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有教无类”;政治方面,主张仁政、德治。这在当时,都对人民有利。他提倡的伦理道德,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孔子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都不被采用。回鲁国后。从事著述和讲学,相传有弟子3000人。他编订了《诗》《书》,修撰了《春秋》。

写作背景

《论(lún)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有关孔子言行的著作,共20篇。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理论、伦理观念、品德修养等,是有关孔子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是语录体,文字简练质朴,含义很深,也有描写比较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片段。

主题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编者取文章第一句作为标题。文章记叙孔子师生在一起谈论各人政治抱负的情景。《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大多数篇章是简短的语录。本篇是《论语》中有完整结构的一章,人物的语言情态都写得很有个性,是一段很生动的记叙文。

子路、曾皙(灯)、冉(rǎn)有、公西华,都是孔子的学生。

重点实词

1、居则曰:居,闲居,平时在家 。

2、摄乎大国之间:摄,夹、迫近 。

3、加之以师旅:加,加到……上 。

4、比及三年:比及,到 。

5、且知方也:方,道,是非准则。 

6、舍瑟而作:舍,放下;作,起 。

7、异乎三子者之撰: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8、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何伤,何妨 。

9、咏而归:咏,唱歌 。

10、吾与点也:与,赞成。 

1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让,谦让。

重点虚词

1、以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2)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3)则何以哉:动词,做  

(4)加之以师旅:介词,用 

2、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3、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亦,不过是,只不过 

4、唯求则非邦也与:唯,句首语气词 

5、而 

(1)子路率尔而对曰:连词,表修饰。

(2)舍瑟而作:连词,表顺接。 

(3)非诸侯而何:连词,表并列。

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 。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语气词。

一词多义

1、方   

(1)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方圆   

(2)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2、尔   

(1)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2)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状态(……的样子) 

3、如 

(1)如或知尔(假如) 

(2)如五六十(或者) 

(3)如其礼乐(至于) 

4.为 

(1)由也为之(管理,治理) 

(2)愿为小相焉(做)   

(3)赤也为之小(替)

赏析

本文通过记述孔子和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次谈话,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孔子说过:“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百姓就对政府有信心了)“既富矣”,再“教之”。(《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先要使百姓富裕起来,然后去教育他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凭借道德来诱导他们,用礼教来使他思想行为一致,人民就会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言志的具体内容虽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先富后教,礼乐治国。孔子对他们三人的志向都是肯定的。哂笑子路,不是认为他的政治主张不对,而是用委婉的态度批评“其言不让”。曾皙的话似乎与政治无关,但他描绘的是一个太平社会的缩影,即形象化了的礼乐之治的盛世,所以深受孔子的赞扬。

孔子的政治思想,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如他的“礼乐治国”实际上是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的思想,就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我们对于孔子的政治思想,既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继承,也不可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教育家。本文第一段中孔子对学生的几次回答,以亲切和蔼的长者作风,给谈话带来轻松和谐的气氛,表现了他教育学生时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第二段中孔子对学生言志的评论,各有其侧重之点,反映出了他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本文虽然是语录体,但人物的语言能鲜明表现其性格特征,少量的行动描写,也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神情。孔子的谦和,子路的粗豪率直,冉有和公西华的谦谨,曾皙的雍容飘洒,都跃然纸上。

论及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浪漫主义美学,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是庄子。著名的庄周梦蝶的故事正是以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极致和谐的境界将浪漫主义表现到极致。庄子的浪漫是人道合一、以天合人,与自然同趣的精神绝对自由,我们熟知的名篇《逍遥游》中也描述了“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的人格独立的自然境界。在我们的主观印象中,浪漫主义是主观的,直觉的,有想象力的,理想化的,是与功用相对的。而孔子及其倡导的儒家文化以“礼”和“仁”为核心,推崇克己复礼,这是理性克制的;孔子本人周游列国力图在乱世中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这是有功利目的的;记述孔子言行的著作《论语》没有瑰丽的想象,也没有激荡的文字,这是实际朴实的。而后世把孔子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甚至神化为圣,最后孔子变成我们每个人脑海中博学睿智的慈祥长者,以及似乎只是和浪漫主义毫无关系的积极入世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我原来也是这么认为的,从未关心孔子本身是个怎样的人,只是坚守着刻板印象,直到我高中第一次读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赞叹曾皙“风乎舞雩”的理想时,我深深地被触动了,乃至于因为那短短一句话我每次想到中国传统浪漫主义美学时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都是曾皙描绘的情景,甚至可以说这简单的几句话对我的人生理想有很深远的影响。所以我想就《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一文本简要分析孔子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原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的最后一章,名字是后人所取,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篇。这篇文章和《论语》其他章最大的不同是有生动的故事情节,五个人物虽然对话寥寥几句,但是性格形象跃然纸上。其中受到孔子赞赏的曾皙的形象最为突出,甚至描写有很强的艺术色彩,如文中弹着瑟出现,铿地一声停住,显得狂放不羁,也有学者从此处无礼的举动以及其他不符合古代礼节的描写质疑这一篇的真实性,但是一般说来学界还是认可这篇独特的艺术色彩浓厚的名篇(要不然应该也不会选进课本吧)。我认为这篇曾皙的回答之所以深得孔子之心,不仅在于他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怡然自得的个人理想生活,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哲学,更在于从侧面体现了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的美好状态,符合孔子的政治哲学。

************************************************************************
首先在具体分析《侍坐》篇中曾皙发言的浪漫主义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考究曾皙所言之志的意思。历代学者对曾皙发言的理解分歧很大,鲁洪生教授曾经梳理过五种有代表性的解说,一是上巳祓除说,认为曾皙志向是盥濯祓除;二是雩祭说,认为曾皙志向是主持雩祭;三是为师说,认为曾皙志向是继承师业,授业解惑;四是游春说,认为曾皙志向是不问政治,与友游春;五是太平社会说,认为曾皙志向是憧憬太平社会。鲁教授认为曾皙流露出消极情绪,而孔子赞许他主要是因为子路、冉有和公西华提出的政治理想在当时难以实现生出的生不逢时的悲观逃逸倾向,他认为孔子积极入世不过是性格中有一个无可奈何不为世用的侧面,前四种解读只是角度不同并不存在本质矛盾,主要反驳了太平政治说。但是我认为他的理由不够充分,他认为孔子政治理想不消极,认为曾皙回答只是个人志向,曾皙本人是个狂狷之人,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不赞同曾皙回答中的政治隐喻,并且非常主观地认为曾皙是消极遁世。我反而非常推崇曾皙回答中流露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隐含的政治思想。


文中曾皙一边弹琴,一边听着老师和师兄弟们的对话。他听到老师问自己的理想,他描绘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画面:在暮春时节,上巳之日,人们已经换上春装了,和一些成人朋友以及几个孩童,结伴到郊外的沂水河里戏水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然后大家一起唱着歌儿回家。孟子曾说:“如琴张 、曾皙 、牧皮者, 孔子之所谓狂矣。”这里的“狂”是放浪形骸,超脱世外,并无消极之意。

从曾皙的人生理想看,他并不孤傲清高,选择归隐山林,他关注着人世,关心人们换上了春装,关心上巳的节日,也关注着祭祀,这都是和政治以及社会有关;在个人生活方面,他选择和朋友和孩童一起春游,经营着不同年龄段的人际关系,享受自然的乐趣的同时也享受社交的乐趣。这种浪漫主义和庄子有很大的不同,他不仅仅涉及出世入世的问题,而是有关健全健康的人格培养。这种人生哲学以人本身为最终目的,不仅有政治的、社会的一面,也有自然的、自得的一面。他并非不关切功利目的,而是超脱于争与不争的二元论,通过重点描写一个十分愉悦的春游的想象画面表现了对个人功利的不在意,这与关心世人相对应,我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更为纯粹的社会责任感。

从曾皙的政治理想看,仅从他个人出发我已提出他积极关注社会和政治,从更广的意义看我认为这幅美好的图景反映了太平盛世人民安居乐业各得其所,是符合孔子大同社会的政治理想的。有些学者由此推到孔子的“仁政”和“礼治”,我觉得稍有牵强,值得商榷。文中无论是子路、冉有还是公西华,都是正面阐释自己的治国方略的。虽然在态度上有些微差别,但是本质上并无不同。孔子本身是理想主义者,他描述的大同社会在《礼记·礼运》中记载道: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这种人人各得其所,相互爱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理想本身就非常浪漫,而我认为孔子赞同曾皙的回答也是因为这种个人理想也侧面反映了其大同社会的主张,达到了个人自由和社会和谐的统一。

综上所述,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曾皙之志解读孔子的人生和政治哲学,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浪漫主义和庄子不同,个人幸福与自由离不开整体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和谐安定也需落实到个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兼顾了个人自由和社会责任,将“仁”和“善”融汇进浪漫美学之中,这种浪漫情怀在我看来更加博大。

参考文献:

李芳:《论语·侍坐》的现代意义,载《文学教育(上)》2014年第5期第39-41页

鲁洪生:《论语·侍坐》曾点之志本意考辨,载《学术论坛》2008年第3期第158-16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案-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何人一生,不是虚度?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ppt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第二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