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鸿门宴》教案(3)

教案示例(3)

《鸿门宴》教学目的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

  3.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胜项败的原因。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鸿门宴是历时四年(前206~前202)的楚(项羽)、汉(刘邦)之争的开端。楚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军事上拥有绝对的优势,但最后竟以失败告终。它的失败有多种复杂的原因,而主要原因之一是它的领导人项羽性格弱点,即历来评家所谓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这篇课文里,作者把这位失败英雄的形象刻画得十分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项羽在鸿门宴斗争中的失败就已经预示了他未来的悲剧结局。因此,项羽形象的分析应当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必须突出这个重点,才能使学生较好地认识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个别领袖人物在这进程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的困难在于:这场斗争的内容错综复杂,涉及众多的人物,情节波澜起伏,变幻莫测,以学生的一般阅读速度在较短时间难以达到完全熟悉的地步,而读史尤非十分熟悉人物的言行不可。解决这方面困难的办法是:(1)加强预习,提出明确要求;(2)在课堂抽出一定的时间诵读文中的主要部分。

  2.教学方法。

  打算以学生自由讨论为主,有助于学生认识的加深和思维的发展。

  必须为讨论准备充足的条件,包括:(1)使学生完全熟悉课文的内容,特别是要熟悉那些重要的历史细节;(2)大致了解楚、汉斗争的全过程;(3)向学生提供少量有价值的资料。

  在本文教学的总体设计上要把读史和学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不但表现在计论的问题不超越课文内容这一点上,还表现在语文因素的充分利用上,包括结构层次的分析、文义的疏通、写作技巧的探讨和语言的积累等─这些因素有的可视为讨论前的准备,有的可视为讨论的深入。

  仍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但由于本文篇幅过长,不能全篇诵读,所以诵读教法只起补充作用。

  3.课时安排。

  本文拟用3课时教读。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介绍楚、汉之争的概况,朗诵课文前4段,疏通文句、归纳各段大意,比较阅读。

  第二课时──分析项羽及其他人物的形象,诵读第4段。

  第三课时──分析写作特点,积累语言。

预习安排

  1.参照注释阅读全文后,按下列问题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的语句。

   (1)项羽决定进攻刘邦的原因是什么?(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对此持取什么态度?(其志不在小”“急击勿失。)

   (2)刘邦是怎样得知这件事的?采取什么对策?项伯给他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3)刘邦来鸿门谢罪,项羽有哪些表示?范增企图在席间杀死刘邦,项羽又有怎样的表示?

   (4)说说樊哙是怎样闯帐的,项羽又是怎样对待他的?

  2.班固《汉书.高帝纪》记鸿门宴一事,基本上摘抄《史记》。下面是该文最后一部分。读后再跟课文第5-7段做一比较,说说作者作 了哪些删节,删节的理由是什么。

  “有顷,沛公起如厕,招樊哙出。置车官属(指随从人员),独骑,,樊哙、靳疆、滕公、纪成步从,间道走军。使张良留谢羽,羽问:“沛公安在?”曰:“闻将军有意督过之,脱身去,间至军,故使臣献璧。”羽受之。又献玉斗范增,增怒,撞其斗起曰:“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朗读全文一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常用语“鸿沟”是什么意思?(古运河名,比喻事物的分界)。

  教师指出:鸿沟之后以出名,是因为它曾经是楚、汉之争中的临时分界线。

  二、楚汉之争概况简介。

  前207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分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候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地垓下(今安徽灵壁南)。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三。朗诵课文前4段并划分结构层次。

  进行的步骤:分段进行。每段先解释词句,接着检查预习(要求划出重要语句)的情况,然后朗读,最后归纳各大段大意。读完这四段后,再分析结构层次上的特点。

  1.讲读第1段。

  正音、释句:①“沛公欲王(读破)关中”。②“说(shuì)项羽”。③“此其志不在小”:“此”是对上文“沛公居山东时……妇女无所幸”的总括词,意思是“从上述情况看来,”。

  划重要语句(略,预习中已划)。

  补充提问:①曹无伤向项羽告密选择了怎样的时机?(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②先交代双方兵力有什么用意?(为沛公采取退让策略张本。)

  朗读后归纳段意:项羽听曹无伤的告密后决定击破刘邦,项羽的主要谋士范增也力主进攻。

  2.讲读第2段。

  正音、释句:①“谁为(wèi)大王为(wéi)此计者,这句话可以改为为大王为此计者谁,代词。鲰:小鱼,引申为短小、浅陋。③“足以当项王乎:从沛公答语可以看出,是相当、比得上的意思。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这句话在《汉书》中作愿伯明言不敢背德,比原文少三字。⑤“因善遇之后省宾语,意思是借这个机会。注意分辨的不同用法。

  划重要语句: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补充提问:①项伯见张良,张良却要将消息告诉沛公,他的借口是什么?(“臣为韩王送沛公”“亡去不义”。)②托项伯调停,究竟是谁的主意?(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朗读后归纳段意:项伯夜访张良,刘邦、 张良乘机拉拢项伯,项伯劝项羽不要进攻刘邦。

  3.讲读第3段。

  释语句:①范增──当时已70多岁,曾劝说项梁(项羽叔父)立怀王。怀王曾任命他为末将,随宋义、项羽一起北上求赵。翼蔽──“”“同义。翼然才是像鸟张翅那样。

  划重要语句: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②“默然不应”。

  朗读后归纳段意:刘邦来鸿门“谢罪”,项羽设宴招待,范增企图在席间杀死刘邦,未能实现。

  4.讲读第4段。

  释语句:①“与之同命”──跟刘邦死在一起。“同命”,同命运之意。“之”,其最近先行词是“沛公”。②“则与斗卮洒”──“斗卮”,容量为一斗的大洒怀,不应读破。

  划重要语句:①“带剑拥盾入军门”“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②“赐之卮洒”“赐之彘肩”。

  朗读后归纳段意:樊哙闯帐,项羽赐以卮洒和彘肩;樊哙借机谯羽,羽未有以应。四、将第5-7段跟《汉书》记载作比较。

  先指出被删节的内容(①陈平吕沛公;②沛公和樊哙关于辞行问题的对话;③沛公令张良留谢一事有“纲”无“目”(略去所有细节);④张良入谢,略去礼节性的的话语,只保留最重要的三句话;⑤删去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事。)

  如此删节说明了什么?(从表面看,班固只保留了鸿门宴后事情的梗概,司马迁则很重视宴后的许多细节,把当时人物的情状写得栩栩如生;从实质看,被删节的内容大多跟刘邦当时的心态有关,揭露了刘邦当时惊惶万状的心情,而诛杀曹无伤一举,更说明他心中不能“容物”,班固“为尊者讳”,所以不提这些事。)

  五、留作业。

  1.朗读全文一遍,进一步熟悉故事情节。

  2.准备分析项羽等人形象,认识鸿门宴斗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着重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项羽为什么在一夜之间改变了决定?为什么不在宴席上杀死刘邦?

  ②刘邦决定到鸿门去见项羽?这个决定是否显得草率?后来逃席,是否做得对?

  ③比较一下刘、项两个集团中的某些人物(如张良、樊哙、项伯、范增),说说有怎样的不同。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可印发给学生)说说自己的感想。

  高祖置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联,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有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自《史记.高祖本纪》

  4.思考课本练习第五题。

  第 二 课 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复述故事情节。揭示学生:课文可分三部分:鸿门宴的来由(前两段);鸿门宴上的斗争(中间两段,这是重点部分);刘邦逃席回军(最后三段)。

  2.朗读第34段。

  二、学生讨论。

  方式:按座位四人一组进行讨论(讨论题见上文),推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做小结。小结要点如下:

  1.关于项羽的形象。

  ①应涉及的几点内容:优柔寡断(改变进攻刘邦的决定、对范增在席间杀死刘邦的企图不表态、沛公逃席而安然受璧);率直粗犷(闻刘邦“谢语”而说出告密人姓名、闻樊哙“谯语”而“未有以应”);不善用人(在关键时刻不听范增);骄傲自大(宴会上的排座次)。

  ②要害是他“自矜功伐”(一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触犯了他的尊严,所以决定进攻;而在获悉刘邦“籍吏民,封府库”待他来处理之后,使放弃了进攻打算。他不把刘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而刘邦又注意维护他的尊严,使他动了“不忍”之心”。)

  ③自矜功伐而最后终于遭致失败,就是项羽这一悲剧形象的实质。正是从这一点上,我们才说鸿门宴的斗争虽然是刘、项斗争的开始,却已经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

  2.关于刘邦的形象。

  ①刘邦亲往鸿门谢罪,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非此不足以阻止项羽进攻;“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从这些事都能看出的坚决果断。②刘邦“先破秦入咸阳”,是“有大功”之人,但在项羽面前谦词卑礼,唯恐有所不至,甚至“出”而“未辞”,也觉得于礼不合,这又表现了他能屈能伸的性格。

  ③初见项伯,即“兄事之”,“奉卮洒为寿”,“约为婚姻”,可见他善于拉拢人,为己所用。

  3.其他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中的人物:①张良──足智多谋(请项伯调停是他提出来,樊哙是他找来,“留谢”一事也处理得恰当。)②樊哙──非凡勇敢而又粗中有细(闯帐的动作;入帐后怒目而不语;借机面责项王;主张不辞而别)。

  项羽集团中的人物:①范增──有远见卓识而刚愎自用(断言刘邦“志不在小”;吕项庄击杀刘邦;碎玉斗;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②项伯──看重情义,而又易为假情义所盅惑。③陈平──当时已有心投奔刘邦(奉召而放行)。

  4.对鸿门宴这场斗争的认识。

  项羽自矜功伐,在这场斗争中犹豫不决,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致使互相牵制,坐失良机。刘邦狡诈多端,能屈能伸,处事坚决果断,知人善用,终于取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5.补充说明。

  根据以往的经验,学生在讨论中也可能提出以下的问题,教师应略作解释:

  ①刘邦是否可以不亲自去鸿门:不去则事情不能定局;即便项羽一时听从项伯劝告,也可能改变。

  ②项伯是否只看重“情义”而不顾大局。刘邦既已说过“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则项羽师出无名,更不应在席间杀死刘邦。

  三、留作业。

  1.诵读第34段。

  2.仔细品味下面两段话,说说它们在表现人物性格上的作用。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令将军与臣有郤”

  ②“臣死且不避……窃为大王不取也”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背诵第34段。

  二、个性化语言的分析。

  1.刘邦见项羽时所说。

  引导问:这段话有几层意思?(先叙旧──“戮力而攻秦”;次说眼前──“复见将军”;最后否认有“王关中”之意──“小人之言”。)说这段话的目的是什么?(平息项羽的愤怒,消除嫌隙。)是否达到了目的?(从项羽说出告密人可知达到了目的。)

  主要问题:为什么能达到目的?试分析这段话有哪些特点。(①亲切;②谦卑──自称“臣”,把“破秦入咸阳”的大功说成“不自意”,言外之意是先入咸阳者应是项羽;③为对方开脱──把责任推到“小人”身上。)

  补充问:刘邦这样说是他的本意吗?(不是,他确有“王关中”的打算。)

  小结:这段话生动地表现了刘邦的狡诈和能屈能伸的性格。

  2.樊哙陈辞。

  引导问;樊哙闯账的目的是保护刘邦的安全──“与之同命”,他是怎样找到发言机会的?(借项羽赐洒之机)他的话有几层意思?(先述秦王朝灭亡原因;次申怀王约束及尊崇项羽之意,最后就宴会上的紧张形势指责项羽。)

  主要问题:樊哙说这番话不怕激怒项羽吗?他的话有啊些特点?(宴会上出现紧张形势,作为主人,项羽难辞其咎,尽管他不主张杀死刘邦。因此,樊哙入帐时,“瞋目视项王”,已有责备之意,这正是以进为退,将众人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来。这番话说得有理有利:说秦亡教训,申怀王约束,是为有理;沛公不自王而待项羽来,期待“封侯之赏”,是为有利,虽是指责而又寓尊崇项羽之意,使项羽无言可答。)

  教师指出:樊咐作为刘邦的警卫,本无参加宴会的资格,他是在张良通报紧急情况后闯进来的,可见他说这番话事先并未征得刘邦同意,但他的这番话却起了缓和席间的作用,这是他有谋略的表现也反映了粗犷、果敢的性格。三、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这一条在项羽、刘邦的形象分析中已经涉及。其余次要人物,可着重说说张良和范增,前者的足智多谋和后者的刚愎自用都是在斗争中最紧要的关头表现出来。

  四、运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进行方式:先让学生自己将可对照的人物列出来,并指出对照的效果,然后教师小结。

  可对照的人物是:①刘邦的虚伪狡诈与项羽的直率粗犷;②张良善于事主而范增刚愎自用。

  应注意的是:①不要把樊哙跟项庄对照,因为二人没有可对照之处;②不要把项伯跟曹无伤拿来对照,更不要把项伯当作项羽阵营中的内奸,这是性质不同的问题。

  五、语言积累。

  将下列语汇抄在笔记本上。

默然不应 为人不忍 翼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与之同命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毫不敢有所近 劳苦而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不胜桮杓 竖子不足与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鸿门宴上,项羽给了樊哙一个生猪腿下酒,何解?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其实下一句更重要,但竟然从未被重视!
阅读千古名作《鸿门宴》,如何把握人物的个性特征?可从对比入手
《鸿门宴》课堂教学实录
《鸿门宴》课堂实录
《鸿门宴》教案(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