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孔子及《论语》的文学常识。

2.把握文意,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3.能够准确地翻译全文。

4.背诵全文。

 

【学习障碍】

1.如何准确地翻译课文。

2.如何准确地把握文意。

【学习策略】

策略一:资料卡片积累法

资料1:孔子及《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出身于没落的贵族之家,曾在鲁国做过官,后又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未被采纳。孔子一生致力于教育工作,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孔子教育学生,以培养品德、陶冶性情为重点,鼓励他们去担当重任,从而形成了对社会颇有影响的儒家学派。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无论对什么人,都应当给予教育),他认为,不分贵族和平民,人人都可以受教育。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着重大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也应当看到,孔子的政治态度是保守的,思想体系是维护旧制度、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因而,他的思想经过后代的补充改造,成为我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典籍,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哲学,因此,《论语》是研究孔子其人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共有二十篇,每篇都以开头的两个字为题。《论语》的文体是纯粹的语录体,可以说是语录体的典范。

章节简短,是《论语》的特点之一。一件事情,一段谈话,自成章节,章节之间互不相连,更没有长篇的记叙和议论。语言精练、含蓄、生动,是《论语》的又一特点。话虽不多,却极富哲理,耐人寻味,给人启迪。《论语》给后人留下许多内容丰富深刻,而又高度概括的精辟的格言警句,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天气严寒了,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才枯萎的。意思是在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自身行为正派,无需下命令,别人就会去做;自身行为不正派,即使下命令,别人也不会听从。意思是强调发布命令者应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懒惰松懈。意思是既要思,又要学,强调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等等。《论语》还善于在简短的对话和行动的记叙中刻画人物,三五个字,十来个字,就使人物性格跃然于纸上,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几乎是家喻户晓的颜渊、子路、冉有等人物,以及孔子本人,在《论语》中都有多处精彩的描写。

资料2:文言知识集锦

1)一词多义

2)通假字

鼓琴希(“希”通“稀”,稀疏,稀少)

莫春者(“莫”通“暮”,晚)

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

3)词类活用

可使足民(足,使……富足使动用法)

风乎舞雩(风,吹风,名词用作动词)

曾皙后(后,走在后面,名词用作动词)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小事、大事,形容词用作名词)

4)文言句式

①宾语前置

毋吾以也(即“毋以吾也”)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

则何以哉(即“则以何哉”)

②状语后置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异乎三子者之撰

浴乎沂,风乎舞雩

③省略句

可使(之)有勇

可使(之)足民

策略二: 注译评析法

学习文言文,对字词的理解和翻译是一个重点。只有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成现代汉语,才能在此基础上分析鉴赏。“注译评析法”就是指在学习文言文时,先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对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解释、翻译,将重要的语言现象指出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再对全文从内容、思路、写法等几个方面加以简要的分析评价,从而达到对文章全面、透彻的理解。下面,我们就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阅读来看一下这种方法的运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节选自《论语》的《先进》篇。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人弟子“言志”的一段谈话。我们从这篇文章中不仅可以了解孔子及其学生的思想,还可以了解他们的性格,这是一篇既有一定的思想性,又写得十分生动的文章。

[注]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zēnɡ xī):姓曾,名点。冉(rǎn)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这四个人都是孔子的弟子。侍:在尊长旁边陪着。侍坐:陪着(孔子)坐着。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写出四个弟子的姓名,并用“侍”字点出师生关系的密切、严肃]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因为,表原因的介词。一日:一两天,这里是指年纪。乎:用法同“于”,表比较的介词,相当于“比”。尔:你们,第二人称代词。长乎尔:比你们年长。毋(wú):别、不要,表否定的副词。毋吾以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毋以吾也”,意思是:不要因为有我在这儿(就不敢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居:闲呆着,指平日在家的时候。则:就。知:知道、了解。不吾知: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知吾”。不了解我,没有人了解我。如:如果、假使,连词。或:有人,无定代词,不知道姓名或不指称姓名。何以:即“以何”,古汉语的惯用格式,意思是“干什么”。以:做。点明事情,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

小结:开头点明人物和事件,孔子循循诱导,启发学生谈自己的志向。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着孔子闲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大,就不敢说了。平时在家时你们就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想干些什么呢?”

[注]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率:轻率、粗疏,形容词。尔: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率尔:轻率匆忙地。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对:回答。乘(shènɡ):辆,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上千辆。摄:夹。乎:用法同“于”,在。加:加上、施加。之:它,代词,指“千乘之国”。师旅:古代军队编制,五百人为一旅,二千五百人为一师。这里指军队。以:用,介词。加之以师旅:用军队来侵略它。因:继续。之:它,代词,指“师旅”。因之:继续它的,意思是紧跟着军队而来的。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饥馑:泛指灾荒、荒年。由:子路的名字。也:句中的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舒缓,以引起或突出下文。为(wéi):治理,动词。之:它,代词,借“千乘之国”。比(bǐ)及:等到。比,等到;及,至、到。使:使得。有勇:有勇气,意思是勇敢善战。可使有勇:“使”后省略了兼语“之”(“使”的宾语,“有”的主语),应当是“可使之有勇”,能让他们勇敢善战。且:并且,连词。知:懂得。方:道义的方向,指为人的道理。夫子:古代学生称老师为“夫子”。哂(shěn):微笑。之:起补充音节作用的助词。哂之:微微一笑,含有不以为然的意思。子路言志,提出了“三年”治理好一个处境极艰难的“千乘之国”,孔子一笑了之]

小结:子路言志时“率尔而对”,孔子不以为然。

[译文] 子路轻率而匆忙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别的国家动用军队侵略它,紧接着又闹灾荒;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就可以使那里的百姓勇敢善战,并且懂得为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注]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求:冉有的名字。“求,尔何如”句前面省略了“子曰”。何如:即如何,古汉语中的惯用格式。“对曰”前面省略了“求”。方:古汉语称面积的用语,可译为“纵横”、“方圆”。如:或者,连词。六七十、五六十:说的是面积的里数。足:使富足。足民:使人民富足。如:至于,连词,表示另提一事。礼乐:礼和乐的合称,礼乐教化,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以及行为道德规范。以:用法同“而”,连词。俟:等待。君子:贤能的人。冉有言志,态度谦虚,他表示: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家,用三年时间使它富足;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自己是无能为力了]

小结:冉有言志的态度比子路谦虚谨慎,孔子听了,不置可否。

[译文] 孔子问道:“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一个小国,我去治理它,三年时间,可以使得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只能等待贤人君子去做了。”

[注]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赤:公西华的名字。能:能够,助动词,它的后面省略了动词“为”,应当说:非曰能为之。之:它,代词,指上文说的治理国家之类的大事。愿:愿意。焉:它,代词,指下文说的做小相的事。宗庙:天子、诸侯放祖宗牌位的处所。宗庙之事:指祭祀祖先的事。如:或者,连词。会同: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会:诸侯会盟。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古代用整幅布做的礼服。这里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古代用布做的礼帽。这里用作动词,戴着礼帽。为(wéi):动词,做。小相:祭祀时,或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时,做赞礼和司仪的人。焉:句尾语气助词。愿学,愿为小相,都是自谦的说法。公西华言志,态度更加谨慎]

小结:比起前两个人的态度,公西华更加谨慎,他只表示,愿意学着去做“小相”的事。孔子听了,没有表示态度。

[译文] 孔子问道:“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好什么事情,但愿意学着去做。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或者是在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官。”

[注]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点:曾皙的名字,鼓:弹奏,动词。瑟:一种弦乐器。希:同“稀”,稀疏、稀少,这里是说弹瑟的声音稀少了,已经接近尾声。铿:象声词,这里是指鼓瑟最后一下拨弦的声音。尔:用在象声词后面的助词,和“率尔”的“尔”的用法相同。铿尔:铿的一声。舍(shě):同“捨”,放下。作:站起来。异:不同。乎:介词,用法同“于”,跟他们。三子者:三个人。撰:名词,才能。异乎三子之撰:跟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乎三子者之撰”介宾词组作状语,用在中心词的后面。伤:伤害。何伤乎:即伤何乎,伤害了什么呢,意思是有什么关系呢?亦:副词,只是,只不过是。言:动词,谈谈、说说。其:代词,自己的。曾皙态度恭谨谦逊,孔子启发他打消顾虑,“言其志”]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莫:同“暮”,晚,时间将尽。暮春:晚春,农历三月,春季将尽。者:助词,用在表示时间的词的后面,相当于“……的时候”。春服:指夹衣、单衫一类春天的衣服。既:副词,已经。成:定。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冠者:二十岁以上的成年人。古时男子二十岁时行加冠的礼节,故称二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为“冠者”。童子: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浴:洗澡。乎:介词,用法同“于”,在。沂(yí):水名,沂水河。浴乎沂:介宾词组“乎沂”作状语,用在动词“浴”的后面。风:动词,吹风。舞雩:台名,是鲁国求雨的坛。风乎舞雩:介宾词组“乎舞雩”作状语,用在动词“风”的后面。咏:动词,唱歌。归:返回、回家。而:连词,表修饰关系。喟(kuì):叹息。然:助词,常用在形容词、动词、副词的后边,表示事物或动作的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喟然:叹息的样子。与:赞同、赞许。曾皙用优美的言辞描绘了一幅怡然自得的春游图,暗示了自己的不同于其他人的志向,孔子表示赞许]

小结:孔子明确表示赞同曾皙的志向。

[译文] 孔子问道:“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瑟的声音已经稀疏,接近尾声了,终于,铿的一声,结束了。他放下瑟,站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的才能不同。”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只不过是各人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住了,我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位青少年,在沂水中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唱着歌回家。”孔子叹息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注]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夫(fú):代词,那。言:名词,话、言语、言论。何如:怎么样,同前面几个“何如”的用法。也已矣:也、已、矣均为语气助词,三个连用,加强语气。联系上文,曾皙提出“夫三子者之言何如”的问题是很自然的,又引出下文孔子对几个人的谈话作了一番评论]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夫子:老师、先生。何:疑问代词,为什么。哂由:笑仲由。也:语气助词,表疑问。为(wéi):动词,治理。以:介词,用。为国以礼:介宾词组“以礼”作状语后置,即:以礼为国,用礼让治国。其:代词,他的,指仲由的。让:谦让、谦逊。是故:所以,因此。唯:难道,句首语气词,表反问。邦:名词,国。也与:也和与连用,表示疑问语气。非邦也与:不是治理国家的大事吗?安见:怎见得。安,怎么,疑问代词。也者:也和者连用,表示反问语气,同“也与”的用法。宗庙会同:前文公西华说的“宗庙之事,如会同”中的“宗庙、会同。”诸侯:指诸侯的大事。何:疑问代词,什么。为(wéi):介词,给、替。之:指诸侯。小:名词,小相。大:名词,大事,指治国为政的大事。为之小:是双宾语结构,意思是给诸侯做小相。孰:疑问代词,谁。孔子的话,一方面说明了笑仲由的原因是“其言不让”,一方面指出冉有、公西华说的,也是治国的大事]

小结:孔子对仲由、冉有、公西华所言志向的评论。

[译文]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出去了,曾皙留在后面。曾皙问:“那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只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又问:“老师为什么要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他的话说得毫不谦让,因此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治国的大事吗?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祭祀祖先,诸侯会盟,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若是只能给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做大事呢?

[简析] 这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写孔子问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启发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开始是“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子这样说,是为了打消学生们的顾虑,希望他们毫无拘束地畅所欲言。接着是“居则曰:'不吾知也!’”孔子很了解他的学生,摆出了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最后是根据这种现象,明确地提出了“言其志”的要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而对曰”到“吾与点也”,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言志。这里主要是写四个学生“各言其志”的谈话。子路首先发言,他愿意施展自己的才干,去治理一个处于危急境地的“千乘之国”,而且要三年见成效。子路说完,本以为会得到老师的夸奖,哪知结果却是“夫子哂之”,看来孔子对他的谈话是不大满意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里埋下了伏笔,以引起下文。冉有、公西华是在孔子点名提问后发言的。对于这两个人的谈话,孔子也没有明确表示赞成与否,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又是疑问,要看文章的下一部分才能找到答案,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的谈话,赢得了老师的赞赏,孔子“喟然而叹”,还明确表示:“吾与点也!”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写孔子评志。这里主要是写孔子评论几个学生“言其志”的一段谈话。写到这里,前面的疑团就全都解决了。孔子“哂由”,是因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孔子也肯定了冉有的志向:“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孔子还肯定了公西华的志向:“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总之,本文以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以对话为基本形式,以“志”为中心内容,以“问志”、“言志”、“评志”为线索,这样写,中心鲜明突出,条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文章长于在记叙过程中刻画人物。

同是“言志”,表示愿意施展抱负、有所作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言谈却又各具特性。这里,除了对子路有一句“率尔而对”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外,其余都只写了人物的语言,通过语言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从子路的谈话中,不仅看到了他的理想、抱负,还可以看到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才能以及自信心。当然,言谈中也流露出他的骄傲情绪。至于“率尔而对”,就更明显地表现了他性格中轻率、鲁莽,不讲谦让的一面。从冉有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既有理想、抱负,又能谨慎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态度谦逊,说话讲分寸。公西华则不但具有谦虚谨慎的品德,而且还善于辞令。因为冉有刚刚说了“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而公西华要谈的正好是礼乐方面的事,为了避以君子自居之嫌,他首先声明“非曰能之”,只不过是“愿学焉”,而且还特别强调“愿为小相”。

文章刻画得最生动的形象还是孔子。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读者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按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的态度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些工作。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孔子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亲切、善于启发诱导的特点。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关心和教育。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很委婉的批评。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意仲由的“其言不让”。这些,都能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消除顾虑。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

【同步达纲练习】

一、课内方法实践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曾皙(          (2)千乘之国(         (3)饥馑(  

4)夫子哂之(      (5)小相(             (6)铿尔(  

7)舞雩(          (8)喟然(  

2.解释句中加粗的字词。

1)以吾一日长乎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或知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摄乎大国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方六七十,如五六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舍瑟而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曾皙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言不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吾知也。

2)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3)异乎三子者之撰。

4)唯求则非邦也与?

 

二、课外方法实践

阅读下文,完成4~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注]_①长沮(jū)、桀(jié)弱:都是当时的隐士。②耦而耕:古代一种耕作方法。③津:渡口。④耰(yōu):播种后,用土盖上。

4.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①执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怃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从辟世之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的意思是(  

A.江河泛滥成灾,谁能改变它呢?

B.洪水到处泛滥,你向谁去问渡口呢?

C.今天下大乱,你将和谁去改变这乱世使它太平呢?

D.洪水来了,铺天盖地都是,谁能改变得了呢?

6.“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正确译文是(  

A.天下有道理存在,我不敢改变它。

B.要天下人人讲道德,不是容易做到的。

C.如果天下的政治上了轨道,我也就不参与治理(改变)天下的工作了。

D.使天下的政治上了轨道,我认为很不容易做到。

7.写出下面两句话的深刻涵义,并指出它们表明了说话者的什么态度。

1)(长沮)曰:“是知津矣!”

①深刻涵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明长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①深刻涵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表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8~12题。

子路见孔子,问曰:“何好?”曰:“好长剑。”子曰:“以子之能,加之以学,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有益哉?”子曰:“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反,放弃;檠qínɡ,矫正弓弩的器具),木受绳则正,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收获)?”子路曰:“南山有竹,不 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何学之为?”孔子曰:“括(箭的末端)而羽(箭上的羽毛)之,镞(zú,箭头)而厉(通“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命。”

(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

8.孔子与子路的这段对话,谈论的是有关什么方面的问题(  )

A.有关个人爱好的问题

B.有关学习策马操弓的问题

C.有关接受劝谏的问题

D.有关接受教育的问题

9.孔子为了说明道理用了四个比喻,试写出原句与译文。

1)比喻之一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喻之二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喻之三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喻之四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子路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试写出原句与译文。

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为什么孔子前面三个比喻未能说服子路,最后一个比喻却说服了子路呢?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前面三个比喻不恰当,最后一个比喻恰当些。

B.因为前面三个比喻一般化地说明了人必须接受教育,与子路的思路不相干。

C.因为前面三个比喻一般化地说明了人必须接受教育,未能针对子路的思想实际。

D.子路认为有些(天赋高的)人即使不受教育同样可以成才,孔子最后一个比喻说的是天赋高的人如果再学习,效果就更好,这正好解开了子路的思想疙瘩。

12.“括而羽之”——此处的“羽”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从原文中再找出一个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来,并加以说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课堂实录

                           第一课时

    师:北宋有一位宰相,名叫赵普。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赵普是从晚年才开始读《论语》的,但是他所参与制订的重要方针、政策,却一直影响着宋朝三百年的统治状况,关系到国运民命的大问题,因此倒留下一个佳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对人、对治国的影响之大。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孔子及《论语》:

   1、孔子思想核心,到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论语》是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记录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20篇,512章,15000多字,内容不相连属

    3、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思想。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人物语言个性化。

    师:谁能解释一下文中的”“”“是什么意思?他们在干什么?

    生:他们分别是孔子的弟子:求——冉有,赤——公西华,点——皙。

他们和子路一齐陪孔子闲坐。

    师:我们把第1节读一下,看看我们能从中领悟到孔子作为一个什么家的风范。

    生:教育家的风范。

    师:何以见得?

    生:他抓住闲坐的机会教育学生,因为学生们平时爱说不吾知也

    师:这是一种——   生:怀才不遇的言论。

    师:那么,孔子这次谈话的中心话题是什么?孔子教育家的风范还体现在哪儿?

    生:如果有人了解、赏识你们,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生:他怕学生因为老师在场,不敢畅所欲言,所以说:不要认为我比你们大几岁就认为我了不起,意思就是说:我也和你们一样。很平等的姿态和学生交心谈心。

    师:说得好!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以诚恳的态度自我表白,是一个大宗师的器度,这就是所谓的满灌水不响。和它意思相反的俗语是——

    生:半瓢水荡呀荡。半瓶醋。

    师:子路率尔而对曰这句话,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样一个人?

    生:说明子路很轻率,抢着说话。很冒失。

    师:那么他的答话内容是不是很草率呢?(学生低头读文)

    生:他说他能治理好一个中等国家,并且这个国家的状况很糟:

        处在几个大国中间,又经过连年的战争,还不断的发生灾害饥荒。

    师:对,这说明财政上也非常困难。他能把这么个国家怎么样呢?

    生:他说给我三年时间,我可以让军队里士兵有勇气,百姓知道怎么做人。

    师:对,这叫军有军的样,民有民的样,你觉得子路——

    生:我不喜欢他,他狂妄自大。

    生:我觉得他很自信,说话够气魄,有大将风度。

    师:的确。子路在孔子的七十二贤人中是很名的,他的政治才能让我们觉得:他的这番发言是不是吹大牛?

    生:不是。他很有大政治家的气魄。

    师:可不是嘛!大约太有才的人都会有点傲气(学生笑),我们就原谅他的冒冒失失吧(学生轻轻地笑)!如果子路出生在三国,你觉得他像谁?

    生:曹操,很有英雄气概。(老师板书:力挽狂澜的子路)

    师:作者并没有在子路的神态和性格上花费太多笔墨,我们却感觉好像能亲眼看到子路怎样地一下跳将起来,说话时在怎样昂着头,怎样挥动着手,怎样慷慨陈辞,这一切我们都是靠什么感觉到的?   生:齐答:语言。

师:对,这就叫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就是什么性格的人说什么样的话,本文的人物语言就是具备这样的特点。你从公西华的答话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吗?

    生:公西华也很有个性。他谦虚多了。他说只能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更小的国家,三年时间内,可以使国家的百姓过上温饱的日子。但他认为自己只能办到这一点,而礼乐这方面的事自己能力不够,只能等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办到了。

    师:这句话是公西华的——   生:谦虚的话。

    师:也是老实话。(学生狐疑)我举个例子吧。

(老师在黑板上抄下李煜的《破阵子》,下课铃响了,让学生课下思考,提醒班上参加唐宋诗词兴趣班的学生准备)

               附:破阵子(李煜)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挥泪对宫娥。

                             第二课时

    (学生公推一学生讲解)生:四十年是李煜任南唐后主的时间,三千里是指他的国土大约的面积。凤阁龙楼……烟萝是用写建筑写他当年的奢侈享乐的生活。他自己感慨:那个时候,哪里懂得什么叫做战争!是自责没有当好一个国君。下阕是写自己沦为阶下囚后,运用典故说明自己身形消瘦、两鬓斑白。最难忘的是离开国都的那一天,仓皇辞庙日是说自己愧对宗庙里的列祖列宗。也就是愧对国家。最后两句写离别之景是了表现自己当时内心的屈辱。(学生齐鼓掌)

    师:讲得非常好。的确是首好词,读来令人感叹。我最欣赏的是上阕前两句。如果不是有位居圣上这样的经历,是断断写不出像这样大气、深沉的词句的。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他的生活经验,都是他的真感情。由他写来,非常容易。但若不是有做了皇帝又变成臣虏这样的经历,他又怎能写出这样的好词呢?几千年也才出了这个一个李煜。可见,文学的培养,文化根基建设之难。(学生点头)我国搞经济体制改革这么多年,大家的日子是过好了,但谁又能说每一个中国人走出去就是素质的标志呢?(学生摇头)所以管子说: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后礼义兴,就是这个道理。这层意思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是怎么说的?生: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师:对。可见冉有这么说,说明他是深懂这个道理的。

    书:谦谦君子的冉有

    师:下面我们看公西华这个人,他是怎么表现的?

    生:他说我什么都不会,但我愿意学。

    师:跟冉有相比呢?生:还会谦虚些!(众笑)

    师:他跟冉有的个性是一样的吗?公西华是怎样个人呢?(有学生在下面小声说:会看老师脸色。)我们这篇课文节选自《论语》的哪一篇?   生:先进篇。

    师:对。在这篇之前,孔子曾有一句评价公西华的话: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意思是说他可以做一个很好的—— 生:外交官。

    师:对。他平时总是衣冠整齐,仪容端肃,应对之间很得体,从来不马虎,是一个标准的外交官。我们看他说话像个外交官吗?(学生疑惑)所谓外交官,能干的就是他那张嘴,那嘴是可以把稻草说成是金条的(众笑)

    生:我觉得他说话有点那个意思(生笑)。他明明想出入的都是一些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样的大场合,参与的都是国家大事,却说自己什么都不会,只愿意去学,而且学习的最高目标只是做一个小相。

    师:小相小吗?(学生摇头)再怎么谦虚地说小相,也在宰相这个级别,大约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总秘书长吧?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公西华这么说话——生:太有才了!(众大笑)

老师板书:外交家风范的公西华

    师:孔子在和其他三位同学讨论时,曾皙在干什么?他怎么面对老师的点名提问的?

    生:他在旁边悠闲地弹瑟。老师问到时,他才缓缓地停住琴声,说:我跟其他三个人的才能不一样。这个人的心境很恬静。

    师:注意:是什么意思?    生:站起来。

   

    师:请注意:曾皙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的人,显得他——:很懂礼貌。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前三个人依次回答问题时,他同时在做几件事?

生三件事:弹瑟,听别人说话,在内心里与他们三个作比较。

    师:你看,他在最忙乱之中却能忙而不乱,同时应付几桩事情,你见过这样的人吗?

生:我看见有的人一边走路,一边打手机,手上还拿着一张报纸看,路上遇到熟人还打招呼。

    师:我在电视里也见到过:有个人一边在一件一件忙着批公文,还在删改文句,一边听别人向他报告紧急重要的事情,同时电话里还唔!唔!应着,然后笔一放,立即吩咐报告的人去怎么怎么做,公文也批好了。这样的人就叫具有真正的学问、真正的修养、最高的宁静功夫。那么我们看看曾皙的理想是做什么呢?大家自己在下面出声读一读。

    师:我刚刚课间听一个老师说:你知道我们班学生说什么?他说曾皙的理想是洗澡。(生大笑)我们的答案一定会很高明的。

    生:他不想参与到政治中去,想过悠闲自在的生活,与大自然多亲近。

    师:有点道家的味道。有人这样理解这一段: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因为他一生到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四处碰壁,晚年教书是不能已的选择。心灰意冷之下,听了曾皙的描述,觉得深有同感,愿意一道去过那种归隐避世的生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生:真要那样,那就不是孔子了(学生点头)。

    师:那么,曾皙究竟要说什么呢?

    生: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为什么能不能解释为成人三十个,少年四十二个?

    师:你为什么这样解释?

    生:因为我知道年方二八是指十六岁。

    师:我知道这是谁的解释:《射雕英雄传》中黄蓉去求见一灯大师对渔樵耕读四位中的就是这么回答的。说孔子门下贤人七十二中有大人三十,小孩四十二。这应该属于巧问妙答了。大家认为哪一种解释更好一些?

    生:我认为只有五六人的好一些。这些随行的人应该是和他一样的文人吧,文人在一块儿就爱辩论来辩论去,人多了一定很吵。

    生:不一定是文人,但那么多人一齐去游泳,一个个往河里跳,跟下饺子似的,画面一点都不悠闲。

    生:我觉得曾皙描绘的是一个天下都治理好了的、太平盛世的和平图景。

    师:从哪里看出来呢?

    生:因为大家都有闲心去游泳、吹风、唱歌,说明肯定不存在饿肚子的问题。

    师:说得好!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时期应该是——生:战争不断

师对。我们从子路的答话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所以和平、安居乐业是老百姓共同的心愿。所以古人有那么一句话: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每个人都愿意像这幅画面所描绘的那样生活: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安居乐业。

    生:我认为曾皙还和《醉翁亭记》里面一样: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这种思想叫——生:(齐答)与民同乐。

    师:你认为这是我国古代的空想社会主义吗?曾皙有没有想过怎么去实现它?(有人摇头,有人沉思)我们从曾皙回答问题之前的表现里面可不可以找到答案?

      生:我认为可以。曾皙答话前做了三件事:鼓瑟,说明他很有音乐修养;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他很知礼;回答之前有一句谦让的话:异乎三子者之撰。这些都是他的思想的表现。

    师:说得非常好!这里所谓的,是在即爱民的基础上,倡导用文教的方式来治理百姓,所谓礼乐教化。而不是用武力。孔子后来也说为国以礼。曾皙的话最能反映孔子思想的精髓,所以孔子才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意思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只有你曾点最明白我的思想啊! 板书:深得师心的曾皙

    师:大家看(指板书):短短的一篇对话体散文,却能使师生五个人个个有性格、有思想,这都得益于人物的——生:(齐答)个性化。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知识点

一、注音

    )     舞雩(       师旅(       鼓瑟(    )     浴乎沂(      (    )  (    )

曾皙(    )     千乘(       (    )    摄(    )乎    饥馑(    )     侍(    )坐   

铿(    )尔      小相(    哂(    )笑

二、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    希:通-------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

三、古今异义

1、如会同,端章甫    会同:古义---      2、加之以师旅    师旅:古义---- 

四、重点实词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 2以吾一日长乎尔     以:      乎:      尔:

3毋吾以也    毋:     以:             4、居则曰      居:   

5不吾知也   知:                       6如或知尔   如:       或:

7则何以哉?   何以:                   8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     尔:      而:

9、摄乎大国之间:  摄,    乎:       10、加之以师旅   加:      以:

11因之以饥馑   因:      以:        12由也为之    为:

13、比及三年   比:                   14、且知方也   且:      方: 

15夫子哂之                       16求!尔何如  尔:    何如:

17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18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   侍:

19非曰能之,愿学焉    能:            20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

21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为:           22鼓瑟希,铿尔   希:     尔:

23、舍瑟而作   舍:   而:   作:     24、异乎三子者之撰    乎:     撰:   

25、何伤乎?  何:     伤:             26:亦各言其志也 亦:   其:   

27、春服既成    既:    成:            28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乎:

29风乎舞雩   风:                   30、咏而归    咏:   

31、吾与点也   与:                   32三子者出,曾皙后   后:

33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夫:   言:      34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已:

35夫子何哂由也    何:                36、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为:   以:   让:

37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    则:

38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安:       如:

39非诸侯而何   而:    何:           40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小:        孰:

五、一词多义

1、如  

1)如或知尔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3)如其礼乐                         4)沛公起如厕  

2、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毋吾以也 

3)则何以哉                        4)加之以师旅  

5)以侍君子                          6)为国以礼     

3、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2)且知方也  

4、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                 2)子路率尔而对曰    

5、为 

1)由也为之                         2)愿为小相焉   

3)赤也为之小

6

1居则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不知木兰是女郎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孰为汝多知乎   

7、居

1)居则曰,不吾知也!”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4)居十日,扁鹊复见                  5)佛印居左,鲁直居右        

6)囤积居奇    

六、活用现象

1、端章甫:端,(      )章甫,(      2、风乎舞雩:风,(      )   

3、三子者出,曾晳后:后,(      )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大,(      )   

5、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      )  6、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   

七、句式

1、以吾一日长乎尔 (      )           2、毋吾以也 (      )   

3、不吾知也 (      )                 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  

5、摄乎大国之间 (      )             6、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      )  

7、异乎三子者之撰 (      )           8、浴乎沂,风乎舞雩 ,咏而归 (      )   

9、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        10、为国以礼 (      )   

八、重要语句翻译

1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译文: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译文:

3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译文:

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译文:

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文:

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译文: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以下名句皆出自《论语》,请填完整。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        (2)既来之,___________

(3)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_。       (4)过也,人皆见也;_____ __________

(5)人而无信,__________               (6)工欲善其事,___________

(7)往者不可谏,_________              (8)____________,勿施于人。

(9)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____          (10)学而不厌__________

(11)君子坦荡荡,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不悱不发。

(13)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        (14)言必行,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注音

Kuì           ǐ    shèng   (shuái   shè   jǐn   shì   kēng   xiàng   shěn

二、通假字

1、希,通“稀”,稀疏   2、莫,通“暮”,暮春   3、与,通“欤”,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

1、古:诸侯相见   2、古:泛指侵略的军队 

四、重点实词   

1、侍:陪侍   2、以:因为    乎:于----比    尔:你们   3、毋:不要   以:认为

4、 居:闲居,平时   5、知:了解      6、如:假如,如果    或:有人

7、何以:做什么     8、率:轻率   尔:形容词词尾   而:表修饰

9、摄,夹、迫近    乎:于----在  10、加:加到……上   以:拿,用

11、因:接着     以:用,拿    12、为:治理    13、比:到   

14、且:表递进,而且    方:道,准则    15:笑   16、尔:你    何如:怎么样

17、方:方圆   如:或者   18、如:至于   侍:等待   19、能:有能力做

20、如:或者   21、为:担任    22、希:稀疏     尔:拟声词词尾

23、舍:放下   而:表顺承   作:起  24、乎:于----与,和   撰:才能,为政的才能   

25、何:什么     伤:妨害    26:亦:也   其:自己的   

27、既:已经    成:定    28、乎:于----在    29、 风:吹风  30、咏:唱歌   

31、与:赞成   32、后:落在后面   33、夫:语气词   言:说的话   34、已:罢了

35、何:为什么    36、为:治理   以:用   让:谦让    37、唯:语气词    则:就

38、安:怎么    如:或者39、而:又   何:什么40、小:小的事情,小相   孰:谁

五、一词多义

1、如:(1)假如 2)或者 3)至于(4)到,去

2、以:(1)介词,因为  (2)动词,认为  (3)动词,做  

4)介词,用   (5)连词, 表目的,用来(6)介词,用

3、方:(1)方圆   (2)道,是非准则   

4、尔 :(1)代词,你们   (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5、为 :(1)管理,治理 2)做  (3)替

6:(1了解 2)主持3知道4)  zhì  5见解,知识

7、居

1平日、平时2处于某种地方3居住4过了56积蓄、储存

六、活用现象

1、端,名作动,穿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礼帽  2、风,名作动,吹风   

3、后,名作动,落后   4、小、大,形作名,小事、大事   

5、勇,形作名   6、撰,动作名,才能   

七、句式

1、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宾语前置   4、宾语前置   5、状语后置   

6、状语后置   7、状语后置   8、状语后置   9、语前置   

10、状语后置   

八、重要语句翻译

1 译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接 连下来,又有饥饿。  

2 译文: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那你打算做什么 事情呢?

3译文: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4)译文: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

5)译文: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6)译文: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

九、名句填空

1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补充

(1)思而不学则殆    (2)则安之          (3)不患贫而患不安

4更也,人皆仰之         5)不知其可也    (6)必先利其器

(7)来者犹可追    (8)己所不欲   (9)匹夫不可夺志也   (10)诲人不倦  

(11)小人常戚戚  (12)不愤不启  (1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4)行必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
《论语·先进第十一》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春秋〕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3优秀教学课件PPT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三十七:曲阜南郊舞雩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