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部编高中语文高一必修下文言文知识梳理
翻译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

“信”,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

“达”,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表达出来。

★高考对考生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和达。

翻译方法


一、方法步骤

第一步:保留原词。

画出可以直接抄下来、不用翻译的字词(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此外,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

第二步:字字落实

逐字翻译,重点关注特殊用法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副词、同义复用等字词的翻译,尽量保留原字进行组词)。此外,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若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可以删去。

第三步:连词成句

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对不通顺的地方进行字斟句酌,适当增删词语。

二、操作示范

【例题】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冯谖客孟尝君》)


第一步:划出不用翻译的“孟尝君,客”。

孟尝君笑曰:“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第二步:字字落实,逐字翻译,重点关注特殊用法字词。

孟尝君笑 曰:“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孟尝君笑着说:“客果然有能力啊,我辜负他,不曾接见。”

第三步:连词成句,适当增删词语。

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孟尝君笑着说:“客果然有能力啊,我辜负他,不曾接见(他)。”

【分析点拨】

当我们完成第二步逐字翻译,并不代表这个翻译题就做好了。如例句,在最后审查时,发现“接见”这个动词后面缺了接见的对象,少了宾语,所以要补充一个“他”,并用括号表示以说明这是补充的内容。

三、得分关键

(一)“重点词”的翻译

理论分析:汉语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文的词还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副词、同义复用。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对某些重要字词进行咬文嚼字。

1.通假字

【翻译示例】

[原]春者,春服既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春的时候,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定了。

2.古今异义

【翻译示例】

[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译]如果放弃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3.词类活用

【翻译示例】

*名词用作动词

[原]假舟楫者,非能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擅长游泳,但能够横渡长江黄河。

*名词作状语

[原]济而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译]在早上渡过黄河,但是在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

*名词的使动用法

[原]阙秦以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译]削弱秦国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谋划这件事。

*名词的意动用法

[原]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说》)

[译]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当作老师

*形容词用作名词

[原]以彼恶知之。(《齐桓晋文之事》)

[译]用小羊换下大牛,他们怎么知道呢?

*形容词用作动词

[原]邻之,君之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变得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原]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黔首。(《六国论》)
[译]于是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蠢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原]成以其小,之。(《促织》)
[译]成名因为它长得小,认为劣质。
*名词用作动词
[原]函陵。(《烛之武退秦师》)
[译]晋国(在)函陵驻扎
*动词的使动用法
[原]忧劳可以国,逸豫可以身。  
[译]忧虑劳苦才可以使国家振兴,图享安逸必定使自身灭亡
*动词的为动用法
[原]后人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后人也。(《阿房宫赋》)
[译]后人为他们感到悲哀却不以他们为借鉴,也会让更后来的人再后人感到悲哀了。
*数词用作动词
[原]以其无礼于晋,且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因为它对晋国无礼,并且怀有二心,与楚国亲近。
*数词用作形容词
[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也。(《劝学》)
[译]向上吃泥土,向下饮地下水,这是因为心思的缘故。

(二)“特殊句”的翻译

理论分析:以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作为参考,古汉语有些句子的语序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要求的,因此在翻译的时候需要把这些地方规正,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

1.宾语前置句

句子示例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译:无人用我)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译:不了解我)  

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译: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知识讲解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1)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

王问:“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

一言以蔽之(成语)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2.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示例

浴乎沂:“乎”相当于“于”,即“于沂浴”。在沂水中洗澡。

为国以礼:即“以礼为国”。用礼来治国。

知识讲解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

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如:

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

3.被动句

句子示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六国论》)

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

知识讲解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如: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受)+谓语+于”的形式。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3)在动词前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4)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屈原列传》)

4.判断句

句子示例

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知识讲解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如: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柳敬亭传》)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练习

1.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得复见将军于此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2.下列句子中,“者”与“也”都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C.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3.下列省略句中,省略介词“于”的一项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4.下列句子中,“以”字结构表示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乃谴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以勇气闻于诸侯                       
D.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5.下列句子中,“于”字表示状语后置的一项是( )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而君幸于赵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不拘于时

参考答案

1.A解析A 项“于”表示被动。B、C、D 项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B 项“苏子与客于赤壁之下泛舟游”,C 项“得于此复见将军”,D 项“佚之狐于郑伯言曰
2.C解析A 项“……者……也”表示判断;B 项“者”是“……的人”,“也”表示判断;C项“……者也”表示判断;D 项“者”是“……的人”,“也”表示判断
3.D解析A 项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百越之地)”;B 项省略动词宾语“之(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 项省略主语“始皇”;D 项省略引进处所的介词“于”,即“聚之(于)咸阳”)
4.B解析“申之以孝悌之义”调整语序即“以孝悌之义申之”
5.A解析A 项是状语后置句,即“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B 项“……于……”表示被动;C 项“……见……于”表示被动;D 项“……于……”表示被动

古文化常识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窦娥冤》

1.缥缃:代指书籍。缥,青白色的丝织品;缃,淡黄色的丝织品。古人习惯用这两种丝织品包书或做书袋,故以此作为书籍的代称。

2.春榜:唐宋考进士都在春季,后世称进士考试为春榜。

3.宫调: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

4.祗(zhī)候:比较高级的衙役。

5.刷卷:上级官员考察下级衙门的刑狱案件。

6.下官:做官的人对自己的谦称。

7.《本草》指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药书。

8.跖:传说是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称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好人。

9.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

1)旦是女角,正旦是女主角,配角有小旦(少年女角色)、贴旦(丫环)、搽旦(不正派的女人)。

2)末是男角,正末是男主角,配角有小末(少年男角色)、外末(老年男子)等。冲末(男配角)。

3)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如李逵、张飞。净的次要角色称副净。

4)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男次要人物。(注:元杂剧原本无“丑”的行当,明刊版本中的丑是明人增改的)(元杂剧中无“生”之称,“末”即“生”也)

5)杂,杂角。如:孛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洁(和尚)、驾(皇帝)、邦老(强盗)、徕儿(小厮、小男孩)等。


《祝福》

1.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2.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常考知识

一、姓氏、名、字、号

1.姓氏 上古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从汉代起就通称为姓了。上古时,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无姓亦无氏;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2.名 人与人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直呼其名,常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3.字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二十岁、女十五岁)取字。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字和名是有关联的。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后人对前人,可尊称其“字”,以表示敬重;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表示礼貌。古代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高考: 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4.号 又叫别号、表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李白号“青莲居士”。有的人还有多个别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朋友又给他赠号“靖节先生”。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二、年号、谥号、庙号

1.年号 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一般要改变年号,叫作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2.谥号 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 ,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一般分为三类

美谥

平谥怀 ,有点同情的意味

恶谥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高考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3.庙号 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常用字或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高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刘邦最初的庙号是高祖”,后来汉景帝即位后为刘邦重上庙号太祖”,自此太祖便成为开国皇帝惯用的庙号庙号并不唯一有的君主死后会有多个庙号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年号谥号或庙号

高考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三、谦称蔑称兼称

1.谦称

(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谦称自己不聪明

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

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之词小国之君)、少德之人

(3)古代官吏的自谦之词下官末官小吏等

(4)读书人的自谦之词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不才不佞不肖等则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等谦辞:“是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辞如家父家母等。“用以谦称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亲属如寒舍敝舍舍弟舍妹等

(6)其他自谦之词因为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地位低的人谦称在下”;“小可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子是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夫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等老和尚自称老衲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


2.蔑称

(1)竖子表示轻慢斥骂的态度对人的蔑称荆轲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鸿门宴》“竖子不足与谋”。

(2)小子对人的蔑称孔雀东南飞》:“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

(3)鲰生浅薄无知的小人浅陋卑微鸿门宴》“鲰生说我曰”。

3.兼称

指同时称呼几个称谓可以兼称官职字和姓也可兼称官职籍贯和尊称。


四、特殊称谓

1.百姓的称谓

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

2.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庖丁解牛中的庖丁”,“是名,“是厨师表明职业

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

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之交”;

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之交”;

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之交”;

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言文知识专题精讲》
巧辨宾语前置法
145.文言文省略句详解
在文言文阅读中,特殊句式这个知识点重要吗?考的多吗?
文言文-省略句和被动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框架构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