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谈《赤壁之战》中鲁肃形象的塑造

略谈《赤壁之战》中鲁肃形象的塑造

吴汝煜

  在赤壁之战中,鲁肃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裴松之在《三国志》卷五十四的注文中说:“臣松之以书建计拒曹公,实始鲁肃。”又说:“刘备与权并力,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基本上采用了斐松之的意见。在《赤壁之战》中,鲁肃的形象塑造得极为成功。分析鲁肃的形象,对我们了解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意义。

  课文以鲁肃对孙权所说的一段话作为全篇的发端。这段话,表明他是一个有见识、多谋略、达权变的战略家。有见识,是说他一眼就看出了荆州的重要的战略地位,预见到刘表死后,曹操必然要向荆州进兵;有谋略是说他首先提出了要说服刘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的战略方针;达权变是说他请求出使荆州,以“吊表二子”为名,进退自如,并作两手准备,以便相机行事。这段话的总的精神是要帮助孙权竭力向外发展,与曹操共争天下。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这段话一下子就把人物推到了复杂的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上,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初步展现了他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的敏锐观察力和运筹擘画的杰出才能。以下即通过事态的发展和人物自己的语言行动来进一步表现他的外交才干和在实施联刘抗曹路线中的高度的斗争艺术,从而使人物的形象随着事件的进程而逐步丰满起来。

  鲁肃最担心的事是曹操先发制人。实际上,曹操确实抢先了一步。刘表的少子刘琮不战而降,荆州已为曹军所得,刘备仓皇南逃。曹军的迅猛行动,打乱了鲁肃的部署,使他面临着新的困难:一方面,曹操获得了刘表的水军,使东吴江防失去了作用,孙权集团受到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刘备新败于长坂,是否有信心和力量与曹操抗衡,还不清楚。形势的变化,使鲁肃修正了自己的计划,不是忙于向外发展,而是要先设法确保已有的地盘。为此,他更需要尽快地与刘备取得联系。“备南走,肃径迎之”。“径迎”就是直接迎上去,足见当时鲁肃心情的焦急。见到刘备以后,立即进行了会谈。他虽然明知“刘备天下枭雄”,但与他说话,句句出于真心,连一点外交辞令也不用。相比之下,刘备说话要虚诈曲折得多了。按理说,他正走投无路,孤掌难鸣,迫切需要孙权的支援。鲁肃的来意,他也完全明白,但当鲁肃问他“何至”的时候,竟言不由衷地说要投奔苍梧太守吴巨。苍梧地处吴国后方,刘备与吴巨联合,将对孙权造成后顾之忧。刘备用这句话来试探鲁肃,目的是要逼迫鲁肃先表态,让鲁肃主动提出联合抗曹的要求,以便维护自己的尊严,用的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在这里,鲁肃充分表现了坦率、诚恳、厚道的性格。他完全没有理会刘备的权术心计,马上发出邀请:“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并主动与诸葛亮定交,甚至把孙权将要并吞吴巨的消息也透露了。人物的性格总是要借助于一定的环境表现出来的。他的坦率、诚恳的性格,正是在急于寻找联盟,以打破曹军进攻的紧迫情况下,自然流露出来的。“备用肃计,进驻鄂县之樊城。”这一句,为鲁肃的外交活动作一小结,说明作为战略家的鲁肃,已经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孙权集团内部出现了主战派与主降派的斗争。主战派以鲁肃、周瑜为代表。他们代表着江淮土著地主的利益。鲁肃是临淮东城(今安徽省定远县西南)人,家中十分富裕。周瑜是庐江舒(今安徽省舒城县)人,也是大地主出身。他们为着确保自身的利益,反对曹操南下。主和派以张昭为代表。张昭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因受黄巾起义打击而避乱江东,虽然依附孙氏,但毕竟是客户,与南方土著地主有着深刻的矛盾。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张昭从内心感到高兴,因此口口声声称曹操为“曹公”。如果曹操统一江南地区,张昭可以恢复自己在彭城的家园。他提出迎降曹操的主张,是势所必然的。在这场斗争中,鲁肃认识到,孙权是两派都要争取的政治代表。他的态度是举足轻重的。鉴于孙权当时举棋不定的情况,鲁肃便把全力集中于做孙权的工作上。对此,课文运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两种方式来表现。

  先说直接描写。张昭的迎降主张获得了多数人的赞同。“鲁肃独不言。”这“独不言”,表面上似乎不符合他的直率性格,而实际上,正好说明他的正直不阿、不肯屈从外界的压力。必要的沉默,还表现了他性格中持重、谨慎的一面。等到“权起更衣”的时候,他看准了机会,立即“追于宇下”,从孙权的切身利益出发,剀切透辟地说明了迎降曹操的严重后果。“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这段话“利弊明而是非审”(《艺概》卷一),在开陈利害的同时,又披沥了自己的忠肝义胆,更增强了感人的力量。孙权称赞他“廓开大计”。(按:“廓”字在这里作“独”讲。《汉书·东方朔传》:“廓然独居”,是其证。)这高度评价的一笔,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看,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课文中的间接描写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写他引诸葛亮见孙权,借助诸葛亮的辩才来坚定孙权的抗曹决心。诸葛亮对孙权所说的话,与鲁肃对刘备所说的话,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诸葛亮对孙权的思想状态所以能了如指掌,诸葛亮的句句话所以能击中孙权的要害,说得孙权“大悦”,这与鲁肃主动跟诸葛亮“定交”有着隐微的联系,读者不难体味。诸葛亮游说孙权的成功,间接地写出了鲁肃的作用。另一处是写鲁肃劝孙权召回周瑜。鲁肃知道,孙权虽然同意抗曹,但如果不把投降派的舆论击败,事情还会出现反复,胜利仍然没有把握。周瑜是个坚定的主战派人物。他是孙权的哥哥孙策的好友,威望很高,足以和张昭抗衡,再加上周瑜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因此,他劝孙权召还周瑜,是一条很及时、很重要的措施。鲁肃荐人得法,为整个赤壁抗曹之战最后投下了一步好棋,从此通盘皆活,未战而曹操之败已成定局。孙权晚年在给陆逊的信中把鲁肃在赤壁之战前夕“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视作生平第二快事(按:第一快事是鲁肃始见孙权时向孙权陈说帝王之业),并说“其决计策,意出张(仪)苏(秦)远矣。”(均见《三国志》卷五十四)课文把周瑜在群臣会议上议论英发和在赤壁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场面描绘得越精采,作为间接描写对象的鲁肃的形象也就越丰满。

至此,有必要回到开头的话上来。鲁肃在赤壁之战中,确实是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孙刘联军的赤壁大捷,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鲁肃对复杂的客观形势及时作出精辟的分析,采取正确的方针,展开一系列有效的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胜负,主要地决定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分析鲁肃的形象,有助于我们认识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论断,从而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国演义》人物赏析
历史上周瑜若不是早死,他能甩诸葛亮几条街
三国权谋:鲁肃的才具
诸葛亮定策三分天下,殊不知东吴早就有三分天下和二分天下的国策
周瑜临终前提拔一小将,不但让他给自己报了仇,还让刘备生不如死
他才是三国最有智慧的人,并非诸葛亮,很多人都误解他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