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课改推动学校内涵发展 科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科研是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助推器”,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绝动力,更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来,作为湖北省课改样本校、宜昌市新课改基地学校,学校一贯坚持 “科研兴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战略,采取“制度保障,课题引领,督研促进,常规入手,立足校本,全员参与,重在落实”教科研策略,取得了非常宝贵的经验和积极的成果,发挥了样本校的辐射作用,同时促进了学校办学质量的逐渐提升。我校2013年高考,应届一本上线人数从2008153人上升到了318人,一本点上线率35.8%,文理二本线人数达688人,二本上线率68.1%。特别是20122013年,每年以50多人的一本应届上线人数递增。

一、认清形势,理顺思路,以变的思维寻求发展。

不断发展的高考升学形势,使校际竞争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竞争强度日趋激烈;竞争范围日益扩大;竞争手段更加科学;竞争规则趋向多变。学校来自外部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来自内部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一方面,不断的变革使得每一所学校不得不面临重新洗牌的考验;另一方面,越变越完善的规则使得每一份成功背后的偶然性因素降到了最低。学校不得不从“以不变应万变”,走向“以变应变”的策略。

观念决定品质,思路就是出路。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要从生态教育出发,从战略上思考,从措施上着手,从方法上入力。

我校的基本做法是:一变观念,以科研为先导,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找准切入点与突破口;二变思路,以过程为核心,在整体规划中找准三年的衔接点与落脚点,即学校从整体着眼,对三年的教学工作作出规划与具体安排,避免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确保三年教学的有序性和有效性;三变举措,以学科为主线,在考纲指导下找准学科优势与弱点,针对性地开展学科规划与建设;四变环节,以课堂为重心,在课堂教学中找准影响课堂效能的问题与症结;五变评价,以规律为依据,在竞争前提下找准目标定位与可能空间。

二、健全机制,提供保障,激活教师内在的科研意识。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时时处处皆科研,学校教育科研管理的最高层次在于让教育科研成为老师们的自觉行为。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帮助教师合理地定位自己的教育理想,是我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为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不断改进和完善了教师发展激励机制:一是建立层级双向聘用用人机制,激活教师向上向前发展的内在活力。二是建立“以岗定薪,优劳优酬”的分配制度,引导教师积极追求质量和效益。三是遵循教师的成长规律,发现和培养青年骨干教师,建立了科学的选拔机制。四是着眼于教师队伍素质和整体提升,建立了能动的典型带动机制,通过每年组织“十大课堂教学能手”、“十大课改先进个人”、“十佳青年教师” 评选活动,提高了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五是搭建平台,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每年筹备一次高规格的学术年会,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每年组织“青蓝杯优质课”、“中流杯优质课”竞赛,为教师发展搭建展示舞台。六是加大硬件投入,突出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研究,逐步建立了基于新课程的网络办公系统、网上阅卷系统、网上评教系统、电子白板系统等,为教师搞好教科研提供了物质保障,投资50万元建起了标准的通用技术教室;投资120万元为每一位教师配发了笔记本电脑;投资100万元在每间教室装配了多媒体电子白扳、实物投影仪;投资20万元安装了网上阅卷系统;投资近70万元建起了校园网及校园闭路电视双向控制系统;投资近100万元改造理、化、生实验室。

三、立足校本,扎根实践,凸显“田野草根”研究价值。

立足校本,扎根实践、研训一体,是我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特色所在。校本研修不仅是实现教师专业水平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是支撑教育科研的重要特色活动。我校坚持“面向课改、夯实基础、立足校本、力求实效,在教学中研讨、在反思中提高”的原则,建立了具有枝江一中特色的校本研修体系。

一是探索“模块化集体备课”。在强化集体备课常规的基础上,做好“四定”和“四统一”传统备课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进一步提高备课的参与度和有效性,试验推行“模块化集体备课”。变 “研讨完整教案”粗放式备课为“优化模块、个体整合”的精细化备课,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和实效。

二是探索“4321”校本研修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断创新研修模式,探索出“4321”单元式专题化校本研修模式,采用“同课异构”和“异层同构”的形式,引入单元式专题研修模式,以反思跟进为手段,以周次为单元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统分结合,切实增强了校本研修的效益。

三是实施 “田野式” 研修。我校教务部门、教研组、备课组、教师个体各个层面都是本着着眼课堂实际,从教学需要出发,征集课改过程中的典型问题和突出问题,变问题为课题,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攻关,定期举行课改专项工作例会和课堂教学主题研讨会,组织专题培训研讨,切实解决出现的我校在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实问题、小问题,力避教学、教研“两张皮”,征集问题做到“精、巧、细”,解决问题做到“短、平、快”,形成研修民主化、生活化、个性化,确保实效性。通过这种扎根本土、注重实践、群体参与、浸润有序的学校常态化的“田野草根”式的校本研修活动,许多问题便迎刃而解。

四是教研活动序列化。我校建立了教研活动网络体系,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做到每日必修,每周必研,每月必结。备课组复习计划细致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每一节的复习任务且张贴在教室公示栏。每周一,备课组长组织开展导学案研制、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先听后上”活动;每周三,教研组长组织开展主题研修活动。每个月,本组结合教学工作检查反馈研修情况。

五是实施督研思一体化。我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室,聘请特级教师担任督察员,从教学行为、学习状况、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督查和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组织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倡导教学反思研究,支持教师录听自己的课,反思自己的课堂,解决课堂的问题,编写教学实录,撰写教学随笔。

六是践行研训一体。围绕课改,我们进行了通识培训和新教材培训,重点组织新课改课堂教学校本培训。每学年,学校组织两轮“423”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分类分层对高一教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做到全员、全程和全面培训;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示范、达标和竞赛等三个阶段研讨活动;开展教学研究月主题活动;定期组织召开阶段推进诊断会,通过调查问卷、论坛和案例研讨等形式,反思和诊断“423”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推行工作。

四、抓住关键,课题引领,提升学校科研境界。

在新课程改革中,最有实质性意义的是课程与课堂,我校抓住这两个关键,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带动全方位全员性的教育科研工作,形成了我校富有特色的科研文化

一是以组织或参与新课程“学科有效教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三大重要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构建新的学校多元课程体系,推动课程改革深层发展。从培养多元化人才的目标出发,构建起了“四三”课程结构体系:在课程管理主体上分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在课程呈现形式上分学科、活动、隐性三类;在课程修业方式上分必修、选修、特色三种;在课程实施主阵地上分第一课堂(教室)、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三块。这样,实现了德育课程化、文化课程化、管理课程化、环境课程化,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创设了空间。

二是以参与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重点课题“以学生发展为本,建设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研究为切入点,引领“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化和发展。2009年秋季,我们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原则,原创了“423”学导型健康课堂模式,变课外预习为课内预习,变用节次划分学习内容为用内容划分学习时间,变个体学习为主为个体、小组学习并重,变“教案教学”为“学导案”教学,教案、学案、练案融合为学导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特长。这样,将时间和空间还给了学生,讲授时间越来越短,学生展示时间越来越长,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学习态度问题。经常性探索信息化教学与“423”课堂教学模式各环节有机衔接的方法和途径,切实做到减负增效。423”学导型健康课堂模式的推行,激活了教学管理的原动力,提高了学生参与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有效教学的生成。

三是从丰富课程内涵出发,整合校内外、信息化课程资源,着力开发校本课程,开拓教育科研的新领域。先后开设了时政课、阅读课、活动课、“人与自然”系列等课程,并从这些课程方面展开研究。如以每天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观看中央电视台“中国周刊”和“世界周刊”为主的时政课课;以开设读报课,举办读书节、英语节,创设“读书漂流室”为主的阅读课程;以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成人宣誓仪式,“激情行军五十里”活动等重要活动为载体的学校经典文化品牌活动课程;以“人与社会”、“人与本土”、“人与科技”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编写《修身与职业发展》教程,开展“三走进”(走进新农村、走进新企业、走进新社区)活动,编写《话说枝江》专辑,了解枝江民俗文化,成立“沱江漫画社”,聘请宜昌知名漫画家上课,成立50多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开设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个人发展、跨学科综合等五大类涉及20多个学科共100多个课题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五、盯紧目标,优化评价,追求学校科研实效。

学校教育科研是要以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目的在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学校持续发展。所以,我校始终盯住这一目标,通过科研带动教研,教研促成科研,取得了我校富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一是个体教科研成果多用。我校每学期都会进行科研成果登记,并坚持成果多用,即教师取得科研成果在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年度考核都会用到。近几年,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辅用书15部,72人次在市级以上公开课获奖,85人次获辅导奖。这些成果都在教师各种考评中用到。

二是集体科研成果共享。近几年,学校有五项国家级、省级课题顺利结题,“423学导型课堂教学模式享誉全国,被中央教科所韩立福教授称为全国高效课堂的“九大范式”之一。湖北省教研室、宜昌市教育局先后四次在学校召开课堂教学观摩及研讨会。2010年以来先后有来自山东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的教科所(教研室)、高中学校的领导、教研员、教师共计5000余人次来校交流,学校先后有30多位老师受邀赴浙江等六省市的兄弟学校上示范课。在这期间,凡是参与者,都会享受其成果。

综上所述,教育科研促进了我校教育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较变,也促进了我校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的转变,充分显示了我校强势的科研实力。

我们坚信,枝江一中将在教育科研的道路上创造惊喜,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越走越远,不断取得新的标志性成果。

                                            2013年10月822:0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方案
校本研修计划
新时期教研员的素质与能力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学年度工作计划
教科研工作计划8篇
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总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