思想也都是正统的,无论官民只知效忠皇上,燕王发动战争,争夺皇位,就是叛逆。河北军民纷纷支援南京的平叛部队,顽强抵抗燕军。因此,河北、山东诸地的原住民遭受了深重灾难。殃及沧州一带最残酷的两场战役,是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役和东昌之役。该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大败政府军,并乘胜向南追击至德州,在攻打济南的战役中遭受政府守军的重创,围城三个月而不下,燕军兵败而归,是为济南之役。民国五年刊印的《盐山新志》记载:“燕军之战德州,攻济南,纵横出没,惟天津以南,济南以北,被祸最酷。”该年十月,燕军奔袭沧州(今旧州),仅用二日便攻克,之后燕军南下山东东昌府,与政府军决战,大败而归,这是燕王起兵以来最惨重的失败,史称东昌之役。其中沧州之战给沧州一带带来灭顶之灾,《盐山新志》记载:“建文以盛庸驻德州,吴杰、平安守定州,徐凯、陶铭筑沧州,相互犄角以窥燕。燕王以德、定二州皆城坚守备,难猝下。独沧州土城,溃圮日久,天寒雪冻,筑之不易,乘其未备,急驱攻之,此土崩之势也……遂拔其城,生擒凯等,余众悉降,燕将谭渊尽坑杀之。沧城由是破废,后乃移治长芦。”沧州之战中燕王军队对当地百姓的血腥大屠杀,超过了济南之役。《邢台县志》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南宫县志》记载:“燕兵所过,各州、县义民目为叛逆,争抗拒之”,“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青燐白骨,怵惊心目”。人民大量逃亡,北方人口剧减,“长淮以北鞠为草莽”。

二、朱棣即皇帝位后“令军北返报复乡民”没有史实依据

民间一直流传的 “燕王扫北”,从朱棣当上皇帝算起,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六百年来,这一说法从老百姓口中代代相传,写进了许多人家的族谱和多部地方志书中。尤其是前几年各地编撰的地名志中,不少都写到了 “燕王扫北”带给当地的灾难和痛苦。1991年版《盐山县志》14页:“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即位,令军北返报复乡民,县境尸横遍野,瓦砾一片,史称‘燕王扫北’。”“令军北返报复乡民”一说,未见于清朝及民国编修的盐山、沧县、青县、南皮、庆云等县志。该说法最早出现在1983年由沧州地区地名办公室编印的《沧州地名志》云:“靖难之师,因其不名正言顺,燕王朱棣又在沧州(今沧县旧州)坑杀降卒数千人,地方和百姓分期反抗,使其军多次受挫于济南至沧州一带。朱棣终胜,攻克南京,当了皇帝即明成祖。他怒气未消,由令其军北返,怒赤反抗之地,致使沧州一带‘白天尸骨遍野,黑夜青磷闪闪,其惨状不忍目睹’,乡人称此事为燕王扫北。”经查阅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刊印的《沧州志》、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刊印《盐山县志》、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刊印《盐山新志》、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刊印《青县志》、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刊印《沧县志》等志书,均未发现有关“令军北返报复乡民”的片言之语。如1916年版贾恩绂《盐山新志》也沿袭了“燕王扫北”的民间说法,但绝无“令军北返报复乡民”的不刊之词。其《兵事篇》云:“……沧盐居民争起义以抗燕军,燕军恨之,遂赤其地,畿南兵祸之惨遂为亘古所仅见。燕王立,永乐二年时始迁民以实之。迄今土人率云‘燕王扫北’……”。说到《盐山新志》,不得不提贾恩绂先生,贾恩绂(1865 一1948 )字佩卿,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方志学家。河北盐山县常金乡贾金村人。与蒋耀奎、崔兰西并称为“燕南三杰”;贾佩卿先生精于方志。他一生之精力,大多倾注于此,一生编纂多部高质量的方志,其方志观多为后人推崇,其对方志编纂的严谨态度为世人所称赞。有学者说“燕王扫北”此事在明朝为史家所讳言,故无文字记录。民国《盐山新志》的确有永乐年间民间李柳西著有《义民录》以及最终散佚的记载。但明朝灭亡后,此事便没有任何忌讳,方志何必再讳言?清乾隆八年《沧州志》甚至有燕军坑杀三千沧州降卒的记载,若果有“令军北返报复乡民”的事,则没有任何理由不做记载。其次,《沧州地名录》所载“(朱棣)怒气未消,由令其军北返”,与乾隆《沧州志》相抵牾。乾隆《沧州志》载:“(谭渊尽杀三千降卒)成祖怒。渊曰:‘此曹皆壮士,释之为后患。’成祖曰:‘如尔言,当尽杀敌,敌可尽乎?’渊惭而退。(《明史·谭渊传》)”(译文:谭渊杀光了三千沧州降兵,成祖大怒。谭渊解释说:“这些人都是勇敢豪壮之士,放了他们会成为后患。”成祖说;“如果真像你所说的,应当杀光敌人,那么敌人真的能杀光吗?”谭渊惭愧地退下了。)可见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对于沧州之战后谭渊杀三千降兵已经震怒,那么两年后已经攻克南京并已登基称帝的朱棣,还“怒气未消,由令其军北返”,报复沧州及周边的老百姓,岂不是太不合逻辑?另外,我们再从一般常理来推断,朱棣推翻了建文帝后,自己的角色实现了转变,既由领军一方的燕王变成了拥有天下的皇帝。他需要的是天下太平,需要天下臣民迅速恢复生产和生活秩序,为王朝的统治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保证。所以说当上皇帝的朱棣不可能再次对山东、河北一带的民间实施复仇报复。如果燕王真得扫北,应该先到济南进行屠杀。因为在那儿铁铉诈降,朱棣被骗单骑进城,在城门处差点被暗器要了性命,幸亏跑得快才侥幸逃跑。后来的南进,燕军只好绕过济南。可是,任何史书上都没有朱棣报复屠杀济南的记载。再说,朱棣对战后杀俘也是一直持反对态度的,曾几次严厉训诫部下坑杀战俘,曾质问他的将领们“得无人之地又有何用”?那么当了皇帝再去杀老百姓的事,绝不会是这位曾经把明朝推向辉煌的明君英主的朱棣所为。况且,登上帝位的朱棣已赢得了自己的正统地位,同样也需要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来维护自己的皇权,所以他不可能再去屠杀那些过去因正统观念而抵制过自己的民众。

从清朝到民国的历本方志中,均未发现“令军北返报复乡民”的说法,这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方志编纂者提出的新说,可能参考了民间的一些传说,使严肃的方志学成为民间故事会,一旦印行便谬种流传,贻害后人,这实在不是史学工作者应持的学术态度。

朱棣画像

三、“燕王扫碑”之说实属臆断推测

1992年版《孟村县志》云:“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王即位,令军北返报复乡民。百人幸难逃一,尸横遍野。俗称‘燕王扫碑’(亦称‘扫北’)。”《洪洞古大槐树志》也有这样的记载:民间盛传,燕王发起“靖难”之师,打的旗号是要打到南京去扫祭南京城的功德碑,也就是皇族的祖宗碑,所以又称之(靖难之役)为 “燕王扫碑”。这与 《明史·太祖本纪》和《明史纪事本末》所记的燕军打到凤阳府泗州时“燕王谒祖陵”和杀进南京后燕王先祭孝陵的事实颇相吻合。扫碑一词大致是上坟打扫墓碑之意,该词汇远不及“清君侧”及“靖难”具备鼓动性和正义感,难以成为起兵的口号或用于概括一场战争。该词汇未出现在明史典籍以及民国之前的各种方志中,在北京官话中,“碑”字读音为阴平即一声,而“北”字为上声即三声,这两个字的读音不可能混淆。唯独在沧州东部的方言中,这两个字均为三声,语音无区别。很可能“扫碑”二字是因民间读音混淆由当代方志工作者附会而出,不足为信。

四、“燕王扫北”与明初漠北之战风马牛不相及

有的学者认为,朱棣夺皇位的战争,史称“靖难之役”,而“燕王扫北”则指朱棣征伐蒙古残余势力的数次战争,他自己最终也死在北征中。民间张冠李戴,把北伐蒙元的“扫北”与南征建文帝的“靖难”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更为谬说。靖难之役发生在朱棣登基前的1399年至1402年,漠北之战是朱棣登基后,分别于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年1414年、二十年1422年、二十一年1423年、二十二年1424年的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两者发生时间不同,一个在朱棣登基前,一个在当皇帝后,不可能再叫“燕王扫北”;战争持续时间不同,漠北之战时间跨度长达15年,前者有非正统的“篡位”之嫌,后者则是朱棣亲征的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两次战争发生地不同,前者河北山东一带的平原深受其害,而后者距离华北平原千里之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代为农的老百姓只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和自身的温饱,绝不会关心与己无关的漠北战争,老百姓也没有任何理由,把发生在千里之外的漠北战争口口相传给后代,“燕王扫北”指明成祖征北实属穿凿附会臆想之结果。燕王朱棣的靖难,是从北平挥师南下,进攻明朝京师即今南京,故实为“扫南”,之所以会有扫北一词,笔者认为,是因为河北山东一代的老百姓,以自身所处空间为主体,相比之于南京,把靖难之役给北方造成的灾难称呼为“燕王扫北”。

《明史》

近几十年来,和平安定,盛世修谱风行于乡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地方政府编纂的那批地名资料汇编以及县志,近乎民间传说以及政府机关文体的大汇总,两者相互影响,与方志大家贾恩绂的《盐山新志》相比有云泥之别,对于“燕王扫北”的有关记载缺乏事实根据,不免令人扼腕叹息!

六百年来“燕王扫北”一词在华北民间流传不绝。就是这一场十分惨烈的战争,百姓惨遭杀戮、古老的城池被战火摧毁。后来不得向河北等地移民。“燕王扫北”四个字,正史中见不到,但在野史中,在民间传说中,出现率非常高,是老人们经常念叨的传说。剥丝抽茧、去伪存真,是对历史应持的态度,如果似是而非、以讹传讹,只能歪曲事实,无法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留舍村溯源
河北.沧州.盐山.千童祠
《古韵悠长话董村二》
《水浒传》“山神庙”寻踪
燕王扫北(15):在沧州杀了多少人?燕王扫北是一个民间传说,但在
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为何不走正定,却偏要选择人烟稀少的天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