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儒、佛、道三教与茶的渊源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固有的儒家学派和道教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同时也是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时期,茶以其清淡、虚静的本性和却睡疗病的功能广受各宗教徒的青睐。

儒家与茶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佛诸家的精华而成,其中儒家思想是主体。儒家思想不仅是封建产物,但作为一种精神思想,在不同朝代的应变、发展中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他的特点便是时时刻刻,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在小事中。儒家主张在饮茶中沟通思想,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友情。且各家茶文化精神都是以儒家的中庸为前提。清醒、达观、热情、亲和与包容,构成儒家茶道精神的欢快格调,这既是中国茶文化的主调,也是与佛教禅宗的重要区别。儒家茶道是寓教于饮,寓教于乐。在民间茶礼、茶俗中儒家的欢快精神表现特别明显。

无论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说,还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说,还是陆羽的"精行俭德"说,都有着中庸之道的深刻内涵。实际上,我们以上所讲儒家茶文化注重人格思想,所谓高雅、淡洁、雅志、廉俭等等,都是儒家茶人将中庸、和谐引入茶本身的前提准备,只有好的人格才能实现中庸之道,高度的个人修养才能导致社会的完美和谐。因此,儒家茶人认为饮茶可自省、审己,清醒看待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等等,也都是中和思想的基本条件,它和“中和”原则组成了一条完整的思想逻辑链。通过饮茶,营造一个强化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的空间,这简直是一种绝妙的想法,然而它却代表了儒家茶文化真实的理想。儒家是人世的,然而又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人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这难道不能说明儒教茶文化真正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吗?难道不能说明儒教茶文化对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吗?

无庸讳言,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类的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姓别之间、地域之间、语言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能以清茶一杯,体现这些原则,加强这些原则,这岂不是一幅儒学的天地中和境界吗?

道教与茶

道教徒炼丹服药,以求脱胎换骨、羽化成仙,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可满足道教对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追求。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神仙丹邱子向虞洪乞茶喝。道教徒的宣扬,提高了茶的地位。

道空茶法的仪式

茶室是静的空间,水是静的灵魂,茶是静的法门,心静在静默中一丝不留烦,一尘不柒乱,一脉不承伤,一滴不沾痛,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俗世,忘掉自己的过错,忘掉自己的聪明   等等。。。。

通过坐忘到达身心致极之静,也达到灵魂致极之超脱,品茶为自然通悟,道家的无已在借助悟我两忘的时空里,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的境界。

茶道师为水之灵,应视水为茶之母,茶才能形成道的神歆,客人进入室内不可随意讲道以外的话,入室之人必先控制好静的心态和听的准备,让我们一同静下心来倾听水的声音,领悟道的神韵,使疲惫的心神得以释放,世间无道则天地无德,万物难成,因道的存在,大千世界才有繁衍身息的未来茶道师在操作台上画出太极图,太极图意为众生万物的本源,形象的表达了相互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道家清洗筷,拿起清洗夹,夹起清洗巾,组合成三合人,再加上人则变成四合人,以表三见天人和欢迎四方来客,叠好的清洗巾边缘则形成一个S型,两者结合,意为世间万物的又一轮回。

茶道师展示茶样盘 所划过的痕迹,意为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生沉浮几春秋,有道还原性本真道家茶道特别讲求茶叶的质量,是按照道家贵生思想而定,一律是上好的绿茶,绿茶是茶品中维一被科学界确认为茶中最有宜健康的茶,同时保证了植物的自然本色,完全符合道家的自然法则,古往今来,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缘,正所谓,静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养心者健,问心者答。

茶道师给茶碗中加开水,意为人水合一,学人初道,水无所不通,人无所不为,在水与人之间我们能看到水的力度非人能匹,茶道师投茶于开水中,意为人茶合人,学人能道,人与茶讲求心气,茶与人讲求心神,心气源于心神,心神源于世交,二次加水,意为人壶合一,学人会道,人永远都是弱小而微不足道 的,只有明白自己在大千世界里的位置,才会懂得相敬如宾,壶容茶水于其中,容人心于其中,它体现了博大与宽容,茶道师将品茗杯分别置于操作台上不同的四个位置,其中之意是欢迎四方来客,也充分体现道家所讲求的四帝,给杯中加入不同的调味品,即是尝人间百味,品人生真帝,道家四帝,一帝即为尊人,在茶道室内,客人以左为上,以老为先,以女为重,二帝即为贵生,道家茶道对茶叶的讲究是按照贵生的思想而定,道家贵生思想常期影响各界人士,三帝为坐忘,“至虚极,守静笃”是道家为静的外事哲学,茶道室内的坐忘,表达道家坐忘的境界,并达到至静为上的标准,四帝即为无已,一切无已思想都存在大无与小无的区别,道家的无是大无,是精神欲望,物我两忘。

我们所品第一轮茶为启明茶,是用道的方式让大家爱茶

第二轮为度生,即是用道的方式教大家怎样开始新的生活

第三轮为逐水,自古水往东流去,人生都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要像水一样奔向大海

第四轮为柄 福,品茗问道将品茶之人所有的邪气,修正成福气

第五轮为摹形,世间万物以道为先,无形者须打造,有形者须照造

每六轮为修气,修习我们应有的大气、大度、大德

第七轮为通心,以道养 茶,以茶养心,最终达到以道养心的效果

第八轮为写意,通过道的精神到达点化他人的境界

第九轮为悟道,水尽,茶白,坚茶,通过品茶感悟更深的世间万象,此为悟道有之

道!是一种无声的风,唤醒一汪寂寞的潭。。。。

佛教与茶

《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今河南安阳)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今南京),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

《续名僧录》:“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槃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

《宋录》:“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今安徽寿县)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昙济擅长《成唯实论》,对“三论”也颇有研究,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

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茶文化解密儒道释
茶艺与茶道
茶道与儒、佛、道之渊源,你是哪个派系?
茶文化中儒道佛的思想体现
“禅茶一味”的文化内涵
茶道[阐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