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识、常识与良知

有人有一篇精彩的关于知识的讲演。他的基本观点是:良知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力量。良知是方向。

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人应该学习知识。知识对人的生活与工作有用有益。然而人不必学习一切知识。首先因为知识无限而生命有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学到一切知识,而只能学到一部分知识。你无须抱有学到一切知识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且,并非一切知识对于一切人都有用有益。

讲演人列举出“某明星离过几次婚”和“你知道我祖父的名字吗”这样的事例。可以认为,这些也都是知识。还可以指出,对于准备与某明星结婚的人来说,她“离过几次婚”是一个有用的知识,但对于你我他不准备与她发生亲密关系的人来说,就其实无意义可言。而祖父的名字则是与一个家庭或家族有关的知识,你我他不知道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也许可以认为这类问题应该排除在“知识”之外。那么,人们都认同是知识的知识,是不是也有可以不学习、不知道的呢?

数理化当然是知识。而且是博大精深的知识。诺贝尔奖得主多半在这些个领域。这些个领域的重大发现,常常关系到人类的福祉。不过,若是一个人一生都不做与数理化密切相关的工作,那就并非有充足的理由在这些个领域进行深入的学习,一般来说,以数学而言,能够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法就行了,不知道数学方程式不会有什么大碍。我在中学时代曾花费大量时间去解析数学方程式,练习本用了一大摞,令人头疼的考试经历了无数次。可我那时候的志向已定,要做与语言文字密切相关的工作,而不做与数理化密切相关的工作,于是我就在那时候的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牢骚:“白费功夫,浪费青春”。不是数理化不好,不伟大,不值得学习,是我这个愚昧之徒没有福分去享受这方面的无穷乐趣嘛!

语言文字是我的爱好。然而我爱的是汉语言文字。我当然知道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值得学习。可我本没有打算做外事工作,又一生都没有做过外事工作,不曾有过经常与外国人打交道的情况,我因而就感觉学习外文对我而言是没有必要的。我在中学时代也曾花费大量时间记英语词汇,背英语课文,也曾经会说几句英格里希、苟得拜。可是离开学校几年,就把辛辛苦苦学来的那点英语知识都奉还给老师了。活到七老八十,回望过去,不无惋惜地说:英语学习,对我而言,也是白费功夫,浪费青春。

忽然想起,有过这样的报导:某个大师级著名人士,当年考大学时,数学得的是零分,但是因为语言得了比满分更高的卓越成绩而被录取。在我看来,这位不会数学方程式的大师并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孔子就说过,他不是什么都懂,有很多知识他是不懂的。

我再次声明,我决非看轻理化和外文外语。我只是说,若是一生不与这些方面打交道,是可以不做深入的学习的。反过来说,若是做这些方面的工作,那就应该做深入的学习。

知识无限。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知识都学习,都懂得,都掌握。所以应该选择一部分来学习,来做深入的学习。那么,对于常识,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呢?

何谓“常识”?【现代汉语辞典(修订本)】称:常识就是“普通知识”。我看后还是没有搞明白。这是换一个说法而已,并没有说出词汇的特定内涵。其实,常识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工作与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最主要的共同经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社会实践密不可分的那一部分知识,若是缺乏这样一部分知识,那就会在看似普通平常的日常生活、工作与社会实践中遭遇困难、麻烦与挫折。所以,常识应该是人们都需要学习、了解和熟知的一部分知识。所以,决不能将常识看作可有可无的知识,看作等级低下的知识。常识是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常识具有鲜明的共性。但这个共性是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对于中国人而言是常识,对于外国人而言,就不一定是常识。反之也一样。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就要知道我们的祖国有近五千年的辉煌历史,知道历史上有过周秦汉唐,知道有个叫司马迁的人,写有一部【史记】,知道汉大气,唐开放,晚清以来近百年屡遭列强侵略,抗日战争是我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第一次全民族全面抗击外敌的胜利,等等。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炎黄子孙,这些都应该是常识,不应该不知道。

同理,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就应该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汉语言文字,至少应该能够写成一篇明白无误的书信来。若是读了中学,竟然还作文辞不达意,还错别字连篇,那就是出了一个常识性的差错,犯了一个不应该犯的低级错误。现如今,中国大陆学习英语之风甚盛,不少人的学习成绩不错。相信在众多的英语英才中,必定会有一些人以其所长为祖国做出更大贡献。可也出现了一些不应该出现的情形,有些人英语学得还行,汉语却学得很差,对于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更是所知甚少。要知道,会讲英语,会看英语书刊,对于英美等国人而言,是很平常的事情,也许我们学了好些年,还比不过他们的小孩子。若是想到英美等国家谋求发展,那就应该既懂得英语,又熟知中华文化,做一个能够贯通中西的文化达人,像林语堂那样。一个中国人,若是汉语言文字水平太差,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太少,即使他不做中国人,即使他连华侨也不要做,他终究四不像。到了他乡异国,比那里的人,天生差了一截子,比他想否认却否认不了的出生地,他又差了一截子。

接下来再说良知。何谓良知?【现代汉语辞典】说:就是“良心”。那么,良心又是什么?【现代汉语辞典】说:“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这里,最关键的是“跟自己行为有关的”。这也就是说,在自己的行为中要有底线,必须判定其是非与善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且不管辞典怎样解释,人们都明白,良心良知,就是不能为非作歹,就是要做个好人,就是要做善事。

良知是知识的一个部分。知识不应当教人向恶。知识应当教人向善。当代中国有一怪现状:大学比过去多多了,大学生比过去多多了,官员中高学历的比例比过去多多了,但是人们的道德水准却明显下滑。不少巨贪拥有高学历高职称。昨天还在作反腐败的长篇大报告,今天已被查处的,不鲜见。难怪人们会说:有的人,官高,学历高,职称高,什么都高,惟独人品低下,良心叫狗吃了。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良知比知识更重要。就选拔官员的标准而言,要的是德才兼备,这里,德在前,才在后。可以认为,德就是良知,才就是知识。对此,早在宋代,司马光就作过论述,他说:才是“德之资”,德是“才之帅”。才德双全是“圣人”,才德皆无是“愚人”,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进而论定:“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为什么?“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比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当哉!”有过一句名言,“知识越多越反动”,或者“知识越多越蠢”。记不准确了。这当然不对。可不可以作一些补正:若是没有良知,那就知识越多越坏,越对社会对人民对祖国有害。

总而言之,知识很重要,知识是力量。常识作为知识的一部分,比知识还要重要。排个次序,常识第一,知识第二,良知挂帅。极而言之,可以没有多少知识,不可以没有常识。没有多少知识未必不可以文明行世,没有良知就只能沦为沐猴而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你可能想不到,初中最难的课程竟然是它
重要不重要的问题
文科需要背诵,数理化其实更需要背诵,比如数学知识框架
数学解题技巧
数学老师:小学掌握好这30个奥数模块,数学成绩一定棒!
脑袋清醒了:搞高中数学亏,搞高中英语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