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4节气的奥秘:中医的天人合一,值得收藏

讲师:潘毅

「整体思维」和「阴阳之道」这两者,有一个很好的知识结合点,就是二十四节令。

二十四节令是怎么来的?

上古之人,把太阳一周年的运动轨迹划分为24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走一圈是360度,平均起来,每移动15度就是一个节令。

下面这张图里,太极图代表地球,太极图中间有一条横的虚线,代表地平线。地平线以上,是地面与天空,地平线以下,是地里面以及地下的水。

天人相应,这个太极图也可以代表人体:太极图中间这条横线,代表的就是肚脐线,横线以上是肚脐以上,横线以下是肚脐以下。

夏至到大暑

我们就从太极图的顶点——夏至开始看。

至者,极也。夏至这一天,我们北半球日最长,夜最短。

以前测量日影长短,有个工具叫日晷(guǐ)。按照日晷来测量,夏至这一天的阴影最短。所以我们能看到,夏至是太极图上阳最多、去到极点的地方。这个地方,阴只有一个小黑点。

夏至过后就是小暑、大暑。暑就是热,小暑大暑,实际上就是小热大热,这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

这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为什么不是在太极图阳的顶点的夏至,而在小暑大暑?

这样体会好了,二十四节令就类似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中夏至那一天就类似于一天之中的中午12点;而小暑大暑,就类似于下午的一点两点,我们想一下,是中午12点比较热,还是下午一两点比较热?

当然是下午一两点比较热,为什么呢?我们看看那个太极图,小暑大暑的位置,其实已经有下降的意思在,就相当于下午一两点,太阳开始向西斜,阳气与热量下压到地面。

小暑大暑的时候,气候也特别潮湿。因为阳气下压地面,把地里面、河里面、溪里面的水都蒸发上来,而形成了湿气。这个时候,假如我们走在农村的土地上,我们可以闻到泥土的潮湿味。

立秋到秋分

下来就到立秋、处暑。

立秋时,天空之上的阳气顺延着小暑大暑的压力继续下降,降到处暑。这时压力增多,就将降到地面而未入土的热压入土内。

什么叫处暑?处暑就是处理暑热。如何处理?就是把它压到地里面去。

如果在中原或者北方,一过处暑,地面上就觉得清凉,这就是暑气入地已多,同时地里面的阴气也慢慢开始出土的现象。

跟着就是白露、秋分。

处暑之后,阳气进入土里面比较多,把地里面的水分蒸发出来。这个时候,地面的早晚就有露水,所以叫白露。

秋分以前,地面上的热多,地面下的热少。到秋气下降,暑气入地,地面上的热与地面下的热多少一样,上下平分,所以叫秋分。

我们可以看上面的四个小太极图,先看夏至。

夏至中间的那条地平线告诉我们,阳气基本都在地表。现在到了秋分,实际上是阳气的位置顺时针转动了90度,阴阳变得平均了。

这个每90度转动那个图,实际上是夏至、秋分、冬至、春分四个节令的阳气升降出入动态图。

寒露到冬至

下来,就到寒露、霜降了。

过了秋分,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多了,里面的阴气出土也更多,这时地面上遂寒冷起来。白露时的露,只觉得凉,但这时候的露就觉得寒了,所以叫「寒露」。

再过半个月,地面上的热降入地面下更多。秋天,天地之气不单是降,而且还收敛,加上寒气增加,露就收凝成了霜

接着就是立冬与小雪。

一年的阳气春升夏浮,秋降冬沉。立冬,阳热开始沉入土下的水中,地面上由凉而变寒,地面之下则由温而变热。

寒则收敛力大,雨与霜便成了雪。到了大雪,地面上的雪就更大。

现在我们可能知道了,为什么在下雪地区的冬天,农民看见下雪就高兴。「瑞雪兆丰年」,代表明年会丰收。

但为什么下雪会代表明年丰收?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冬至那个图。冬至的时候,阳气基本上都累积到土里面,地表就一片阴寒。

所以,下雪意味着地表很冷。见地面上的雪大,就知道地下的阳热沉得越深也越多。

你说在冬天,地里面储存那么多阳气干吗?

等来年春天阳气出土,万物生长。冬天地里面藏的阳气越多,第二年的春天阳气出土就越够力。阳气代表生发、舒展,所以植物的长势就会越好。

所以农民最怕什么呢?暖冬!如果是暖冬,或者冬天起雾,或者是甚至打雷,这些都是阳气外泄的表现,如果阳气提前外泄,那么第二年庄稼的生长动力就不够了。

冬至,就是阳气下降到极点的位置。这个时候夜最长、日最短。如果用日晷来测量日影,这一天日晷的阴影是最长的。

小寒到雨水

冬至后,就到了小寒、大寒。

小寒大寒的对面,就是小暑大暑,所以机理是一样的,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累积的问题:小暑大暑的阳气累积在地面最多,于是地面最热;小寒大寒的阳气累积在地里面最多,所以地面最冷。

立春,藏在地里面的阳热开始上升了,它们升出地面,天气就逐渐温和起来。

雨水呢?就是阳热春升,将地里面的水蒸发出来而成了雨。

惊蛰到芒种

春天阳气出土,万物随封藏的阳气升发而惊动起来,这时蛇虫启蛰,草木萌动,称为惊蛰。

春分与秋分都是昼夜平均,阴阳各半。

清明。阳热初初升于地面时,水雾弥漫,地面未明;春分之后,阳气再升于地面上的天空,那么地面就清明起来了。

这个时候,阳热升出地面多了,带出来地下的水也多了,正是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形成一个天地升降的交感。

雨水多了,好种谷,也好长谷,所以叫谷雨。

立夏以后,地面阳热较多,气候由暖转热。小满者,地面上的阳热小满也。

当地面阳热小满,雨水又足,阳气升浮,这时麦穗生芒,将要成熟。其实,麦穗生芒,只是一个意象,它代表一年生的植物上部茂盛了,开花散叶了。

然后又回到了夏至,经小暑大暑,又是立秋、处暑。重复每一年的循环。

人与动植物,都在参与环境的升浮降沉

我们看出来了,二十四节令气象的产生,就是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土下,经冬藏于土下的水中,再经春,由土下的水中升出地面,经夏浮于地面之天空,再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降入土下。

周而复始,实际上是阳气在地球升降出入带来的变化。

假如我们有过下矿井的体验,我们就知道,夏天下矿井,这个时候地面很热,地里面很冷,因为阳气都分布在地面;冬天假如我们下矿井,地面很冷,而地里面很暖,因为阳气都藏到了地下。

下过矿井的人也许不多,但用过井水的人还是有的。

井水一般离地面不远,但已经有了冬暖夏凉的特征。这里面当然有地表温度跟它比较的相对问题,但难道就没有阳气在地面与地里面升降出入的影响吗?

大多数植物,当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它们就发芽、长苗;夏天开花散叶;秋天落叶,我们就收果实;到了冬天,尤其是下雪地区,地表的树是光秃秃的,树叶都掉光了。

但别以为它们的无所作为,由于阳气都藏在了土里面,所以冬天的树木是在长根。体现了一年四季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植物的影响。

人虽然不是植物,但它同样也是生物,一年四季,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对植物有影响,那么对人这种动物难道没有影响吗?

我们把这种影响推演为理论,再应用到农作物的实践中,就是农业的天人合一;如果推到医疗实践中,那就是中医的天人合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太极图是原始天文图
养生新篇章 露水.jpg 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自夏至节气一阴生起,暑热中便开始萌生一丝寒气,直至白露节气,地面上的热气渐渐潜伏入地
关于李可与火神派的问答实录
中医和西医 —中西文化之对比(二)
【艾灸知识】三伏灸为什么选择这个时间段?
春分到!抓好平衡身体阴阳的最佳时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