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世界
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论话语至今仍遮盖着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它是世界文论话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特殊的话语世界隐含着深层的肌理、体系和构架。用意象性的话语来进行术语定位、技法命名和风格描述,以及在文体批评、方法探求和体系建构上的自觉追求,呈现出中国文论话语的丰富色彩,并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中西文论的交汇融通,将使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激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1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通将日益加快其节奏,从而形成世界文化的新格局。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中西方文化不断相互对话和渗透的历史。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世界文化的一种互补结构,它们在长期的对话中互释互补,各自走上了辉煌的发展进程。然而,中国传统文论的话语世界,仍遮盖着一层神秘模糊的面纱。我们应立足于中国现代文艺发展的现实状况和理论前沿,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的话语世界,分析、阐释、梳理丰繁的传统文论术语,并从中去透视内在的肌理、体系和构架。然后再去寻找中西方文论话语各自的互补优势,明确融合的基础和方向,从而给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几千年来,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中,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话语世界。它不像西方文论话语那样,具有严密的思辨体系,明晰的概念内涵。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来表示抽象的理念,或者给你再现一个环境或氛围,让你从中去体会蕴涵的意味。这个充满意象的色彩斑斓的世界,形象、混沌、模糊、玄虚,具有无限宽广的艺术创造空间,允许作者和鉴赏者纵横驰骋。这同西方文论话语的精确、明晰、分析、逻辑等特征相比,显得圆润而不枯燥,蕴藉而不直露,综合而不零碎。中国文论话语的特征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术语运用的包容性
中国古代文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已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基本术语。早在先秦时代,《尚书》就已论及“辞尚体要”,孔子则提出文质、诗言志、兴观群怨、思无邪、辞达等概念。汉代《毛诗序》又出现“诗六义”说。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文论的主要术语就大体具备。如原道、征圣、宗经、文气、风骨、文笔、神思、体性、通变、声律、声病、隐秀、情采、熔裁、夸饰、事类、附会、知音、应感、滋味等等。而对这些术语的阐释,也往往具有较大的涵盖性、模糊性和形象性。如刘勰《文心雕龙》对风骨的阐释:“是以惆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行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于风者,述情必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可见,风大致侧重于对文本内容的要求,而骨则是强调对言辞的要求。而有的文论术语的解释则有较大的弹性。如文气,孟子曾提出“知音”、“养气”之说,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需“配义与道”。这里的“气”指人的道德修养。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这里即指作家的气质和个性,清浊分别指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和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到了韩愈那里,气则成了体现文章内在力量的气势。其《答李翊书》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高下者皆宜。”这种对气的阐释用清浊、水物作比,形象直观、含蓄隽永,给人们提供了思维回旋的宽广余地。
中国文论话语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创造出许多意象性极强的用语,并逐渐固化定型,被文论家们所沿用。如王逸《楚辞章句序》:“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没以来,明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厌,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此后,金相玉质就被用来比喻文本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陆机《文赋》所说的“谢朝华,启夕秀”,被用来表示文学创作要务去陈言、独出心裁。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抨击《国语》一书“务富文采,不顾事实,而益之以诬怪,张之以阔诞,以炳然诱后生,而终之以僻,是犹用文锦覆陷井也。”后“文锦覆井”被用于指责文本的华丽形式掩盖内容的乖谬,使读者上当受害。还有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对诗歌提出的要求,“根情、苗言、华声、实意”;批评齐梁文风的“嘲风月,弄花草”。苏洵《仲兄字文甫说》用“风水相遭”,来说明作家的道及文的修养(水)和外界的机遇(风)“不期而相遇”,才能产生“天下之至文”。黄庭坚《答洪驹父书》用“点铁成金”,告诫人们在“陶冶万物”的基础上,对古人的语言化腐朽为神奇;还用“夺胎换骨”要人们在造语立意上推陈出新。张戒《岁寒堂诗话》评论诗作能抓住事物本质特征,进行生动形象描绘的为“中的”。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序》用“天籁自鸣”,主张艺术作品要自然天成,反对模拟和雕琢。刘熙载《艺概》用“文眼”、“词眼”,来表示“一动万随”,能揭示“全文之指”,顾注映照文本的关键之处。这些形象化的文论术语,高度综合、高度概括,让人们在可感的空间层面上,感悟到艺术对象的内在本质。
○技法命名的形象性
技巧、手法、方式,是艺术作品构成的本质要素之一。它是艺术创作的特殊技艺和能力,作者把握主客观世界的独特方式和手段。任何一种技法,都必然会反映折射出它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文化特征。尤其是技法的概括和命名,能体现出特定的思维模式和民族精神。中国文论家们对技法的概括和命名,完全是随着对艺术作品的点评而发展起来的,反映出东方文化所特有的具象思维。如金圣叹《西厢记》评点:“有月度回廊之法。如仲春夜和,美人无眠,烧香卷帘,玲珑待月。其时初昏,月始东升,冷冷清光,则必自廊檐下度廊柱,又下度曲栏,然后渐渐度过间阶,然后度至琐窗,而后照美人。虽此多时,彼美人者,亦既久矣明明伫立,暗中略复少停其势,月亦必不能不来相照。然而月之必由廊而栏、而阶、而窗、而后美人者,乃正是未照美人以前之无限如迤如逦,如隐如耀,别样妙境。非此即将极嫌此美人何故突然便在月下,为了无身份也。”作品中,莺莺对张生的好感,虽于酬韵夜已默感于心,在闹斋日又亲见其人,但处于那种环境莺莺终不敢想、不敢说。于是作者先写残春,后写有隔花之一人,后又接写前后酬韵之事,之后又闲闲然写“独与那人兜的便亲”。这样才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文势曲折、跌宕多变。又如毛宗岗《三国志读法》:“《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将有一段正文在后,必先有一段闲文以为之引;将有一段大文在后,必先有一段小文以为端。如将叙曹操濮阳之火,先写糜竺家中之火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孔融求救于昭烈,先写孔融通刺于李弘一段闲文以启之;将叙赤壁纵火一段大文,先写博望新野两段小文以启之;将叙六出祁山一段大文,先写七擒孟获一段小文以启之是也。‘鲁人将有事于上帝,必先有事于泮宫’。文章之妙,正复类是。”这种技法命名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还有蔡元枚《水浒后传读法》中的“制锦为衣、聚花作障”、“跳身书外法”、“忙里偷闲法”、“借树开花法”、“烘云托月法”、“火里生莲法”、“水中吐焰法”、“移花接木法”、“灰线草蛇法”。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评语》概括的“回风舞雪”、“未火先烟”、“倒卷帘法”、“横云断山法”、“金针暗度法”、“打草惊蛇法”、“一击空谷、八方皆应”。之外,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读法》、王希廉《红楼梦总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回评》、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等,对作品的技法都有形象精炼的概括。在我国的一些诗话、词话中,也有许多创作技法的概括,如谢榛《四溟诗话》:“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
○风格描述的意会性
作品的风格评论,历来是中外文论家的重要话题。中国文学批评中的风格描述,完全不同于西方那种精确的分析。文论家往往不给你一个明晰定义或清晰解释,而只是提供某种场面、景色、情调或氛围,让读者自己去领会蕴涵其中的风格内涵。它常常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并能达到定义和解释触及不到的事物深处。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风格定位,常常是由文论家和读者双方合作的完美合璧来实现的。文论家的风格描述仅仅是解读艺术作品的一个参照点,就像是一个筐或一幅图表,读者的理解就是装进筐里的物品和填入图表的内容。读者也参与了艺术作品风格阐释的创造性工作。不同时代的读者,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思维模式、审美趣味、价值取向,对艺术作品的风格自由地作出自己创造性的理解。如悲慨,悲壮、慷慨的风格。其特点为情感高亢悲壮、慷慨激昂。司空图《诗品》:“悲慨: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作者对悲慨的理解潜藏在这些描绘性词句的深层。读者可以解读为头四句表现“意苦若死”,烘托出“意苦”的气氛。中间四句感叹时光易逝,又无可奈何。最后四句表现壮士的“浩然弥哀”,寓情于景,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就是同一风格名称,不同的文论家也有不同的描绘。许奉恩《文品》:“悲慨:旧地重来,亭台成薮。禾黍秋风,斜阳疏柳。江山今古,日月飞走。鸿雁归来,言念我友。烈士穷途,美人不偶。击碎唾壶,何堪回首。”他所提供的情景氛围,同司空图的也略有不同。司空图《诗品》、清顾翰《补诗品》、许奉恩《文品》、曾纪泽《演司空表圣诗品二十四首》等文论,都用诗体形式专门对各种艺术作品风格,作了形象描绘。
还有的用精炼的形象语言,对具体作品、作家的风格,进行定位。《诗品》引唐惠休话说:“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延之)如错采镂金。”这里就用“芙蓉出水”和“错采镂金”来描绘谢、颜诗作的风格。《南史》记载,颜问鲍照,他的作品同颜诗相比如何。鲍照说:“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杜甫《戏为六绝句》是论诗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这里用“凌云健笔”来形容庾信后期作品的成熟风格;“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说明杜甫对“翡翠兰苕”这种媚媚秀丽的诗风不加否定,但更看重掣鲸鱼于碧海般的雄浑壮美的诗风。汤显祖在《点校虞初志序》中,用“三馆画手,一堂木偶”,来讽刺明代朝廷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中书院气极重的艺术家,以及在复古主义指导下缺乏“真趣”、以理入诗的概念化、形式化的作品。
在中国悠久的文学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不仅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论术语,而且还形成了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文论话语体系和框架。这种体系和框架深深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有人错误地认为,中国文论话语杂乱无章,没有科学的系统,这是一种极大误解。因为任何一个术语群的背后,总是有某种理论体系和结构框架的支撑。那么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体系和框架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文体批评   文体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它能体现艺术作品内容和形式特征的有机整体。对文体的意识、把握、创造、分类和批评的水准,是一种文论话语发展程度的标志。早在《尚书》中就已出现了“辞尚体要”的文体概念。曹丕《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出现了文体的自觉意识,首开文体研究先河。陆机《文赋》阐述了文体的风格特点和作法要求。李充《翰林论》、挚虞《文章流别论》,开始研究文体的演化。任昉《文章缘起》对84种文体进行溯源。刘勰《文心雕龙》上半部,建构起文体的严密系统,是我国文体论研究的颠峰。萧统《文选》首次划清了文学和非文学文体的界线,以“事出于沈思,义归乎翰藻”,“综辑辞采”、“错比文华”为标准挑选作品,成为我国第一部文学总集。吴讷《文章辨体序说》、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在文体的定义、分类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姚鼐《古文辞类纂》对古文的分类,为后人所师法。王兆芳《文体通释》、吴曾祺《文体刍言》,在文体的辨析上又有新的发展。在文体分类上,中国重具体的功用、对象、题材和样式,完全不同于重抽象表达功能的西方文体分类。文学体裁的分类多依据具体的形象因素,而不同于西方所分的叙事的、抒情的和戏剧的三类文学体裁。至清末,已经形成了多元化的、成熟的文体分类体系。文体分类在古代的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此外,我国也很早就出现了文体批评,有一派文体论式的文学批评家。郭绍虞先生在《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绪论》中就曾说:“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既不同于狭义的文学批评,也不等于文艺理论,好似只限于正统文学的诗论或文论。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文体论式的文学批评。”文体自觉意识和文体批评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走上了成熟的道路。它是我国80至90年代文体革新的历史渊源。中国的文体批评也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文体批评,前者比较注重于文本宏观的整体有机特征,多运用辨证的具象思维方式;而西方的文体批评则强调微观的文句风格分析,侧重于语言学层面,属于一种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模式。   ○方法探求   一个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充满活力的文论话语世界,必然要建筑在它坚实的方法论基础之上。法国茨维坦·托多洛夫在《叙述结构分析》中说:“在诗学中,也与在其他方面一样,方法论的讨论并非一个大的领域中的一个无足轻重的部分,不是一个附属性的副产品,相反,它们是这一领域的中心,是它的主要目的。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在一项科学工作中,重要的问题并不是它所关注的事实的性质,而是先于确定这些事实的所用方法的严密和精确,以及对一个尽可能广泛的综合的研究。’”中国古代文论话语世界的建构,总是伴随着科学方法的不断探求。刘勰《文心雕龙·序志篇》用四句话提出了成熟的文体研究方法。“释名以章义”,诠释体裁的具体概念,显示其内在本质。“原始以表末”,溯求体裁起源,叙述其演化脉络,展示其发展、嬗变的规律和趋向。“选文以定篇”,选择规范的文本作为读写的借鉴。“敷理以举统”,通过阐述具体作法,标举体裁的模式和体统。书中就是用这套方法来系统研究他所分的20类体裁。王昌龄《诗歌》提出“诗有三格”,生思、感思、取思(构思方法)。齐己《风骚旨格》也提出“诗有三格”,上格用意,中格用气,下格用事(结构线索)。张炎《词源》强调“作词五要”,择腔、择律、填词按谱、随律押韵、立新意。《曲品》引孙月峰提出的“传奇十要”。章学诚《文史通义》批评“古文十弊”。此外,释然《诗式》、李卿《文章精义》、陈绎曾《文说》、杨载《诗法家数》、李腾芳《文字法三十五则》、李绂《秋山论文》、唐彪《读书作文谱》、李渔《笠翁偶集:词曲部》等著作和论文,概括了中国历史上文论家们总结的大量创作和批评方法。这些多层次、多维面的方法和视角,是许多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内所无法比拟的。   ○体系建构   中国古代文论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然而,在文论话语的背后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在此问题上一直有分歧。这正是有些人热衷照搬、全盘继承西方文论话语的原因之一。本来学习西方的文化,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博大胸怀,然而人们往往认识不到我国传统的文论话语,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价值和不可取代性。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总是和丰富的术语群、成熟的方法论以及经典的理论著述相联系的。这里我们重点看看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经典理论著述。首先要提及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它是我国古代文论的巅峰。它侧重从外在结构,用概括性话语来建构文论体系。全书分五大部分:1.“文之枢纽”,谈“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贯穿全书的根本论点;2.“论文叙笔”,关于文笔划分及各体文创作要求;3.“剖情析采”,全面论述创作的基本主张与方法技巧,如艺术构思、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继承革新及修辞、谋篇、布局等;4.论时序、才略、知音、程器,谈文学变迁、作家才能、鉴赏方法、批评态度、道德修养;5.“长怀述志”谈全书用意和体系。书中立论精严、条理分明,几乎论及创作和批评的所有方面。这和作者“博通经论”,吸收了印度佛教文化中的因明论方法有关。此书对唐以后的文论话语,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其次是司空图的《诗品》,它侧重从内在结构,用意象性话语来建构文论体系。它分诗歌风格为二十四品。还有来裕恂的《汉文典》,它是几千年来我国文论话语的系统总结。其中包括字法(语助法、形容法、分析法、增改法、锻炼法27种),句法(关系格调、节次、性质、声情38种),章法(起法、承法、转法、结法48种),篇法(完全法、偏阙法26种)。其中还包括文品(6类33项)、文要(16项)、文宜(25项)、文贵(36项)、文忌(40项)、文体(103种),以及文论的原理、界说、种类、变迁、弊病、纠谬、知本、致力等。此外,陈骙《文则》、严羽《沧浪诗话》、刘大櫆《论文偶记》、刘熙载《艺概》、姚鼐《古文辞类纂》等,都显示出艺术创作和批评的内在肌理。这些重要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和维面折射出中国文论的内在精神,并显示出多元化的系统和构架。它比起西方相对统一的、思辨的文论话语体系,更具有开放兼容的生命活力。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关于文体是内外结构统一的著名论述,我国古代文论也早已用中国化的特殊话语作了表述。可见,中西方文论话语的发展具有共同的内在规律,它们是殊途同归、百川汇海。   三   中国传统文论与西方文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话语系统。这种区别,归根结底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最终是由各自语言精神的不同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文论的话语特征,受制于中华民族的文化类型、思维模式和语言精神。   ○古代文论与文化类型   中西文化是一种互补结构,是世界文化的一体两面。中国文化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同西方以“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不同,属于以“求善”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有人曾用“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来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历史个性。中国文化强调内在价值,注重自身修养,追求理想人格,把修身养性放在学术思想之上。儒、道、释三家都强调以修身养性为第一。孔子《论语》“有德者必有言”,庄子《养生主》“由道进乎技”,佛家也求明心见性。因此,中国文论中的“修辞立其诚”(《周易》)、“思无邪”(《论语》)、“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孟子》)、“文德说”(《论衡》)文气说、风骨说、“气盛言宜”(《答李翊书》)、文如其人、“气大声宏”(《稼轩词序》)、“诗品出于人品”(《艺概》)等,都是这种文化的折射。正如冯友兰《三松堂全集》所说:“照中国人的说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西洋人的说法,大概要是:太上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立德。照西洋人的办法,有大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诗人,戏子,都可以入一个民族或国家的‘众神祠’;而照中国的办法,而只有有德的人,可以入圣庙。”中国文论中重视作家的人格背景,强调主体道德生命的完善,对文学创作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中国强调文如其人的“人品论”,与西方主张文超其人的“天才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然而,渗透于中国文化中的儒学道学,对中国文论的发展,也有着明显的历史局限。中国文论以上古“黄金时代”的道德传统为价值取向,以儒学道学的准则作为文论的最高标准,因此对中国文学现象的概括和折射,也常常是扭曲和变形的。如刘勰《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篇的论述,是刘勰论文的根本出发点和主旨,有着浓重的儒道色彩;其篇数除“序志”篇外凑成49篇,就是为了符合《周易·系辞》上所说的“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传统文论常常把道德伦理作为文学批评的首要标准,如“思无邪”“师父、师君”(《论语》)、“发乎情,止乎礼仪”(《毛诗序》)、“哀乐中节”(《艺概·诗概》)等。有人根据封建正统观念,强把文体区别为雅俗、正变、上下等级。还有唐宋之后提出的“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贯道”、“作文害道”、“文从道中出”的文论观点,这些都是上述文化意识的体现。   ○古代文论与思维模式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辩证综合、互补相济、直觉意象的特征。它更接近于审美,而不接近于逻辑。儒道两家都有深刻的辩证思想。《易传》“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强调总体观念;孔子“以其两端”,老子“反者道之动”,《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都是深刻的辨证观点。因此在中国文论话语中,就有许多二元相对的词语,如阴阳、刚柔、柔坚、直曲、悲欢、离合、形神、骈散、奇偶、平仄、起伏、跌宕、史野、繁约、奥显、雅俗、抑扬、壮轻、清浊、真幻、虚实、疏密、缓急、擒纵、粗细、文笔、本末、辞理、文道、文理、正变、反正、情景、明暗、长短、多寡、风骨、美丑、高下、有无、壮老、重轻、华实、巧拙、动静、客主、天地、日月、顺逆、尊卑、贵贱、盈虚、损益、明幽、俯仰、显藏、辟翕、方圆、工拙、平奇、同异等。这些对应词语互斥、互补、互渗,体现了事物一而二,二而一的辩证关系。中国人重综合而轻分析,长于直觉体验而短于逻辑思考,因而在文学批评中对直觉顿悟之理常用文学性具体描述来象征,或以一种氛围、情景加以暗示。如清田同之《西圃词说》:“魏塘曹学士云:‘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壮士也;如春华,而诗则秋实也;如夭桃繁杏,而诗则劲松贞柏也。’”中国文论中的许多术语如风骨、文气、神韵、格调、性灵、机趣等,都是强调整体综合,而不重局部分析。中国人这种辩证、互补的直觉意象型思维模式,对于把握文学艺术的复杂底蕴,感受宇宙系统的内在奥妙,无疑要长于西方文化那种重分析、重逻辑的科学型思维模式。   ○古代文论与语言精神   中国文论话语的特点,归根结底则取决于中国文字的特殊性。郭绍虞先生在《提倡一些文体分类学》一文中,两次提到研究中国文体分类的特殊性,应该从民族文字的结构中去加以寻求。“中国文体分类的特殊性,乃是指汉语汉字的特殊性。”“从文体分类学言,即是古人的语法修辞之学,所以更须注意到汉语与汉字的特殊性。”这是我们在研究中国文论话语中的一个新视角、新切入点。   中国人重综合混沌、直觉感悟、形象实体的文化意识,始于中国文字的起源和结构。关于汉字的构造有著名的“六书”说,《说文解字》解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前四种结构已经潜藏了中国人深层次、无意识的具象思维方式。中国早期的造字大都是取象示意,如甲骨文中的“父”,是一只手拿着棍棒,说明其功能主要是教育;“妾”,一个头部受过刑跪着的人,屈膝服侍的人;“俎”,像案板形器物上放着肉,后引申为砧板。就是现在使用的一些字,仍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它的原意。如“删”,就是用刀在一块块竹简上刮去写错的字;“劓”,一种用刀割去鼻子的酷刑;“田”,有规正格局的农田。就是在今天,汉字的结构仍然意象明显,许多汉字的边旁如亻、贝、宀、口、衤、门、革、、山、目、舟、氵、火、雨、石、女、木、土、扌、忄、弓、纟、讠、钅、鱼、鸟,仍可以使人形象地联想到汉字的相关意义。这种具象性的文字特征,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潜在的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也是中国人善于直觉而不善于抽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形声字的构成往往是音符和声符的合璧,它克服了音符字和意符字的各自极端而“执其中”,一让两有、形声并列,它折射出中国文化的调和折中的中庸精神,也导致“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渗透于中国传统的诗论、文论、画论、乐论之中。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的儒道两家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语言能提供文化解读的钥匙。语言是文化产生的必要条件和准确标志。人们通过语言的形态结构和历史变迁,可以探求蕴涵、积淀于其中的特定文化背景、生活经验、人生哲理、心理状态等丰富的深层文化信息,从而揭示文化发展的某些规律。从此意义来说,语言是进行不同社会文化解读的一个关键,是认识文化现象和本质的唯一钥匙。一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往往是由其语言浇铸的。人类的思维方式受特定语言的支配。语言的差别不仅反映了说话者的环境,而且还决定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模式。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分割和组织经验,因而决定了不同的世界图式,并建构起独特的文化精神。比如,一个中国字不论有多少笔画,都能向着某个焦点凝聚成整体谐调的字形。它能把汉字笔画中的诸多矛盾,如顺逆、向背、起伏、轻重、刚柔、燥润、增减、险夷、疾徐、疏密、肥瘦、浓淡、断续、脱接、大小、方圆、长短、欹正、巧拙、丑媚、擒纵、钝锐、抑扬、顿挫、乖合、曲伸、首尾、俯仰、虚实、藏露、曲折、远近、呼应、平侧、覆承、黑白等,辩证地统一起来。因此,中国人辨证思维的形成,是与中国文字的结构特征分不开的。从文化的视角通过研究中国文字的特殊性,去研究中国传统文论的特殊内涵,还仅仅是个开始。它将逐步揭开中国古代文论的神秘面纱。   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正因为其有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的内涵,因此它才有资格真正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中西方文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创造了各自的辉煌,走的是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它们相互吸引、交融互摄,你化我、我化你,正在共同创造着一个更加完美的新的世界文论话语世界。                   (《新语丝》月刊,2002年第8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现代性构建
推动“龙学”薪火相传
时胜勋 || 中国人文学的十方天地
百年“龙学”与中华文脉
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构建中国非虚构诗学话语体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